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

2024-09-07

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共6篇)

篇1: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当代大学生“四个全面”时代使命

The “four comprehensiveness ” Era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

学 院(系):

业:

学 生 姓 名:

号: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目录(请自己修改后,自己制定页码和目录)

当代大学生“四个全面”的时代使命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

1.“四个全面”的背景

1.1时间背景

2014年11月,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协推进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1.2历史背景

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总源头,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也就是说,“四个全面”是从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十八大精神的延伸、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面临挑战,也隐藏机遇,而“四个全面”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擘画出清晰路线图。

2.“四个全面”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进行的顶层设计、谋划的战略布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同时从它的本原意义上说,它来自于实践、产生于实践,是由我国现实社会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倒逼而出、呼唤而来。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两个得出来、一个提出来”,正是对“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所作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2.1“四个全面”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都有自己的定位,都会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响。总书记在多次考察时,曾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并在不同的研讨班上,也曾多次强调了提出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论述了“四个全面”的理论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战略布局”是对“四个全面”最权威、最规范、最准确的理论定位。自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到全党的认同,并成为我们党对“四个全面”表述的标准语和规范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2.2“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机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也不等于个别的简单组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还是辩证统一的。

2.3“四个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如何贯彻落实好、协调推进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此作了详细具体的阐述,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第二,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带领人民奋力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发扬钉钉子精神,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第四,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第五,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第六,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

第八,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

3.当代大学生“四个全面”的时代使命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时期作出的战略布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对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的情形下,“四个全面”又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怎样的时代使命呢? 3.1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继承与创新的时代使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梦,这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与人才保障,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思维敏捷、具有开拓精神,观念开放多元,知识相对密集丰富,是社会上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之一,更应该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和践行者。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造就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善于寻疑,逐步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成为未来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2努力学习,夯实基础,所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的时代使命

中国梦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幸福安宁的生活。而大学生将来也要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所学知识为谁服务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我国,由大学生参与的支教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对学生关注和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和弱势群体,这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的行动落实的体现。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大学生自觉树立起为民众服务的理念,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服务民众的重要意义,在志愿性公益服务活动中锻炼服务民众的能力,并在职业岗位上真正为人民服务。

3.3 完善自我,积极进取,突破气我勇于担当的时代使命

2013年9月26日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当今价值多元、文化交锋、观念多样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仍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通过不断的人生实践,提高自己的道德践履能力和道德成熟程度,从而凝聚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正能量。

3.4 敬畏生命,躬身实践,关爱与保护环境的历史使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相待、和谐共处。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当下,各个高校成立的环境保护社团环保小分队,还有大学生义务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都证明了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关爱。同时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知道,对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责任行为不能仅局限在学校有组织的情况下,更应该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通过关爱、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向更多的人传达环境恶化、急需保护的讯息,通过点滴力量的汇聚,使环保的力量不断增加和扩展。蓬勃兴起,使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正经历着第二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正在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只要当代大学生抓住国际形势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就会更快发展,综合国力就会较大的增强,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和历史使命必将实现

3.5 视野宽广,胸怀民族,以中国梦为个人梦的时代使命

没有一种梦想,比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豪迈壮阔。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梦是唱响中国、响彻世界的时代最强音,二者贯通于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夙愿和不懈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战略布局。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人民的追梦征程描绘了总蓝图和路线图、施工图,为最终实现中国梦增添动力、扬帆护航。

马克思、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建立宏图伟业、成就伟大梦想。

篇2: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

(1)我们都必须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时代不同,人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不同(社会责任感相同)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3)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把前辈人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振兴中华,实现跨世纪的宏图伟业,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

(1)我们都必须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时代不同,人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不同(社会责任感相同)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3)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把前辈人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振兴中华,实现跨世纪的宏图伟业,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世界正在向21世纪迈进。中华民族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努力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进而在下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华民族就能够再创辉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国民素质,关键在于人才。少年儿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最终将落在你们这一代人肩上。邓小平同志早就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做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你们寄予的厚望,也是历史对你们的重托。

怎样才能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呢?就是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努力做到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是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要从小立志为中华民族争光,为祖国争光,把今天的学习与振兴中华联系起来,时刻准备着,长大为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贡献。二是培养高尚的品德。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行动的最高准则。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三是掌握过硬的本领。要勤奋学习,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养成善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培养创造精神,努力做到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不断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强健的体魄。要注意殷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适应完成学习任务和将来担负繁重工作的要求。五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知难而进,不怕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为迎接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做好心理准备。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少先队事业是我们党的伟大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围绕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始终把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培养、教育少年儿童的职能和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要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先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他们自身的新特点,遵循少年儿童教育的规律,生动活泼、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

非卖商品2009-06-14 16:08:39

史使命
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历史上的一代代先人如何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历史清晰地记载着: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年轻人在党的召唤下到苏联学习,用所学知识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由此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再次为我们提出了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目标,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四化”大业。那么,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如何才能提高生产力呢?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国家及时地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此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只有这样,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才不是空谈。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

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 “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中国人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良机。在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革命浪潮中,我们同样吃了大亏,比如在不少行业只能做些信息业下游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平台,没有自己的品牌,被外国人占尽了便宜。1998年,在我国人民与特大洪水作斗争的时候,日本人虽然也派出医疗队,带着药品到洪涝重灾区进行“红十字”服务。事后得知,在抽血的过程中,日本人竟带走了极关键的一部分血样,回国后经过分离、提纯,得到许多珍贵的我国民族所特有的基因,并用其中有益的基因制造出特效药物,获得了巨额利润,还专门申请了国际专利。这不正是我们国人科技意识缺乏造成的结果吗?如此多的漏洞应由谁家补偿呢?责任已一步步落到我们年轻一代身上。我国要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而与外国人打交道,还得学会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努力取胜。

中国在经历了14年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2001年成功地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WTO,是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强国地位作为支撑条件。一个国家对高科技的拥有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和在WTO的游戏规则中的强势和弱势。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WTO中无疑处于强势。它们除了资本的优势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掌握了世界的大部分高科技资源,其中包括人才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高科技;有了高科技,就能赢得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人才不是凭空得来,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靠教育培养。现在,“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而高校又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那么,如今的大学生又怎样才能成才呢?近些年,在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考GRE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了许多有为青年奋斗的最高目标。谈到底,有些人的学习目的无非是为了出国。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其实并不是件坏事。但不少人却是“一去不复返”,宁愿在西方国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国效力。国内有项统计,八十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6名赛手,当今除一人仍在上海,一人不知去向,其余4人全在美国。当初,微软要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下就用高薪网罗了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十几名科学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往往只落得“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结局。如此恶性循环,国家如何能迅速发展?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政治和业务全面发展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其智力因素即知识水平,更要看德育的种种表现。“德”的标准是很宽泛而实在的。但真正佩称为人才的,至少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基本的社会道德。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对社会做出贡献。千万不要忘记,当年掌管奥斯维辛集中营焚化炉的一批希特勒信徒中,就有戴着医学博士耀眼头衔的出色科学家。宋朝司马光在总结前人做人经验的基础上,曾特别强调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判断标准。据报道,前几年北京四中有位学生会主席,学习成绩很好,工作能力也强。在高三复习期间,有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派人与他联系,为他提供免费到美国波士顿某大学留学的机会,条件是学成后需为该公司服务。尽管答应这个条件即意味着他可以不用参加当年残酷的高考,而到美国直接接

篇3: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

一、中国当代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变革

(一) 电视新闻纪录片内容与风格, 逐渐贴近大众生活

电视新闻记录片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它的创作题材和内容真实贴近公众的生活。电视新闻记录片通过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融合, 增加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共同关注》、《法治在线》等一批新闻栏目, 以其丰富的题材诠释主题, 让新闻纪录片呈现了极佳的立体感和艺术效果, 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了新闻记录片的真实价值。

(二) 将人文情怀与社会风情作为出发点

电视新闻记录片通过新闻记录、文化反思、平民纪事、生存关注、人物立传等, 生动再现了社会的点滴的变化。它以人文情怀和社会风情为主, 将电视新闻记录片的时代内涵真正地展现于人们的面前。

《百姓故事》通过平凡的叙述, 让镜头对准了那些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背景。实况报道中让人们认识到了主流新闻背后平头百姓的生活。通过真实的讲述, 将社会人文情怀和时代的社会风情清晰地再现出来。

(三) 传播理念及传播方式趋向社会时事

电视新闻记录片, 通过真实的声音、文字、画面等, 为社会公众呈现了真实的内容要素。它把具有电视特色的新闻纪录片融进了时代的需求, 敏锐、客观、真实地将社会时事的形态阐述得清清楚楚。

《香港十年》则以人物访谈、社会纪事、历史资料为主, 通过特写、调查、现场寻访、音乐等多种表现手法, 生动地再现了香港回归十年的变化。

(四) 内容上更多融合了故事性、娱乐性、新闻性

新形势下, 电视新闻记录片的发展正趋于生态化、多元化。通过片断的选择与组织新闻的模块设置, 把叙事、娱乐、新闻更好地融合。

电视新闻纪录片逐渐地拓展题材, 将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趣味生动展示出来。《舌尖上的中国》独特、新颖、活泼的内容素材和演绎风格, 将社会的风土人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具体的表述, 中间穿插了很多历史背景资料, 这种集娱乐性、故事性、新闻性于一体的方式, 日益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当今社会发展对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影响

电视新闻记录片作为民族文化和社会传播力量的重要媒介, 它承担着叙事、新闻、娱乐、报道等多重任务, 它的时代内容和社会价值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 我们说它是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 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 将真实内容呈现。

三、中国当代电视新闻纪录片的时代使命

(一) 电视新闻纪录片应将艺术性与新闻性融合

电视新闻纪录片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 注重纪录片本身的价值与电视专题片的艺术生命。在叙事的基础上, 要坚持与时俱进, 通过艺术的时代创新, 从而达到电视专题片的崇高境界。

好的叙事方式与艺术表现手法, 是电视新闻记录片达到表述的重要方式。在不违背故事真实的情况下, 应将纪录片内容情景化、细致化, 赋予作品画面感, 呈现新的艺术特点。

(二) 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要坚持与时俱进

新影厂资深人士表示:“电视纪录片完全替换纪录电影, 恐怕一时还不可能, 电影胶片为历史保存资料的功能, 一定时间内录像磁带尚难以做到。”不难看出, 电视新闻记录片的市场前景还是很可观的。电视新闻记录片作为风格独特的艺术精品, 在时代的发展中, 要坚持与时俱进。

电视新闻记录片要从社会的认知出发, 以背景来烘托时代主流。在社会实践中, 应该多创作一些类似于《非凡二十一小时》这样的新闻类纪录片。

(三) 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实践能力及审美取向要符合大众的诉求

由于时代的发展, 艺术的呈现应该有不同的美学特征和不同的审美价值。电视新闻记录片应广泛取材, 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 呈现作品的创作个性。通过不同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来满足电视观众的审美趣味, 从而促进电视纪录片在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

电视新闻记录片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集合, 要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哲学思维的探索。要将作品内容与人的心灵契合, 突出人的内心世界, 真正地反映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 电视新闻纪录片要以社会责任为核心, 创作有时代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作品

电视新闻记录片以一种时代的文化品格为核心, 通过不同的记录形式进一步提升文化深度, 将需要表达的信息上升为时代的内涵。电视新闻记录片的报道应具有时效性, 在社会素材中, 要满足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视新闻记录片的取材方向, 已经由最初的重大新闻转向身边的人或者事。这让电视新闻记录片逐渐担负起社会信息传播和社会文化价值的重任。

摘要:中国电视新闻纪录片在历史传承与价值标准上给我们呈现了真实客观的社会内涵, 通过涉猎不同的题材, 让社会公众能真切地感知艺术的魅力与文化的价值。从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变革展开论述, 阐述了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发展, 从而指出当代电视新闻纪录片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电视新闻纪录片,变革,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宋法刚.故事的迷恋与混淆的真实——电视节目故事化的原因与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篇4:当代大学的文化使命

邹广文,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文化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海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当代文化哲学》等学术著作8部。曾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度经清华大学学生校园网络投票,被推举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大学,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在今天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并且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并概括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今天,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在未来社会发展重要地位的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引领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对于初、中等教育对人的规范性教育(中国古代称之为“小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更注重人性的涵养和健全人格的培育,也即使人真正“成其为人”。因为大学教育的结束即意味着人步入完全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的开始,较之于此前的教育阶段大学所赋予的“成人”责任更大。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论教育学》一书中曾开宗明义指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种存在”。按康德的看法,人之外的动物只需以本能的方式来运用他的天性,无需像人那样经受教育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使人与其他存在物区分开来。在这个意义上,东西方的大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知道,《礼记·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大学”概念虽与今天的大学含义不尽不同,但本质是相通的,主题都是在讲如何“成人”、成为“君子”。作为君子不但要彰显自己心中明白无误的道德,而且还要向周围的人、向百姓去传播这种做人之道,在此基础之上,大家还要一起来保持这种状态,共同达到善的境界。毫无疑问,这个“成为君子”之学、成人之道在今天的大学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的确,高等教育更加凸显了教育的人文性。所谓“人的完成”,一方面意味着使人成为具有社会品格的人或“社会意义上的人”;与之相联系,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也是使人成为文化意义和文明意义上的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讲“成人”,就需要摆正“人才”和“人”的关系。一个大学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后追求的才是对于具体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只有先成为人,才能不迷失方向。我们好多学校更多关注人才的培养,但人才的前提是做一个人,一个人人格不健康,则可能创造性越大,破坏性也就越大。“人才”是对学问学术的强调,着眼于“做事”,而“人”是对人的道德素养的关注,着眼于“做人”。我们常常讲“为人为学其道一也”,这个一以贯之之道就是“做人之道”。“人”和“人才”,前提是成为“人”,做事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是最为根本的东西。

所以我们认为讨论大学文化建设问题,必须紧紧围绕着人的塑造来展开。这里我们拟具体讨论三个问题。

一、大学文化的基本结构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开始引起大家特别的关注,并且都在从不同角度进行设计和实践。经过了30年改革开放,大家开始克服急功近利办教育的心态,去静下心来反思和追寻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应视为中国大学向大学理念的正常回归。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大学文化建设的层次性和规律性,就操作层面而言,我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实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大学形象文化的建设,这是向社会展示大学环境特征的文化层面。它是反映该大学外在特征的视觉形象的总和,主要包括大学标志、大学标准字、大学标准色、大学校歌、大学网页、大学特有的标语口号等。这些相关要素的特定组合形式,就是大学的形象识别系统。并具体应用到校名、校徽、标牌、证书、宣传品、画册、办公用品、校园建筑、设施、园林规划、布局等方面,从而达到在各种不同场合鲜明有效地传达大学的形象的目的。

二是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和礼仪规范。大学行为文化是学校风格、气质和人际关系的动态表现。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必然性”要求不同,大学行为文化主要是对于师生员工的“应然性”要求。通过这种倡导让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良好的素质品质。一个大学的气质如何往往是通过该大学师生员工的行为文化体现出来的。

三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指大学精神及其相关理念系统,如大学的校训、校风等。这点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大学文化最关键的环节。大学的校训、大学精神,标示着一个大学的办学方向、办学意义,所要回答的是“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大学”的终极问题。不管社会风向怎么变,但是作为一所有特色的大学,就要坚守一种不变的、持之以恒东西,而这一点是集中通过大学精神体现出来的。

所以,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培育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和精神品质。大学文化所传达的是一种共性的东西,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精神之中。

所谓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它引导着学生的灵魂,表征着一个大学长期的文化积淀,反映着大学的历史特征、气质品质和办学方针。可见大学精神是标志一个大学的根本特点的。如清华大学,当年梁启超先生以《周易》里的乾坤卦语,提炼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是很富有特色的,也很深入人心,得到了清华师生的广泛认同。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学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学精神理念的政治化倾向比较浓厚,缺少特色与个性,往往都是诸如“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等标语性的口号。近年来国内好多大学都在某个时间节点(如逢10年的校庆)重新提炼了各自的大学精神,注重个性化表达,彰显特色性追求。这是值得肯定的。

nlc202309041237

精神折射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当然也折射了一个学校的性格与品质。每所大学都应该在各种场合向社会唱响自己的大学精神,比如可以在大学的入学通知书的显著位置把大学精神印上去,让学生在走进校门之前,就让他知道这是在传达着什么意义和信息。人生的第一次,记忆是最深刻的。总之要反复地去强化一个大学的精神,然后让大家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它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一说起某所大学,首先想起的是它的大学精神。

二、大学文化如何“化人”?

现代大学教育在其根本点上应该是一个致力于人性完善的个性化培育过程。因此,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这是现代大学教育学生的三个基本着眼点。

个性化。个性是一个人的气质、兴趣、能力以及性格等特征的综合性呈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他也就没有创造力,其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往往千校一面,共性有余,个性不足,此种的办学观念,带来了文化趋同和学科设置的格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常常说要爱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要关注大学生个性培养。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强调要针对每个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哈佛大学校长在350周年校庆时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多少总统,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可见作为大学的校长,首先需确认的是进入大学的每一个人都是金子,他的任务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光。要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创新能力等各种潜能进行有效地开发。

完整性。大学要关注学生完整性心智结构的涵养,以促使人格的健康成长。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心识所创化的世界里,都要通过对象世界来积极反应和呈现自我的心灵和思想。所以对人的教育培养,最基本的是建构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完整人格,即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感情,使之成为热爱生活的人。只有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说到人的完整性,当年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之一冯友兰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有人问他什么是哲学,他讲“哲学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而不是成为某一种人的学问”。成为某一种人就是专业人才,例如现在我们各个学科院系所培养的就是从某种专业角度要求的专业人才,这种技术理性教育仅仅着眼于人的专业特长的发展,但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提就是成为人,即不能忽视对人的完整性精神世界的建设,成为人就是要达到有完整性的素质要求,既要有知识,也要有文化、有人文关怀。在清华百年校庆之际学校做了一个抽样调查,我们追踪了清华大学近二十年的毕业生,发现近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并没有从事他所学的专业,但是他们仍然做得非常优秀。这由此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大学教育,你不要把你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得太过。为什么呢,这有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许多学生走出校门以后他真的可能就从事别的行业了,但不管他从事什么行业,我觉得他在大学这四年,他的个性、完整性人格的养成,可能是他终生受益的东西。我们倡导要在知识的极限处信仰,也就是说,知识在最根本的地方要以信仰为基础。基于某种信念人才可能开始求知,知识尤其是技术理性不能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人只有葆有超验的维度,其经验行为才有明确的目的指向,人的完整性才得以确立。

历史性。这里讲的历史性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存在性。每个人首先应该是个历史的存在。人的一生一直要面对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我是谁?第二个是我从哪里来?第三个是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共同表征着人的历史性存在主体。“我是谁”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论语》讲“吾日三省吾身”,人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不会忘本、才会葆有一颗平常心,不会犯大的错误走大的弯路。而“我从哪里来”其实表达的就是一个确立文化认同的历史感问题,例如传统文化对我们之所以重要,因为在传统中我们才得以“安身立命”;知道了我从哪里来了,才知道要到哪里去。因为一个人回顾过去有方向感,你往前看才有方向感。“我要到哪里去”就是通过确立人生价值给人生找到一个方向,以使我们的步伐更加稳健。人如果没有历史感,那可能就是一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方向感的浪荡鬼魂,这种人生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是不值得活的”。

总之,现代教育要致力于人性的生成和智力的提升,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精神,使他们去自觉反思、拷问人生的意义,具有担当意识、肩负起社会责任。德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洪堡(Humboldt,Alexander 1769~1859)在谈到大学文化时,曾提出“由科学而达修养”(Bildung durch Wissenshaft)的理念,即通过学知识,来进一步解决修养问题。通过科学来达到人格养成,整个人的修养、教育、构成要发生这样的变化,由科学构成人格,是大学要来做,但要解决一个手段和目的的关联性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也说“大学的教育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这些话我们应该很好地反思。

大学里诸多先进的思想观念有一种潜在的高贵向上的暗示性,激励学生往上走,去提升人格。请知名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等社会精英到学校进行讲座,不在于通过这两个小时学生学到了什么,而在于形式大于内容,让学生拥有一次零距离和精英们接触的机会,这会潜移默化地对他有影响。明天,这些从大学走出去的学生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栋梁之才。

三、大学的当代使命

从文化功能的视角来看大学,我们可以说大学是人类最先进思想的集散地。各类文化精英们各种先进理念汇集到大学校园,又通过一届又一届毕业的大学生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大学的文化应该是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的文化。大学精神体现着社会的良知,代表着社会的恒常价值追求。唯如此,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教书育人,大学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的自主性、独立性,不管东西南北风,都要自觉肩负起社会批判的使命,提振社会的信心,培育社会的希望,引领着社会的风气。我认为今天的大学在其最基本的方面,肩负着承传文明、创新思想、守护社会基本价值等三项重要使命。

nlc202309041237

第一、传人类文明

在其根本点上,大学应该首先坚持文化上保守主义立场,保守者,保卫守护也,也可以称之为文化守成。现代人不能忍受一种无根的生活,心灵不能永远漂泊在荒原上,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首当其冲要履行好文化传承的职能,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大学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承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大学,应该明确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不可剥夺的存在理由,都为世界文化贡献着其他文化形态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忘记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不能忘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意义,要在关注历史绵延性连续性的基础上,自觉提高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带着温情与敬意的眼光审视自己民族的历史与传统的文化态度。

第二、创新思想

创新与传承是大学前行的两个车轮。党中央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民族文化,要从创新思想开始。创新思想是民族文化转型的动力,对于大学而言,变革和创新那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营造一个激发社会创新和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对民族、对国家和对人类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曾经认为,一种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其本质上说,是一个回应历史挑战的过程,回应新的历史挑战就表现出该文化的活性和发展。凡是对新挑战作出创新应答的文化,这种文化活性就高,国家就能持续兴旺发达;相反则必然走向衰败甚至灭亡。

中国传统求同排异的政治文化,把一切创造行为都视作异端和威胁,束缚了人们的创新追求。而今天大学精英文化在其本质上应具有具有摆脱思想束缚的潜能,具有启蒙和批判的品质。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陈寅恪先生呼吁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表明了思想创新对于大学的独特价值。能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大学的生命力就强,才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中国社会要想真正实现全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中国经济要想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给予受教育者以自由生长的空间,容忍失败,鼓励冒险,标新立异,不拘一格。

第三、守护社会基本价值

我们这里所讲的社会基本价值,是指超越狭隘个体或集团利益之上的关注社会普遍命运、关乎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的价值。大学中的各种科学门类既是知识体系,也同时是价值体系。一所真正的大学应当自觉坚守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对社会基本价值的关注是知识分子建构其社会良知的基础。以此为基点生发开来,他才能自觉地保持卓然不群的精神姿态,并始终不渝地对世界秩序、对文化、对社会人生产生一种更为广阔恒久的意义关照。

在今天人类全球化的发展时代,我们认为社会基本价值的内容主要有:(1)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2)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关怀;(3)对人的整体性价值的认同;(4)对不同观念(只要有可说明的理由)的宽容;(5)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等等。

一个人思想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与对于社会基本价值的坚守是分不开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曾说过:“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一个健康的社会里,社会基本价值的守护是不可或缺的。大学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避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那种超越个体社会地位而去关注社会的普遍命运的人,像苏格拉底那样去守护这些关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走向、并具有人类性和普遍性的精神价值。通过这种守护为社会提供一种清醒的声音,展示人类生活的一种实践高度。

我非常欣赏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所讲的一句话:“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社会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教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教育,人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公民的文明教养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标志,我国30年的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在辉煌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即要致力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壮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要在这个方面充分去用力,这也许是下一个30年中国整个社会要去充分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更是今天中国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我们这个社会才有希望。

(本文系作者近期在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所做的文化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

篇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来的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整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那么,青年人的梦想国家的梦想又有着怎么样的交集呢?我们这群包含爱国之情的大学生青年们,要怎样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贡献呢?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为之而努力。因此,实现中国梦——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始于一段屈辱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经泪流满面。因此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是当代大学生今天的历史使命。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根本就没有作过“中国梦”,那是的他们作的是“天下梦”,“中国梦”与“天下梦”有什么不同呢?中国梦,想的是中国怎么样?天下梦,想的是人类怎么样?前者是关于国家的愿景,而后者则是关于社会的愿景及理想。在古人眼里,中国便是世界的中心,天朝便是世界的王国。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根本不会有中国梦的想法。一心想着天下,究竟什么是中国梦呢?在古人文化中,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梦——大同,小康。

传统的中国梦,它们寄托了理想,也表现出了无奈。因为谁都能看出来,这两个梦是每况愈下,一蟹不如一蟹。但这没有办法,理想不能实现,就只能“打折扣”,要想“不折不扣”就得从这个梦境中醒来。于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梦在不断萌芽新的概念,所以,有了今天的“中国梦”,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伟大期盼。

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更是青年人的梦。让两个梦一起飞翔。

古代先贤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过剩余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青年时中国梦的寄托者,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看当代青年,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梦的寄托着,当之无愧。青年时中国梦的助跑者,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年正处于实现中国梦年富力强时期,我们可看到无数次的科研创新活动涌现出青年人的身影,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上,洋溢着令人欣慰,充满希望的精气神。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青年是中国梦的成就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青年朋友一定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一定要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把创新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切实掌握现代文明和科学成果,一定要自觉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青年时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件把梦想付诸于实践,同时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最具有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但是要用热情和潜力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最后,我想说的是“只有拥有自己梦想的青年,才会不断的进步,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经历苦难沧桑的国家,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篇6: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

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曾向全国大学生明确提出:“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④]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

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⑤],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上一篇:审计局20xx年综治平安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帮扶助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