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

2024-07-09

《争吵》(精选14篇)

篇1:《争吵》

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我和同学发生了一起事,现在想起来,我十分后悔。

有一天,我在上美术课。结果我的彩笔不小心滚到了我同桌的白纸上,滚出一条条“彩带”。他抬起头来,用满腔怒火的眼神盯着我,然后“以牙还牙”。这下,我们的白纸上都画满了“彩带”。我不满地对他说:“我又不是故意的。”他斜着眼盯着我说:“我不信,你一定是故意的。"后面,我也不跟他争了,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打闹也是正常的。可更让我受不了的在后面。

下一节课是体育课。我准备去打羽毛球,体育馆有四个羽毛球场,但只有一个场有隔网,所以我们都争着要那个场。我第一个来到体育馆,发现没人,很是激动,于是把拍放在了有网的场上,作为占场的标志,然后我赶快去集队。

谁想到,集完队之后回来,我发现我的球拍已经被丢到了一边,而我占的场上,我的同桌在和几个同学正在打球。我有点不明白,大声问道:“这是我占的场,你们为什么把我拍放走,还在我的场上打球?”

我的同桌狡辩道:“骗谁呢?这是我占的场,这拍本来就放一边的,你不要恶人先告状。”他的谎言让我越来越愤怒。于是我提出:“我们来一决高下,比打羽毛球,谁输了,谁就走。”他爽快地答应了。接着我们之间的羽毛球大战开始了。还有几个同学来观战。

我们的战况可是激烈,比分一直紧紧咬着。但是他打的一球居然飞到我的脸上,打得我的脸火辣辣地疼。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于是我直接跑到网那边打他去了,他也不甘示弱,我们就扭打在一起了。

后来,老师请我们去“喝茶”。我先把事情讲了一遍,老师听完后,先训斥了他不应该去抢我的场。然后批评我也不应该打他,毕竟人家也不是故意的。我们俩听完后,都在反思自己的错误。

现在想起来,如果我没有打他,也许我们现在还是好朋友呢。生活中遇到事情都应该退一步,这样才会海阔天空。

作者:深圳六年级 毛畅

公众号: 清风飘我衣

★ 小学生争吵作文

★ 一次争吵的叙事作文

★ 一次难忘的争吵作文500字

★ 一次激烈的“争吵会”

★ 争吵小学生五年级作文600字

★ 争吵作文

★ 一次英语考试小学生作文

★ 争吵二年级作文

★ 争吵小学作文

★ 争吵叙事作文

篇2:《争吵》

关于争吵的作文:两个人的争吵

每个人都会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就说说,我和同学之间的事。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我正在赶作业,同桌猛的碰了我一下,本子上被画了一道。我瞄了她一眼,她居然没有一点要向我道歉的意思,并且若无其事的回了我一眼。我顿时火冒三丈,“哼,小样,等会我也让你尝尝本子被划破的滋味。”趁她不注意,我狠狠的肘了她一下,她睁大眼睛骂道:“你敢碰本姑娘,你„„.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也不甘示弱,心想“别以为你是女生,你就可以骂人;别以为我口头表达能力不好,我就不敢和你对骂。”于是,我们扯着嗓门互骂起来。只见她脸涨的通红,气的只发抖。终于,对骂不解气,我两开始对干起来。她一个降龙十八拳,我一个无敌飞影脚。“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我们的战争不得不逼迫停止。

数学课上,我们也没有心思听课,还不停地在桌子底下你来我往的踢着,桌子被踢得“哐哐”作响。我们谁也不理谁了。

晚上回到家,数学作业就像天文数字一样,无从下手。我给妈妈说了今天和同桌对骂和对斗的事,希望妈妈能看在我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的进步上,不会生气。没想到妈妈却说:“你要是天天在课堂上这样,我看你就不用上课,直接放羊去的了。”妈妈给我又重新讲了一遍,终于,作业被我准确无误的做完了。我真后悔今天的举动,要是天天这样,也许我就真的该去放羊了。

我在想,我的同桌今天肯定也没有听懂吧!我又想起,以前我总是看不见黑板上的字,我就会去看她的,抄作业的时候,也总是她先抄完,然后我在抄她的。

第二天一早,同桌斜着眼,嘴巴上像是挂了个油葫芦似得对我说:“昨天你不是都不会做吗?怎么一夜之间就都变会了呢?”我没有再继续接茬,我知道她这会心里肯定特生气。“要是昨天上课的时候,我们没有吵架,就不会发生都不会做题的现象了。”只见她的脸上由阴转晴,举手表示赞同。

同桌,我想对你说:“以后让我们和平相处,减少暴力,共同进步,不要共同落后。”今天借此机会,你就权当我是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佳而找的借口吧!

篇3:鞋柜里的争吵

凉鞋说:“我真能干,主人穿上了我,脚不会变臭。”“别吹牛了,现在是冬天,主人穿你,非冻死不可。穿上我就保暖,所以我最厉害!”运动鞋说完便得意地笑起来。“哼!”拖鞋说:“我最厉害!主人一回家,就得马上把我穿起来,如果没有我,家里的地板就会弄得很脏,因此,我的贡献最大。”

鞋柜就像一个小小的奥运赛场,鞋子们在争金夺银似的。这时,鞋子中岁数最大的布鞋爷爷说:“你们每个人都很厉害,都有其他人比不过的优势,天热穿凉鞋可以透气,天冷穿运动鞋可以保暖,回家换拖鞋又很干净。可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是不对的。”鞋子们听后脸都红了。

是呀,我们应该学会谦虚,利用自己的专长全心全意地为主人服务,让家更干净更整洁。

篇4:争论、争吵与争夺

整个2003年,中国IT业所面临的标准之争决不仅仅只有无线局域网(WLAN),还有争论得已经让人疲乏的3G、数字电视,再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EVD。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采用什么标准,而在于谁拥有可以决定游戏规则的知识产权。

从给中国扣上莫须有罪名的DVD专利费,再到思科诉华为侵权,自主知识产权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国内IT业,最早是PC操作系统、CPU,至今也仍然还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几年来一直是网络业亮点的网络游戏也和知识产权扯上了关系,盛大和Actoz在“传奇”源代码问题上的纠纷,给国内以代理运营为主的网游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要不要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一个已经不用再争论的问题。知识产权严肃的面孔后,隐藏的是平衡市场的砝码,而有时它更充当了国际企业打压国内企业的工具。

WAPI直指无线网络的安全性,不过在爱国主义的情怀背后,更多的是对国内产业发展的积极扶持。去年全球Wi-Fi设备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而中国则被视为是这项技术成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此时出台自己的无线网络标准正是时候,遵循中国的游戏规则对国内产业的发展显然大为有利。大唐在3G标准之争中尝到了甜头,尽管三大标准在中国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仍然在继续,TD-SCDMA是否能够后来居上还不得而知,信产部却已经明确表示了对它的支持。这场混战的结果也许是没有谁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谁能够制定游戏规则,但起码中国人可以在这个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尽管毁誉参半的EVD遇到了同样声称是自主知识产权的HDV的挑战,但信产部也已经开始为之亮起绿灯,日前EVD标准草案已经上报信产部,该标准工作组组长对标准审批的成功则显得信心十足。游戏规则和知识产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砝码在市场的天平上举足轻重。

然而如何去做,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当人们已经习惯于打开电脑就是微软,“Intel inside”已经成为品质的象征时,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已经不能够再支持人们继续为自主知识产权走下去。与巨头积极对抗的巨大勇气固然令人钦佩,然而也许还需要考虑的则是努力是否能够更有效。在过去的10年间,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是去以卵击石,而是要学会在一个已经成型的市场中去补漏补缺。找到空白点能够造就全新的产业,一些企业选择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芯片业回避了PC芯片,而选择从数码芯片突破;操作系统领域也避而不谈霸占桌面的Windows,而是默默经营着正在成长中的嵌入式系统市场。

在3G、WLAN这样一些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既然并无优劣,又何妨争它一争呢?中国这个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市场,又要开始经受新规则的拷问,所以它需要用坚硬的游戏规则来小心地包扎住所有的新伤旧痛。面对WAPI,国内企业欢欣鼓舞,而国外企业则忧心忡忡,德州仪器亚洲总裁程天纵日前曾表示将会支持中国标准,然而旋即其媒体专员就否认了支持WAPI的说法。

篇5:争吵教案

设计者姓名

黄敏华

教学课题 « 争吵» 教学时数 计划2课时

媒体准备 投影仪 会认会写{石匠,代替,抄写,墨水,骂人,缩小,承认,肩膀,扛柴,缘故,愤怒,毕竟,戒尺,既然}14个生字词。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懂得同学之间要多一些谅解、一些宽容,珍惜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友情。

学习联系阅读时抓住对人物言语行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练习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那么几个朋友,上了那么多年学,你也总会有几位同桌,我们可能一起玩耍过,但也应该避免不了发生矛盾或争吵,你是否曾与你的朋友发生争吵?(请一位学生说说他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又一对好朋友的争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故事,学习第14课(争吵),板书课题(争吵),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二,新词学习

1,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课文内容,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大屏幕显示),让生校对,全班齐读 3,师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承”字8画,第2笔为“弯勾”。“缘”字,注意右边的写法以及笔顺,“愤”字,共有12画,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替”的第一个“夫”最后一笔是点 不是捺。“墨”是上下结构,上面是“黑”,下面是“土”。“毕”上面是“比”不是“化”。“既”右边不是“无”。“戒”记得最后一笔的撇。“缩”右边的部分需注意。“匠”的笔顺。

4,全班再次齐读生字词 5,练一练

6,小组竞赛,指出形近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探究标题

从标题(争吵)入手,问生对标题有什么疑惑,引导生引出问题“是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复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播放课文朗读视频,通过视频声情并茂地让生更加了解课文,通过填空的形式让生回顾课文内容。

3,回想由标题(争吵)引出的问题“谁和谁争吵”等等,板书:(安利柯和克莱谛)

4,他们为什么争吵?(板书:弄脏本子)5,那他们是怎么样争吵的呢(争吵的过程)

A,全班朗读课文第1到4段。大屏幕显示“今天我和克莱蒂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点出“嫉妒”的“嫉”是读第二声,意思为: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是不提倡的)“我”真的不嫉妒克莱蒂吗?(预设一:不嫉妒,预设二:嫉妒)

从“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看,这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谛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谛,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谛得奖引起的。

B,“我”嫉妒后是怎么做的?(报复)

我是怎么报复的呢?(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面对我的报复,克莱蒂是怎样的心情呢(克莱蒂气得脸都红了。)“我”的报复使克莱蒂十分恼怒。如果是你,你恼怒吗?试着来读读“你这是故意的!”这句话。(个别读,男女分读)我们知道克莱蒂碰到作者是

无意 的,而作者碰到克莱蒂是有意的(讨论中板书:,无意,故意)6,他们争吵后怎么样了? 读5-8自然段:(l)用“——”画出争吵后我的表现的句子。

我的表现: 不安:我觉得不安,气也全消了。

后悔:❶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❷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板书(后悔)

矛盾: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2)用曲线画出争吵后克莱谛的表现的句子。

•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 哀。板书(悲哀)

从悲哀的眼神,你体会到克莱谛心情怎样?

接着他又说:“我在外面等着你!”

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此时他们在想什么?俩人想的一样吗?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我:父亲对我说过的话“只要是你错了„„只要防御就是了。克莱谛:)(讨论交流)

7,既然两人想法不同,那后面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能不能和好呢?一起读第9到13段。

大屏幕显示“终于挨到了放学”,为什么是“挨”?从中体会到什么?(挨是拖延,苦等,等到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8,接着地点切换到了街上,我们和好了没呢?克莱谛是怎么做的呢?找出描写克莱谛表现的句子。通过克莱谛对“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宽容)

9,看到了这样宽容的克莱蒂,安利柯的心情又有什么样的变化?他高兴地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为什么连用两个“再也不了”?(他太高兴,太激动了,有强调的意思。)请生分角色朗读第10到13自然段,要求读出克莱蒂的温和宽容,我的高兴开心。

三、变式质疑

深入体验

他们终于和好了,回到家里本想让父亲也高兴一下,可是父亲的表现跟作者预想的一样吗,大家一起读最后一段。父亲知道事情后把脸一沉,问 “把脸一沉”可以换成学过的哪个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小组讨论)(你错了就应该主动承认错误)

(2)父亲为什么把戒尺折成两段,扔向墙角?(反复读父亲的话)

四,形象分析与道理探究(讨论)

分析课文中的安利柯和克莱谛分别是怎样的人? 安利柯:嫉妒心强,好面子,不能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克莱谛:宽容大度、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生活俭朴、知错认错

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1、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我们应学会宽容。

2、一个人不但要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还有勇于承认错误。

篇6:争吵教学反思

兴华:李可欣

《争吵》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决定上《争吵》这一课时,很茫然。这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写的是意大利学生之间的争吵的故事。一开始很怕咱们中国孩子思想认识上与外国孩子存在差异,在理解主人公安利柯的心理变化过程有点困难。而且,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中外文化差异。将教材反复研究,终于定位在“争吵是发生在两个小学生之间的故事,跟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这一点上。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比较残酷!

生字教学一块基本顺畅,较好地结合了汉字的音、形、义来教学。学生落实地较扎实。其实,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故生字词教学我紧密的和课文联系起来,抓重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字的音形义上都有所了解。这样教,学生比较不容易疲倦。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提问题的明确性较强。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之后,评价的导向性不够,这样再找同学起来回答,还是不够准确,我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们,殊不知时间就这样流走了。由此反应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丰富,尤其是对课堂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要及时有效,这也

篇7:争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2、会用“可是”、“不是„„而是„„”、“既然„„就„„”写句子。

3、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争吵》这一课的主要内容,谁能告诉老师《争吵》这篇课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事?(克莱谛和安利柯两个人因为笔记本被弄脏而发生了争吵,最后因克莱蒂的宽容而和好如初的事。)

这一节课,我们将走入这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争吵的点点滴滴。出示:争吵

二、探究新课

(一)学习文章第一部分(1自然段——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小组合作探究:

(1)这一部分是讲“我”和克莱谛的争吵经过,你认为究竟谁对谁错?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由推选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作总结: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谛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谛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克莱谛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那么,你认为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呢?如果是,从哪里看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从课文中找句子。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我心想:“哼,不就是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即时训练知识点:用“可是”写句子。同学们,嫉妒使原本有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发生了争吵,他们会不会越吵越凶呢?让我们走进安利柯的内心,去体会一下这次报复之后,他的心里是否有一种满足的愉快?

(二)、学习第二部分(5自然段——1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课文中说“我很后悔那样做。”“那样做”指的是怎样做?为什么后悔?从哪些语句你知道“我”后悔了?“克莱迪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从哪些语句你可以体会到克莱谛是好人?”我”后悔了,但是我为什么们有及时向克莱谛承认错误?

小组之间展开讨论,推荐发言并评论。

2、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认错的话“我”始终没能说出口。“我”的这种矛盾的心理克莱谛有没有察觉?我打算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谛呢?学生齐读6—8自然段。

(“克莱谛不时地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神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吵架的事责任并不在他,所以他应该愤怒,而悲爱则表现了克莱谛对我的所作所为很不理解。同学们,你会用“不是……而是……”写句子吗?)

克莱谛再一次说“我在外面等你!”俩人会不会打起来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三)、学习第三部分。(9自然段——13自然段)

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终于”、”愣住“两个词语,并讨论“终于”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会“愣住”?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克莱谛的友好、宽容?

讨论后小组内交流学习,小组长汇报,老师总结。适时启发:面对一个明知自己有错却不敢承认的、爱面子的人,克莱谛竟如此的宽容和大度。他的友爱之心化解了一场争吵,使两个人重归于好,他的这种宽容和友爱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克莱谛一样优秀的人!

回到家以后,克莱谛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四)、学习第四部分(14自然段)学生齐读第14自然段,小组讨论:“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即时口头训练:用“既然„„就„„”写句子。

三、总结 父亲把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做一个有宽容心,能和同学友好相处的人。同学们,你觉得父亲的做法对么?你们也愿意和克莱谛一样做一个有宽容心,能和同学团结友爱的人么? 同学们请你们再有感情的把课文朗读一遍,去感受克莱谛的宽容吧!

四、当堂测评

一、填空。(35分)

1、我觉得很(),气也全消了。我很()那样做。克莱谛是个(),他绝对不会是()的。

2、“不,安利柯!”克莱谛()着用手()尺子,()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20分)不是„„而是„„

既然„„就„„ 如果„„就„„

1、()你已经来了,()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吧!

2、爸爸给我的礼物()模型车,()一本英文字典。

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45分)

1、“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是因为克莱谛故意碰了“我”的胳膊肘,弄脏了我的本子。()

2、争吵后“我”后悔了。()

3、因为“我”主动向克莱谛承认了错误,所以我俩又和好如初了。()

4、回到家,“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很高兴。

5、我们要像克莱谛一样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板书设计:

18、争吵

嫉妒——报复——争吵——后悔——和好

篇8:中日韩争吵中调整关系

中日冷淡韩国猛进

中日两个邻国近期争吵不断。尤其是2012年以来, 因东海岛屿争议问题, 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并且影响到双边贸易。2013年, 中日贸易额骤降6%, 减至3430亿美元。 2014年也是停滞不前。

与此相反, 2013年朴槿惠出任韩国总统之后, 打破 “先访日后访华”的惯例, 先出访中国。此后, 中韩关系持续升温。 两国民间交往日益增加, 韩国最大的公营电视台KBS公司制作的大型纪录片 《超级中国》, 引发韩国对中国崛起的热议。两国民间联系也在深化, 据韩国法务部统计, 2014年, 韩国的结婚移民者首次超过15万人, 其中, 中国人最多, 达到6.24万人。

中日关系的冷淡, 给韩国企业创造了机会。 韩国企业千方百计利用中国的市场机遇, 从日用消费品到核电站建设、电子科技等领域, 逐渐成为日本商品的有力竞争者。 贸易往来方面, 近几年一直呈现“日消韩涨”状态, 韩国与中国的贸易额, 预计2015年年底将达到3000 亿美元, 大大超出韩国与美日两国间的贸易总和。

眼看着中韩越走越近, 日本经贸界不仅是焦虑, 更多的是对中国市场蛋糕逐渐被韩国抢走的眼红。

挑起争端画地为牢

日本抱怨韩国抢走中国的市场机会, 可在韩国人眼里, 日本则是个是非不分的邻居。韩国民众认为, 安倍是最不受欢迎的外国领导人。

朴槿惠出任总统后, 日韩首脑会晤无法实现,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韩方坚持只要慰安妇问题没有进展就不同意会谈的立场。对此, 日本则拿出1965年签订的 《日韩基本条约》, 认为当年条约的签署, 就已经表示韩国放弃对日索赔, 日本的底线是不再有赔偿责任。 日本歪曲历史的态度, 激怒了韩国民众。韩国舆论普遍认为, 日本政府必须公开谢罪, 进行法律赔偿。首尔的日本大使馆前, 每周三都有市民团体举行抗议集会。

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 原本是日本缓和与亚洲邻国关系的一次良机。然而, 安倍首相故意暧昧, 对“侵略”和“道歉”闪烁其辞, 却大谈特谈“面向未来”。 “安倍谈话”无意深刻反省历史, 连美国媒体也说, 安倍未就战争问题进行直接道歉, 无助于缓解日本与中韩的关系。

近年来, 右翼势力把持日本政坛, 不断在历史问题上挑起争端, 借机为修改“和平宪法”鸣锣开道。 中韩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 影响到中日韩经贸领域的正常往来, 不利于三国经济的未来合作。

中日韩关系四种可能

中日韩这三个东亚近邻就是这样, 彼此间的矛盾不会自行消失, 在相互间不断的纠结中寻找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平衡。 日本《东京新闻》2015年9月刊登文章, 对中日韩未来关系作出推断:

其一, 由于中国的崛起, 日美韩强化三国同盟, 以保持对中国的力量优势。但是, 韩国在安保领域希望与日美合作, 又不希望日中矛盾激化。

其二, 中国将韩国拉到自己一方, 造成中韩对日美的秩序。中国的战略是扩大日韩矛盾。 韩国虽然与日美保持安保合作关系, 但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始终都要进行牵制。 因此, 日美韩的合作并不稳定。

其三, 日中韩构筑全面合作关系, 谋求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地域合作型”秩序。三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加深, 构筑多国间安保体制, 促进地区整体的稳定发展。 这种框架从长远角度看非常理想, 但从现实来看却非常困难。

其四, 日中韩三国各自在有限的对立当中, 建立防止危机发生的机制。这种构想不需要特定框架, 各国按需寻找合作伙伴。比如, 在军事上日美韩三国合作, 在环境、能源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日中韩推进合作。

这说明, 中日韩之间存在巨大的现实利益分歧, 如何化解矛盾, 避免对抗, 需要三国之间培养合作的习惯和智慧。

韩国策略左右逢源

同是美国军事盟友的韩国, 做出的选择就比日本聪明、实际得多。近几年, 韩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加之韩国将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 (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14%以上) , 而且, 韩国老人中相对贫困人口 (达不到收入中值的50% ) 的比例达47%。 鉴于老年人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韩国已开始进行制度改革, 企业将陆续实施60岁以上退休制。 朴槿惠在竞选总统时也公开承诺, 将对“所有老年人提供每月20 万韩元的基础老年年金”。 即便如此, 韩国民众为养老也不得不增加储蓄, 这导致了国内消费低迷。 这些都增加了韩国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压力, 韩国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助推剂。

由于中日争端持续, 中国需要日本尖端零部件的公司, 会转而从韩国企业进口, 由此, 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很多领域取代日本竞争者。 比如, 韩国三星集团, 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2013年达到257亿美元, 超过韩国本土及北美市场的总和。

2015年9月, 朴槿惠总统在应邀出席北京的胜利日阅兵之际, 带来规模庞大的韩国企业代表团。 在中国经济放缓之际, 朴槿惠此举, 显示韩国方面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 中韩外交家都认为:“今天的中韩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韩在历史问题、发展需求上有许多共通之处, 韩国也希望中国能在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韩关系越走越近, 却没有使美国方面感到很大的不愉快。 只要朝鲜半岛处在分裂状态之下, 韩国就只能跟美国保持军事同盟的关系。但是, 韩国并未放弃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

能够同时与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保持良好关系, 韩国的策略棋高一着。

日本难舍中国机遇

美国试图强化美日韩军事同盟, 唆使其盟友在中国周边生事挑衅。安倍政权受到美国的怂恿, 不断与中国等亚洲邻国发生争吵, 这种以邻为壑的措施, 受到日本国内越来越多的非议。

早先, 中国方面提出, 整合中日韩三国经济, 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这有助于提升东亚经济的竞争力, 三国都赞成。 但是, 2010年10月以来, 中日东海岛屿争端持续发酵, 这项各方都受益的协议被搁置。 中韩只得先行一步, 签署中韩自贸协定。日本经贸界对此心有不甘。

实际上, 当下日本的经济状况与韩国相比差得多。 日本20年来增长乏力, 至今没有完全走出衰退阴影。 目前, 日本的贷款余额相对GDP的比例是233%, 美国是110%, 英国是97%, 相比而言, 日本财政状况非常困难, 甚至比陷入财政危机的希腊更差。日本知道, 经济复苏离不开中国这个大市场。

日本前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多次表示:若中日双方争执不下, 将会影响经济关系, 只会两败俱伤。

日本社会各方面也在试图恢复中日经贸关系。

2014年11月APEC会议中, 中日双方首脑拟定原则共识, “双方同意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 努力构建政治互信”。 中断的政府间谈判得到重启。 2015年3月, 两国外交和防卫部门开展了“安保对话”;6月, 两国重启“财务对话”;近期, 又在努力试图恢复中日韩首脑会谈。

篇9:争吵管理的魅力

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们成功了。为什么能打破这个预言呢?

结论是学会争吵。

一要会争吵,坦率地争吵。争吵是为了一个目的——事业。对事不对人,是不是有这样的提醒。

二是争吵中能不能体现同甘共苦。一起成功,一起失败。如果有居功的想法,争吵会演变为一场博弈,最终失去争吵的目标,变成争斗,争抢。这样团队就变成了团伙,没有了凝聚力,分道扬镳是在所难免了。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核心团队领军人物是不是能够把握好争吵的度,有一个终极的争吵标准。在恰当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捉醒,千万不能争一时之高下,最后团队失去的是信任与友谊。

有一位學MBA的朋友在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刚刚上任总经理就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出租汽车公司员工罢工,他们几百人聚集,要找领导算帐,并放话要打死这些“混帐”的领导。公司管理层很快报警,几百个司机,几十个警察,剑拔弩张,形成对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公司领导没有人敢正面这次罢工。

这位朋友到底还是走到了台前,尽管公司高层领导一再叮嘱要小心。

“打死他。”工人的愤怒像潮水般涌来。

“行,打吧,我走近一点,让你们打。如果用我的命来换大家的满意,也值。”

说着,把衣服脱下来,“家里穷,命不值钱,衣服值钱,这个不能打坏。你们打吧。”

前排的员工后退了。就在这气氛转变的一刹那,同行的公安局长赶紧打圆场,准备台阶让司机们下:好奸谈,好好谈。

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了。最后的结果肯定不用说——和了。

在公司内部,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总不免会出现争吵,如何才能让争吵变得理性,对事不对人,这需要一种智慧。

面对问题,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迎上去,千万不能把问题推给员工,自己明哲保身。这会让事端升级。如果实在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靠情感,靠真诚。

如何真诚呢?一起想力、法一起分忧,同甘共苦。

这样,解决问题才有了一个气氛。

篇10:《争吵》教学设计

一、预习前置 自主学习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课——争吵(板书,齐读)

2、你和别人争吵过吗?谁来说说。

3、自主学习单,组内交流。

二、小组交流 合作共享 1.小组汇报自主学习单。出示生字,小组认读。

2.指导书写“缘”字。注意右边的笔顺,生写,投影,评价。

3、交流“我的收获”。(板书: “我” 克莱谛)

4、你们组都有哪些疑问?

三、重点品读 精讲点拨

(一)指名轮流读1到4自然段。看看他俩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争吵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1、出示句子:(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克莱谛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心想:“哼hng,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①指名读句子②这两个碰有什么不同吗?

2、指导朗读。“哼”这字的读音比较特别,请你试读,这是个语气词,像平时经常用到的“啊,哦,嗯”,可别小看这些词,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谁再来读读我的心理活动。

3、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我们来看看这句话

出示句子:(今天我和可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

“嫉妒”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实际来谈谈。因为嫉妒,朋友歉意的微笑在“我”看来是(); 因为嫉妒,朋友不小心犯的错在“我”看来是 ——;

(二)当我故意碰了克莱蒂,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之后,我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1、请同学们读读第5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指名说。(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我还在后悔什么?

出示句子:(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多好啊!)是啊,我后悔了,这都是嫉妒惹的祸

可我有去承认错误吗?再找找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但是要我去向他承认错误,我却觉得太丢脸。)

(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却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来。)

找得好!第五自然段都在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从我的心理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组内交流。

2、当我故意碰了克莱谛之后,克莱谛是怎样表现的?请你画出相关句子。指名读。(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他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

孩子们,这时候,可莱谛说:“我在外边等你!”换做是你,猜想他在外边等“我”想做什么?

生1:和“我”打架。

师:他真的是这样想的吗?我们慢慢往后看。

出示句子:(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但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目字旁和眼睛的动作有关,你也来瞟一瞟你的同桌。你觉得瞟是什么意思?(瞟是斜着眼睛看)那你猜想一下克莱谛这时候“悲哀”什么? 生:他们的友情。

出示句子:(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三)他俩最后结果怎样呢?我们来分角色读读9到13段

出示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通过这个挨字你体会到什么?组内交流。

师:这次争吵结局很美好,两人的友谊之花又重新绽放。但是事情就这样完结了吗?父亲的话给了我们更深的启发,课文中有3处描写了父亲的话,请在文中画出。指名读。出示父亲的话:

从父亲的话中你收到什么启发,谈谈你的体会。组内交流。指名说(板书 相互谅解 彼此宽容)

四、巩固延伸 积累成长

1、这篇文章心理活动的描写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学习大作家的写作手法,也来写写自己面对某一件事时的心理活动。例如:和同学发生了争吵,我想到„„

上课不认真听讲,被老师点名了之后,我想到„„

得奖了,我想„„

2、配乐《我们的心愿》

3、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板书设计:

篇11:《争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

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

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心犯错,有心报复)

(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4、过渡引入:

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

(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

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

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

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

勤劳

服侍生病的母亲

孝顺

我们全家人欢迎他

友善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

朴素

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感情再强烈点(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么?(读书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朴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么表现?(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①克莱谛怎样地看?

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板书:悲哀)

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

多媒体出示:

1、我在外边等你。

2、我在外边等着你。

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

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

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不一样)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

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

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第一句余怒未消,应该读出强硬的语气,第二句要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稍重。

害怕克莱谛找我算帐,上课时心想着怎样对付克莱谛,所以上课时间觉得过得太慢,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

⑹他们怎样和好的呢?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商量,用朗读的形式自学。

注意:朗读要落实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关键词。商量一下,该怎样读。(小组自学)

①和好了吗?(板书:和好)谁主动?

②克莱谛用什么方式与我和好的?(板书:微笑)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③两终于和好了,复得了这个差点失去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样(高兴)。咱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课文小气泡提示的“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一牵而动全身的问题,辐射全文,引导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后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认识人物形象。)

三、研读文章末段的“爸爸的教诲”

1、课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莱谛都让我们感动,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并说说理由。(预设父亲的话)

《爱的教育》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3、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主动向对方认错,求得谅解。

《争吵》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克莱谛和安利柯重归于好的故事本身可以让我们受到“爱”的教育,父亲的教诲,更是直截了当地为我们指出了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应当怎样对待哪些高尚人,这也是一种爱的教育。

四、小结读的感受

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与人争吵?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椭圆形的纸,中间用剪刀剪断,两边分别写上了“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和好的好办法?”其实这椭圆形纸好比一面镜子,但由于争吵或者其他矛盾,镜子碎了,我们可以用“友情牌胶水把它粘合起来,写下你们的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有得于学生进一步感悟文本内涵,悟得做人道理,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五、布置作业

1、自读《爱的教育》

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

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设计意图:抄写词句是积累语言的需要;小练笔,是本堂课教学的延伸,是联系和沟通内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桥梁。)

六、板书:

争吵

弄脏本子

安利柯

争吵

克莱谛

存心报复

无心犯错

后悔矛盾

悲哀

高兴

和好

篇12:争吵作文925字

看!句号正晃着脑袋,挺着它那圆滚滚的大肚子,两条粗粗的眉毛也竖了起来,那样子简直就像个董事长。“董事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就是你们的老大,作用最大。一句没完没了的句子,只要看见我,就像见了领导,一下子停了下来。谁叫你们的作用没我大呢!”一向老老实的逗号也不甘示弱,气得把自己那独特的尾巴都翘到头顶上了,说:“我才不服气呢,我也可以使句子暂停,分为几句来读,要是没有我,不把人们读得累死才怪呢!何况人们用我的次数更多。不信,你在语文书里数数,就知道我的厉害了!所以,老大应该是我的宝座才对嘛!”

句号和逗号吵得不可开交,其它的标点符号听了,也很不服气。双胞胎冒号和分号也掺合到这场争吵中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说:“没有我,人们就写不出心理活动和说话的句子!”“没有我,排比句也就失去了左膀右臂,也就行不通了!”它们俩各持己见,谁也不肯相让。这时,不爱凑热闹的省略号大哥竟然忍不住,也走了过来。它不由分说,就一把拉开双胞胎姐妹,站在标点符号中间,依旧神态自若。它清了清嗓子,动了动它那糖葫芦似的身子,昂首挺胸地说:“要说谁作用大,哈哈,当然非我莫属。我可以表示语意未尽,说话断断续续,列举的省略,还可以表示……”没等省略号说完,在一旁拼命向省略号挤眉弄眼的破折号就打断了他的话。原来,他们早就商量好了,但没想到省略号只管自己,忘了兄弟。难怪破折号会这样来介绍自己:“其实,嘿嘿!我是语文字‘一’的爸爸,我比‘一’长,作用却截然不同,我能表示递进、转折、解释说明、声音延长等。如果省略号能当老大,我也是你们的大王。”别的标点符号听了也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一个个都讲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呢!

突然,文字开口说话了:“你们的作用可真令我刮目相看。但如果人类不用你们,就算你们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还是听我一句劝‘只有安分守己,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那才是最真实,最有意义的。”

篇13:《争吵》

1 The Uncertainty on the Existence of God

Robert Frost's"Design"is a meditation on human attempts to see order in the universe--and human wonder whether the order is actually present in nature or not.

I found a dimpled spider,fat and white,

On a white heal-all,holding up a moth(1-2)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peaker's thinking is what he perceives to be a coincidence:a white spider sits on a white flower holding up a white moth.The coincidence is even more striking because heal-alls are usually blue.

What had that flower to do with being white,

The wayside blue and innocent heal-all?

What brought the kindred spider to that height,

Then steered the white moth thither in the night?

What but design of darkness to appall?--

If design govern in a thing so small.(9-14)

In the sestet,the speaker wonders how this coincidence of a white spider and white moth on a white flower came to be,especially given the ironic tension between the positive connotations of the color symbolism and the negative connotations of the spider's killing of the moth.The speaker seems to absolve any of the three of any blame,however:the heal-all is"innocent"and so,apparently is the spider,who is"kindred"to the flower.The innocence of the moth hardly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 closing couplet,the speaker offers two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coincidence of the three white creatures came to be.The first possibility is that there is a force of evil at work that has created a"design of darkness to appall"--Satan,perhaps,delighting in the blasphemy of clothing a scene of destruction in the color of innocence and purity.The second is that there is no order in the universe at all,or at least none that operates on such a trivial thing happening in the very minute.Since God is thought to govern everything,no matter how small,the possibility that design doesn't govern in small things immediately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re is no God to order the big things--such as human lives--either.

The speaker,then,has articulated the problem of how evil is possible in a universe created and watched over by a benevolent God.Given that there is evil in the world,then it appears that either God is not all-powerful,or there is no God.

2 The Uncertainty on Truth(For Once then some-thing,fire and ice)

"Fire and Ice"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ms written by Robert Frost,which contains the age-old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or in ice.

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Some say in ice,(1-2)

At first it seems merely to suggest the biblical and scientific predictions about the end of the world:by fire or by ice.However as figur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desire and hatred,fire and ice embody two types of sins.

I think I know enough of hate

To say that for destruction ice

Is also great

And would suffice.(6-10)

The emphasis here is on reason,that is the ice or hate also has the same destructive power to destroy the world.So we can'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world will end in ice nor in fire.The answer is may be both or either.

For Frost,as usual,the truth remains ambiguous and the question goes unanswered Other renowned poem called"Fo Once.Then Something"sets a good example for comprehending better the illusive chase for truth,and how futile man's attempts to fully understand life are.The persona tells of his experience o looking down into wells and being ridiculed all the time by people who could arguably be his enemies,or his friends who know better than he."Always wrong to the light,"the persona neve sees what he is there,in the first place,for-the truth.Instead he sees his own reflection,looking like a god.Once,the persona"trying with chin against a well-curb".This trivial action reflects the people's skeptical mind about the truth he saw in the well.So he says"

I discerned,as I thought,beyond the picture,

Through the picture,a something white,uncertain,

Something more of the depths--and then I lost it.(8-10)

At that moment,the speaker thought he had seen the truth under the well.While he tended to explore further,he lost in the"whiteness".The poet uses the scene to tell us that of truth we know nothing.At the moment we may see through the glittery surface of information.However,when facing deep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well,none of us perhaps know yet what any of us will find there—"a pebble,the Grail,something monstrous,God"

3 The Uncertainty on Death and Obligation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is Frost's mos satisfactory poem.He stops by woods on this"darkest evening o the year"to watch them"fill up snow,"and lingers so long tha his"little horse"shakes his harness bells"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The poet is put in mind of the"promises"he has to keep,of the miles he still must travel.

The basic conflict in the poem,consisted in the last stanza is between the allurement by the woods and the pull of responsibility outside of the woods.Woods are sometimes a symbol fo wildness,madness,the pre-rational,the looming irrational.And the owner of the woods is in the village on this,the darkes evening of the year--so would any sensible person be.That is where the division seems to lie,between the village(or"society,""civilization,""duty,""sensibility,""responsibility")and the woods(that which is beyond the borders of the village and all i represents).Part of what is irrational about the woods is their attraction.They are restful,seductive,lovely,dark,and deep--like deep sleep,like oblivion.To rest too long while snow falls could be to lose one's way,to lose the path,to freeze and die.This poem expresses a death wish,considered and then discarded.

The woods sit on the edge of civilization;one way or another,they draw the speaker away from it(and its promises,its good sense).The speaker ascribes society's reproach to the horse.Because the horse is a domesticated part of the civilized order o things;it is the nearest thing to society's agent at this place and time.And having the horse question,the speaker helps highligh several uniquely human features of the speaker's dilemma.One is the regard for obligation;another is the attraction to danger the unknown,the dark mystery;and the third--perhaps related but distinct--i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eath wish,of suicide.

Although the poet discarded the death wish and took the imposed responsibility at last,we may easily see the intensive struggle in his inner world,which reflects his contractive world outlook.

4 The Uncertainty on the Choices in Life

The famous poem of Frost"The Road Not Taken",among the best-known,most-often-misunderstood poems on the planet,just tells us about the life choi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1-2)

One of the attractions of the poem is its archetypal dilemma.Woods and forks symbolize for us the nexus of free will and fate:We are free to choose,but we can't choice to travel both at the same time.We do not really know beforehand what we are choosing between as well.So we have to judge which one is better before decision.

The first of the two paths is the more common route than the other less traveled path,which"wanted wear."Frost presents a classic conflict-the decision between the common easy path and the exceptional challenging path.Choosing the already known easy path in life,many people frequently endure reassures that the outcome will be predictable.While choosing the"less traveled"road represents the gamble of facing a more difficulty in life in hopes to achieve an incomparable and satisfactory life.After weighing carefully,the speaker choose the"less traveled"road at last.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In fact,the speaker predicts that his future will betray this moment of decision as if the betrayal were inevitable.The"sigh"also reflects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speaker inner world.Even as he makes a choice,the speaker knows that he will secondguess himself somewhere down the line--or at the very least he will wonder at what is irrevocably lost:the impossible,unknowable other Path.What are sighed for ages and ages hence are not so much the wrong decisions as the moments of decision themselves--moments that,one atop the other,mark the passing of a life.This is the more primal strain of remorse.

To sum up,Robert Frost's poetry is impressive as a fusion of the concrete and vivid detail with a peculiarly human uncertainty as to its meaning.The uncertainties not only contain on the existence of God,on truth,on death and obligation,but also on choices in lifetime,which shadows speaker's perplexity about the world.At the end of"The Lesson for Today"

And were an epitaph to be my story

I'd have a short one ready for my own.

1 would have written Of me on my stone:

I had a lover's quarrel with the world.

Robert alluded that he had already written the epitaph for himself.That is"a lover's quarrel with the world",which is the best manifestation about the contradictive world outlook of the poet.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2]刘宏.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艺术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篇14:争吵的背后

小A,男,14岁,初中二年级,独生子,身高174厘米,身材魁梧,发育正常,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他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初中文化程度,早年从事个体经营,非常忙碌。小A的幼年,常见的是父母的争吵和母亲默默流泪。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之间争吵的状况逐渐减少。父亲与他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致使现在与孩子的沟通较少,出现隔阂。母亲较为柔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理解孩子,与小A的沟通也较为顺畅,但在多数问题的处理中还是盲从于丈夫。由于基础较差,小A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但课堂表现一贯良好,较少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基本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一直比较被动,与同学关系一般,好朋友较少。

二、来访者自述

我以前很少和同学吵架,最近,班主任调换座位,我也换了新同桌。同桌是个非常开朗的男孩,也很直率,开始的相处很好,在一起时我们有说有笑的。但是最近两个人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争吵起来,过后都觉得不值得。虽然吵过之后两人仍像以前一样,但下一次还是忍不住。其实,我觉得我的这个同桌挺好的,也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我不想总是和他争吵。

三、原因分析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加之正处于青春期,造成了小A的自卑,以及由自卑而引发的问题:不能正常表达情绪、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父母的沟通不畅,经常会发生争吵,母亲经常会委屈得流泪,幼儿期的小A常常自责;在小学阶段,由于学习成绩欠佳,没有得到家长的鼓励、指导,反而经常遭到父母的责备和老师的有色的眼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在小A的少儿期和儿童期发展阶段获得是内疚感和自卑感,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由于深刻的内疚感和强烈的自卑感,小A一直认为其他同学各方面都要优于自己,加之性格内向,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很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同学提出的观点,他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也不敢表达,害怕同学会不和他一起玩。长此以往,同学就忽略了他的看法,以致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造成了与同学关系欠佳。

3.进入初中阶段,小A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到了初二,青春期情绪的特点——“闭锁心理”和情绪的两极性,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他性格内向,但在小学时还会向比较好的朋友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进入青春期,他更加不愿意这样做,造成了他的好朋友较少;青春期情绪不稳定,两极性增强,使他会莫名其妙的与同桌发生不该有的争吵。

4.在学习与人交往的幼儿时期,小A看到的是父母的争吵,学习到的主要沟通方式就是争吵。面对同桌,他愿意与之交往,但却缺少适宜的方法。加之对人际交往功能、技巧缺乏认识,造成了小A不知该如何与别人沟通,对于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朋友——新同桌,用争吵代替了沟通。

四、辅导过程

(一)对小A的辅导

对小A的辅导共进行了四次。

1.第一次辅导:宣泄情绪,了解基本情况

在第一次辅导过程中,小A详细说明了情况,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在与小A的谈话中,对他的问题做了初步的判断,即:自卑,以及由自卑而引发的问题——不能正常表达情绪、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在确定问题之后,我和他共同探讨了辅导计划,确定下一次的辅导时间。

2.第二次辅导:认识青春期情绪特点,控制情绪,增强自信

在第二次辅导过程中,我向小A说明了青春期情绪特点:“闭锁心理”和情绪两极性增强。我着重说明了“闭锁心理”的作用,能够使有为的青少年成为钻研学术、为社会做贡献和进行科学发明创造动力,能够使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强调这一点的目的在于使他能够接受自己,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成为优点和成功的动力,而从增强自信。讲解情绪的两极性,使小A明确,在此阶段,每位同学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样就消除了他的疑虑,认识到自己与大家都是一样的,从而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在讲过了青春期情绪特点以后,我和他约定,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情,尤其是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情况要记录得更加清楚。此外,我还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在争吵的情境再次发生时,首先做5个深呼吸,然后问自己:争吵是不是自己心底的想法?会有什么结果?在下一次辅导之前,先检查心情日记的记录情况。最后,我们约定了下一次辅导的时间。

3.第三次辅导: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明确人际交往的原则

在第三次辅导过程中,首先检查了小A的心情日记的记录情况。检查发现,他记录的清楚、认真,对他给予肯定,鼓励其继续。然后,我和小A共同探讨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功能:获得信息,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人际合作,调节身心。明确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我向他明确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相容、互利、信用、宽容。在共同探讨之后,我向他布置了作业:观察班内人际交往表现最好的一位同学,看看是否符合人际交往的原则,他又是怎么做的,下次辅导首先会检查他的观察情况。最后,我们约定了下一次辅导的时间。

4.第四次辅导: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第四次辅导过程中,首先,检查小A的心情日记的记录情况,发现他与同学争吵的次数比上一次减少了一点,对此进行表扬。其次,听了他的观察情况报告,发现他观察的很仔细,对此给予肯定和表扬。根据他的观察情况,我们共同探讨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主动与人打招呼、举止大方、个性开朗、言语幽默风趣等。共同探讨之后,我要求他,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从与同桌的交往开始,使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并将范围逐步扩大。

(二)获得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配合

1.家长的配合

在对小A的辅导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配合。我联系了小A的妈妈,向她说明了情况,家长也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首先向家长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哪些重要的影响。其次,我为家长分析了小A所产生的问题的原因。最后,请家长在平时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平时多多观察孩子,对于孩子每一点喜人的变化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帮助他找出原因,指导其进行改正。

2.班主任的配合

在与小A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比较喜欢体育运动,而且非常负责任,长得比一般同学都要高大一些,比较适合做体育委员,并且在体委的工作,他必须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和同学广泛的交流,有助于辅导效果的取得。我向班主任介绍了情况,也表达了我的想法,班主任表示支持,在适当的时机,让小A负责体委的工作。我还请班主任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适时适度地给他一些表扬,克服他的自卑情绪,逐步增强自信。

五、效果及反馈

在多次辅导后,小A找我谈了他的情况。在当了体育委员之后,他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开始多了起来,最初是为了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迫不得已,随着交往的增多,同学们开始注意他了,逐渐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明确了人际交往的功能和技巧之后,他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问好,逐渐有了同学的主动,心情也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喜欢和同学们一起聊天、参与活动。只是有时还会与同桌或其他同学争吵,但是,争吵之后,他已经学会怎样去做了。

我最后根据他的描述,又给了他一些小建议,帮助他进行调整。对于辅导,他表示非常满意,很感谢我对他的帮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争吵》】相关文章:

关于争吵的作文:两个人的争吵05-28

作文争吵07-28

《争吵》课文08-30

争吵教学反思06-21

争吵课堂实录04-19

争吵获奖教案06-08

争吵初一作文07-03

《争吵》说课稿07-31

15争吵教案08-01

小学作文:争吵09-11

上一篇:女性职场潜规则_职场女性指路牌下一篇:四季人生经典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