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所得税筹划案例

2024-06-21

外资企业所得税筹划案例(共8篇)

篇1:外资企业所得税筹划案例

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案例分析

http:// 【会计网校课程打折优惠,火爆招生中】 【2011年经济师考试国内通过率最高!】

生产性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为鼓励外商进行生产性直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国税发[1994]209号、国税发[1995]121号等文件对新办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规定了减免税优惠政策。

1.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属于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贵重金属等资源开发项目,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这里所说的“经营期”是指从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起至企业终止生产经营之日的期间。

这里所说的“开始获利的”一般应当按下列原则确定:

(1)如果企业开业当年即获得利润,不论当年实际经营期的长短,均作为开始获利。如果企业于中间开业,当年获得利润而实际生产经营期不足6个月的,企业可以选择从下一起计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期限,但企业当年所获得利润应当依照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比如某外商投资企业1995年7月开始营业,当年获得利润50万元,则可以从1995年开始计算减免税期限;如果企业选择从1996年开始计算减免税期限,则1995年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所得税。

(2)企业开办初期有亏损的,以弥补后有利润的纳税为开始获利。比如,某外商投资企业1991年开始营业,当年和第二年分别亏损100万元和300万元,1993年获得利润290万元,弥补亏损后仍有未弥补亏损120万元,1994年获得利润330万元,弥补亏损后有利润210万元,则开始获利应当为1994年。

(3)企业在法定减免税期限内,如果某发生亏损,也应当连续计算减免税期,不得因中间发生亏损而推延,且亏损不得从法定减免税期限内扣除。比如,某外商投资企业1994年初开始营业,当年即获利,减免税期限也从1994年开始,1995年也盈利,1996年发生亏损,1997年、1999年有盈利,但减免税期限仍到1999年底止,包括1996年。

享受上述免征、减征待遇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应当将其从事的行业、主要产品名称和确定的经营期等情况报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享受上述减免税待遇。

按照上述规定已经得到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待遇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实际经营期不满规定的年限即10年的,除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以外,应当补缴已免征、减征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2.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不发达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上述免税、减税待遇期满后,经企业申请,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到30%的企业所得税。

[案例]

汕头农发实业有限公司是从事农业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30年,1990年初开始营业,当年即盈利,经税务机关批准,1990年、1991年免征企业所得税,1992年、1993年、1994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1994年免税、减税期满,经税务机关批准,从1995年开始到2004年,按应纳税额减征20%的企业所得税。1996年企业实现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则企业当年实际应纳税额为96万元[即400×30%×(1-20%)].对于兼营生产性业务和非生产性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其营业执照限定的经营范围兼营生产性业务和非生产性业务,或者营业执照限定的经营范围仅有生产性业务但实际也从事非生产性业务的,在从企业开始获利起计算的减免税期限内,可在其生产性经营收入超过全部业务收入50%的,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享受该相应的免、减税待遇;其生产性经营收入未超过全部业务收入50%的,不得享受该相应的免、减税待遇。如果其营业执照限定的经营范围并无生产性业务,无论其实际经营活动中生产性业务的比重有多大,均不能享受上述免、减税待遇。

三资企业的再投资退税

为鼓励外国投资者将其从外商投资企业中取得的利润再在国内进行直接投资,现行税法对再投资给予退税优惠。《外企所得税法》、《外企所得税法实施细则》、(94)财税字第093号等文件规定:

1.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其从企业取得的利润在提取前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在提取后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但地方所得税不在退税之列。其退税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退税额:再投资额/(1-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与地方所得税税率之和)×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40%

[案例]

惠阳日中激光有限公司1999年从其投资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惠阳电子公司获得利润1000万元,惠阳电子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地方所得税税率为3%。经合资各方协商同意,该外商将该1000万元再投资于企业,用于增加注册资本,则按规定可返回企业所得税税款为:

退税额=1000/(1-19%)×15%×40%=73.17万元

外国投资者的再投资不到5年撤出的,应当缴回已退的税款。

2.外国投资者将其从海南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再投资于海南经济特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开发企业,可依照国务院的规定,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全部企业所得税税款。但地方所得税不在退税之列。其退税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退税额=再投资额/(1-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与地方所得税税率之和)×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案例

北海电机自动化公司1992年、1993年、1994年分别从其投资的设于海南经济特区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海口机械制造厂获得利润300万元、400万元和500万元,海口机械制造厂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地方所得税税率为3%。

1995年该外商将其中的1000万元再投资在海南经济特区举办一个新的农业开发企业——海口绿叶实业公司,则按规定可退回企业所得税税款为:

退税额=1000/(1-19%)×15%=192.93万元

按照规定,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在提取前直接再投资于本企业或已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其经营期应当从再投资资金实际投入之日起计算;再投资开办新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应从新办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起计算。

按照《外企所得税法》、《外企所得税法实施细则》和国税发[1993]009号等文件的规定,在按税法规定计算退税时,外国投资者应当提供能够确认其用于再投资利润所属的证明;凡不能提供证明的,当地税务机关可就外国投资者再投资前的企业账面应付股利或未分配利润中属于外国投资者应取得的部分,从最早依次往以后推算再投资利润的所属,并据以计算应退还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外国投资者应当自其再投资资金实际投入之日起一年内,持载明其投资金额、投资期限的增资或者出资证明,向原纳税地的税务机关申请退税。

3.由外国投资者持有100%股份的投资公司,将其从外商投资企业分回的利润(股息),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也可享受再投资退税优惠。

外国投资者将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清算所得用于再投资,不得享受再投资退税优惠。

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鼓励外商将先进技术引进中国,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外企所得税法》、《外企所得税法实施细则》、国税发[1993]009号、国税发[1994]151号、国税函发[1996]113号等文件规定:

1.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自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或新技术企业之日所属的纳税起,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包括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新技术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当地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之日所属的纳税在企业获利之后,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之日所属的纳税在企业开业之日所属之后,可就其适用的减免税期限的剩余享受减免税优惠;凡在依照有关规定适用的减免税期限结束之后,才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新技术企业,不再享受上述减免税优惠。

企业在申请减免税时应当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确认高新技术企业的证明文件,报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设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在国务院确定的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同时也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的项目,或者是外商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回收投资时间长的项目,可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仍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即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同时也是产品出口企业的,可以依照税法规定执行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对减半后企业缴纳所得税实际税率低于10%的,按10%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已经减按15%的税率征税的企业,可以按10%的税率征税。

同时被认定为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的,允许企业选择享受其中的一种税收优惠,不得同时享受两种税收优惠待遇。

按照规定,凡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申请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时,应当提交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由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案例一]

科电磁卡实业有限公司系外商投资企业,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1992年开始营业,当年即获利,作为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1992年开始,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到1996年底期满,1997年仍被有关部门确认为技术先进企业,则按规定从1997年开始,3年内可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1997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应纳企业所得税300万元。按照上述规定,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则1997年企业实际只需缴纳企业所得税150万元。若该企业设在经济特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已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则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从1997年开始,3年内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则1997年企业实际只需缴纳企业所得税100万元(1000×10%)。

3.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先进技术企业,可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其退税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退税额=再投资额/(1-原实际运用的企业所得税与地方所得税税率之和)×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外国投资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的先进技术企业,应当自再投资资金投入后一年内,持审核确认部门出具的被投资企业为先进技术企业的证明材料,到当地税务机关办理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经缴纳的全部所得税税款。如果被投资企业在规定的办理再投资退税期限内,因各种原因经考核没有达到先进技术企业标准,税务机关应按40%的退税比例办理退税。被投资企业在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或再投资资金投入使用后一年内,经考核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再按100%退税率补退其差额部分。

按照规定,外国投资者按照上述规定申请退税时,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能够确认其用于再投资的利润所属的证明,载明其再投资金额、再投资期限的增资或者出资证明,有关部门出

具的确认举办、扩建的企业为技术先进企业的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办理退税。

[案例二]

中日合资浔洋微电子公司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从其投资的先进技术企业——浔东机电开发公司获得利润300万元、400万元和500万元,甲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地方所得税税率为3%。1999年9月该外商将其中的1000万元再投资举办一个新的先进技术企业——浔南科技发展公司,则按规定可退回企业所得税税款为:

退税额=1000/(1-19%)×15%=192.93万元

假如新的先进技术企业即得南科技发展公司1999年2月开始营业,经考核未达到先进技术企业标准的,该外商向税务机关申请退税,则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向其退税73.172万元(192.93×40%);1996年12月该企业经考核达到先进技术企业标准的,该外商向税务机关申请退税,则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向该外商补退其余的60%即109.759万元(192.93×60%)。

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按照《外企所得税法》、《外企所得税法实施细则》、国税函发[1996]113号等文件的规定,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在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案例]

中美合资贝艺公司系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1994年开始营业,当年即获利,作为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1994年开始,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到1999年底期满。1999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其中出口销售收入为4490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80%。企业当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应纳企业所得税300万元。按照上述规定,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则1997年企业实际只需缴纳企业所得税150万元。

对于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已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产品出口企业,符合上述条件的,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案例]

广东五星彩显公司系外商投资企业,设在深圳特区,按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1999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其中出口销售收入7400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74%。企业1999年实现利润3000万元,按照15%的税率计算,企业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450万元。企业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享受上述税收优惠,即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即企业当年实际只需纳税300万元。

按照规定,凡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申请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时,应当提交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由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可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外国投资者直接再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应当自再投资资金投入后一年内,持审核确认部门出具的被投资企业为产品出口企业的证明材料,到当地税务机关办理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经缴纳的全部所得税税款。如果被投资企业在规定的办理再投资退税期限内,因各种原因经考核没有达到产品出口企业标准,税务机关应按40%的退税比例办理退税。被投资企业在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或再投资资金投入使用后3年内,经考核达到产品出口企业标准,再按100%退税率补退其差额部分。

按照规定,外国投资者按照上述规定申请退税时,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能够确认其用于再投资的利润所属的证明,载明其再投资金额、再投资期限的增资或者出资证明,有关部门出具的确认举办、扩建的企业为产品出口企业的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办理退税。

[案例]

中德合资肯德勒机电公司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从其投资的产品出口企业——上海东启机械制造公司获得利润300万元、400万元和500万元,上海东启机械制造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地方所得税税率为3%。1999年9月该外商将其中的1000万元再投资举办一个新的产品出口企业——扬州东发电子公司,则按规定可退回企业所得税税款为:

退税额=1000/(1-19%)×15%=192.93万元

假如新的产品出口企业即扬州东发电子公司1999年初开始营业,到1999年9月仍未达到产品出口企业标准的,该外商于1999年7月申请办理再投资退税。

则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向该外商退税73.172万元(192.93×40%);1999年12月该企业经考核达到产品出口企业标准,该外商向税务机关申请退税,则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向该外商补退其余的60%即109.759万元(192.93×60%)。

盈亏互抵的税收优惠政策

现行《外企所得税法》和《外企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发生亏损,可以用下一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的所得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弥补亏损期不得超过5年。所谓弥补亏损期是指纳税人某一纳税发生亏损,准予用以后的应纳税所得弥补,一年弥补不足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5年内不论盈利还是亏损,都作为实际弥补年限计算。

[案例]

厦门日精电子公司系外商投资企业,1993年发生亏损390万元,1994年盈利60万元,1995年盈利120万元,1996年盈利140万元,199 7年发生亏损30万元,1999年盈利50万元,1999年盈利190万元。对于企业1993年发生的亏损,应当从1994年开始进行弥补,弥补期到1999年止。虽然从1994年开始,逐年延续弥补,但到1999年末,仍有10万元(即390-60-120-140-50)尚未弥补,但弥补期已满,1999年不能再弥补1993年的亏损。

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营业机构的,可以由其选定其中的一个营业机构合并申报缴纳所得税。各营业机构有盈有亏的,可以用盈利抵扣亏损,盈亏相抵后仍有利润的,按有盈利的营业机构的适用税率纳税。发生亏损的营业机构,应当以该营业机构以后的盈利弥补其亏损,弥补亏损后仍有利润的,再按该营业机构所适用税率纳税;其弥补额应当按为该亏损营业机构抵亏的营业机构所适用的税率纳税。

[案例]

斯福临集团公司系美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深圳福临电气公司、赣南斯福电子公司两个分支机构。深圳福临电气公司按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税税率仍为3%。赣南斯福电子公司税率为33%。1993年,深圳福临电气公司发生亏损400000元,赣南斯福电子公司盈利700000元;1994年深圳福临电气公司盈利600000元,赣南斯福电子公司盈利750000元。

美国企业选定额南斯福电子公司合并申报缴纳所得税。

按照税法规定,美国企业各分支机构有盈有亏的,盈亏扣抵后仍有利润的,应当按有盈利的机构所适用的税率纳税。则1993年企业应纳税额为: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700000-4000000=300000元

应纳税额=300000×33%=99000元

按规定,发生亏损的机构应当以该机构以后的盈利弥补其亏损,弥补亏损后仍有利润的,再按该机构所适用的税率纳税;弥补亏损的部分应当按为该机构抵亏的机构的税率纳税,则1994年应纳税额为:

深圳福临电气公司应纳税额:

弥补亏损部分利润应纳税额=400000×33%=132000元

弥补亏损后余额应纳税额=(600000-400000)×19%

=36000元深圳福临电气公司应纳税额=132000+36000

=169000元

赣南斯福电子公司应纳税额为:

赣南斯福电子公司应纳税额=750000×33%=247500元

全公司应纳税额为:

全公司应纳税额=甲机构应纳税额十乙机构应纳税额

=168000十247500

=415500元

税额扣除优惠政策

按照《外企所得税法》和《外企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准予在汇总纳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但扣除额不得超过其境外所得依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这里所说的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就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不包括纳税后又得到补偿或者由他人代为承担的税款。

这里所说的境外所得依照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是指外商投资企业的境外所得,依照税法有关规定扣除为取得该项所得所应摊计的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得出应纳税所得额后计算的应纳税额。该应纳税额即为扣除限额,应当分国不分项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境内、境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额/境内、境外所得总额

外商投资企业就来源于境外所得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低于依照规定计算出的扣除限额的,可以从应纳税额中扣除其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超过扣除限额的,其超过部分不得作为税额扣除,也不得列为费用支出,但可以用以后税额扣除不超过限额的余额补扣,补扣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外商投资企业在依照税法规定扣除税额时,应当提供境外税务机关填发的同一纳税纳税凭证原件,不得用复印件或者不同的纳税凭证作为扣除税额的凭据。

[案例]

宁波通信器材开发公司系外商投资企业,1999年全年实现利润1200万元,其中从美国取得经营利润304万元,已经在美国缴纳所得税121.6万元;从英国取得投资利润299万元,已经在英国缴纳所得税57.6万元。则其境外所得在汇总缴纳所得税时的扣除限额为:

(1)美国所得的扣除限额=1200×33%×(304/1200)

=100.32万元在美国实际缴纳的税款121.6万元,则在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扣除1 00.32万元,其余21.29万元留等以后补扣。

(2)英国所得的扣除限额=12000×33%×(299/1200)

=96.4万元

在英国实际缴纳的税款57.6万元,低于扣除限额,则在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以将在英国实际缴纳的税款57.6万元全额予以扣除。

篇2:外资企业所得税筹划案例

明宏公司近日拟从其子公司恒阳公司提取60万元管理费,公司王会计提出异议。理由是:母公司要对这6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子公司却不能税前扣除。从整体利益看,此举等于多缴企业所得税60×25%=15万元,她建议每年派出技术人员为子公司服务应签服务合同,收取60万元服务费,子公司则可以将60万元在税前扣除。

如果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服务而收取管理费,则母公司按《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要确认为“其他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而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不得扣除”,子公司却不能税前扣除。从节税的角度看不划算。

如改为有偿服务,不收管理费,则母公司可以计收入,子公司亦可税前扣除,从母子两公司整体看,60万元服务费的企业所得税总和为0(不考虑母子公司适用不同税率的情况,如子公司为小型微利企业,或母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等)。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母子公司间提供服务支付费用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86号)第二条规定,“母公司向其子公司提供各项服务,双方应签订服务合同或协议,明确规定提供服务的内容、收费标准及金额等,凡按上述合同或协议规定所发生的服务费,母公司应作为营业收入申报纳税;子公司作为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

篇3:企业并购的所得税筹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行为也日益成为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并购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资产(含股票)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这种转移实际上是这部分资产的原所有者对其所拥有的资产所有权的处置,而这种处置在税务上属于应税事项。由于不同类型的资产所适用的税率是不同的,股息收入与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所适用的税率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实施并购活动时,不同的并购安排会导致不同的税收效果。因此,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进行税收筹划,尽量降低并购的总税收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并购税收筹划的原则

在企业并购中,采用不同的交易结构,对买卖双方来说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下文将收购方公司和其股东统称为收购方,并购目标公司和其股东统称为出售方。

从收购方的角度来看,并购的税收利益主要在于资产未来计税成本的提高、未弥补的亏损等;从出售方来说,税收利益主要来自目标公司纳税递延等。

通常情况下,对收购方最有利的税收方案对出售方而言往往是最不利的。例如,当收购方享受资产计税成本提高的好处时,出售方需立即确认相关的利得或损失;出售方享受纳税递延的好处时,收购方就只能以目标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入账,作为其计税成本。

因此,并购的双方在进行税收规划时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使出售方和收购方联合的税收总成本最小化,而通过对交易价格的调整来实现税收利益在双方之间的分配。

基于上述原则,从收购方的角度来看,其税收筹划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现值的基础上,将并购过程和出售方出售目标公司或其资产的过程中的税收成本最小化;从出售方的角度来看,其税收筹划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现值的基础上,使出售目标公司或资产的税后收入最大化。

三、并购税收筹划的方法

(一)并购标的的选择

企业并购的标的通常可以分为资产或股权两种。如果标的为资产,则在交易中,出售方目标公司将其全部资产或部分资产出售给收购方公司。如果标的为股权,则目标公司的股东将其所持有的股权出售给收购方公司。

并购标的为资产的优势主要是:

1. 资产的计税成本增加,收购方可以享受因资产未来折旧、摊销增加而减少纳税的好处。

2. 在并购资产中,收购方只承担其明确同意承担的负债,从而避免了很多的隐性负债。

3. 当目标公司希望通过交易增加当期的确认利得或损失,而通过出售资产可以实现此目的时,目标公司往往愿意进行资产交易。

并购资产的缺点是:收购资产将导致目标公司确认应税收入,如果随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清算并将销售收入分配给目标公司的股东时,该项交易将导致目标公司股东双重纳税。

而并购标的为股权的优点是:

1.目标公司无须纳税,避免了收购资产交易中的双重纳税情况。

2.收购股权时,收购方可以利用目标公司的累积未弥补亏损,但收购资产不能对目标公司的累积未弥补亏损加以利用。

3.收购股权可以避免繁杂的文件移交手续、以及不须获得第三方(比如说银行等)关于资产转移的同意。

4. 对收购方而言,目标公司资产的预期结转计税成本要大于预期调整计税成本。

收购股权的缺点是:收购方不能享受资产计税成本提高的税收利益。

在实务中,收购股权往往多于收购资产,其原因是收购方在资产上得到资产计税成本提高的税收利益往往不及目标公司股东双重纳税的税收损失,根据并购双方总体税负最小化的原则,收购者往往采用收购股权的形式。

(二)并购的主体选择

从纳税的角度考虑,在企业并购中可能会涉及到四类主体,即收购方公司和其股东、目标公司和其股东。

当收购方公司和目标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时,他们分别就其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当其将累积收益以股利、红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或当股东将其拥有的公司股份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时,股东应该再就其取得的股利、红利或取得的利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就会导致所得税双重缴纳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对并购主体的合理设计,避免双重纳税问题,将大大地降低整体的税收负担。

一般情况,一项并购交易中,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主要由目标公司及其股东来承担。例如,在并购时,收购方公司与目标公司之间进行并购资产交易,如果有利得,则目标公司股东将面临双重纳税的问题。但是,如果收购方公司直接与目标公司的股东进行股权交易,就可以避免双重纳税的问题。可见对并购主体的合理选择,会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股东人数较少的企业来说,它们的企业创立时选择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的形式,一方面在企业正常经营的条件下可以避免双重纳税的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未来将企业出售时产生的资本利得的双重纳税后果。

(三)支付方式的选择

在企业并购中,收购方公司支付给目标公司或其股东的对价有两种:一种是股权,即以收购方公司的股权换取目标公司的股权(旧股换新股);另一种方式是以收购方公司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及其他资产换取目标公司的股权。各国税法都依据并购中使用的支付方式将并购分为两大类:应税重组和免税重组。在我国的税法中,也有应税重组与免税重组的区别。当除合并企业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其它资产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股本的账面价值)的20%时,则对目标公司或其股东来说就是“免税重组”。

在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股权转让所得是免税的,而企业转让股权所得合并到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我国的免税重组对个人股东而言是“真正”的免税重组,对企业而言,则仅仅是延期纳税。

在一个免税重组中,不但接受股权支付的一方可以免于当期纳税,而且收购公司通常可以使用目标公司的未弥补的经营净亏损,从而减少后期的应纳税所得。但是,免税重组中所取得资产可折旧的计税成本不能被提高或递增。

在应税并购中,收购方收购价高于目标公司权益账面价值的溢价可以增加资产的计税成本,从而取得未来折旧额增加而节税的好处。但是,在应税并购中,目标公司股东必须确认交易中获得的溢价收益,因而需要在交易发生当期履行纳税义务。

(四)并购融资的选择

企业并购的融资方式选择受到并购交易金额大小及支付方式的影响,同时也会涉及到税收成本。如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利息支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税前列支,而企业支付的股息则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不能作为费用在税前扣除。这样一来,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就必须在筹集债务资本和筹集股权资本之间作出选择。

通常情况下,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资本成本时,提高负债比重可以增加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这时,选择较高比例债务融资的融资方案就是可取的。反之,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资本成本时,债务融资比例越高,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反而下降,这时高债务比例的融资方案就未必可取。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并购中融资选择问题。

A公司为实行并购须融资100万元,现有三种融资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完全以权益资本融资;方案二,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为10:90;方案三,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为50:50。利率为10%,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选择方案呢?(假设融资后息税前利润有20万元和8万元两种可能。)

可以看出,当企业息税前利润额为20万元时,税前股东投资回报率大于即债务资本成本。股东税后投资回报率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比例上升而相应上升(从14%上升到21%),应当选择方案三,即50%的债务资本融资和50%的权益资本融资,此时应纳税额也最小(为4.5万元);当企业息税前利润额为8万元时,税前股东投资回报率小于债务资本成本。这时,债务比例越大,股东税后投资回报率反而越小(从5.6%下降到4.2%)。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方案三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企业的税收成本(此时纳税额最少,为2.1万元),但却未必是最佳筹资方案。

四、结论及建议

在实际的并购中,并购标的、主体、支付方式和融资等各方面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比如要享受免税待遇就不能够享受计税成本提高带来的未来折旧抵税增加的收益,而要享受计税成本提高带来的未来折旧抵税增加的收益,就不能利用目标公司累计的未弥补的经营净亏损,等等。

因此,在对并购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遵循总体税收最小化的原则,权衡各种手段的不同组合,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总体税负最小化。

摘要:税收成本是企业并购中的一项重要成本。文章认为并购税收筹划时, 应该使出售方和收购方联合的税收成本最小化, 并通过交易价格调整税收利益在双方之间的分配。还分析了如何从收购标的、并购主体、支付方式、融资方式四个环节的安排来进行并购的税收筹划, 强调在实际筹划工作中, 应该综合这四个方面进行统一考虑。

篇4:生产性民营企业所得税筹划探析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市场,解决劳动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生产性民营企业,由于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从内部因素来看,生产性民营企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较弱,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从外部因素来看,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且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的是内、外资企业有别的所得税政策,使得生产性民营企业的待遇低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又由于生产性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使得国内大型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得不到充分运用,导致生产性民营企业的税收成本较高。因此,广大生产性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的差异性和不完善性及生产性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与所处的有利经济形势,有效的进行税收筹划,以降低税收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税收收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生产性民营企业开展所得税筹划的一般途径

(一)选择合适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进行筹划

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下,不一样的企业组织形式,享受不一样的税收待遇。因此,生产性民营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税收负担的组织形式。

例如,纳税人M是一家小型袜子生产企业,预计营业利润25万元。如果该厂以公司形式进行注册登记,就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经营者所分配的税后利润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情况和盈利情况如下:

应纳公司所得税=250000×33%=82500(元)

公司税后利润=250000-82500=1675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167500×35%-6750=51875(元)

税后净收益=167500-51875=115625(元)

如果该厂以合伙人的形式进行注册登记,则M的纳税情况和盈利情况如下:

应纳个人所得税=250000×35%-6750=80750(元)

税后净收益=250000-80750=169250(元)

与前者相比,以合伙人形式注册登记的明显比以公司形式登记的税后净收益多(169250-115625)53625元,与此相对应,所得税少付(82500+51875-80750)53625元。故纳税人M为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应选择合伙企业形式。

(二)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筹划

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或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充分、合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纳税人将资金投向不需负担税收或负担较轻的地区、产业、行业或项目上,达到节税增收的目的。

1.地区优惠政策。国家为支持某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会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因此,生产性民营企业在选择投资区域时,须认真考虑和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异及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选择整体税负相对较低的地点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节税利益。

2.行业优惠政策。国家为调整产业结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企业、举办知识密集型项目和基础设施及兴办第三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在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资金。因此,生产性民营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可以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上述行业,以充分享受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税负。

3.人员聘用优惠政策。我国现行所得税法对企业安置城镇待业人员有减免优惠,凡企业安置城镇待业人员人数占职工总数超过60%以上的,可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可减半缴纳所得税两年。生产性民营企业可以利用其灵活的用人政策,积极选拔下岗职工来企业工作,充分享受人员聘用上的税收优惠。例如,某纳税人新开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原有员工10人,由于其经营得当,便想进一步扩大规模,需要招收新员工,但是服装加工厂处于创业阶段,各方面负担较重,于是便向税务专家咨询,得知本厂完全符合新办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在本年度安置待业人员16人就可以使当年安置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0%,经主营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这样大大降低了服装厂的纳税负担。

(三)合理进行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进行筹划

1.合理安排技术开发投资。所得税税法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按实际发生额列支,而且企业上述各项费用应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在10%以上(含10%)的企业,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生产性民营企业享受该优惠可从两方面来筹划:一是选择适当的投资年度,主要是考虑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这关系到能否抵扣、抵扣多少。二是合理分配每年技术开发费的数额。对跨年度连续性的技术开发,合理分配各年技术开发费的数额,保证各年的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因为分年抵扣对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要求抵,可充分享受优惠。

例如:2001年3月鸿达公司开始进行一项技术开发,预计2002年底完成,总投资240万元。其1999年的技术开发费支出为100万元,企业的盈利水平稳定,其2001年、2002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均为65万元。有3种技术开发费支出方案:

方案一:2001年、2002年分别投资160万元、80万元

方案二:2001年、2002年分别投资110万元、130万元

方案三:2001年、2002年分别投资100万元、140万元

不同方案效果是不一样的,方案二效果最好。计算分析见下表:

2.合理利用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所得税税法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企业每一年度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中延续抵免,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

生产性民营企业可从两方面筹划:一是尽量减少基期利润,将利润通过合法的手段转移到抵扣的年度。如果企业抵扣年度的企业所得税额较多,或者购买设备前一年度所得税款较少,则新增税款就会较多,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的享受税收优惠。二是不改变年度利润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投资年度。选择不同的年度进行投资,所能实现的新增税款数额不同。因此,正确把握投资的年度对企业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筹划

生产性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企业应纳税额的多少,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对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大小有直接影响。生产性民营企业应规范会计核算,根据法规,结合其是处于征税期还是免税期,考虑市场物价波动变化趋势因素的影响,选择有利的会计处理的方法,达到减轻企业税负,增大企业利润的目的。

(五)用足费用扣除标准限额进行筹划

现行所得税税法规定,企业费用扣除分为据实扣除项目和按标准限额扣除项目两种。生产性民营企业如果能合理的划分两部分扣除项目,用好限额扣除的政策,原来只能在企业所得税后列支的费用就会转化为税前扣除费用。如税法对企业为雇员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障性缴费及企业支付的广告费和宣传费等等,均有扣除比例规定,而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有不受比例限制据实扣除的规定。生产性民营企业在寻求企业发展的决策上,应充分利用优惠空间,开发新产品,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状况,提高竞争力。

二、生产性民营企业开展所得税筹划的效应分析

(一)有利于减少生产性民营企业的税收支出

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企业税款的支付是现金的净流出,且没有与之相配比的收入。在生产性民营企业中,除了正常经营性支出外,税收支付是非经营性支出中最大的一块。尽管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缴纳税款必竟是纳税人在经济利益上的一种丧失。生产性民营企业通过对筹资,投资和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税收筹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方法,就可以避免或减少企业税收支出,从而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外,税收筹划是在税法许可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企业就不会因为偷税、骗税而担惊受怕或被处罚,从而规避了因为违反税法而招致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开展税收筹划的确有利于中小企业减少税收成本,防止落入税法陷阱,使企业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

(二)有利于降低生产性民营企业的纳税风险

税收筹划是企业纳税意识提高到一定阶段的体现。合法性是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纳税人员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正确领会税收立法精神,随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才能成功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目前,进行税收筹划的企业,大多都是一些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纳税行为一般比较规范,其中有的还是纳税先进单位,这就说明税收筹划搞得好的企业纳税意识比较强,纳税风险较小。生产性民营企业需要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加强对税法内容的了解,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以促使生产性民营企业在谋求合法税收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地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地履行纳税义务,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风险。

(三)有利于提高生产性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篇5: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案例

这里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利用纳税人身份认定、利用附加减除费用、利用分次申报费用、利用境外扣除费用、利用捐赠抵减、利用账面调整、利用资产处理、利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等八种避税筹划法的案例。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到个人自身利益,个人避税的主观愿望必将十分强烈。这里正是符合个人的这一需要,为纳税人提供了许多参考。同时,科学的例证也能有效地避免逃税行为的发生。

利用纳税人身份认定的避税筹划案例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两种。居民纳税义务人就其中国境内或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很明显,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将会承担较轻的税负。

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海外侨胞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如果在一个纳税里,一次离境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超过90日的,简称“90天规则”,将不视为全年在中国境内居住。牢牢把握这个尺度就会避免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义务人,而仅就其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利用附加减除费用的避税筹划案例

应纳税额=9200×20%-375=1465元

应纳税额=6000×20%-375=825元

1465-825=640元

后者比前者节税640元。

利用分次申报纳税的避税筹划案例

个人所得税对纳税义务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七项所得,都是明确应谅按次计算征税的。由于扣除费用依据每次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分别规定了定额和定率两种标准,从维护纳税义务人的合法利益的角度看,准确划分“次”,变得十分重要。

对于只有一次性收入的劳务报酬,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例如,接受客户委托从事设计装横,完成后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劳务报酬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同一作品再版取得的所得,应视为另一次稿酬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同一作品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再出版;或先出版,再在报刊上连载的,应视为两次稿酬所得缴税。即连载作为一次,出版作为另一次。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例。某人在一段时期内为某单位提供相同的劳务服务,该单位或一季,或半年,或一年一次付给该人劳务报酬。这样取得的劳务报酬,虽然是一次取得,但不能按一次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假设该单位年底一次付给该人一年的咨询服务费6万元。如果该人按一次申报纳税的话,其应纳税所得额如下:应纳税所得额=60000-60000×20%=48000元

属于劳务报酬一次收入畸高,应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其应纳税额如下:应纳税额=48000×20%×1+50%=14400元

如果该人以每个月的平均收入5000元分别申报纳税的话,其每月应纳税额和全年应纳税额如下:每月应纳税额=5000-5000×20%×20%=800元

全年应纳税额=800×12=9600元

14400-9600=4800元

这样,该人按月纳税可避税4800元。

利用扣除境外所得的避税筹划案例

税法规定: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走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准予扣除的税额?请看以下案例:例:某中国纳税人,在B国取得应税收入。其中:在B国某公司任职取得工资收入60000元,另又提供一项专有技术使用权,一次取得工资收入30000元,上述两项收入,在B国缴纳个人所得税5200元。

全年应纳税额=75×12=900元

抵减限额=900+4800=5700元

根据计算结果,该纳税人应缴纳5700元的个人所得税。由于该人已在B国缴纳个人所得税5200元,低于抵减限额,可以全部抵扣,在中国只需缴纳差额部分500元5700-5200即可。如果该人在B国已缴纳5900元个人所得税,超出抵减限额200元,则在中国不需再缴纳个人所得税,超出的200元可以在以后五个纳税的B国减除限额的余额中补减。

利用捐赠抵减的避税筹划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金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这就是说,个人在捐赠时,必须在捐赠方式、捐赠款投向、捐赠额度上同时符合法规规定,才能使这部分捐赠款免缴个人所得税。

实际捐赠2000元,可以在计税时,从其应税所得额中全部扣除。

利用账面调整的避税筹划案例

不同行业的纳税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都可以把纳税人的账面利润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起点,通过计算,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不一致而造成的差额,将账面利润调成应纳税所得额。在调整时,有些企业纳税人由于不懂调整公式和方法,任凭征管人员调整,更谈不上利用调整机会为企业避税服务。这里就是通过举例,让避税者掌握如何调整,并通过调整的机会为企业避税服务。

1.审计营业收入账户,发现该年取得国债利息为1万元。从国内企业取得投资分回已税利润9万元,按税法《细则》规定:国债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分回已税利润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调整。

2.审计营业外支出账户,发现该年支付税款滞纳金和罚款2万元。

3.审查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发现,企业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短于规定年限,经计算本年多提折旧8万元。

4.企业基本建设工程领用企业商品产品没有作为收入处理,经计算该部分利润额为5万元。

根据上面审计结果,该企业所得调整额为:调减额=l+9=lO万元

调增额=2+8+5=15万元

第二,计算弥补亏损额。

1994年弥补以前亏损额=55-2=53万元

第三,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和汇算所得税。

1994年应纳税所得税额=200+15-10-53×33%=50.16万元

汇算应补所得税额=50.16-45=5.16万元

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案例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篇6: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一、基于纳税人身份的纳税筹划

根据税法对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判定标准,企业可以利用“实际管理机构地标准”与“登记注册地标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企业所得税法中相关政策的要求,通过合理的设定纳税身份来实现减税的目的。

二、基于税前扣除项目的纳税筹划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中明文规定,包括企业生产成本、税金、以及其它支出费用在内的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相关的合理支出,都应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项目予以税前列支。

(一)借款利息支出筹划

据税法规定:一是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应按实际数额扣除其向金融机构所借款项的利息支出;二是如果纳税人如果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非金融机构所借款项的利率不高于同类金融机构的同期借款利率则可以将借款利息扣除;三是如果纳税人注册资本中一半以上的数额都是从关联企业借来的,那么就不能在税前将这些款项的利息扣除(按规定同样适用于对外投资的借款)。由此可见,这对借款利息的筹划是很有必要的。

借款利息支出筹划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利息支出时要注意利息支出的合法性。首先应当取得合法的凭证;其次借款人项应于账内写明债权人的真实姓名和地址,这样利息支出才可以认定。

在向金融机构以外的借款时,利率如果超过金融机构相应的利息则不可以认定,因此应尽量向金融机构贷款。如果确实需要向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参照同期金融机构借款利率,然后用其它的方式进行弥补。

(二)利用工资支出的税务筹划

在有关规定中,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可以扣除。

企业可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基本社会保险费可以扣除。企业为员工或投资者缴纳的商业保险费用不得扣除(有关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除外)。

职工的福利费、职工的教育经费、工会的经费等,在税法规定的比例范围内给予扣除。

节税思路:第一、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筹划增列费用,减少名义工资收入。第二、利用住房公积金制度转化工资收入。

三、基于免税收入的纳税筹划

免税收入就是指针对那些权益性投资收益和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以及国债利息收入等特殊收入,所给予的所得税优惠。 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前,应做好投资项目的比较工作,科学估算项目的收益率,在同等收益率的情况下优先进行权益性投资和购买国债。同时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明确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性收入和非营利性收入,科学利用免税收入进行纳税筹划。

四、基于优惠税率进行的纳税筹划

在我国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不包括享受优惠税率政策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税率都是25%。 其中对小型微利的企业,税法采用了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资产总数三个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纳税。

因此,现行企业在设立时,首先做好本企业的规模和人数的规划工作,如果规模较大,可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纳税企业;其次要把握好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当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接近临界点时,可以采用加大扣除以及延缓收入等方法来降低税率。这样企业就可以实现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减税的目的。

五、基于产业优惠政策的纳税筹划

针对产业差异,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不同企业的税率差异,其中对从事国家规定的产业给予了很多优惠。

国家大力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减按15%征收。

给予从事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和项目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产业优惠政策的与从事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的产业和项目产业相关优惠体系的有效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环保、安全生产以及节约能源的意识,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基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筹划

为了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和实现技术创新,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从事技术革新的企业给予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条款,这就为企业做好纳税筹划工作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对于那可以进行技术转让的企业,一般可以减征,甚至免征其企业所得税。规定一般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不超过500万元的那部分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金额,免征其所得税,而对于超过500万元的那部分所得金额,减半征收其所得税。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在开发新技术产品以及在进行新工艺研发时的各项费用。

新技术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作为提高企业经济利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需要进行大量金额的投资,因此,相关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所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进行纳税筹划。

七、基于安置特殊人员就业的纳税筹划

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法中明确规定,对企业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将安置包括残疾人员在内的其他国家鼓励安置的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给予100%加计扣除。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适量招收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作为员工,在合适的岗位让其从事适应其身体状况的工作,这样不仅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并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从而减轻税负。

总之,中小企业如何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以达到降低税负,合理避税,已经成为当前所得税纳税筹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我们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框架出发,结合具体环境因素,制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保证合理避税,降低企业税负。

参考文献:

[1]王继祥.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纳税筹划思路,财务与会计,

篇7:浅析企业所得税筹划

【关键词】

税务筹划;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

一、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务筹划已成为纳税人理财与经营管理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筹划可以从税率、税基、税收优惠、不同经济业务的税负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使企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筹划延缓或减少纳税,达到节税目的,从而使财务收益最大化。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税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税种,在企业所上缴的税收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因而对其进行筹划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实现了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标志着我国税制进一步迈向国际化和法制化,在所得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税务筹划的意义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工具,税收的本质特点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决定了税收是财产所有权的单方向转移,税收单向性的特质使得税收支出没有任何的直接回报,是企业的一种沉没成本,税款一旦交出去就不再回来,对一个企业来说,税款的支付是企业资金的流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约税收支出等于增加企业的净收入。从纳税人角度出发,积极的进行纳税筹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获得节税利益,这是与税法的立法宗旨相符的,因此减少税款支出是合理的,税务筹划是一种合理的避税行为。税收同时又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税收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确定、课税对象的选择和课税环节的规定体现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税法规定的前提条件下,纳税人面对不同的纳税方案,税负的轻重程度往往不同。而税负的轻重对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纳税人通过税务筹划,选择不同的纳税方案,是实现国家税收调控职能的必要环节。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的目标,需要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这样才能使政府的投资导向发挥职能作用。

税务筹划是指纳税人依据现行税法和国际税收惯例,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对企业组建、经营、投资及筹资等活动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达到税负最小化的目标。其外在表现是使纳税人纳税最少,纳税最晚,即实现“经济纳税”。税务筹划本身不单纯是一种财务或者税务行为,更不是我们所指的那些简单的税务代理,它和企业的经营行为息息相关,是一种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它是企业采取恰当的纳税筹划方法,把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调整控制在最佳界限内,以达到减少纳税人的税收成本、减少经济损失、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随着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和税法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使得更多的税源和税基被纳入所得税等直接税体系,偷漏税机会日益减少,风险日益增加,使得税收筹划变得日益重要。

三、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

对税收观念理解的改变为企业税务筹划排除了思想障碍。由于税务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税务机关的依法治税水平和全社会的纳税意识距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导致征纳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税务筹划往往被视为偷税的近义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理论界开始重视从纳税主体的角度研究税收,企业高层管理者也开始认识到税务筹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国家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刑法也对偷逃税款的内含和外延作了明确的界定,企业税务筹划的实施从思想上得到了保障。

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依据。1994年税收制度改革之后,我国税收制度逐步成熟,税收制度朝着法制化、系统化、相对稳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税制将与国际惯例接轨,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将日益完善和丰富,在整个税制中的地位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个人将加入到纳税人的行列,使纳税人的总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纳税意识会不断提高,对税务筹划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不同经济行为的税收差别待遇和不同方法的选择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1994年税收制度改革以后,我国税收制度日趋完善,为了体现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扛杆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国家在已经颁布的税收实体法中不同程度地规定了不同经济行为的税收差别待遇,即规定了不同经济行为的税种差别、税率差别和优惠政策差别,同时在税收程序法中也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作了肯定,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空间业已形成。

四、所得税税务筹划

原则上说,税务筹划可以针对一切税种,只是不同税种的税负弹性大小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各税种的不同内在要素:a.税基;b.税收扣除;c.税率;d.税收优惠。税基越宽,税率越高,税负就越重;或者说税收扣除越大,税收优惠越多,税负就越轻。不难看出,从税种来说,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税负弹性较大,因为不论是税基的宽窄、税率的高低、扣除额的大小,还是优惠的多少都有较大的弹性幅度;从行业和企业类型来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家照顾、鼓励发展的一些行业可以获得较多的优惠政策,筹划的相对空间也比较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从税负弹性较大的税种———企业所得税入手,结合纳税筹划的基本方法和企业的经营规模,对难以转嫁的所得税等直接税,通过合法地选择取得所得的时点,或是转移所得等方法使收入最小化、费用最大化,实现免除纳税义务、减少纳税义务,或是递延纳税义务等的目标。以下我们从不同方面对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税务筹划进行分析。

(1)利用坏帐损失进行税务筹划

(2)利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税务筹划

(3)利用折旧年限进行税务筹划

(4)利用折旧方法进行税务筹划

(5)利用亏损弥补进行税务筹划

(6)利用预缴所得税进行税务筹划

(7)利用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政策进行税务筹划

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税法规定,对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企业技术改造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实行投资抵免的国产设备,企业仍可按原价计提折旧,并按有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从自身经营需要出发,对技术改造项目所需的设备应首选国产设备,以达到减税效应。

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在税前扣除。企业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保证研发所需支出。这样既可使企业推陈出新,在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又使企业所得税支出减少。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规定在开办之日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考虑投资企业所在的行业,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负。

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

新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

在国家确定的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

国家针对不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对企业所得税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企业应就投资地点、投资方式、投资项目、企业组织形式及筹资方式等的不同导所税收负担的不同,充分结合企业所得税的各种优惠政策进行税务筹划,以达到企业整体税负的优化。

五、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要点

(一)从成本费用方面进行税收筹划

1.利用成本费用的充分列支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

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利用成本费用的充分列支是减轻企业税负的最根本的手段。在税率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多寡取决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多少。在收入既定时,尽量增加准予扣除的项目,即在遵守财务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将企业发生的准予扣除的项目予以充分列支,必然会使应纳税所得额大大减少,最终减少企业的所得税计税依据,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选择费用分摊方法。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主要费用包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这些费用的多少将会直接影响成本的大小。同样,不同的费用分摊方式也会扩大或缩小企业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因此企业可选择有利的方法来计算成本。但是,采用的费用摊销方法必须符合税法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否则,税务机关将会对企业的利润予以调整,按调整后的利润计算并征收应纳税额。选择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

折旧作为成本费用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抵减所得税的作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下文简称《实施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 “ 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可以税前扣除。” 第六十条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日益完善,企业利用折旧方法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越来越小。但《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 《实施条例》第九十八条规定: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这意味着,企业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需要,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兼顾成本效益原则,仍可选用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以减轻本企业的所得税支出,达到节税的目的。

(二)从企业销售收入的角度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如果能够推迟应纳税所得的实现,则可以使本期应纳税所得减少,从而推迟或减少所得税的缴纳。对一般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收入是销售商品的收入,因此推迟销售商品收入的实现是税收筹划的重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为收入确认时间,而订货销售和分期预收货款销售则在交付货物时确认收入实现,委托代销商品销售在受托方寄回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企业可以选用以上的销售方式来推迟销售收入的实现,从而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达到节税的目的。

1.利用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实施条例》第九十八条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不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 50% 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 150% 摊销。企业应将研究开发支出与其他支出分别核算,以便充分利用此项政策。选择就业人员从而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实施条例》第九十九条规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人员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人员工资的 100% 加计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中对安置残疾人员又作出了具体规定: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低于 25%(不含 25%)但高于 1.5%(含 1.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 5 人(含 5 人)的单位,可以享受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并可按支付给残疾人实际工资的 100% 加计扣除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应合理安排残疾人员,特别是安置残疾人员已达到一定比例但未达到 1.5% 的企业,有时通过增加少量残疾人员就可享受该项优惠政策,达到节税的目的。特殊设备的税额抵免。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实施条例》第一百条规定,这些专用的投资额的 10% 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上 5 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目前国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因此,要充分利用该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另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企业承包一定要建立健全完整的会计核算,避免因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由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对于业务招待费用,要严格控制,对用于会议的开支要严格程序,避免挤占招待费用;对外捐赠支出要完善手续,以享受税前扣除等等。

结论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暂行条例》的实施,使企业面临新的税收环境。如何在新环境下进行合适的税收筹划,以达到降低税负,合理避税,已成为当前税收筹划工作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税收筹划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合理合法,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工作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保持相对的灵活性,随时根据税法的变动制定调整筹划方案,保证合理避税和降低税负,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海.浅论增值税税务筹划.现代经济信息 ,2009,[2] 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五次会议.企业所得税法.2007-3-16.[3] 国务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7(11)

[4] 财政部第 33 号令.企业会计准则.2006(2)

[5] 黄爱玲.企业增值税税务筹划研究与分析.财会通讯 ,2011,(12)

篇8: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一、充分利用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旧的所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区域优惠为主”, 在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区的企业享有15%, 甚至更优惠的所得税税率政策。而新《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原来的税收优惠格局, 实行“以行业优惠为主, 区域优惠为辅”的政策。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 要考虑到新旧所得税法的变化, 转变原来的调整思路, 在进行选址时不能单单考虑区域因素, 重点应转变为考虑行业因素, 即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优惠政策的行业进行投资, 从而享受所得税税收上的优惠。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 投资以下项目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1.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2.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3.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4.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 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 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同时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政策, 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从事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行业。2.工业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3.其他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2]这一新规定, 对于那些已经成立很久的中小企业比较有利,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另外, 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还对中小企业发生的一些支出项目进行加计扣除, 其规定包括: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50%。2.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加计扣除100%。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加计扣除的优惠进行税收筹划, 一方面, 尽可能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另一方面, 尽可能地聘用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 这样就可以达到增加扣除项目金额,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目的。

二、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折旧和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优惠

(一) 关于固定资产折旧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 特别是针对加速折旧法, 其规定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 确需加速折旧的, 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 具体包括:1.由于技术进步, 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2.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4]那么中小企业可以尽可能地利用这一优惠政策, 使企业前期多计提折旧费用, 后期少计提折旧费用, 达到延期纳税的好处, 从而达到融资的良好效果。另外新的所得税法不再对固定资产净残值率规定下限, 企业可以进行合理估计, 后期需要更改的应报税务机关备案。因此, 中小企业应尽量低估净残值率, 使折旧期间多计提折旧, 提高折旧额度, 从而可使折旧期间少交企业所得税。

(二) 关于存货计价方法

存货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和加权平均法等, 新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已经不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在具体选用的过程中要结合物价的变动情况来进行考虑, 先进先出法适用于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采用;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要选择个别计价法和加权平均法等, 而不宜采用先进先出法;在物价上下波动时, 要选择加权平均法来进行计价。同时, 要注意这些存货计价方法只能选择一种, 一经选定就不得随意变动, 所以, 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要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物价的变动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而言, 选择加权平均法, 有利于缓冲存货价格差异, 使企业的成本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均衡各期利润。

三、充分利用限额列支的费用

限额列支的费用主要包括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捐赠支出等。其中业务招待费的限额列支规定是发生额的60%, 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0.5%部分允许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规定是不超过当年销售收人15%的部分允许列支;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相关规定是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 准予扣除。中小企业要掌握这些限额列支标准, 充分利用限额, 同时要注意对一些关键词和项目的理解, 并进行纳税筹划, 比如针对公益性捐赠支出, 首先要理解“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含义, 它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对于企业自行直接发生的捐赠以及非公益性捐赠不得在税前扣除。所以, 企业在捐赠时, 尽量选择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进行捐赠。其次, 要注意捐赠时机的把握, 充分利用12%的限额标准, 如果捐赠额度较大可选择分次捐赠, 如选择在当年年底和次年年初两次进行捐赠, 那样就可以分年度利用12%的限额规定, 增加抵扣的额度, 达到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7-3-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7-12-6.

上一篇:企业不动产交易流程下一篇:实践论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