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原理大纲

2024-07-14

建筑设计原理大纲(通用8篇)

篇1:建筑设计原理大纲

131008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建筑学专业 1学分 16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了解并灵活运用建筑设计的相关学科知识,恰当的处理建筑设计中(a)功能要求;(b)技术条件;(c)艺术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意识。

教学目的: 1 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观念; 2 掌握正确的设计程序,熟悉基本设计手法; 3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总的要求:对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与步骤有系统的认识;认识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明确从初学者到成熟的建筑师之间各阶段的追求重点与目标;了解建筑设计手法,学会通过分析建筑作品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绪 论 什么是设计 现代设计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公共建筑的设计层次 本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简介 第一章 公共建筑的设计基础 1 设计核心问题

1)建筑功能:空间组成—主要空间、次要空间、交通空间; 2)功能分区——动静分离、公共与私密分隔、内外有别; 3)人流的组织与疏导 2 建筑技术核心

1)结构形式的选择;

2)建筑设备的种类:交通设备、安全设备; 3)公共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 第二章 公共建筑空间综合分析 3 建筑空间特性

1)空间的产生、分类及基本组成;2)空间的形、量、质;各类建筑空间基本数据 4 建筑空间组合

1)平面组合:主从性空间组合;分隔性空间组合;连续性组合;综合性空间组合 2)竖向组合:高层性空间组合——垂直交通的布局要求;组合层数;组合要点 5 空间组合实例剖析

1)城市设计实例(卫星城市、巴西利亚); 2)建筑作品实例; 3)景观设计实例(中西名园、城市广场);

第三章 建筑造型设计 6 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1)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性格 2)建筑造型的基本原则——多样统一; 3)基础条件——物质基础;时代审美;社会需要; 7 形式美规律简介

1)建筑造型设计总则 2)建筑造型设计的步骤:形体设计与立面设计; 3)建筑美学规律: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 第四章 总体环境布局 8 基本组成及设计原则

1)场地内的用地性质与种类

2)设计原则:入口显著;路线便捷;流线的整肃;出入口的宽度、数量与形状;室内外高差变化的处理;缓冲带与隔离带的设置 9 总体布局

1)场地分区——划分功能地块; 2)联系组织场地之间的道路系统; 3)基地特征、竖向设计: 4)绿地配置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公共建筑的设计基础 1 设计核心问题

1)建筑的目的是提供人性空间; 满足功能是建筑的基本要求,此外的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为此服务。2 建筑技术核心

1)强调结构类型的选择合理性、结构构架的好坏关系着建筑创作的成败;

2)要求学生认识到,了解建筑设备有关知识将成为建筑设计有的放矢的有利保障,并非可有可无,启发学生自觉去拓宽知识面。第二章 公共建筑空间综合分析 3 建筑空间特性

认识到空间对建筑的重要性,对空间有个清晰详尽的了解;对建筑空间的产生手段有明确的认识;引入内外空间的过渡—中介空间的概念;明确空间是创造出来的,无固定的模式。4 建筑空间组合

阐明:虽然空间组合方式可归纳为几大类型,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实例都各具特色、不尽相同;要学会根据具体条件选定适宜的空间组合形式,并且学会变通,具有创新精神,创造个性空间。5 空间组合实例剖析

1)空间组合理论适用于城市规划、建筑群体设计,城市设计、园林景观。2)明确人性空间的气氛、情调、性格有赖于细节的渲染。第三章 建筑造型设计 6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1)学会将具体事物抽象出来进行观察,从而把握整体; 2)学会赏析,能够分析出佳作与众不同之处 7 形式美规律简介 形式美原则是普遍的美学原理,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平面组成,空间组合,建筑形体优化,到建筑立面的处理,建筑细部的精加工……。第四章 总体环境布局 8 基本组成及设计原则

通过建筑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的学习,掌握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思路。9 总体布局

1)强调建筑设计首先应先从整体局部入手,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继而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体设计有所依据;

2)建筑设计并不神秘,它是一种语言,有自身的规律与业已成熟的模式。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天津大学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意匠十二讲》香山寿夫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空间艺术与技术》 王宗年著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5.《建筑形式美原则》 邹德侬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比例——科学·哲学·建筑》[英]理查德·帕多万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现代建筑语言》、《建筑空间论》大卫·赛维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美学》 及相关论著

五、几点说明

1.本课程宜安排在第五学期

2.为达到基本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理论讲述应与同期进行的建筑设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课堂的讲授内容应与设计过程尽量保持同步。

3.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建筑实例,以强化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感官认识与印象。

4.鉴于建筑学的特殊性与学生培养目标,课程结束后,宜安排实例分析,作为期末结课成绩评定的依据。

篇2:建筑设计原理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适用班级:建筑学15本;建筑工程技术17 专

辅导教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刘云月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从方案设计的角度对建筑空间与形式问题、设计原理与方法步骤进行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归纳和综述,使初学者更易于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知识。提供了大量当代建筑作品作为实例分析,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能更多地了解目前的建筑设计的特点,同时,也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研究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特点、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的课程。通过对公共建筑的环境设计、总体布局、空间组合、造型艺术、技术经济以及整体观念的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常见类型公共建筑的特点,掌握关于公共建筑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学会运用公共建筑空间、功能、交通组织以及形象塑造的基本技巧,理解建筑结构、设备及施工的相关基本概念;培养综合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环境、经济、技术、美观、适用等诸因素辩证统一关系的能力,提高分析城市环境与建筑个体设计关系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先修课程:《房屋建筑学》等。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导论

了解:建筑观的来源与建筑设计的特点,当代建筑设计的研究范围与要求 第二章 空间与形式直观

掌握:空间形态的元素与形态,原理与构图,掌握建筑空间的构图原理,在建筑的整体构图中需要服从的基本原理

了解:空间构成设计的基本层次,功能对建筑空间的规定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章 建筑方案设计原理与方法

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条件,总平面图中场地分析和建筑形态的确定方法,建筑平面图设计,立体空间的平面化表达方法,平面秩序的确定 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依据,功能分区图和交通流线分析图的分析方法,空间组合的结构与类型;立面设计的法则和原理。

第四章 高层建筑方案设计要略 了解:高层建筑的概念和分类,高层建筑的特点与构成,标准层的概念,高层建筑中的几个特殊楼层的设计,标准层的设计方法,平面类型,平面形状,竖向交通等,城市设计和城市空间设计要点,结构选型与建筑造型的关系,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防火要点和图式

第五章 思维与工具:20世纪设计中三大整体性理论

了解:图与底关系理论,结构与结构主义,文本与文脉理论,形式分析的背景与理论线索

第六章 决策与评价:方案设计阶段三大经济学视野

了解: 技术经济论,空间价值论,价值比较论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以思考题为主,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考试

六、几点说明

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刘云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张文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范围

1.简要说明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强调平衡意识意味着什么?

2.如何理解“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并说明建筑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关系。3.简要说明什么是建筑的比例和尺度? 4.建筑方案设计应具备哪些条件? 5.简述什么是道路红线?

6.简述建筑总平面设计,总体布局作为整个设计构思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7.举例说明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如何应用从外向内的方法进行建筑设计的。8.列举交通空间设计中,动线的三种类型。9.简述门厅的概念和作用。10.空间组合的结构与类型?

11.在建筑剖面设计中,建筑空间在高度上的变化因素反应在哪四个方面。12.论述高层建筑中特殊楼层的类型和相关设计要求。13.举例说明高层建筑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14.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选型原则有哪些。15.简述什么是防火分区和防火间距。

16.论述20世纪设计中的三大整体性理论中图与底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

篇3:建筑设计原理大纲

1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大纲分析

1.1 考研大纲的考查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考研大纲明确指明了该课程的考查目标如下:

(1) 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 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整机概念。

(2) 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 , 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 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 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1.2 对考研大纲的分析

通过对考研大纲考查目标和近几年的考研试题分析可知: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和实验,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3种的能力: 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对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运行原理 的分析、讲解和配套实验,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系统级认知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机器表示、运算方法及运算部件的 组成等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运算特征; 通过指令系统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汇编级的结构特征和基本操作描述方法; 通过存储系统的详细讲解和实验, 使学生能从容量、速度和成本的角度理解多层次存储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CPU及控制单元的功能和结构的详细分析, 结合指令执行控制的深入讲解和实验, 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指令执行的实质和控制单元的基本实现方法; 通过总线、输入输出接口及外部设备等知识的讲解,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内部、计算机系统与外部的交互方式。

2 基于大纲的教学和实验内容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和实验内容, 让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和大纲的考查目标相吻合,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考研成绩。

2.1 教学内容

从近几年的考研真题分析可知, 分值比较大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 (CPU) 以及输入输出系统 (I/O) ,分值稍微小但仍然占较大比重的是数据的表示, 总线部分所占的分值比较少, 一般是以一个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基于对考研大纲的考查目标和考点分析, 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把重点放在存储系统、指令系统、CPU、I/O系统以及数据的表示上。对于教材中的其他内容, 可视课时的多少或让学生自学、略讲和讨论, 做到重点突出。同时,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不一定要按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思路进行。可以先讲授第一章的计算机系统概论。 介绍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的5大部件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让学生建立起整机的概念。然后讲授第二章的数据表示、数据的流向以及各种运算的实现。 接着讲授第五章的CPU, 让学生理解控制器是如何控制各部件协调运行的。然后接着讲授第四章的指令系统, 让学生理解指令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性能要求、掌握指令的格式及其寻址方式、掌握操作数 的寻址方式。最后讲授第三章的存储系统, 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 重点给学生讲解存储器的分级结构、SRAM和DRAM的特点、字位扩展、DRAM的刷新、Cache原理及虚拟存储技术。采用这种自顶向下逐层细化的教学思路, 建立一种从整体功能到局部组成, 从微观实现抽象到宏观结构的层次化课程内容设计模式, 有助于学生从微观层面掌握课程知识单元、从宏观层面建立该课程知识体系, 进而培养学生关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1]。

2.2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的设计应遵循两个原则: 即由整机到部件, 再由部件到整机; 由简单部件实验到简单模型机及其系统设计, 最后到先进计算机的研究与设计。在设计实验内容时, 最先安排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实验, 让学生熟悉实验环境, 从概念上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然后安排运算器实验和控制器实验, 让学生从部件层面了解计算机的运算和各部件的协调控制原理,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存储器实验, 让学生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的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对于总线实验, 可以有选择性地去做,也可以采用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去模拟, 加深对总线工作原理的理解。最后以课程设计的形式, 以小组 (两到三人) 为单位进行模型机及其系统设计实验。

3 基于考研大纲的教学方法改进

3.1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的内容多, 而且比较抽象, 采用单纯的讲授方法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老师预先设定任务,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做部件实验时, 可以先让学生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进行功能部件的逻辑设计, 在PC机上进行功能仿真, 然后下载到基于FPGA的Altera DE2开发板上实现部件的功能[2], 以FPGA方式对设计电路进行验证。

3.2 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概念多、知识点抽象、理论性强, 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在讲授指令的运行, 各个部件间的数据通路及其如何统一、协调运行时, 采用粉笔加黑板的讲授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借助集图、 文、声、像等多重刺激于一体多媒体手段, 则可以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中枢处于兴奋状态, 相关知识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加深对老师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将学生不易理解的、复杂的、抽象问题简单化、形象化[3]。

3.3 类比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有许多概念和知识点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 但如果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 将其和生活中的情景进行类比, 学生就能抓住关键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对晦涩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例如: 在讲解总线概念时, 可以将其和城市间的高速公路进行类比; 讲解Cache的概念时, 可以将生活中直接从火车站仓库中取货和从仓库外的货物站台取货到列车进行类比; 在讲解寻址方式时可以将其和生活中的不同找人方式进行类比; 在讲解存储时间和存储周期时可以将其和100米直跑和50米往返跑直跑作类比。这样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4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现象或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讲授运算方法时可以提问学生, 怎样存储各个变量; 如何能节省一些变量; 结果如何获得。在讲解输入输出设备时, 可以先提问学生CPU和外设是如何沟通的, 都需要设置哪些存储单元。在讲解各个部件时都多提一些相关问题, 这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 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3.5 网络的教学方法

采用网络的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克服时空的限制, 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除了通过Email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外, 也可以设计专门的教学网站, 以BBS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此外, 利用腾讯qq、MSN等聊天工具, 教师可以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 也可以建立讨论组, 让部分存在疑问的学生共同参与讨论,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大家未理解的、有共性的问题, 老师还可以开通教学微博及时地进行答疑, 和学生进行互动。

3.6 知识延拓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材出版的相对滞后, 使得教材的知识点过于老旧[4]。因此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 适当地补充当前某些知识点的最新进展和设备介绍。如讲总线知识的时候, 可以补充一些当前流行主板结构中的前端总线的知识。讲授存储器的时候, 可以适当讲解SDRAM和DDR等。让学生不但在该课程中学到传统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能开阔眼界, 学到一些实用知识,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 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 是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课程。另一方面 日常的教学和实验内容与考研大纲存在一定的偏差, 学生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成绩不太理想。针对这两种现状, 对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效果和考研成绩并重的教学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基于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组成原理统考大纲的教学和实验内容设计, 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实现了教学效果和统考成绩的双赢。

摘要:针对日常教学和实验内容与计算机组成原理统考大纲的差异性,提出了基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教学和实验内容设计,并对目前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和考研成绩的双赢。

篇4:建筑设计原理大纲

摘要:以《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CDIO理念制定的教学内容和大纲以及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方式、成绩考核评定标准,都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CDIO;教学大纲;新型干法水泥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87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是面向无机材料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材料科学基础》、《热工设备》等专业基础课等方面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生产工艺原理,管理水泥生产活动的基本能力。以往的教学设计都是按照章节平铺直叙进行,因为学生缺乏工程经验,不能够与教师进行良性活动,授课达不到工程教育的目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体现了作为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究到运行改良的全过程所需拥有的基本能力。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参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标准,在《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上进行了探索。

1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悬浮预热和窑外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新技术。掌握悬浮预热器的构造、工作原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分解炉的热工工艺特性;熟练掌握预分解窑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及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排除,为毕业后从事水泥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设计新大纲的指导思想

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符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时安排、实验项目的安排设计等各方面进行制定。本文设计大纲为:用CDIO理论来制定教学目标,以项目推进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用基于CDIO理论制定的教学目标来把握教学过程的实施。现以《新型干法水泥技术》“预分解窑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及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排除”教学内容为例对教学大纲进行设计。

3 新大纲的教学设计

3.1 主要教学知识点及能力要求

根据现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特点及水泥工艺操作师基本能力的要求,需要达到几个方面的目标,具体如下:

(1)掌握预分解窑系统调节控制原则,理解均衡稳定生产的内涵;培养学生掌握全局,整体思考的能力。

(2)熟悉预分解窑系统重点监控的主要工艺参数;培养学生找出问题根源,理清生产故障原因,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3)了解预分解窑系统工艺控制的自动控制回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4)掌握预分解窑开窑点火操作方法,并能够设计点火操作方案;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5)熟悉预分解窑异常状况调控及故障处理方案,能够分析给定的生产故障产生的原因,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3.2 具体教学计划安排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课堂讲授和项目研讨。

(1)课堂讲授。教师在课堂讲授该部分的基本知识点,附带案例进行教学。具体教授内容,计划如表1所示。

(2)项目研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讲授基本点同时,向学生下达课程的项目任务书,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设计,完成项目任务书。完成知识点讲授后,由教师引导在课堂对小组项目任务进行研究讨论。具体研讨内容,计划如表2所示。

3.3 课程教学方式及要求

(1)采用案例式教学。把生产案例分析作为中心,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案例的分析上,将学习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技能融进到生产故障案例解决中。案例教学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和实践性,可以实现研究性教学,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采用“CDIO项目”教学方式。在基本理论教学完成后,教师布置若干课题,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带着问题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最终以完成项目的深度、效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3)采用“创新小组”方式。学生自由结组,每组由教师指派企业行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完成CDIO项目设计。另外创新小组,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自选题目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须与课程密切相关,根据科技创新成果不同给予相应的加分。

3.4 成绩考核与评定

(1)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给出课堂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情况。成绩占10%。

(2)CDIO项目,将学生项目设计完成工作量、工作实绩和项目质量报告相结合,给出项目成绩。成绩占20%。

(3)各学生依靠“创新小组”合作,需发表科技论文1篇(6~10分),申请专利1项(8~10分)。成绩属于额外加分,最高为10分。

(4)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成绩评定细则如表3所示。

4 结束语

篇5:建筑设计原理大纲

筑 计 理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建筑

一、建筑及建筑的范畴

二、建筑的分类与分级

(一)建筑的分类

1.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分类 生产性建筑: ①工业建筑 ②农业建筑 非生产性建筑: ①居住建筑 ②公共建筑

2.按建筑的层数或总高度分类

(二)建筑的分级

1.按建筑物的耐久年限分级

建筑物的耐久性等级主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大小划分,并以此作为基建投资和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

耐久等级的指标是使用年限,使用年限的长短是依据建筑物的性质决定的。耐久等级一般分为四级。

2.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标准,它是由组成建筑物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值决定的。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普通建筑的耐火等级划分为四级。

三、建筑的性质及特点

(一)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二)建筑的社会性质

(三)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

(四)建筑受经济因素制约

四、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第二节 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建筑设计一般应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大部分。(二)特点

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首先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的原则(二)优先采用合理技术措施的原则(三)遵循造型美观的原则

(四)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并符合规划要求的原则(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的原则

三、建筑设计的基本性质

(一)创作性(二)综合性(三)双重性(四)过程性(五)社会性

第二章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建筑构思方法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建筑设计与建造的关系及基本程序内容

建筑设计的过程一般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设计前的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二、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各个工作阶段(一)设计前期阶段

(二)方案设计阶段 1.场地设计

①建筑布局。

②道路交通组织。

③绿化布置。

④竖向设计。2.建筑单体平面布置 a.单个房间的设计 b.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c.平面组合设计 d.建筑物理要求 3.剖面设计

其一,确定合理的建筑竖向高度尺寸。

其二,研究确立建筑内容、空间形式与利用。其三,对建筑物理问题进行设计。

其四,通过建筑剖面的设计以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和构造形式、做法和尺寸等。

其五,通过建筑剖面的设计研究对坡地等特殊地形的利用,以及对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影响。4.立面设计 5.建筑表现

(三)初步设计阶段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二节 建筑方案设计

一、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任务分析、方案构思和方案完善三个阶段,其顺序过程不是单 向的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循环往复形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二、建筑方案设计的任务分析(一)内在条件的分析

(二)环境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三)调研和搜集资料

三、建筑方案设计的构思、比较与选择(一)方案的立意和构思

(二)方案构思的方法和过程

 主题构思  环境构思  功能构思  技术构思  仿生构思  空间构思  地缘构思  模仿构思

(三)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四、方案的调整、优化与深入(一)方案的调整、优化(二)方案的深入

五、建筑方案设计的表达(一)设计推敲性表现(二)展示性表现

第三章 建筑场地与总体设计

第一节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一.建筑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两种观点

二.公共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一)建筑群体

(二)道路交通系统

(三)室外活动场地

(四)绿化景观系统

(五)管网系统

第二节 群体建筑的总体环境设计

一、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二、建筑群体组合的原则

三、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

1.通过对称达到统一

2.通过轴线的引导、转折达到统一 3.通过向心达到统一

4.从与地形的结合中求得统一 5.以共同的体形来求得统一

6.以相近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求得统一 7.以建筑外部空间秩序形成统一

第三节 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一、外部空间与建筑形体

二、外部空间的围合与限定

三、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四、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五、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

1.沿着一条轴线向纵深方向逐一展开;

2.沿纵向主轴线和横向副轴线作纵、横向展开; 3.沿纵向主轴线和斜向副轴线同时展开; 4.作迂迴、循环形式的展开

第四章.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第一节.建筑与功能的关系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三)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四)功能决定空间的组合形式

1、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

2、空间组合形式及其处理

(五)、基地环境对空间组合的影响

第二节.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一、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相互关系

(一)、主要使用房间设计

(二)、辅助房间的设计

(三)、交通联系设计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1、建筑物内部使用程序

2、功能关系图

3、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1)什么是功能分区(2)功能分区原则  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

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 处理好“闹”与“静”或“动”与“静”的分区关系  处理好“清”与“污”的分区关系(3)功能分区方式 ①、分散分区 ②、集中水平分区 ③、垂直分区

第三节.合理的组织交通流线

一、交通流线的类型

①公共人流交通线:

②内部工作流线

③辅助供应交通流线

二.交通流线组织的要求

三、流线组织的方式

a.水平方向的组织:

b.垂直方向的组织

c.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流线方式

第五章.建筑形式的生成与创作

第一节.建筑形体塑造的基本原则

一、反映建筑功能和建筑类型特征

二、反映物质技术条件的特点

三、符合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与个性化的原则

(一)建筑形体与群体环境的配合(二)建筑形体的完整与统一(三)建筑的个性化特征

四、适应社会经济条件

五、满足空间的精神感受与心理限定

第二节.一、建筑造型的原则

二、建筑造型

1.建筑造型的特点 2.建筑造型的构思方法 3.建筑造型的形态要素 4.建筑造型方法

三、建筑空间限定与秩序建立

四、立面及细部设计基本原则和手法

五、立面重点与细部处理

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第六章.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

第一节.建筑空间与建筑结构

一、建筑空间与结构的关系

1.适用空间 2.视觉空间 3.结构空间

二、结构空间形式与种类

(一)平面结构体系(二)空间结构体系

三、建筑空间与结构的有机结合

(一)结构空间与适用空间相结合(二)结构空间与视觉空间相结合第二节.一、暖通、空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二、采暖与空气调节的方式及其选择

(一)采暖

热水采暖系统

蒸汽采暖系统

(二)空气调节

(三)空调系统的组成

篇6: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102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Desig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学时:2周 学分:2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生物工程、轻化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药物制剂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生物工程、轻化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药物制剂

执笔人: 曾庆荣 张卫华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机械制图等

后续课程:分离工程、化工工艺设计、毕业设计等

编写日期:2007年2月

修订日期:2008年2月

一、课程设计性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完成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因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2、结合设计课题,培养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及物性参数的获取信息能力;

3、通过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设计计算公式,搜集数据,分析工艺参数与结构尺寸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化工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使学生了解一般化工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5、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

6、了解一般化工制图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绘图基本技能训练。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应以化工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为对象,课程设计的题目尽量从科研和生产实际中选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内容包括:

1.设计方案简介:包括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型式进行简要的论述。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包括工艺参数的选定、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的工艺尺寸计算及结构设计。

3.典型辅助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包括典型辅助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计算和设备型号规格的选定。

4.工艺流程图:以单线图的形式绘制,标出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的物料流向、物流量、能流量和主要化工参数测量点。

5.主要设备工艺条件图: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

6.编写设计说明书:掌握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方法和格式。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设计方案简介与评述、工艺设计及计算、主要设备设计、工艺流程示意图(Visio或AutoCAD),电算程序及符号说明,设计结果总汇,设计结果的自我评价和结束语、参考文献等,要求整个设计内容全部用计算机打字排版、打印(其参见打印文本格式)。设计结果汇总表、参考文献等内容,并附工艺流程图和主要设备结构图。

7.关于计算机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编程计算。特别是优化设计计算,要求学生自编程序,自 己上机操作,在说明书中附上计算框图,计算机程序及符号说明以及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打印。

四、课程设计的题目类型及选题要求

1.精馏塔设计

针对不同物系,双组分或多组分,常压或减压以及筛板、浮阀等不同板型和工艺条件立题。2.吸收塔设计

针对不同的物系,单组分或多组分填料塔或板式塔立题。3.干燥器设计

针对不同物料、不同型式的干燥器立题。4.换热器设计

针对不同形式换热器立题。

五、课程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可根据情况选择一题,题目不同,其具体的相同设计项目也彼此有所差别,但其基本内容和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

1.设计方案的选定

掌握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流程生产条件和设备型式的说明,绘制示意工艺流程图。2.工艺设计计算

掌握根据选定的方案和规定的任务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的 3.辅助设备

了解典型辅助设备主要工艺设计尺寸的确定,设备规格型号的选定,汇总工艺尺寸的结果。4.工艺流程图

掌握以单线图的形式绘制主体设备工艺条件图的方法,标出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的物料方向,主要测量控制点。

5.主体设备工艺条件图

了解主体设备工艺条件图,图面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结构技术特性和接管表。6.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掌握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方法和格式。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中文摘要、前言、设计方案的选择和论证,工艺设计和计算,工艺流程示意图(Visio或AutoCAD),电算程序及符号说明,设计结果总汇,设计结果的自我评价和结束语、参考文献等,要求整个设计内容全部用计算机打字排版、打印(其参见打印文本格式)。

7.关于计算机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编程计算。特别是优化设计计算,要求学生自编程序,自己上机操作,在说明书中附上计算框图,计算机程序及符号说明以及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打印。

六、教学安排及方式

课程设计学时: 2周。

课程设计时间:第五学期(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专业)、第四学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专业)。1.下达设计任务书

2.阅读设计指导书,查阅资料拟定设计程序和进度计划。

3.查阅文献,收集有关数据,了解设备配置,安装和操作的有关知识。4.设计计算,绘图和编制设计说明书。5.设计考核及评定成绩。

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勤、计算草稿或笔记、说明书和图纸的质量,独立完成设计情况和答辩情况,考核采取个别审定与集中答辩,评议相结合的形式,成绩评定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

七、考核方式

以答辩方式,通过审阅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等,给出综合成绩(按五级分制计)。

八、推荐教材

《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课程设计》 匡国柱 史启才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九、参考资料

篇7:《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0790学

时:

27学时

分:1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适用专业:机械类、非机械类和近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机构的类型、正确地对机构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和计算,让学生对机构设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3、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以及计算、制图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计算来解决机构设计问题的基本技能。

课程设计教学的任务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构为题目,根据已知机械的工作要求,对机构进行选型与组合,设计出几种机构方案,并对其加以比较和确定,然后对所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确定出最优的机构参数,绘制机构运动性能曲线。

二、课程设计时间:1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在机械原理课程进行中或完成后集中进行的教学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每个学生都应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拟定设计计划,保证设计进度、设计质量,按时完成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提倡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工作。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反对不求甚解,这样才能确保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并在设计思想、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提高。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步骤:

(l)设计准备 认真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条件、内容和步骤,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图纸,复习有关课程知识;准备设计所需的工具和用具,拟定设计计划。

(2)机构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绘制各种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研究运动形式的变换与联接,并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比较,绘制出传动系统示意图。

(3)机构运动设计 对所选定的机构方案进行运动综合,要求既满足机械的用途、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机构原动计运动规律及机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要求,并将机构运动简图、速度图和加速度图以及相应的运动线图画在图纸上。

(4)机构动力设计 在机构的运动设计基础上,根据各构件的质量及转动惯量确定机构的惯性力、惯性力偶矩、各位置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原动件上的平衡力矩,绘制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线图,以便清楚地了解在一个运动循环中,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

(5)整理说明书 将课程设计的有关内容和设计体会以文字形式编写成说明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1号图纸,完成规定的设计内容,并书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答辩要求如下:

2、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经过一段集中时间的课程设计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学生应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过程也可以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随时对设计的某一环节提出有关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3、成绩评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相对机械原课程考试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创新性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等级。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任何一部新的机械都要经过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等四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通常分为机构运动设计和结构设计,机构运动设计是根据机械的设计任务和要求,拟定机械中各机构的方案,利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对该机构方案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从而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可靠、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优异的机构。而结构设计则是根据机械中各构件 的工况和失效形式,选择合理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绘制具体零件的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图。经过审批投入试制,通过试验考证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因此,机构结构设计是机构运动设计后所进行的设计阶段,是把具有发明创造性的机构方案设计转化为实际应用机械的具休实施设计阶段,而机构方案设计是机构运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运动设计正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两大类:

1、图解法

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用图解的方法将其结果确定出来,并清晰地以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纸上,具有直观、定性简单、检查解析的正确性方便的特点,尤其在解决简单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时更为方便。图解法进行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工程图算能力,要求计算准确、作图精确,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解析法

运用求解方程式的方法求解未知量,计算精度高,并可借助计算机,避免大量重复人工劳动,可以迅速得到结果,能够看到全貌。用解析法进行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图解法和解析法各有优点,互为补充,两种方法并重。工程实际要求学生(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应熟练地掌握这两种方法。

五、课程设计的参考软件:

C语言,FORTRAN,QBASIC等

六、课程设计的实验内容

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解析法内容的程序设计,计算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平衡力矩的结果并绘制出曲线。

七、微机实验室安排 上机全部集中在机械学院CAD中心完成(现有微机180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安排上机学时15小时。

八、课程设计报告

收集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工作关系到课程设计的成败,通过这项工作,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主要内容有:

1、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学生证明自己设计正确合理并供有关人员参考的文件,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说明书也是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逐步形成,课程设计结束时,再作必要的补充和整理。而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视设计任务而定,大致包括:(1)设计题目(包括设计条件和要求)。(2)机构运动简图或设计方案的确定。(3)全部原始数据。

(4)完成设计所用方法及其原理的简要说明。

(5)建立设计所需的数学模型并列出必要的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及说明,写出设计计算结果。

(6)绘出计算机程序框图,写出自编的程序。若调用其他子程序.应写出子程序名,并自编出主程序。

(7)用表格列出计算结果并画出主要曲线图。

(8)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写出课程设计的收获和体会。(9)列出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2、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

(1)说明书应该用钢笔或油笔写在 16开纸上,要求步骤清楚、叙述简明、文句通顺、书写端正。

(2)对每一自成单元的内容,都应有大小标题,使其醒目突出。(3)对所用公式和数据,应标明来源——参考资料的编号和页次。(4)说明书应加上封面装订成册。

九、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篇8:建筑设计原理大纲

数控原理与系统主要讲授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数控技术的应用。是一门造就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训练运用数控系统、培养创造性思维分析能力的关键性课程,按照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从职业性、岗位化的要求出发,以数控系统的分析、调试和应用作为总体能力培养要求,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目标;参考就业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内容衔接要求,精选核心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在数控原理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中,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和技能标准,根据学生的素质、学院的教学设备、师资等方面综合考虑,突出高职教学改革的特色,把改革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形成一个适合于高职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现今对于数控原理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主要是从教学手段上研究的较多,至今未曾有采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其教学大纲等进行优化分析,价值工程理论在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都有应用,其主要是通过合理的开发和管理,实现教育资源最优的配置,做到精干和高效,在高职教育中就在于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价值工程活动的基本程序

1.1 选择价值工程对象

数控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合理的分配,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大纲,最终确定,数控原理课程在大二的上学期进行开课,课时定为56学时,对于学时中理论和实践课的分配,将采用价值工程的打分评价,得出最优的课时配比,使得学生在合理的学时下,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见表1、表2)

1.2 收集相关情报

本课程特别强调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和素质,突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数控原理是每个优秀的数控专业人员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数控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数控加工人员的重要知识结构。通过原理的分析及应用这一具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数控。培养了较高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综合性的实践,分析并扩充了一个较完整的数控原理系统,培养了学生通过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较大规模的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学习的意义和动手实践的乐趣。按照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以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依据,让其他的任专业课的教师,将各章节的学时进行重新配比以下要求进行,通过对比分析,最终得出B、C两种方案进行价值分析。(见表3)

部分实验环节可以选作.

1.3 功能分析

价值=功能/成本

主功能:本课程在数控技术专业的定位以及为后续课程所做的铺垫;子功能: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见表4)

1.4 成本分析

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理论课时和课内实训的总和为14*4=56学时,通过对子成本的分析,其主要包括总的学时、教师备课及实验准备时间以及教师的相应开支,将其按照不同的权重参数进行成本分析,具体计算。(见表5)

1.5 价值指数分析

根据V=F/C,计算各方案的价值指数。(见表6)

1.6 方案功能分析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到C方案的价值系数大于B方案、A方案,A方案虽然在成本上多投入一些,主要是其课内实验的时间安排较多,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大有益处。但C方案相对与其他方案能取得相应的甚至更大的教学效益。因此,按一定的经济比例进行教改投资,大胆地进行教材教学改革,将会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

2 结语

价值工程原理在数控原理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中应用,使得数控原理与系统课程中的理论与实验环节更加的合理化,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使每个个体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另外,在研制教学装置上也使得教师的业务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林长进.价值工程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56-59.

[2]吴爱萍,汪木兰《.数控原理与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22-24.

[3]徐夏民等主编.数控原理与系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初中二年级学生逃课检讨书下一篇:人生格言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