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理念

2024-07-26

安全监管理念(共8篇)

篇1:安全监管理念

践行科学监管理念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澄江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杨进书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作为食品药品监管的主管部门,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卓有成效的监管,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药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坚持“一个核心”,妥善处理“两个关系”,强化“三大监管”,筑牢“四道防线”,努力做到“五个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监管为民” 的科学监管理念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本。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监管为民”就是践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真正做到监管要一心一意“为民”,尽职尽责“护民”,实实在在“利民”。

监管要一心一意“为民”就是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权益。坚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是否有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是否能满足,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水平是否在提高作为衡量我们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监管要尽职尽责“护民”就是监管决策体现人民利益,监管过程维护人民利益,监管结果落实人民利益。不断加强各环节的日常监管和动态监管,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切实把好食品药品安全关,保护人民群众饮食用药权益。坚决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监管要实实在在“利民”就是坚持用监管给人民群众和企业带来实惠,用监管帮助人民群众和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引导和服务,促进食药经济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用上放心食品和药品,努力让更新、更好、更安全的科技成果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追求健康、防病治病的健康需求。

二、妥善处理好监管与发展和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两个关系”,推进食品药品行业科学发展。

一是妥善处理监管与发展的关系。监管和发展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监管和发展的关系必须通过科学监管推动发展,以科学发展的成果引导科学监管的方向.监管是发展的有效保障。监管为发展创造条件,营造发展所需要的有序环境;监管为发展指明方向,保证发展不偏离正确轨道;监管为发展提供动力使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践反复证

严格依法查处,切实履行好药品监管职责,坚决杜绝渎职、越权、滥用权力及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二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科学执法。做到主体明确、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量罚合理、适用法律法规准确;三要进一步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严格执行责任政府和阳关政府四项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投诉、重大行政处罚备案、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执法监督制度。严肃查处滥用职权、随意处罚等违法行为。

和谐监管是科学监管的保障。就是要实行人性化监管,树立执法者与行政相对人地位平等的观念,摒弃特权思想,坚持以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文明的方式,实行文明的执法,做到严格管理与文明执法并重,严格要求与提高素质并举,严格监督与廉洁自律并行,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体恤行政相对人的需求,顾及行政相对人的感受,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让违法者信服,让守法者满意,营造一个有情有理的执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有效监管是科学监管的基本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非法造假手段越来越隐秘,辨别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实施有效监管就是要规范地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强化监管技术支撑,提高科学监管的手段,实现快速反应,防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违法行为得逞。一是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

为;五是加强成品检验的监管,保证所生产的食品药品合格后上市。六是做好仓储、运输的监管,确保仓储、运输技术达到安全要求。

销售环节是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销售是保证合格食品药品到达适宜人群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药品安全的中间环节,强化销售环节的监管责任重大。一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不让场地条件、人员条件、技术条件不合格的企业销售食品药品,不让不合格的食品药品进入市场;二是强化企业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的规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购进、验收、储藏、销售的台帐和索证索票制度,全面掌握食品药品的来龙去脉;四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自律意识、遵章守法意识和服务意识,保证合格食品药品到达适宜人群。

消费环节是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线。可以说消费环节是食品药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将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和信息发布体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县、镇、村三级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体系,既客观、公正地曝光食品违法案件,又大力宣传诚信生产经营企业、放心食品,引导公众客观、理性地消费食品药品;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支撑体系,增加流动检测设施,加大抽检力度,扩大监测品种范围,加大政府抽检的力度;三是建立健全食品安

制度的创新,不断完善制度保障,研究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监管网络的创新。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组建时间短,人员编制少,面对日益发展的食品、医药经济,监管任务十分繁重,建立起专业监管与社会监管、行政监管与技术监管相结合,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迫在眉睫。

监管手段的创新。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反应快捷的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把传统的粗放型监管转变为科学的精细型监管,使科学监管由理想成为可能。

监管方式的创新。在强化日常监督、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和行政处罚等监管方式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监管,变事后监管为事前监管,变行政性监管为服务性监管,监管的方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监管途径的创新。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综合监督职能,按照责任和权力一致的原则,监管重心下移和监管关口前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建立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权威统一、资源集约、共享高效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体系,消灭监管“盲区”。

篇2:安全监管理念

提升安全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建筑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2017年1-6月,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11起、死亡375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50起、死亡人数增加79人,同比分别上升19.16%和26.69%。2017年1-8月份安徽省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3起死亡37人,比去年同期(24起25人)事故起数增加9起,死亡人数增加12人,同比分别上升37.5%和48%。其中死亡人数较多的地区有合肥市(10人)、六安市(5人)、黄山市(4人)、安庆市(4人);死亡人数上升超过100%的地区有黄山市(300%)、芜湖市(200%)、宿州市(200%)、淮北市(200%)、淮南市(100%)、宣城市(100%)、安庆市(100%)。

结合全省在建筑领域事故类别划分分析,高空坠落发生频率

—1— 60.6%居高,其次是触电、机械伤害28.6%,然后是物体打击等其它偶然事件发生10.8%,这些事故都采取“亡羊补牢”补救措施,很难准确断定行业监管部门责任,不像煤炭行业很容易确定事故性质和责任主体。从这些事故可看出,在我国安全监管存在空白地带,真空地带,薄弱地带,交叉争执地带,没有做到安全全覆盖、全封闭。突出原因,管理体制人为分割和安全生产缺位造成的,没能按行业发展安全生产规律去构造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

二、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现状

(一)缺乏安全生产法制意识、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少数建设项目的业主方不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不能正确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忽视安全管理。个别建设方毫无法制观念,不能正确处理地质勘查与施工进度、工期与安全和设计、施工、监理相互关系。对建筑领域涉及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其他如设备租赁、拆装、材料供应等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缺乏具体明确规定。大部份长期停工状态项目,建设、施工单位难以联系,现场安全防范措施难以落实,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导致在确认主体安全责任问题上相互推诿,不能及时解决,埋下事故隐患,甚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二)体制机制不顺畅,出现监管缺位。个别地区不能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安全监管的关系,对招商项目在安全监管上也开“绿灯”;有的地方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对“城中村”及农村建房缺乏有效监管,建房无

—2— 设计、施工无资质,导致其成为事故的多发点,且留下无穷隐患;有些特殊项目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工程和市政道路项目,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建设单位往往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未办理相关建设手续,先行开工建设,有的工程项目直至完工才完善建设手续;还有些地区,监管权力分散,同是一个建筑领域,分阶段不同部门管理,如:规划证之前由综合执法局主要管理其行为,之后属于城乡建委,分两段管理,存在安全缺位,再如挖掘煤气管网的施工、房屋拆迁也是如此,职责不清楚。

(三)管理方式粗放,施工现场混乱。部分施工企业不合理低价中标,不依法履行建设程序,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等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更有甚者,采用“一脚踢”承包方式,只抽取利润,不对项目实施有效监管;有的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粗放,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也不做技术交底,有章不循,冒险蛮干;有的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以罚代管,使得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有关法规、标准落实不到一线作业人员上,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加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存有缺陷,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重效益、轻安全、抢进度,“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四)忽视培训教育,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线作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基本操作技能较差,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

—3— 因素的危害性,不懂得紧急状态下的自防自救方法,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防自救能力亟待增强、提高;有的对关键工序未做到旁站监理,未能有效控制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安全监控不力。

三、做好建筑领域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并且能够解决的,建筑领域中问题的存在和事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没有遵循客观规律,违背科学规律。要实现建筑领域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关键是要统一思想,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一尊重五统筹”作为指导,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1.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更新机制。要加快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重视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安全生产规律性、关联性特征分析,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水平,突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制订出台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桥梁等工程建设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将生产经菅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列入刑法调整的范围。

2.积极探索安全监管市场化运作体制与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测评机构,聚集专业人才的力量强化安全监

—4— 管;以项目风险管理为载体,探索建筑领域责任保险制度体系和安全监理中介机构运作新机制,构建由建设、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等组成的共同投保体,以保险公司和建设监理为共同承保体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中介机构接受保险公司委托,负责施工现场灾害预防工作,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保险机构投入、中介现场服务”的安全预控监管新格局。

3.推行现场“安全体验”培训中心教育模式。将以往召开安全电视会议、现场会议、观摩会等形式,直接演变成现场体验,让每位一线工人直接感受模拟的安全事故,亲身体验,下大力气完善建筑领域从业者,尤其是农民工安全权益保障体系建设,使其人身安全健康、财产、保险等得到合法有效地保护。

(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监管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的发展规律,依靠“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综合监督管理的科学体系。

1.认真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指导、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每个岗位、每种行动(活动)等所应有的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职责。

2.深入开展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建筑领域各参建单位开展安全自查自改;要集中对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高风

—5— 险项目如隧道、桥梁和高边坡施工的现场进行专项检查;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切实加强建筑领域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滥用职权,加强监管执法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确保规范高效监管执法,试点推行施工现场“数字化”监控,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化”采集,实现“适时监控、及时决策”,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三)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地抓好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一要强化建筑领域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管理,实现属地化、动态化和全过程监管,建立建筑领域市场常规性巡查制度,进一步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主体责任,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深刻吸取教训,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二要高度重视日常监管,及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要将监管力量放在一线,重心放在基层,重点把住源头关和现场关;要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日常的适时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并找出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专项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断完善建筑领域安全监管“双联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对建筑领域开展定期联合检查,及时发

—6— 现的隐患和违法行为,及时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制订措施、整合力量,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监管体系。四要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细化应急处置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必要的物资、设备储备保障,培训应急抢险人员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及时妥善处置事故,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发生。要根据工程的危险特性,开展风险评估和事故灾难预警,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安全刻不容缓,生产警钟长鸣,要紧紧围绕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发展,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以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领导、改革创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着力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着力解决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依靠严密的责任体系、严格的法治措施、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系统治理,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大力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康幸福、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篇3:安全监管理念

1.树立农机安全全面监理新理念

长期以来,基层农机系统尤其是农机监理部门对农机安全监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是认为农机安全监理范围只局限于拖拉机,忽略了其他农业机械。二是认为农机安全监理就是牌证管理、规费收取,忽视甚至放弃了收费不多、难度很大、基础薄弱的自走式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从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来看,拖拉机最终要退出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农机监理部门当前的工作重点和重心乃至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田间地头。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有效的安全监管。农机部门应清醒认识到形势的变化,树立全面农机安全监理新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拓宽监管对象,延伸监管触角,促进农机安全监管迅速向田间地头靠拢,真正把农机安全生产落实到人头、机头、田间地头。

2.构建农机安全全面监理新体系

争取各方支持、整合各方力量、强化部门协作是搞好自走式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的关键。一是强化农机系统和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合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强化宣传,搞好培训教育,让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强化农机部门内部团结协作。监理、推广、管理、科教等部门应统一思想,分工协作,共同搞好对自走式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形成自走式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宜宾县农机部门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得到了当地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县各乡镇党委、政府把此项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场地、人员、后勤等方面提供了可靠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农机监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激励了广大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积极性,为构建和谐农机、平安农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3.营造农机安全全面监理新氛围

宜宾市农机监理部门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地面向全社会特别是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广泛的宣传。宜宾市珙县农机监理部门在宣传培训工作中,不仅在农机管理部门中抽调专业人员对广大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宣传、技能培训,还专门邀请机具生产厂家到场,召开现场会,对机具的性能、操作、维修等方面进行示范、讲解,不仅达到了预期工作效果,同时搭建了一个宣传平台,展示了农机监理良好社会形象,营造了农机安全全面监理新氛围。

4.创造农机安全全面监理新成效

对自走式农业机械及其驾驶人员实施安全监理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宜宾市农机监理部门本着对农机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服务上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下到各乡镇开展工作,为广大农机户提供宣传培训,安全教育、机车注册、检验登记、技能培训、挂牌发证一条龙技术服务,以实际行动推动了“文明监理、优质服务”在该市的深入开展,得到了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也促进了自走式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宜宾市江安县农机部门成立两个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深入全县各乡镇,主动服务上门,对广大农机业主和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同时按规定对自走式农业机械及驾驶人员核发牌证照。2007年全市共核发自走式农业机械牌证照2 258套,培训农机从业人员3 000余人。

篇4:安全监管理念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三全”管理,总理的讲话,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也让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贯彻好“三全”理念,提高安全监管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消费、安全娱乐的环境呢? 贯彻“三全”理念,必须倍加重视学习。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挑战的关键一年,安全监管的任务相当繁重。安全监管工作要打好主动仗,要倍加重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倍加重视党的大政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的学习。准确把握基本内涵,切实做到融会贯通;要倍加重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监管水平。 贯彻“三全”理念,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努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甘于为党的安全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做一名合格的安全监管工作干部的基本条件。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应该做到满腔热忱、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极端认真、高度负责。决不能因为工作上的疏忽和不慎,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贯彻“三全”理念,必须保持旺盛斗志。危机中存在商机。挑战中蕴藏机遇。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人们安全理念的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有了进一步的好转。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一些地方不时会发生重特大的生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根本问题是斗志不够旺盛,关键是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现在同处金融危机困境,只要我们鼓足勇气、昂扬斗志,敢于应对挑战、准确定位、坚持安全发展不动摇,就一定能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贯彻“三全”理念,必须树立务实作风。一要讲真话。安全生产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安监干部首先要带头讲真话,提倡讲真话,反对说假话,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懂装不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二要出实招。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好点子,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实情、办实事、解难题。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生产检查、监管,出实招、用实力,坚决不出“花招”、“歪招”。三要求实效。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能满足于做了多少事、进行了多少次检查,最重要的是看通过我们的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有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三项指标有没有降下来。是不是能够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

(编辑游振云)

篇5:安全监管理念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切实保证学习讨论活动顺利开展。

根据通知要求,县局组织召开了学习讨论动员会议,通报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药案件的有关情况,学习了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和韩寓群省长的重要批示及国务院、国家局、省、市政府有关通知精神。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思考这次假药事件中监管部门应当吸取的教训,并结合我县监管工作实际,深刻领会科学监管理念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确保学习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县局成立了学习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学习方案。把学习讨论活动与当前开展的规范化建设、行风建设、荣辱观教育及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相结合,采取集体讨论和分组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刻领会科学监管理念的内涵,总结反思监管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每位同志都按照要求写出了学习体会,并在集体讨论会上进行了发言。通过学习讨论,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了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找准了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提高我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取得的几点学习体会。

1、“齐二药事件”带给我们的代价和教训是惨痛的。长期以来,重审批、轻监管,甚至以审批代监管,已成当前一些政府监管部门的通病。约束不足、监管乏力、在监管程序上存在空白,必然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此次事件中,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尽管对该事件迅速反应,大力查处,但是仍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影响,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从药品生产到销售使用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切实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甚至以审批代监管的弊病,使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实处。另外,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肩负着保障人们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神圣职责,要进一步增强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创新监管模式,切实转变作风,实现科学监管、有效监管,取得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新突破,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监管形象。

2、在日常监管和各项专项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掌握还不够全面系统,影响了执法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市场秩序还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用药放心的工作还任重道远。三是农村药品“两网”建设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新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还不断出现,监管网络建设中信息员、协管员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四是GSp认证工作存在“前紧后松”现象。部分已通过认证的企业产生一劳永逸的思想,放松了对自身的经营管理。五是食品综合监管的职能和监管工作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管执法环境不宽松,“查处难、执行难、结案难”的现象时有发生。

3、要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正确处理强化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对科学监管的认识,纠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少数干部对监管理念的认识所存在偏差,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是要加强监管法制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科学执法和公正执法的水平。二是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纠正少数干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严禁插手和干预药品研制、生产、经营活动,对有极少数人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按照党纪国法予以严惩。三是要大力规范监管相对人的行为。要加强行业自律,正确引导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把公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增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守法经营意识。促进执法监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4、积极探索建立强化药品监管的长效机制。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困难和新问题,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监管工作中要边实践、边总结,积极探索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一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认识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公众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为食品药品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监管法规体系。修订完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对审评审批、认证发证、执法稽查等行政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通过网络实现全过程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责任。

三是要全面提高医药行业的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强对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强化企业对药品质量负总责,企业经营者是药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公开曝光力度,坚决反对以商业贿赂等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对那些敢于漠视质量、图财害命的企业,要坚决把他们从医药行业中清除出去。

篇6:监管理念

一、“2134”安全监管工程

为进一步理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关系,明确了两个主体的工作责任,采用十三项制度来约束和规范高危企业生产者、经营者、投资者和监管者四种涉及安全生产人员的行为,即“2134”安全监管工程,分别是用“培训制”、“奖罚制”管生产者;“考试制”、“淘汰制”、“隐患排查制”、“安全履职评估制”管经营者;“门槛制”、“等级制”、“百分制”管投资者;“联管制”、“责任评估制”、“弹劾制”、“通报制”管监管者。

篇7:中国银行业监管理念

监管理念,是监管工作中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的工作思路。监管理念源于监管实践,是对 监管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和凝练,又是银行业监管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用于指导银行业监管 实践。监管理念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而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早在 2003 年 4 月银监会成立之始,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银监会要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机 制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的新局面,在监管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进步,有所创新。为全面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银监会在认真总结我国经验,并借鉴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银行业 监管的四项新理念,即“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一)管法人 1.“管法人”的含义 所谓“管法人”,就是注重对法人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指标集中于 法人,银行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效果取决于法人,各类风险最终由法人承担。因此,必须“管法人”,必须实施法人监管,注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强调管法人,就是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对各级分支机构的管控能力。监管不再是 分割式监管,而是集中精力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合规意识、提高风险管理 意识和经营能力,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我管控能力。管法人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需要。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整体经营理念出现偏差,偏离科学的发展 方向,即使一些分支机构经营不错,也难免全局性的灾难。只有管好法人,才能促进银行业金融机 构加强管理,才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提高监管效率,实现银行业监管目标。

(二)管风险所谓“管风险”,就是以风险作为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围绕信用、市场、操作等项风 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不断改进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努力管控银行业风险,促使银行体系 稳健经营。之所以要管风险,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风险监管是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责。二是 风险与银行业的经营将长期并存。三是管风险与合规监管相辅相成。银监会坚持风险监管,强化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不断提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通过 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手段,加强对风险的日常监测和管控,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风险管 理的政策、程序以及管控措施,改进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和控制银行业风险。

(三)管内控 所谓“管内控”,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一定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部管控机制。在此 基础上,监管者的任务主要是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内控水平和效果,提高 风险管控能力。长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着依赖心理,过分依靠监管部门的检查来帮助其寻找自身经营 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事实上,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如果银行缺乏有效的内控,不能管控自 身经营发展中的风险,监管力量再大、监管成本再高,都难以取得良好的管控效果。要促使银行业 经营和管理理念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内控能力要有同步的建设。

篇8:安全监管理念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的新任务新形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国家就开始进入了新一轮重大改革调整期, 这次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突出特点是, 更加注重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更加注重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 更加注重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还市场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刚刚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从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入手, 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监管的方向、任务和职权界定。工商部门改革调整和依法履职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经济发展层面, 今年以来,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 各级政府对工商部门营造发展环境、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大改革大调整的复杂形势下, 工商系统首当其冲, 同时承担了体制改革、职能调整、制度变革的多重任务。在这些改革面前, 系统沿袭多年的监管理念、监管重心和监管方式都将受到不小的冲击, 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一系列改革和调整, 工商部门怎么办?这是对我们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 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形势, 把握大局, 坚定信心, 以变应变。其一, 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 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和调整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 这是大势, 不可逆转。只有以正确的心态看待改革, 以积极的行动适应改革, 振奋精神, 开拓进取, 才能有为有位, 才能拥有工商事业的未来。其二, 要始终保持职能自信。任何改革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的体制机制变了, 但服务经济发展的宗旨没有变;我们的职能调整了, 但工商部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职责没有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并不代表对市场运行的无视或放任。恰恰相反, 市场经济越发展, 越需要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科学的市场监管。国务院《意见》中赋予工商部门许多新的职责和任务, 工商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其三, 要始终保持队伍自信。经过15年垂管, 我们这支队伍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员结构更加合理, 知识结构更加优化, 业务能力更加过硬, 各级班子更加成熟。可以说, 我们交下去的是一支讲政治、讲大局, 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敢挑重担, 能打硬仗的队伍。这已经在历次改革调整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得到了检验。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我们积极应对转变职能, 简政放权、机构调整中产生的诸多矛盾问题, 在调整中推进, 在困难中前行, 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经受住了考验。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积累, 我们已经形成了全省统一的执法体系、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较为完善的消费维权和服务发展机制, 加之完整的四级机构设置和充分的法律体系支撑, 只要我们能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任何时候, 我们都会是政府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的重要力量, 工商部门仍然大有可为。

二、适应改革要求转变监管理念

适应深刻变革的新形势, 既需要我们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研判, 更需要我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上积极求变, 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在长期的监管执法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许多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监管理念, 对指导工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观念不能僵化, 必须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积极调整, 常变常新。

(一) 树立信用监管的理念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一处失信, 处处受限是信用监管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制体系的日益完善, 信用监管也必然成为我们实施市场监管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其核心要求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提升企业诚信意识,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商部门应充分发挥拥有市场主体资源的优势, 注重综合运用企业信息公示抽查、异常名录、黑名单等信用约束手段, 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开, 让企业接受社会评判和监督, 倒逼企业严格自律。要加快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和市场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 主动归集各方资源, 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工商牵头、多元参与、协同共治、法制保障的信用监管新机制。

(二) 树立动态监管的理念

在我们的监管执法实践中, 长期沿袭着一种“把关意识”, 也就是严格准入, 由此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重登记轻管理”的思想, 习惯于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处于相对静态的登记事项监管上。从辽宁省近五年统计看, 我们登记类案件处罚将近占所有案件的50%。而我们正在推进的登记制度改革, 大大放宽了主体准入限制, 强化了政府各审批部门的监管责任。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管重心必须要从侧重规范主体资格向主要规范主体行为转变, 强化行为控制和引导, 实施动态监管。将对主体资格的监管更多通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放给了社会, 而我们则要将更多的精力去监管处于动态的经营行为和竞争行为。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视察辽宁省工商局注册大厅

(三) 树立综合监管的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经营业态和经营手段更加多样化, 为我们实施市场监管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需要我们联合各方力量实施集中整治。平安市场建设、查处取缔无证照经营、打击传销工作纳入政府综治体系后, 通过工商部门牵头, 明确各部门职责, 实施部门间协同联动, 集中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果。这是我们实施综合监管的成功经验, 还要继续巩固、拓展和完善。实施综合监管的核心要求, 就是部门协同、区域协同, 综合执法, 快速反应, 形成监管合力。工商部门拥有434部法律法规的执法依据, 几乎涉及市场监管的各个领域, 这就为我们实施综合执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在消费维权和监管执法中, 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积极构建起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监管新机制, 注重借助和调动各层级、各部门执法力量, 实现部门间、地区间以及系统内部维权执法的高效联动。

(四) 树立科学监管的理念

李克强总理强调“法无禁止即可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 这一方面强调了市场行为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监管执法行为的有限性。我们提出的有限监管其核心要求就是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 有所为有所不为。工商部门监管职责的局限性, 决定了我们不能大包大揽, 该放手的, 就不要搂住不放, 该担当的, 就要努力监管到位, 要真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同时, 工商部门监管方式的多样性, 又决定了我们对不同的违法违章行为不能搞一刀切, 统统一罚了之。既要坚持无咎不扰, 注重行政指导, 多提示、多规范, 体现人文关怀;又要坚持违法必究, 重案必查, 严厉惩戒违法失信行为, 发挥震慑作用。

(五) 树立社会共治的理念

实现社会共治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发挥和依靠多元社会力量共同治理社会, 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这就意味着工商部门维护市场秩序也不能单兵作战, 要善于借力行事, 借势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要以信息公示平台整合各职能机构监管信息为契机, 主动加强沟通联系, 发挥政府综合监管的效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以行规管理作为工商监管指导方式的有益补充, 切实提升行业自律意识和诚信营商意识;要在继续做好工商职能进社区、消费维权服务站、维权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有效载体, 注重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 进一步延伸工商触角, 宣传工商职能, 发动群众参与, 真正形成社会监督合力;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加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关注民生、关注热点, 加大对工商机关行政执法的宣传和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 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三、改进和创新监管方式手段

思想观念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监管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改进和创新。这需要我们在顶层制度设计、技术支撑手段、监管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去不断调整和适应。

工商干部到企业走访, 注重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

(一) 强化制度设计

这是监管执法的基础。任何改革都必然导致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制创新。它既包括对旧制度框架的破除, 也包括对原有制度内容的删减和修订。登记制度改革和分级管理体制对制度创新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既涉及新登记、监管制度体系的构建及工作流程的设计;也涵盖层级事权的界定和约束保障机制配套等多方面工作。所有工作必须在制度体系框架下, 去积极实践、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总局在制度设计上正在进行各种积极探索和研究,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为我们改进和创新市场监管指明了方向, 也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框架, 下一步还将有一系列的制度、规则陆续出台。要充分发挥基层的创造力, 积极探索, 上下联动, 攻坚破难。注重挖掘基层在信用监管、事后监管、专项执法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及时总结提炼, 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当前重点要确立和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 优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 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监管执法需要。

(二) 强化信息化运用

信息化是我们创新监管方式的重要技术支撑, 也是提升执法效能、降低监管成本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学会用信息化视角认识事物、用信息化方法分析矛盾、用信息化手段处理难题, 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努力实现工作流程的信息化。

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企业法人数据库、企业年度报告公示系统、企业信息查询系统、电子执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使之成为创新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要找准业务与技术的接合点, 加快推进工商工作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力争达到所有涉及行政权力运行的业务全部实现信息化处理, 所有工商政务工作都在网上运行, 实现各项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 努力实现监管执法手段的信息化。

要深入研究案件取证、网络监管、广告监测、12315受理等工作的信息化支撑手段,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即时监督检查, 加强非现场监管执法。充分运用移动执法、电子案卷等手段, 提高执法效能。

3. 努力实现数据处理的信息化。

要夯实基础数据, 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 加强企业、市场、消费者、政府间数据的相关性研究, 不断提高决策分析的预见性, 为市场投资、群众消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引。

(三) 改进和创新监管方式

深化登记制度改革, 放宽市场主体准入, 核心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 关键是要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在减少行政审批、政府责任后置的前提下, 监管模式、监管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只有跳出传统的监管思维限制, 不断创新方式和手段, 才能切实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 实现宽进与严管的结合。

1. 创新信用监管方式。

信用监管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要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通过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联动, 切实以信用体系强化市场主体自我约束。我们已经搭建起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实行了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信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要不断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和完善, 使其早日发挥作用。

2. 改进市场主体监管方式。

将市场主体监管的重点转变到严重失信和高危、重热点行业等重点企业监管上来, 完善重要商品企业和重点企业标注制度, 健全动态监管档案, 探索建立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严格执行黑名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的限制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市场主体, 对于达不到节能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工程质量等强制性标准的市场主体, 要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予以取缔。要简化和完善简易注销流程, 探索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

3. 改进执法办案方式。

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全面推行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和执法监督通报制度, 严格执法案件从线索录入到案卷归档的全程网上运行, 严格立案销案制度, 规范自由裁量权, 杜绝有案不查、大案化小和案件处罚畸轻畸重等问题。稳步推进执法案件信息公示工作。要积极探索建立举报案件线索的整合分办机制, 科学评估案件性质, 充分调动执法力量, 集中精力攻破大要案件。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专项整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更加注重整治的社会效果。健全专项整治的启动、评估和通报制度, 要围绕政府关注重点和社会热点, 统一部署, 上下联动, 及时解决行业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通过查处一批案件、健全一套制度、规范一个行业发展。

刘女士领到自己公司的营业执照, 高兴的笑了

4. 健全执法联动机制。

完善信息研判共享制度、监管信息抄告制度和联络员制度, 打破“信息孤岛”, 积极探索跨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对大要案件和跨地域案件查处, 要上下横向联动, 实行异地交流办案、案件协查协办, 借助执法监督手段, 推进案件办理, 切实形成执法合力;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有效衔接, 建立与公安、检察机关的案情通报制度, 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 细化并严格执行执法协作的相关规定。

5.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监督作用, 建立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制度, 积极开展联合治理, 指导其完善行业规定, 细化管理标准, 有效规范会员经营行为;要依托信息化平台, 畅通诉求渠道, 探索建立网络、电话、来人来信等诉求、举报信息的集中受理分办机制, 及时掌握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消协组织建设, 健全各级机构, 进一步加强与专业机构、理事单位、社会各界的合作, 省市两级消协组织要更加注重对普遍性、重大侵权热点问题的介入和调处, 真正提高社会影响和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进入新一轮重大改革调整期。适应深刻变革的新形势, 既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研判, 更需要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上积极求变, 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

上一篇:劳动雇佣合同下一篇:儿科护士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