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的教育》有感

2024-05-30

读《人的教育》有感(精选6篇)

篇1:读《人的教育》有感

读《人的教育》有感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写的《人的教育》一书,其中有不少观点于当今的教育是有裨益的。其中对教育阐述时提出“在良好的教育、地道的教学和正确的训练中,必须和应当由必然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决,外来的约束唤起乃在德自由意志,外来的仇恨唤起内在的爱。”在这一段话中特别将训练提出来,并且和教育、教学放在一块阐述,这不由不让人想到当今的“课程标准”对“训练”要求的弱化。在08年第一期《中学语文教学》中以钱梦龙、史绍典等老一代语文教育的精英对课程标准回避“训练”一词提出质疑,强调双基不为错,教学之中必须进行正确的训练,联系两者,不由想到教学之中的训练问题,正确的训练是一种提升学生能力的手段,但是如果不当的甚至是超负荷的训练就成为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而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之后,教师的负担也就随之加大,这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就想到为什么课程标准之中不敢提出“训练”这样的要求了,因为现在的教学一切是由训练决定的,或者说,一切是考试决定的,考什么就训练什么,什么排除在考试范围了,这样的知识也就不教了,如此的教学现状,新课程标准怎么敢提什么“训练”呢?其实,训练是一种教学手段,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也讲到了训练吗,但是,现在的教学中的训练往往是只练而不训,训者,应该是教师的教,练者,乃是学生的学,不能将训练狭义为学生做作业,所以,不妨将训练理解为陶行知先生的“做”,这样就能很好地吻合于新课程标准了,也不至于教育的新洋务派们惮心竭虑了。同时一定要分清,训练不是单方面的,其实应该是教学的双边活动,不能将训练转嫁为学生的作业。

篇2:读《人的教育》有感

孙一帆

在读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后,深深感受到杨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儿童)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灿漫的个性和情感的培养让我很佩服。

同时,这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从大处说,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爱来自于她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心。众所周知,当前除了人们常常谈论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外,还有一个精神危机。这一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实写照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物品或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她所发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的困惑,她通过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

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将这种爱渗透在活动中,渗透在幼儿中,渗透在幼儿的作品中。作为教师应时时与幼儿“交流”,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幼儿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幼儿活动的行为,增加幼儿对我的美术活动、对区域中美术活动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篇3:读《人的教育》有感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段话:

“书中选编的文章, 发表在30年来出版的几百本《甘肃教育》杂志上。这些文章, 在篇幅上或长或短, 在切入点上总能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 或表达自己对当时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或就学生在学习中不良的学习习惯提出解决办法, 或尖锐地批评学校出现的诸如教师在校外兼职、腐败等不正之风……”

从中不难看出, 《教苑漫笔》是一本选集。又因为所选文章都来自《甘肃教育》杂志, 所以, 它的作者群体是广泛的。在我阅读该书的过程中, 每看到一个标题, 每看到标题下面的作者姓名, 每看到文章内容中的一个个铅字, 就似乎看到了不同年代教育战线上忙碌着的教育工作者的身影……掩上书卷, 想到他们对教育的执著和理想, 在我脑海中, 一个个陌生而又温暖的人名, 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来。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家庭, 有喜怒哀乐, 也有悲欢离愁, 但不管怎样, 几十年以后, 当我们通过文字认识他们时,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他们的世俗生活, 而是他们对待工作时的一片赤诚之心———满怀

时至今日, 我们仍然在大力倡导给学生“减负”。在《教苑漫笔》这本书里, 有一篇《减轻学生负担教师责无旁贷》的文章,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问:“减负”与推行素质教育是否水火不容呢?从这一问题出发, 作者先从学生的负担开始分析, 将学生负担总结为“六多、一难、一重”。“六多”:辅导材料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一难”:学习内容难;“一重”:心理负担重。在此, 我们试想, 如果作者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 能对学生的现状作出如此准确的分析吗?

在文章接下来的部分, 作者开始分析这些现状形成的原因。只有抓住了问题产生的根源, 才能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方式, 基于作者长期、积极的思考, 没有思考, 就不会有真知灼见。而作者积极思考的基点, 正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教师的工作重心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 转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上来。这无疑对教师知识的‘量’和‘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对教师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一是从轻量型结构向重量型结构转换,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拥有量迅速扩张的态势;二是从单一型结构转向复合型结构, 以适应知识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因此新型教师不再只能掌握一种知识, 而应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每一个教师学、宗教等方面都应有所涉猎;三是从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化, 以适应开放性时代的要求,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快越好。”

对如何教育学生,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直思考着的。正是因为这一点, 他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这篇文章的“文气”所在。当一篇篇这样的文章集合起来, 汇集成一本书的时候, 也就形成了一本书的“气势”。《教苑漫笔》这本书的“气势”在于, 每篇文章中都流露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怀有的梦想, 爱和梦想最终凝聚成一股雄浑的力量, 给后来者奋发向上的动力。

在阅读《教苑漫笔》的过程中, 对教育工作者的爱和梦想, 我是这样理解的:爱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 有了爱, 才会认真对待教育工作, 也才会产生梦想。爱是梦想产生的基础, 而实现梦想, 则是对爱的升华。

篇4:读《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有感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顶峰,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

在世人眼中,“雄鹰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峰”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雄鹰有健壮的体格和过人的胆识,具备了登上金字塔顶峰的条件;而蜗牛却不是如此。

蜗牛既不像雄鹰一般的高大魁梧,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也不像雄鹰一样有过人的本领,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蜗牛有毅力,懂得坚持,更懂得什么叫做“笨鸟先飞”。就像儿歌《蜗牛与黄鹂鸟》中,黄鹂鸟与蜗牛的一段对话。黄鹂鸟道:“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呐,现在上来干什么?”蜗牛回答道:“阿黄阿黄你儿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这就极生动地揭示了蜗牛的“慢牛先爬”的道理。由此可见,蜗牛也一定能爬上金字塔的。

就拿俞敏洪来说吧!他在北大时,也正像一只渺小的蜗牛,即使他每天比别人多学两小时,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他的成绩也依然排在班级最后几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一直在努力。

的确,俞敏洪不像他的多数同学一样是雄鹰,但是,他却有了今天的成就,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只能说明:即使没有天赋,但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也可以成功。

所以说,不管你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像雄鹰一样的优秀条件,只要你懂得坚持不懈,懂得什么叫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那么,即使你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蜗牛,你也可以登上金字塔,看到和雄鹰看到的一样的景色。

“能到达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靠着自己的天赋飞了上去;还有一种就是蜗牛,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爬了上去。”

朋友,既然你不是雄鹰,那你就做一只蜗牛,一只永不放弃、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蜗牛吧!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中学初二(4)班

指导老师:陈亚兰

篇5:人的价值——读《简·爱》有感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着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几乎没有。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那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简·爱》。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一个主题。

书中的主人公:简·爱生活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藐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使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

读了这本书,我被简·爱这高尚的品质和尊严深深的感动了!她,简·爱,毫不在意金钱,甚至为了尊严而放弃金钱,我想:这种维护尊严的方法,应该不会有人做到吧!简·爱还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她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地位,没有富贵与贫穷,也没有尊贵与低贱。当然,这本书还有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像人生道路里的一盏的明灯,同时,这个道理也是《简?爱》阐释的主题:人的尊严=尊严+爱。

《简·爱》这本书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篇6: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有感

当我学到这篇课文,我便不禁又想起那个女孩。

这篇课文叫《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一篇议论文。文中通过举例论证证明能思想,有纯正追求的灵魂是高贵的,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关注自己内心世界,保持纯正追求的希望。文中举了好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说,在嘈杂的车厢里,一位少女不被周围喧闹所影响,全神贯注地读书,她的灵魂是高贵的。

这个例子就像一滴润滑油,让记忆生锈的齿轮开始转动,我的思绪飘回那个暑假。

天气十分燥热,蝉鸣声此起彼伏,叫人不免有些焦躁不安,静不下心来。

我搭上了前往北京比赛的火车。在车上,我迅速安置好自己的行李,开始向四周环顾起来。这节车厢并不吵闹,只是人们都低着头,盯着各自手里的小盒子――手机。也是了,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发展极为快速,“手机党”遍地都是,“低头族”屡见不鲜。我一边这么想着,以为这就是这节车厢的全部。然而就在这时,我注意到,在我对面,有一个女孩正安静地坐着,看书。她披着一头柔顺的黑发,稚气未脱的脸上架着副眼镜,清澈的眸子投射出专注的目光,一副学生模样。再看到她手里捧的书,我的天,光是书名就写了好几行,厚度就更不用说了,整本书像块砖似的,应该是专业的书籍了。那本书我看着就觉得乏味无趣,可那个姐姐却看得无比专心,目光从左到右移动,还不时薄唇微启,轻声默念着什么,大概是一些重点内容。车外阳光透过窗微洒在她的侧脸,勾勒出她认真的轮廓。

她为什么要这么努力?

我想,那是因为她有追求,有梦想。

我想,那是因为她是学生,她尊敬自己的这份职业。

是啊,学生学生,以学为生,学习就是学生的本职工作。而只要学生尊敬自己的这份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它,就定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实现自己学业上的梦想。

那在这之后呢?

在这之后,我们就不再是学生,但我们仍会再有属于自己的工作。这时候,如果我们还能抱着一颗敬业的心,努力上进,积极工作,那么,我们也定能收获付出带来的回报。我们将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存在于世的意义,对社会,对祖国做出贡献。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点,我们就能实现万千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中国梦。

那要是不呢?要是我们整日抱怨工作苦、工作难,浑浑噩噩地生活呢?

那样的话,我们就很难实现自己的追求,更不用提伟大的中国梦,甚至会像《错过》一文中所说,“灵魂坠入了颟顸的深渊”。

上一篇:建设局xx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高校义工志愿者协会年度总结——我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精彩纷呈,亮点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