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局工作职责 制度

2024-08-20

社保局工作职责 制度(共9篇)

篇1:社保局工作职责 制度

社保局职能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负责辖区内参保单位和个人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审核、拨付工作。

(三)承办辖区参保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注销。职工保险关系转移,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续保工作。

(四)审核参保职工待遇享受条件、计算其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各类社会保险金。指导、督促、协调街镇搞好社会保险和社区建设工作。

(五)负责参保单位和个人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社会保险数据、信息的处理和管理,参保个人帐户的建立和管理。

(六)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关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的政策宣传咨询服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七)负责完成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事项。

(一)办公室

1、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工作,督办局办公会议决议事项和目标管理,拟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负责行政管理事务、干部人事管理、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职工培训,计划生育和群团组织的管理。

3、负责文秘和档案管理,文件的收、发,传阅等工作。

4、监督业务部门严格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相关业务。

5、监督财务部门各项专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6、负责固定资产、物业管理和办公用品的管理。

7、负责本局及本局承办的各种会议的筹备、会务工作。

8、负责保密、机要、安全,后勤和信息、信访、宣传工作。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二)财务科

1、负责参保单位和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管理。

2、负责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支付的执行。

3、负责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基金、以及经费的会计核算,编制社会保险基金和经费的预、决算和各类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

4、负责参保单位和个人各项保险基金的拨付、转移、退缴工作,负责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保险基金缴纳凭证的录入,银行账的登记、校对工作。

5、负责各参保单位缴纳养老、工伤、生育保险费及支付各项待遇明细账。

6、负责局内职工、离退休人员工资福利的发放和管理工作。

7、定期分析各项基金收支情况,预测基金收支趋势,拟定预测性研究报告。

8、负责局内部固定资产总账的管理和财务报表。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三)公共业务科

1、负责参保单位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的登记、变更、注销、折分和转移。

2、负责审核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的缴费基数,确定缴费费率,编制(月)征收计划;(月)结算,催收欠费。

3、负责办理单位职工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关系增减、接续和转移。

4、负责参保单位和职工基本信息资料的采集、审核和录入。

5、根据基金收缴情况,定期分配到帐基金,并记载个人账户,定期计算和记载个人账户利息。

6、负责日常业务计算机操作,录入和审核业务前台数据,编制养老保险后台业务数据处理、数据维护项目需求,审核批量录入的后台业务数据。

7、办理参保单位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测算、结算,编制综合分析报告。

8、负责接待参保单位和职工个人帐户及其缴费情况的查询服务。

9、负责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

10、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四)待遇审核科

1、负责审核参保人员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审核确定支付项目、标准,计算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待遇。

2、按照政策规定调整享受养老、工伤、生育保险人员的保险待遇,编制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计划。

3、负责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养老、工伤、生育保险金(月)结算,编制统计报表。

4、确保参保人员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各项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5、负责维护待遇享受人员基础数据,确保记录真实、准确。及时办理和统计待遇享受人员增减变化工作。

6、办理参保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结算、测算,编制综合分析报告。

7、负责享受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待遇人员情况查询服务工作。

8、定期对待遇享受人员变化情况进行现状结构分析,并预测基本趋势,拟定政策性研究报告。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五)综合服务科

1、负责稽核参保单位如实申报缴费基数、缴费人数,足额缴纳养老、工伤、生育保险费和监督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险政策的情况。

2、负责对各部门执行和办理社会保险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内部监督和稽核。

3、负责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的待遇支付的数据传递,存折发放和管理。

4、负责组织实施对参保单位领取社会保险金(费)的资格核查验证。

5、负责指导、督促、协调各街镇开展社会保险服务和社区建设工作,组织并开展退管服务工作。

6、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六)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科

1、负责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变更和注销,办理灵活就业个体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增减变动手续,编制(月)社会保险征收计划。

2、负责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时间、缴费工资基数等基本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录入。

3、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收缴情况,定期分配到帐基金,并记载个人账户,定期计算和记载个人账户利息。

4、负责日常业务计算机操作,录入和审核业务前台数据,编制灵活就业人员后台业务数据处理、数据维护项目需求,审核批量录入的后台业务数据。

5、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征收结算、测算,编制业务综合分析报告。

6、负责接待灵活就业人员个人账户及其缴费情况的查询服务。

7、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七)统计信息科

1、负责管理本局各类数据库,根据业务要求和规定程序进行数据库维护操作。

2、负责局计算机系统硬、软件的管理及维护,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

3、负责按时编制上级部门规定的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报告。

4、负责贯彻实施上级有关部门,统一规定的制度标准和规范推行统一下发的业务软件、财务软件及办公自动化软件,根据工作需要,负责研发辅助性应用小型软件。

5、管理和维护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拨号通信数据联网,按工作需要上传数据文本资料,定期取回下发的数据文本资料。

6、建立各业务岗位计算机操作使用管理制度和设备使用及运行情况记录制度。

7、负责对本局干部职工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培训。

8、运用数据资源建立数理统计模型,并进行现状结构性分析,拟定预测性研究报告。

9、确保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安全运行,建立并实施数据异地备份制度。

10、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八)农村养老保险科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负责辖区内农民工、农村居民、失地农民和农村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基金征收、管理、审核、拨付工作。

3、承办辖区农民工、农村居民、失地农民和农村村干部关于养老保险登记,变更、注销。

4、负责辖区农民工、农村居民、失地农民和农村村干部关于养老保险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养老保险数据、信息的处理和管理,参保个人帐户的建立和管理。

5、为辖区农民工、农村居民、失地农民和农村村干部提供有关养老保险的政策宣传咨询服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6、负责完成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事项。

7、定期对待遇享受人员变化情况进行现状结构分析,并预测基本趋势,拟定政策性研究报告。

8、负责参保单位和个人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和待遇支付的执行。

9、编制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预算和决算。

10、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另外我局经区劳动保障局的委托,承担了我区工伤认定相关工作,其职能职责:

1、承担我区工伤案件的性质认定工作。

2、承担我区工伤认定相关政策的咨询工作,为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3、配合我区突发工伤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4、负责工伤认定案件中产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答辩、应诉工作。

5、承担我区的工伤保险工作的统计汇总,并向相关部门报送数据。

6、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篇2:社保局工作职责 制度

我局推行《工作日志》制度范围为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局属各单位负责人、科级后备干部。

我局推行《工作日志》制度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实行一周一报;二是分层管理,局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日志报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推行工作日志办公室,局领导班子的其它成员和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日志报局主要领导和局推工办公室,机关内设股室负责人、局属单位负责人及科级后备干部的工作日志报分管领导和局推工办公室。

在我县今年机构改革中,原劳动保障予以撤销,新组建社会保障局。我局没有因机构改革和人事变动而影响推工制度的执行,至今坚持按规定报送。但也有少数同志有时不能及时报送,我们及时督促其报送。目前我局的《工作日志》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

县社会保障局

篇3:社保基金会计制度创新思考

社保会计制度创新的动因, 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对社保会计制度有重大影响, 而内因决定了会计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准则。

(一) 社保会计制度创新内因

从内因方面来看, 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基金财务制度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 甚至出现信息误导, 使社会保险基金的决策、管理、监督等缺乏准确依据;科目设制不完整, 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

(二) 社保会计制度创新外因

从外因方面来看, 包括: (1) 社保业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保会计制度的创新。有关社会保险政策、社会保险业务经办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许多会计制度规定已明显不适应政策和经办的需要。特别是《社会保险法》已经施行, 要使法律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 (2) 现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环境下信息系统是社保会计制度创新的必然。社保基金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准金融系统, 交易频繁, 对财务数据汇总要求高, 如果还停留在手工账务处理, 财务记账压力过大, 因此财务业务一体化孕育而生, 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相比, 财务业务一体化下的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会计的动态核算和管理, 二是实现业务信息的实时与共享, 三是有效发挥财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四是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信息。然而在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科目和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功能显然不能更好发挥, 逐渐显露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面临着改革的需要。 (3) 会计核算是以基金管理和政策制定服务主旨, 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反映, 对搞好基金管理和政策完善都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下社保会计制度创新思考

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保会计体系, 是社保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也是社保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机统一的社保会计体系是要紧跟最新政策法规和经办需要, 作出迅速调整和补充, 让政府、参保人和社会各方完整真实地了解社会保险基金信息。社保会计体系构建可以借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3个部分构成。基本准则, 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 具体规定主要规范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应用指南, 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 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新建成的社保会计体系, 让社保财务工作者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 各地的社保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 而不是各成体系。首先, 统一我国社会保险会计科目和会计制度, 对社保法涉及的五项险种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体系, 不仅要设置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 而且在一级会计科目下按险种设置二级科目, 并统一设置较为完善、清晰的财务报表体系。其次, 区分不同种类基金的业务性质, 并做到客观实际地反映社保状况, 对于社保基金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原则, 保证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正常有序, 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益和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最后, 根据社保基金的性质和业务的特殊性, 对于常见业务、共性业务提供账务处理的规范性操作。

(一) 部分科目核算重新界定

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财会字[1999]20号的部分科目核算内容进行重新界定。 (1) 利息收入科目。按照1998年的会计科目要求, 收到银行转来支出户利息, 借记“支出户存款”, 贷记“利息收入”, 其实在账务处理时, 建议采用, 借记“支出户存款”, 贷记“暂收款——支出户”, 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该利息只是暂存在支出户, 一般当月或至少下月要划入财政专户, 二是与社保收支两条线相符, 三是因为有利于与财政局对收入数据。财政局没有相应支出户科目, 如果利息收入包括了支出户收到的利息, 则在财政局的科目记账中就没有这笔分录。这样, 社保的收入数据与财政局的收入数据一致性就很难从账务中直接体现。 (2) 养老转入科目。根据国办发[2009]66号《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 按下列方法计算转移资金:个人账户储存额, 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 1998年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统筹基金 (单位缴费) , 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 按12%的总和转移, 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 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也就是说养老转入的不仅仅是养老个账, 还包括养老统筹基金。然而, 在养老转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当社保经办机构收到养老转入社保费时, 根本无法知道其明细 (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各项金额) , 而目前执行的财会字[1999]20号, 一律把它记录到养老转入科目, 最后年终结余时, 又把养老转入科目结转到养老个账基金结余, 这显然不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因此为了保证养老个账的账人一致性, 将其在养老统筹基金下设置, 先将其借记“财政专户”, 贷记“暂收款———财政专户———养老转入”, 在按照参保人的养老接续信息表完成接续后的当月, 再将其从“暂收款———财政专户———养老转入”转到转移收入一级科目下的统筹或个人账户等, 这样做的理由有两点, 一是体现会计的真实性原则,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客观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要求。二是随着社保转移新办法实现, 财务在收到转移收入时, 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把养老关系接续完成录入, 长期挂账的数据很少。 (3) 医疗保险基金下的待转保险费收入会计科目。按照财会字[1999]20号, 年末将尚未明确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根据经验比例划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 自本科目结转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入”科目, 下年初再做相反分录予以转回, 这样使年初基金结余不是固定的, 而目前很多地方采用基金结余是年末基金结转, 月末采用表结法, 这样的账务处理, 显然不符合规定。 (4) 暂收款和暂付款科目。由于社保基金的账户一般都设置了支出户和财政专户, 因此建议在暂收款和暂付款科目下设置其二级科目财政专户和支出户。这样在与财政局的财政专户核对数据时, 就能从账上准确反映。

(二) 会计科目改良

在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 通过会计科目改良来达到实现权益发生制的功能, 实现业务和财务的联动和基金隐形债务的披露。 (1) 对于多险合一同时征收的业务。在收入类建议增加科目代转保险费收入, 在基金结余下建议增加会计科目代转基金, 用来记录收付实现制的每月征收数及其基金结余数, 当财政专户收入款项时, 社保立刻将按款项记录收入的正常征缴, 同时借方为财政专户, 但当正常征缴拆分到单位个人明细账户时, 代转保险费收入减少, 正常缴费收入增加, 年终基金结余时代转保险费收入结转到代转基金结余。这样, 代转基金和基金结余合计数据就反映了收付实现制下的基金结余, 基金结余就与业务台账一致, 而代转基金反映了还未确认的拆分征缴基金, 给社保管理提供了详细的信息披露。 (2) 一次性缴费业务。在收入增设一次性缴费和按月划转, 并基金结余下增设一次性缴费, 在收到的一次性缴款和根据政策确定的社保款计入一次性缴费, 然后根据业务部门按参保缴费人数和政策规定计算的当月应征收入 (主要是缴费) 和应计收入 (主要是财政补贴) 确认实际收入, 以反映月度基金收入的实际情况。在作按月划转时, 借记“收入——一次性缴费”, 贷记“收入——按月划转”, 年终结转时把收入——按月结转科目结转到基金结余——正常缴费下, 而收入——一次性缴费结转到基金结余下的一次性缴费, 这样既体现了当月应收, 防止虚计收入, 又能体现权益与义务的匹配, 反映了会计谨慎性原则。除了实现月度征缴收入的相对均衡以外, 年末时, 预缴以后年度款项不能确认当期收入, 还有利于年度征收计划的平稳管理。 (3) 垫付款与追偿款。《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第三人负担医疗费用的垫付和追偿, 工伤费用的垫付和追偿, 第四以及第三人原因工伤费用的垫付和追偿。其实在现行的会计科目下, 在基金结余下增加垫付款的基金结余, 在垫付款发生时, 按照粤社保函[2011]196号文, 在工伤保险科目方面, 增加了工伤先行支付科目, 在医疗保险科目方面, 也在支出下增加了先行支付医疗费支出科目, 设置这样科目就能真实反映在收付实现制下的先行支付的情况, 但如果在基金结余下增加先行支付结余数据, 这样从账上真实反映了社保垫付款的情况。

(三) 特殊业务的账务处理特别规定

包括: (1) 个人账户利息结息账务处理。《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 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 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免费寄送本人”。依据上述条文, 社保个人账户的做实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做实个账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各种对策更是在不断探索中更新完善。对于基层会计人员, 姑且别说养老个账管理的增值问题, 最关键是做好养老个账的基础工作, 必须满足明细核算到个人账户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的收入、支出、结余的需要, 做到账人一致, 而后过渡到与基金总数一致。然而要做到账人一致, 这显然就是要做到业务台账与财务的养老个账数据对应一致, 首先要在财务的会计科目上有所体现, 与个人账户做实和记账相结合, 就唯有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上采取权责发生制才能满足需要。当业务个人账户台账进行年度结息时, 应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记账原则, 引用“应计利息”科目, 借记“应计利息”, 贷记“利息收入——个人账户利息收入”, 并在利息收入——统筹基金下设置利息收入和划转个人账户利息收入, 当养老基金账户财政专户、支出户以及个人账户投资运营时的利息收入时计入利息收入, 而将个人账户年终计息时, 借记“利息收入——统筹基金——划转个人账户利息收入”, 贷记“应计利息”。非年终结息的个人账户利息支出除做正常的支付分录外, 也要做一笔相同的分录, 借记“应计利息”, 贷记“利息收入——个人账户利息收入”。这样从账务的处理上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目前养老个账的结余, 与业务数据实现了联动, 而且通过应计利息就能了解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能力。 (2) 负值单业务的具体做法。负值单是指给参保单位或参保个人退回多申报的社保款, 目前业务流程有两种方法:一是将需要退负值单的数据送给财政局, 由财政局进行支付。另一种方法是由财政局将预算负值单拨款给社保, 由社保代支付, 目前, 大部分地方采用第二种方法, 其相应的会计处理应该是:当社保收到财政局的预算负值单拨款时, 社保要分别记录为:借方为“暂付款——财政专户——预算负值单”, 贷方为“财政专户”, 同时要记一笔借方为“支出户”, 贷方“暂收款——支出户——预算负值单”, 年底将未核算完的预算负值单划为社保正常业务的预算拨款。 (3) 养老待遇暂付款问题。按照各种规定, 养老待遇在节假日要提前发放, 那么会导致那几个月的养老待遇支出出现忽高忽低现象, 按照养老保险基金暂付款的科目要求, 只是核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暂付款项, 发生暂付款时, 借记本科目, 收回款项时, 才做相反分录, 其实在基本医疗保险会计中对于暂付款已经拓展了用法, 其暂付款可以用来记录向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预付款, 当经办机构向定点医疗机构等结算医疗费款项时, 根据适合的医疗保险享受人员的医疗费支出数据, 借记医疗保险相应支出, 贷方为暂付款, 那么在养老待遇在节假日提前发放时, 也应该借鉴医疗暂付款的处理方法完全可以规定按照权益发生制进行核定, 提前发放的待遇应该在当月计入暂付款, 在本应发放月借记相应养老待遇支出科目, 贷记暂付款, 这样就可以解决养老待遇基金支出波动。 (4) 医疗保险基金结算方式产生的保证金账户处理。目前在医疗保险结算上开展了总额预付和按病种、项目、人头付费等混合结算方式, 采用“总量控制, 按病种分值结算, 按月预付, 年终清算”的原则进行结算, 并为开展定点医疗机构支付考核进行年终清算, 故与定点医疗机构每月结算时, 扣除一定比率的质量保证金, 质量保证金在医保社保年终清算时都会清理, 因此对于质量保证金在预留时, 建议设置“暂收款”科目, 按医疗机构单位明细进行核算。其会计分录为, 借记“医疗保险支出”, 贷记“暂收款”, 年终清算时, 基本分录为借记“暂收款”, 贷记“支出户”, 这样可以准确反映医疗基金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篇4:社保制度走向成熟

现状:各项社保制度均未成熟

在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十二五” 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力度最大、投入规模空前、发展速度最快、惠及民生最广的时期,也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转型的重要过渡时期。

总体来看,包括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形成、普遍性养老金制度确立、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社会福利事业的稳定发展,以及补充保险的发展,都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

然而,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也均未成熟,“十三五”时期将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更为关键的时期。

未来:制度安排不能短视

“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任重道远,具体来说,我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制度整合,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与公平性。目前,公平性不足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共性。

比如,养老金待遇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医疗保险的城乡分割、群体分割背后实质上是待遇差异,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偏大,等等。

因此,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与公平性。最为核心的内容是重塑相关制度的责任分担机制与运行机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将是重点。

二是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预期不稳是社会保障建设必须妥善应对的挑战。由于制度自身的原因和部分不负责任或者不了解情况的专家与媒体推波助澜,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度似乎在持续下降,这一本来应当给人以安全感的制度安排却让人缺乏安全感。而与此相关的主要是长期处于渐进改革中的试点方式,各地改革举措花样百出,不同模式层出不穷,既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也丧失了公众心理认同的可靠性,始终处于变化中的政策带来的结果就是缺乏稳定的安全预期。

因此,要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来明责赋权,促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走向成熟、定型,能够为全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基本或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均应当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使这一制度能够让全民真正合理分享到国家发展成果,并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产生更大、更好的调节作用。

在这方面,应当有相应的数量指标来加以约束,如国民生产总值中应当有不少于15%的份额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政府财政预算中应当有不少于20%的份额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居民收入中来自社会保障制度的份额应当保持稳定上升等。

篇5:环保局统战工作学习制度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学习型单位,打造学习型班子,不断提高成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工作发展需要。

二、学习任务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2.深入理解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学习内容

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2.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四、学习组织形式

1.组织集中学习。学习以集中学习为主要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读书与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调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把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12.积极开展自学。养成自学习惯,在中心组集中学习外,结合自身情况和工作实际安排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决策水平。

3.开展学习交流。在学习会上要积极发言,认真讨论,互相启发,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年底要结合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或调研报告,在中心组内进行学习交流。

五、学习要求

1.考勤制度。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每次不少于3个小时,每次学习的参学率不低于90%。实行集中学习签到制,集中学习时间不随便出走,认真做好个人学习笔记,学习秘书要做好学习记录。一般不得缺席,因公外出或其他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的,要提前向学习组长或副组长请假,并在事后采取自学等形式进行补课。

篇6:环保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制度

工作职责及制度

第一条 组织机构

1、办公室是荔浦县环保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事机构,办公地点设在环保局办公室。

2、办公室由纪检组长和专职工作人员组成。

第二条 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领导小组的有关决定、指示和意见。

2、拟定本系统普法依法治理规划、计划,协调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

3、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及时掌握本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做好信息反馈,情况综合,总结和推广普法依法治理经验等工作。

4、加强督查督办,对本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重大疑难问题报领导小组批准方可办理。

5、组织实施法制宣传规划,负责本系统法律宣传,负责依法治理教材、资料的编印、发行和新闻报道工作。

6、负责对本系统新录用的公职人员、在岗的公职人员,尤其是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考试及相关法律培训等工作。

7、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条 工作制度

1、每季度召开办公室会议一次,遇有重大事项可随时召开,会议议题由领导小组提出或由办公室建议。

2、办公室召开会议,应当在会议召开前3日将会议拟研究的有关材料发送相关成员,并邀请县依法治市办公室的有关人员参加。

13、办公室会议研究工作应当形成会议纪要或会议记录,并立卷存档。

4、加强请示汇报,每季度向领导小组汇报请示工作一次,重大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荔浦县环境保护局

篇7:社保局工作职责 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

1、岗位责任制适用于机关各股室、局直属单位及其全体工作人员。

2、岗位责任制是指机关各股室、局直属单位按照“三定”方案确定的本部门工作职能,明确职能分解后每一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并要求落实责任的制度。

3、岗位责任制遵循的原则:因事设岗、职责分明;权责一致、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便于考核。

4、严格实行一人一岗、一岗多责,职责分明,权责清晰。

二、首问责任制

(一)首问责任人是指外来人员来我局办事时第一接触人。

(二)首问责任人要做到:

1、做到热情接待、服务周到,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能办理的要按规定及时办理;不能马上办理的,要做好解释,并及时请示有关领导;

2、对属于其他股室职责范围的事,要将来人带到有关股室;

3、因不负责任而使问题未能及时解决,来人有意见或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首问责任人”的责任。

三、限时办结制度

外单位及个人来我局办理环保事宜,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做到:

1、对符合条件的事项,应严格按照办结最短时限规定,按时办理完结;

2、凡需延长办结时限的重大事项,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告知延长的时间,并在延长的时限内办理完结;

3、对不符合办理条件或目前无法办理的事项,应当场退回,并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做好解释工作。

四、服务承诺制

对以下事项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1.简化办事环节。我局承办的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环保窗口统一办理。

2.实行结果公示。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比较关注的建设项目审批情况、排污费征收情况按月或按季向社会予以公示。

3.提供优质服务。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环保窗口建设,做到文明礼貌、态度热情、服务高效。

4.加强“12369”环保热线建设。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受理、查处各类污染投诉。

五、政务公开制度

(一)政务公开内容:

1、对外公开主要包括:工作岗位,职责范围,办事程序、条件、时限,收费项目、标准等。

2、对内公开主要包括:排污费收管用、财务收支等。

(二)政务公开形式:采取建立政务公开栏、设置办事程序流程图、印发办事手册或会议通报形式。对外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等形式进行。

六、勤政制度

1、自觉遵守作息制度,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和旷工。办公室负责考勤登记,每月公布考勤结果。

2、提高服务水平,上班衣着整齐,文明用语,礼貌街人,微笑服务。

3、遵守工作纪律,上班期间不得随意串岗或离岗。

七、责任追究制

对出现违反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规定的行为,一经查实,将按照机关效能建设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八、绩效考评制度

(一)考评对象:全局干部职工。

(二)考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公平,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量化考评和定性考评。

篇8:社保局工作职责 制度

关键词:社保基金,制度风险,监管

一、我国社保基金违规操作的主要类型

自2006年发生上海社保案和审计署发布了71.35亿元违规审计结果以后,社保基金安全问题便日益成为吸引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根据国家审计署2006年第6号公告(总第18号)《企业职工基本社保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结果》(2006年11月24日),统计结果显示违规金额总计71.35亿元,可分为五大类:一是“没有实行专户管理”的违规资金27.13亿(其中含3.76亿元属于原行业基本社保保险统筹基金结余未移交财政专户),占38.02%;二是“违规投资”19.49亿,占27.32%,其中:对外投资11.48亿元,委托金融机构贷款未收回1.89亿元,经商办企业0.68亿元,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和对外投资等5.44亿元;三是用于弥补支付缺口16.69亿元,占23.39%;四是用于构建办公用房和弥补行政经费(含违规担保和其他房产与职工宿舍)6.5%,为4.64亿元;上述四类占了违规总额的95.23%;五是由于管理混乱和账目不全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这些涉嫌刑事犯罪的不到5%。

从违规资金比例中看出,地方政府既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又是风险的主要源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四类违规均属地方政府行为,它竟占违规资金总量的95%左右,而涉及到管理不规范、主要由管理水平和工作态度等非制度性因素导致的违规数量则大约只有5%左右;这是因为社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尚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需要,委托理财和投资现象比较严重,挤占挪用基金的违规很多,由此导致了众多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进而导致社保资金安全性威胁与丑闻几乎成为一个“制度伴随物”。

二、我国社保基金违规操作的制度风险分析

1、统筹层次太低,仅为县级统筹,是社保基金违规最大的制度风险源头

纵观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实行全国统筹的(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可能是少有的例外)。在全世界一百几十个实行社保制度的国家,似乎只有我国是惟一的一个统筹层次如此之低、统筹单位以地域为核算基础并由此分散为上千个统筹碎片的国家;相比之下,欧洲许多国家的养老计划虽然也呈碎片化,但大多是以行业为基础的,统筹水平则是全国的,而不是以地域为单位的(例如,法国就有1000多个统筹计划),这与中国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欧洲的制度容易导致职业与行业的隔离,美国社保资金丑闻较少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采取的是全国水平的统筹,而我国2000多个碎片化的统筹单位和管理主体,极端一点比喻,其违规风险点就几乎等于比美国这个全国大一统制度多出了2000多个风险点,从概率上讲,就是美国的2000多倍,而中国社保基金的存量余额只是美国的1/16。事情还不仅于此,中国统筹碎片化还严重制约了全国范围劳动力大市场的形成,这是我国社保制度设计现状上的一个重大差距,成为导致社保案远远多于欧洲尤其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市(这里的“市”主要是指县级市)县级统筹体制下,地方政府既是社保运行的执行主体,又是社保资金的违规主体。在横向上存在2000多个统筹主体的同时,纵向管理还形成了中央、省、市地、县市的四层级结构,中央政府监管部门对实际资金统筹单位十分遥远,鞭长莫及。这种四层级的纵向结构和过度分散管理的横向碎片体制,必将导致地方政府对其政治干预的权力绝对化、隐蔽化和政治化。在现行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框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只具有业务指导权而无管辖权,对地方上以政府的名义违规动用社保基金的行为便无能为力,甚至中央政府根本就无从知晓。例如审计中反映的“没有实行专户管理”占违规资金总额的38.02%,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多家银行多头开户造成,这是统筹层次低造成的后果,防不胜防。

2、统筹资金和账户资金采取“统账合一”的投资策略是社保基金违规的又一制度风险

1996年4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一些地区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等问题的通报》(国办发明电[1996]6号)明文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结余主要用于购买国家债券,购买国家债券后仍有结余的应按规定存入银行账户,不得用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投资。”按目前的投资规定,统筹资金和账户资金不加区分地统统被限制在协议存款和购买国债这两个渠道里,这种统筹资金和账户资金采取“统账合一”的投资规定,是对做实账户为特征的积累制社保制度的严峻挑战,是对统账结合制度合法性的严重质疑,远远不能适应社保制度部分积累性质的要求,为社保资金违规留下了巨大空间;为此,两千多个统筹单位为基础的地方政府便很容易形成人格化的投资冲动,“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值和增值的需要,突破投资限制,采取一定变通的违规行为,以谋取较高的收益率,这甚至几近成为一个“潜规则”和公开的秘密。从2004年广州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质疑的8亿元社保资金“在外营运”,到上海社保案34.5亿元,再到广州市日前刚刚公布的10.18亿元社保基金的挪用等很多违规操作,都或多或少可追溯到不合理的投资制度设计上。

3、监管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我国社保基金违规的一个重要制度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大系统,它包括融资制度、缴费征缴制度、投资制度、福利发送制度等,其中监管制度也是社保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中国社保基金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从监管资源上看,一万多亿(加上企业年金和“全国社保基金”)的资金对只有十几个人的中央监管部门(劳动保障部)形成了极大的挑战,监管负荷严重超载(“监管负荷”指监管机构官员人均与参保人数或资产数量之比),根本谈不上什么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三段式”监管,就连应付正常的日常差事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什么“主动监管”了;按资产计算,每个官员人均管理近70亿欧元,而国外的监管机构许多都是相对独立的,具有可比性的墨西哥“国家退休金储蓄监管委员会”170人,人均管理3.2亿美元;按参保人数计算,我国每个监管官员平均管理上千万参保人员,是国外的上百倍上千倍,相差十分悬殊,而具有可比性的阿根廷“退休和养老金管理总局”是183人,全国参保人数930万,人均管理5.1万人;智利“养老基金监管总局”134名雇员,全国参保人数690万人,人均管理也是5.1万人;秘鲁“养老基金管理总局”85人,参保310万人,人均管理3.6万人。况且,我国的基本制度是统账结合,远比这些国家复杂得多。在地方层面上讲,建立监管机构的省市寥寥无几。

其次,目前的监管模式和机构职能设置显然远不适应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监管要求。监管的模式有很多可供选择,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监管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融资模式和投资模式的选择。因此,在当前个人账户做实规模还处于试点变动的情况下,在统筹资金的投资策略还没有最后作出决定的前提下,监管系统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大。

三、规避我国社保基金违规操作风险的对策

1、提高统筹水平,尽管实现省级统筹

在其他外部条件不变和社保制度内部结构不动的条件下,实现全国统筹水平是比较困难的。第一步是在几年内尽快实现省级统筹(比如2-3年)。目前中国的干部管理制度与社保基金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是同向的,中央政府隔级管理干部决定了对资金违规现象及其违规主体的控制难以完全奏效。本质上说,对资金风险的控制在行政上是对违规主体即地方政府官员的管制。如果将县级统筹提高到省级统筹,在干部管理和资金管理上都将减少两层,统筹单位风险源从2000多个立即减少到30多个,干部管理也同向减少两层,资金风险几率将大大减少。这样一个省级统筹的二级控制体系的资金管理体制,在一个阶段内可保持不变(比如10-15年)。

在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实现省级统筹的可行性是具备的,但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估计和破坏作用仍不可掉以轻心,有关部门应予以专门研究考虑。与社保基金安全性相比,权衡利弊,实现省级统筹还是必要的和紧迫的,因为与社保资金安全性的社会影响和危害相比,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保制度单项改革的问题,而是直接涉及到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政治问题,是能否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战略问题。

2、组建社保银行,明确基金安全责任主体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管理主体缺位,责任主体不明确,“钱账”没有做到真正“分离”。社保基金实行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制度上的一个进步。这种由统筹地区所在地的劳动保障或者税务部门的经办机构负责社保费的征收,征收的资金存入当地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专户,由社保基金经办机构计发社保待遇的制度,增强了社保基金的安全性。然而关于钱由谁来占有,谁来保值增值,谁能够动用财政专户的钱,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社保基金管理透明度不高,社保基金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加强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的巡查、监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项审计固然必要,但是社保基金光靠行政监管、审计监督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金融手段来确保金融产品———社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社保银行是依照政策性银行规则运营的法人实体,由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发起成立,国家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分支机构对社保银行系统实施监管。可考虑以统筹地区或者以省级为单位组建社保银行。建立社保银行之后,各类社会保险经办部门负责缴费登记、待遇审核和基金“收支余”结算等业务,也就是“管账”的工作,社保银行从事的则是“管钱”的工作。社保银行真正承担起管好用好社保基金的直接责任,真正保证社保基金安全“责任到人”,真正实现了“钱账分离”。社保银行不必“另起炉灶”,只需对现有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是现行社保经办机构的职责和人员的分离。

另外,建议社保银行和“金保工程”的建设联系起来,金保工程是全国统一、标准一致、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而需要收集的最基本的劳动保障信息应该是社保基金的相关信息,参保人应该持有像银行的“银联卡”功能的“社保卡”,在任何时间、任何银行都可以查询自己缴纳的社保费的有关情况。

3、切实提高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效率

社保基金的监管应该内外监督结合,社保基金的管理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上部是决策层,比如设立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或者社会保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不仅应该发挥协调作用,还应该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比如要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社保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合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管理系统的下部是执行层,社保经办机构和社保银行均处于这个层面,它们一个管钱、一个管账,形成相互制约的态势。要建立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还应当有一个监督层,监督层应当是一个内外关联的系统。内部监督包括经办稽核和基金监督,通过稽核对社保费用的征缴和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进行监督,通过基金监督来查看社保基金是否做到账实相符。同时还必须配套制订专门的监管法律,完善基金信息的披露制度,同时加强基金的预算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结果[R].国家审计署2006年第6号公告 (总第18号) , 2006-11.

[2]魏加宁.养老保险与资本市场—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3]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J].湖湘论坛, 2007, (1) .

[4]马利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请缓行[J].探索与争鸣, 2007, (7) .

篇9:人口红利时代之后社保制度思考

据预计,目前,中国有近1亿人口进入婚育期,处在生育旺盛期(20岁~29岁)的育龄妇女每年增加200万。并且,由于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部分人还可以生育两胎。中国每年将新出生人口1300多万,占全球人口出生总量的近10%,中国已迎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与此同时,婴儿潮带来婴童产业的高速增长:新世纪以来,中国婴童产业的增长率高达30%;2009年,婴童业消费市场规模为7500亿元,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婴童产品消费大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婴童经济仍将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规模可达三万亿元。婴童经济的全面爆发,为中国消费市场再添动力,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赢在起跑线(出生点)上,那谁将输在终点线?

由历史看来,事实上,中国前3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13亿人口的推动,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之高,几乎无出其右者。一方面,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共同推动了人口的转变过程,人口结构呈现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多、增速快和比重大的特点,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从而存在潜在的人口红利。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前30年里,中国的“人口红利”贡献了约27%的人均GDP。另一方面,人口存量和人口结构特点带动了婴童业、婚庆业、房产业、装饰装修等产业的发展。而“买房才结婚”的习俗又催生了房市的超级繁荣。

目前的问题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人口红利、要素投入、制度变革、经济全球化等所能提供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都在减弱。

首先,从人口红利来看,中国十年人口红利黄金期已到临界点:一方面,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目前已低于0.9%,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可能在2013年从增长变为稳定,然后下降。而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出现结构性的上涨。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将走向枯竭。从事实看来,中国经济活动人口比在2005年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自2006年开始,沿海地区逐渐出现的“民工荒”为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接近拐点提供了实证。另一方面,本轮金融危机的本质是G2危机,即中国过度生产、美国过度消费的危机:“在全球经济化”的旗帜下,中国搞外向型经济,过度生产而内需不足,经济主动权交给国外,而国内民生保障等问题不少;在美元霸权的支配下,美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货币特权”攫取铸币税收入,以此掠夺他国的资源。只有对其进行结构性纠偏才能让各国真正走出危机,这也意味着过去中国依靠人为压低要素价格、坐享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其次,中国正面临着养老危机。中国目前人口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老年人口比例将逐步加大。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1000多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第三,中国也面临着可用资源短缺等方面的危机。对应于13亿人口的是,各种资源资产变得相对稀缺。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房地产。目前房地产行业通吃“阳间”和“阴间”。在阳间,房价高不可攀,中央政策不断,但仍不可遏制。房产已从必需品演变成奢侈品。阴间:甚比阳间,墓地价格不菲且限制种种,由此演变出塔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未来墓地将从实体形式走向虚拟形式。

第四,中国还面临着社会分配制度和机会均等的危机。一方面,在收入差距问题上,衡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1997年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0的警戒线水平,在2007年甚至达到了0.48。如此高的基尼系数,意味着中国的贫富分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有可能“伤害市场价格机制和价格信号,从而导致市场不能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功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社会上的机会越来越少,低收入阶层通过自身努力跃升为中产阶层、中产阶层跃身为富裕阶层的机会越发渺茫;“蚁族”、“蜗居”、农民工地位、二代农民工及“官二代”,隐形世袭现象形成悬殊反差。

我国人口负担越来越重,原有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而增加社会福利,二次分配的压力则会越来越大。中国已经处在典型的由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转型跃升的阶段。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是一个敏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转型成功,中国经济将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转变过快,出现“福利赶超问题”,就会陷入拉美国家目前所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原有的增长机制就会被路径锁定,导致经济停滞和转型失败。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一个敏感的时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取向决定着各国的经济、政治的走向。

在欧洲,以德国为首的国家在政治危机中逐步建立了现代高福利制度,福利政策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然而,这却是造成欧洲人懒惰的原因之一。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启,公共债务负担加重,国际竞争力下降;其对政治的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目前仍在上演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瑞典社会模式成功地“向右转”。经典的“欧洲高福利模式”正在颠覆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格局,使其在本轮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双重危机中显得不堪一击。为摆脱危机,欧洲正在试图校正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增加个人责任,发挥市场作用,减轻政府负担,成为各国通行的做法。这一轮改革后,“三方共负”型社会保障将有可能取代欧洲“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然而,社会福利体系一旦嵌入到相应的社会结构中,就具有了一定的刚性,欧洲要改革现有的高福利模式很难。

在亚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各国的福利制度普遍规模较小,且呈家庭化倾向较重和条块分割的特点。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使一些国家患上了“福利病”,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失去的10年(日本)”。福利资源分配不均和阶层化倾向严重,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还促使部分地区进入政治转型期,台湾地区在由原来的威权政治转向民主政治过程中所走的“反福利”国家的道路即是实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普遍增进国民福利,从高增长低福利到国民经济与国民福利同步发展成为亚洲国家的选择,并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东亚儒家”福利模式。

当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不完美的,都需要在左右选择中进行权衡,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在欧洲,高福利制度给社会发展带来相当的弊端,使得减少社会福利制度和消减社会福利支出,让国家尽可能的退出社会公共项目的领域,让市场接管国家的一些基本职能,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水平成为其当务之急。“向右转”便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在亚洲,高增长低保护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尊重国情与尊重福利制度的发展规律,通过公平、普惠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来促进亚洲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已势不可挡。“向左转”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长期的“负债式发展”、“负福利”特征相当明显。而从现有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基础来看,尚存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地域性差别较大,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社会保障标准不一,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收支不平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社会救济不尽如人意等诸多问题。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碎片化制度的倾向(目前我国主要存在5~6个碎片: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制度、城镇企业制度、农民工及务农农民制度)。就社会保障程度而言,中国最强势群体(公务员)的保障程度最高,最弱势群体(农民)保障程度最低。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需要较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为其经济起飞做准备和后盾。中国的“向左转”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危机催生中国经济战略拐点,中国需着力构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未来的可能趋势是:

第一,中国政府或将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在再分配领域,政府通过提高税收和转移支付水平,对收入进行二次分配,调节收入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国有财富的分配上,加大对西部、中部、东北、农村等地区的投入力度。

第二,对低端人群进行兜底。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机制,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保护弱势群体。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提高社会救济、老年残疾、住房福利及优抚等多方面的保障。

第三,防止制度碎片化。碎片化制度极易形成“职业隔离”,使得“局外人”难以进入,从而造成龙生龙,凤生凤,贫者贫,富者富的内部循环,社会流动性较差,是不可取的。而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发展农村社保,缩小贫富差距等来建立统一、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大势所趋。

目前,或许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的好时机,既有历史经验,也有前车之鉴。中国要不输在终点,需要结合自身现有的基础情况,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制度,如以繳费型的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等。

上一篇:浅析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下一篇:学校食堂燃气蒸汽锅炉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