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2024-06-23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共15篇)

篇1: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遵循学习规律,坚持先复习后作业。即使没有书面作业,也应坚持复习。那么,初中语文复习方法有哪些呢?

有些同学,聪明伶俐,对于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一听就明白,理解得也比别人快。按理说,这么聪明的学生,学习应该很优秀。但是,事与愿违,他们的成绩很一般。

为什么呢?他们自己也很纳闷: “上课的时候,我明明都听懂了,也掌握所学的知识了,怎么还是得不到好成绩呢?”

如果再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学生自以为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而且自己的记忆力也很好,所以课后也不去复习。久而久之,那些学过的东西就渐渐淡忘了。

著名的桥梁学家茅以升记忆力超群,很多人曾经询问他的记忆秘诀,他回答说:

“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是啊,学过的东西,只有反复去复习,才能够牢固地记忆,并能运用自如。有这样两个大学生,甲的英语水平比乙高一筹。毕业后,两个人在同一个中学里工作。甲担任行政领导,而乙担任英语教师。3年过去了,由于乙天天接触英语,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口语能力也很强,并开始翻译一部外国小说。而甲呢,自从毕业后,就极少再复习运用英语,他甚至已经想不起几个英语单词了。

这就是复习与不复习的巨大差别。

心理学研究表明,刚学过的东西如果不马上复习巩固的话,就会产生遗忘。虽然你上课听懂了,但如果省略了复习环节,就会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这样的知识当然容易忘记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三个组的学生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一直达到熟记的程度,结果第一组学生平均需要复习四次;第二组平均需要复习六次;第三组平均需要复习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达到熟记的效果。

合上教科书和笔记本,把老师所讲的内容默默地回想一遍。这样,既可以检查听课的效果,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回忆之后就要和教科书对照一下,对已懂的东西则可放过;对不懂的东西可对照笔记思考理解;对重要的概念和原理要画杠标记。这一环节还要仔细研究例题,不仅要理解例题的内容,还要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表达格式,为正确地完成作业奠定基础。

通过作业练习,深化理解和运用新课的知识。

对记忆难点(如英语单词、语文背诵课文等)在当晚临睡前或第二天起床后再花少量时间,加以复习巩固。

要达到以上复习目的,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贵在“及时”。要把握学习的有效时机,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遵循学习规律,坚持先复习后作业。即使没有书面作业,也应坚持复习。

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增加阅读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填砖加瓦,为你的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零”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竟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篇2: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部分:语言积累及运用

这一部分正如标题所言,重在积累,关键是运用。积累的内容包括:汉字的形音义,标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等。对于这一部分,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日积月累,定会得到高分。下面以字词为例作简要说明。

1 、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2、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汇集簿上,定时集中纠正,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3、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4、课本中正文下面的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5、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特别是阶段性考试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第二部分:文言文学习

课前做好预习,即在教师讲解之前,同学们应该借助工具书和文章注释,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 诵读

⑴ 读准字音:

借助文章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 与破读。

⑵读准诗文的节奏。

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如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的断句,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同学们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⑶读出语气和语势。

这样有利于同学们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雄伟抱负。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读出语气和语势应以朗读为主,朗读应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的朗读,这就涉及到文言文的断句,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句子理解的对错。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同学们要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反复玩味。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又是理解和背的前奏。要朗诵好文言文,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同学们在学习中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然后查阅资料,有的还需要与同学一起探讨和向老师请教。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要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藏其中的浓郁情怀,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穿越时空与古代志士仁人、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是人人所渴求的,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渴求变为诵读的实践。

2、翻译

严格意义上的文言文翻译,必须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准确无误,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达”,就是通顺明白。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句要流畅,语气不走样;“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翻译的方式,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如:

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如:

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象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

中学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用“六字诀”去翻译文言文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以上介绍了翻译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也就是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上,要很好地翻译一篇文言文,并非懂得这几条就能做到的。

准确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三点

(1)正确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义和隐含信息

(2)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畅

(3)是在翻译时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等。

3、理解和背诵

篇3: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为了究其原因, 我百度了“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有何差异”, 其中这两点引起了我的深思——小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 中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 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1]

原来培养学生能力比教会学生知识更有用!

既然初中语文以学生自学为主, 那么小学语文老师该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为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做准备呢?

一、感悟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和第三阶段目标指出“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3]也就是说,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 都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因此,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准确传神的词语、语意丰富内涵深刻的语句让学生写感受体会。这一年级的感悟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咀嚼产生的。目的是让写体会感受的方法润物细无声般地滋润进学生的心田。而到了五六年级, 就应该在预习中让学生没有老师的“干扰”下, 以自己的知识水平、人生经验去与作者、与文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我的教学中, 对这三个年级的体会感受, 我会以循序渐进的发展眼光对学生提出要求。四年级, 一篇课文至少就两处语句写体会感受, 字数可多可少, 在质量上, “读得太浮, 没有沉下去体验”也可以;五六年级, 一篇课文也是至少写两处的体会感受, 但必须有一处是写全文的体会感受, 在字数上, 五年级不少于半百, 六年级不少于百字, 在质量上, 都要有一定的深度。也只有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提高, 才能为初中语文“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准备。

二、语文质疑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会质疑”这一目标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初中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但在课堂上, 不乏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最积极, 但叫他提问题常常与所学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这时, 老师质疑问难的方法引领至关重要: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根据课后思考进行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质疑;抓住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在文章的留白处、末尾处进行质疑……因为我们是在为初中语文自学做准备的, 所以笔者认为只有会问的学生才真正会学。

三、批注式阅读能力

批注式阅读, 简而言之是让学生自行阅读, 自己注释, 自我圈评, 有疑而注, 有感而发, 有得而写, 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痕迹, 打上认知的烙印, 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4]而笔者要讲的批注式阅读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质疑, 还要让学生用一种语文的鉴赏眼光去作批注。不动笔墨不看书。看到有感而发的语句划出来, 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遇到有疑问的词句画个圈, 打个问号, 也可以在旁边注明疑惑的问题;发现中心句或过渡句划出来, 在旁边标明中心句、过渡句, 并写出它的作用;读到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划出来, 在旁边注明什么修辞手法, 或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或仿写, 或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看到富有特殊功能的破折号省略号, 在旁边注明它们的作用;对于说明性的文章, 划出句子, 在旁边写出什么说明方法也是必需的;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 划出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 在旁边注明那是肯定的……

学生要养成一种语文的鉴赏眼光也和感悟能力、质疑能力一样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一到四年级, 通常是在老师的问题中帮助学生用语文鉴赏的眼光去发现, 五年级上半学期, 老师采取半扶半放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 到了五年级的下半学期, 我会给每个学生列一张清单, 按句型、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篇章结构等类别列出清单的内容, 这张清单就是点亮学生语文鉴赏眼光的那束光, 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着这束光自由批注, 然后我再问:“你发现了什么?”除此之外, 我还教学生根据课后问题作批注。而到了六年级, 用这种眼光鉴赏所做的批注全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能把批注式阅读能力练到炉火纯青、慧眼识珠的地步, 初中语文的自学还用担心不有效吗?

四、语文预习能力

中学语文较之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 课时紧缩, 课堂容量大, 许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这样, 课前预习就不可或缺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寒。小学老师要未雨绸缪, 在高年级, 应有意识、有方法、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绝非“今晚你们预习第几课”这么简单, 而是给学生任务, 让他有目的地去预习。一般我会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向学生明确预习内容:读准生字词;读顺课文;写一到两处感受体会;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用语文鉴赏眼光写至少两处的批注。这些就是我课堂开展教学的抓手, 我会根据学生向我反馈的预习情况, 一个预习点一个预习点地展开教学。

篇4: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准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老师总会听到过初中老师这样抱怨:“小学语文是怎么教的,还说是尖子生,到了初中怎么那么差?”作为小学老师的我,虽然对这样的话也会愤愤不平,但平心静气后也免不了扪心自问:六年,我们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才是最有用的呢?

为了究其原因,我百度了“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有何差异”,其中这两点引起了我的深思——小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1]

原来培养学生能力比教会学生知识更有用!

既然初中语文以学生自学为主,那么小学语文老师该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为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做准备呢?

一、感悟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和第三阶段目标指出“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 验”。[3]也就是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因此,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准确传神的词语、语意丰富内涵深刻的语句让学生写感受体会。这一年级的感悟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咀嚼产生的。目的是让写体会感受的方法润物细无声般地滋润进学生的心田。而到了五六年级,就应该在预习中让学生没有老师的“干扰”下,以自己的知识水平、人生经验去与作者、与文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我的教学中,对这三个年级的体会感受,我会以循序渐进的发展眼光对学生提出要求。四年级,一篇课文至少就两处语句写体会感受,字数可多可少,在质量上,“读得太浮,没有沉下去体验”也可以;五六年级,一篇课文也是至少写两处的体会感受,但必须有一处是写全文的体会感受,在字数上,五年级不少于半百,六年级不少于百字,在质量上,都要有一定的深度。也只有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提高,才能为初中语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准备。

二、语文质疑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会质疑”这一目标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初中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但在课堂上,不乏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最积极,但叫他提问题常常与所学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这时,老师质疑问难的方法引领至关重要: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根据课后思考进行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质疑;抓住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在文章的留白处、末尾处进行质疑……因为我们是在为初中语文自学做准备的,所以笔者认为只有会问的学生才真正会学。

三、批注式阅读能力

批注式阅读,简而言之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释,自我圈评,有疑而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痕迹,打上认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4]而笔者要讲的批注式阅读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质疑,还要让学生用一种语文的鉴赏眼光去作批注。不动笔墨不看书。看到有感而发的语句划出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遇到有疑问的词句画个圈,打个问号,也可以在旁边注明疑惑的问题;发现中心句或过渡句划出来,在旁边标明中心句、过渡句,并写出它的作用;读到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划出来,在旁边注明什么修辞手法,或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或仿写,或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看到富有特殊功能的破折号省略号,在旁边注明它们的作用;对于说明性的文章,划出句子,在旁边写出什么说明方法也是必需的;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划出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在旁边注明那是肯定的……

学生要养成一种语文的鉴赏眼光也和感悟能力、质疑能力一样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一到四年级,通常是在老师的问题中帮助学生用语文鉴赏的眼光去发现,五年级上半学期,老师采取半扶半放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到了五年级的下半学期,我会给每个学生列一张清单,按句型、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篇章结构等类别列出清单的内容,这张清单就是点亮学生语文鉴赏眼光的那束光,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着这束光自由批注,然后我再问:“你发现了什么?”除此之外,我还教学生根据课后问题作批注。而到了六年级,用这种眼光鉴赏所做的批注全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能把批注式阅读能力练到炉火纯青、慧眼识珠的地步,初中语文的自学还用担心不有效吗?

四、语文预习能力

中学语文较之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课时紧缩,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这样,课前预习就不可或缺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寒。小学老师要未雨绸缪,在高年级,应有意识、有方法、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课前预习,绝非“今晚你们预习第几课”这么简单,而是给学生任务,让他有目的地去预习。一般我会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向学生明确预习内容:读准生字词;读顺课文;写一到两处感受体会;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用语文鉴赏眼光写至少两处的批注。这些就是我课堂开展教学的抓手,我会根据学生向我反馈的预习情况,一个预习点一个预习点地展开教学。

综述以上四种能力看似自成一家,实则相辅相成。要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的能力,不仅仅是做到课前阅读,还要做到边阅读边写批注,不仅仅是写体会感受、提出问题,更要用语文鉴赏的眼光去阅读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也只有朝着不需要教的“最高境地”追求,才能为中学语文的教学做到充足的准备。

篇5:初中语文的预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步:通读课文

课文一定要通读,而且应该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步:过好字词关

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并且揣摩这些词语的用法,做到积累与运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第三步:初步分析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划分好课文的结构。遇到文中精彩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作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

第四步:归纳中心思想,分析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

用笔把归纳的内容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

第五步:完成课后的研讨练习,并初步完成《练习册》题目

篇6:学好初中语文有哪些措施

要注意一点,我们多背了材料,平时还要注意主动的应用材料,习惯了,当考试的时候就能自然的应用上大脑的材料了。还要主动的把自己在课文中学到的好词语应用到作用中去,增加文章的文采。

基础知识占成绩的40%左右。所以我们平时要把基础知识记住。对于这点我的经验是,不要想一次就把知识记住,这是不可能的,要自己不断的复习掌握。多记几次,应该可以。

篇7:初中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10、《论语》十则

20、山市蒲松龄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30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篇8:好的语文课有哪些特点

一、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书声琅琅, 要求语文教师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 要提高读书的数量, 更应提高其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 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

二、议论纷纷

议论纷纷, 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议论纷纷”强调的是说的训练。课堂教学中, 对说的训练重视不够, 方法不多, 说话训练大多是老师问, 学生答这样的形式。我认为, 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可多样化, 有一问一答式、各人自说式、同桌互说式、四人小组讨论式、分组辩论式、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如果我们仅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那是不行的, 还要求我们讲究说话训练的质量。对学生发言, 要从“只求其对”向“更求其好”发展。发言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三句话来表述。

三、高潮迭起

所谓高潮, 就是指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 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有的课表面看似热热闹闹, 气氛活跃, 实际一节课下来, 学生思维不活跃, 收获无几, 因此我提出“高潮迭起”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当然, 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 自然十分成功、精彩。但即使高潮不能迭起, 作为一堂好课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处、闪光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高潮迭显呢?我以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真正吃透教材是前提, 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是关键。根据我的体会, 掀起高潮常用的方法有这么几种: (1) 紧扣文眼掀高潮, (2) 平中出奇掀高潮, (3) 层层剥笋掀高潮。

四、写写练练

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通病是讲风、问风太盛, 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 尤其是笔头练习时间更少。好的练习要“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练习的设计要和本单元、本课文的训练目的一致, 讲什么就应练什么, 讲练结合。不同年段, 不同课时, 训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其次, 练习设计要巧妙、新颖、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乐此不疲”。上世纪九十年代, 基于生命教育理论, 我又提出16字好课观。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 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 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小脸通红”, 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 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兴奋起来时, 学生才会“小脸通红”, 否则只会是小脸无神, 小脸发白。我们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小眼发光”, 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 只有当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 学生才会“小眼发光”, 否则只会小眼发直, 小眼发呆。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让课堂上的智慧火花成为燎原之势, 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 它指向学生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课堂是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的场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 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 问题让他们去议, 答案让他们去辨, 结论让他们去得。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进入二十一世纪, 基于儿童发展观,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 这是我的“登山理论”。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 眼界得到开阔, 心情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从山脚开始攀登, 逐步登上山腰、山顶, 你会感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无限风光在险峰”。虽然登山艰辛, 但乐在其中, 乐此不疲。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 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 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暗花花明明””, , 体体验验““豁豁然然开开朗朗””的的快快乐乐。。学学习习虽虽然然艰艰辛辛, , 但但乐乐在在其其中中, , 其其乐乐无无穷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 上课是脑力锻炼, 但两者道理相通, 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攀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 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 因为知识是基础, 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 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 是创新的关键。没有思维难度的课绝不是一堂好课;一座是情感的高山, 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 让学生的情感经受洗涤, 得到净化。

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 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从大道上山, 大道石阶早有前人铺好, 两旁人文景观集中, 走得顺畅, 看得舒服。从小道上山, 小道虽然崎岖, 虽然艰辛, 但可体验历险的快乐, 获得征服的快感。从悬崖攀登, 虽然悬崖陡峭, 充满危险, 但攀登自有攀登的乐趣, 只有勇敢者才能独享其中的滋味。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 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路径决非是“自古华山一条道”, “条条大道通罗马”, 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 只会让学生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去选择, 去尝试, 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失败乃成功之母”, 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呢?

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 可由别人抬着上, 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 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 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 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 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 边走边看, 既动脑又动脚, 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 学生也能掌握知识,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 学生不会迷失方向, 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 不是自己建构, 终不牢靠。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价值值才才会终身难忘。

篇9: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原有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因此,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转变观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学生认识兴趣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感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二、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实验教学,把合作探究引进课堂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助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到食醋酸中,然后再把干燥、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分别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教师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工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方式做以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篇10:初中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篇11: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预习是学习每一门科目的第一步,学生在上课之前有过预习,可以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不会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手足无措不知老师在讲哪个知识点,加深听课的理解,从而很快的吸收新知识。

2、课后复习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可以进一步巩固刚学习的新知识。学生在课后要及时复习,这里可以结合一些课后的作业,练习题等,新知识进行练习强化,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样才算是掌握新知识。

3、记笔记

篇12: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好结构,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写散文的把握,不如紧紧把握结构的美感。我的作文永远都是一个模式(虽然自己都有些唾弃),但是每次这样写基本分都不低,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觉得有用便可以借鉴下。标题,多古诗句化用。开头三个排比句,一个排比句一段,气势便出来了。再提一行,一句引用——“‘某某曾说过某某,因此某某’”因此后面的某某便一句话概括全文的`观点。后面的小段落便采用关键句独立成段的模式,然后后面的每一个例子举完,都用一小句(三个例子格式相同)来稍稍总结,扣题,强调。最后结尾再反复强调,最好再引用一个句子来作为结尾最好。

这样的格式虽然有些固定,但是老师们会十分喜闻乐见的。

然后,好文笔好材料。没有文笔,单有格式,也只是一篇普通的作文。所谓文笔,便是画面感,意思很简单,别人能够通过你讲的例子,感受到一个画面,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赢了。怎么样有画面呢?细节与修辞,决定一切。再说说材料,多写文学家,一定不会错。给大家在最后复习阶段推荐一些作文材料的书,在最后我基本把市面上能买到的作文材料书都看了一遍,把有用的材料剪贴下来,多看几遍,再强记了很多名言警句。丰富的材料让人觉得你博学,而名言警句,只要写出出处和准确的警句,会让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高考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宋代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 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篇13:初中语文教学有新招

一、用智慧的语言彰显师生平等

“平等”是课改提出的关键词, 然而真正做到“平等”并非易事。首先是角色上的定位:老师就是老师, 学生就是学生, 老师是教育者, 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 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公开课上表现出来的“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或“弯下腰与学生对话”都是昙花一现的精彩罢了, 在常态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根本无用武之地。老师可以走下来, 可以弯下腰, 但当你去倾听一个学生的声音时, 其他学生便开始蠢蠢欲动了, 教学效果未必见佳。“平等”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提法, 尤其是职高教学更应以平等为前提, 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平等的感情上更脆弱, 在自信的程度上更不足。

笔者在听课时发现语文教师的惯用语是“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X页”, “请同学们朗读第X段”——加个“请”字就表现出“平等”了吗?看同学们的表现就知道他们并不领情:翻书时懒懒散散, 读书时松松垮垮。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平等呢?我从两位学生的谈话中得到启发。甲生说:“我不喜欢某老师, 所以他的课我就不听。”乙说:“某老师对我很好, 我得把他的课学好。”做老师的我们总喜欢对学生说:“学习是为了你自己”或者“你以后飞黄腾达了, 我还是我;你以后沿街乞讨, 我依然是我。”言外之意是“你学得好坏跟我没有一毛钱关系”。其实老师的这种言论非但没收到教育的效果还会惹来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生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我学与不学, 学好学坏都跟你没关系, 那你干嘛死乞白赖地来管教我?其实老师大可放下架子, 别搞什么“师道威严”别摆什么“两袖清风”, 我们就大大方方地承认学生是为了我们而学习又何妨?我们就开诚布公地为学生的努力买单又何妨?我们就平心静气地跟学生换位思考又何妨?课上, 优秀的篇章段落应该让学生齐读, 可是经常出现没读几段就散成了一盘沙的现象, 而且学生没耐心认真地读下去, 于是我用请求的口吻说:“能听到你们整齐而又响亮的朗读是一种享受, 老师讲累了, 同学们能让老师享受一会儿吗?”那一次学生读得既整齐又响亮。翌日上课, 他们还意犹未尽地问我:“老师, 您还要听我们读课文吗?”

其实, 老师应该时常满足一下学生的“反哺”心理, 有时我们一味地灌输, 一厢情愿地奉献反而会让学生麻木而无所谓, 因此, 老师应该恰如其分地给学生一些自尊和自信, 并且欣然地接受学生给予的“恩惠”和“施舍”。

二、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激励斗志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语文学习不只在课内更应在课外, 篇章段落需要解读, 生活这本大书更需要感悟, 然而在职业教育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并非易事:一是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语文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成效, 所以就得让习惯逐步养成, 让成效立竿见影。我与班主任沟通, 巧妙运用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了三块活动:滴水穿石、闪闪红星、美文展台。

“滴水穿石”就是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轮流在黑板的右上角摘抄一句文字:可以是名人名言, 可以是经典语录, 可以是诗词曲赋, 也可以是歌词佳句, 还可以是妙手偶得。我向同学们讲述了此活动的用意:水滴石穿, 每人每天积累一句, 天长日久这些如水滴般渺小的锦言妙语就可以汇成一股强大的语言热流, 流入我们的血液, 让我们受到文学的滋养而焕发精神。

“美文展台”就是将每次习作中的特色作文挑选出来, 让作者将全篇眷抄在标准的B4考试用作文纸上, 在教室某一角落开辟一块园地, 作为优秀作品的展台。所谓“优秀”不是绝对的, 比如对一个连作文都不会写的学生来说, 200字就算“优秀”了;对于文采平平的学生来说, 尝试运用修辞就算“优秀”了;对于靠抄袭来应付了事的学生来说, 能写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也算优秀了。如果某个学生真的写出一篇出类拔萃的美文, 那就不仅在本班展示, 更要“巡回”展示。通过这种方式,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并且在班级内部和班级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通过有效引导将学生带入文学的殿堂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也并非自甘堕落或者是非不分, 只要把话说到心坎儿上, 他们还是能听得进的, 语文教师更应讲究说话技巧:教育的话形象着说, 批评的话表扬着说, 拒绝的话引导着说。

在教学中, 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 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 请提出来, 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 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 辟一墙报, 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 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 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 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 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 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 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 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 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 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 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只靠教师课堂传授是不够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才能喜欢它, 进而学好它。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不难看出, 用兴趣牵手语文学习, 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最佳途径, 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着神明的灵动、人文精神和创造潜能, 让学生的知识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 创造在这里飞扬, 生命的涟漪在这里激发。

篇14:治疗肿瘤有哪些方法?

宁波徐兵

答: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征服肿瘤的途径,治疗肿瘤的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现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

(1)手术治疗。目的在于:①活检以取得病理诊断;②切除癌前病变,预防癌症发生;③对早期的局限性肿瘤予以根治性切除,达到治愈目的;④对于晚期肿瘤,手术可减少肿瘤细胞的数量,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作为姑息性手术控制出血、解除梗阻、缓解疼痛。或用于某些孤立性转移灶的清除。手术治疗还包括各种动脉插管、冷冻、烧灼以及激光治疗。

(2)放射治疗。放疗和手术同属于局部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手术的一般补充和外延。有些病人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或肿瘤所处位置险要不便于手术。则可选择放疗。放疗还可配合手术,清除术后残留病灶,或使体积巨大的肿瘤缩小,使之能进行手术。据统计,约有80%的肿瘤病人在病情的某一阶段需要放疗。

(3)化学治疗。通过细胞毒性药物杀灭肿瘤,常用于晚期癌肿姑息性治疗和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或缩小肿瘤体积,使之便于手术或放疗。有些肿瘤对化疗十分敏感,如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可望通过化疗治愈。

(4)免疫治疗。目的是通过生物反应调节剂,恢复、改善和增强免疫功能,彻底消灭体内残余的肿瘤细胞。

篇15: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有哪些

进入初三,学生开始接触化学,此阶段化学学习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它能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直接决定学生日后的化学水平。但在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因缺乏必要的方法,学习起来相对吃力,从而出现了自暴自弃、恶性循环的现象。因此,学好化学,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勤于预习,做好课堂笔记

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这里提醒初二即将步入到初三的学生,可利用暑假将化学课本认真浏览一遍,相信书中的知识一定会吸引你的兴趣。尤其是书中涉及的一些化学实验,如氧气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等。在真正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后,学生要在每堂课前预习新知识。预习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浏览和阅读,要带着疑问去预习,将自己在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预习适当完成一些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再走进课堂学习,就更具针对性,听课的效率也自然会得到提升。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相对较多,所以教师讲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教师讲的重点的知识,学生一定要积极记录笔记、认真听课,化学课堂绝对不允许出现走神现象。一旦走神,可能就会和教师的思路脱节,教师讲的下一个知识点可能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学生切勿成为被动的倾听者,要在课堂中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二、逐渐的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兴趣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为了高效地学习化学,学生要努力培养对化学的“好感”。首先,对化学课堂中的实验课,一定要认真看、认真学习,课下勤于思考,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还可以主动搜集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化学小故事,通过这些方式逐渐建立起对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學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这部分内容时,课本中涉及了一个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小实验,学生完全可以在家制作这个小装置:找一个空饮料瓶,瓶口用一个单孔胶塞塞住,然后将瓶子倒立过来,瓶子里放一些纱布、活性炭等,制作好后测试它的净化效果。通过动手制作这样一个小装置,学生既能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神奇之处,还能为自己做好这样一个装置而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三、加强对化学公式、符号的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内容比较繁杂。所以下课花时间对一些公式和符号进行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一定要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用语。初三阶段会学习到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对于它们特有的化学符号,学生必须要牢记。“元素”这一章所涉及的诸多元素名称、符号也应该熟记于心,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下功夫去记忆。所以,学习化学必须下费功夫对一些固定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强化记忆,这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保障。为了降低记忆的难度,可以通过一些儿歌记忆法或谐音记忆的方式,使得记忆任务变得相对轻松。例如,在记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过程时就可以通过背诵这样一首儿歌来完成记忆:

夹紧试管向下倾,防水回流生裂痕,实验开始先通氢,空气排尽再点灯。

先点灯,会爆炸,顺序颠倒生祸根,由黑变红即反应,用灯加热要均匀。

继续通氢至室温,撤灯停氢顺序分,先停氢,会氧化,以免功败于垂成。

四、选择一本好的参考书

学习化学不仅是学习相关理论,必要的习题练习和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书,这时可向教师请教,让教师推荐。此外,化学学习中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化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够死抠课本,要注意利用化学现象解决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比如食物腐烂、钢铁生锈等都是缓慢氧化导致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时刻联系当下社会热点问题,遇到不懂的内容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进入初三后,我们接触了一门新的学科--化学,那么,对于这一新的科目,我们应该怎样学好呢?初中化学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的学科,也是以后化学的基础,如何学好初中化学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我自己的经验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要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兴趣,只有你感兴趣了,你就会自己努力地去学。那么怎么才能对化学感兴趣的,首先是老师的实验要自己好好看,其次,课下可以去做些家庭小实验,最后,自己可以去搜索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所以,我们尤其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

要学会做笔记。初中化学很简单,但是内容很杂,必须要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笔记,同时,课下要花时间去背诵。

要有自己的错题本。把自己在平时作业或考试中遇到的一些重要的错题记录下来,可以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黑色记录题目,蓝色记录解题过程,红色记录解题关键点。

除此之外,化学方程式也是化学科目的一个重点,我们需要看看记住化学方程式的原理及其相关实验。

我们在记忆化学方程式时,有时过一阵子就会忘记,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复习。

化学的知识在初三是比较零散的,所以,我们只能采取复习的方法来学好初三化学。

对于化学的知识点,哪怕是微小的知识点,我们也应该重视,及时完成相关练习。

选好一本参考书。学习不能只学理论,还是要通过习题来巩固,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一本参考书。学习好的可以选一本习题较多且难度大的;学习不太好的可以选一本有讲解且习题不是太难的。

化学实用性极强,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初中化学的正确学习方法大全

首先,从客观上来说,初中化学不难;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到现在还是对这门课的学习感觉到不适应,并且还没有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呢?

认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记忆、作业”五个学习常规环节

1、预习

预习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习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集中注意力;(2)要勤于思考;(3)注意教师上课讲方法与思路;(4)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

3、复习

复习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及时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捡个大美女,身体细钎轻,统共一百斤”记忆。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查、装、定、点、收、离、熄”可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既有趣味又易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习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

学生具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做到主动地学习,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才能得到提高,学习成绩才能不断地稳定进步。

一、科学的预习方法

课前依据本章节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看书解决相关问题。

预习提纲包括:

(1)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

(2) 重要的原理规律。

(3) 教师和学生实验是什么。

(4) 典型试题是什么。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学们将终身受益。

二、科学的听课方法

预习是基础,听课是关键。从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上看,化学课程大概分成两类:

1 .化学概念、理论课

(1) 找出定律、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通句加以理解和熟记。

(2) 对理论、概念应用的范围,以及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要有大致的了解。

举例:物质守恒定律应用于什么样的情况?

什么样的酸和什么样的碱反应可以生成盐?

酸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Na2CO3+2HCL=2NaCL+H2O+CO2↑

2 .化学实验课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论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同学自己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一般来讲,初中化学实验又分成两类:演示物质性质的实验和关于物质制备的实验。

(1) 演示物质性质:要侧重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观察与思考。

举例:金属铁的性质,非金属碳的性质。

( 铁、碳都有还原性 )

(2) 演示物质制备:要侧重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的观察与思考。

举例:实验室制氧气

实验室制备氢气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

对于这些物质制备的实验,学习时要侧重:

第一,化学反应原理的了解与掌握。

第二,制备物质的实验装置图。

第三,重要气体物质的收集方法。

3 .习题课

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有两类课程:一类是化学理论课,另一类是化学实验课。

实际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老师还要上一些习题课。对于习题课,大家要掌握老师介绍的重要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模式。

所以,关于听课,建议同学们要掌握三类课程的听课方法:

第一,概念理论课:

第二,实验课:

第三,习题课。

4 .听课要做到:“眼、耳、脑、手”协调配合。

(1) 眼: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演示操作、重点板书结论。

(2) 耳:倾听教师对概念理论的分析、讲解、举例、应用。

(3) 脑:思考每个知识点、多问为什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举例:氧气可以帮助燃烧,什么是燃烧概念?

( 燃烧的是 C ,O2本身不能燃烧,只是帮助燃烧 )

什么条件下,物质就可以在氧气中、在空气中燃烧?

(4) 手:快速地记录笔记,包括重点内容、实验现象、操作方法等。

记笔记有两个内容:第一,要记好概念、理论;第二,要记好老师演示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教师操作的基本方法。

三、科学的复习方法

复习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延伸和进行系统化整理,是提高的过程。

1 .及时复习法:及早复习可收获更大量的知识

(1) 每天认真阅读课堂笔记,回忆教师的讲解、板书、演示实验。

(2) 每天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

2 .精读复习法:对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重点知识进行精读复习

(1) 定期把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集中复习,对每个知识点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使知识点形成线,织成网。

(2) 真正做到:视听能认知、思考能理解、口述能表达、书写能准确。

四、科学的解题方法

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运用,是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认真审题

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个字、每个符号,正确把握题意,从中找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能深挖隐含条件,进而把题目所给含义转化成简洁的化学用语。

2 .确定思路

针对题目要求、内容,从脑海中搜索出相关基础知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寻求解题方案,并认真解答、细致运算,严格按照规范解题。

3 .验证反思

(1) 验证结果可采用从条件推向结果的正向思维,也可采用从结果向条件推出的逆向思维。

上一篇:信贷业务申请人提交材料清单下一篇:五年级保护环境低碳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