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2024-07-18

社会学概论(精选6篇)

篇1:社会学概论

社交礼仪概论试题(开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在写信时,写信人所应注意的重要问题是,要尽可能地使书信__礼貌___、__完整___、清楚、正确、简洁。2.社交场合化装的原则有四条,即:美化、___自然___、__得法___、__协调___。

3.礼仪中的三应原则,三应指的是__应事__、___应己__、__应制____。4.在公共场合,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检点、约束自己的个人行为,并要尽一切可能,自觉防止自己的行为影响、打扰、妨碍到其他任何人,这一原则叫__勿碍他人__原则。

5.在为他人作介绍时,必须遵守__尊者优先了解情况_ 的规则。

6.既不加糖,也不加牛奶的纯咖啡又叫做__黑咖啡___。

7.在安排或者参与餐饮活动时,必须优先对费用、会见、菜单、举止、音乐、环境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加以高度重视,这是餐饮礼仪的一条基本原则,叫作__6M __原则。8.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礼仪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但无论各种礼仪之间多么千差万别,总的说来礼仪主要包括礼貌、礼节、礼仪仪式等基本内容。

9.个人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仪态、着装与服饰礼仪。10.上下楼梯,一般应靠右而行;为人引路时,应走在左前位置,并伸出右手作引导状。

11.在电话礼仪中,有一条“铃响不过三声”原则,意思是接听电话要及时。

12.良好的沟通是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

13.求职者的自我形象设计必须重视仪表修饰,要做到整洁、庄重、正规,给主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4.在为他人作介绍时,一般坚持先卑后尊原则;如果在公务场合作集体介绍时,则介绍顺序是先尊后卑原则。

15.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左右为肉孜节.即开斋节。藏族迎送客人等场合的常见礼节为敬献哈达。

16.对外交往中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的可行方法有三种,一是以我为主,二是兼及他方,三是求同存异。

17.泰国人所用最多的见面礼节是合十礼。

二、单项选择题(在以下每题后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入题中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右手掌心外向,拇指与食指合成圆圈,其余手指申直这一手姿,表示金钱的国家有(C)。

A.英国B.美国 C.日本D.印度E.澳大利亚

2.亲吻礼,是西方国家常用的会面礼。长辈吻晚辈时,应当吻的部位是(C)

A.下颌 B.面颊C.额头D.嘴唇E.任意部位 3.在一般情况下,与他人相处时,不宜注视对方的部位有:(D)A.额头B.双眼 C.眼部至唇部D.手部E.任意部位 4.社交距离指的是如下哪种距离?(C)

A.0.5米之内 B.0.5米~1米之间C.0.5米~1.5米之间D.1.5米~3米之间E.3米~5米之间 5.不同的鲜花有不同的寓意,通常情况下,表示和平的鲜花是(C)。A.丁香B.柠檬C.橄榄D.桂花E.水仙

6.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所及之处,叫做注视的部位,公务型注视通常指的部位是(C)

A.双眼B.头顶C.额头D.眼部至唇部E.眼部至胸部

7.英国的国花是(B)

A.紫罗兰B.玫瑰C.郁金香D.山查E.橄榄

8.通常,一顿西便餐的标准菜序是(D)

A.首先是汤,然后依次是开胃菜、主菜、甜品、咖啡。B.首先是咖啡,然后依次是开胃菜、主菜、甜品、汤。C.首先是甜品,然后依次是开胃菜、主菜、汤、咖啡。

D.首先是开胃菜,然后依次是汤、主菜、甜品、咖啡。E.首先是主菜,然后依次是开胃菜、甜品、咖啡、汤。

9.为客人斟茶时,得体的做法是应当斟到杯深的(B)处。

A.1/3B.2/3C.1/2D.1/4E.2/5

10.不宜带戒指的手指有(A)。A.拇指B.食指C.中指D.无名指E.小拇指 11.荷花在日本表示的是(D)。A.纯洁B.别离C.智慧D.死亡E.尊敬

12.在通常情况下,与他人握手的时间应控制在多少?(C)A.1秒以内 B.2秒以内 C.3秒以内D.3秒至5秒 E.5秒以上 13.礼仪的功能不包括(C)。A.规范功能B.沟通功能C.指导功能D.教育功能 14.以下关于坐姿的基本要求错误的一项是(B)。

A.端庄B.随意C.大方D.舒适

15.一般来说,当通话双方地位存在较大差异时,应由(D)先挂断电话。

A.任意一方都可以B.打电话方C.接听方D.通话双方地位较高的一方

16.以下不属于幼儿期子女对自尊的要求的表现的是(D)。

A.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B.要求自主C.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D.要求合作

17.邻里间礼仪不包括(C)。A.邻里间基本礼仪B.邻里间居住礼仪C.邻里间通信礼仪D.邻里间做客礼仪

18.求职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预备个人资料和(B)两个方面。A.设计个人简历B.自我形象设计C.撰写求职信D.准备合适的服装

19.下列关于求职面试的礼仪知识正确的一句是(D)。A.求职面试结束了只要等消息通知,不需要再做什么B.求职面试中求职者应该认真倾听主试官的问题,不需做任何记录C.求职面试时应和主考官多套近乎,以拉近距离

D.求职者面对主试官时,要抬眼向上注视考官的面部,眉毛要自然平直,不论面对什么情况都不要皱起眉头或是将眉毛上升、下降 20.下列不属于握手的禁忌的是(D)。

A.用左手去握别人的手B.在握手时将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C.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D.平辈之间,先出手为敬 21.英、德、法等欧洲国家的人们多忌讳数字“l3”和。(C)。A.4B.6C.星期五D.星期日

22.被人们视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讲不讲社会公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D)。A.尊重隐私B.以右为尊C.不宜先为D.爱护环境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题前括号内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之处改正,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正式场合,比如进入餐厅或会场,通常都讲究从左侧一方走向自己的座位,从左侧一方离开自己的座位。(×)2.由主人亲自驾驶轿车时,一般前排座为下,后排座为上,以左为尊,以右为卑。

排座为上,后排座为下,以左为卑,以右为尊

(×)3.在为他人作介绍时,,要先介绍位尊者,后介绍位卑者。要先介绍位卑者,后介绍位尊者(×)4.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应先介绍女士,后介绍男士。应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

(×)5.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男士首先伸出手来。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

(×)6.在正式的西餐宴会上,在排列位次时,往往是生人与生人坐一起,熟人与熟人坐一起; 男人与男人坐一起,女人与女人坐一起。生人与熟人坐一起; 男人与女人坐一起。(即交叉排列)

(×)7.在中餐的酒会上,有人来斟酒时,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指尖向下,轻叩几下桌面,这表示的是婉言谢绝。表示向对方致敬

(×)8.出席酒会时,西方人一向时间观念很强,讲究准时到场、准时退场。

没有必要像出席正规宴会那样,非要准时到场、退场不可。

(√)9.递名片给他人是,要使用双手或右手,将名片正面面对对方,交予对方。接受名片时,宜双手捧接,或以右手接过。

(√)10.在与人交谈时,要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不要任意否定对方的见解。

(√)11.在舞场上,通常讲究由男士去邀请女士,不过女士可以拒绝;女士也可以邀请男士,男士不能拒绝。

(√)12.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布置菜肴、酒水。当两桌横排时,其桌次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这里所讲的右与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

(×)13.正式中餐宴会上,在用餐前,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巾,这块湿巾的作用在于让用餐者擦手、擦脸、擦汗。

这块湿巾的作用在于让用餐者擦手。

(√)14.在西餐礼仪里,在排定用餐位次时,主位应请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则须退居第二主位。(√)15.为客人上茶时,一般应该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去,置于客人左前方。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礼仪礼仪指的是一定地区、民族、国家或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共同遵守,并以确立、维护和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道德要求的社会交往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器物、标志、服饰、象征等的总和。2.“散点” 是指在与人交谈时,目光应主要落在别人的脸部,最好是在鼻尖以上,眉以下,两个外眼角以内的区域中。“正视”是指投注到别人脸部的目光应保持一个比较正直的角度,不要用斜视、扫视、瞟、瞥等不礼貌的眼神。3.“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出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传即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即以行动示范。言传身教是指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4.涉外通则涉外通则是指中国人在接触外国人时,通常都必须遵守并加以运用的有关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原则。它是对国际交往惯例的高度概括,对于参与涉外交际的中国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试述礼仪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礼仪的民族性和国际性是指:同民族的人们生活方式不同、知识体系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对社会交往的要求自然也不尽相同,对礼仪的规范也是千差万别;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独特的语言环境、共同的生活地域以及统一的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自己风俗习惯的一套礼仪,因此不同的民族就形成了不同的礼仪。其中尊老爱幼、礼貌待客、遵时守约等符合大多数人礼仪取向的基本礼仪,是全球各民族人民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在不断加强、不断扩大的国际交往中,以讲究文明、相互尊重为原则基础而形成的现代国际礼仪,已经逐步规范化和完善化,业已形成了被广泛认可和通用的礼仪规范和准则,礼仪因此又具有国际性的特征。

2.规范的走姿主要有哪些基本要求?

(1)在保持标准站姿的基础上,重心向前微倾,目光平视,面容平和自然。(2)两臂自然前后摆动。(3)注意步伐,两脚内侧落在一条直线上。(4)步频、步幅适中。

3.简述师生之间礼仪的基本要求。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的个眭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教师。师生之间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应尊敬教师;教师应爱护学生;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4.父母对子女的礼仪应注意哪些方面?

(1)尊重子女。父母对子女的尊重,要遵循子女的成长特点,在幼儿期、青春期和成年之后施以不同的关心和尊重。(2)教育有方。家长要学会“夸奖”;尊重子女的爱好和兴趣;不侵犯子女的隐私;要激发子女的潜能。(3)言传身教。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可以信赖、可以效仿、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好榜样。(4)良好有效的沟通。父母的言语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和自重,也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

5.求职信撰写的技巧有哪些?(1)简明扼要有条理。(2)要有自信。(3)富有个性,不落俗套。(4)自我推销与谦虚应适当有度。(5)准确用词,少用简写词语,慎重使用“我”的字句。(6)突出重点。(7)建立联系,争取面试。

6.如何正确地向客人递送名片?(1)应郑重其事,最好是起身站立,走上前去,使用双手或者右手,将名片正面面对对方,交予对方。

2)将名片递给他人时,口头应首先有所表示,可以说“请多指教”,“多多关照”,或是先作一下自我介绍。3)与多人交换名片,应讲究先后次序,或由近而远,或由尊而卑。位卑者应当首先把名片递给位尊者

六、应用操作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小王,好不容易通过了招聘单位的几道招聘程序,几道关下来还算比较顺利,最后一关是与招聘单位领导面谈。面谈中尽管领导曾当场提示他不要着急,要放松些,但他急于求成,竟没有注意,常常是领导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表示知道了领导的意思,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回答。谈话终于结束了,他回到学校等着各单位的消息。但过了预定的日期,他没有收到任何答复。问题:小王在应聘中主要的失误是什么?

小王的主要失误在于没有注意倾听的礼仪规范和技巧,急于求成而于事无补。求职者在面试时,要注意倾听主试官的讲话和提问,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甚至随意插话。要认真倾听和分析他的讲话中所包含的信息,要能听出“弦外之音”,这样才

能做出准确的反应。爱,戴在中指的表示正在恋爱,戴在了自己多角度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七、问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无名指上表示已婚。而女子一般不戴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严谨认真1.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如何理解“有在食指上,其他则与男子相类似。若的学习作风塑造了我乐观向上、沉着所不为、有所为”?请举例说明。有人男左女右地戴在小指上,则明确稳重、勇于挑战和创新的性格特点。(1)有所不为指具体操作礼仪时,表示自己是独身。在当代民俗中,男此外,我还积极向先进集体靠要注意“不能做什么”。女情感上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对方所拢,先后加入了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会有所为指具体操作礼仪时,要知道戴戒指的位置,要尊重这种约定俗成和中国共产党。在院学生会担任主席“需要如何做或者如何做得更好”。的习俗,恰如其分地相处。一职,组织过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1、中国有句话:有所为而有所不为。3.与外国朋友进行交往时,应遵守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得到老师和同学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哪些交往惯例?请简述之。们的一致好评。在锻炼了自身的领只能是生活的侏儒。要想获得某种超(1)信守承诺(2)热情有度(3)导、组织策划能力的同时也与同学同常的发挥,就必须扬弃许多东西。尊重隐私(4)女士优先(5)不必过事形成了和睦相处、协调沟通的可贵

2、一个人做事要讲原则。有些事情要努力去做,有些事情不能去做。做与不做,看符合不符合你的处事原则。

3、懂得取舍,有时候贪大求全并不好,根据个人的特点和性格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也许能更快适应现代社会飞速的变化。生活中也一样,当你的某种功能充分发挥时,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世间上待业千千万万,哪行做好了都能赚钱。每天都有企业垮台,破产,每天同样也有新的企业诞生。经营任何一种行业商人,你应经营你熟悉的主业。把它研究深透,方能成为该行业的老大。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人,你要学业会放弃,那些你不熟悉的行业,千万不要轻意进入,别人在赚钱,不要眼红心动,否则,今天的投资,意味明天的垮台!商人们,千万不要有了点钱,就认为什么生意都可做,什么行业的钱都想赚!很多人都梦想能拥有一份好工作,这份工作最好是能带来财富、名声、地位,为人称羡。但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没有哪能一种工作是真正的热门行业,无论何种工作都无法提供完全的保障。那么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取得一份较为实际同时又富含理想色彩的工作呢? 2. 什么是“以右为尊”原则,请举三个实例加以说明。(1)“以右为尊”原则:在并排排列的位置上,右侧为尊,左侧为卑,右为上位,左为下位,在多人并排共处时,其位置的尊卑由右到左,依次递降 在各类国际交往中所悬挂的国旗,大都采用并排悬挂的方法。具体来说,并排悬挂两国国旗时,按惯例要以国旗自身面向为准,以右为上,悬挂来访国国旗;以左为下,悬挂东道国国旗。在重要国宾搭乘的轿车上同时悬挂两面国旗时,一般要以轿车行进的方向为准,以驾驶员右侧为上,悬挂来宾所在国国旗;以驾驶员左侧为下,悬挂东道国国旗。在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的时候,为了表示礼貌,主人要主动居左,而请客人居右。男士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女土居右。晚辈应当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居右。未婚者应当主动居左,请已婚者居右。职位、身份低者应该当主动居左,而请职位、身份高者居右。如:房间是民居院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没有楼房。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於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於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往往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旧时人们有尊左的习俗,我们常说的“左祖古庙”、“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再如:戴戒指也是有讲究的,这种讲究不见诸文字记载,而是一种约定俗成。民众认为,左为上,右为下,左象征尊严和力量,右象征温柔和体贴。故民众佩戴戒指有“男左女右”之分。此外,男子戴在食指上表示求谦 1.在外事活动中,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不能不拘小节。和人见面打招呼要自然亲切。中国人讲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在国外普遍主张个性至上,对他人过分关心,或是干预过多则会令对方反感。2.在与外宾交谈时,不要打听对方的年龄、履历、婚姻、薪金、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情况。3.与外国人相处,不必过谦。在外国人看来,做人首先应该自信,不敢承认自己能力,随意自我贬低的人要么事实上的确如此,要么就是虚伪做作。

五、应用题(共19分)假设一个用人单位,按照书信的写作要求,撰写一封500字左右的求职信。尊敬的领导: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求职自荐材料。我相信我的真诚和努力可以打动您,使我们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这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选择,我明白她的神圣,也相信自己的眼光,更期待着我在贵公司的应聘中脱颖而出,荣幸地成为你们中的一员。大学四年,经过大学的教育培养和个人努力,我自信已经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除系统地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在平时的自主学习时间有意识的涉猎了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内容,并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激烈的社会竞争,对我们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因为对于这种形势的深刻认识,我选择了英语作为我的第二专业。当别的同学周末去玩耍放松的时候,三伏天在家开着空调看电视的时候,而我还在为了自己不悔的选择—英语双学位努力学习。付出总有回报。我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双专业的学习,而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成绩突出,掌握了较强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尤为突出。系统的学习,为我今后的工作夯实了根基;充实丰富的社会活实践,培养了我成熟稳健的处事风格,并且教会我怎样与人交往合作;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帮助我和这个世界进行更好的沟通;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我干事创业提供了保障。以上是我的自荐信,朴实无华的言语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期待着您的答复。此致敬礼您好!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求职信,我是来自广东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有关理论;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文学、哲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

精神,充分感受到集体荣誉感的强烈,并促使我对工作更加负责。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深知自身社会工作经验的不足,因此抓住每一个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我。利用寒、暑假参加广东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湛江市大学生准入社会实践——在霞山区政府办公室实习一个半月,并利用课余空挡担任学院辅导员助理,在学院与老师共事一年。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为伍,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我热爱贵单位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我期待着能为成为贵单位的一员!也希望贵单位能给我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用我的成绩报答领导给予我的厚望。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览我的自荐材料,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谨向各位领导作一下自我推荐。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真心希望能成为贵单位的一员,从而发挥特长,与同事们携手共进,为贵单位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尽职尽责,实现共同的辉煌!我于2005年暑假在开封万宝电器城做暑期促销员,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基本的为人处事,与人交往礼仪、技巧等等。2006年暑假我又前往郑州寻找实习机会,最终在世纪阳光不动产和新华夏联合发展集团做了两个月的业务员,在这期间我获得了很多的经验,我感觉到自己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已经做好了踏入社会努力工作的准备。本人性格开朗热情,能吃苦,有着自立、上进、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在集体的天地中,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个责任心强的人,同时又有很多的半工半读经验,每个假期也在不同的公司实习学习工作经验。对贵单位的向往和对自身情况的综合考虑,希望能为贵单位尽职尽力,若能得到贵单位的录用,我将深感荣幸,我静候您的佳音。我热忱的期待得到您的垂青和接纳。如蒙贵单位录用,将不负厚望,尽最大忠诚与努力,以谦逊而自信的态度步步实干,点滴积累,进一步充实自己,切实的为贵单位作出贡献,共创辉煌未来。为了使您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我,附上我本人的求职材料,以便供您参阅。此致 敬礼!高xx

篇2:社会学概论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分)中国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4.(3分)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5.(3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3分)“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7.(3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3分)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9.(3分)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10.(3分)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接踵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1.(3分)“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12.(3分)“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13.(3分)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来的()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14.(3分)文化是指()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15.(3分)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交往分为二种形式即()

A、个人交往

B、群体交往 C、直接交往

D、间接交往

17.(5分)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A、提升

B、生存

C、享受

D、发展

18.(5分)人要进行两种生产即()

A、生活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

C、人的自身生产

D、精神财富生产

19.(5分)以下哪几种关系属于初级社会关系()

A、同事关系

B、师生关系

C、血缘关系

D、地缘关系 20.(5分)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是()

A、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B、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

C、人有语言能力

D、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1.(5分)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物质环境

D、经济环境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一对夫妻因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无法生活,最后只能以离婚而告终,这在社会学上称为角色中断。()

×

23.(5分)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

24.(5分)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

25.(5分)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而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进行教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社会化。()

×

26.(5分)竞争就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等相互作用方式。()

×

社会学概论02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2.(3分)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3.(3分)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位社会学家()A、迪尔凯姆 B、米德 C、韦伯 D、吴文藻 4.(3分)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学家是()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5.(3分)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3分)以下哪种规则属于成文的规范()A、习惯 B、道德 C、伦理 D、章程 7.(3分)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8.(3分)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9.(3分)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10.(3分)整合作用是指()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1.(3分)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12.(3分)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3.(3分)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源于()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4.(3分)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5.(3分)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分为()

A、军事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正式组织 D、文化教育组织

17.(5分)以下群体,哪些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A、组织

B、家庭

C、邻里

D、儿童游戏群体

18.(5分)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A、岗前培训

B、工作过程标准化

C、工作技能标准化

D、成果标准化

19.(5分)社区分析的框架有()

A、巨型社区

B、中型社区

C、微型社区

D、大型社区

20.(5分)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

A、工业

B、畜牧业

C、手工业

D、商业

21.(5分)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

A、初级社会群体

B、次级社会群体

C、高级社会群体

D、低级社会群体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索取关系()

×

23.(5分)科层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只有正功能,没有负功能。()

√ ×

24.(5分)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

25.(5分)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是联合家庭()

×

26.(5分)某单位的同一科室同事属于初级群体()

×

社会学概论03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趋同论的提出者是()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2.(3分)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失业 3.(3分)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4.(3分)“历史三阶段”说的提出者是()A、维科 B、施本格勒 C、汤因比 D、索罗金 5.(3分)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属于()A、团体工作 B、社区工作 C、社会工作 D、个案工作 6.(3分)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A、社会均衡论 B、社会进化论 C、生物有机体说 D、文化类型说 7.(3分)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是()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8.(3分)《增长的极限》报告是()等人提出的。A、米.朱萨诺维克 B、梅多斯 C、罗.帕斯托尔 D、奈斯比特 9.(3分)一位厂长由于某种原因成为一名工人属于()A、个人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向上流动 10.(3分)社会保险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11.(3分)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2.(3分)社会工作是指()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的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3.(3分)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4.(3分)一位工作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为()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15.(3分)《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社会流动的主体来划分,社会流动方式可分为()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代际流动

17.(5分)失业有两种存在形式是()

A、过度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显性失业

D、隐性失业

18.(5分)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即()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纽约大学学派

19.(5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实施“五保”制度,其保障的重点对象是()

A、少年儿童

B、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老人

C、孤儿

D、残疾人

20.(5分)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A、经济保障

B、社会化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21.(5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A、依赖关系 B、顺应关系

C、掠夺关系

D、对立关系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显性失业。()

×

23.(5分)社会保险就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

×

24.(5分)贫穷虽然表现在经济、社会福利和文化水平等方面,但其本质特征是经济贫穷。()

×

25.(5分)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 ×

26.(5分)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

社会学概论04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

答:(限9999字)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人的社会化

答:(限9999字)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变迁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需要

答:(限9999字)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限99999字)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答:(限99999字)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第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限99999字)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失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2)社会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群众利益的冲突以至对立;群众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答:(限99999字)答案要点: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轨的行为。

(1)如何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必须要群体或社会的规范来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行为规范都有其适应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它就失去了作为评判标准的资格。

(2)判定是否越轨行为,还要看文化类型。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它对人们行为的是非标准也不同。

(3)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越轨行为的判定发生影响,在同一群体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适用于行为者的群体或社会,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这样判定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04任务002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初级社会群体

答:(限999999字)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文化

答:(限999999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角色冲突

答:(限999999字)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工作

答:(限999999字)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组织

答:(限999999字)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X理论与Y理论

答:(限999999字)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和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天生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区构成的要素

答:(限999999字)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共同要素如下:

第一,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答:(限999999字)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其表现为失业和待业。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隐性失业两个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第一,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广开就业渠道,改变“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和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四,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限999999字)第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而人们每时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由于人们各种需要间的纵横交错,形成了人类满足需要的条理性、秩序性和层次性。这种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就是制度。即人类创造制度来满足需要。

篇3:社会学概论

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由于社会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学科的规范性, 经常面向公共管理、政治学、新闻传播、汉语言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等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开设。

“社会学概论”的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社会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视角与方法。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概论”具有有助于个体掌握社会常识, 以社会学的独特视角思考社会生活, 增进其行动的合理性, 促进个体社会化顺利进行的意义。然而, 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 即使是最基本的社会学概念, 仍显得比较抽象而难于理解, 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

一、《社会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 一) 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 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

学生学习前对《社会学概论》缺乏基本的了解, 部分学生把它看作是类似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程, 乍一接触教材内容普遍觉得非常陌生与艰深。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 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 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 无所适从。甚至要求老师提供练习册, 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 奠定社会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 造成学习的困难。

( 二) 学生学习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社会学学概论》作为学科基础课程, 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同时, 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 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 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 如“社会、文化、群体、组织”等。对社会学学中的基础理论, 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流派与观点, 如“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 不知其所以然, 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 三) 学生课外阅读社会学经典著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著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 要阅读经典著作。但社会学经典著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 无论是内容体系, 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 难以坚持。例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还有马列经典社会学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著作, 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著作, 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社会学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2]

( 四) 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存在困难

《社会学概论》教材由于知识体系庞大丰富, 囿于篇幅, 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 缺乏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的介绍分析, 未能够及时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这样进行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僵硬的概念、理论, 没有领会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学科特性, 不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社会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社会学中存在的困难, 既涉及到中国社会学研究发展的问题, 也涉及到社会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 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应对学习困难的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 一) 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 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 《社会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社会学知识? 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 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 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作一次性的介绍, 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方面: 一是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 而是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三是社会运行研究方法的内容。以这三方面为线, 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精选教材内容, 做到注重知识性, 凸显常识性; 注重系统性, 凸显趣味性; 注重专业性, 凸显入门性; 注重学术性, 凸显社会性。 ( 高校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理念探析) 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系统把握社会学概论的课程内容, 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几个概念或理论观点。

( 二) 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教材中的一章内容, 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 但是, 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 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 食客能品尝到食材, 却不懂炮制方法。而师生之间的教学, 不仅要授之以鱼, 亦要授之以渔, 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介绍与分析。如: 在讲授“个体社会化理论”的内容时, 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思想家的经济地位、阶级地位及其研究过程、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对不同理论观点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辨证分析, 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3]

( 三) 构建互动课堂, 培养学生的 “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 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 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等, 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 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 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 在介绍了非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之后,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社会的概念, 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 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 还可以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 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 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 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 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 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 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 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 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4]

( 四) 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 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 推动主题阅读, 夯实理论功底。

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 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社会发展热点、难点为依托,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社会问题我关注、“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之一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外学习。

一是利用多种网络形式建立师生的课外互动。微博、微信、Q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师生课外的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除了答疑与分享资源, 要善于抛出问题、引起讨论、适当总结, 营造活跃、热闹的学习讨论、交流的氛围。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 等教学网络资源 , 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等 , 补充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

三是利用政治学学术网站与名家博客等网络资源学生课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专题网”、“中国社会学网”、“ 社会学视野”、“中国农村研究网”、“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网站吸取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信息等 , 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 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一些学者、专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论述往往就是社会学中的理论难题与现实难题, 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教材未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不足,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结语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虽然学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学习困难,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授课风格、所拥有的资源和学生的能力与专业要求不同, 依据课程的内容多种方法组合运用, 减少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间的差距, 以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类、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等多个本科专业均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从而提高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学习困难,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013.4-4.

[2]史红斌.《社会学》课程在非社会学专业学生中的教学实效性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236) :43-44

[3]王正文.运用实践教学法, 提高社会学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 2007, 2 (188) :40-41

篇4:社会学概论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2006(4).

篇5: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定义:(P2)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和人。社会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即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人就是社会中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社会的人。

三、中国社会学界的主要社会学家及其主要观点(P8)

中国社会学界90多年来大体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性观点有: 1.严复在1903年出版的《群学肄言》的序言中,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郑杭生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如下定义: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3.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代表人物: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陈瀚笙等

4.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由费孝通主持和指导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这样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台湾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观点(如杨懋春)

(二)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1.认为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代表人物:孙本文

2.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代表人物:龙冠海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代表人物:杨心恒等

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代表人物:庞树奇

(三)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为: 1.剩余说 2.学群说 3.调查说 4.问题说 5.未定说

四、社会学的功能(P15)

社会学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一)认识和改造社会(科学功能)

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意义,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1.“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

2.“减缩社会代价”,就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另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尽管社会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三)构建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进程中,社会学研究将会提供理论的支撑。

(1)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2)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也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到改革与和谐的关系

(3)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为进一步理解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社会学的学理支撑。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学创立时期的社会学家及其主要观点(P20)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一)孔德(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一词,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市政科学。因此,孔德通常被当做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强调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知识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他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二)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

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所以人们通常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论。他的社会进化思想认为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所以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的主要社会学家及其观点(P22)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涂尔干、韦伯、芝加哥学派

(一)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

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原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涂尔干的方法论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他主张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性研究。他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又从社会团结的视角研究社会反常现象、偏离行为。认为社会危机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危机。

(二)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代表作:《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和道教》、《经济与社会》等 韦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解释,与实证主义方法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其社会研究中,作用一种叫“理想型”的逻辑工具目的在于对所研究的现象加以纯逻辑的分类和定性,以便理解和把握现象之间的因果链。韦伯对世界多种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研究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构成。

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1.目标合理的行动

2.价值合理的行动 3.激情的行动 4.传统的行动

(三)芝加哥学派

代表人物:帕克和伯吉斯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托马斯等。主要观点:美国芝加哥学派是以芝加哥大学为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以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其特点是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主要对城市的外来移民、贫民窟、犯罪、人口以及种族等问题展开研究,目的是诊治社会弊病,改善城市运行。与此同时,他们又提出了城市人文区位安排的模式,提出城市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庞然大物,而是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统一体。

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社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P24)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一)结构功能主义

主要观点:侧重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学说 代表人物:帕森斯、默顿 1.帕森斯

代表作:《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体系》等

帕森斯,美国社会学家,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1945年他首先正式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词,著有《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体系》等。他提出了AGIL模型,即任何一种社会系统都应具有四种功能:适应功能(A)、目标实现功能(G)、整合功能(I)、模式维持功能(L)。还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

2.默顿(帕森斯的学生)

他进一步发展了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了“中层理论”策略,以及新的功能分析范式,诸如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以及功能选择等,心烦人们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社会变革的原因进行功能认识,做出功能评价,大大拓宽了功能分析的领域,并将结构功能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

(二)社会冲突论

主要观点:主要关注和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代表人物:科塞、达伦多夫 1.科塞

科塞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他强调冲突的正面功能,提出冲突五项正功能。他还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阀制度。2.达伦多夫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层面,因此既要从社会均衡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又要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社会现象。

(三)社会交换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主要观点: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代表人物:乔治·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之一)、彼特·布劳 1.乔治.霍曼斯

乔治.霍曼斯,美国社会学家,是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具有比较普遍的功利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且并非都是有偿的。2.彼特.布劳

彼特.布劳,更注重社会中的权力与交换的联系,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的不平等,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异质性。

(四)符号互动论

主要观点: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中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代表人物:赫伯特·布鲁默、欧文·戈夫曼 1.赫伯特·布鲁默

1937年提出了“符号互动”概念,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2.欧文·戈夫曼

提出了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互动现象与技巧着手,探讨社会互动中的表演是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维持社会生活秩序

(五)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1.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他认为社会是人们凭借自身能动性创造的成果,因此,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语言使用是其成功的本质性因素。(行动者模型---分层模型)

2.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流性理论,他的社会学主旨就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

3.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反思理论,他的治学目标是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和揭示社会生活隐秘。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使用范围(P44)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基本步骤: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2.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也叫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考古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法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一些问题: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

在田野调查中,为获得重要信息、材料,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必要的。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深度访谈也是田野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重要途径。

完成田野调查之后,研究者需要撰写田野调查报告,田野报告的写作方式主要有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利用社会情景的自然状态)和实验室实验法(通过设置实验室环境对变量加以控制)

(四)历史比较法

为了探讨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变迁规律,社会学研究经常用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

历史比较法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1.政府文献资料; 2.民间历史资料。常用的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和理想类型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表现为: 1.社会运行与社会变迁纵向比较研究 2.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横向比较研究 3.社会意识和社会事实成因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P64)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本质是指规定和制约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基础和根据。社会的本质不是抽象的、非历史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综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他们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联系或者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

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二)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而言,人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和发起者,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P66)

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一)人口要素

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称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人口结构也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1.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2.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通常称之为德、智、体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可以划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三大类型。

一般来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资源是由人类从自然界或世界中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因此,合理分配、利用和保护资源尤为重要。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人文资源可以分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根据资源的表现形态可分为:实物资源与符号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 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活动而言的,即可资利用的物质或事物

(三)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社会构成的环境要素为狭义的环境,即指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空间、地域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生产和生活所必需资源的各种自然条件,也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物质基础。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四)文化要素

文化是社会的又一重要构成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文化之所以是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因为文化把自然人统合起来构成社会。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 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三、社会的功能(P68)

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

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四、社会转型中的问题

1.社会分化加速

(1)领域分化,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由大统一走向各自独立。(2)区域分化,社会不同区域的发展不平衡。

(3)阶层分化,社会阶层的各个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4)组织分化,社会组织结构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

(5)观念分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

2.社会流动加快。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社区结构、职业结构之间的流动。

3.社会冲突加剧。主要表现为利益性冲突、结构性冲突、规范性冲突等。

4.社会整合力弱化,表现在传统整合力量已经弱化,而新的整合机制尚未建立。5.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与冲突。

(1)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不平衡(2)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

五、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P77)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以及获取资料的方式就是一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也叫生计模式 主要生存方式有:采集狩猎社会(人类最古老、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

公社社会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家庭、宗族、氏族等亲属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一般来说,地缘关系可大致分为:三级、四级、五级以至于更多级。我国的地缘系统按七级划分就是:国家、省市、县(或大区与小城镇)、乡(或街道)、村(或居民区)、邻里

在社团社会,职业及业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含义(P84)

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指“耕耘”、“耕作”,其最初的含义与 农业文明有直接的联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文化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整个社会生活的结晶,社会的存在不可能离开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文化是人类具有区别于动物界特征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二、文化的特征(P84)

1.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文化是普遍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土著社会还是文明社会,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普遍性。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族群、国家和社会,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文化。

三、文化的分类(P86)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物质文化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理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社会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2)职业亚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出的区分)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例如,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社会青年人中兴起的“嬉皮士”运动,就是一种否定当时西方主导价值观的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为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属于这类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礼仪、禁忌、姿态、发式等

四、文化的构成要素(P88)

文化由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构成

(一)象征符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

象征符号是人类通过意识控制而创造或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

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包括:语言、物质象征符号(例如,中国汉人的婚礼习俗中所使用的枣子,宗教里的教堂、佛塔)、姿态和行动

(二)价值观念

文化价值观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倾向。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规范体系

文化的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构起社会行动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俗民德、乡规民约等 正式规范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

法律属于约束范围较广、约束力更强的正式行为规范,因为法律通过国家机器来制定、推行和执行的规范。

法律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某些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四)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文化中的物质具有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人们创造或制造出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是自身需要的产物;文化中的物质还具有社会意义,即人们创造和运用某些物质是要把人们联系起来,组成有机的社会。

五、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涵化功能

1.认同功能

2.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3.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就被称作文化的整合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4.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P102)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应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人的个体化的含义、个体化的提出、个体化的机制

(一)个体化含义(P116)

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活动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二)个体社会化的提出(P98)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趋势,这一过程使得早期现代性工业化所确立的社会大生产体系不断动摇,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影响力逐渐降低,推动了“集体社会化”向“个体社会化”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趋势: 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2.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

3.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4.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和女性化。5.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 6.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三)个体化的机制(P119)

个体化的机制有:个体化的自主机制、个体化的能动机制、个体化的选择机制、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产生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意味着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三、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P100)

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 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体化是同一现代性过程的两个侧面、两个维度,他们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持续递进和现代人不断成长的实践经历 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基础性发展过程。经由社会化,一个人实现了从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个体化意味着,在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现代社会所未有的特征,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发展指向,同时也更新了个人的现代性内涵。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有着不同的含义,两者不能彼此取代。3.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个体化不仅内含了自然的生物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向更新的现代人的持续迈进

四、社会化的类型(P102)

社会化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1.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例如,学生在大学期间大量进行的学习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级社会化而言,并且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例如,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官员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

4.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五、社会化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P103)

(一)“镜中我”理论

代表人物:库利(美国社会学家)(他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主要观点: 1.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库利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实施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库利形象地将这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成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的这面“镜子”的反射。

3.库利注意到“初级群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理论

代表人物:乔治.米德(美国社会学家)主要观点: 1.他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1)“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2)“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不断互动过程。3.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从事角色行为。他将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角色扮演、嬉戏阶段

(三)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的最高部分,遵循完美原则

(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应。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如果个人能够成功地解决每一阶段中面对的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反之,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下一阶段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五)生命历程论

该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 它从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来解释个体的生命历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2)生命的相关性(3)生命的时间安排(4)人的能动性

六、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条件(P106)

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P108)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七、社会化的过程(P110)

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看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可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个阶段

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其内容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2.成人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抛弃原先形成的社会化,形成新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更加完善。)

3.代沟问题

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代沟:一方面,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对代沟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 4.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

(1)在早期社会化阶段,个人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

(2)社会化的第二项重要内容就是道德社会化,也就是社会成员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指导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八、社会角色的含义及其类型(P112)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具体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 1.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P113)

1.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来分,社会角色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获角色。

2.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来分,社会角色可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来分,社会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九、社会角色冲突与协调(P114)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1.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可以分为:

(1)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常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照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例如,邻里之间、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等)和

(2)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或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3.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

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

(1)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学生中途退学、公职人员因失职而被罢免(2)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角色协调的原则:(1)在特定情景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2)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第七章 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P112)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可能发生社会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P123)

(一)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

2.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

(1)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2)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一个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角色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三)参照群体理论(田科姆)

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2.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3.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

(四)戏剧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和“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五)社会交换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和布劳

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社会交换论提出了以下几个命题:

(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6)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它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认为每个人都在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六)本土方法论(又译为民俗方法论)

代表人物:加芬克尔(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 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本土方法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为了证明社会互动中的这类隐含规则或背景假设的重要性,本土方法论者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称为“无背景试验”或“打破常规试验”

三、社会互动的类型(P132)

1.按情感关系可分为:友好互动、敌意的互动及情感无涉的互动。2.按利益关系可分为:合作、竞争、冲突。3.按地位关系可分为:强制、服从与平等协商。

4.按互动广度可分为:单一性互动、多重角色性互动。5.按互动深度可分为:表层互动、深层互动

6.按互动媒介可分为:言语性互动、非言语性互动 7.按互动单位可分为: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8.按互动途径可分为:直接互动、简接互动

按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

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社会网络的含义及其类型(P142)

(一)社会网络的含义: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

1.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

2.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之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1.根据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网络(如价值、观念、信息、规范、消息等)、物质资源网络(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区物质事物的符号)、情感资源网络(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

2.按社会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

3.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络、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为:初级网络、次级网络 5.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

6.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闭合性网络、开放性网络 7.按网络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团体格局”网络、“差序格局”网络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P148)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社会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P149)

1.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为:初级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家庭、邻里、朋友等)、次级群体(典型的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政府部门)。

2.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分为:内群体、外群体。4.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可分为:所属群体、参照群体。

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基础及性质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三、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

3.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由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里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

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P154)

1.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直接、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P155)

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大致将其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

1.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2.负功能

(1)从微观心里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P156)

1.从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2.初级群体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

篇6:社会学概论

12交换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13 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私有部门。社会变迁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第四大题 解答题简述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简述宗教的正向功能

(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3)追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3 简述社会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4 简述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有一定的持续性。5 简述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6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结构观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联系而存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础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系。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存在,它只有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才是活的力量,才能发挥效益。7 论述宗教与邪教的区别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他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做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4)社会化促进功能简述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

(1)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2)人口机构比价复杂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10 简述社会变迁的内容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机构、职业机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11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 12 简述继续社会化得意义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简述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存在不是独立静止的,每一个利益群体总是处在同其他利益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利益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作用。在社会中,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权利需求,并为实现本群体的利益而努力。同时,每一个利益群体又必须为其他群体的利益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承担一定的义务。是利益群体互动的实质。14 简述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1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2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这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发挥了作用,但也显露了一系列的弊端。15 简述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1)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2)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4)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第五大题 论述题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

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有:

(1)规范性行为功(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论述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特征极其未来方向。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转型时间的特征

1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2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要地位。

3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联系中国社会实际试诉现代家庭建设的意义。

家庭状况总是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制约,同时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风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家庭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家庭中的表现,因此,家庭问题的解决,总是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家庭建设既是家庭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的积极措施。加强我国家庭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家庭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将产生重大作用。

4联系中国实际试诉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就是被强制性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主动地,深入的参与到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之中。使中国与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贸在投资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2 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轨,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的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级中的一级。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砼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联系实际阐述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1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的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

2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即在物质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技术含量高。3在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由于中国的社

上一篇:2010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报告下一篇:《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