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

2024-07-11

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精选8篇)

篇1: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技能。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要紧贴时代脉搏,更新观念,自觉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把这种潜能转化成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就应该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那么,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有关数学的实际事例,说明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中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激情,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如 “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这样由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实用,自然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增添了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话很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巧安排,问题进行巧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单纯的讲解,把解题过程程序化,这样学生只能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而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了,思维的潜能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往往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为此,在教学中要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探究”,变“讲解”为“合作”,充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尽早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规律。例如,我在新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和圆等几何图形,并叫学生动手操作,不断的变换图形位置,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旋转180°后,与原来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数学活动时,一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

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学生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例如在苏科版《展开与折叠》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不要去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应该给所有学生均等的机会,尊重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理解方法,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要营造适用他们发展的环境,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发挥他们创造潜能的机会。这样才能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体会到人格尊重和平等,他们的学习体验才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这种宽松氛围下所有学生的参与都是积极的,思维都是活跃的。这样不同的人才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创新是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质量作后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质量。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使之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对学生创新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成效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创新教育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与体现素质教育。

对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的思考

“课题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用“课题学习”的模式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课题学习”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够重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设置了“课题学习”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的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从“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教,到“略有所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对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这块新内容的教学,也正是我们要探索的。下

面笔者结合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谈谈“课题学习”教学。

一、选择、设计好“课题学习”

1、选择“课题学习”。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共有6个“课题学习”,按排如下:

课题内容教学功能学习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册关于“初中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让学生经历数学据收集,表示和处理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能力。经历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调查、探究

七年级下册美妙的镶嵌让学生经历查阅资料,制作设计图形,体现图形的多样性、丰富性、发展空间的观念和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查阅资料,动手实验、探究

八年级上册怎样选择较优方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的变化趋势,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建模、探究

八年级下册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探究学科间的数学知识,体验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动手实验、探究

九年级上册精彩的分形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形过程,体验图形分形带来的数学美感,探索、交流、分形,发展空间观念。观察、探究、查阅资料

九年级下册会徽中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建模、探究

课题学习在沟通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因此,本人认为教材中给出的六个“课题学习”是重要内容,但不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全部。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增添一些课题学习。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第四章代数式学习中,增加“向家人了解或查阅你家支付电费的收据,账单等,这些费用是怎样计算?怎样使你家的电费更节省?” 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题材。不同的学期都可以增加,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每学期的课题学习数量不要太多:1—3个课题学习就够了,因为课题学习需要时间,我们又不能影响教学内容。

2、设计“课题学习”方案:

研究方案是“课题学习”实施研究的指南,是取得成果的保证。同时,也使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在选好“课题学习”的内容后,①分组:这是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学习小组,一般由2—4人组成,并确定组长。②各组分组讨论:本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步骤、人员分工,计划活动时间等,由组长负责并制出初步方案。③分工合作、解决问题。④撰写研究报告。⑤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例如:七年级上册关于“初中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电视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优秀的电视节目吸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为了使电视节目能满足初中生的需要,有必要对初中生看电视的情况,包括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看电视的时间,经常看的电视频道等作调查。本人就利用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要做好这个“课题学习”的工作;(时间一个星期)①全班自由组合分组:10组,并确定组长。②调查对象分工负责,全校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各小组分工4个班级。③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④各组收集、整理数据,画出统计表和统计图。(有的组利用计算机来制作)。⑤写出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介绍本组调查情况。(附调查问卷)

调 查问 卷

问卷编号年月日

调查目的了解初中生爱看的电视节目

调查对象性别学校年级

调查内容爱看的电视节目所在频道每周观看次数每次观看时间

二、让学生探究、体验“课题学习”

1、教师要指导和把握学生的“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由于旧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来计划安排这种形式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指导和把握学生的课题学习。

教师既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去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课题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只有交给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钥匙,才能保证课题学习的顺畅进行,当教师真正把钥匙交到了学生手里,课题学习也就真正开始了。

在指导中,要让学生理解课题学习是一种学习,可以通过亲自体验,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课题,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调查,查阅资料,探究、建模、实验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调查和如何查阅资料等做必要指导。

例如:增加的课题学习:“向家人了解或查阅你家支付电费的收据、帐单等,这些电费是怎样计算的?怎样使你家更省电费?” 当学生把电费缴费单展示出来时,有些知识需要教师指导:如费单上的上期示度、本期示度、阶梯电费、调价、居民生活用电、商业用电等。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展开研究探索,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教师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生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课题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会停止探究,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课题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督促和检查。

2、学生要自主体验和合作探究“课题学习”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现和创新。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查寻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面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效果必然降低,也必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课题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题学习”就教学内容本身,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美丽的镶嵌》,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它是一种有效的操作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图形的美。同时运用图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三、要学生总结、归纳“课题学习”

虽然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课题学习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到底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更为恰当。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可以用情景表演、故事等形式来展示,以激发学生们探究的激情。

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来展示自己的课题学习成果,不会写课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报告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报告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写课题报告时应递交的材料有哪些(如制作成品,收集的资较,总结性成果,个人的体会和小组的体会等)

指导学生撰写课题报告时要求学生考虑以下内容:课题的提出,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课题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收集的部分资料,课题成果展示(要求是多方位的),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如何改进的,学习后的感受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课题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课题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四、交流、评价“课题学习”

1、交流。通过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申辨的能力。学生的课题学习完成后,要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宣读报告,展示成果,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作出一些表扬,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对下次课题的研究就充满了期盼和信心。

2、参评。心理学研究表理,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出潜力的80%—90%,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如:建议,调查报告等打印装订,参加各类比赛或投稿,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例如:上面提到的电费问题,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先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学生们的热情很好。并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写一篇怎样使你家的电费更节省,或用电有关文章。

在“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生是“课题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通过课题学习,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

最后,以美国的艾伦•柯林斯的一句话来总结“课题学习”的教学,“它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篇2: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

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索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要巡回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依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价值。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不应只谈探索结果,而应着重探索过程的交流。探索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轨迹。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探索结论正确的要鼓励,错误的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不应直接去否定,而是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疑点,最好这些疑点能由其他学生提出,由该生本人去思考。还要注意,对于这样的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所显现出来的一些有趣的、大胆的、有意义的想法更要鼓励。另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索结论,如果讲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严谨性会给知识的获得者强加上一副无形的枷锁。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创设探究情景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可能产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这里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的情景必须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适应自己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数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把代数的精确刻划与几何的形象直观相统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观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方法。

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图形知识,如绳子和绳子上的结、刻度尺与它上面的刻度,温度计与其上面的温度,我们每天走过的路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直线,教室里每个学生的坐位等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形与数相结合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与数轴,一对有序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很好机会。这样渗透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会很感兴趣,也易理解。,(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篇3: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

1. 创新教育的发展背景

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创新教育已经被提升到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

2. 创新教育的几层涵义

创新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航标;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前提;着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宗旨.

二、要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贯穿于数学教学实践中

1. 积极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的积极性, 着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学科性质,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解决, 培养学生学会多种数学思维方式, 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能够综合运用比较法、归纳演绎法, 会分类、会总结等综合能力.

2.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 具有质疑精神

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学生由于受自身经验与理解水平的限制, 很难对教材内容做到直观化理解.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不熟悉、不理解, 因此很难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为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或事物来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经验,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

3. 针对问题提升学生的假设能力

提出假设有助于学生借助以往的经验知识, 对问题进行探究,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假设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三、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策略

1. 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数学的本质, 并将其应用在具体实践中

学生要想从根本上把握数学本质, 就要从数学概念、数学思维、数学美感、数学精神、数学方法等角度入手.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创新教育实施的依据,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原有经验与能力水平的基础上, 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 让学生能从数量与空间关系的处理中,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进而提升自我的创新力、创造力.例如, 在初一几何“线段的比较”一节教学中, 先让班级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比较身高, 找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归纳出几个要点, 然后再引导学生建立比较两条线段大小的模型, 找出其中的三要素, 从而很容易理解叠合比较法的原理.为了讲度量比较法, 我问学生:你们是否和外地亲戚家的同龄小朋友谈起过谁高谁矮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联想到互报身高加以比较的情景, 进而很容易地找到了线段的第二种比较法.切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 而且增强了课堂活力.

2. 注意拓展知识的空间

数学教材内容虽然都是经过认真钻研与精心设计而成的, 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数学教材具有简练概括的特性在教学时, 不一定按照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进行, 可以将一个知识的空间加以拓展,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 在“勾股定理”一节教学中, 除了书上的证明方法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多尝试一些其他证明方法, 这不仅能使该知识得到强化, 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出一种证明的方法,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古代证明方法的探索过程是来之不易的, 从而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 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真正在实践中自如应用, 才会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着重锻炼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 如此才会为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四边形”一章的教学中, 让学生制作出一般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纸板模型, 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观察、测量得出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不再枯燥,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4. 为教学创设恰当的情境, 对学生进行启发

学会提问, 才会真正学会学习, 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这一方面,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提问, 会抓住问题的实质, 有利于深入到问题的内部, 进而更易于从本质上理解问题, 并且会在头脑中形成规律, 易于对问题进行类型化掌握.问题的解决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这种思维上的成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更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例如在“识角”教学中, 图1有多少个角?图2呢?图3呢?

图1图2图3

学生能逐一作以回答, 此时提问如果中间有99条射线, 能有多少个角?这一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大部分看法是1, 2, 3, …地数下去, 这是不科学的, 能否找出一个计算公式呢?通过问题引入, 最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5. 解除思维定式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思维定式是指学生面临已经变化的新问题, 知识的趋向性使学生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活动局限在解决问题的固定模式中, 或把并非一般性的局部经验不由自主地归类到一般范围或形同实异场合应用, 最终导致负面结果.

四、结语

篇4: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其次在课堂上实施民主教学,让学生自由想,积极探索思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随时提出来,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再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课堂创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改过去的评价方法,采用民主、平等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方法,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相信“创造力人人都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在评学生时,始终注意把握好这样几点:第一,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第二,在评价时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提问积极性,给学生再次提问增添信心。第三,在评价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向教师提问、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的勇气。第四,在评价时要有允许学生出错的气魄,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质疑要耐心倾听,挖掘其闪光点。

二、创新学习方法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改进授课方式

1.以生为本,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为学生创设一定问题情景,可以通过设问、提问、操作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激发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从而很好地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例如,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提问:窗外的国旗正迎风飘扬,同学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又问: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里,给你一把尺,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因为有前几节课的知识作铺垫,以及对问题中的“有太阳的日子”有感性的认识,许多同学都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就很顺利地将学生引入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中去。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例解不等式:3(1+X)

4.巧编习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未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篇5: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这门课程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在现阶段我们崇尚是是素质教育,创新又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这门课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诶我们作出了指导: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数学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数学课程目标是社会、数学、教育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期望与要求,即一定阶段的学校数学课程力图达到的最终目标。数学课程目标反映了数学课程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体现了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数学教育价值。在学校的数学教育中,数学课程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和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应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新教师,理解与抓住我们数学课堂的基本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抓住大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还要着重每一节数学可的具体目标,这对我们的教学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上没哟堂课都要明确这节课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都要全面周到的考虑到。

通过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我理解“现实数学情境”的内涵,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数学情境的重要作用和创设现实数学情境的方法:(1)以学生视角选取现实情境的素材;

(2)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3)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在第二节中论述为什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意义,然后以具体的案例说明创设“有数学意义情境”的内涵有两个方面:(1)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2)突现情境中隐含的数学线索。而在第三节首先指明“挑战性数学情境”的含义,继而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论述创设富有挑战性数学情境的策略:(1)创设冲突型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失衡;(2)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发展;(3)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情景创设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让我们教师理解到如何在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计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跟这老师的思维在考虑与解决问题。这对于我们新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如何猪猪学生的思维来提问。

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数学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这两部分内容将了如何进行合作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缺点,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非常有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的促进,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数学本身的特点要求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课堂练习设计需要掌握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新颖性、灵活性、层次性等原则,对每种原则的内涵,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篇6: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教案2

太原师范学院

韩龙淑制作

 导言——教学行为、特征与内涵、反思与实践

 走进数学新课堂—新在哪?数学学科性质

 创新的课堂教学行为—发展策略、学会学习

 教学准备行为的创新—教材观、课程资源

 师生交往行为的创新—讲授、对话、活动教学

 数学课堂管理行为的创新—目标、过程、评价

导言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验,基础数学教育无论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及评价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数学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数学教师。数学教师不仅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制约着教育行为,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 作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需要确立正确的科学数学教学观念,有了合理的教学观念,就能指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遵从教学规律,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日俱增(书中新理念提法的不妥)

 从理念到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教

师在理念的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

一、教学行为研究

(一)教师发展的实质性要素  1.实证理性模式

 认为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就能做好教学工作。追求建立普遍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 教学是人—人的复杂的双向系统,教育规律不向在自然界中那样具有绝对客观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 2.熟练技术模式

 认为不是某种抽象的教学理论,而是教学的技能水平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

 微格教学:导入、讲解、板书、语言、演示、反馈、小结、结尾技能。

 把复杂的教学等同于技能性的工作(反复操作、练习形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反思性的实践。

 教师职业和医生职业可比性的大小

 教师永远不可能像医生那样具有极强的专业化的技术高度。教师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能力在于内涵的发展、道德人格和知识的整体魅力。

 医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准备。

 教师也需技术,但教师的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内涵的成分很多。学生是来求知的,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是心灵的提升、个性的发展,这些本身不具有技术性。(体育课)

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相连,教学相长。

 教师要有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技术集中,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在软性要求上。精神风貌、人格魅力、师德、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如何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技术性的准备和要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 要发展教师专业,但不是要高度技术化。

 3.心理学模式

 基本思路是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求得教学实践的成功. 能力是一个内在的心理素质的概念,教师的 内在心理素质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全部的因素,还需要实践的知识与智慧. 研究教学行为对教师来说更为直接和具体,教学行为除内在的心理的能力因素外,还包括教师个性的、情境性的、经验型的、隐性的实践智慧。

(二)教师发展因素的研究

 1.教师发展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具备教学的技能与能力。

 2.教师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的发展与教学行为密切联系。 3.教师的发展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智慧。

二、教学行为的特征与内涵 

(一)教学行为的特征

 1.教学行为具有实践性特征

 教学行为的表现与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教学行为 的实质就是研究教学实践。

 2.教学行为具有个人性特征

 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的差异性  3.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特征 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 4.教学行为具有生成性特征 (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 数学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进行预设。

 而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充满变数的,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轨道行进。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非预期思路是无法设计的,而此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所在。 已知

(二)教学行为的内涵

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

(三)教学行为的结构  1.教学行为的性质结构 (1)程序性教学行为 (来自教学技能与能力)(2)生成性教学行为

(来自教学实践经验与智慧)(3)策略性教学行为

(既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又来源于教学实践的智慧)

 2.教学行为的历时结构

 教学前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行为

 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技能、实践智慧与策略  教学后的教学行为—教师反思活动

 3.教学行为的功能结构

(1)“基础—技术—组织”三模块分类  教学基础行为  教学技术行为  教学组织行为

(2)“主要—辅助—组织”三模块分类  主要教学行为

 辅助教学行为:动机、期望、交流、强化  教学管理行为:组织、问题、时间管理

三、反思与实践

 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 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 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保持积极探究的心态 

(二)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反思 

(三)围绕教学行为的问题反思 

(四)以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反思

 教学行为研究

 教学行为的特征与内涵

篇7: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

对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想与方法 作者:邹卫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创新数学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成为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关键词:兴趣 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创新氛围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质疑空间前言: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运用得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也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新形势下,创建高效课堂才能适应新形势,采用新方法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当前,各年级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会学生审题、析题、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题,抓住关键词、了解题目的内涵来完成审题的环节。分析题目的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未知,认真运算。学生根据教师的范例一步一步地解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题目,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活动课上可以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就会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营造创新氛围。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学会质疑,让学生自觉思考。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

例1 解不等式 3(1+x)

解:去括号,得

3+3x

移项,得

3x-x

合并同类项,得

2x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让学生学会质疑,有疑问才有动力区思考,对于学习中的困惑,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对于善思、敢于质疑的学生应该给他们高度的评价,久而久之就可以带动多数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结束语:

由此看来: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篇8: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 就是一件事情做过之后的再思考。在解题后, 若回顾一下解题过程中联系到的基础知识, 寻求其他求解途径和方法, 从对比中找到最优解答, 并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和收获,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

(二)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数学中的问题, 最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产生好奇心理。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欲望创设良好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时,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索时间, 启发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遇到疑难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独立思考, 必要时给予适当指点, 让其渡过难关, 获取成功。这样, 学生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 要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成就和数学在我国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也要介绍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为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还要使学生明白, 创新是知识经济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落后就要挨打, 唤起学生的民族危机感, 增强他们富民强国的责任感。

(二) 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

探索研究是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动笔运算, 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等实践活动, 自主形成概念, 理解原理, 得出结论。如在学习“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时, 可用一张透明纸将代数第三册第123页例1和第124页例2中的y=x2和的图像描下来, 然后上下、左右平移这条抛物线, 观察它是否与y=x2+1和的图像重合。经验证后, 学生不但确认抛物线y=ax2+bx+c与y=ax2的关系是:形状相同, 只是位置不同。而且学生还发现一条抛物线平移得到另一条抛物线时, 其解析式的变化规律:“上加下减, 左加右减”。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 而靠灌输得来的知识容易遗忘, 难以理解。这样通过实践既检验了书本上的知识, 又发现了书本没有直接给出的知识, 还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我们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已有知识, 通过思考和实践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猜想、论 (验) 证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 通过观察进行探索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就是猜想, 经过论证 (验证) 正确的猜想, 就成为理论, 错误的猜想, 就会被否定。数学理论就是这样发展建立起来的。

如初中《代数第一册 (上) 》第十七页上的“想一想”:你能很快算出来吗?

“看下面几个算式:

21×29=609;23×27=621;25×25=625

注意到每个式子左边两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同, 个位上的数的和是10, 找出上面三个算式中的规律, 再算一下:

(1) 22×28; (2) 24×26; (3) 33×37; (4) 45×45。”

我让同学们算算、议议、猜猜、说说, 同学们很快就得出:

“十位上的数相同, 个位上的数相加得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 等于十位上的数与比它大1的数相乘, 再在这个积的后面填上个位上的数的积。”

后来利用这个规律计算后面四个小题, 并用竖式乘法验证, 证明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学生也从对比中发现, 用这个规律计算比原来的算法要快, 从而体验到观察、探索、猜想、论 (验) 证发现创新的乐趣。课上, 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要求老师再给一个题进行探讨。为了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 我又给出了下面一组题让学生课后去研究, 并要求把结论写出来。

“看下面几个算式:

36×76=2736;53×53=2809;25×85=2125

找出上面三个算式中的规律, 再算一下:

(1) 14×94; (2) 87×27; (3) 49×69; (4) 62×42。”

第2天, 经了解, 多数同学独自得出了正确结果。

我们认为,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 到一定时期进行规律证明, 会使创新建立在科学严密的基础上。

(二) 培养学生掌握“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

“特殊——般——特殊”的认识规律, 就是由几个特殊的事实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如法则、公理) , 再把规律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规律, 初中数学课本基本上也是按这一认识规律编写的, 教学过程要体现这一认识过程, 也要将这一认识过程应用到创新教育中去, 让学生掌握这一认识规律, 以上问题所举两例就是应用了这一认识规律。

上一篇:交通局综合执法科二OOx年工作总结及二OOx年工作思路下一篇:仁爱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