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计划

2024-07-17

优秀传统文化计划(通用10篇)

篇1:优秀传统文化计划

一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7-2018学)

曹县常乐集镇中心小学

刘美荣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所以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新版一年级传统文化,以《三字经》和《弟子规》为主,内容涉及好学、洁己、守正、惜时、孝敬、尊长、友爱、泛爱众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名篇,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初步培养学生养成讲卫生、物放原处、穿着整洁大方、举止优雅(守正)、惜时等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弟子规》及部分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难点:

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有很多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分配:

本册教材为全年使用,每周一课。

(一)第一学期——2017年秋季 1——4单元(好学、洁己、守正、惜时)

第一周:第1课

人不学,不知义

第二周:第2课

苟不学,曷为人 第三周:第3课

朝于斯,夕于斯 第四周:第4课

勤有功,戏无益

第五周:第5课

晨必盥,兼漱口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第6课

置冠服,有定位 第八周:第7课

房室清,墙壁净 第九周:第8课

列典籍,有定处 第十周:第9课

步从容,立端正 第十一周:第10课

缓揭帘,勿有声 第十二周:第11课

斗闹场,绝勿近第十三周:第12课

用人物,须明求 第十四周:第13课

寸光阴,值千金 第十五周:第14课

老易至,惜此时 第十六周:第15课

及时当勉励 第十七周:第16课

一日之计在于晨 第十八至二十一周:

复习考试

(二)第二学期(2018年春季)5——6单元(孝敬、尊长、友爱、泛爱众)

第一周:第17课

父母呼,应勿缓

第二周:第18课

出必告,反而面 第三周:第19课

德有伤,贻亲羞 第四周:第20课

父有过,谏使更

第五周:第21课

长者先,幼者后 第六周:第22课

对尊长,勿见能 第七周:第23课

长者立,幼勿做 第八周:第24课

问起对,视勿移 第九周:

期中考试 第十周:第25课

兄道友,弟道恭 第十一周:第26课

求其友声 第十二周:第27课

结交在相知 第十三周:第28课

投桃报李 第十四周:第29课 第十五周:第30课 第十六周:第31课 第十七周:第32课 第十八至十九周:

凡是人,皆须爱道人善,即是善及不欲,即速己能亲仁,无限好复习考试

2017年8月31日

篇2:优秀传统文化计划

白水镇中学奉迪芳

2018年5月我参加了湖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络培训,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以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案。

一、每天坚持学习半个小时的相关传统文化的视频,及时写相关的听课随笔;

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研修活动的讨论;

三、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修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助解决问题;

四、积极参与研修沙龙;

五、按时完成研修作业;

篇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编者的话:

上海市第三期名师基地政治一组是由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共12位教师组成。在导师方培君的带领下,于2014年12月承接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子项目“政治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一年半的课题研究中,采用课例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对当前上海市正在使用的上教版和科教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上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以及上教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四套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完成了四套《政治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及教育水平描述表》及相应的《政治学科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内在联系表》。

本刊拟分年段分期呈现这一研究成果,为广大一线政治学科教师提供实践模板,更期待广大教师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参与课程的建设,推进研究的深入,从而不断提高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课堂教学效益。

篇4: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缘起——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集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反之,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学校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会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有鉴于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日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无论是沿海经济文教发达地区,抑或是内地经济文教欠发达地区,概皆如此。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笔者便有了开展这样一个课题研究的想法。

人们常说,战略决定成败;也常说,凡事须谋定而后动,“预则立,不预则废”。比如对于一个课题而言,能否选择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就属于必须预先谋划的战略问题,是课题能否成功立项、能否顺利推进与结项的关键。

我们之所以怀着极大热情去关注韩愈,首先,是因为他是广泛受人崇敬、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名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对于名人与明星,世人总是喜欢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我也不能免俗。更何况他是一位历史名人,我是一位历史教师。

其次,是因为韩愈曾经来过我们江西宜春,并且不是简单的路过或游玩,而是为官一任(担任袁州刺史)、造福一方。这很容易勾起宜春乡亲们的好奇心:这样一位享有盛名的“文章巨公”、繁华帝都的高级官员,为什么会与当时尚属蛮荒的宜春结缘?他在宜春干了些什么?留下了些什么?作为一位历史工作者、一位宜春人,笔者有责任弄清楚这些,有责任把答案与乡亲们一起分享。

再次,是因为韩愈竟然还是我的工作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的精神始祖——宜春中学的前身是为纪念韩愈在宜春的治绩而创办的宜春“昌黎书院”。笔者我作为宜春中学的一员,无论是基于对这所已奋斗了近二十年的学校的挚爱,还是基于对韩愈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崇敬,我们都有责任把这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梳理清楚,让伟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朽。

第四,是因为以2012年宜春中学筹办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宜春中学真正开启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迫切需要一个最美最好的工作切入点。记得当时,笔者作为校庆筹备工作负责人之一,大量搜集了宜春中学的精神文化始祖——韩愈的相关文史资料,深感韩愈作为一代大文豪和杰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无论是从“立德”“立功”或是“立言”的角度,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文化名人的典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我们能把他的文化影响植入宜春中学校园,无疑将极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增强学校的美誉度。

可以说,这个课题的选题,既饱含了我们课题组对历史名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家乡、对工作单位的深厚情感,也承载了我们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办学内涵的责任与担当。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结合点,符合笔者一贯的价值观:有意义的事业,既要追求现实功用和责任担当,更要关注情感。毕竟,如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总之,对于任何一个课题,都应该有一个明晰而坚定的出发点。如同我们在这个课题中的理想——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课题的直接目的在于形成一个案例——将韩愈文化引入宜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推动宜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让韩愈文化在宜春中学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然后,通过宜春中学的这一具体案例,经过理性思考,归结出将历史名人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校园的一般方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校开花结果、代代传承。

当然,美好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优秀团队的努力。我们的这个课题组是经过笔者深思熟虑之后组建的一个优秀团队。由于本课题研究有着鲜明的学科性、功用性目的——探究历史名人的人文精神、服务于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所以笔者在课题组成员的选任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笔者精选了几位历史学科的、平素工作热情高的优秀教师加入研究团队;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课题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笔者又动员了学校校长以及直接负责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政教处、团委、年级的负责人加入课题组。事实证明,这样的人事安排,充分保障了课题研究所需的智力与物力,是本课题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原因,尤其是本课题成果能够在全校范围得以顺利推广的关键原因。

二、过程——累并快乐的文化探索之旅

人都有一种体会,若是理解了事情的价值意义,那么在过程中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觉得,此时的心中可能只有快乐或者对于事业的执着。对我们而言,开展韩愈文化进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就属于这种累并快乐的文化探索之旅。

本課题在经过酝酿与成功申报立项之后,虚心接受省、市教育专家的建议,及时调整了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将课题研究的时限由一个学年两个学期延长为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将课题研究过程划分为重点突出、任务明确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第一个学期):在完成课题申报与立项之后,集中时间和注意力,大量搜集、阅读、鉴别、整理和深入研究与韩愈有关、与宜春有关的文史资料,成功编写了富有乡土气息的精品校本课程——《韩愈在宜春》。

第二个阶段(第二个学期):从道德情感的角度概括出了韩愈身上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同时深入了解和研究了本校的文化建设系统,在此二者基础上,形成了韩愈文化进入校园的种种方略假想。

第三个阶段(第三、四个学期):利用约一个学年的时间,积极推进韩愈文化进入宜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实践与修正了韩愈文化进校园的方略假想,最终概括出了韩愈文化等历史名人文化进入广大中小学校的一般方略。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们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比较重要的有五种:首先是文献研究法,即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途径,大量搜集、鉴别和整理关于韩愈、关于江西宜春的历史文献,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形成科学认识;其次是行动研究法,即以宜春中学如何开展韩愈主题文化建设这一难题为课题,为了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再次是调查法,即通过书面问卷或口头访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学校师生对韩愈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意见或建议;第四是对比分析法,即对比各地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以梳理出校园内开展历史名人文化建设的一般方略;第五是教育实验法,即先形成韩愈文化进入校园的各种假想,而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以检验假想的实践效果与教育功能,从而提示一般规律。

其中,文献研究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无论是为了提炼韩愈文化的精神内涵,还是为了编写校本课程《韩愈在宜春》,都必须大量占有和阅读文献资料,否则就难以保证课题成果的科学与灵动。

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自费购买并反復阅读了卞孝萱、张清华、阎琦三位韩愈研究专家合著的《韩愈评传》(上、下两册共约42万字)、学者钟林斌编著的《韩愈传》(上、下两册共约26万字)、学者王汝海编著的《古文领袖韩愈》(约12万字),从学校图书馆借出、复印并反复阅读了《旧唐书·韩愈传》和《新唐书·韩愈传》,从互联网下载并选读了由著名韩愈文集研究专家屈守元、常思春主编的图片版《韩愈全集校注》,从朋友处借阅了孙志泉主编的宜春地方史志《佳丽宜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宜春市志》《宜春市教育志》、2002版的《宜春中学校史志》和2012年版的《宜春中学校史志》等等。

对这些文史资料的阅读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日常教学与行政管理的工作之余,不可谓不辛苦,但因为内心喜欢,因为觉得颇有价值意义,故而整个过程是快乐的。回首细数,连自己也有点不敢相信——直接为了这个课题而阅读的文史资料竟然达到200万字以上。每每想到此,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想来,告别学生时代很多年了,若非课题研究需要,恐怕即使有阅读也不会在短暂时间之内有这么大的文字量吧。

正因为课题组占有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所以无论是关于提炼韩愈精神文化内涵的工作,还是关于校本课程《韩愈在宜春》的编写工作,都非常顺利。当然,课题组成员深知,科研工作,尤其是课程开发工作是极其严肃与严谨的事情,因此课题组对校本课程《韩愈在宜春》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先是五次大幅度地修改文稿,再是经由四个人分别逐字逐句地通篇审校,最后出炉了共计7课时近4万字的校本教材书稿。在接过印刷厂送来的装帧精美的教材成品时,一种强烈的喜悦感与自豪感顿然而生。我想,这恐怕就是课题研究的快乐之所在吧。

三、价值——学校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

笔者相信文化的力量,坚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血脉与魂魄,是学校师生的精神家园,是一所学校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这也是这么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校园里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不遗余力地推进文化建设事业的动力。以本课题为例,我想我们的努力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方面的价值意义。

首先,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作为学校,必须重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必须重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追求,笔者想,韩愈算是做到了。按苏轼的观点,韩愈是大文学家,“文起八代之衰”;是思想家,“道济天下之溺”;是教育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政治家——“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大多数人喜欢把目光聚焦于韩愈的文学成就,笔者则对韩愈儒学大师的身份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实事上,韩愈也是史学家普遍承认的唐代最有名望的儒学大师。儒学以“仁”为内核,强调“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尽管笔者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但精读《韩愈评传》数遍,还是没有发现韩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明显瑕疵,相反,感受到的是韩愈身上体现的爱国、守法、明礼、友善、敬业、奉献、自强、勤俭等等这些既符合中国传统美德要求,也列为现代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宝贵特质,看到的是韩愈为捍卫俗世的伦理道德而与宗教迷信不屈斗争的铮铮铁骨。

总之,通过深入探究,笔者发现,韩愈文化就是异常珍贵的、值得我们去开发利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以,笔者坚信,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与实践,将韩愈文化引入宜春中学校园,并由此形成一般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有利于将韩愈文化发扬光大,有利于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与美誉度。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特色文化是学校最具魅力的名片。我们认为,既然现在已经告别计划时代而进入市场时代,那么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就成了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或命脉所在。因此,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提升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良好社会声誉,已经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努力方向。毫无疑问,高举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借助有渊源关系的历史名人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是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和美誉度的一种捷径。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韩愈遭贬谪到达宜春,担任袁州刺史(下辖宜春、萍乡、新渝三县)。在袁州期间,韩愈大兴文教,成效显著,影响袁州历史上千年。为颂扬韩愈在袁州的治绩和传承韩愈尊师重教的治州理念,袁州官民始于宋代创建韩文公祠,继而在明朝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将“韩文公祠”修缮和扩建成“昌黎书院”。1902年,宜春“昌黎书院”改造和更名为“袁州府立中学堂”,近现代意义上的宜春中学从此正式诞生。可见,宜春中学有幸,与韩愈这位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政治家结缘,与韩愈这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结缘。这是大多数中小学校所没有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历史赐与宜春中学人的宝贵财富。

所幸,我们没有浪费这一宝贵资源。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影响和推动学校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在校园内建成了系列韩愈主题文化景观,如成为学校文化标识的巨型韩愈雕像、占地数十亩的古典山水园林“愈园”、以传承韩愈精神文化为主题的校史馆和“校史文化长廊”、铭刻有韩愈名言警句的景观石、详尽介绍韩愈生平功业的“韩愈文化长廊”等等。另外,学校还面向学生积极开展了弘扬韩愈文化的各种文体活动,如“春之声·夏之梦·秋之實·冬之韵”四季畅想系列文体活动;面向教师积极开展了弘扬韩愈文化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如开展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举办学术讲坛、创办科研类校刊校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弘扬韩愈文化的各种宣教活动,如将韩愈文化编入校史志、将韩愈文化编入一切校情介绍与宣传材料等等。

我们欣喜地发现,由于我们的努力,由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校园变得更美、更有人文韵味了,赢得了全校师生、学生家长、上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再次,有利于提升教师历史学科素养。

一名教师,先必有专业学科素养,然后才可能具备学科教学胜任力。今年暑假,笔者有幸聆听了高考命题专家郝瑞庭教授的一场专题学术讲座。郝先生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五大方面,分别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坐听讲学之际,突然想到了这个课题,竟有惊喜之感,觉得这个课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几位历史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

比如对笔者而言,直接为了这个课题,至少阅读了20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尤其对于《韩愈评传》上册,更是反复研读、细细揣摩,由此对韩愈、对韩愈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课题组其他历史教师也和笔者一样,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科素养,而且积极地将研究所得运用于课堂教学,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胜任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力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笔者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这样,作为教育场所的学校更应该是这样。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真心希望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书香校园里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责任编辑 徐 凡

篇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作文

我拿起一个粽子一看,小小的粽子尖尖的,像个漏斗。瞧,它还穿了一件绿衣裳,可爱极了!我剥开粽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香香甜甜的,太好吃了!

记得每年的端午前夕,奶奶就忙着浸泡糯米,洗粽叶。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就开始包粽子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爱蹲在一旁看奶奶包粽子。有时,我也会学着奶奶的样子,手拿粽叶卷成漏斗形,然后向“漏斗”里放糯米、腊肉、红枣,总是将“漏斗”塞得满满的才肯罢休,可是,最后我怎么也不能将粽子裹好,以失败告终。奶奶见了,笑嘻嘻地说:“快拿来给我包吧!”只见奶奶很熟练地将“漏斗”里的糯米压平,然后将粽叶裹好,最后用丝线系紧,一个三角粽就大功告成了。用火煮上几个小时,就可以吃上美味香甜的粽子了。

两三个小时过去了,粽子终于煮好了,我们全家围着餐桌美美地品尝起来。这时,奶奶总会跟我说有关粽子的故事,奶奶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今天,我们炎黄子孙都要吃粽子,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还要开展赛龙舟、采茱萸、登高、喝菊花酒等活动?”

篇6:优秀传统文化

我要分享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中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根据指导纲要要求,相关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也要相应建立。

据悉,这份指导纲要自去年6月开始起草,经过了调研、讨论、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等多个环节。返回腾讯网首页>>

相关搜索:

篇7: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临朐县龙泉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汇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内涵方面讲,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事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传承、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

临朐县龙泉小学自2008年开始进行书香校园建设,制定了“读经典书籍,做博雅少年”的书香育人方略,提出了“书香育人,铸就理想幸福学校”的发展愿景,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从书香校园到今天的书香教育,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方面已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

一、建设书香特色学校,氤氲传统文化

龙泉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团结协作的锐意改革精神,一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培育学生健康成长根基。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示范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潍坊市主题学习优秀示范校、市第二批活动育人课程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根基教育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一)营造书香氛围。书香校园建设从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开始。在校园的四周,展示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让“文苑飘香”浸润心灵。在大厅,校园北墙展示名篇名著、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经典简介、毛泽东诗词及各个年级的必读必背篇目等,让“墙壁经典”彰显无穷魅力,让学校处处充满传统文化教育。

(二)创新图书管理使用模式。为方便师生阅读,提高图书利用率,2010年学校经过充分论证,本着宁“少”勿“烂”的原则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建立起开放式图书超市,让图书从图书室“走”出来,“活”起来。2013年5月全县中小学图书报刊使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随后又在市、县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培训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三)开展书香活动,奠基幸福人生。每年举办读书节(今年已是第八届),让学生尽享读书快乐。历时两个月的读书节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有:亲子共读大赛、美文诵读演讲诵读展示、我讲主题故事比赛、读书漂流等。每学期举行大型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人人上台,学生们放声吟诵,尽展班级魅力。最后进行集中展演,老师家长和学生同台展示,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让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启动经典诵读工程,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国学经典诵读风采的舞台,学校和各班级不定期组织诵读展示活动。在师生们高涨的诵读热情的感染下,一些家长也自觉地加入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队伍中来,有的还与孩子展开了诵读竞赛,同时促进了“亲子共成长工程”的深入实施。在饶有兴趣的诵读中,提高了师生们的国学素养,打亮了师生们做人的底色。这项活动开出成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荣誉称号,《百年古韵》获市经典诵读二等奖,《木兰辞》获市经典诵读三等奖。

(四)开发书香课程

制定年级递进的阅读目标。从文学、科学、人文三方面制定各年级的总阅读目标和学期阅读目标,让老师明确阅读目标。

在年级段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具体的阅读内容配档。除县教研室提供的必背古诗词和市教科院推荐的三十本必读书籍外,根据年级特点,共同商定需增加的必背必读古诗篇目和数量,作为各年级保底的阅读数量。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入自己的特色。如低年级人文类。在基础书目《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的基础上,以诵读童谣、儿歌作为阅读的开始,根据节令的变迁及从《晨诵读本》上搜集一些适合孩子诵读的童谣或者儿歌。此外,还注意学科间渗透整合,尝试各学科的大阅读。通过阅读,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

根据前期的书香课堂经验,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课堂整合,将教师辅导下的有向阅读教学大体分为三类:阅读前期的推荐导读课、阅读中期的阅读推进课、阅读后期的交流展示课。从推荐课开始,到中期的故事会,再到最后的表演课,课型环环相扣,学习过程得以完整体现,学生在读经典中学会了做真事,做真人,并让孩子通过读一本书而爱上一类书。

4.运用发展性评价

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读了哪些书,怎么读的,读了多久,班级共读还是自读,读后有哪些收获或感想,还想读哪些书,自我评价、老师或同伴寄语等。

加强督导评估和量化考评,将督导评估结果、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成果作为绩效考核和评优树先的条件之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开展阅读水平专项检测,并将考评、检测结果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整体考评。

至此,我们学校已是书香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浓厚。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显著提高,一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10万字以上,六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并在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成绩突出。

二、大力实施书香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从2012年开始,我们着力打造书香课堂,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连接,从书香校园逐渐过渡到书香教育。

在语文课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为学生阅读提供指导方法和时间保障。书香课堂设计了读物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写迁移课等,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来。这几种课型,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流程。每学期教师按照推荐书目,选择需要阅读的书籍,再按照以上课型与学生层层展开阅读,并在年级之间相互共享。每个年级段阅读承载的目的任务不同,指导时有所侧重,所选择的课型也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是阅读的目的。可选择经典诵读课、阅读欣赏课等,中年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多的选择读物推荐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方法指导课等,高年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选择班级读书会、读写迁移课、阅读汇报课等。

通过读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不断提高,书香课堂的开展,让老师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天地。这期间,老师们的课堂可谓百花齐放,有绘本课、儿歌诵读课、科普阅读课、经典诗词诵读课等。如儿童诗诵读课程,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或吟或诵或唱或舞金子美玲的儿童诗,学生脸上写满阳光。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慢慢受到感染,学生开始有了写诗的热情。他们建立了丑小鸭班级博客,用诗人的眼光观观察生活,用诗人的胸怀感受生活,他们的笔下开始流淌诗意。

2014年3月,在我校举办了全县书香研讨会。甘肃、广西、青岛、临沂等地教师代表到我校参观书香教育,研讨书香课堂,多次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主题学习实验校及教师论坛上介绍书香教育开展情况。先后承办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全国中小学生态语文研修会议分会场和潍坊市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区域推进现场观摩研讨会议的分会场,做了书香教育工作汇报和经验成果介绍。《潍坊教育》《潍坊日报》《大众日报》等相继对我校书香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书香教育的经验做法两次获县政府成果奖。

无论是“书香校园”“书香课程”还是“书香教育”,其核心都是为了让学生“快乐读书,幸福成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形象化、活动化和常态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真正让师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幸福快乐成长。

三、依托传统节日文化,挖掘育人资源

(一)进行育人课程开发。按照传统节日的时间点编排,把春节、仲秋节等传统节日,从节日来历、风俗、礼仪、传说、故事、诗词、名作及活动方案设计等几部分系统整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编写活动育人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在每个节日的后面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比如:“走进端午”主题活动设计。教师围绕 “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通过屈原的故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还锻炼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新德育途径,丰富活动形式。除在语文、思品、艺术等学科中渗透传统节日教育外,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传统节日教育。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节日氛围,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如中秋节期间,利用国旗下讲话,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通过开展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晨读、班会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诵读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大力宣传展“中秋节”的由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传统节日教育,在主题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有了进一步了解,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增强,育人效果显著。

篇8:通过课外阅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立足课堂,激发兴趣

我校定期组织大小教研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沙龙研讨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推进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与课外阅读的相关研究。

1. 阅览教学活动设计灵活

课外阅读中华经典课程是我校的传统课程。我校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课外阅读书籍的特点,每个学期都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书单,这些书单上的书是每个学生每个学期的必读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品读。依据学校提供的各年段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目录,每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阅读指导课,并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研究不同的课型与教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阅览课的教学可以有着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设计一个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文本背后的情感体验,可以是配以插图,可以是改写,可以是创编,可以是辩论,可以是即兴表演。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书籍本身乃至对文化内涵的兴趣。阅览课的执教教师细心制订计划,精心备课,在带领学生畅游中华经典文化的同时,领略世界文化的风采。

2. 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拓展课程

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诗歌朗诵、绘本阅读、故事表演等和课外阅读有关的兴趣活动。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我校以课外阅读为载体,发挥学校全体教师的特长,挖掘家长资源,邀请有特长的学生家长加入到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阅读课程研究的队伍中。我们的学生家长中有上海戏剧学院编剧、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毕业生、儿童文学杂志社编辑、已退休的国家一级导演等,这些专业人士加入后,大大拓展了我们现有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校本课程。

二、课外延伸,相得益彰

将课外阅读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能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成长。我们除了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还注意课外的延伸。

1. 让经典阅读进家庭

我校为每一名学生印发了《课外阅读心语录》。上面罗列了各年级的经典必读书目、选读书目,还向学生、家长介绍了阅读各类书籍的方法,书的最后还有“家长寄语”“我的阅读收获”“我的阅读感悟”等。我们鼓励学生与父母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家长和学生根据书目上的推荐同游书海。家长成为了孩子阅读的榜样,家长以自己读书的热情去感染孩子,大大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

2. 让经典诵读进社区

我校还与社区携手,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如结合春节开展“迎新对联吟诵会”,结合元宵节开展“元宵灯谜展示会”,结合端午节开展“话端午故事演讲会”,结合中秋节开展“中秋月圆古诗朗诵会”,多姿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多种活动,常抓不懈

经典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每学期我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无处不在。

1. 建立班级个性化藏书架

教师组织学生给书架命名,选好图书管理员,统计藏书目录,安排图书管理员做好借书、还书的登记以及整理书柜的工作,规范学生的借书、还书的步骤。

2. 开展“好书共读”活动

我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在指定时间段安排各个班级学生进阅览室共享。同时要求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指导用“阅读摘抄本”“课外阅读心语录”以及配套课外阅读书籍,做好阅读笔记。

3. 扎实开展日常活动

首先,每周一的学诗活动。这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学生充分利用《美文诵读》一书,每周背诵并理解一首新的诗词,小组长检查并做好记录。教师每天抽出五分钟时间为学生搭建诵读平台,让喜欢展示的学生在台上背诵诗词,展现风采。教师及时鼓励表现好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每天诵读活动。每天早晨各班按时进行晨诵活动,每天进行午读活动、学生课间活动,如两人一组背背《弟子规》,三人一组说说《论语》小故事,四人一组用跳皮筋、踢毽子表演《笠翁对韵》,五人一伙拍手对唱《百家姓》,十人一队开展丢手帕背诵《千字文》活动等。

4. 开展年级特色阅读活动

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节系列展评活动。

“画一画”活动,我校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绘画比赛。组织一年级学生观察自然的美丽景色,并用彩笔描绘下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对生活的热爱。

“诵一诵”活动,我校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集体朗诵比赛。组织二年级学生诵读经典诗歌美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校级朗诵比赛。

“做一做”活动,我校开展征集名言制作书签活动,组织三年级教师和学生将能给人以启迪的赞美自然界的名言制作在漂亮的书签上,参加学校展评,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

“演一演”活动,我校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故事表演比赛,组织四年级学生读经典文学故事,讲经典文学故事,演经典文学故事,参加学校童话剧故事比赛。

“写一写”活动,我校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比赛,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一次“走近经典”读书征文比赛。写一写读书心得,谈一谈读书的感悟。

学生们通过画一画、诵一诵、做一做、演一演、写一写等活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才干,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5. 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并颁发诵读考级证书

在日常读书活动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态度、参加交流的成果进行评价,每月评选出“读书小标兵”,并颁发小奖状,以“家校路路通”形式向家长汇报评比结果。每学期期末评选出“阅读之星”和“书香之班”,获得“书香之班”的班级奖励班级图书角一整套图书。

6. 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读书交流会

我们鼓励师生共同交流,主要以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自己所看到的有趣或精彩的故事进行交流。我们还关注生生活动交流,如看同一本书的学生一起选择书中内容进行组织排练,可以是绘画形式的展示,也可以是片段表演的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四、参赛评比,加强指导

在读书节等各类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们以各种方式将自己以及家人的读书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读书比赛和朗诵竞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多项佳绩。

1. 日常评比,赛出特点

在学期初,我校在充分发挥学校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每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工作计划,并设计每个月的课外阅读要求。我们组织师生参加区级课外阅读比赛,先设计好内容,然后根据日常教学中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兴趣小组的特长,结合各个学科的特色,统筹协调有关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准备。在这样的统筹安排下,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大大激发,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锻炼了自我。

2. 假期评比,赛出特色

在学生放寒暑假之前,我校都会结合一定的教育主题,梳理并下发假期读书任务单。语文教师也会从每班学生的学情出发,给每个读书小组分派不同的读书任务,并提出家庭读书建议。

篇9:用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国民

这些年,眼看韩国打起“传统文化”的大旗,隔三差五就把中国的节日、风俗、美食当成韩国的文化遗产去申遗,眼看一大批游客和学者动不动就感叹“台湾才完完整整地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特点”,我们能不着急、不焦虑吗?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何在?很大一部分,就在这种日常生活里——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一份过节的心意、一次合家吃饭的习惯。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朱熹注释了孔子,但朱熹如果穿越回春秋时期,恐怕孔子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懂。词汇更新了、发音也变了,但后人为什么还懂前人的东西呢?因为贯穿其中的语法是恒定的。同样,在我们经历的短短几十年里,器物变了、制度变了,但传统就像“恒定的语法”,始终在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丢失了“传统的语法”,正是今天中国很多文化产品给人浮躁感、荒诞感的根本原因。手握遥控器,换一圈台能有一半播着古装剧,却大多是飞剑穿喉、男欢女爱之类;厚黑三国、戏梦红楼、麻辣水浒,种种出版物打着传统的旗号,贩卖的却是铜臭。工艺品非得加上冰裂纹、青花蓝,才是深具“中国神韵”;演出非要搞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去,才被认为是“弘扬了传统文化”。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这样的胡乱拼凑、浅薄杂烩能被视为“传统”,那可真是咄咄怪事。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有冲击,甚至有断裂,这是事实。五四运动后推崇“德先生”和“赛先生”,强调西化,贬抑传统,这也是事实。直到今天,许多人在面对舶来的文化观念、知识体系和制度构架时,总会对自己的传统有自卑、有偏见。他们忘记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中国是真正的“文明国家”,因为这种文化和文明的力量是一种情感纽带,可将亿万人民整合在一个国家里。他们看不到,春运40天那“人类最大规模的短期迁徙”,正是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和亲情、乡情的体现。更不用说牙牙学语的孩子就能朗诵唐诗、宋词了,那更是植入中国人心里的文化之根。还有比这更强大、更具生命力的传统吗?

像鱼活在水中一样,我们其实每天都活在传统中。我们的文化作品,难道不更应该立足于传统的土壤吗?“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得,他也因此得出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立足传统?最重要的,还是找到基本的价值观。《泰坦尼克号》有美式传统价值,巨轮沉没时也讲绅士风度,“让女士和儿童先上救生艇”;《七龙珠》《圣斗士星矢》有日本传统价值,“守护”“坚持”这样的主题词反复出现。相对而言,我们成天上演的宫闱斗争、阴谋权术、拳脚功夫,非但没有中国传统价值,反而传播了一堆杂乱的、错误的价值。

史学前辈钱穆曾建议现代人要对先人的创造物抱有“温情和敬意”。仅以《论语》为例,虽然于丹备受争议,但她的电视讲解的确推广了《论语》。这也是一个启示。从《三字经》到《增广贤文》,有太多传统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黄金道德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崇高的价值观,如果能用当代人感兴趣的方式讲出来,会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也就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让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现代社会相结合,传统就一定能适用于现代,适用于世界。

新儒家代表人物张君劢曾这样描述一幅文化蓝图:“以死后复活之新生命,增益其所本无;以死后复活之新生命,光辉其所固有。”如今,传统文化确实是“复活之新生命”。我们这代人能做的,就是让传统文化“光辉”起来。

篇10: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空闲的日子,外公外婆七点起床,八点吃饭,九点出发去“花心街”或者是更远的“龙凤广场”,几十个花鼓戏朋友聚在一起唱花鼓,下午三点准时回家。即使回到家里,他们还会自娱自乐边敲边唱,兴致浓时外公外婆还会对唱,甚至“齐锣隆咚镪”地敲打花鼓。喜欢安静的爸妈回到家,瞧见她们那阵势也不烦,不论是她们唱古书、歌颂党的好政策、唱奇闻异事,还是她们吹捧几句甚至相互挖苦,爸妈都笑眯眯地不气恼。

以前,我认为是爸妈怕伤害老人的自尊才不阻止的,后来听说,妈妈外出上公开课也有花鼓片段教学,还拿回大奖。妈妈原来也在偷偷学哩!

我也能露一手吗?我的心里直痒痒。

有一天,我的家庭作业是背古诗。我突发奇想,将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和《早发白帝城》也当作花鼓来唱。外公夸我聪明,说我以二、二、三停顿的方法唱出了花鼓的韵律,像《春晓》这样的诗还可按二、三停顿的方法唱。妈妈告诉我古诗和花鼓一样都讲究押韵,而古人对于诗词最早流传的方法居然是唱或吟诵,发展到后来才是读呢。

在妈妈的启发下,我在学校跳橡皮筋时,还发动我的朋友们边唱“古诗花鼓”边跳皮筋,大家都觉得有趣,老师也夸奖我头脑灵活。

在我八岁生日时,向来沉默寡言的爸爸,居然送了我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他也能唱花鼓,你听——“皮筋串古诗,几千学生知。八岁田子阅,创意了不得。”

上一篇:特岗教师公共基础整理下一篇:寿光市七一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