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

2024-07-26

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精选8篇)

篇1: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

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

2010.12.20

一、2010年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中,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战略部署,走扬长避短、差异发展之路,以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的“三民”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全县创先争优工作,成功战胜了“6〃20”特大洪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创新、二加快、三提升”的新成效,荣获全国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综合先进县称号。

“一创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县创新开展了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活动,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访贫问计破解发展难题,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大量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三农工作长足发展,赢得了百姓的赞扬、干部的拥护、领导的肯定,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 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李源潮同志的充分肯定,并作出了重要批示,且在全省全面推广。全年粮食总产33万吨,实现了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发展商品蔬菜24万亩、有机白茶1万亩、食用菌120万平米,新建高产油茶基地1.6万亩,规模均居省、市前列;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35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农业产业化水平居全市前列;整合项目资金,高标准打造了7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争取到上级水利建设资金1.1亿元,全面推进小农水项目、水利工程除险加固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新建改造水泥路252公里、渡改桥8座,实现了行政村100%、35%自然村通水泥(油)路目标,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加快”: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县域生产总值实现“四年翻番”,预计全年可比增长16.8%,首次迈上60亿元台阶,达63.22亿元;财政总收入首次实现“三年翻番”,力争全年完成6亿元,增长42.9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三年翻番”,全年可完成59亿元,增长45%,拉动经济增长9.9个百分点。②“两区”建设速度加快。园区重点实施了17个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亿元以上入园项目16个,开工建设16个,竣工投产7个,全年预计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工业增加值18亿元、税收2.3亿元,分别增长47.1%、38.6%、47.9%,“省级二类工业园区”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城区重点实施了4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城建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充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0万人,城镇化率达42%,提高2.5个百分点,为2011年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2013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打下良好基础。

“三提升”:①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9.5%,提高1.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77%,提高1.2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2:49.9:28.9,二产比重增加3.4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72家,新增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32%。②工业项目含金量大幅提升。深入开展“亿元项目攻坚年”活动,大力推进“双百双十”工程,围绕矿业冶炼、医药化工、涉农工业三大支柱产业重点实施了10个亿元项目建设,跟踪洽谈10个亿元项目。其中总投资 12亿元的江西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重大调度项目南方水泥一期于6月试产,已达产达标;成引进了央企、全国500强、上市公司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投资10亿元兴建废旧蓄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引进全国碳酸钙粉体材料前三强企业——江西广源化工有限公司投资投资10亿元兴建粉体材料应用产业园。③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坚持以人为本,投入资金2.3亿元,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新农保试点工作成功开展,全县参保农民达17.33万人,参保率达89.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共缴纳保费1827.05万元、发放基础养老金1973.84万元;非工口国企改革完成16家企业改制,臵换职工身份2600人,反响总体稳定;加强价格监督,强化物资保障供应,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091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41元,增加425元。

二、2011年初步打算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县将以此次会议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坚持扬长避短、差异发展的战略思路,坚持投资 拉动、项目带动策略,坚定不移强攻工业、决战园区,坚定不移主攻城区、完善功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先争优、进位赶超,力争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4%,上70亿元台阶;财政总收入增长25%,上7亿元台阶,实现连续两年“三年翻番”。

一、扬优成势,通过打造全国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水资源地实现新跨越

继续坚持扬长避短、差异发展的战略思路,依托资源,发挥优势,优化配臵,打造特色,促进发展。①打造全国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我县石灰石储量大,品质优良,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加快广源化工粉体材料应用产业园、石木地板、石头造纸等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新建碳酸钙新材料研发中心,推动产业聚集,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含量,将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做到极致,培育为县域经济支柱主导产业。②打造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水资源地。充分发挥我县河流水质良好,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 排,完善环保设施建设,杜绝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水源地生态,提高水质监测能力,落实节水防污长效机制,巩固“一大四小”造林绿化成果,推进“森林十创”工作,确保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拉长短板,通过突破交通和电力瓶颈提升区位价值

紧贴吉安市建设赣中重要交通枢纽和全省产能最大电力能源基地之机,在省市大力支持下,举全县之力做好吉抚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工作,力争2011年全面动工,2013年竣工通车;积极争取昌赣高速、衡茶吉铁路东延、过境“两纵两横”省道升级改造等项目进入“十二五”规划,并力争早日启动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县一无国道、二无高速、三无铁路现状,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商务便捷度;想方设法,确保2011年开工建设220KV输变电站,力争2015年前建成2座220KV输变电站、再新建2座110KV输变电站,形成稳定的双回剖口进站供电系统,提高供电可 靠率,满足全县生产生活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环境,通过深化“三民”活动构建和谐民生,以稳定保障发展

打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不可一蹴而就。为此,我县将扎扎实实把“三民”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拓展和深化,使之责任化、制度化、常态化、群众化。其中最关键的举措就是要落实“三民”活动“四个一”长效机制,即全县每年开展一次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工作组每两月回访一次;乡镇党员干部每季再进村入户一次;县委、县政府每半年集中总调度一次,并将活动范围延展至社区和厂矿企业,将活动内容深化至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离任“两老”保障水平。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帮助解决信访疑难问题;更好地响应百姓呼唤,开展水利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改善民生需求,扩大保障覆盖面,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夯实基层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百姓安全感,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心齐气顺、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保障 县域经济顺利有序快速发展。

篇2: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

(2010年7月28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作个发言。

一、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月度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72.6亿元,增长27.8%,增速高出全国1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工业内部增长结构出现新变化,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7.4%、28%,轻工业增速低于重工业0.6个百分点。月度增加值3月份突破500亿元,6月份达到555.3亿元,增长25.1%,增速跃居全国第1位。

2、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工业利润大幅增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403.1亿元,增长48.6%;实现利润513.3亿元,增长96.3%,39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净盈利,其中35个行业保持增长,11个行业成倍增长;工业税金477.7亿元,增长40.5%;亏损企业亏损额42.6亿元,下降44.6%。

3、主导产业快速回升,重点企业引领增长。上半年,39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14个行业增幅超过30%,汽车、钢铁、化工、食品、电子、纺织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5%、28.6%、27.7%、31.7%、39.7%、26.8%。汽车产量78.2万辆,增长56.2%。钢材、服装、显示器产量分别增长37.5%、39.7%、27.3%。省经信委监测的100户重点企业产值、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分

别增长47.5%、46.4%、66.4%,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39.4%、39.9%、77.3%。

4、工业用电高速增长,生产要素保障有序。上半年,全省累计发电845.5亿千瓦时,增长8.1%,其中火力发电增长38.2%。全社会累计用电616亿千瓦时,增长21%。其中工业用电443.2亿千瓦时,增长23.2%。当月工业用电量持续攀升,6月份达84.1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利用淡季加大迎峰度夏前的组煤力度,日前全省统调电厂电煤库存302万吨,比3月末增加152万吨,上半年累计到煤1826.1万吨,同比增长62%。

5、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品更新步伐加快。上半年,六大千亿元产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贡献率分别达到68.7%、70.2%、76.1%。前五个月,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2%、29.9%、27.7%。上半年,全省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923.6亿元,增长63.8%,快于产值增速20.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9.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6、多数市州增长较快,县域经济继续提速。全省17个市州除林区外增速均超过20%,十堰(48.2%)、鄂州(33%)、武汉(30.2%)增速超过30%,襄樊、恩施、咸宁、荆门增长28%以上。1-5月,全省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0.6%、46.1%、27.4%,高于全省2.2、9.9和4.8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势头强劲,步入

由政策刺激向市场拉动转变、由生产回升向提速增效转变的新阶段。但这种高增长是同期低基数上的高增长、是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也有一揽子刺激政策因素的作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工业增速环比持续下滑。全省工业生产增速逐月回落,上半年较年初回落4.4个百分点,有30个行业增速放缓。其中对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汽车行业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增速明显回落,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也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二是产销衔接水平不高。上半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为96.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下降0.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两项资金”2184.6亿元,增长32.7%,其中产成品增长27.8%。

三是生产成本上升。6月末,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2%,高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6.1个百分点。铁矿石、棉花、煤炭及用工成本上升明显。

四是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今年重化工业快速回升,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上半年,全省工业用电量持续攀升,统调电厂累计耗煤1656.5万吨,增长40%;月均用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9个制造行业中,有色行业增长55.9%,汽车、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增幅在34.6%—38.6%之间,钢铁、水泥行业增幅在25%左右。

二、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下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综合来看,下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处在经济回升向全面恢复好转的关键时期,也是今年经济运行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时期,保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大、任务重。预计全年工业增速呈“前高后低、平缓回落”态势。上周召开的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对经信委系统下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认真组织好经济运行和要素保障。密切跟踪宏观调控政策新动向,发挥百户重点企业监测平台作用,准确把握工业经济动态。把煤电运要素保障作为重大任务,切实抓好电煤储备工作,进一步强化发电计划与电煤库存挂钩考核,督促发电企业加大储煤能力建设,面向“三西”地区拓展煤源基地,提前谋划各项预案和外购电方案,努力实现电煤稳定供应。

二是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切实抓好技术改造,搞好项目储备,加强综合调度和跟踪协调,推动以信息技术、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为重点的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技改投资较快增长。积极谋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3G网络、三网融合及物联网建设,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促进高端制造业及光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加强产业规划和

指导,结合“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千亿产业倍增计划”,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研究制定加快全省专用汽车、模具、农用化肥、纺织服装等产业调整升级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精心筹备好第六届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对接。

三是切实做好县域经济和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抓好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精心筹备下半年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突出重点产业集群的培育,推进集群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竞争力;支持县域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园。抓好成长工程,研究起草我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成长工程目标管理,加快中小企业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加强融资协调与服务,推进银企合作,抓好近期银企对接会上182亿元贷款协议的落实。搞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扎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四是强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按照全省工业系统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部署,认真做好牵头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强化检查督办,组织联合执法,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切实加强工业节能监管,开展工业企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推进“两型”企业试点,抓好节能关键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组织实施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确保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

务。

篇3: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2013年全省经信工作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 实现工业技改投资1万亿元, 确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66%的目标任务。

一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当前, 我省工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主要制约问题是发展方式粗放, 质量和效益不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必须切实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 继续坚持“双轮驱动”,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我省传统产业量大面广, 改造提升的潜力巨大。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认真做好在建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服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工业设计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重点突破。认真落实《全省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把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推向深入。

(二)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作用,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技创新与奖励大会精神,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抓投入、抓平台、抓人才、抓研发, 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 切实落实支持政策,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2013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政策措施落实年”, 将通过对重大规划、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的定期调度、现场观摩、分析评议等形式, 检查国家和省里政策的落实情况, 健全完善推进机制, 督促抓好落实。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蓝黄两区、省会城市群、沂蒙革命老区、中原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 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建设西部地区新的经济隆起带的指导意见, 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提升重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

(四) 全力推进节能降耗,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确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66%的目标任务。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2013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 对各市2013年万元GDP能耗等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节能型产业作为节能降耗的源头来抓, 加快出台我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意见, 以节能服务、节能装备和产品制造、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比重。

(五) 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篇4: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

韶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入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3年,市级和10个县(市、区)、310个重点帮扶贫困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成绩全面创优。

韶关市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表现在:一是组织领导上,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帮扶制度。二是资金投入上,310个重点帮扶村至目前共落实帮扶资金9.27亿元,平均每村299万元。三是项目建设上,启动帮扶项目6884个,平均每村22个。四是开发成果上,重点帮扶村去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144元,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5056元,分别比帮扶前增长32.3%和70.2%;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4.09万元。4个重点县(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韶关市将以此次现场会为新起点、新动力,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举措,推动韶关加快绿色转型,实现振兴发展!

○ 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统筹推进。

○ 坚持把增加“四项收入”(贫困户人均纯收入、重点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重点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着力点,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 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有效途径,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实效。

○ 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努力打造一支永久的工作队。

珠海市

珠海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有关部门和阳江、茂名两地的支持配合下,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抓手,坚持帮扶与合作相结合,坚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双到”工作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珠海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3亿元,帮扶阳江、茂名的80个贫困村、26万人,实施扶贫开发“双到”项目590个,平均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3.3万元,比帮扶前增长333%,村民人均纯收入、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986元和5741元,比帮扶前增长64.8%和118%。

今年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关键年,珠海市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产业扶贫;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三是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四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

让贫困地区变得更美丽、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我们的共同愿望。珠海市将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各项工作任务,向省委、省政府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 创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产业扶贫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基地对接市场的流通平台,实施绿化苗木定点采购。

○ 创建促进村集体和农户稳步增收的利益带动机制。一方面,建立社会投入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建立财政资金帮扶带动机制。

○ 创建基础设施先行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机制。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先导性工程来抓,建设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民生项目484个。

○ 创建精准长效的扶贫开发工作沟通协调机制。

广州市天河区

根据广东省、广州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部署,天河区承担兴宁市9个镇16个行政村、1666户贫困户7386人的帮扶任务。帮扶一年多来,天河区“双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省2013年度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中,天河区16个帮扶单位全部评为优秀,帮扶的中官村被评定为广州市“幸福安居示范村”。预计今年底,帮扶的16个贫困村平均每村集体收入可由2012年不足2000元增加到10万元,其中最低为8万元,最高为23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可由2012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6000元,其中最低为5000元,最高可达1.1万元。目前为止,贫困户脱贫率达85%。

下一步,天河区将继续按照省、市的部署,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二是着力加快示范村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帮扶任务提前完成;四是突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大力促进优势互补。

○ 突出一个“快”字,狠抓责任落实。一是工作对接快;二是方案制定快;三是资金落实快;四是项目推进快。

○ 突出一个“活”字,狠抓项目建设。一是加大投入促发展;二是因地制宜推项目;三是招商引资强“造血”。

○ 突出一个“准”字,狠抓民生保障。一是建好基础设施;二是筑好安居工程;三是办好民生实事。

○ 突出一个“强”字,狠抓队伍管理。一是精心遴选扶贫干部;二是选好配强村班子;三是选派强有力的帮扶单位。

广东省纪委 省监察厅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纪委省监察厅负责对口帮扶韶关市乳源县一六镇团结村。团结村有15个自然村963户3288人,其中贫困户145户444人。一年来,我们因地制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重点,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在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用心用力用情,努力使扶贫工作成为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到目前,已完成项目25个,正在实施项目10个;村集体年收入从5000元增长到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5579元预计今年底增加到9236元。

贫困是社会运行的薄弱环节,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以“抓新农村建设形成示范、抓特色农业发展形成品牌、抓村组织建设形成合力”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力争将团结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坚持“三个注重”,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注重精准扶贫,取得实践成果;注重规范扶贫,形成制度成果;注重互动扶贫,不断在培养扶贫人才上取得成果。

○ 做到“三个尊重”,积极探索扶贫工作规律。尊重农村具体实际;尊重村民自主选择;尊重农业发展规律。

○ 坚持“三个突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突出特色农业发展,打造农业品牌;突出村组织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突出新农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篇5: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

xx市人民政府

按照会议通知要求,现将xx市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开原县域经济现场会议精神情况

今年5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开原市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现场工作会议,瓦房店、岫岩、义县等先进单位做了典型发言,特别是全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旗帜开原市,狠抓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项重点工作,创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经验之路。仅仅9年时间,开原市后来居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呈几十倍的增长。开原的成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启迪和感慨,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发展县域经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会议结束后,我市立即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以及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专题会议,认真传达了开原等先进典型的经验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要求各单位一定要把握形势,跟上趋势,紧密结合“三化”工作要求,积极创新思维,扎实开展工作,千方百计实现县域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5月27日,我市组织四大班子一把手、分管领导、包片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全市重点园区和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进行了拉练检查,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同时,我市以“三化”为指导,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了xx未来的思路和打法。第一,破釜沉舟开发园区,坚定不移狠抓项目,推动工业经济大跨越。要借助xx大有临海产业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利用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加快双向开放步伐,全力引进一批符合国家新兴产业政策、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促进园区产业集聚、产品集成、企业集群式发展,在xx沿海开发区域树立形象、叫响品牌,进而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大跨越。第二,突出特色发展农业,坚定不移创新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大提速。立足xx特色,全力打造“两乡一县”:以百通集团为龙头,整合xx地区小菜资源,争创国家名牌,打造“小菜之乡”;发挥xx海域潮间浅滩开阔、底质肥沃的独特优势,引进先进适用养殖技术,加快海参养殖区域开发,争取用5年时间打造“辽参第一乡”;借助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有利契机,利用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提高生猪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动生猪饲养业超常速发展,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同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知名品牌,引导农民致富。第三,精益求精建设城市,坚定不移提档升位,推动城镇建设大发展。按照国家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求和xx沿海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在现有主城区内改、南拓、东优、西进的基础上,大范围拉开城市骨架,将双羊镇、新庄子镇纳入未来城市规划范畴,其余乡镇分别以阎家、石山、翠岩为核心形成组团发展态势。通过建设xx大道,将主城区与大有产业区新城贯通,形成南北联动发展格局。加大城镇供水、供热、路网、河道整治、天然气等硬件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全面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争创省级生态市。力争到20l5年,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城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人均拥有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水平大幅提高,初步建设成新型现代化中等海滨城市。

二、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年初以来,我市按照xx市“一纲五线”发展战略和“三年倍增”计划要求,抢抓xx沿海开发开放有利机遇,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采取超常措施,化压力为动力,真急真抓真动真干,确保了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预计6月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1亿元,同比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5亿元,同比增长34.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5.5亿元,同比增长1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亿元,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5.6亿元,同比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1125万美元,同比增长50.6%。特别是集中精力抓了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今年是xx“工业园区建设年”,年初我们就提出要以大有产业区为龙头,以双羊、凌南、金城工业园区为支撑,带动全市14个工业园区提档升级。特别是在全力开发大有产业区过程中,我们市委、市政府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严格将工作分解,责任落实,做到了抢时间、争速度,确保了大有产业区建设快节奏、高质量实施。一是明确四大产业园区定位。按照千亿综合产业园区的奋斗目标,我们确定了健康食品、仓储物流、文化创意和航空航天四大产业,并建立四大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园主要通过开发系列健康食品,打造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仓储物流产业园主要抓住毗邻xx港和新建xx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打造国家级物流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突出生态理念,依托10万亩苇田和超大面积红海滩等原生态资源,打造旅游品牌;航空航天产业园由大有产业区与上海复旦复华公司合作开发,打造全国航空航天新材料基地。二是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我们通过图片、画展、招商网站,以及在全国征集广告 语等多种手段,强化以产业区为主题概念的宣传和推介,提升了产业区知名度;先后出台《xx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关于进一步加快xx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发展的意见》,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构筑了有竞争力、亲和力的发展平台;在审批管理上,创新实行超时默许制,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效率。三是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借助省和xx市打造的招商平台,我市组织精干力量,多次赴国内外、省内外等先进地区推介产业区,项目引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除新华龙钼精深加工、科诚电阻器、盛泰燃气6个在建项目外,尚在洽谈的还有大连桑拓生物、正大财富等7个项目,特别是投资10亿元的中冶京诚大有产业区基础设施项目已全部启动。此外,滨海公路xx段5.3公里续建工程基本完工,可确保8月末通车。上半年,大有产业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46.9亿元,新上项目到位资金4.9亿元,现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实现了大幅突破。

第二,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为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我市对在谈项目层层建立了定领导、定责任、定政策、定办法、定时限的“五定”责任制,对落地项目层层建立了保开工、保进度、保投产、保达产、保环境的“五保”责任制。同时,市四个班子主要领导坚持深入新华龙、金纸、百通等龙头企业现场办公,组织召开工商银行、建设银行xx专场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办理项目手续、资金短缺、电力紧张等问题50余件。截至6月末,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新扩改项目8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完成签约项目16个,研发包装项目33个。1.xx三鸽水泥扩建项目。计划总投资5.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新上1条日产5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目前各项基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主要设备已经订购并部分安装,已完成投资2亿元。达产后,预计实现产值5.8亿元、利税1.4亿元。

2.国电优能风电项目。该项目是该公司与UPC中国风力Ⅰ(香港)有限公司合资新建项目,规划容量49.5兆瓦,动态总投资5亿元,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到位,计划7月初动工,年末实现33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

3.xx新华龙钼业股份有限公司钼深加工延续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新上年产2万吨高溶性氧化钼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0亿元、利税2亿元。

4.xx汇有绿色养殖及加工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饲养良种奶牛1万头、加工液态奶5万吨、纯净水1500吨。该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围墙建筑等项工作,办公楼正在建设中,牛舍钢结构彩板房已经订购,后续工作有序推进。

5.xx金光交通公司大型汽车运输丁基内胎项目。计划总投资8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200万元,新上大型汽车运输丁基内胎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达350万件。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和项目备案工作,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和厂房建设。

6.xx市磊鑫钢铁辅料有限公司钢铁辅料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600万元,新上钢铁辅料生产线1条,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4亿元、利税3000万元。

此外,为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根据省发改委 利用亚行贷款建设小城镇的有关要求,我市积极配备专人负责,并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进行协调,提供并补充各类必备手续,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争取亚行贷款1400万美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主要包括改扩建城区道路11条、新建20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改造给排水管线41.9公里以及有关照明工程。目前,上述工程已经启动,预计年末基本完成。同时,我们还积极与省农信联社取得联系,拟贷款6000万元用于xx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目前正在洽谈中。

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缺口问题。主要是融资渠道不畅,由于担保体系不完善,银行贷款要求严格,一些投资大的项目靠企业自身很难解决资金问题,像金纸100万吨纸扩建改造、金厦风电等重点项目虽已动工,但由于资金落实不了,工程建设举步维艰。特别是按照我市大有产业区建设需要,仅起步区和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将达40亿元,单靠我市财力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园区建设进程。

二是土地问题。按照国家土地政策,必须在确保基本农田数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工业建设用地,调整空间有限。特别是我市大有产业区建设用地指标只有45公顷,目前仅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需要280公顷,远不能满足建设需求。

三是环评问题。环评是项目建设的硬件。我市有不少项目投入较大,特别是国电风电、三鸽水泥、大有产业区基础建设等重点项目,投资均超5亿元,有的在10亿元左右,项目环评需要省里审批,由于审批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项目进度。

四是财力问题。目前我们县级财政困难,债务负担较重,而 新上解资金调度正常支出,财政压力很大。

四、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也是实现xx老工业基地振兴、早日跨入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应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是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级无力解决的难题,创造发展县域经济的良好环境。

1.建议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全面落实强县扩权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发展的调控能力,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发展经济。

2.建议协调上级金融部门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确保存款增量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创新金融管理模式,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门槛限制,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发展,根本解决县级企业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3.建议省里在项目的摆布上,重点向县一级倾斜。特别恳请省直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办理土地、环保等硬件手续,使大项目、好项目能够真正落户县级,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篇6:在全省治超工作会上的发言

**市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自2004年6月20日与全国同步启动,交通局作为全市治超工作牵头单位,在有关部门尤其是公路和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治超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全面开展治超管理和路面执法工作,确保了治超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巩固

和扩大了治超成果。回顾三年来的治超历程,主要做了一些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赣西边界,属于工矿城市,治超任务和工作压力比较大。但是,我市治超执法队伍是由平均年龄不足32岁、年富力强的人员组成,分别从运政队伍、路政队伍和交警队伍中择优借调过来,绝大部分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治超执法工作实行路政、运政和交警三部门联合执法,全天候24小时四班三运转。

二、主要成效

我市通过部门联动,有序开展,已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确保了公路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安全,维护了良好的车辆生产使用秩序和公路运输环境,有效推进了公平公正运输市场的建设。三年来,共检查疑似超限超载车辆376,920辆,其中超限车辆7,940辆,卸载货物5,890余吨,转运货物5,140余吨,恢复大吨小标车辆5,098辆,增加吨位6,560吨。目前我市的超限车辆已经控制在3%。在加大路面执法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检查站被共青团萍乡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被湘东区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在今年开展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我们认真完成好了规定动作,积极开展了“三项服务”等自选动作,获得了司乘人员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联合执法。我市始终坚持地方政府负责,交通局牵头,其他部门指导协调,多方联合行动的治超工作机制。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治超领导小组组长经常深入治超一线检查指导工作;节假日经常去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执法人员,同时帮助解决执法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交通、公路和公安三部门领导非常重视治超工作,经常下到执法一线检查治超工作。执法人员也能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确保了治超执法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为了确保检查站正常运转,检查站各种经费纳入了部门财政预算。因执法人员分别从运政、路政和交警三个部门借调过来,工资、福利都由原单位发给,为了使执法人员的工资、福利得到保障,市财政按每年2万元的经费补助标准拨给每个执法人员的原单位,令执法人员更加安心工作。

2、强化管理,秉公执法。我们交通局作为牵头单位,加大了对治超检查站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出台了包括执法规范、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三个大的方面,共计35项具体制度的《治超检查站管理手册》,制定执法人员月度百分制考核办法,坚持每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相关单位。在检查站的醒目位置公开执法程序和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开展执法工作,全过程接受义务监督员和司乘人员的监督。同时,分别与执法人员签订廉政责任书,每人每年交纳2000元廉政风险抵押金,在年底进行考核兑现,有效地为廉洁执法上了双保险,确保了三年来没有发现任何违纪违法行为。

在秉公执法的同时,注重文明执法,积极开展“三项服务”活动,一是人本服务,通过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司乘人员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工作;二是文明服务,在执法中做到“三先三有三个一”,即:“三先”为敬礼在先、同志称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三有”为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情、有理、有据;“三个一”是要求始终保持一张笑脸、做好一份案卷、送出一声祝福。三是满意服务,公开作出服务承诺、执法人员亮出身份,全天候、全过程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规范卸驳载收费行为,确保车主司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加强宣传,源头治理。我们在网上开辟了“治超专栏”,公开有关治超政策、组织机构等;每年邀请新闻记者深入治超一线,采访报道治超工作;积极开展专门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20000多份,宣传手册10000余册;同时,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厂矿企业宣讲治超政策和安全运输知识,在检测棚设立“治超政策咨询台”,热情接受广大司机、货主的政策咨询。较好地让社会各界和司乘人员了解了相关政策。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货物和非法改装车辆源头治理力度,由市工商局牵头,地方政府配合,对于公路沿线的小煤场及货物分装场进行检查,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强行关闭;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确保运输源头装载符合要求;由市工商局牵头,市交通局、公安局、质监局配合,加强对辖区内车辆改装企业、汽车维修企业的检查,全面了解掌握有改装资格和没有改装资格的厂家经营情况,彻底清理车辆非法改装和维修企业,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从事汽车拼装改装等违法行为。

三年多来,虽然做了

篇7:在全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努力提升职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在全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古浪县人民政府

(2011年6月)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全省18个干旱县和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50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2人,农村劳动力19.78万人,富余劳动力在10万人以上。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9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0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6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3元。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立足于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按照“城乡统筹、技能为本、市场主导、政策助推”的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持措施,实现了职业培训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十一五”时期,累计投入职业培训资金3158.5万元,建成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3所,其中,就业培训中心1所,职业技术学校 5 所,以技工学校为主的社会办学机构7所;培训城乡劳动力70.9万人(次),其中技能型培训2.47

1万人,引导性培训68.43万人(次),技能型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按照先培训、后输转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十一五”时期,年均输出劳动力9.6万人,劳务收入由2005年的2.8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亿元,年均增长29.4%,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5%,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管理考核,着力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县上将职业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一是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将劳动力职业培训输转工作列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单位工作实绩考核范畴,制定了具体和刚性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同时,实行培训质量跟踪管理制度,对培训基地管理好、结业学员就业好、用工企业反映好的培训机构进行奖励扶持,对任务完成差、管理不规范的培训机构实施重点管理。二是完善培训制度。对全县劳动力职业培训实行统筹管理,统一制定培训规划和管理办法,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严格按政策规定审定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补助,并统一组织考核验收。三是建立工作推动机制。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县就业局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全县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劳动部门规划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开展“创业之星”、“劳务之星”等评选活动,发掘和培育劳务技能培训方面的典型,带动更多群众参加创业技能培训。

(二)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培训投入,着力在夯实工作基础上

下功夫。在用足、用活国家职业培训扶持政策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补一点,用工单位集一点”等方式筹集培训经费,保障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严格落实培训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按照“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补贴资金应达到再就业资金总数的10%以上”的政策要求兑付补贴资金,完善培训补贴办法和资金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就业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县财政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对乡镇按照每年3~4万元的标准拨付劳务培训输转经费,更大力度地扶持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培训设施建设。加大对培训实体的投入,在抓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累计投入资金2123万元,有重点的扶持发展以县就业培训中心、古浪技工学校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培训机构,有力提升了培训能力。

(三)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领域,着力在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针对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实际,我们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了以“抓技能培训为重点、抓职业道德教育为要点”的“双抓”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一是注重就业引导培训。培训内容选择了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符合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政策法规、安全生产、就业岗位选择、劳动权益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综合素养。二是实施“订单式”培训。走校企合作的路子,依托古浪技工学校的品牌和规模优势,采用定单培养、定向输出的方式,加强与华北油田、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新疆塔西南新海公司等全国各大油田及国内企业合作,签订“订单式”培训协议,做到先定岗后培训,提高了培训后的就业率。三是开展联合办学。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形势和工作实际,我们确定了联合办学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方向。2008年,县上组织全县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负责人,考察了天津、山东、四川等省市的职业教育,遴选了天津红星职专、天津统计职专、四川绵阳工贸学校、四川广元核工业学校、青岛双星学院、青岛开发区职教中心等6所中等职业学校为联办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近三年来,共招收联合办学学生1870多名,输送1700多人,毕业后大部分学生签约到当地企业就业。四是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培训设施,实行以县就业培训中心为主,各乡镇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把技术难度高、难以掌握的劳动技能培训放在县就业培训中心,把易于掌握的短期劳动技能培训放在各乡镇就地就近开展培训,即方便了群众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四)整合培训资源,完善服务方式,着力在构建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上下功夫。坚持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职业培训新理念、新模式,努力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培训实体向管理培训市场的转变。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科学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和各类培训资源,形成了以职业中学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古浪技工学校为主体的技工培训和以县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实现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共享,构建了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企业用工信息库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分性别、年龄、学历全面普查登记、分类建立培训台账,对劳动力资源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实施动态管理,以利于分类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同时,引导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逐步向职业中介机构转移,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集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

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机构,使职业中介机构成为劳动力专业培训就业的重要角色。三是积极培育用工市场。把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及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作为劳动力培训后转移的主攻方向,通过走出去考察用工市场、请进来洽谈用工事宜,多方搭建起劳务信息的服务平台。目前,全县共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48个,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山东、新疆、内蒙古、广州、青海等地为主要输出区,辐射全国的劳务输转格局。

总体来看,我县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讲,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的劳动者转移就业率高、收入可观,有效提升了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应。从社会效益讲,通过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综合素质,培训后稳定转移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观念,催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务工带头人和返乡创业能手,在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认识到位、工作重视,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把职业培训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才能保障职业培训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面向全体、突出重点,是确保职业培训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坚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才能扩大和展现职业培训的整体效益。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是提升职业培训水准的关键。将国家就业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采取联合办学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培训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篇8: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

省政府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召开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工作会议,十分及时、非常重要。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就全力做好灾后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作简要发言。

1 客观分析,准确把握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今年以来,我省灾害频发,继年初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后,又遭受“5.12”汶川8级特大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对农业影响特别大,损失最大的是畜牧业”。地震导致畜牧部门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及设备设施损毁,大批畜禽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3.82亿元。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省畜牧兽医系统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职工,忍受着家人伤亡、房屋损毁的巨大痛苦,以对党的事业高度忠诚和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发扬坚韧不拔、奋不顾身、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舍小家顾大家,服从指挥,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得力、工作扎实,主动把灾后重大动物疫病消毒灭源工作纳入灾后卫生防疫保安全的大范畴,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了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工作。全省灾区仅用20天时间,无害化处理大牲畜229.1万头,禽兔2068.6万只,环境消毒面积累计13.3亿平方米,紧急免疫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炭疽等人畜共患病动物184.1万头(只),畜牧业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省没有发生一例人畜共患疾病和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省畜牧食品局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畜牧兽医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随着灾民安置和废墟清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由于受灾范围广、死亡畜禽多,污染源分布广泛,加之天气炎热、汛期将至,灾后疫情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持久战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抗震救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一是政策有力,市场有利。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拉动下,今年我省以生猪为主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国家和省政府灾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大,有利于我们优化生产布局,加速生猪等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这次地震就全省而言,不是全局性的。以生猪为例,因灾损失仅占全省生猪存栏总量的5.7%,能繁母猪损失仅占全省能繁母猪存栏总量的2.9%。四是我们拥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畜牧兽医干部队伍,有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前期抗震救灾工作较好的基础。

2 突出重点,全力抓好当前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按照"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灾之年少减产少减收,努力实现不减产不减收"的总体要求,当前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2.1 切实抓好中央和省上扶持政策的落实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围绕“重灾区少减产少减收,轻灾区不减产不减收,非灾区大增产大增收”的目标,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抗震救灾扶持政策,宣传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2008]15号),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快促进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一是管好用好中央和省上已下达的项目及资金。二是对国家和省上资金尚未到位但项目已经下达的,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贴息支持,抢时间、抓进度,先期推动项目实施。三是提前做好项目规划、设计、论证等基础工作,主动对接国家抗震救灾专项资金。四是结合各地实际,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的具体办法。

2.2 切实抓好灾区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一是灾区各级畜牧部门要把恢复动物防疫服务功能作为首要而紧迫的任务,积极争取市(州)、县政府的支持,在6月内落实受灾市、县、乡畜牧兽医系统亟需的冰箱、冰柜、冷藏包、疫苗等动物防疫物资以及存放物资所需的过渡房,并保障用电,确保灾区紧急免疫工作需要。二是及时无害化处理废墟清理中发现的死亡畜禽,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灾区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不留死角。三是6月15日前要完成以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链球病、炭疽等人畜共患病为主的动物紧急免疫。各地要切实加强犬只的管理和免疫工作。灾区要首先从人群密集区和灾民集中安置区着手,对有主犬要逐一登记、紧急免疫、挂牌确认、进行栓养,对流浪犬和无主畜禽要果断处置。要以人口密集地附近的生猪规模场为重点,开展猪乙型脑炎紧急免疫,并加强蚊虫等传播疫源的消杀。阿坝州要以牛羊为重点加强炭疽的紧急免疫。资阳、自贡、内江、遂宁等地要强化猪链球菌病的紧急免疫。

2.3 切实抓好夏季动物防疫工作

全省畜牧兽医部门要坚持依法防疫、科学防疫和群防群治的原则,从今日起到7月15日,用40天时间,集中力量抓好夏季动物防疫工作。一要精心组织。做到认识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物资到位、工作到位。二要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的免疫密度必须到100%,有效抗体合格率必须达到农业部规定标准。三要加强疫情监测。各地要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疫情信息网络,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大动物疫病的病原学监测,及时与卫生、工商、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互通信息,提高预警能力。四要强化应急处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果断处置疫情,坚决控制在疫点上,确保"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严格做到封锁要严,不留漏洞;扑杀要严,不留尾巴;销毁要严,不留后患;消毒要严,不留死角;紧急免疫要严,不留空白点。五要坚持专群结合。发挥动物防疫专业技术人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疫能力,营造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病的社会氛围。

2.4 切实抓好畜牧科技助农减灾行动

全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尽快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灾区,进村入户,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圈舍修复、综合饲养技术的指导和推广力度,广泛开展畜牧科技助农减灾行动。重灾区要重点帮助畜禽良种场(户)、规模场(户)修复受损圈舍及供水供电设施,尽快恢复仔畜禽苗供应能力和商品畜禽生产能力。轻灾区要重点支持种畜禽场修复加固扩大圈舍,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增加仔猪、禽苗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非灾区要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引导养殖者及时补栏、适时出栏,全力增加供应,实现增产增收。同时,各地畜牧部门要落实人员,及时掌握受损饲料加工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向地方政府反映,争取支持,加快恢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要配合有关部门,尽快修复受损交易市场,加强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恢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2.5 切实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大灾之年、奥运之年,各地尤其要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是按照标准化健康养殖要求,抓住新建、扩建、修复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二是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保障投入品安全。三是继续推进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规模场养殖记录制度,加强对禁用药、限用药和休药期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四是加强检疫,严格执行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规定,在全省范围实施"放心肉"工程,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频次和检测结果公布频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 统筹兼顾,科学编制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我省畜牧业生产恢复重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高度重视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省局正在制定畜牧业灾后重建规划,重灾区市县畜牧部门也要加快推进此项工作。规划编制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畜牧业应急保障等服务设施和种畜禽苗的生产能力以及标准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养殖场;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统筹兼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具体要把握以下四点:

3.1 统筹兼顾

养殖小区的规划布局要与灾民安置重建方式相结合。农民分散重建,圈舍建设要做到人畜分离;农民新村集中重建,则需高标准规划养殖小区建设。种畜禽场、规模场规划布局要坚持“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安全”。

3.2 科学评估

要成立专门的规划工作组,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畜牧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灾害评估和政策研究,确保依据充分,体现科学性。

3.3 分步实施

坚持近期恢复和长远发展相结合,整个畜牧业重建规划分两个阶段,2008年~2010年为恢复重建阶段,目标任务要明确具体,措施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2011年~2015年为发展提高阶段,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紧扣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体现战略性。

3.4加强衔接

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要与当地的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相衔接, 把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的相关项目和内容纳入全省九大专题规划中的农村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之中, 相互衔接、上下协调, 高质量、高效率地按时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上一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下一篇:地理教研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