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2024-07-29

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精选8篇)

篇1: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创造力的培训课程,大学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我国高校在创建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教育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在这些潜力中,创造力又属于最有价值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上的竞争必然归结为创造力的竞争。因此,研究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正常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凭借积极的个性、独特的智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主动实现新颖价值的综合本领。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脑科学认为,创造力是一潜在的脑功能,创造力的培养开发。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激发人们潜在脑功能的发挥,也就是通过培养训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脑功能的创造潜力。

二 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有创造教育,而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及其他领域中创造活动,探索其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也是以人类创造活动、创造思维、创造环境、创造人格及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精神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科学。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早在193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就对职工开设了创造技法课程;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都将创造学列为教学内容。

我国对创造理论的研究也是早有认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于1936年就大声疾呼“创造教育”并应邀赴美讲学,但是,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较系统地研究创造学理论还是1983年从国外引入开始的。创造力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创造力的培训课程,大学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多年来,高校的教学管理僵化死板,学分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但目前各个高校所实行的学分制大多是从以前的学年制演变而来,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不强,至于学生要想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转系、转专业则更难。

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至今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学生往往通过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大学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是学生养成围着老师转的习惯,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因素

教师缺乏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的引导,然而当前大学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体表现在教师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讲透是每个老师努力达到的标准,它虽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成果,但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教师的权威观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学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场所。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学生作为一个倾听者,教学缺乏宽松活跃的氛围,不能给学生展示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学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部分学生只善于正确无误的掌握结论性知识,很少对其中的某些观点产生质疑,他们只注重问题的解决,不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创造有心理阻力,一提起创造,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离普通人太遥远。但我们知道,创造力可以分为普通创造力和特殊才能创造力,人人都应是创造之人。

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创造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和方法是开启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工具。据我们发出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完创造学课程和未学过创造学课程的学生相比,自信心、主动能力、控制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四 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第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理念、学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理解和贯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结果,而不注意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等弊病。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亲身参与的机会,并在参与中提高创造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的自信

缺少创造的自信心,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创造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发明家的事,自己没有创造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信方面,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知识,让学生对创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对学生创造性地提问、创造性地解答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再次,对创造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克服,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变得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对创造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去面对,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信心。

第三,注重科学研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造实践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这实质上将大学教学作为培养和进行创造力实践的过程。通过做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实践,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对培养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很有帮助。实践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产品、新形象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创造性成果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应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篇2: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构建和谐社会人才的需要。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工作者,理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公关礼仪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养成教育

理解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社会意义,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对于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社会意义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礼仪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千多年前,许多思想家就对公关礼仪的作用有过重要的论述。如: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大思想家荀子更是把礼与法相提并论,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作为当代大学生理所应了解和掌握公关礼仪的本质、原则和规范,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1公关礼仪的含义

公关礼仪是社会组织在与公众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问、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达成共识,构造和谐环境,最终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一种行为准则。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塑造组织成员的个体形象,表现所在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体现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因此,它成为组织成员获得自尊与自信、社会组织获得承认与支持,以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重要手段。

1.2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际关系的发展史,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人们也就越加需要运用公关礼仪来调节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如今,大学生的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不断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从中学来到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家庭走向学校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在个性不断显现、自我逐渐张扬的同时,他们更加渴望获得真正的友情,展开更多的人际交往和社

会交往,为了成功、有效、和谐、愉快和持续地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接触,公关礼仪素质成了他们实现建立友情,发展友谊和了解社会的钥匙,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纽带和桥梁。

第二、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人的需要

公关礼仪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在我们就人品与文凭问题对社会进行问卷的调查中,百分之百的企业回答是:人品重于文凭。在人品塑造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关键,而公关礼仪素质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也就关系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对大学生而言,举止庄重,进退有礼,仪容客观,执事谨敬,文质彬彬,稳健主动,不仅能塑造良好个人的形象,还会获得他人和组织认可与尊重,成为其社会化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高学历教育和低素质表现相矛盾的现象,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正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才和成功的需要

公关礼仪是成功者潜在的资本。美国Syracuse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幸福》杂志所列的100家大公司的高级执行经理和人事主管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其结果显示,英国有93%、美国有96%的公司经理一致认为公关礼仪素质对于个人获得成功非常重要,因为,在现代企业和组织的活动中,团队协作是重要的特征之一,公关礼仪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造就迷人的个性,保持身心健康,培养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高度的自治力和组织才能,提高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正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和素质。

第四、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文明礼仪,诚信公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的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他们会将职业活动中的文明风尚带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带到人们的家庭

里,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和安定团结;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规范各行业的社会形象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影响力,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防止和抵制不文明习气的蔓延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2、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刚引进公共关系这门理论课的时候,礼仪文化还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走进大学校园。如今,随着人们对礼仪认识的提高和重视,许多的高校为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开设了礼仪课程,而且还开设了公共关系与礼仪的交叉学科~公关礼仪。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我认为可以从完善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方面多下功夫,其做法是:

2.1完善校园公关礼仪环境系统

完善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是实现大学生提高公关礼仪素质的基本保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好的环境和氛围。如今,大学生公关礼仪习惯的培养应在硬环境投人基础上,更加注重校园软环境的建设,这包括:第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校生活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如:各种团队形式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和组织的校内外公益活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对公关意识的培养和对公关礼仪知识、习惯、能力、要求的探索与学习。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大学生们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与能力的良好环境。

第二、注重高校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修养。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即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素养是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职工的公关礼仪形象应当是:对己注重仪容、仪表的修饰,使之庄重、大方、得体;对学生,应处处以礼相待,尊重为先,服务为先,从而提升各部门形象。高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对内对外都面临着一个组织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公关礼仪素质的修养是提升组织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完善公关礼仪素质的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每年都应用综合测评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一年一度的测评。从该体系设置的评分标准来看,应当加大德育素质的比重,同时应更加明确公关礼仪素质的类别、标准和要求。这种明确公关礼仪素质的考核机制,将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把强制转化为自制,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品质。

第四、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文明礼仪,诚信公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的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他们会将职业活动中的文明风尚带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带到人们的家庭里,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和安定团结;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规范各行业的社会形象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组织之间的关系。面这些影响力,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防止和抵制不文明习气的蔓延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2.2完善公关礼仪教学系统

公关礼仪是一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广泛,并具有无限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承性的文化体系。因此,公关礼仪课在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然面,在高校公关礼仪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公关、旅游、营销、文秘等专业将公关、礼仪课分别作为该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之外,更多的高校是把公关、礼仪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一百多人的大课堂,一般只开20个课时,无论在内容、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难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要求,对此,我认为:

第一、以素质教育为本,科学制定公关礼仪教学计划。

公关礼仪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计划的职能部门首先应当明确公关礼仪课开设的必要性,无论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应将公关礼仪素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其课时量和时间的安排应当根据大学生培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求,就业的需求,综合进行考虑;公共关系课、礼仪课不论是单独开设,还是交叉开设,在有关专业或科目的教学中,理应将公关礼仪的内容与专业技能培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作为素质能力的培养,从大学生入学开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培训,都应有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纳入系统的学生教育过程当中。

第二、把握课堂教学,丰富公关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公关礼仪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且多元化得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以公关礼仪的形象做到以礼教学,即以礼的姿态、礼的语言、礼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和形象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快的公关礼仪资讯和信息;利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辨别失误和提高做事的才能;利用小品演示和模拟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关礼仪的作用和其带来的快乐与和谐;利用专业培训,将公关礼仪知识与专业技能密切结合,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就业历程和职业生涯中去领略公关礼仪修养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和喜悦。第三、改革考试的方式和成绩评定的标准。

公关礼仪作为一门或两门课程,理所当然的要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课程的特点进行考试或考察,学生的成绩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卷面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考勤表现与作业成绩,后者的成绩比重不少于40%。卷面考试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考核学生对公关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还应当把考试当作学生再次学习、应用公关礼仪和提高应变能力的一个机会。因此,试题中,考核学生的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较难和难题应占45%以上。总之,礼形于外,德诚于中。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是一项意义深远而艰巨的任务,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附:参考文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

央国务院颁布)《幸福》杂志

篇3: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

1999年国家做出扩招决策后, 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115多万人, 2002年123万人, 2003年175万人, 2004年232万人, 2005年250多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成为了新的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失为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出路, 既能减轻就业压力, 并带动他人就业, 还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和保持经济活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自主创业能力的内涵、构成和意义

(一) 自主创业能力的内涵

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极强的把参与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活动能力;它是一种以智力为基础, 以创新为特征, 以创造为手段, 积极面对激烈社会竞争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自主创业能力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能力, 而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围绕创业行为发生并具有一定心理特征的能力综合系统。

自主创业能力需要经过一个培养的过程。创业能力既不是一个人先天的潜能, 也不具有遗传的特征, 是创业者在创办事业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具有进取性的、科学利用各种条件的、善于捕捉机会的、全面把握国家政策和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综合协调分析能力。创业能力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

(二) 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

创业是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要完成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 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实际上, 自主创业需要哪些能力, 应该由具体的创业性质、目标、内容、方式、环境以及创业者的个性特点综合决定。对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认识, 有综合能力说、认知能力说、心理品质说、整合能力说、基本能力说、综合素质说等观点, 其中综合能力说更能够突出能力的实际应用方面。

综合能力说认为, 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专业能力就是基本职业所需要的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这是从事一切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指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是创业教育的对象;社会能力是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

(三) 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急剧增加、高等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 以及大学生需求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方案成为大家的共识。从社会与个人的发展和需要角度看,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就业问题, 需要自主创业者开创更多事业, 减缓就业压力。

2.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 集中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职员;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不了业。改革高等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要途径。

传统教育存在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功利轻素质等现象, 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困难。要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其目的在于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另外, 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能力, 是大学生在亲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需要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时间, 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感性认识。

3.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目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有多种原因, 比如高校经过多年扩招, 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强度逐渐降低;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与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平衡等。但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淡薄、自主创业能力不强。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 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带动社会劳动力就业。从长期来看, 有利于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

4.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却不明显, 并非人力资源强国。过去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人口红利”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出现了瓶颈。鼓励大学生等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 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是化解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综上所述,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对大学生、高等院校、社会来说都势在必行。只有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才能使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被普遍认为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随后, 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逐渐高涨, 但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仍然相当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想创业的大学生很多, 真正付诸实施的却不多。据统计, 2005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达1.35万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4%。另据华东师范大学最近公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 尽管77.6%的大学生表示会考虑创业, 但最终下定决心走上创业之路的不足2%, 而能够坚持到5年以上并且小有成就的更是不足1%。

目前,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较之以前还算活跃, 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都是被动创业。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以自雇型创业为主, 即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多数以解决个人就业为目标, 往往缺乏系统的、长远的自主创业规划。大学生自雇型创业属于具有一定门槛的专业性创业领域, 而所需的资金又不是很多。显然, 自雇型创业非常适合具有专业技术和创业倾向的大学生。但自雇型创业也有很多不足, 如资源有限、信誉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团队, 限制了自主创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现状

1.综合素质不高

自主创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而不仅仅指某一种技能。当前, 部分学生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限制了自主创业活动。有些即使自主创业, 成果也不理想。

2.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自主创业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 竞争异常激烈, 因此, 自主创业不仅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 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大学生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应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意识, 增强竞争优势。

3.人文素质不高

自主创业活动复杂多变, 这就要求自主创业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要有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健康的个性、高尚的品德等。大学生自主创业要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 协调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培养人文精神。

(三) 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提升自主创业能力的因素:

1.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基本上进行的是就业教育, 多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仍处于空缺状态。虽然一些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例如,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式创业教育,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结合了上述两种创业教育优势的综合式创业教育。但不少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甚至“名存实亡”, 或者以一些所谓的“就业教育”取代创业教育。而另一些高等院校缺少必要的创业资源, 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得不到系统的指导, 在营造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方面走过场, 有始无终等,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保证。

2.高校教学活动与课程设置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教学活动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活动, 也是培养大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以常规性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主, 不适合大学生提高自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种开放的、与各种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中进行。

在课程设置方面, 普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学科为基础, 重在理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主要以专门职业为基础, 强调实践。两者往往泾渭分明, 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碍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此外, 创业课程的落后也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高。

3.高校教师队伍的局限

教师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中坚力量。目前, 我国严重缺乏创业教师。在教育部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之前, 我国创业教师主要集中在商学院, 且以经济学专业教师为主。针对我国创业教师短缺、专业单一、缺乏实践经验等不足, 从2003年开始, 教育部开展了常规性创业师资培训活动。到2007年, 已培养了600多名创业骨干教师, 促进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要求。

另外,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等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提高其自主创业能力的兴趣, 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水平较低。

三、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 立足市场经济, 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 既需要大规模的高层次人才从事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活动, 也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进行创业活动, 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大学生迅速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更是需要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 化解日益明显的社会矛盾。这些现象都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机会。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就业教育”阶段, 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创业教育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形式, 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目前, 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施行创业教育应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 是指创业教育的地位。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改变传统教育培养机制, 完善创业教育组织建设, 搭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训练平台,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创业环境;中观层面, 指高等院校如何进行创业教育。学校不同, 学科特色不一, 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向也就不一样。例如农林院校着重突出农科特色, 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创业教育实施;微观层面, 主要指大学生个体应加强培养自主创业所需能力, 为走向社会进行创业做准备。

(二) 培养师资力量,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以下人员担任创业教师: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的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理论和实践经验兼备的专家型队伍;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和校友;政府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

除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外, 高等院校还应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 以行业为目标, 知识结构单一;在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为中心。显然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过程中需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书本知识、显性知识, 而自主创业能力更强调“隐性知识”, 即隐藏在大脑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 包括信念、价值观、判断力、激情、责任心等。隐性知识支配实践行为, 对实践结果起决定作用。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实践获得, 因此,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需要创新现行的教学模式, 让大学生学会创业学习, 即突破课堂教学形式, 以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为主。

(三) 联系学生实际, 传授过硬本领

根据自主创业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自主创业所需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企业运作知识) 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应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 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越来越表现为高新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在此情况下, 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就必须有深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 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 是立业、自主创业的前提和基础。

2. 决策能力

一个创业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决策者。决策能力是创业者根据主客观条件, 因地制宜, 正确确定创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以及选择实施方案的能力。决策能力体现了大学生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组织领导能力

组织领导能力是基于领导行为或领导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在解决群体组织问题时, 在群体中发挥组织作用, 表现出稳定的状态。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在自主创业活动中应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在学校生活中担任学生干部, 参与社团活动等,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

4. 社会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在交往过程中顺利完成交往任务并运用交往技能达到某种工作目的的心理特征, 包括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亲和力、协调力等。这些都是自主创业者必须学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进行自主创业活动, 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与各行各业的人员沟通交流, 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创建服务平台, 激励创业实践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势在必行。现阶段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活动章程与方案。

1. 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活动

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竞赛活动主要是为了推动高等院校自主创业氛围的形成,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水平和思考能力。

2. 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

社团活动可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提供初级平台, 高校应给予经费支持和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帮助创业社团发展。

3.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让大学生有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的实际环境。河南农业大学的经验可资借鉴:河南农业大学依托“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建立了“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园”, 每年有13个专业的4600多名学生到园区进行教学实验和实习,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将自主创业、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教学、科研、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去, 既注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又注重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和能力。针对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创业教育, 使自主创业教育真正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志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7) :74-76.

[5]孙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3) :83-85.

[6]吴启胜.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8 (5) :71-74.

[7]郝鹏飞, 等.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探讨[J].中国科教理论导刊, 2009 (5) :2-3.

篇4: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方法; 大学生; 创造个性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59-03

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肩负起重要责任,为培养具有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创造个性培养间的关系。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与大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和成长成才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大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动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也在帮助大学生不断过滤人格品质中那些依附性、保守性、被动性、狭隘性等消极因素,提升人格品质中优秀的元素,使学生焕发出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并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始终是主体,充分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的创造性,乃是塑造独立人格的关键。“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1]P10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设定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 “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集中传授、全面有效渗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价值观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在实践教学中,把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寓于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存在的缺陷

我国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灌输”为主,虽历经改革,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仍然拘泥于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教者忠实于教材,照本宣科;听者也只为应付考试,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的根本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将其置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迫识记,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教学方法与创造个性培养的脱节主要表现为:

2.1 枯燥的理论讲解。多数高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脱离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政治性过强,科学性不足,有让人强迫接受之嫌。许多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以独自的方式满堂灌,既难有很强针对性、富有创造性,触及学生灵魂的讲授,又少有富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这种重讲解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理论说教轻心灵感受、重共性轻个性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教法,既违背教育和认识的规律,又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调查也证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还未能适应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如何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努力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有的高校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其运用还比较初级,缺乏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的剪辑、精彩务实的案例和时事新闻资料, 基本上只是把书本内容、教案、部分案例转换成“ 电子版”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还是传统讲课方式的重现,只不过是披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外套而已。

2.2 僵化的思维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 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思政课”的自身特点,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这必然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热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教育规律,而且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师生难以产生共鸣,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我院思政部在2010年上学期对全校范围内的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反馈的结果,学生最反感和不满的就是教师“填鸭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的教学模式,不仅会抑制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而且更严重的是它还会抑制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最初是在思想领域里表现出来,别说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如此,即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是这样,这方面的案例枚不胜举。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也同样是这样的,中华民族的原创力在在思想开放的年代是有目共睹的,但自从清廷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以来,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几乎到了枯竭的边缘。时至今日,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人才在自然科学领域尚没有一人得到过标志着一个国家原创力水平的诺贝尔奖,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吗?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才,这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将来命运的大事。影响一个民族的原创力水平的因素很多,但它和这个国家的思想的开放程度肯定是密切相关的。

2.3 陈旧的教学理念。“以本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导致目前思想政治教学难以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力求做到“三贴近” :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地区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协调因素,加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各种丑恶腐败现象等,都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解释这些现象这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可必须回答的问题。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敢于触及并勇于回答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疑点、难点和敏感点。通过我们调查组问卷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们最讨厌教师回避现实问题的态度,只讲大道理,不把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摸清学生思想困惑的症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贴近学生思想和实际,不能“欺骗”和“忽悠”学生。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的角度、开展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

3.1 首先,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对思想政想理论课求知欲的缺乏,自学能力的局限性等因素,从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实践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做法,尝试了章节串讲、重点重讲、专题演讲相结合的课堂讲授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章节串讲,就是较为集中系统介绍章节或单元内容的理论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对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细讲,在讲授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讨论、辩论等其它方法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精神实质。专题演讲一般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博古通今、声情并茂、富于鼓动的演讲式课堂讲授,激发学生的共鸣,将知识或理论升华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专业特征,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使用其它方法,包括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讨论法、案例法等。另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使用现代化手段来教学,以多媒体为主体,以校园网站,学生电脑为平台。以摄像机播放音像资料为辅助手段,此外,我们还通过设立班级公共邮箱,建立师生QQ群,作为师生沟通,辅导答疑的重要手段。

3.2 其次,鼓劲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培养创新志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教给他们日后自己独立学习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对于学法的研究和指导非常薄弱,至今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至于自学习惯的养成,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故必须从一时一事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不可有所懈怠和轻视。笔者的深刻体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我们是怎样选题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我们是怎样收集资料的,途径和要点是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逻辑思维路径上要注意什么问题;各个同学的体悟为什么总有不一样的地方,该怎样综合; 我们自身各有什么优势,该如何互补;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世 界上的事物会这样简单吗,是否还有每日进步的要求……”等类似的问题。只要对学生们再多点拨一下,他们就会走得更好更远。 “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法,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 自我”。[2]P54

3.3 改革考核方式,延续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考试是检查学 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 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 [3]P60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生源特点及思想、道德、法律及文化理论基础较差而表现出来的“不想学、不会学” ( 相对本科院校) 的特点, 我们把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习行为和考勤状况纳入到期末学习成绩评定中基本形成了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体系,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应试学习的现象。具体做法是:每个教研室在开学第一周就做好考试计划, 教师把考试的方式、 考试要求在第一次课上就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采取某种考试方法的必要性等,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明确教学的要求:第一,教师不出考试重点,不划考试范围,不出考试复习提纲,促使学生听好每一节课。第二,改革期评成绩比例。《基础》课平时成绩占60%, 期末考试成绩占40%。《概论》课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教师要及时公布学生的平时成绩( 如讨论课、 出勤情况记分等)。《基础》课还包括自评和互评两部分。两门课程试卷,都必须有让学生评教的内容,并占卷面总分10%以上。第三,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消除学生惧考心理,转变学生应试学习理念,帮助学生树立以学为目的、以考为手段的学习理念。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转化为个人的品质与素养。真正做到“ 明德笃行, 知行合一”。让学生在考试时评教评学,实际上是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角色既反思教师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同时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与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关系;实行“四统一”工作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考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并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讨论。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琪、刘春芸.生命是教育之本—— 一种面对生命的教育感知 [ J ].人民教育, 2003,(8)

[2] 刘智运.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4).

篇5: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一般大学的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个方面。实验通常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配合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而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介绍,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参照实验教材介绍的实验步骤,借助电脑设备,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是基本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课程实习是结合专业或课程而进行的现场教学活动。传统的认识实习主要受时间、场地、经费和实习单位等条件影响,主要是基于感官认识的教学活动,其终表现形式为结合课堂教学总结报告。在大学教育教学环节中,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不可或缺,可以与大学的理论教育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大学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陈旧近几年来,大学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条条框框太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内容落伍,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另外,目前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仍过于呆板,师生之间很少交流互动。实验实习内容和方法一直延袭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常常是在实验实习前,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连每一步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

(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由于对实践教学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长期以来,各个校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单纯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数得不到保证。

而面对以上问题,改善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有个方面:

(一)重构大学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善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大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能按专业需要接受系统性的实践性培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实验实习教育教学过程

实验是实践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实验和实习是学生检验基础理论知识进而锻炼自身创造能力的必经环节;对于文科学生而言,面向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不可或缺。实验、实习和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让学生增强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可以结合科研通过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

篇6: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从思维的方式和成份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运用,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辨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儿童阶段就已萌动、成长着创造性思维。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原动力。

音乐艺术欣赏课程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高职音乐艺术欣赏课程以音乐欣赏为载体,贯穿灵活多样的课堂模式,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音乐艺术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达到提高思想素质,训练头脑,发展身心的目的?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该实现以下几点: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探究

在高职音乐艺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互动探究模式教学,让学生保持思考的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同时提供一系列与问题有关的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音乐作品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为了让音乐作品能够感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精心选择优美、通俗易懂的音乐去敲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老师应先引导学生细致地聆听作品,让学生听后作形象的分析和描述。学生在描述前应勤于思索,做到有感而发,继而进行探究。

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除了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之外,还要体会到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及品格。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外,就可以选择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管弦乐曲与合唱曲进行引导。他们的作曲风格和创作思想是属于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乐曲所提示的内容对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极其有利。特别对于巴赫的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思索。巴赫的赋格音乐有着数学般的严谨,他把人的复杂情感集中在同一时空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科学价值。在聆听《G小调赋格》时,教师应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感受、去想像、去创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荒山之夜》两个作品,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然后引导学生从音乐家心理方面去分析作品。通过讨论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认识历史等方面进行交流、碰撞,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积极展开思考,进行探索,从而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表明:他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世界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极大兴趣。他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像和创新的习惯,势必推动他形成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唤起其音乐情感,启发、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在创作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从最简单开始。其次,要循序渐进,注意减轻学生对技术方面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音乐的创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大胆进行音乐创作。最后,让学生自己演唱或演奏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大胆参与实践的时候,他们的想像和创造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教师在开展音乐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以柔缓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分为十段,每段都有小标题。在欣赏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可根据标题展开联想,在对旋律基本熟悉后,学生可尝试创作歌词,通过给乐曲填词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根据这种教学的开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强调对学生音乐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合理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所著《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重要论断。如广播扩音系统相当于耳朵的延伸;摄影相当于视觉的延伸;影视相当于视听觉的延伸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音乐艺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已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音乐信息传播系统包括幻灯、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具有声、色、光、图为一体的独有特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深受师生的青睐。合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视听结合,可以强化学生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审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有些音乐是没有情节内容和意义的,往往给人曲高和寡、晦涩难解的感觉。教师可以运用电化教学媒体创设音乐作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视觉可及的画面,发挥视听通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创设场景。

歌剧《卡门》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容的伟大作品,剧情发生在1820年左右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城。《卡门》的序曲是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常被人们称为“斗牛士进行曲”。另一段卡门挑逗霍塞时所唱的哈巴涅拉舞曲《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表现了卡门奔放豪的性格和富于魅力的形象,欣赏这两段音乐如果只有声音而无图像的话,学生想理解作品的内涵是不容易的,还需要教师深入讲解作品中的故事和背景。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音画的完美结合,学生就可以通过画面来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并容易超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

良好的音乐艺术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和良好的审美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21世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音乐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7: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63-01

今年“两会”之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了最时髦的热点词语之一。有人统计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大量社会青年如果缺少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很难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盲目创业,可能会出现‘全民炼钢,尽是废铁’的悲剧。办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包括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等,真正帮助每年730万毕业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做事素质与健康的人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完善大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教育要培育学生开阔的思维、勤勉乐观的性格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高考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教材内容,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政策鼓励,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指导帮助,都尚不能说达到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对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从高考结束之后进入到大学,更多的人选择学习课本的死知识,或者死学课本知识,至于如何在大学里创业,在学校里突破知识权威进行创新,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和概念。而当下我国多数大学中,也没有鼓励创业创新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此语境下,更多的人在毕业时,只想去求职,而没有去谋职;或者说,多数大学生只想得到一份工作,而没有想过为别人提供工作。

近几年,屡屡有媒体提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能不能产生乔布斯?笔者认为,就此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在那里摆着,在教学方面,也远远没有西方大学一样的先进灵活模式。而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与乔布斯都是在大学期间就实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要让我国大学中也产生一个这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显然不现实。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完善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建开放包容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畅通学生的表达渠道,培养学生表达个人思想观点和情绪问题的能力。客观理智地回应学生所思所想,在平等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引导他们在犯错中学会反思和承担。把每一次犯错误都当成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在纠正错误中,锤炼科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注意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要培养学生勤学乐学的超强学习能力,以顺应时代潮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亲身研究和体验,使他们不仅习得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多元能力。只有善于观察和探究,才能不断涌现新的创见和新的灵感,练就超强的学习能力。

3.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阳光正直的心态。如在雷锋月,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到福利院、老人院进行慰问演出,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并承担社会责任。组织书友会、笔友会,畅谈读书写作的心得体会,展示优秀的学习成果,在互学互鉴中,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促进共同提高。

4.给予欣赏和激励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欣赏和激励,用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强,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这是人才辈出,各尽其能的时代。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的脉搏高度契合,培养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客”精神。教育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宽学生看世界的视角,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培养多元技能去开拓多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8: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本, 其主体是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知识和职业素养。其中, 专业理论知识是指本专业内已经形成的系统的通用的理论知识与观点, 专业理论素养是指在专业中形成的审美情趣、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文涵养等, 职业素养是指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专业实践知识是指对本专业的实践及通过实践所形成的知识。专业技能是指适应专业和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 是在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培养训练形成的, 是顺利从事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针对不同的专业必须具备不同的专业技能, 但不同的专业也存在共同的专业技能, 比如阅读、资料查阅、写作等能力。因此, 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在大学生的整个素质与能力中是核心, 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而令人担忧的是, 普通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不突出, 专业课程少, 公共课程多, 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 在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仍然以书本知识传输为主, 缺少专业素质训练和专业实践。最后导致学生专业意识弱、专业素质差、专业能力不强, 缺少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如何培养专业素质并将专业素质转化成专业技能

(1)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专业素质训练。一是加强课堂专业理论学习, 重点解决疑难问题。课堂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这一环节, 教师是主体, 因此, 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要以培养应用型劳动者为指导思想, 在备课、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有条件的教师还要了解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进行理论指导, 避免理论知识脱离实际。二是将课外专业化特色活动与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高校校园活动丰富多彩, 充分利用活动平台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这里所指的专业化特色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文娱活动, 而是指围绕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设计的学生活动, 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产生的效果明显。三是利用学校的实验室等资源开展专业实践。应用型专业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实验和模拟训练, 通过实践可以检验理论知识, 并且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性竞赛。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 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2) 通过校外实践锻炼专业技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因此, 大学生必须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参与实践锻炼, 才能真正完成将专业知识、专业素质转化成专业技能。实践的途径很多,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一是利用寒暑假, 由学校组织的集体社会实践, 这种形式相对集中, 组织性强, 目的性强, 缺点是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制;二是学生利用假期自发参加社会实践, 可以采取小团队和单个两种模式, 由学校提供实习介绍信、主题指导和效果评估, 这种模式比较自由, 学生比较喜欢。三是开展课程见习、工厂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由学校组织, 任课老师或专业老师带队、指导, 是目前高校常规教学和实践项目。但除了毕业实习效果好以外, 其他几种实践活动容易流于形式, 通常都是“旅游观光”。四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实习基地。这是最理想, 最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模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工半读的工学交替”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 1897年形成“双元制培训”教育形式, 而后产生了美国的“校企契约” (Business-Education Com-pacts) , 日本的“企业访问”, 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 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学生深入工厂、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 以双重身份参与工作和学习, 既可以指导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又可以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先进技术、工作经验, 促进就业。

三、建立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 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生从意识层面上重视, 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加强市场考察, 理论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搞好教学。最关键的是需要学校建立专门的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长效机制, 这就要求学校:一是领导高度重视, 转变思想观念, 大力倡导;二是制订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方案, 并纳入到高校办学体系;三是由专门机构组织实施, 设立专项经费。该机制有三个关键部分:一是对教学进行改革, 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课程考核等方面体现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程要体现应用性;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听课评课和教案的检查力度,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对专业化特色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对组织者及指导老师给予教学课时津贴或工作补贴, 这是实施该机制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武欣中.瞄准经济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N].中国青年报, 2009-07-29.

上一篇:住宿学生请假登记制度下一篇:政治教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