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高三学生的寄语

2024-07-09

对新高三学生的寄语(通用3篇)

篇1:对新高三学生的寄语

22、三年苦读磨一剑,气定神闲战犹酣。势如破竹捣黄龙,千帆竞发齐凯旋。同学们,高考总攻的号角已经吹响了,理想的彼岸就在眼前,让我们在奋进中播种希望,在自信中展望未来,在拼搏中转折人生,在努力中走向成功!

23、也许,你昨天曾拥有辉煌,但那已成为枕边一段甜蜜的回味;也许,你昨日曾遭受挫折,但那已成为腮边几滴苦涩的泪痕。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

24、焦虑:许多的考试,许多的挫折与失败;对自己过去的学习不满意、后悔;迫切地想改变目前的状态,但是却不知道从何处做起;当苦拚过一段后考试成绩依旧,觉得付出了努力收效甚微,白付了辛苦,觉得生活欺骗了你;看到父母脸上的担忧与关注,就会内疚、有负罪感等等,导致许多同学整天紧张兮兮、烦恼不安,焦虑,浮躁。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猴子为什么没变成人”的故事吧。猴子想变成人,它知道要想变成人,一定要砍掉自己的尾巴,因为人没有尾巴。于是猴子拿起刀,决定动手砍掉尾巴,但动手之前,猴子被三件事困扰住了:一是砍尾巴的时候会不会很疼?

25、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26、新的学期开始了,我相信同学们更成熟了,会更懂事。我相信同学们在新学期里,都会自己在心中给自己订下目标,但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你是否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回到教室,看到熟面孔,但我们带着新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程。同学们,让我们在新学期的开始,看一下东方的第一抹朝阳,反省一下自己:昨日的时光是否虚度,昨日的梦想是否依然,舞动的青春是否还在飞扬?回首过去的一学年,在全体老师的辛勤培育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凝聚着我们班级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是我们全班同学勤奋好学、同心同德、紧密团结、锐意进取的结果。

27、280天,我们的时间很紧,所以要科学备考,抓紧点滴时间学习。280天,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奇迹,280天,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一切改变,我们也必将改变一切。所以,请相信自己,只要我们有争强好胜的心,有每分必争的决心,有追求名牌、追求卓越的信念,有坚持到底、永不认输的毅力,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则是踏踏实实的学习,向课堂要效率,向习题要准确率,向规范要分数,向细节要成绩。把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那么,高考之时,也就是我们成功之日。

28、自卑:认为自己的基础差,脑袋笨,即使高三很刻苦,恐怕也无法有很大的突破。何况高三还有来自老师、父母以及自身的压力,有考试、成绩、名次的压力,自己觉得承受不起,非常缺少自信,俗话说:油无压力不出,人无压力不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水,如果没有压力就不会形成美丽的喷泉。同学们适度的压力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灌篮高手》中安西教练曾说过:“一个人心都死了,那么比赛就提前结束了。”我们应该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成才之路千万条,必定有一扇成功的大门会对你开放。同学们听说过“生态位”理论吗?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竞争的时间和空间。关键是你要客观的尽快找准属于你自己的生态位。把自信带进每一天,用乐观对待每一天。甚至,面对自己的缺点,你都能机智风趣地开玩笑,那你就是一个非常自信、非常了不起的人。很矮,但是,他会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苏格拉底在遭受了粗暴妻子的“河东狮吼”与“一盆冷水”

29、起早不贪黑,贪黑不起早。每天中午要睡一个午觉,虽然很奢侈,但是很有必要。美国陆军训练所有一句话,“记住你不是超人。”我们同样也要记住这一点,我们不是超人。我们应该及时调整状态,应该及时的休息,并且还要学会随时随地休息。英国的前首相丘吉尔,参加过战争,当过战地记者,学过油画,指导英国人获得了二战的胜利,一年中写了许多的著作,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问他是什么能够让他的精力始终这么充沛,他回答:“能够坐的时候我绝不站着,能够躺着的时候,我绝不坐着。”说的就是要时刻的注意休息,以便自己在真正需要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全部的投入。

30、俗话说:熟能生巧。想要考得好,就得多做题。卖油翁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此无它,唯手熟尔。”贝克汉姆的球技很好,怎么练出来的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整个球队集训完之后,他一个人再练半个小时,一脚一脚的冲着球门踢。想取得成功,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一次一次反复地去做,一直做到娴熟自如,没有人比得上你,你就是领军人物。

31、努力学习吧,曙光就在前面!

32、抱的盼望,为的尽力,做最坏的盘算。

33、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34、挺直胸膛直面高考,前程似锦激流勇进,冲锋陷阵心如止水,笑看六月云卷云舒,傲对考场风云变幻。

35、你们马上就要迎接高三的的日子,现在离高考还不到十个月,日子会很快过去。新的学年,新的起点,也就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拼搏与奋斗。虽然刚刚开学,但我们要尽快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现在距离高考280天,也就意味着学习状态的进入没有过渡期,我们需要以良好的状态和踏实的学习心态来投入学习,并且要竭尽全力。

36、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独占熬头,舍我其谁,加油。

37、奋斗者的幸福是从痛苦起步的,享乐者的痛苦是从“幸福”开始的。

38、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新学期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39、不要让在乎我们的人为我们哭泣。

40、迷茫:始终无法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现状,处于无目标、无计划的状态。

41、心态问题,在心态上要放的开,不和别人去比,努力去学就行,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天道酬勤。你的目标是本三,有专科保底,750分的50%是375分,60%是450分,70%是525分,375就可以上专科,450就能上本三,这是我的期望值。如果你能考出的500以上的成绩,那是奇迹。我期待奇迹发生。

42、只有目标明确,才会让我们拥有了希望和执著,就像是长夜中远方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目标明确,才能让我们有了明确的选择,无论它有多高。任何时候都要看准这个目标,用它来激励自己,让它作为一种永远的动力。比如说你定一个喜欢住的城市,喜欢去的学校,喜欢学的专业,然后用这一年你去苦拼。

43、今天我尽力了吗?尽了多少力?

篇2:对新高三学生的寄语

数学:对错题难题加强反思

2013年高考平稳结束, 2014届学生已进入高三备考阶段。学生在数学复习中应谨防下列误区。

误区一:理科“文”学反复记忆

学习方法的改进应重于知识点的补习。许多学生希望以勤补拙, 通过大量公式和解题方法的记忆来提升成绩。殊不知, 文理学习大相径庭:文科需要大量记诵以期厚积薄发, 理科却忌以过度记忆替代思考。事实上, 以记忆为数学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生往往是缘于思维的惰性。

高中数学所需记忆内容并不繁多, 学生复习时应注重理解与反思。一是对概念的理解与反思, 如函数定义的内涵、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蕴含的条件强弱关系等。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 命题人有意灵活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以作甄别, 如今年高考理科选择题第2题:“便宜没好货”的意思是“不便宜”是“好货”的什么条件?

二是对解题方法的理解与反思。学生应深入思考何以某方法解决某问题, 而非简单记忆方法与问题的对应。今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证明题的考查力度, 对逻辑能力和思考深度有较高要求, 通过对陈题的反复操练和记忆来解答这些难题已经不太可能。

误区二:忽视主线分割知识点

高三数学复习的第一阶段是各章知识点整理。高中数学主要内容为:不等式、函数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比与三角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 不应分割地看待各知识点, 而应顾及各章内容内在逻辑关联。其中,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主线, 在许多章节中都有重要应用。例如, 学生不能处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原因, 是因为不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实质上是通过一元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来实现。又如, 作为高考最重点内容之一的数列也是函数的延续, 数列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上的函数, 许多数列问题本质是函数问题, 如今年高考数学理科压轴题。

函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贯穿了高中数学大部分知识点, 一些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看似和函数无关的考题最后也常化归为一个函数最值等问题。从今年高考来看, 理科五道解答题中有三题实质为函数问题。因此, 在高三复习中, 学生应先着力攻克高中数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函数内容, 熟练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函数思想在其他知识点中的运用。

误区三:心存侥幸擅自取舍

《考纲》中, 部分知识点由于历年考查要求较低或并未涉及, 许多学生往往忽视对这些考点的掌握与理解。如三角比中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 虽属考纲内容, 但十几年中未曾在高考中出现, 许多名校优秀学生也背不出这八个公式;又如往年高考中涉及到的极坐标方程问题都可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解决, 因此许多学生对极坐标的掌握仅限于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从今年和去年的高考命题来看, 命题者在小题目中的求变意图明显。一是加大考查范围, 如今年理科第11题对和差化积公式的考查;二是加大对部分知识点的考查难度, 如去年理科17题对随机变量方差的考查、今年理科第7题对一个难以化为直角坐标方程的极坐标方程的考查、今年理科第13题对祖暅原理的考查。事实上, 这些知识的考查难度并不高于其他知识点, 可惜的是学生基于经验判断的复习方式使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停留在最表面层次, 考到“软肋”也正是近两年大量学生感到小题目偏难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 学生在高三复习时, 应注重覆盖各“小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以考纲为本, 配以一定的练习量, 切不可基于往年经验心存侥幸而有所取舍。

误区四:盲目演练不求反思

信息泛滥时代的习题书质量参差不齐。高考在即, 学生往往盲目跟风, 唯恐比他人少做一本。在这一点上, 学生们要明白, 习题选择宗旨并非“好坏”, 而是“适合”。每套教辅均有适用群体, 并无全民适用的百科全书。

学生往往缺乏对习题的判断力, 容易被一些出于经济利益标新立异或充斥难题的教辅所吸引。这些习题往往与标准化的有规律可循的高考内容相去甚远, 高三时间宝贵, 过难习题的训练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更易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打击。

学生在挑选习题时, 宜参考教师推荐意见并以学校配套练习为主。此外, 教辅应“物尽其用”, 对难题、错题进行足够的反思, 避免重量不重质。优秀学生的练习量并不突出, “吃透”一两本习题足矣, 而普通学生常常“做完”四五套习题仍鲜有提高。练习效果的差异就在于对练习的反思。

误区五:割裂高考与自主招生

几个重要的自主招生考试的数学内容不外乎下列两点:大量高中知识背景下的难题和少量大学知识的下放。可惜的是,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社会培训机构为了招揽学员, 往往强调少量大学知识的下放, 只顾给学生讲授新课, 或者靠一些过难的习题来吸引“病急乱投医”的学生和家长, 给学生造成假象:不懂的太多了, 必须单独补习自主招生。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看似记下了许多内容, 能真正应用到实战的却很少, 还往往因此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数学由大量纵向结构的内容构成。不知加法, 无以谈乘法;不知乘法, 无以谈指数;不知指数, 无以谈对数。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不矛盾, 主要是难度的加深。置基础内容落实于不顾, 妄想学习高一层知识自是无稽之谈。

在高三复习阶段, 有意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一定要首先夯实高考中所需的基础知识 (也是自主招生考试的基础) , 再逐渐增加难度和广度。

(作者胡小群,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

语文:把日常考试当成“排雷”行动

升入高三, 大多数学生都打算在这一年大干一场, 但要注意不能蛮干, 必须讲究策略。下面从两个角度来谈谈高三语文备考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把握不同板块的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

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愿意做现代文阅读题。原因很简单:学生认为做题没有成就感, 现代文阅读题“对”与“错”的界线不分明, 似乎全在模棱两可之间。这是误解。认真研究试题就会发现, 每道题都有其做题的思路和线索, 每道题的答案都是有来历有讲究的。只有找到了做题的线索或思路, 才能发现正确的答案, 从而明白“对”为什么对, “错”为什么错。如果学生做题能逐步做到“对”得清清楚楚, “错”得明明白白, 就会找到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成就感, 从而提升做题的信心和“技术”。

古诗词默写

这道题共6分, 不少学生觉得这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实际上这道题不可小觑, 因为这几乎是语文试卷里为数不多的在考场上就知道对错成败的试题———做得好, 提振信心, 消除紧张;做得不好, 挫伤信心, 增加紧张。所以这道题有时会成为语文成绩的晴雨表, 需认真对待。不少学生平时不准备, 往往是在考试前突击背诵, 不仅容易出错, 而且还会打乱整体备考节奏, 得不偿失。因此, 背诵的功夫必须分配到平时。

古诗文

古诗文历来是难点。不少考生面对古诗文未战先怯, 因怯而败。古诗文的阅读一定要先整体把握。不少学生读古诗文时, 逐字逐句地解释, 走一步停一步甚至停两步, 结果不仅严重影响阅读速度, 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支离破碎, 甚至丢三落四, 没有整体感知。读古诗文要连续地读下去, 如古人所言“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样才能建立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里所说“切身”是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 再结合题目本身去细致思考和推敲。

作文

高三学生最关心最上心的无疑是作文, 毕竟满分70分的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当然输不起。但学生必须明白, 单靠作文赢也并不保险, 把考试成败的赌注押在作文上的学生往往会失算, 毕竟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很接近。每年一类卷作文比例很小, 语文试卷中分值最大的作文在得分上往往拉不开差距。我们在阅卷中发现, 言之无物往往是考生作文丢分的主要因素之一。高三这一年, 学生的阅读量应该比之前的任何一年都大, 因为这一年学生要做大量试题, 每套题中都有好几篇文章。这些文章一般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建议学生在做题时把阅读文段作为做题的材料, 考完后把选文当作汲取作文营养的资源。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充分发挥日常考试的备战功能

高三这一年考试多, 不说铺天盖地, 也可说接二连三。面对考试, 有人疲于应付:给钟就撞, 如同苦海无边的苦行僧;有经就念, 如同有口无心的小和尚。也有人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考好自舒心, 考差也坦然。对考试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学生对待考试时的态度和表现。有的学生完全把考试作为学习目的, 整天昏昏然跟着考试转, 考好了觉得工夫没白费, 喜笑颜开;考差了觉得辛苦皆徒劳, 情绪低落。心情的阴晴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的高低。如果是高考, 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平时的考试毕竟不是高考, 而是手段。一句话, 就是备战高考的手段。既然是备战, 就要充分发挥其备战功能。

从备战的角度来说, 平时考得不好未必是坏事。高考备战是一段不断重复的路程, 考试结束后, 自己不是站在新的起点, 而是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以高考为“假想”的终点。也就是说, 备战的终点只有一个——高考。每次考试都是一次重复。重复的价值即在于发现隐患并消除隐患。

打一个比方, 模拟考试就是“排雷”行动, 那些让你丢分的知识点就是地雷。每一次考试就是一次征程。在这一过程中, 布满了地雷。在前进的路上, 能发现地雷并成功排除地雷当然可喜可贺。但是, 在考试中踩响地雷也同样可喜可贺, 即便被炸得血肉模糊遍体鳞伤也无所谓。因为踩响一颗地雷就等于在你迈向高考的征途中少了一颗地雷。当然, 前提是你必须真正弄明白这颗“地雷”的来龙去脉, 并切实做到此后碰到同样的“地雷”能够识别, 能够排除。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考试中踩响的“地雷”越多越好, 因为这样, 征途中就可以减少更多的地雷, 为最终进军高考铺就坦途。如果平时的考试顺风顺水, 一马平川, 从某种意义上说倒应该引起警惕, 说不定会有一些隐藏很深的“地雷”在高考的考场上爆炸, 那可就惨了。

需要提醒的是, 历年来的高考原题是最好的模拟试题。不少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看法, 认为考过的题不可能再考, 所以对以往的高考原题往往置之不理, 这种看法和做法大可商榷。因为高考命题遵循的原则是“稳中有变”:而且“稳”的是绝大多数, “变”的只是极个别。考过的原题当然不可能再考, 但同类的题目同样的考点依旧会粉墨登场。而且, 平心而论, 高考原题毕竟是深思熟虑、精心琢磨的产物, 到底比各级各类模拟试题的品质更高, 训练价值更大, 置之不理, 委实可惜。

(作者魏新磊, 长宁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英语:在具体语境中提高语言能力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在高考和自主招生的英语测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又能为未来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当前最为关心的话题。

新高三学生首先要明确, 上海市英语科高考旨在测试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中着重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而考试内容, 为当年的考试手册和词汇手册。因此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还是应该以提高自身语言能力为主要学习目标, 学习策略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 即巩固语言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

系统整理, 逐个击破

高考的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测试考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基础知识的能力。具体目标为:能在具体语境中识别、理解和运用语法结构;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汇。

一般而言, 高考语法分为三大块———动词 (时态、语态和非谓语) 、句子 (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和其他 (介词、代词、倒装和强调等)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 将近五年的高考卷按三大类和相应的语法结构进行汇总, 在理顺知识点的基础上, 加以高考实践题型的分析, 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和不足之处, 辅之以相对应的操练和巩固, 有针对性地提高。

语法最重要的就是运用, 学生在操练时不一定全部运用选择题的方式, 尽可能自己写出答案, 尤其是动词, 在上下文语境中的操练和改进有助于语法结构的掌握。2014年秋季高考英语语法题的形式可能有所改变, 即由句到篇, 但万变不离其宗, 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运用仍是基础。

结合语境, 掌握词汇

词汇的习得离不开语境中的操练, 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当年的高考词汇手册有效地掌握单词, 做到有的放矢, 详略得当。有些名词或是形容词只要掌握其含义就可以, 而有些动词要详细地掌握其搭配用法, 例如:get, come, put, take等。

词汇的掌握并非拿着词汇手册反复背诵和默写就能牢记, 和语法一样, 在具体语境中的操练才能真正做到过目不忘。比较有效的方法有:1、和翻译结合在一起, 通过若干句子的翻译达到复习巩固并掌握其基本运用的目的;2、在完型和阅读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单词时, 做个记录, 有目的地进行强化;3、通过准备口试和平时写作训练, 适时地用一些自己反复记忆的词汇来复习巩固, 在词汇运用中习得词汇。

在练中学, 在学中练

高三英语学习操练的关键是语篇, 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平时对语篇的巧练来掌握语言技能, 那么应对整份试卷就游刃有余了。

在语篇理解中,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例如:很多语篇并不需要逐句地阅读, 而是可以试着学会逐段地阅读, 抓住每段的第一句句子 (topicsentence) 和最后一句句子 (concluding sentence) , 通过知道每段的大意, 对全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针对性地做题目, 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答案。

同时, 学生也可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语法和词汇中的选单词题型更注重词性和语法的运用, 完型填空的语篇更注重词汇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 阅读理解题侧重于某些具体事实、指代关系、猜测词义、识别文章主题和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等理解能力的考查, 学生们可以在不断的阅读和操练中提高速度, 力求判断无误, 推理正确, 表达准确, 真正做到练中有学, 学中有练。

当然解题技巧只是一种应试技巧, 读懂文章才是阅读得分的关键。高三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 语篇可以从易到难, 从一开始每天分散做1-2篇阅读, 到第二学期集中性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7篇篇章的阅读和解题, 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举一反三, 抛砖引玉

听力部分的提高, 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操练。听力关键是训练自己的耳朵, 所以通过反复听来听懂,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听力能力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操练总结一下听力中经常出现的几种题型和一定的听力技巧, 举一反三,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 树立做好听力的信心, 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 就会有质的飞跃。

翻译和作文部分是考查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表达。翻译不仅可以在词汇复习中进行, 也可以结合语法复习进行。语法复习除了总结和进行以往高考语法题型的操练, 也可以通过历年高考翻译中相对应的语法考点进行翻译练习, 达到对语法的进一步巩固和翻译正确性及合理性的综合提高。

写作方面, 内容很重要, 高三学生可以每周写一篇完整的作文, 通过老师的批改和辅导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加以改进。同时, 还可以根据自己能收集到的各种类型的作文题, 写出文章的框架而非整篇文章, 把写作的内容进行简单罗列, 例如议论文的分论点、记叙文的选材等。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内容的交流, 这样既节约时间, 又能通过不断的思维火花的碰撞, 获得更多的信息, 拓宽视野, 提高作文的内容分。写作的语言方面,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 准备一些较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型, 还有表示转折、递进、原因等关系的佳句, 通过一定量的记诵和实践中的操练加以完善和提高, 做到语言的修改和润色。

近几年的高考中, 英语学科是学生发挥比较稳定的一门学科, 因此, 在高三繁忙的学业中, 学生们若能以巩固自身语言知识和培养自身语言技能为目标, 高效高质地进行语言操练, 一定能够梦圆高考。 (作者系上海市向明中学英语教师)

篇3:对新高三学生的寄语

一、高考科目设置的关键性矛盾

多年来,我国高中教育基本上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采取“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即不教什么,怎么考即怎么教”的做法。这导致高中教育与高考之间处于“劣性”互动的关系,致使“应试教育”泛滥。为了更有效地推进高中课改,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考“引导和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功能,促进课改与高考间的良性互动。那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采取“教什么考什么”,即高考围绕着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转。这是我们对两者间关系的基本判断,也是高考改革、确定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最重要的依据。

高中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和科目设置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性和选择性。基础性要求高中教育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保证他们的全面发展;选择性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保证他们有个性地发展。这两个原则完全符合高中教育是一种准定向教育的特性,也必然是构建新课程高考科目體系的基本原则。

高中阶段规定开设的科目共16门(或15门),它们不仅为高中生打下共同的人生基础、确保他们全面发展,而且也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若根据“基础性”原则,它们都应该成为高考的必考科目。而“强调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是国际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特征”,所以这次高中课改特别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那么,若根据“选择性”的原则,高中生就应该可以按照其智能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设计自己的课程方案,在所有科目中自由选择学习几门,并将它们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

仅遵循“基础性”原则,考生就必须考所有科目,即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所有考生,高中阶段的共同基础完全得到了保证。结果却会造成考生的智能差异、兴趣爱好差异被忽视,使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落空,严重地损害了“选择性”原则。仅遵循“选择性”原则,高考科目就应该给考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可能性,不但允许他们选择考试科目,还要允许选择同一科目中的不同系列或者不同组合。这样一来,就难以确保高中生的共同基础,导致“基础性”原则受损。原来高考的文理分科给考生相当大的选择余地,但高中生不是缺乏人文素养,就是缺乏科学素养,知识结构、人格都是割裂的、残缺不全的,严重损害“基础性”原则。

由此看来,在高考科目设置上的关键性问题是“基础性”与“选择性”间的矛盾。如何使“基础性”与“选择性”同时得以兼顾,保持好两者之间“必要的张力”,是解决高考科目设置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解决矛盾的三层次选择模式

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分为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规定开设的所有科目分为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各科目又由若干自成一体的模块构成,模块是课程的基本单位,学生可选学不同的模块。与原来的课程相比,这种三层次的课程结构给高中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同时,也为高考科目设置展示一条新路。

高中新课程的科目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工具性科目,涵盖“语言与文学”和“数学”两个领域,有语文、外语和数学。第二类是知识性科目,涵盖“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第三类称为其他类科目,涉及其余的4个领域。对高中生来说,这些科目的学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无需区分孰轻孰重。可由于各科目的功能和学科价值不同,所以涉及确定到高考考试科目时必须区分出它们的重要程度。

工具性科目具有工具性及人文性或科学性的双重价值,既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或者数学素养,所以它们的重要性位居第一。这就是所有高考方案都把它们放在中心位置的原因。知识性科目中的“人文与社会”和“科学”科目分别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种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缺一不可。由于它们学科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人文性或科学性上,但并不像工具性科目那样承担为其他领域科目打基础的作用,所以重要性程度略低于具有双重价值的工具性科目。第三类科目包括的科目涉及领域较多。音乐、美术主要是陶冶高中生的情操,体育与健康促进身心健康,开设它们的目的与前两类科目不同,并非培养音体美专业人员,重点不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技术中的通用技术等则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尽管非常重要,但更适宜于校本评价考核,目前情况下难以成为高考科目。信息技术注重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鉴于信息素养对于现代社会公民的重要性日增,以及信息技术多维度的要求,它具备了成为高考科目的可能性,但其重要性还是稍逊于知识性科目。总体说来,第三类科目在高考科目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要低一些。根据上面的分析,重要性程度最高的工具性科目语文、外语和数学应该确定为高考必考科目;重要性程度的较低第三类科目暂时定为非考试科目。如何处理重要性程度较高的知识性科目是高考科目方案的重点和难点,“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矛盾也主要是体现在这6门科目上。

为了解决高考科目设置的关键矛盾,更好地处理这6门科目,我们提出了三层次选择模式。第一层次是在知识性科目中选择主导学习领域。这6门科目分“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录取考生,需要他们分为文科和理工科两个方向,它们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上的要求是有偏重的。另外,许多高中生偏爱于其中一个领域。那么,第一层次选择是要求考生在这两个学习领域进行选择,确定一个为主导领域,另一个为对比领域。文科考生以“人文与社会”为主导领域,“科学”就为对比领域;理工科考生则相反。这样选择可以使高中生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均不偏废的情况下,适当地向其中一个倾斜。

第二层次选择是在主导领域和对比领域中选择考试科目。在一个学习领域中选择科目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高中阶段开设1门科目的课程价值是它所体现出的普通教育功能,即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特殊作用(培养未来在该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而在于它的一般作用,即这门学科对于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一般公民的教育作用”。一个学习领域包括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它们的普通教育功能基本相同。学习领域内各科目间的差异主要是一些具体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这些差异更多地表现为各自的“特殊作用”,与它们的普通教育功能相比,则是次要的。即,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来看,科目间的差别是很大的,而从科学素养或者人文素养的角度来看,同一学习领域内科目间的差别就显得不太重要了,科目间具有可替换性。许多国家在高中阶段甚至在初中阶段允许学生选学科目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1名考生把“人文与社会”确定为主导领域,需要从中选考若干科目,至于选择思想政治,还是历史、地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这位考生同时还必须在他的对比领域“科学”中根据自身的情况至少选择1门科目。这种学习领域内选择科目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对学生的基础性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可以给学习者选择的自由,有利于个性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基础性”与“选择性”间的矛盾问题。

第三层次选择是科目内选择不同等级的试卷。新课程三层次的课程结构中每一科目都由许多模块组成,除了必修模块外,选修模块分成系列或组合供高中生选择。既然可以这样选择学习选修模块,与此相对应,就应该可以按照这些方式来考试,即高考各科目根据不同的选修模块组合或不同系列出几份不同等级的试卷供考生选考。比如,选考物理的考生,对物理学的人文性感兴趣选择系列1试卷,对物理学的技术性感兴趣选择系列2试卷,对物理学的科学性感兴趣的选择系列3试卷。

高考科目三层次选择模式可以在充分保证高中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考生提供三个层次的选择,尽最大可能地给他们提供选择的余地。这种科目设置模式既遵循高中新课程科目设置的基本原则,又与课程结构相吻合,能够有效地促进高考与课改间的良性互动。

三、一个可能的具体方案

三层次选择模式落实到具体的方案,还有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1)1门科目各模块或者各系列的分值分配问题。新加坡普通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准)把每门科目分为三种层次:H1、H2和H3,供学生选择。H1的范围是H2的一半,但深度与H2相似;H2的难度等同于A水准科目;H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高级内容、研究报告、大学模块)。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把高考的9门科目根据不同学习要求分为三个等级:D1、D2和D3,满分分别为50、100和150分。此前国内也有些学者提出将科目考试分为A、B、C三个水平的建议,与笔者不谋而合。根据各科目课程标准中课程结构和学习要求可以确定出的三个等级考试内容,详见表1。(2)三类科目的分值比例问题。工具性科目具有双重功能,比第二、第三类科目要重要。假定1门工具性科目价值等同于2门知识性科目的价值,那么,3门工具性科目与6门知识性科目的分值近似相同。另外对于任何一个考生来说,虽然知识性科目的两个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也不等值。假定1门主导领域的科目等同于2门对比领域的科目,那么两个领域分值之比约为2:1。为折算方便,各科目的分值必须是50分的整数倍。

这样,如果总分定为750分,那么工具性科目为400分,主导领域科目分值为250分,对比领域科目为100分。根据文、理科的不同,考试科目等级试卷的选择参见表2。

这个三层次选择方案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1)各科目各等级考试的等值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不同科目之间的等值问题,同一科目内三个等级试卷的等值问题。自从有了3+6选1或者6选2以来,前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经过各级考试机构多年来的努力,已经逐渐地减少各科目之间分值的差异。另外,如果我们吸收发达国家水平考试一些有益做法的话,这两个问题应该是能够解决的。(2)1门科目试卷套数过多的问题。有些科目选修模块的选择余地很大,这就会出现1门科目要出许多套试卷的问题。有学者曾计算出,仅数学1科就需要出465或466种试卷(实际上计算有误),由此推出课程结构改革的可行性较差。实际上可以采用相同内容出同样试题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最复杂的数学而言,D1包括5个必修模块+选修系列1,D2包括5个必修模块+选修系列2,D3包括5个必修模块+选修系列2+选修系列4中10个专题选出4个,那么需要单独出的试卷内容包括5个必修模块、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以及包括所有10个专题的选修系列4(考生从中选择出4个专题即可)。这样看下来,数学只需要4种试卷,稍麻烦一些的就是把它们组合成D1、D2和D3卷。由此看来,这个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

参考文献

[1] 冯加根.考试附属型和考试独立型:考试与教育之间关系的两种类型.课程·教材·教法,2000(9).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

[3] 鐘启泉,崔允氵郭,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NURTURING EVERY CHILD:FLEXIBILITY & DIVERSITY in Singapore Schools.2005.

[6] 吴志宏,费蕾英,戴云.理性反思高考改革.湖北招生考试,2005(2).陈彬.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5(24).

[7] 丛立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4).

上一篇:土木工程学业规划书下一篇:购销廉洁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