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2024-08-03

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共8篇)

篇1: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文/黎淑贞

摘 要:介绍了大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引发网瘾问题的案例,分析了他们缺乏自信、沉迷网络的原因,最后通过现实治疗法的辅导策略,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增强自信心,学会理性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休学;大学生;自卑;心理干预

网瘾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高校心理工作者和管理者,部分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休学。网络是一种媒介,人通过网络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就感,然而,心灵的残缺才是沉迷网络的幕后推手。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很常见,由此引起的网瘾问题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受到了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广泛

重视。

一、个案介绍

张某,性格内向,刚入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友情的缺乏,学业的压力,他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开始沉迷游戏。班主任的劝说和同学的开导,没有让张某找回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管束,他选择继续沉迷在游戏世界里,最后期末成绩多门不及格,未能达到学校的最低学分要求,在大二上学期被迫办理了

休学。

复学后,张某虽然有意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但仍喜欢长时间待在宿舍,很少与人交往,仍没有学习热情。班主任和班内的同学都反映张某对人态度冷淡。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不爱学习,沉迷网络的原因可能来自学生本人,也可能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综合来说,张某沉迷网络、缺乏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庭和学习的压力

父亲的期望和自我的要求过高,使张某经常为今后的毕业和就业感到焦虑。作为家中的独生子,父亲年迈体衰,母亲早逝,张某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他就读的是化工专业,在初高中阶段他都喜欢学习化学,成绩不错,但来到大学,化学的学习任务较重,知识点多,他适应能力差,跟不上课程进度,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自卑心理

由于从小缺乏家庭关爱,心理曾受母亲离世的打击,张某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总是采取沉默、冷淡、保守的态度,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与张某建立可信任的`关系时,我发现其实他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对自己有深刻的思考,学习能力正常,但对别人和对自己都缺乏信任,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未来。有时候张某会因为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而耿耿于怀,并否定自己的能力,所以张某的朋友非常少,在人际关系和群体活动中难以找到乐趣。在有限的成长环境中,张某的爱与归属和乐趣等心理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3.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对乐趣和归属的需求

在没有爱的现实环境下,人会转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寻找爱,寻找被认可、被接受的网络环境。在网络世界中,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可以选择角色,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惩罚,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网络上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功,获得成就感,所以得到了很多心灵空虚的大学生的青睐。

三、辅导策略

辅导员通过询问、观察和分析,认为张某的自卑心理是网瘾问题的主要成因,运用现实治疗法对张某进行辅导。现实治疗法倡导者格拉塞(William Glasser)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己所选择的,所以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可能因为未能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和缺乏成功的自我认同,从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和行为。

现实疗法中的选择理论可以用来作为网络成瘾的康复方法。从现实治疗法的观点看,张某的部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所以他选择上网打游戏的行为来尝试满足需要。根据分析,辅导员采取了以下的辅导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一般会把值得信任的老师作为认识自我的媒介,正面的师生关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为了增进信任,辅导员主动约谈了张某,()选择舒适的办公室,跟他单独聊天。在第一次谈话中,辅导员关心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以倾听为主,引导他谈论了他的家庭和对自己的看法。他诉说完自己的焦虑后,心情得到舒缓,并表示会配合做好后期的辅导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后期辅导的重要基础。

2.改变思考方向,培养自信心

张某觉得自己的外貌不佳,能力差,还觉得别的同学经常看不起自己。辅导员针对张某的看法,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以积极果断的思想取代自我贬低的思考方式。谁敢说自己从没取笑过别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同学的玩笑并不能说明美与丑。如果外表不美,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所以既要体会别人的感受,也要学会保持宽容,这样才能收获友谊。

3.订立契约,树立目标

张某沉迷网络游戏多数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寻找乐趣,如果有感兴趣的课,他也会放弃游戏,认真上课。辅导员与张某讨论了目前的行为和生活,协助他明白如何为自己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由于张某对自己的将来感到焦虑,辅导员根据他对化学的兴趣,向他讲解了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帮助他确立职业目标,探讨为了达到目标,他目前还有待提升的能力。根据目标,要求张某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以契约的形式写下达到目标的每月计划、方法、步骤,鼓励他依照契约行事,并定期检讨进度。订立契约和目标的方法可以让张某明确奋斗方向,清楚自己的承诺,契约以文字形式记录使他能严肃对待,激发实行的动力。

4.交际能力训练,体验成就感

为了提升他的自信,辅导员首先需要帮助他提升交际能力,慢慢寻求成就感。征得他同意后,辅导员决定安排张某每周2次到辅导员办公室担任助理,帮助处理事务性工作,如整理文件、发放通知等,借此机会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肯定和为他人服务,使他能亲身体验到成就感。

由自卑心理引发的网瘾问题严重时会阻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需要更多方面的关注,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老师,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对网瘾学生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除了以现实治疗法辅导,还要配以人本治疗,根据被辅导者的身心变化调整辅导策略。

参考文献:

[1]贺金波,黎少游。一种基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现实治疗和选择理论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徐广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作者单位 五邑大学)

篇2: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存在,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自卑心理对个体的生活、学习、交际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在生活学习上。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生活。父母、老师应当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的真正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找到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法为例,从个体、家庭、学校三个。这次,针对我们班一个自卑的小女孩,层面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改变形象法、发挥长处法、降低追求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基本情况

一、个案分析

胡飞飞是我们二(2)班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孩子,她平时的表现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安静。自开学以来,每天来“告状”的孩子络绎不绝,但是从没有学生来说她的不是,也从没听见他来告诉我别人的不是。她上课从不举手,但也从不违反纪律,甚至没见她在上课做过小动作,两手叠放的姿势能保持整整四十分钟,这对有几个顽皮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课后则一个人呆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愿加入到其他同学 当中,这完全不符合一个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最让人心疼的是,每每在路上与我相遇,其他学生都是开心地大喊:“老师好!”在刚入学不久的他们看来能和老师碰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她却是远远地看见我就把头低下,远远的走开,我主动和她打招呼,她也只是低着头很小声地回答我一声。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还来得及和她交流,她早已泪流满面。我发现这个孩子不是单纯的内向,除了胆怯,更甚的是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1、个人因素: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性化、客观化 ,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受小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很难使他们避免产生偏激的一面,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客观条件或者其它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时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 ,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飞飞不仅个子比较小,说话也很小声,在平时课堂中,如果提问到她发,每次站起来回答问题,总是先看到眼泪夺眶而出,然后轻声细语的回答问题,如果其他孩子说听不到,她就直接趴在桌子上哭起来,每每得不到同学们的肯定,再加上长期害怕奶奶责怪而失去这份爱,都在他那小小的心房中压成了一些重量,所以,即使即使有时不 2 用叮嘱她,她总会乖乖地坐在位子上,并且表现出一副郁郁寡欢、自卑沉默的样子。她的这些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

2、家庭因素:自从发现孩子存在自卑心理后,我曾主动联系过孩子的爸爸,希望能找出问题的突破口,但爸爸并没能把家庭的事告知我。在一次偶然中,孩子的姑妈主动给我打了一次电话,从他妈妈的口中得知:飞飞是家里的二女儿,妈妈长期在外,跟爸爸的感情一直处在僵硬的状态,爸爸也在外地做工,因此,一直以来,都是70多岁的奶奶来照顾,孩子从小就跟着奶奶,奶奶人老了,平时放学或周末都是在家里,孩子从来没得出去玩,与其他小孩没有过交集,再加上孩子一直由奶奶一个人照顾,奶奶已经成为孩子的全部,所以孩子很害怕奶奶生气就不要自己,所以不敢惹大人生气,表现得很乖。以至于来到学校,也有同样地表现,害怕表现不好就会被批评,再加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在同学面前比较自卑,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 ,对自己毫无信心。

3、环境因素

飞飞平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这个班集体。这些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每天围着我问这问那。而且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情到我这里来“告状”,对于与同学相处,正处于学习阶段,没有人发现有个小小的小女孩每天都低着头不敢和他们说话。虽然大部分孩子喜欢主动与人交流,但如果一旦这个学生不愿搭理,他们便理解为这是不友好的表现,马上去找其他愿意 3 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这也是受到了儿童认识能力的限制。长此以往,她会离这个群体越来越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她的自卑心理。

二、辅导策略

自卑与自信都是后天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它们是可以改变的。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他们的自卑常常是依赖性的或临时性的。但如果不注意在教育中克服,就会转化为性格的一部分。这时候,人或者被自卑所压倒,成为人生彻底的失败者;或者彻底反抗自卑从而产生不理智的、极端的、破坏性的行为。不论其往哪一个方向发展,都会加剧个人的心理冲突,失掉自己的幸福,有时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作为飞飞的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是我的责任,并且义不容辞、刻不容缓。针对他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密切联系家长, 互相了解家校情况, 及时调整教育措施。(1)、与家长交流,给孩子填补空缺的爱。

飞飞平时在家里,唯一可以相陪伴的就是奶奶,奶奶已经成为孩子的全部,奶奶说的话不敢违背,因为害怕奶奶生气,奶奶叫做得事,不敢不去做,因为怕奶奶扔下自己。她为了讨好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必须小心翼翼的去做每件事。再加上孩子平时很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几乎都是关在家里。在学校里,只能孤孤单单在位置上发呆。以至于孩子的心理几没法放开的去接触一切新事物。在我看来,飞飞的自卑心理源于家长没能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主要有以下三点:

1、忽视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失去和其他孩子相处的机会,使她变得软弱、自卑,缺乏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与需求。有此特质的孩子做事往往比较被动、畏缩、缺乏创新精神,不容易被同伴看重;

2、不能给孩子成长上的关爱,不能陪伴孩子,不能跟孩子面对孩子每次遇到的困难,不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孩子的鼓励,导致她某些方面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伙伴,从而自我价值感偏低,遇事畏缩。

3、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孩子成长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因此,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导致自卑的心理。(2)与家长沟通,学会智爱。

智爱是一种全面的关爱,尤其侧重对孩子心灵的关照。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一同商定,认为父母过少的关心,导致孩子的自卑感,就必须把握三条原则:1.多陪伴孩子,即使没在身边,至少电话保持问候孩子,关心孩子的点点滴滴,保持跟老师联系,观察和注意到孩子的情绪;

2、让奶奶尽量带孩子到小区下,与其他孩子相处,放手让孩子去跟每个人相处,孩子都有自我意识,有强烈的“自己来”的欲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尽量给他们更多自我尝试的机会。如此,他们就会获得更多自我成长的能量,发展得更好。3.在孩子需要保护的时候,成为他的依靠。当孩子的能力达不到时,我们需要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她感受到得到支持和被肯定的感觉。

作为家长关心孩子,不仅要关照孩子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应该关照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在爱的陪伴下成长,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自己处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2.运用各种方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所以,在平常的课堂上,我侧重训练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大方的回答问题,对表现好的同学大力表扬,很多次我都会让小奖模仿表现好的同学,每次有一点进步,就对他大加赞赏。另外,在课堂中,我注意对飞飞的关照,表扬的方式变多样,意在引导她能改掉以前不自信的各种姿态,养成健康的、阳光的、被人认可的形象。从而改变她的心态。(2)、发挥长处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我发现飞飞在画画的时候,可谓是聚精会神,神采奕奕。鉴于此,我在班里发起了一个班级书画比赛,特意给小奖搭建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评委成员由班队委员组成,秉持着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判。飞飞以98分的成绩荣居榜首,这让全班同学对小奖刮目相看,飞飞自己也是兴奋不已。打铁需趁热,接着我召开了一次《找优点》主题班会。在发现别人优点的这个环节,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飞飞画画最厉害了!”飞飞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以爱育爱,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让世界变得温暖,所以,无论在学习上或在生活上,我关心孩子的一言一行,只要她稍有一点进步,我就大力的鼓励她,记得又一次,我要求孩子们交一张全家照,我知道飞飞她没有,我就让孩子们帮我和她拍一张,最后还贴在了班级的集体相册上,每次她走过去看相片,我总能看到她开心的笑。还有一次做手工作业,因为都是带回家跟父母做的,我知道到飞飞的奶奶不会做,放学后我特意让孩子留下来,和她一起完成手工作业,她喜笑颜开。

三、辅导效果

经过辅导,飞飞变得开朗活泼,喜欢跟同学们相处,课堂上常常有她清脆的回答声,我也越来越频繁地看到玩耍的孩子中多了一个小小的身影,那抬起头来脸上所洋溢的笑容似乎在告诉我:她不再是一只离群的孤雁。作为班主任,我倍感欣慰。

吕玉乔

篇3: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自卑是指人们在长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自我认识的偏差, 是个体在自我心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象。如果不能及时矫治, 使自卑心理习惯化、固有化, 就会造成个体人格上的重大缺陷, 严重者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35%, 人数已直逼600万, 这其中81.7%的贫困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其中15.5%存在严重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不仅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 还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的落后、父母的弱势、父母的心态以及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在低人一等的层次上。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性和他人对贫困的态度使贫困大学生无法正视自己。最后是个人因素, 个人的能力差距、期望值过高、心理落差和攀比心理都会导致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现阶段, 我国高校中对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矫治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教师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担任。学生工作教师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等, 此类群体在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肩负责任, 掌握专业的辅导方法和咨询技巧, 能有效对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自卑心理给予关注并积极矫治。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经过专业学习后, 掌握了一定的治疗技术和手段, 明晰矫治方法和技巧, 可以有效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通常, 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工作是采用个案工作方式进行的。本文为方便使用, 将学生工作教师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统称为个案工作者。

二、个案工作应用于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适用性

个案社会工作简称个案工作, 它与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并称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的基本目标不是消极地帮助人解决问题, 而是积极地助人自助, 以便案主能独立面对生活适应上的挑战, 以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功能。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助人自助”, 这当中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方面个案工作是一项帮助他人的工作, 另一方面个案工作是一项帮助别人更好地帮助他自己的工作。个案工作遵循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 即接纳、尊重、个别化、自觉、知情同意、保密和不批判的价值观。

个案工作者与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 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贫困大学生改善环境, 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 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 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 来认识及面对问题,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 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中关于个案工作专业知识对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给予介入是由于个案工作价值观与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目标相一致。个案工作价值体系提倡:

(一) 个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怀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可以使其个人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 还能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的质量,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 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怀。

(二)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也包括社会原因, 社会理应对贫困大学生负有相应的责任。社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脱贫致富的资源, 帮助贫困大学生矫治自卑心理, 从而更好地成长成才, 以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人与社会的是相互依赖的, 不可分割的。

(三) 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 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这说明个案工作个别化原则的需要。由于产生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各不相同, 自卑心理的程度也不相同, 只有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介入方法对每一个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设计有效的介入方案, 才能逐步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自助, 矫治他们的自卑心理。

(四) 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 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产生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 会产生相应的交往障碍, 人格障碍以及自我实现的障碍。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消除贫困, 矫治自卑心理的社会环境, 是解决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重要环境基础。

三、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方式

(一) 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基本原则

个案工作中专业关系的原则是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需求而设定, 它包括:案主参与及自觉原则、个别化和接纳原则、非批判性原则和保密原则。根据这些原则, 在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时应注意: (1) 案主参与及自决原则, 即让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决定, 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决能力, 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分析自己, 然后根据自己的现状对自己进行抉择。 (2) 个别化和接纳原则, 即根据贫困大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不同的介入方式, 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 提升自助能力。要接纳贫困大学生的不同状况, 不歧视偏见, 正视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3) 非批判性原则, 即不否定贫困大学生的各种非理性想法, 不否定其自卑心理, 更不逃避其各种质疑, 正视贫困大学生的各种自卑表现。 (4) 保密原则, 即个案工作者对贫困大学生的所有内容必须坚持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可以让贫困自卑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的倾诉解除防备心理, 完整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 帮助个案工作者清晰地认识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以达到矫治自卑心理的目的。

(二) 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基本技巧

在与贫困大学生建立专业关系时, 个案工作者可以运用同感技巧, 感受贫困大学生所处环境存在的问题, 理解贫困大学生自卑的根源, 能够设身处地从贫困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个案工作者采用尊重的技巧, 表达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尊重, 使贫困大学生消除戒备心理, 表达内心的自卑情绪, 缓解自卑情绪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个案工作者真诚的接纳技巧, 可以让贫困大学生在治疗过程中完全将自卑情绪发泄出来, 有助于加深贫困大学生与个案工作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帮助个案工作者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找到根本原因, 帮助贫困大学生矫治自卑心理。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矫治的过程中, 个案工作者注重沟通技巧的应用可以迅速、敏捷地找到问题症结。个案工作者首先要主动倾听, 倾听贫困大学生的语言信息, 找到信息中的与自卑心理产生有关的因素, 同时观察贫困大学生的肢体语言信息, 以达到解读其人的目的, 帮助自己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贫困大学生的主要信息;采用同理心的技巧使得个案工作者进入并认知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将认知传达给贫困大学生, 使其明白自己得到个案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提高贫困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的信任程度;通过摘要技巧, 个案工作者把贫困大学生所讲述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 并作出提炼和摘术, 以明晰贫困大学生所表达内容的准确性, 更好地完成矫治工作;强调案主力量技巧的使用, 可以增强贫困大学生自信, 使其正确面对自卑心理的现实和产生自卑心理的环境现状, 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 克服自卑。

四、个案工作介入具体过程的应用

个案工作方法的工作程序是指对个案问题所采取的问题解决过程。众多学者对个案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的阶段分法不一, 有三段论、四段论和六段论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状况和我国大学生现阶段所处环境特征, 个案工作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具体过程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资料收集和接案阶段

在这个阶段是个案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了解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现状, 明确自卑心理产生根源, 并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 为进入矫治阶段做准备。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很少会主动找到个案工作者解决自身问题。这就要求个案工作者主动收集资料, 了解贫困大学生现状以及产生自卑心理的严重程度。资料的收集可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遇到自卑心理突出的贫困大学生, 个案工作者要及时地给予关怀, 运用尊重和同感的技巧使得贫困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消除戒备心理, 并逐渐建立信任关系, 进而通过沟通了解贫困大学生更多信息, 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家庭教育方式、个人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具体详细内容。个案工作者应真诚地接纳贫困大学生, 表达对其理解和尊重, 同时注意明确贫困大学生表达内容, 简洁、具体地做出总结, 使贫困大学生明确现状。

(二) 制定计划和介入阶段

这个阶段是个案工作者帮助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实现自助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个案工作者通过与贫困大学生共同制订介入计划, 通过介入, 增强案主自助能力, 矫治自卑心理, 恢复健全人格。首先, 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状况制定详细计划。所制定的计划要包括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简要准确地描述并列出贫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和相关问题、贫困大学生要达到的结果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目标、贫困大学生场力分析及介入方案。其次根据介入方案对贫困大学生进入自卑心理的矫治, 介入阶段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能力和自助能力的主要时期, 个案工作者要综合运用访谈沟通中的各种技巧对案主进行介入。介入阶段个案工作者扮演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和治疗者的角色。最后, 个案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根据贫困大学生矫治情况, 对介入计划做适时修改, 以便更好地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制定计划时要坚持个别化原则、判断过程注重双方的参与、判断过程中个案工作者警惕自己的价值偏见、避免将问题简单归因等原则。协助贫困大学生列出与问题相关的问题, 以便再次确定问题的重点;协助贫困大学生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协助贫困大学生明确其预期结果。

(三) 结案阶段和评估阶段

结案与评估阶段的任务就是个案工作者结束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巩固已有的改变, 增强贫困大学生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缓解自卑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容地面对大学生活。良好的结案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失去个案工作者指导和支持之后, 用自身力量去面对自卑心理及其产生的问题。评估的目标是了解整个矫治过程的效果。对贫困大学生来说, 可以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应对自卑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技巧。对个案工作者来说, 可以从评估结果中看到工作成果, 促进个案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成长。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个案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接触矫治关系要处理好分离情绪, 避免因分离带来的伤害。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个案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新的讯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有利于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才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摆脱贫穷困境带来新的生机。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刻不容缓, 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摘要:贫困大学生由自卑心理所引发的问题事件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产生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各方面因素的探究, 阐释个案社会工作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适用性。运用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 探究个案工作对于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矫治方面发挥的作用, 旨在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贫困现象和问题, 预防和矫治自卑心理。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工作,矫治

参考文献

[1]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 2010 (1) :137-139.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勇, 李卫华, 张金俊.个案社会工作[M].合肥:合肥出版社, 2005.

[4]许莉娅.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关键词:休学;大学生;自卑;心理干预

网瘾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高校心理工作者和管理者,部分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休学。网络是一种媒介,人通过网络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就感,然而,心灵的残缺才是沉迷网络的幕后推手。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很常见,由此引起的网瘾问题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受到了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广泛

重视。

一、个案介绍

张某,性格内向,刚入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友情的缺乏,学业的压力,他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开始沉迷游戏。班主任的劝说和同学的开导,没有让张某找回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管束,他选择继续沉迷在游戏世界里,最后期末成绩多门不及格,未能达到学校的最低学分要求,在大二上学期被迫办理了

休学。

复学后,张某虽然有意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但仍喜欢长时间待在宿舍,很少与人交往,仍没有学习热情。班主任和班内的同学都反映张某对人态度冷淡。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不爱学习,沉迷网络的原因可能来自学生本人,也可能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综合来说,张某沉迷网络、缺乏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庭和学习的压力

父亲的期望和自我的要求过高,使张某经常为今后的毕业和就业感到焦虑。作为家中的独生子,父亲年迈体衰,母亲早逝,张某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他就读的是化工专业,在初高中阶段他都喜欢学习化学,成绩不错,但来到大学,化学的学习任务较重,知识点多,他适应能力差,跟不上课程进度,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自卑心理

由于从小缺乏家庭关爱,心理曾受母亲离世的打击,张某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总是采取沉默、冷淡、保守的态度,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与张某建立可信任的关系时,我发现其实他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对自己有深刻的思考,学习能力正常,但对别人和对自己都缺乏信任,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未来。有时候张某会因为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而耿耿于怀,并否定自己的能力,所以张某的朋友非常少,在人际关系和群体活动中难以找到乐趣。在有限的成长环境中,张某的爱与归属和乐趣等心理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3.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对乐趣和归属的需求

在没有爱的现实环境下,人会转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寻找爱,寻找被认可、被接受的网络环境。在网络世界中,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可以选择角色,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惩罚,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网络上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功,获得成就感,所以得到了很多心灵空虚的大学生的青睐。

三、辅导策略

辅导员通过询问、观察和分析,认为张某的自卑心理是网瘾问题的主要成因,运用现实治疗法对张某进行辅导。现实治疗法倡导者格拉塞(William Glasser)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己所选择的,所以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可能因为未能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和缺乏成功的自我认同,从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和行为。

现实疗法中的选择理论可以用来作为网络成瘾的康复方法。从现实治疗法的观点看,张某的部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所以他选择上网打游戏的行为来尝试满足需要。根据分析,辅导员采取了以下的辅导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一般会把值得信任的老师作为认识自我的媒介,正面的师生关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为了增进信任,辅导员主动约谈了张某,选择舒适的办公室,跟他单独聊天。在第一次谈话中,辅导员关心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以倾听为主,引导他谈论了他的家庭和对自己的看法。他诉说完自己的焦虑后,心情得到舒缓,并表示会配合做好后期的辅导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后期辅导的重要基础。

2.改变思考方向,培养自信心

张某觉得自己的外貌不佳,能力差,还觉得别的同学经常看不起自己。辅导员针对张某的看法,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以积极果断的思想取代自我贬低的思考方式。谁敢说自己从没取笑过别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同学的玩笑并不能说明美与丑。如果外表不美,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所以既要体会别人的感受,也要学会保持宽容,这样才能收获友谊。

3.订立契约,树立目标

张某沉迷网络游戏多数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寻找乐趣,如果有感兴趣的课,他也会放弃游戏,认真上课。辅导员与张某讨论了目前的行为和生活,协助他明白如何为自己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由于张某对自己的将来感到焦虑,辅导员根据他对化学的兴趣,向他讲解了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帮助他确立职业目标,探讨为了达到目标,他目前还有待提升的能力。根据目标,要求张某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以契约的形式写下达到目标的每月计划、方法、步骤,鼓励他依照契约行事,并定期检讨进度。订立契约和目标的方法可以让张某明确奋斗方向,清楚自己的承诺,契约以文字形式记录使他能严肃对待,激发实行的动力。

4.交际能力训练,体验成就感

为了提升他的自信,辅导员首先需要帮助他提升交际能力,慢慢寻求成就感。征得他同意后,辅导员决定安排张某每周2次到辅导员办公室担任助理,帮助处理事务性工作,如整理文件、发放通知等,借此机会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肯定和为他人服务,使他能亲身体验到成就感。

由自卑心理引发的网瘾问题严重时会阻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需要更多方面的关注,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老师,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对网瘾学生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任

务,除了以现实治疗法辅导,还要配以人本治疗,根据被辅导者的身心变化调整辅导策略。

参考文献:

[1]贺金波,黎少游.一种基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现实治疗和选择理论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

[2]徐广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作者单位 五邑大学)

篇5:一位自卑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

一、问题描述

萱萱今年读三年级,是个长得眉清目秀的男孩子,可是他上课不专心,经常做小动作,还要和别人讲废话,几乎每天不做作业,下课惹是生非,弄得其他学生常常哭着向老师告状,而且对老师批评也总是置若罔闻。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家庭教育

父母不关心。父母教育程度低,且对孩子没有要求。父亲又有严重的眼疾,母亲是外来妹,只有小学水平,再加上经常要去外地打工,所以对孩子也管得较少。难得回来,又对孩子百般宠爱,相互缺乏沟通。

2、孤立无助,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萱萱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班上同学都看不起他,不愿与他一起玩。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他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由于经常受到批评,在萱萱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使其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总觉得父母、师生不关心他,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三、教育原则和策略

根据萱萱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的心理辅导。

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进行直接辅导,倾听他的心声和需求,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与他坦诚相见,从而使之产生老师是可信、可靠的观念,与他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萱萱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他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萱萱的相关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父母以及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四、教育预期和教育过程

(1)首先,我采用了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因为我觉得“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另外,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感到被他人理解了,才会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才会对你吐露心声,才会对心理辅导丝毫不产生抗拒。也许萱萱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和理解,他慢慢对我产生了信任,愿意向我倾吐内心的渴望、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辅导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2)其次,我采用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与萱萱沟通的过程中,作为辅导者,我尽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是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他谈话。我还和他一起研究制定了改进计划,我负责帮他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他听讲,课后帮他辅导、检查作业等等,他表示一定配合,同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让大家刮目相看。

每当他有些许进步,我就及时加以表扬,有时再给他一些奖励。但由于他坏习惯已养成,再加上自控能力差,所以反复性较强,一个暑假过去,他又故态复萌。

2、与其他老师及有关同学的沟通

(1)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经常了解萱萱的情况,希望他们多给他关心,多给机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

(2)与萱萱的同班同学经常沟通。有意识地找到素质较好的同学,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多带萱萱参加活动,与他交心,主动关心他,帮助他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小谢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我主动与萱萱的父母沟通。了解他在家情况,对他家庭的情况表示同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转变萱萱的方法,同时也把学校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他们配合。

五、小结与自我评价反思

(一)结果: 师生反映:萱萱自觉性提高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半节课,课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大有好转。

母亲反映: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也能帮母亲做点家务,母亲不在家时,常常能坚持先写作业后看电视。

萱萱自己:现在我不怕来上学了,上课也不再觉得无聊了,有时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我考试也能基本及格了。

(二)反省与思考:

1、从结果来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辅导还将持续下去,因为由于年龄关系,反复性较强。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篇6: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20090120 黄丽玲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长期和父母分离,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父母不亲近。长期如此,她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自卑、缺乏信心、少言寡语、孤独沉默、害怕与外界接触…她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学习、性格、品德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她们难以适应群体,经常感到孤独无助,遇事消极逃避,畏缩不前,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不容忽视,因此就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力所能及的策略,帮助这些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减少自卑感,树立自信,获得成功。关键词 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个案研究;策略

三、个案的基本情况

(一)个案背景

姓名 苏某某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2001年7月

学校 仓山实验小学

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中下

(二)家庭中的角色 家中共两姐妹,姐姐在上大学

1、个案的家庭情况 来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岁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在家呆的时间不长,回到家中对她的关心也不够,对她生活和人际上关心甚少,反而经常问她的学习情况,她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经常感觉自己被忽视,感到自卑,压力也越来越大。

2、父的职业 父母亲是工厂工人。

3、受教育情况 父母都是初中毕业

4、经济状况 中等收入

5、教育方式 放任型和溺爱型

6、对孩子的期望 希望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在亲戚面前争光.四、个案自卑心理的研究

(一)问题行为概述

个性特点 她是个很内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是把头埋在抽屉底下,也不专心听讲,1

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要老师再三鼓励才敢起来回答,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听到。平常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孤独自处,沉默寡言,很不合群,经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学接触,其她同学过来和她讲话,她只是点点头,目光从来不敢和对方接触,老师和她讲话,她也只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老师,老师问她问题她也不回答。在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家人对她的期望高,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年级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在身边,每天上学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接送,听到她们在课后谈论她们父母对她们的关心,带她们去什么地方玩,给她们买很多东西,心里既羡慕又嫉妒。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内心跟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内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感受不到温暖,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不愿与同学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自卑。

(二)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恐惧听到同学们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嘲笑她,变得越来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做完,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在外,很少打电话回来关心她,即使打回来了,更多的是关心她的学习,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的关心,自己很自卑。而奶奶则很溺爱她,什么事都随着她,对她很放纵,什么事都帮她做好,家里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长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学都在讨论自己会做什么,她就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会做,越来越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独、离群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对她不够关注,和她接触很少,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使她感觉到自己被忽视,间接影响其她同学对她的评价偏低,有时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她们当中,长期如此,她便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占了上风。

五、辅导过程和方法

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小学一二年级是最需要父母关怀,父母爱的时候,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首先父母应多给于关注,给于爱,可以采用学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她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她们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她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让她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同时要注意让她们扩大交往范围。当她们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她们主动与别人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她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让她们变得开朗起来,多鼓励她们参加集体活动。

对于苏某某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辅导:

1、我和她的班主任说了这件事,也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并在上课和课后给予她关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课中,我都会特别关注她,前几次发现她都不举手,我很想叫她起来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会回答,伤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问了一个问题,她竟然举手了,我马上趁这个机会叫她起来回答,她回答得很好,声音也非常响亮,我借机对她大家表扬,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丝微笑。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她都会频繁举手,每一节课我都有叫她起来回答,并让全班同学关注到她。,让她慢慢地树立自信,融入到集体中。

2、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我陪她走出校门,在校门口遇到她奶奶,趁机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和她在家里的情况,并通过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并说了她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并和她父母商量,多与她联系,多关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与她奶奶联系,及时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通过沟通疏导孩子心理,用爱来引导与她人交往,培养与她人交际的能力。

3、我和她的几个好朋友带动班上同学在课间主动找她聊天、交流,解决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找她进行谈话,询问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并让她家附近的同学和她一起学习、玩耍,充分让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她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适合她的问题,多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苏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六、追踪随访

一学期后,我再次来到仓山实验小学实习,此时的她已经读三年级了,我特意去看了她,发现她改变了很多,上课坐得很端正,很认真地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主动与同学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书,据同班实习同学反映,她上课很积极,成绩也很好,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与她家长联系,发现她进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够主动地参加课外活动,与人交流,不像以前那么自卑了。

结论

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面对苏某的改变,我更加认识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此,针对苏某这样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应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优点和特长,找机会放大她们的优点,使她们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结,正确地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小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自卑,我们要让她们感觉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篇7: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

【关键词】自卑 人际回避 认知行为疗法 意象 对话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81-02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某些痛苦的体验很可能使他产生一种回避、抗拒的行为来自我保护。如果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没有学会新的方式来缓解,自我防御机制的不当启动很容易损坏其社会功能,那么其很容易不断陷入各种各样的烦恼中。处于成长时期的高中生,如果与人沟通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很容易衍生各种负面情绪,并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选取了一名高中人际回避个案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小张,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班级成绩一直排在末尾,性格较多疑、内向、人际敏感,喜欢独处。在交往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不合群,孤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卑感强,尽量避免与老师、同学接触,与班级同学基本上没有交往;上课时非常害怕与老师目光接触,怕被提问,课上被老师点名会紧张到心跳加速,冒冷汗,害怕同学看到自己脸红说不出话而会嘲笑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小张的父母从他读小学起一直在外地打工,小学四年级后小张转学到父母所在地。父母经常很晚才回家,基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初中时小张因为父母工作原因转学两次,在初中曾经长期遭受过校园冷暴力,且未得到妥善解决,经常请假不去学校。

二、问题分析

通过近一周的观察和了解,小张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和人际回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小张的人际关系不好,曾经因为同学在开学初的关于口音的玩笑而难以释怀,非常害怕自己被同学嘲笑和看不起。表现为在宿舍和教室都不会主动跟同学交流,从不主动问老师问题或者与老师交流,回到家后也基本不会与父母主动沟通,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2)在学校表现上的问题。很安静,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生活上基本独来独往,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或者是体育课都会主动回避跟人交往,活动课上教师曾想方设法帮助小张,但是小张非常排斥。学习成绩不理想,多门成绩不及格,也不愿就学习方面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这种心理属于由于自卑心理而产生的人际回避和敏感,分析他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人认知原因——认知偏差

小张处在支配型的原生家庭中,将父母的评价、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内化为自我的评价,小张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因此过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和眼光,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父母未能提供给自己优越的物质环境。

2.家庭教育原因——缺乏支持

首先,个人安全感的缺失和自我认识的偏差。小张父母由于早些年在外地打工,小张处于留守儿童的状况,后来为了与父母团聚去其工作地读小学,因为是外地生且中途转学没能及时融入环境,内心对于校园有着一定程度的不良体验。家庭条件不好,虽然能理解父母打工不易,但不正确的消费观又使得小张经常会与周边同学进行攀比。家境的原因导致小张产生较严重的自卑心,觉得是父母难以提供给自己优越的物质环境,让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小张的童年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他性格、交往意识的形成期,他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爱护和支持。可是小张的父母并没有在小张最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成长,既难以理解校园冷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又不清楚孩子所面临的环境。

其次,小张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支配型父母,由于工作和教育理念的原因,在对小张的教育上表现出了独断和粗暴,不能认识到校园冷暴力给小张带来的伤害,在孩子最需要有人支持和理解的时候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必要的支持,因此对父母产生了埋怨和回避心理。而这种性格又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语言能力发展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

3.学校教育原因——群体冷漠

小张在一所封闭式寄宿制的普通高中学习,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对学生学习抓得非常紧,而同学间也易形成以成绩论英雄的氛围,成绩排在班级末尾的小张因此感觉到周围同学看不起自己。

这种潜在的歧视和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他启动自卑、自闭等心理防御机制,将自己排斥在群体之外,回避与同学交流。作为一个16岁的男生,向往有人能够理解帮助自己却又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没有得到家庭与学校、社会的支持,负面的情绪和不合理的思维难以得到排解和宣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自我压抑和自我厌弃的过程。

三、辅导方案

(一)转变家庭教育模式

随后进行的家访中,与其父母共同讨论对小张的教育模式并进行一定的改变。基于小张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其父母采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的方式,调整与小张相处的模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小张的人格完善和性格培养上,关心其内心的真实情感需求。

建议小张父母站在平等的角度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走进小张的内心世界,给小张提供有力的家庭支持,让小张能够在家庭中感受到理解和温暖,缓解孩子回避退缩的负面情绪。

(二)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因为社会支持系统而产生的问题只有回到系统内去解决,如果在学校不能得到良好的支持与互动,没有一个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小张回到学校后,产生的人际回避和敏感问题将很难解决。

首先,与小张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在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下,积极动员班级同学主动接纳小张,帮助他融入集体。并通过得到宿舍同学的帮助,在宿舍内营造一个积极接纳的氛围。

其次,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主动邀请、帮助小张参与其中,包括开展特定主题的心理活动课,让同学们能在课上有更多的互动,增进彼此了解,使班级形成一种和谐、互助、包容的氛围。

(三)个体辅导巩固成果

1.帮助小张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信

认知自我、接纳自我的程度将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人际敏感度,小张对自我的认识依托于外界的评价而建立,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严重的偏差,单一价值观也使得小张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偏低而又饱受虚荣心的困扰。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小张的习惯性思维,让小张能够逐渐从人际过度敏感中走出来。

自信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中提到的行为成就理论,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可以帮助小张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通过不断实现短期的小目标来帮助自己逐步建立自信。每一次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都争取给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励,逐步形成稳定的自信和自尊。

2.意向对话心理治疗

引导小张放松,进入想象,引导他描述,帮助小张建立新的积极的意向:如房子、树、昆虫、动物等,通过小张的意向描述,了解小张人格深层对自我的认知,探索心理的不同层面。通过建设性的意向,让小张从最初的自卑、自我封闭、敏感心理走出来,使心理能量的意向逐步走向自信,慢慢接纳自我,逐步摆脱故旧的思维模式,缓解个体焦虑,体验放松和顺其自然的感受,逐步打开心扉,最终接纳自我。

四、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经过一个半月时间的心理辅导,小张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自卑心理有了改善。在学校里,人际回避情况得到了缓解,没有最初那么抗拒与人交往,尽管还是有回避人际的倾向,但是发抖等躯体症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和缓解。在父母的教育模式改变后,小张也逐渐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小张逐步接纳了自己,尝试放下了过去的包袱,脸上渐渐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生气和自信。

(二)思考和自省

1.这次辅导的目的基本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更高一层的目标还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家庭的配合。另一方面,高中生活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都有着许多的挑战和压力,小张在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个体的努力和适应来面对学业的压力。

2.教育公平除了让每个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需要教育者有着良好的共情能力。校园冷暴力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最可怕的是因此产生的一种冷漠的氛围,将严重影响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3.从人格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于个体性格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童年经历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又往往使得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五、结语

每一个孩子最初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丢失了,有的受到了伤害。良好的心理状态源自健康而稳定的自尊心,没有这样的自尊心,那么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而其实健康稳定的自尊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孩童时期是否收到了持续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要改善一个人的自尊心,则需要很好的解决修复伤痛这个步骤。

在高中教学和咨询的日子,笔者感悟很深,通过这一次心理辅导的过程,不但为来访学生提供了帮助,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在这次咨询的过程中,笔者感受比较深的有三点:第一,咨询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真正理解来访者的心情和所处的境遇;第二,意向对话心理治疗在高中可以运用的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钻研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术;第三,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都可以从他们的原生家庭找到问题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朱建军.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朱建军,苑媛.来自东方的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荣格.心理类型——荣格作品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5]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篇8:女中学生自卑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关键词:辅导个案;自卑心理;合理情绪疗法;积极心理引导

小L是个八年级女生,体型中等,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主持、表演、演讲等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出色,是学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校园广播的小广播员。她成绩优异,能力突出,经常被评为“优秀学生”和“优秀干部”。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但最近一个多月来,发生了一件怪事:小L不像以前那么活泼开朗了,逐渐变得沉默起来,在她脸上很少能看见以前的笑容;上课也越来越不爱发言,听课不专心,和老师之间不再有互动,作业经常不完成,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看着小L一天天颓废下去,她的家长和班主任老师非常担心。一天中午,小L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一、来访者自述

小L是个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的孩子,她这样表述道:“老

师,这是我第一次来做心理咨询,希望您能够帮帮我。我对自己已经没有自信了,我认为压力已经把我压垮了。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责任。您别看我以前爱说、爱疯、爱交朋友,但是我从来没有向别人说过我的心事。我和小X总是一起说心事,但是她转学后我就只能把心事压在肚子里,难受极了。我以前还是对自己有一点信心,但是那天在校园广播里读错了一个字,小W就说我:‘就这水平你还是语文科代表呀!’在那之后,我彻底绝望了,我认为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我的姐姐前段时间去世了,她一走,我就成了家族里唯一的栋梁,我姐姐的理想已经放在了我的身上,我带着我姐姐的理想成长着,我现在该怎么办?”

二、心理测试

为了准确把握小L目前的心理状态,我要求她做两个心理测试:《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罗森博格自信心量表》,并向她解释了心理测试的作用,减少她的抗拒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小L的自卑心理较强,有中等程度的学习压力和抑郁,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感到自己事事不如别人,时常感到自卑,需要提高自信心。

三、共同分析原因

为了培养小L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咨询师采用了引导的方式让小L来自己发现这种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1)因为姐姐的

去世,使亲人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小L的身上,对她有很大的期望,使小L感受到比以前更大的压力;(2)知心朋友的转学,使L没有其他的倾诉对象,所以只能将苦闷憋在心里;(3)对别人的嘲笑过于在意,对自己所犯的小错误又过于纠结,从而失去自信。正是这些压力、挫折的存在,使小L失去自信,在各方面的表现均有下滑。

四、合理情绪疗法与认知家庭作业

我们很难改变别人的态度,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针对小L的问题,我向她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她明白自己的痛苦和自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对家人施加的压力和读错字事件所作的不合理评价,帮助其分析不合理的信念,指出她现在的不良情绪就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等。同时,我为小L布置了家庭作业:RET自助表。让小L了解不合理信念会产生不良情绪,从而找出能产生良好情绪的合理信念,请她来讲述自己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改变那些不合理的认知。

五、积极心理引导

针对小L实际存在的问题,咨询师还对小L进行了积极心理引导,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小L去尝试,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咨询师与小L共同分析了她身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对其优点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如,小L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多次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并获得过许多奖项,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从而帮助她建立自信,并建议她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继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升旗仪式、演讲比赛、午间欣赏和学生会活动等,进而增强小L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身上存在的缺点,我们也应该正确去看待它,并想办法把缺点转化成优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向前看,挫折和困难有时反而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同时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使

其明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知心朋友常有而善于发现并结交朋友的人不常有”。

另外,咨询师还与小L的班主任老师、家长达成共识,在日常教育中,对小L多加进行赏识教育,以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推荐小L参加班级和年组举行的各项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挥特长,建立自信,发展友谊。尤其不要把对他人的期待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否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和不公平,应该把孩子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六、咨询后记

经过这次咨询和后期的相关教育,一个月后,小L再没有来咨询了。我通过家访、询问班主任,了解到小L后期的变化很大,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和自卑了,她又交到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笑容又出现在了她的脸上,对集体活动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我知道小L正在逐渐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在于教会学生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心理自育的目的。向小L介绍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当她以后又出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来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对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另外,在实际心理咨询中,积极的心理引导和后期的家长、老师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育可以将心理问题的干预延续下去,从而避免心理问题出现反复性,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7.

上一篇:物体怎样移动大班科学教案下一篇:集体残疾人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