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翻译技巧

2024-08-27

应试翻译技巧(精选6篇)

篇1:应试翻译技巧

Speech by Former U.S.President Carter at Welcoming Banquet 29 June 1987

Permit me first to thank our Chinese hosts for your extraordinary arrangements and hospitality.My wife and I, as well as our entire party, are deeply grateful.In the short period of six days, we have gone a longer distance than the Long March.We have acquired a keen sense of the diversity, dynamism, and progress of China under your policies of your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More than eight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Vice Premier Deng Xiaoping and I joined hands to establish full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great nations.Our hope and vision was to forge a Sino-American relationship which would contribute to world peace and the welfare of our two peoples.I personally looked upon the forging of firm Sino-American ties as a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experiment.We faced the question in 1978, as to some extend we still do today: Can two nations as different as ours---yours one of the oldest civilization on earth, mine one of the youngest;yours a socialist state and mine committed to capitalism;yours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mine a developed one---can two nations surmount and indeed draw upon these differences to build an unprecedented and distinctive relationship in world affair? If we are successful, in one great step our two nations will have been able to ease one of the greatest sources of tension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at betwee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worlds.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and it is still too early to conclude that our experiment will culminate in success, but certainly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ten years are promising.Sino---American ties have become extensive, affecting all aspects of our national lives: commerce, culture, education, scientific exchange, and our separate national security policies.U.S-Europe Divide

President Bush is making a noble effort to pull together the fraying alliance but the fact is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no longer share a common view of the world.On the all-important question of power---the utility of power, the morality of power---they have parted ways.Europeans believe that they are moving beyond power into a self-contained world of laws and rules and transnational negotiation and cooperation.Europe itself has entered a post-historical paradise, the realization of Immanuel Kant’s “Perpetual Peace”.The United States, meanwhile, remains mired in history, exercising power in the anarchic Hobbesian World where the international rules are unreliable and where secur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a liberal order still depend on the possession and use of military might.This is why on maj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questions today, Americans are from Mars and Europeans are from Venus: They agreed on little and understand one another less and less.Why the divergent perspectives? They are not deeply rooted in national characters.Two centuries ago American statesmen appealed to international law and disdained “power politics”, while European statesmen spoke of raison d’est.Europeans marched off to World War Ⅰ believing in power and martial glory, while Americans talked of arbitration treaties.Now the roles have reversed.Part of the reason is the enormous shift in the balance of power.The ga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opened wide as a result of World War Ⅱ and has grown wider in the past decade.America’s unparalleled military strength has predictable given it a great propensity to use force and a more confident in the moral legitimacy of power.Europe’s relative weakness has produced an aversion to force as a t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uropean’s today, like Americans 200 years ago, seek a world where strength does not matter so much, where unilateral action by nations is forbidden, where all nations regardless of their strength are protected by commonly agreed ruled of behavior.For many Europeans, progress toward such a world is more important that eliminating the threat posed by Saddam Hussein.For Americans, the Hobbesian world is not so frightening.Unilateralism is naturally more attractive to those with the capacity to act unilaterally.And international law constrains strong nations more than it does the weak.Because of the disparity of power, Americans and Europeans even view threats differently.A person armed only with a knife may decide that a bear prowling the forest is a tolerable danger---trying to kill the bear is riskier than laying low and hoping the bear never attacks.But a person with rifle will be likely to make a different calculation: Why should he risk being mauled to death if he does not need to? American could imagine successfully invading Iraq and toppling Saddam and therefore 70 percent of Americans favored that action.Europeans, not surprisingly, found it unimaginable and frightening.But it is not just the power gap that divided Americans and Europeans today.Europe’s relatively pacific strategic culture is also the product of its war – like past.The European Union is a monument to Europe’s rejection of the old power politics.Who knows the dangers of Machtpolitik better than a French and German citizen?As the British diplomat Robert Copper recently noted, Europe today lives in a “postmodern system” that does not rest on a balance of power but on “the rejection of force” and on “self-enforced rules of behavior”.American realists may scoff, but within the confines of Europe the brutal laws of power politics really have been replaced.Since the World War Ⅱ European society has shaped not by the traditional exercise of power but by the unfolding of a geopolitical miracle: the German lion has lain down with the French lamb.The new Europe has succeeded not by balancing power but by transcending power.And now the Europeans have become evangelists for their “postmodern” gospe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The app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miracle to the rest world has become Europe’s new mission.This has put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on a collision course.Americans have not lived the European miracle.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暴露了它在军事上的软弱和政治上的落后。西方列强发现迫使中国接受不平等条件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战后,英国包括其他西方国家,包括法国、德国、俄国和美国,还有东方的日本,或是单独或是联合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以不同的方式欺凌中国,以获取优惠、特权、赔偿、租借,甚至领土。一般来说,他们的目的都能达到。19世纪后半页的中国历史就充满了这样的屈辱。由此,中国从一个有主权的封建国家,开始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

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把改革开放叫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因为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近二十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我们进行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信念是坚定的,步伐是稳妥的,方式是渐进的,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虽然在前进中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一些困难和风险,但是我们都顺利地解决了,不仅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动,而且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现在,我们正在满怀信心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在经济上,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政治上,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在文化上,要积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总体来说,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国家。

中国作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人民之所以要进行百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要实行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变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要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欢迎大家参观“丝绸之路游”。为期两周的游览将成为你一生中最为难忘的经历之一。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当时一名官员、朝廷的使者张骞沿着这条连接欧亚两大洲的贸易通道出使西域。这条通道源于长安城(即今天的西安),一路穿越陕西省、甘肃省境内的河西走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帕米尔山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最后抵达地中海的东岸,全程7千公里,其中有4千多公里的路程在中国境内。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资源的宝库,环境的调节器。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依靠海洋。

即将来到的21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世纪。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的海洋法律的原则,维护海洋健康,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上安全,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遵守和共同负担的使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沿海大国。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把发展海洋事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海洋法律制度,积极发展海洋科技教育。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海洋事务,推进国家间和地区间海洋领域的合作,并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为全球海洋开发和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篇2:应试翻译技巧

汉译英部分有其详细的评分原则,了解这些评分原则对我们解答试题,取得高分有很大的帮助。(1)整体内容和语言均正确,得1分。(2)结构正确,但整体意思不确切、信息不全或用词不当,得0.5分。(3)整体意思正确但语言有错误,得0.5分。(4)整体意思完全错误,即使结构正确也不得分。

(5)大小写错误及标点符号忽略不计。

例如:Since mychildhood I have found that 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什么比读书对我更有吸引力).(.12)1分 nothingattracts me so much as readingnothing but/other than/except reading can attract meso muchnothing can/could be so fascinating/inviting asreadingnothing is more appealing to me than reading books0.5分 there is nothingbut reading that can catch my attention (意思不确切)nothing was more attractive to me than reading (语言错误)there is no more attractive thing than reading (意思不确切)nothing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reading (books)for/to me (意思不确切)0分 there is nothing than reading that is attracted me a lot (意思不确切、语言错误)nothing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reading bookfor me (意思不确切、语言错误)nothing is more attracted to me thanstudy/studying/studies (意思不确切、语言错误)nothing can contract me more than reading books(整体意思错误)

二、真题解析

以下摘取的是四级新题型样卷及真题中的翻译部分, 我们先看一下 年12 月的考题。87. ( 多亏了一系列的新发明) ,doctors cantreat t his disease successfully .88. In mysixties, one change I not ice is that .. ( 我比以前更容易累了)89. I am going topursue this course, .. ( 无论我要作出什么样的牺牲)90. I wouldprefer shopping online to shopping in a department store because .. ( 它更加方便和省时)

91. ManyAmericans live on credit and their quality of life ..( 是用他们能够借到多少来衡量的) , not how muchthey can earn.

答案及解析:

87. Thanks to aseries of new inventions. 考察固定搭配thanks to , a series of, 其中发明一词很简单, 考生肯定都知道是invention, 但关键在于它跟在a series of的后面, 表达复数概念, 因此要用复数形式。

88. I get tiredmore easily than before/ I have been more likely to get tired than before. 本题考查的是表语从句, 描述的是说话人目前的状态, 可以使用一般现在时或者现在完成时, 考查点之二是比较级, 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一直是四级翻译中一个常考的知识点。

又如下面的第90 题; 2006 年12 月的88 题Since my childhoodI have found that .. ( 没有什么比读书对我更有吸引力) ( nothing is more attractive to me than reading );6月的第90 题The more you explain, .. ( 我愈糊涂) ( the more confused I am)

89. no matter atwhat expense ( cost) / no matter what I have to sacrifice ( pay ) / would haveto sacrifice 本题主要考查牺牲的表达, 根据上面提供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多种表达方式, 但考生应注意要熟练准确的应用。

90. the former /shopping online is more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 time- saving ) ( can savemore time) . 本题除了考查学生的词汇与表达( 方便convenient , 省时time-saving,效率高efficient都是历年四级考查的核心词汇, 比较级的用法, 此外还涉及到学生对 篇章的把握和灵活处理能力。看到汉语学生很快就会反映出it is more. . . 但是如果直接在because 之后把它译it., 所指代的不是shopping on line,而是距离较近的shopping in a department。多数考生很难注意到这一点。因此我们译成 the former. 或shopping online. 。

91. is measuredin terms of how much they can borrow. 衡量measure 固定搭配interms of 是四级考试的核心词汇, 通常英语中用how much 而不是how much money 来表达多少钱, 是典型的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考生应该掌握, 且下文not how much theycan earn 也是提示。

三、题型特点及应试技巧

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的主要考查点, 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从形式上看四级翻译是只翻译半句, 而不是整个句子。

2. 大学英语大纲要求的核心词汇和词组是翻译考试出题的重点之一。主要考点为:(1)语法考点。侧重点是虚拟语气、倒装结构、从句、非谓语动词(动名词、过去分词、独立主格)等。(2)核心动词和动词短语的考查。

(3)固定搭配。主要是名词与动词搭配、形容词与名词搭配、动词与副词修饰关系、名词与介词搭配、固定词组及固定表达等。

3. 尽管试题要求学生仅翻译半句,但是学生万万不可仅看汉语就进行翻译,而是要仔细看清楚题目中提供的前半句,因为考点往往隐藏在里面。如2006 年6 月第89题The professor requiredthat .. ( 我们交研究报告) by Wednesday . 本题主要考查动词require 的用法, 其后接宾语从句时, 从句要使用should型虚拟语气, 即requirethat sb. ( should) do sth. ; 另外还要注意词组“上交”应为hand in。因此该题的答案为we ( should) handin our research report( s)。如果学生考虑不周全,很容易翻译成一般过去时态或者是将来时态。

因此考生在考试和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做题时学生要胆大心细,小心谨慎。准确把握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语法点。

2.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针对考试中的常考知识点、语法点着重进行复习,以达到在考试中能够熟练灵活应用的目的。

3. 由于我们无法精确的预测考题和考点,考试中无法避免遇到我们没有掌握到的知识点,这时考生可以灵活处理。如2006 年6 月第88 题 ( 为了挣钱供我上学) ,Mother oftentakes on more work than is good for her. 考查in order to 或to 后接动词作目的状语的表达;另外考查动词“挣钱供养” ,即finance。考生如果在考试中由于紧张等原因一时想不起finance 一词,完全可以翻译成in order to earn moneyto support my study .

4.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和总结,适当分析四级考试中常考题型和知识点,并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和区别。只有在对两种语言的异同正确把握的基础上,考生才能做到在做题中信手拈来,翻译成即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又符合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地道的标准语言。此外,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可以适当地看一些翻译方面的书籍,了解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尽管四级考试中所考翻译没有那么难,但是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做基础,学生在做题中会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四、教学策略

根据四级考试翻译题型特点及考查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活动材料, 把翻译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融入到课文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1.首先要提高词汇和语法水平。词汇特别是词组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是清晰准确地表达意思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因为考试时间紧,如果考生对所提供的汉语不能立即在脑海中反映出所考查的相应的英语词汇和词组,一方面会造成考试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则会引起表达不准确,翻译不地道,影响分值。此外,翻译不是单纯的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词组,还要根据所提供的前半句揣摩所考查的语法知识,并迅速做出反映。因此,备考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和语法点,在做题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 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生对翻译能力培养和训练的重视。翻译是一种实践,翻译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由于大学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课上专门进行翻译教学与练习,但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讲授一些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和要求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并给学生布置数量相当、难易适度的习题供学生课下练习,讲练结合,共同提高。

3. 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英汉文化差异及英汉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以免造成表达错误或南辕北辙。

五、解题步骤

1. 通读全句,确定语法成分汉译英部分的考查形式决定了在做题时首先要通读全句,因为汉语和英语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达意单位,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同时,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相去甚远,考生不应该将汉语部分直接翻译成英语,而是要首先阅读整个句子,确定要求翻译的部分在整个英语句子中的语法成分。例如:____________(她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she told us thatour friend Tom haddied in the aircrash.【解析】虽然汉语部分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将其翻译成一个英文的简单句。仔细研究逗号以后的英文部分我们就会发现,这一部分才是句子的主干。由于英文中的逗号没有连接两个分句的功能,而本句逗号后面没有连接词,因此划线部分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状语成分。由此可知,我们必须使用非谓语结构或独立主格结构。

可接受的答案包括:Keepingher eyes fixed out of the window;Staring out of thewindow;With her eyes fixed out of th window;Hereyes fixed out of the window等。

2. 审查时态,决定表达方式确定语法成分以后,我们要有意识地审查时态,要特别注意句中的时间状语,并对照所给英语部分的时态。此外,还应该根据汉语意思推断出题人想考查的语法或词汇项目,避免将汉语词汇逐个机械地翻译成英语的情况。例如:Since we’re here____________(我们不如四处看看).

【解析】首先通读全句,我们发现Since we are here是一个条件状语从句,意思是“既然我们在这里”,因此划线部分应该是主句,有完整的主谓结构。随后我们开始分析汉语表达,“不如做……”的英文表达法是may/might as well do sth.,与“四处看看”对应的英文短语是look around,而且全句使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态,因此正确答案是we may as welllook around。

3. 付诸笔墨,保证拼写无误经过仔细的斟酌以后,真正的翻译工作就变得简单得多,但对很多考生来说单词的拼写是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应该在确保关键结构无误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自己有把握的单词和短语。例如:By contrast,American parentswere more likely ________________(把孩子的成功归因于)natural talent.

【解析】通过分析可知,本题考查be likely to dosth.“很可能做……”和attributesth. to sb./another thing“将……归因于……”的用法,对这两点很熟悉的考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出完美的答案,但正确地写出attribute和success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正确答案为to attributetheir children’s success to。

4. 重新审视,确认句法合理在检查的时候,我们应该确认自己翻译的部分与题目给出的英文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语法正确、达意清晰的句子。在这一阶段,我们还应该重点检查句首字母的大写、冠词和代词的使用以及主谓一致的问题。总之,做汉译英题目的时候,切忌盲目下笔,我们应该在平日的练习中严格遵循以上四个步骤,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

六、语法重要考点

1、虚拟语气虚拟语气是翻译部分的考查重点,因为虚拟语气的形式多样,因此也成为备考翻译题时的难点。虚拟语气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虚拟条件句中,主句与从句中谓语动词的形式可分为下面三类: 条件从句主句与现在事实相反的假定一般过去时would/could/should/might + 动词原形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定过去完成时would/could/should/might+ 动词的现在完成时

推测未来不可能实现或实现可能性很小的假定should + 动词原形were to + 动词原形 would/could/should/might + 动词原形

2)一些能引起虚拟语气的某些介词、介词短语和连词的用法,如:lest,in case等。in case,lest后面的句子使用虚拟语气,意思为“以防,以免”,虚拟语气的形式为should+动词原形,should不可以省略,但可以不用虚拟语气而改用陈述语气。

3)一部分表示建议、主张、命令、紧要等概念的词语,由于本身隐含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其后的主语从句、宾语或同位语从句往往采用“(should)+动词原形”的虚拟形式,如:suggest,propose, command, order, request, require等。

4)一些形容词后面的主语从句中往往采用“(should)+动词原形”,这些形容词

包括important,essential,necessary,urgent,vital等。

88.If she hadreturned an hour earlier, Mary _______________ (就不会被大雨淋了).(.6)

【答案】would not havebeen caught in the heavy rain。本句考查的是一个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从句使用的是过去完成时had returned,因此主句也必须是情态助动词加上完成时。另外“被雨淋到”要使用be caught in therain这一说法。

89.You’d bettertake a sweater with you(以防天气变冷).(.12)【答案】in case /lest itshould turn cold。本题考查的是in case和lest后面的句子要使用虚拟语气,其形式是should加动词原形。

七、重点句型

1)It is+形容词+that【例句】It is conceivablethat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翻译】可想而知,知识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It is+形容词+to do/ doing【例句】She had said whatit was necessary to say.

【翻译】她已经说了一切有必要说的话。

3)祈使句/名词+and/ or【例句】Work hard, andyou will finally be able to reach your destination.

【翻译】努力工作,你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4)as+many/much+名词+as【例句】It is said thatvisitors spend only half as much money in a day in Leeds as in London.

【翻译】据说,游客每天在利兹的花销仅为在伦敦的一半。

篇3:英语专业考研翻译应试策略

一、英语专业考研翻译测试分析

1.题量和分值。总体上讲, 翻译测试的部分在题量与分值上, 在各个院校的试题中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差别。除个别院校外, 翻译测试部分在整个考研试题中的比重都比较大, 而且有比重加大的趋势。

2.题型。各个院校的翻译测试题型有比较大的差别, 有理论测试, 有句子翻译, 有文本翻译, 属于不同的应试科目或板块, 如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与写作、英汉互译等, 但是翻译属于各个院校英语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检测的必试部分。题型差别虽然较大, 但各个学校自身题型相对稳定。

3.难易程度。从全国多所院校翻译试题的难度来看, 名校题目大都偏难。大多数高校翻译题目难度适中, 也有较少高校翻译题目相对较为容易, 但难度水平每年有所波动。

4.试题选材。从题材内容上来看, 大多数高校比较单一, 少数高校选材极为广泛, 政治、经济、科技、文学等都有涉及。有的高校则有所偏重, 翻译文章绝大多数为散文。有的多考关于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政治报告等方面的时文内容。另外, 翻译测试选材与学校自身的性质有关, 常涉及自身学校专业性质的文章。

二、测试准备

1.双语能力。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大技能, 也是英语学习的五大内容, 从这五个技能的排列顺序, 就可以看出翻译需要很好的语言功底。离开了语言基本素质的培养, 不可能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语言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英汉互译来说, 必然需要英语与汉语同步提高。英语考研翻译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或原版文章, 单从理解上对学生当前的水平而言, 就有一定的难度, 更不要说表达地道、行文流畅, 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结合多年考研辅导经验, 笔者认为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全身心投入到专四、专八的应试教育中, 基本上很少花时间提高中文水平, 英译汉常常是理解到位, 但表达不力, 译文的流畅性、逻辑性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知识积累。翻译必须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因为语言只是人类传递信息及表达情感的一种符号, 如果缺乏对信息和情感的认识, 即知识上欠缺, 翻译时由于理解不够, 就只能字对字或机械地翻译, 译文必然缺乏逻辑、晦涩难懂。丰富的知识甚至可以克服语言理解与表达上的障碍, 让人有顿悟与豁然开朗之感。

3.文化素养。翻译并不是仅仅传递信息或达意而已, 更多的时候是传递一种异域的文化。缺乏对一定文化的理解, 翻译只能停留在表层的词意理解和表达上。如果漏掉更重要的文化信息, 往往就会导致理解错误、误译或失去异域色彩。

4.翻译实践。由于英语专业考研翻译测试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该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 难度系数有一定拔高, 因此, 一方面学生要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能力, 另一方面要针对所考院校做大量翻译练习, 提高应对该校翻译测试题型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个阶段的训练, 语言能力、知识积累、文化素养才会融合、升华为译者的素质。

三、测试策略

“田忌赛马”很好地说明了比赛时的谋略可以出奇制胜。翻译测试也一样, 需要的不仅是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掌握, 而且需要考试时的应变与机智。

1.时间分配与顺序调整策略。由于考研考试可以灵活调整试卷内各测试板块的做题顺序, 这样平时最擅长的先做、快做, 在保证较好地完成任务的情况下, 把时间留给较难的部分。比如有些学校翻译与写作在一起, 有些同学写作较好, 而且写作有相当部分与平时模式化训练有关, 因此可以先做。有些对英译汉、汉译英擅长, 而且英翻汉和汉翻英在考试时难度可能不同, 则可以调整做题顺序。当然, 这与平时训练时策略的应用有很大关系。

2.翻译方向策略。不同的翻译方向 , 可能选取的策略不同。英译汉的目的语是中文, 改卷的老师是中国人, 他们除了对译文要求传意准确之外, 对译文的可读性、文采、地道等要求更高。笔者认为英译汉时需要更加注意色彩和流畅性、逻辑性, 译文在很大程度上应是一篇美文。汉译英, 对学生而言, 要达到母语为英文的人所写文章的地道有点不现实, 因此, 改卷老师的改卷标准肯定有所不同。笔者更倾向于学生的译文应有能引起改卷老师特别注意的亮点, 有自己的翻译风格, 而不是模式化、乏味的陈腐烂词或机械的字对字的硬译。

3.表达策略。要注意出题老师的出题用意。难度很大的文章, 有时是因为理解上的困难造成的, 需要把重心放在理解上, 即译文最需要反映的是原文意思, 表达的要求不一定那么高;相反, 有可能有一年的某一个部分特简单、基本没有理解的问题, 出题者可能把重心放在对表达的检测上, 对译文的可读性、流畅性、逻辑性及色彩可能要求很高。

通过以上分析, 旨在强调翻译测试必须有针对性, 针对翻译本身的特点, 针对所考院校题型, 需要做大量的针对性练习。同时, 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现场应试策略, 最终才能考好。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对英语教学反驳作用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135-140.

篇4:文言翻译的应试技巧

一、漏译得分点。

例一: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2011年湖北高考题)

考生答案:孝文帝埋葬时是薄葬,因为俭朴使他得以安神闭目,可以当作美德效仿。

湖北卷的文言翻译题在赋分上是有规律的,如果这句翻译共3分,那么,整句的大意1分,另外的两个得分点各1分。在近幾年中,考生漏译得分点的情况普遍存在。例一的得分点是“去”和“则”,考生漏译了 “去”。

二、错译得分点。

例二: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2012年湖北高考题)

考生答案:武帝每次见到王济,就以王湛来调教他。

这句话的翻译,“辄”和“调”是得分点,考生将“调”错译为“调教”,还有考生将“调”错译为“调查情况”“调到别的地方”“调任”“调头就走”“调养”“调理”“调节气氛”。在另两句翻译中错译“因”“叹”“具”的现象也很普遍。在2011年高考中,错译“衣”“封”“亡”“去”的考生也大有人在。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强化。

首先,强化采点能力。

一要看分,二要圈点。看分就是为了明确有几个得分点,圈点就是把需要翻译的重点实词圈出来,翻译时不遗漏。这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习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养成这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养成对译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当然,也不可以走极端,过于拘泥,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信、达、雅,所以增、删、替、变也是必要的。

其次,强化迁移能力。

其实,我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储备是足够的,只是在应试时不能顺利迁移。或许对很多同学而言,根本没有迁移的意识。所以,我们在遇到难以翻译的词语时,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1. 课本上有没有?2. 习题中有没有?3. 成语中有没有?4. 现代汉语中有没有?

例三: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2013年湖北高考题)

这道题4分,大意1分,另有三个得分点。圈出重要的实词“肃”“馔”“居止”。“肃”,联系“肃然起敬”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它的含义。还可以联系2011年湖北卷的第9小题(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而“馔”则可联系课文“钟鼓馔玉不足贵”推断含义。“止”很常见,但这里结合上下文我们知道它不是那些常见的意思,而应该和“居”一起翻译为“居住的地方”。

第三,强化猜译能力。

武汉市教科院的冯常林老师在其《传承与超越:2013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评价》中说:“不熟悉的词语不要勉强直译,而要采用‘猜译’,推断词语的可能性,放入原文,看大意是否恰当。”这是经验之谈,文言翻译能力的高下就体现在这“猜译”上。猜不是胡猜,而是依托上下文,对文本进行解读。猜译的正确与否就是对文本解读的正确与否。

例四: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2013年湖北高考题)

这道题3分,“亿”“顾”“差”的翻译都有一定的难度,很多考生在这道题上交了白卷,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依托上下文猜译这三个词。而且涉及到这句翻译的语段并不长,也不难读懂。直译时,我们可以将“亿”不译,画成横线,然后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在横线处补上一个词。

读上文,可以明确语境:各位贵臣在皇帝(“上”)面前比试射箭(“校射”),一贵臣看(“顾”)廉希宪,拿出三支箭,似乎想把三支箭递给廉希宪。

读这段话,我们不禁要问:①贵臣为什么不直接把三支箭递给他,而要看着他,流露出“似欲”之情;②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情景下,你会说什么。这样,我们马上就可以猜出“亿”是“怀疑、猜测、猜想”之类的意思。

同理,我们可以结合“诸贵假以劲弓”中的“假”和“劲”猜出“顾”和“差”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3分)

(2)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3分)

(3)凡事如是,难可逆见。(3分)

(1)更何况我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道题3分,大意1分,另有两个得分点。圈出重要的实词“况”“危”。“况”,很容易和现代汉语“更何况”这个词联系起来。“危”,字面直译为“危险”,我们把它放入原文后会发现,这样翻译不达亦不雅。结合上文曹操涉险而后平定天下的语境,“危”应该翻译为动词,涉险,冒险)

(2)战争不能停息,呆在家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的劳力费用恰好相等。(这道题3分,大意1分,另有两个得分点。圈出重要的实词“事”“正等”。“事”,很常见,有多种含义,结合上下文,在这里应该翻译为“战争”。这和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事”含义一样,“住与行劳费正等”,翻译很困难,这时我们一定不要焦虑,静下心来,结合上下文语境,猜译。这篇文章题为“出师表”,诸葛亮为什么写这篇表文?后主刘禅和一般朝臣不主张出师北伐,那么诸葛亮会以什么理由来说服后主和朝臣呢?抓住重点实词“住与行”“劳费”“等”,一勾连起来,大意就非常明朗了:打与不打,军队的“劳费”都是那些,那我们为什么不打呢? “正”,“正合我意”“正中下怀”“正与孤同”,都是“恰好、正好”之意。“等”,和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滕王阁序》)中的“等”含义一样,翻译为“相等”)

篇5:中考应试技巧

考试前

1、考生要在考试前一天去看好自己的考点和考场,熟悉环境。

2、考试前夜要早点休息,功课只需简单温习即可。

3、考试期间的饮食定要清淡有营养,不能忽视舌尖上的安全。

4、提前出发进入考场,不要迟到,尤其英语考试。

5、出发前,把准考证和必备用具(0.5黑色中芯笔和2B铅笔最好多准备几支)再检查一遍,考场违禁品(手机、计算器、字典等)一律不要带。

6、考生可以带一瓶温开水进入考场,但不要放到桌面上。

考试中

1、进入考场,可以闭上眼睛把要考的科目在大脑中快速回忆一遍。如果感觉紧张,适当分散注意力(做深呼吸的练习、想象一些美好的回忆、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嚼一嚼口香糖),放松心态,有利于答题。

2、拿到答题卡或试卷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先检查有没有错印、漏印、破损等情况。如果没有问题,在监考教师的指导下填对所有信息(考点、考场、考号、姓名),特别提醒公共课考试时,一定记着填涂选考的科目(史地生)

3、答题卡一定要保持卷面整洁,书写一定要工整漂亮。填涂答题卡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串行,否则失分会相当严重。尤其英语选择题量大,一定要预留时间足够填涂。不能遗憾的题做了,却没时间填涂答题卡。

4、试卷信息填写完毕,花两三分钟统观全卷。了解试题结构、题型、分量,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语文要提前把作文在心底构思,英语要快速浏览一遍听力材料)。当看到有把握的试题时,心里暗示自己,这里可以得分,树立信心,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在不会的试题上。

5、开始答题后,要全神贯注、不要分心。对于大题量不要害怕,沉着镇定,合理分配时间,要相信自己一定行。

6、一般情况下做题要遵循先易后难,从前到后的顺序。(数理化可能出现前面较难、后面容易的情况,这时候就要灵活应对,千万不能死心眼)

7、数理化进行验算时,演算纸的验算区域划分好,不能过于随性潦草。这样防止把做对的过程稀里糊涂错抄在答题卡上。

8、答题不要过于急躁、争分夺秒。有些考生为了抢时间,就做完一题之后,马上做下一题,虽然时间对结果影响很大,但是这种做法不妥。必须把题目看懂审清,每做完一道题最好暂停2秒钟,使头脑改变思路以应对下一题,稳扎稳打。

9、抓住答题要点,不必赘述,特别是文科。其实论述题、简答题是按要点给分的,答题时要抓住中心问题,再拟出答题提纲,然后一挥而就。这样既能得高分,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10、有些问题答案模棱两可时,坚持第一印象。因为第一个答案往往是长期练习后的本能反应,答对的概率更大。

11、暂时做不出来题目,先在试卷上标记醒目的记号,继续答下一个题目。可以把题目的要点和你已经进行的思考写在草稿纸上,整个试卷做完重新回头时,可节省重新阅读该题内容的时间,省去了重复的思考。

12、对于一知半解的题目,也要尽你所能地答题,做对一步是一步。关键步骤做对了,就能得步骤分!

13、绝对答不出的问题,就跳过去,选会做的题做。当然到最后考试快结束时一定要猜题(尤其选择题不能空)。那么如何决定是否放弃呢?一般而言,做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时间不要超过1分钟。解答题决定放弃的时间是每道题所分配时间的三分之一。

14、突然忘记时千万不要慌张。考试时,本来某个知识点突然什么也想不起来,这时不要慌乱,可以放松一下或者暂缓一下,也可以想想该知识点在书的哪一部分。这样的慢慢回忆会使你茅塞顿开。

15、检查试卷时,要变换思路。一般情况下,要一次性把题目做对,中考几乎很少有时间让你回头检查。如果有剩余时间,采取另外的方法论证答案(还原法、排除法、特殊值法),同时要自信,不要将原来正确的答案改掉。

考试后

1、考试结束交卷时,不要急着第一个离开教室,注意保护好试卷和答题卡。等监考教师指令发出,方可离开考场。

2、离开考场时,记着带走自己的准考证和工具袋,以防丢失,对下一考造成影响。

篇6:应试作文技巧

作文阅卷向来是一件繁琐、枯燥的苦差事,更何况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高考试卷!所以,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其实,在多年的评卷“磨炼”中,老师们早已练就了一套“快速阅卷法”;当然,运用“快速阅卷法”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一种省时、高效的评卷方法。那么,“快速阅卷法”究竟是怎样做的呢?简言之,就是“三眼淘汰法”。

一、第一眼看整体

主要看字体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清洁,布局是否合理——这是试卷出现在老师面前那一刻的第一印象。若字体潦草、卷面肮脏、布局不合理(头大尾长身子小、段少字多密麻麻),就会让阅卷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厌恶之情骤然而起。此时,阅卷人对你的作文已有了一个极差的印象和不好的分数了,你的作文亦有“全军覆没”或“大势将去”之危险;要想“扶大厦于将倾”,除非你的内容非常精彩,否则,你是难逃“厄运”的。其实,对“情节恶劣”者,阅卷老师连内容也不看就已经把分数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文章的形式美——真正的美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鉴于此,现提出对策:

1.书写认真。字体工整,不草不连;笔迹清晰,黑白分明;字在格内,大小适中;卷面清洁,不涂不抹;字数不多不少(少则“残废”,多则“臃肿”)。

2.布局合理。头尾短小精悍。开头结尾段字数均应控制在百字以内,否则,头大尾长身子小,比例失调,影响美观。段落稍微多一点。若段落太少,既不美观又无层次感,更让人觉得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一般情况下,千字以内文章分成7段左右为宜。

3.选好文体。一般说来,如果写记叙文,运用小标题、日记体、分镜头式等片断组合法写成的文章清爽直观、疏密有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能给人整体美感的效果,易引起阅卷者的兴趣。

二、第二眼看审题

主要看文章的审题是否准确、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立意是否准确鲜明;若审题错误、角度失当、立意不明等,即平时所说的“跑题”,那你的文章也就没戏可看而被立即判为“死刑”,即使你的语言再有文采,事例再丰富新颖等等,亦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矣!

另外,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考场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否则,让阅卷人不易把握;再说,当时天气热,任务紧,谁愿通过反复阅读来琢磨观点、概括中心?那么,你的文章就有可能成为阅卷人的“笔下冤魂”。所以,最好能让阅卷人比较容易地明白你的观点,要做到这一步,有如下对策:

1.精心打造标题。看标题,是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我们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诚信照汗青》、《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问君哪得暖如许,为有爱心活力来》、《理想海阔凭鱼跃,选择天高任鸟飞》、《感情是帆,认知是船》、《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等。其中“诚信”、“爱心”、“选择”、“感(真)情”、“认知”、“理智”就是切题的字眼。这些标题,既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又文采斐然、光芒四射,怎能不让阅卷人眼前一亮,大为振奋!

2.恰当使用副标题。若正标题不易懂,则辅以副标题进行提示,如高考佳作《人言诡鬼——舍弃欺诈,还我诚信》;若正标题一般则佐以副标题吊人胃口,如高考佳作《心灵的选择——陆游与诗、国家》。

3.巧妙运用题记。如高考佳作《华容道》,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话作为题记来开篇明旨: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用心写好首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老师寻找文章观点的“战略要地”,所以,如果写议论文,最好开头用言简意丰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以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另外,还可在文中反复紧扣文眼。

5.选择适当文体。如使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集中、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6.少写心理感觉。感觉这东西,往往是说者清楚,听者模糊。写多了,易陷入“隐晦”,让人误认为“跑题”。因此,建议大家该叙事时叙事,该说理时说理,该抒情时抒情,千万别“跟着感觉走”。

三、第三眼看选材

主要看材料是否切题、丰富、新颖——若选材不能说明观点,则属牵强附会;若材料单调,则说理空洞无力;若材料平庸,则落入俗套。鉴于此,建议:列一个材料菜单,当我们围绕立意选出材料后,不要急忙下笔,要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和筛选,力争既切题又新颖独特。

如果说,前两眼淘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那么,第三眼淘汰的就是平庸之作了。当然,并非经过这三眼的检验,你的作文就能得高分了,老师还会通过第四眼、第五眼甚至两三遍来看你的立意是否高远,构思是否新巧,语言是否有文采等等。然而,可以断定,如果你的作品能经得住这三眼的检验,分数也不会太低了。

上一篇:绿豆观察记四年级日记下一篇:党员考察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