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学科经验总结

2024-06-22

劳技学科经验总结(精选6篇)

篇1:劳技学科经验总结

构建学生喜爱的劳技课堂

在《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教与学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总目标。围绕这一课程总目标结合我校“以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育追求为我校学生制定“我设计,我制作,学技艺,我快乐”培养目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体验制作带来的快乐,不仅掌握了各项技能,还丰富学生们的劳技课堂生活,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作为劳技教师现将近几年基本学科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劳技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依据我校特色特点调整并拓展教材内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主题教学。如预备年级开展的主题有帖画系列;雕刻系列; 中国结系列;实用结系列; 缝纫系列; 初一有木工系列; 金属丝系列;食品系列等。社团拓展内容: 丝网花及插花系列;珠子系列);创意作品装饰系列等。主题教学既可以拓展教材,丰富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学习某项专业技能,达到熟练掌握某项技艺。

其次:开展这么多项主题教学,课堂会涉及到很多工具的使用,作为老师必须保证课堂安全性。各种工具的使用务必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课前需要教师检查工具对损坏的工具要及时修理或者报废,课堂上也一定要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方法,在确保安全情况下才能发给学生工具正常上课,课后工具整理整齐,摆放位置固定。如美工刀,剪刀,各种刻刀,鲁班机床,必须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才可以发给学生上课,确保课堂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第三:要提高劳技课堂的有效性。劳技教学一节课教师既要讲解工具使用方法,又要讲解作品的制作过程,创意要求,材料的合理利用,学生还要制作,而且要保证作品的成功率,这就必须要求教师教学全方位考虑,老师精讲,学生多动手操作,教师指点到位,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

第四:教会学生节约使用材料。劳技教学会使用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一定要教会学生节约使用,能够循环使用的就循环使用,不能循环的一定要求学生尽量做精致作品,老师对一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关照,甚至与他们一起设计,一起制作,学生不做废品,尽量做到不浪费材料,节约材料,提高作品的成功率。

第五:争取提高学生作品的创意性,艺术性。劳技课堂的有效性某些方面可以从学生完成的劳技作品中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学生在设计作品时教师尽量高起点高要求学术设计时就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性,创意性,突显自己的个性与创意,教师可以帮助一起设计,或者学生分组设计,甚至全班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完成某件作品的修改,不仅提高作品的成功率,更要提高学生作品的创意性,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采取一些激励方法激励学生要做就做精品,少做次品,不做废品,鼓励学生做精致作品,做有创意的手工艺作品展示自己的才能。

第六:在劳技课堂除了学生掌握各项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多项能力各种意识。在制作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启发创造力,激发想像力,掌握技艺,培养毅力与耐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在掌握技艺中渗透文化内涵,并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形成安全意识、节约意识、成果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与等。

通过以上能力最终使我校的劳技教学充满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创造性,学生作品布满劳技教室,劳技教室成为学生快乐的家园。

篇2:劳技学科经验总结

一、劳技教学内容决定劳技课堂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潜能。因此,我们制定教育目标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密切联系社会。

1、基本生活劳动技术大家全掌握。

基本劳动技术指一些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的生活必须掌握的劳动技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教育学生从小学会洗脸、洗头、洗澡、穿衣、梳头、刷牙、缝纫、烹饪等等基本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管是谁,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最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还得人人具备。不至于上了大学,连鸡蛋要剥壳吃也不知道!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何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2、特色劳动技术丰富学生生活,美化学生生活

特色劳动技术指一般生活劳动技术以外的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技能。诸如陶艺、刺绣、园艺、泥塑、木工、等等特色劳动技术,不必给学生定出整齐划一的标准。只要学生掌握方法,会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会美化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因此,我们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分别对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想学习的内容和想达到的层次。这样无疑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劳动技术教育质量的全面丰收。

二、劳动技术课堂教育形式要密切联系实际。

学生劳动知识的获得,劳动技能的形成,绝不是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能解决的,它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实践出真知,劳动技术教育尤其如此。没有劳动实践的劳动技术教育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算真正的劳动技术教育。那种光说不练的方法是教育不出有能力的学生的。所以,劳动技术教育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动手。

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

通常的教学总是教师站在讲台前教,学生坐在下面学。这种形式不利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技术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老站在讲台前,不妨走到学生的后面去,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时,教师甚至可以是学生的同学,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同玩,同做,同乐,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教、学、做合一。课桌也应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合理布局,不拘一格。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学会劳动,学会协作。

2、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务劳动建卡立制。

学校教育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而家庭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制定相应的家务劳动内容,分散在一个学期里。每生一卡,按周编制,每周规定一两项劳动内容,学生再自行选择一项,家长负责督促子女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写执行情况,每周反馈一次。把家务劳动情况与学生品德操行评定结合起来,鼓励鞭策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劳动,培养体贴孝敬父母,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3、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生天生爱玩,如果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游戏法: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例如泥塑小动物(创作课),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海底世界”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海的世界。教师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一直陶醉在其中。开展想象,泥塑出自己下的海底动物。游戏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具体方法如下:(1)小组分工 :对原先的主题进行详化或修改。组长从中协调,修改计划、达成一致。汇总报告(2)汇报计划 : A创作的名称B外形特征、颜色。创作要求:教师出示各种实物。造型分两种:

1、与小动物外行酷似;

2、卡通造型。建议学生发挥想象,不要拘泥于实物。只要美观、新颖即可。创作开始

在悠扬的海底世界音像中塑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各组把泥塑成的海底小动物放入事先画好海底世界的背景中,这样一幅美丽的海底世界泥塑图就做好了。(小组合作、组长分工、组员合作)

比赛法: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绣手绢等比

赛。由于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因此收效甚高。

表演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事先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表演小组,然后按根据特长选定内容。由于内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时学生总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这样,准备、表演多次练习,学生的技能自然得到了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

实践法:劳动教育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管课内课外都要坚不管课内课外都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儿童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篇3:劳技学科经验总结

本次对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调研对象为陕西省普通高校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

调研内容包括:各调研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成就、基本经验、主要问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已经实施了近20多年, 陕西省各高校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 到底积累了怎样的经验与认识, 对于进一步的发展来说, 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性条件与基础。对于主要问题的识别与分析, 是本次调查研究中最核心的内容。识别问题对于矫正失误、弥补不足、提高效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基于对不计其数的问题的解决。只有正确识别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 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 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层次上。

调研分析框架:在调查上述内容的同时, 对陕西省高校进行分层次的分析, 分为“211工程”学校和一般地方院校。因为这两类高校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存在明显的分层, 它们在现有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非常有必要在分析中区别对待, 以便使分析和后继的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

重点学科建设成就与经验分析

1. 主要成就。

陕西省当前有8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通过“211工程”的实施, 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效: (1) 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基地和创新平台, 汇聚和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团队, 培养了一批领军、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 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一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若干学科和学科方向正在缩短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 学科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建设了一支以两院院士、拔尖人才为核心, 一批学术骨干为中坚, 年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基本合理的学科队伍;人才培养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 培养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

尽管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大部分非“211”工程学校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高校的重点学科数量获得增长;学科方向在凝炼过程中不断明确和稳定, 形成了更多稳定的研究方向, 相应方向的研究获得较高层次项目的支撑, 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学科队伍的数量得到增强, 结构得到优化, 实力得到提升;研究平台与基地获得发展;学科研究的基础条件大大改善;上述种种都意味着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条件与能力的提升。

2.主要经验。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中, 陕西高校特别是“211工程”高校求真务实, 科学规划, 科学组织, 科学实施, 不断推进科学管理的探索, 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主要如下。

(1) 既重视专家教授的作用, 又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既要紧紧围绕社会需要, 也要紧紧跟上学科前沿。

(3) 既重视拔尖人才, 又重视团队发展。

(4) 打造高水平平台与基地, 实现资源的共享。

重点学科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与经验, 陕西省高校学科建设依然存在很多值得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准确认识是提高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基本前提。下面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 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予以阐释。

1.问题的结构印象

(1) 重视学科建设的输入要素与输出要素, 忽视过程要素

根据对陕西高校重点学科的调查研究, 发现一般性地方院校主要的问题有7方面 (或者说认识到的主要有7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问题按照被重视的程度降序排列, 有:经费问题、队伍问题、带头人问题、标志性成果和重大课题项目问题、国际交流问题、实验设施设备问题等。这些问题涵盖了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资金要素、科研水平要素、人力要素 (队伍与带头人) 、环境要素、物质要素。也就是人财物以及软环境等等输入要素和科研水平这一输出要素。

当然认识到的还有其他的问难, 只是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还不高, 认识不准确, 或者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教学与研究关系的处理, 等等。这些问题尽管只是被少数高校认识到, 却并不证明这些问题不严重, 而只能反映出很多高校对这些问题存在认识盲区, 对其他方面问题的过渡关注遮蔽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总结这些问题, 就会发现, 在分析学科建设的问题时, 过程要素被严重忽视, 输入和输出要素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

(2) 重视客观因素, 忽视主观因素

从上面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 陕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建设的客观因素, 而忽视主观因素方面的问题。例如, 对于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认识。经费当然是一个问题, 而且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一个具有世界普遍性的问题。没有哪个学校不声称他们不缺乏资金, 或者不随时面临资金短缺的紧张局势。正因为如此, 不适合把投入不足的问题永远地摆在第一位, 从而放弃应有的追求与创造性的发挥。西南联大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界涌现出的教育家和众多杰出学者, 说明经费不但不是一切, 而且无法阻止一些学科和人才的成长。在现有的经费与物质投入条件下, 陕西省高校应该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 并以更加强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来寻找学科建设的发展, 而不是以投入不足为由, 放缓学科建设的步伐。

这一特点的另一个反映就是在评估学科建设的成败的过程中, 重视学科建设中的数量指标, 而忽视学科建设中的质性问题。例如, 关注到的问题大部分是可以数量表述的, 而对管理, 以及其他一些理念方面等问题, 认识不到位。这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错误趋向是一脉相承的, 是不利于学科建设水平的真正提高的。

(3) “211工程”院校问题侧重点

“211工程”院校与一般地方院校相比, 其对问题的认识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尽管也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但是, “211工程”院校更多地关注到学科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实力和学科的发展水准、管理体制机制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院校由于历史和政策等原因, 获得了比国内其他高校显著的多的经费支持, 在经费方面, 这些院校需要更好地统筹使用这些经费, 使所建平台获得更好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 是因为这些高校更加关注学科建设的最核心问题, 即科研创新力。具体表现为他们强烈地认识到以下问题的重要性: (1) 学科队伍方面: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引进, 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足;创新团队虽具雏形, 但数量偏少、需要继续加强和壮大。 (2) 学科方向、水平、结构方面:具备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数量偏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型交叉学科发展缓慢;作为原始创新源泉的基础研究薄弱, 高水平论文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偏少;重点研究方向与该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契合度还不高;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 高校中有些学科明显偏弱, 不利于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融合和学校整体实力的发挥。 (3) 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深层次实质性合作不多, 影响不大, 特别是知名大学之间、教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进一步加强, 留学生规模偏小, 与学校一流大学的开放性要求还有距离。 (4) 管理体制方面:有效的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保障和约束退出机制;以大型设备和学科基地平台为重要内容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开放机制都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2. 经费问题。

调研中, 经费问题被认为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是制约各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最关键问题。经费问题即包括总量的不足, 也存在结构性不足。后者比如:队伍建设中培养、培训、学术交流、科研补贴、实验室与图书情报建设等方面经费的不足。在地处西部的陕西省, 人才的吸引与保持也明显地受到经费投入的影响。总之, 经费问题的重要性, 在于它具有弥散的效果, 经费的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相比而言, 一般地方院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上从省政府获得的投入非常不足, 特别是在与“211工程”院校对比的情况下问题更加突出。

需要说明的是, 经费问题是个明显的客观问题。从认识的角度来说, 它存在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者自身之外, 是最容易被识别出来的客观问题。大部分情况下, 在这类问题的直接解决方面, 高校这样的学科建设主体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对高校这一学科建设主体提出了两个明显的要求:一是要尽量拓宽经费渠道, 增加建设经费总量;二是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3. 队伍问题。队伍建设是调查中发现的第二重要问题, 其中包括学科带头人的问题和团队问题。

对于绝大部分陕西高校来说, 缺乏大师级学科带头人或者领军人物 (或者中青年领军人才) 都是制约重点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 在团队建设方面, 既有谈到总量的问题, 也有谈到结构的问题, 也有同时谈及两者的。总量方面, 既有高校整体学科人才的不足, 也包括某些方向上学科人才数量不足。结构方面, 既有学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也有学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也有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特别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211工程”院校主要是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建设问题, 而一般地方院校既重视带头人的问题, 也更强调队伍的结构、水平问题。另外, 一些一般地方院校和新建院校还提出, 没有专职研究人员, 或者专职科研人员奇缺, 学科的多数成员都是兼职人员, 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建设的工作中去, 科研时间难以保障, 科研工作的计量存在障碍等问题。

在造成队伍相关问题的原因上, 很多高校指出这与陕西所处地域关系紧密。由于地域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东西差距, 导致地处西部的陕西高校在引进人才和稳定队伍方面都普遍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 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但是, 在“211工程”院校中尽管也存在这方面的原因, 却主要关注队伍建设方面的机制问题, 如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也就是说一般地方院校看中经费与地域原因, 而“211工程”院校更多关注管理机制问题。

4. 科研项目与成果问题。

一般地方院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部分高校存在学科方向的凝练问题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及项目的缺乏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块钱币的两个面。说明地方院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是需要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稳定的学科方向, 形成一批可支撑该方向的有水平的成果。没有科研成果的方向是不存在的, 缺乏相应的高水平项目和成果, 必然不可能支撑稳定的研究方向, 同时, 如果仅有一些科研项目和成果, 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较差, 也难以凝聚出具有实力的学科方向。因此, 对于一般地方院校来说, 还需要切实有所选择, 瞄准优势学科, 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 努力通过承接重大的课题和培育优秀的成果, 来汇聚学科力量, 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实力的学科方向。

“211工程”高校也存在高水平科研成果不足的问题, 但它们还面临或者关注到其他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 (1) 作为原始创新源泉的基础研究薄弱, 高水平论文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偏少, 具备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数量偏少,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型交叉学科发展缓慢, 整体科研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还不强。 (2) 学科发展不平衡, 学科专业的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统一的战略没有得到很好实现。 (3) 重点学科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够大, 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和规模还需要大幅提升。

5. 硬件条件、学术交流和其他问题。

硬件条件。一般地方院校存在实验仪器设备不足或老化, 需要添置、维护和更新, 实验场地不足。也有些学校提到图书情报数量缺乏。而“211工程”院校更多关注的是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机制问题, 尽管一定范围内也存在昂贵仪器设备添置的问题。总的来看, 在硬件条件方面, 实验相关的条件更为突出, 而图书情报情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术交流。几乎所有的一般性地方院校都提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问题, 说明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术交流与合作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显然, 在这方面, 两类高校的问题又凸现出层次性。一般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国际学术交流的条件较差, 交流机会很少, 而“211工程”院校则关注国际合作的规模效应和合作的深度与影响问题, 包括留学生教育规模的问题。

其他条件问题:一般地方院校还存在重点学科建设博士点平台缺乏的问题。博士点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成为吸附高端学科人才、高素质研究生、科研项目与经费等的重要平台。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博士点, 使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学科难以吸引和留住学科骨干, 使学科发展踯躅不前, 急需平台条件的突破。

还有一些学校提高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 与相关行业的横向联系不够。与相关行业的联系不够对高校在重点学科建设有几方面的不利:首先, 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不能反映社会需求, 其研究成果或人才培养难以为地方经济社会所用, 难以贡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 导致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难以抓住真正有价值的课题, 而挖掘不出有价值的课题, 则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的发展必然拘泥于学科内部, 缺乏外部信息资源的支持。事实上, 学科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离开与相关行业的横向联系, 学科发展的动力必然有所削弱。最后,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必然因为与相关行业的横向联系不够, 而难以获得源自这些行业的资金或人力支持。

还有人才培养的问题。一般地方院校更多关注规模, 认为本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还较小, 存在需要继续扩大的问题;而“211工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早已超越了规模化的阶段, 而更多关注如何从课程、科研、实践等途径来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6. 理念与制度。

调研中, 也有学校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亟需科学管理的问题, 认为重点学科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校提出如何处理教学科研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重点学科建设的理念与制度。尽管理念与制度的问题在调研中未受到充分的重视, 却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不重要。或者, 这正说明了我们在理念与制度方面存在认识盲区。而这一盲区的存在使得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要么存在权重失误, 要么存在问题认识的片面性, 遮蔽了更为重要的因素。从而也难以真正调动起所有的积极因素, 参与到重点学科建设当中, 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的力度, 提升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效。这一认识盲区成为制约陕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 陕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要取得更大的成就, 除了解决上述客观性问题, 更多地依赖于在理念方面的明确与制度方面的创新与构建。

结语

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与经验,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陕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 陕西省在努力解决存在问题的同时, 必须强化对过程性和主观性问题的认识, 深化理念讨论, 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国家、省政府以及各高校这些不同层面力量的群策群力, 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更需要各学科研究者个体切实纯净学术风气, 加强学术研究。

摘要:本文对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总结了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对重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与深入的分析, 期待为陕西省进一步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和提高建设成效, 提供一个准确的认识基础。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篇4:劳技学科教学设计与二次备课

关键词 劳技学科;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劳技课程的特点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它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动手与动脑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可感的操作对象;多学科的视野;贴近现实生活;开放的学习领域。

所以,劳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劳技教学的特点,按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实施方案。

二、劳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为基础的,以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劳动与职业意识为总体目标。在具体的构成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入行为与习惯的目标尺度,体现劳技课程的理念与特点。

2.充分进行课前准备

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的备课模式不同,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的过程必须以“五备”为起点,即备教材、备方法、备器材、备制作、备安全,这也是保证劳技课堂教学安全顺利进行的前提。

3.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研究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劳技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所以其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将围绕学生需重点掌握或难以掌握的操作技术而设置突破口;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灵活、开放、多元化的,但以项目为载体来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是体现技术学习特征、展现劳技学科特点、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4.合理选择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由于劳技教学实践性强,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手段开放、多样,但是这也极易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探索并形成规范成熟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关键。在多年的实践验证下,“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作为劳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此模式的结构分为“提示目标”、“指导自学”、“精讲示范”、“操作反馈”、“评价提高”五段,前三个环节是基础,课堂用时应控制在15分钟之内,操作实践是关键,时间应不少于25分钟,最后5分钟左右的评价提高是导向和提升。

5.科学进行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

劳技教学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同时关注学生实践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其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此作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的出发点,以及衡量课程计划实施成效的基本标准。

三、劳技学科的二次备课

劳技学科的备课要求就是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方法得当,器材齐全,掌握制作要领,安全管理措施得当。然而在现实中, ,往往预设的教学场景并未生成、教学条件长生改变、学情并不一致,都会导致教学设计目标未能达成。此时,及时、灵活地进行二次备课就显得必要了。

1.二次备课的含义

二次備课是指教师在结合教材完成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对首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本文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

2.二次备课的要求

(1)教师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

(2)教师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

(3)教师须具备灵活的教育机智与教学技巧

(4)教师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力

3.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1)内容:

①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②备教学设计与练习设计

③备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

④备教学风格与育人思想的体现

(2)方法:

①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②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③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④改: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⑤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3)形式:

①集体备课与研讨

②自身回顾反思

篇5:劳技学科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领先的科学,还需要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更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和能应付未来社会挑战的广大劳动者。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全体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获得从事基本的劳动技术活动的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理念

1、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

劳动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操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并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追思、学生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应注重技术训练中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技术教育活动。

活动是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和劳动技术教育的活动。一般地,一个具体技术项目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系列性的学习过程,能够获得相应的材料与工具,技术设计、制作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发展。

3、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

劳动技术教育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广泛应用于生活。要克服脱离学生现实生活、采用单一的学校教育途径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倾向,强调学生的生活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在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设计与组织上体现农村与城市的不同特点。

4、劳动技术教育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劳动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它强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能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强调融和社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它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技术探究,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劳动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利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探究新的技术原理,获取新的技术能力。

二.课程目标

㈠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深化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㈡拓展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学会自我的生活管理,掌握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2.增强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㈢主动进行技术实践,掌握一些现代生产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并对常见材料进行简易加工。

2.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简单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制作。

3.了解作物生产和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一般规律,了解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技术实践。

4.在使用和改良技术作品、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做出多方面的有一定根据的评价。

㈣发展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技术活动和进行技术学习的基本态度与能力。

1.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技术意识。

2.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任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3.通过体验和探究,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技术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的终身学习能力。

4.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形成一定的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境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发展迁移的共通能力。

三.内容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包括技术基础。技术包括传统工艺、基本技术等内容。传统工艺包括雕刻、编织、刺绣等,选学其中的1个项目:基本技术包括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简单机械维修、农机具使用与维修、缝纫、农作物栽培、花卉栽培、摄影、养殖技术、农副产品贮藏和加工、农作物良种繁育、树木种植等,选学其中的2个项目。

四.实施

㈠实施的基本原则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劳动技术教育是初中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同时接受正常的劳动技术教育也是每个初中生的基本权利。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应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服从且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实施中,应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掌握技术学习的一般方法,获得可持续的、终身的技术学习能力。

2.实施过程的综合性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校外真正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家政部分的学习应当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如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技术项目的学习过程应当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等。

三是注意劳动技术教育各个具备条件项目之间内容的联系与各年级的衔接。

3.活动组织的科学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有较好的基础,抽象思维也得到初步发展,耐力、平衡性、协调力以及对技术对象的控制性、技术原理的理解力都有较大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心理上的这些变化,同时要遵循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的设计、组织学生的劳动技术学习活动。要注重各年龄段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和方式上的协调。

4.教育结果的实效性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案、安排实施计划。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活动设计,开发活动软件,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并加强计算机在技术设计学习上的应用,以促进学生技术素养形成这一基本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课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我区、和本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传统与特色。

㈡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学习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发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加强巡视指导,做到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5.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应通过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指导风格和指导个性。

6.发挥多种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劳动技术教育,并加强在模拟仿真训练和技术设计方面的运用,以提高指导效果。

7.根据初中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8.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㈢教学材料

劳动技术的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学具等。

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也为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学习,可以就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编写材料。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

——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相统一。

——体现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的特征。

——便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技术探究。

——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方法与能力。

——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经验基础。

——对教师和学生同时具有拓展和挑战意义。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技术学习的特征组织学习内容选进内容应注重以下几点:

——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要求,整和各类教育目标。

——充分考虑师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组织学习活动。

——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视野,注重各方面、各项内容的联系与整合。

——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做到图文并茂。

——突出安全注意事项。

五.评价

㈠评价特点

1.发展性

劳动技术的学习评价并不着眼与对学生结果和发展水平的区分,而是在于用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劳动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当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展者,应给予特别鼓励。

2.整体性

劳动技术的评价是整体性评价。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技术的操作技术(含技术设计);劳动技术的实践能力;劳动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3.全程性

在注意结果评价的同时,还要重视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即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设计、操作、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4.多主体

评价主体应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等多个主体。在评价中尤其要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在一次受教育的过程。

㈡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撰写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篇6:小学数学学科经验总结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并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之源,是成功的催化剂。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既是学习认知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过努力成功地解决问题,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使

他们认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

2、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概

括的能力,使他们的技能得以表现,兴趣得到升华。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我们要抓住机会多表扬、鼓励,特别是后进生我们要把他的积极的情绪转化到学习上,从而提高学习兴

二、注重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一年级第一册《连加》一课中创设了打气球的游戏,气球从下面一点一点往上飘,上面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的快打得准的情境。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产生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

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注重课前教材的认真研读,做到了解全面、分析透彻。

备课时对教材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注意结合所教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做到上好每一节课,搞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注重和平行班的老师就教学难点问题做详细的分析,做到充分驾驭课堂。留意从教学辅导材料中取经,吸取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我所用,注意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力求一节课比另一节课精彩,力求将所知所想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中来,力求让学生能在寓

教寓乐中轻松学数学,让孩子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最佳受益者。

四、注重反馈,加强课后的练习与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联系与巩固才能检验出来。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寻找特定群体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注意布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不

同的作业。

五、注重个别辅导,及时转化学困生和潜能生。

每个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要注意“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六、复习要有计划,有目的,要因材施教

无论是平时复习,还是考前的复习,教师必须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复习计划。计划具体到每周、每一天复习的内容,每一课时解决的知识点,每一课时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计划,就要严格按计划行事。复习时要因材施教,可以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编在同一组,留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练习,比如计算题,书上的练习题,他们可以反复练习,达到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而其他同学,可以跟教师练习一些有难度的题,这样可以有助于优生思维的拓展。总的来说,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

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每年的课程变化都要心中有数。

上一篇:描写镜子的高中作文700字下一篇:“时代楷模”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