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方法

2024-07-21

小学阅读方法(精选10篇)

篇1:小学阅读方法

一、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

(一)快速阅读

学生在进行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快速地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出与问题答案有关的信息。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联系材料的上下文去理解问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把信息进行筛选,选取关于问题答案的主要信息。

(二)目的性阅读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择读物。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无论是在文章的思想内容,还是遣词造句上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迅速找到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在掌握了读物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排除无关的材料,节省大量的时间,快速地达到自己进行阅读的目的。

(三)标记阅读

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上重要的句子、词语、段落进行标记,在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对文章某句话、某段话或者整篇文章的感想。整个阅读就是对文章内容读透的过程,特别是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符号对文章做标记有利于加深记忆,增强对文章的领悟能力。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悟文章的内容,抒发自己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引导的工作,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放飞思维,不能束缚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即使学生是对文章中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段话的理解,都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增长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上。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地介绍学生适合他们的读物,然后在下次课堂上利用部分时间让学生分享阅读书籍的感想,读过同样书籍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能激发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学习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教学方法只是流于形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学到知识,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才是关键。小学语文教师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某个知识点去设计,阅读课也不例外,不然学生既学不到知识,也提高不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在语文阅读中,文章中含有生动的人物形象,高尚的情感以及简单明了的道理等等,这些出色的品格都值得学生的学习。

除此之外,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语文教师要通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状态,学生不能真正学到阅读的技能。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行阅读的习惯。

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不懂的字词自己动手翻阅字典进行查找,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助。

或者引导小组互相监督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和建议,对于学生不能解答的难题,教师可以为他们讲解。

篇2:小学阅读方法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外貌特征及性格特点。对于此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读分析:

1、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主要包括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容貌、神态、服饰等方面的描写。外貌描写不仅能描绘出该人物的外在形象,还能刻画出他内在的个性特征,给我们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阅读时可以从作者描写的外貌来了解该人物个性特征及心理变化。

如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北师大版)《灯光》一文,对郝副营长的外貌描写,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憧憬美好生活的伟大英雄形象。

2、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阅读时我们常常发现,好多人物都是通过抓住其动作描写而获得了成功。从人物的动作中往往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因此,阅读时要多注意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例如《凡卡》一文中“老板揪

着我的头发,把我托到院子里,拿皮带揍我??”中的“揪”、“托”、“揍”等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就充分的反应了凡卡在鞋店里遭受的悲惨命运,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旧俄国时代穷孩子的悲惨生活。

3、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是指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其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把人物特点理解得更加深入细致,才能完全把握故事的发展情节。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而且往往要受到所处在的社会环境的局限。

因此,要在阅读中了解人物,还需要结合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及心理活动。

二、对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1、弄清 “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的六大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以及事件的结果。阅读时,可以从时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这样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弄清写作顺序

阅读文章时,只有弄清楚作者的叙述顺序,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的发展情节和最后结果。记述文的一般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写,这是记事的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小学五年级阅读《西门豹治邺》和《牛和鹅》这两篇课文就

采用了顺叙的描写方法。倒叙是指先叙述事情的结局,然后再写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果。这种方法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使读者产生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如小学五年级中的《礼物》先叙述父亲买了自行车,却并没有告诉读者父亲为什么要买自行车,从而使读者急切的想要知道答案,引起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插叙是在叙述某件事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某一件事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一部分情节的一种写作顺序,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将继续进行。例如五年级语文《献你一束花》一文中,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了两年前她出国参加比赛出入意料的拿了两项冠军,回国后的骄傲和自豪。有了这部分插叙,使读者对原文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处典型事例

阅读记述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均能深刻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弄清处事物中的议论和抒情

叙事时作者往往要在叙述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也就是直接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这些部分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抓住文章议论的同时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有利于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写景类文章的阅读

写景文章以描绘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阅读时抓住两点:其一,通篇文章都写景物,反映景物的状态和作用;其二,作者通过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类文章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色特点,写景顺序及描写顺序

景色特点包括景色的姿态特点、静态特点、动态特点,阅读此类文章要善于把握景色特点描写。另外,要抓住作者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分四种,即: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按景物的类别顺序。只要抓住特点描写,掌握描写顺序,就能很轻松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文章的情与景

篇3: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一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 “感”因“读”而触发, 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 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 准确全面地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 使“感”有坚定的基础, 这不但有助于理论的确立, 而且本身就是为理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 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 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 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 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 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更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热情

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 即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些都是以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为载体的。因此, 阅读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 潜心思考, 透过符号理解意义。有口无心式的阅读是不能达到阅读目的的。读通是基础, 读懂是根本, 读熟是深化, 读活是升华, 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读书, 不仅要读通、通懂, 还要读熟、读活。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教师, 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 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 把学生带出教室, 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

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说话训练, 说话的训练不仅仅局限在说话课上, 还表现在生活实际中, 而大量的说话训练应结合阅读教学进行, 课文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主要材料, 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依托。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 有时边讲课文边练习说话, 用说话加深对词句、课文的理解;有时在讲读课文告一段落后, 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说话。这样既运用了词语、句式, 又进行了说话的训练。要求学生续说一段话,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 笔者先让学生展开联想, 把后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学生们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

四反复诵读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真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 必须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 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 感悟文章的真谛, 达到“情自心中来, 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第一, 在课外阅读上, 宜先精选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大量阅读, 丰富知识, 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捕捉材料的能力。

第二, 课余练笔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 怎么说 (想) 就怎么写, 只求完整, 篇幅上有话就长, 无话则短;数量上也可自主安排, 事情忙可以几天写一段, 有时间有材料时, 可以一天写几则。

第三,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 如给亲戚朋友写信、写留言条、写请假条、写家庭日记、为照片写说明等。感受“书到用时方恨少”, 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 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 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李锦雯]

摘要: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 是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而课堂则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让课堂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 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阅读的乐趣, 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这是语文教师应思考和实践的事。

篇4:探究小学生快乐阅读高效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对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明白事理,掌握读写知识,积累语言材料,领悟写作技巧。写作技能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采用多种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1.教师向学生讲述自己的读书感受。通过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教师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使其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

2.充分展现故事生动的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人人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让学生自行阅读。

二、将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光是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掌握读法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基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是形成学生自读能力的过程。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前,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给学生推荐一本好书,一篇精彩的课文,一本名人传记等。再根据书的内容,教给学生精读与略读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同时阅读前教师可以设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用作记号的方法边读边理解内容,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理解所要阅读的内容。

三、读与写的结合

参与读写活动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在读写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教师应适时的加强对读物的指导和点拨,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建议家长为孩子购买一些经典书籍。并结合作业布置,把阅读带进家庭作业的时间里,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学生摘录好词佳句、精彩句段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写写心得体会等。这样的作业,孩子们都很喜欢,完成的情况也很好。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互动的思维活动,写作水平的质量反映着阅读的效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首先鼓励学生边读书、边记录。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所发现的好的词语、句子、段落、甚至课文记录下来。也可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背诵,以达到积累素材,而养成良好读书笔记的习惯。还可以写感受,如学习了自己影响印象深的课文,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经过长期指导与训练,学生们都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笔记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技巧,又为作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勤于读写,必然会促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能力的增强。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会阅读就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以写促读,学生既能扩大视野,又能提高阅读水平,还能锻炼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了阅读,做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环境,让书香弥漫学习生活时空,让阅读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每周安排时间指导阅读,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拟定好各年级指导内容,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可以“倡导藏书”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书籍天地。面对“茫茫书海”,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定期向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书本。学生也可以在书市上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然后在班上给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

阅读能力就是顺利地完成这些阅读任务或阅读活动的本领,是影响阅读效果的基本因素。培养他们对读物的理解能力,借鉴能力和阅读技能。

五、走出阅读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的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对阅读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六、结语

阅读对学生来说,有助于对他们观察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读文章应细心,“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误一字”是读书的基本功。读文章还要用心去读,对内容是否深刻理解往往通过朗读的感情色彩反映出来,平淡匀速的阅读常常是学生没有读懂的征兆。所以,必须要求和训练眼到心到,用心去想,用心去读。这样的读书刊习惯是需要多次练习才可以养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义若见,情文并见”。

篇5: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予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样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阅读

问题式教学的源泉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诞生需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提了可笑的、肤浅的问题决不批评,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提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躲闪回避,师生一道走出课堂,找资料、访专家,努力解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没有压力,没有顾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问题。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是教师,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编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谜底”。同时要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各种活动、提问技巧、提问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

但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师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让学生乱用对自己对象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如提出哗众取宠无聊的问题、好表现的问题、假问题。这样的自主步入了误区,走入了歧途。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揭题时就有学生质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请其他学生为其解疑,但所有学生都只能描述其样子,说不出个所以然。实际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涨落时间、次数固定吗?”“太阳、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时是提不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可引起学生课外查找、阅读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性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仅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开始,学生可能不懂提问,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出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绝不能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

篇6: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以教师为主角的“教授-讲授-教授”的死循环模式,课堂上学生没有一点自主空间,这样很容易导致学子们的逆反心理,使教学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在课堂上,若是把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只充当引子,主要将理解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引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重点句子所揭示的事理,以课文“玲玲的画”中重点句“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为例。笔者通过设计如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其一,坏事和好事各指什么。

其二,为什么说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其三: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和玲玲都有动脑筋;还有一点就是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该画什么的原因。很显然这些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紧奔核心思想,当然通过循循诱导,学生也很轻松的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遇到问题要勤于动脑”。以上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事例之一。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由学生自读课文,而后一一解决问题,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后,教师再适当做下点破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很有效,其不仅给足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空间,建立起了学生与课本材料之间的沟通,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松弛有度,有效避免了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让学生盲目跟随其脚步向前赶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任务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二、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课程的兴趣

1、构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新鲜事物大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学方式设立情境,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说: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将字通过图片或是多媒体等形式跟具体的对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以课本中“狐狸与乌鸦的故事”的章节为例,可以让学生想象具体生活中的其他动物并踊跃发言说出他们的名字,这种在学字的过程中将具体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对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有很好的效果。

2、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所谓互动式教学,不仅包括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另一有效方法。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教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出一些学生来当评委,让各组同学竞赛朗读,由评委就各组表现打分且给予点评,教师再最后做出总结。整个竞赛过程中,先让各组成员自由发挥朗读课文的技巧,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的同时,还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自我反省,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想法的了解更透彻,有利于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勤于提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学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开展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引子,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开阔其思路,指引其对问题的探讨,激励其求知的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情景的设置来指引学生或者教师直接提问。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形象真切、神韵相似,情真意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教师在直接提问时,所提问题要确切,不要为问而问,一定要有明确目的;且不要只针对一些出色学生提问,要把对象扩展到所有学生;应启发学生而不是暗示,暗示会导致学生盲目随从,而不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

四、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7:小学语文阅读分层方法

在教学内容中,我本着“要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这一理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根据其重要性及其难易程度,划分为若干层次,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

对学困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掌握基本方法。经常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感,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对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练上下功夫,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二、教学目标分层制订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我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制订一份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并做到在保底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

然后,两份目标对比并结合,由学生自行决定自己的目标,不强制学生按自己的预定目标进行学习。但只要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分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适时有效进行分类指导。对优等生,以“放”为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放”中有“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上进行点拨指导。

对中等生,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或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难时,我适时予以指导,尽量做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对差生,以“扶”为主,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四、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能力,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优等生和中等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分别进行布置,对优生,我设计一些基本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拓展题。对学困生,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五、考核评估分层激励

对学生的反馈评价,我也进行分层实施。在进行考核时,我将考核分为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并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拓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六、学习辅导分层实施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至关重要辅助环节, 因此,我对后进生耐心辅导,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中等生的辅导,我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我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各类学生我均注意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让他们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这样激励了每一个学生不断认真学习,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篇8: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阅读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还是考试阅读理解方面,高效的阅读方法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科学化教学的进一步推进,各个阶段的教学都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是打开学生感性思维的通道,更是为学生建立良好思想开端的基本途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在更高层次获得审美体验的对重要方式。所以,对于很多刚刚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生而言阅读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富有情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最科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作品面前完全发挥想象好拓宽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所以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质疑、思考的过程就是加深作品体验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阅读教学已经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延绵发展了很多年,但是自从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尽管应试教育还是基本目的,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也变得非常重要。在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其中亟待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由于小学生处于接受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并没有很高的基础,无论对于长文章还是短文,都没有成行的阅读思考体系,在阅读方法上面也没有掌握很多技巧,只有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调动

除了在阅读方法上没有良好习惯这一问题外,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调动也是当前小学生培养良好阅读方法的阻碍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方法的渗透应该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心绪静静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老师不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无论是课本的阅读文章还是课外阅读,都不能占据课堂的主要位置,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三、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学策略分析

(一)新旧文章对比法

为了更好地对小学语文阅读开展教学,教师就应该掌握对阅读方法的渗透,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法就是在学习新文章的同时于旧文章做对比。这种方法也叫作比较性阅读,例如在学习文章《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时,教师就可以在带点学生通读文章后,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学生可以发现这两天文章的题材都是小说,但是穿越时空,却都反映了不同的主题第一篇很长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文章的主旨是抗日根据地儿童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在文章中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儿童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文章背景的时代通过对农村少年闰土的丰富描写,表现了闰土聪明能干的品行,很显然,这种新旧文章对比法对于学生阅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提问引导分析法

对比性阅读是非常基本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另一种阅读分析方法就是提问引导,这种方法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明确课堂标准有阅读目的让学生一次读的形式在课文中找出教师的问题答案,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这就是提问引导分析法。在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学习《刻舟求剑》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自己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然后在读完全文后先让学生表达见解,然后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如果课文确实比较难理解,教室也可以选择提出阶梯性的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跃跃欲试,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小组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先阅读的就行。

(三)情感带入深化法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里,最深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找到情感的相通点,例如在阅读《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进行事先理解,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对革命爱国精神有所了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敬佩与敬仰的心态去理解,这种情感带入的阅读方法会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对于任何文章的任何角度都能更加感性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品质。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因素,上文结合实际分析了相关的界定和问题,提出了情感带入深化法、提问引导分析法和新旧文章对比法这三种比较高效的阅读方式,相信我国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会越来越多样化、高效化,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肇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篇9: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初探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閱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篇10: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策略

首先,教师与学生应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群英会”。教师应把机会让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通过朗读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怀。教师要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一起进入“角色”和“状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语言美。

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倾注以爱心和关注,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这样同学们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积极地美化课堂。其次,要允许学生阅读“出错”。 这是学生敢于阅读的前提。学生阅读出错是很常见的现象,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

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表现自己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展示自己。最后,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

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二、传授方法,使学生“会读”

1、 以读为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读、表演地读等。

2、以读精讲。

3、情景激读。首先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充满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儿童化语言,创设出一定的语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要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一个重点就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引导的能力。引导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读得是否成功,教学是否有达到预期目的。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年级阅读的重点。

4、以写促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读与写,读与说。”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一下,有什么感想。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谈谈感想。或者写出感想。比如:《有趣的汉字》一课,激趣: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汉字说有哪些无穷的魅力?学生通过阅读,众说纷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明确目标,使学生“会练”

1、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

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为目标,进行默读、浏览训练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感悟训练。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

3、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陶醉式朗读和欣赏活动。可以自由读,同桌互读,欣赏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书目,使阅读更具有实践性。

上一篇:手机端营销方案下一篇:体会双赢年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