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2024-07-10

输血不良反应总结分析(精选8篇)

篇1:输血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血库输血不良反应试题

姓名:

科别:

一、单项选择题

1、最严重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 A 溶血反应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循环超负荷E 细菌污染反应

2、一卵巢癌患者,输血几毫升后,疑发生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其处理是:

A 减慢输血速度+肌注异丙嗪

B 中止输血,静推糖皮质激素

C 停止输血口服阿斯匹林

D 停止输血应用肝素

E 停止输血吸氧,改半坐卧位

3、一脾破裂患者,术中输血20ml后,突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手术切口大量渗血,酱油色尿,应考虑:

A 过敏反应B 发热反应

C 细菌污染反应 D 溶血反应 E 血液凝集反应

4、一患者,输血1-2小时后,突起寒战,高热头痛,血压16/12kpa,应考虑为:

A 溶血反应B 发热反应

C 疟疾感染D 体温中枢受损 E 过敏反应

5、溶血反应的早期特征是: A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B 腰背部剧痛,心前压迫感 C 头部胀痛,恶心呕吐 D 粘膜皮肤有出血点和瘀斑 E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6、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A 循环超负荷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溶血反应

7、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A 15 分钟~2 小时 B 30 分钟 C 2~3 小时 D 3~4 小时 E 5 小时

8、麻醉中的手术病人发生溶血性反应最早征象: A 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B 腰背酸痛 C 胸闷、呼吸困难 D 寒战、高热

E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9、女性病人,35 岁,输血开始后 1 小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体温40℃。过去有过输血史。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过敏反应 B 发热反应 C 溶血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0、男性病人,70 岁,输血后 30min 突发呼吸急促、发绀、咳吐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内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心率130 次/ min。临床诊断是: A 心功能衰竭 B 溶血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二、填空题

1、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是。

2、输血反应中,细菌污染反应常见的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

3、溶血反应的治疗措施包括、、、保 护肾功能、处理急性肾功能衰竭,输入异型血量过大或症状严重者可行换血 治疗。

4、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它是指与输血相关但不能用其它原因 解释的体温升高1℃或1℃以上,发生率为2%-10%。

三、简答题

试述最常见的输血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

答案:选择题:ABDBB

BAABA

填空题:1.发热反应、溶血反应2.大肠杆菌3.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 DIC、4.发热反应

简答题: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1、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

2、致热源污染如蛋白质、死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

3、其他输血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如细菌污染或溶血。临床表现:寒战、高热、皮肤潮红、头痛等,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多在输血后15 分钟-2 小时内,持续0.5-2 小时后消退。治疗措施:减慢输血速度,严重的应停止输血,并可给予退热药物。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致热原技术和消毒技术;

2、已多次输血者,可在输血前肌注度冷丁或异丙嗪;或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篇2:输血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时间:2015-5-8 角色扮演:

责任护士:张瑶瑶 护士乙:吴凡 医生:周雪 患 者:翟丽颖、家属:张珊 场景:病人12床李红正在输血

患者家属:(按呼叫器)护士,12床李红正在输血,她浑身发冷,你们快来看看吧!

责任护士:好的,我马上过去(去时带着输液器和生理盐水至病床边),观察患 者寒战,立即关闭输血器活塞,“李红,您别紧张!我先给你暂停输血,马上请 医生过来看看。按床边铃呼叫护士乙通知管床医生12床在输血中出现寒战,请她的主管医生过来看看。通知护士长。

责任护士:为患者取下血袋、输血器换为输液器,生理盐水静滴。护士乙:医生,12床正在输血,出现了寒战,请您马上过去看看。医 生:好的,我现在就过去。

护士乙:立即拿血压计和抢救车至患者床边

责任护士:来,我给您量下体温。(给病人测量体温,并盖上棉被。)医生(至床边):李红,你怎么不舒服?(同时护士乙为患者测量血压)病人:医生,我好冷。医生:是输血后出现的吗? 病人:是的

护士乙:血压120/80 医生:可能是输血反应,不要慌,给她吸氧2L/分,5mg地塞米松入壶。责任护士:地塞米松5mg入壶!

医 生:苯海拉明20mg肌注。

责任护士:苯海拉明20mg肌注。(安慰患者)李红,你不要紧张,我们已经为你注射了抗过敏的药物及各种积极地处理,相信病情会逐渐缓解的,你可以闭上眼睛休息一下。

护士责任(拿出体温计)38度。

医生:继续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特别注意有无溶血反应。

(护士长到病房来边观察并安慰患者后指导责任护士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 材,立即送输血科低温保存)30分钟后

责任护士:李红,您好点没有,现在还感觉冷吗? 病人:不冷了。谢谢!

责任护士:我现在再帮您量下体温吧(再次为病人测量体温)

(10分钟后取出体温表):您的体温已降到37.2度,还有什么其它不舒服吗? 病人:没有。

篇3:输血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1年我院输注成分血引起的不良反应18例, 其中血液病患者8例, 肿瘤患者4例, 脑创伤患者2例, 其他外科手术患者4例。临床输注的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单采血小板均由市中心血站负责制备和供给。

1.2 方法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 患者每次输血或血制品都由临床医生和护士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填写《输血记录单》, 并保存在病历中, 有输血不良反应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送输血科保存。

2 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多见。由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引起的过敏反应10例, 多数表现为轻度过敏反应, 如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由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例, 表现为输血后体温升高, 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过敏反应2例, 表现为出现荨麻疹。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统计结果表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最为常见。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同种免疫反应导致, 尤其是反复输血的患者, 受血者体内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和 (或) 血小板抗体再次遇到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成分时, 就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 刺激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引起发热反应。IL-1β是机体发热反应的主要内源性致热原[2], IL-6是急性期反应的主要诱生因子, 它在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协同下可诱生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如C-反应蛋白、α-1抗凝乳蛋白酶、补体C3等引起机体发热反应[3]。IL-8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因子, 可加强IL-1β、TNF-α等炎性作用, 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起一定作用[4]。也与血液储存时间有关, 白细胞崩解释放出白介素, IL-1β、IL-6、IL-8浓度的增高也可引起发热反应。有研究表明[5], 白细胞碎片和其释放的细胞因子 (白介素等) 很难滤除, 这可能就是尽管输注了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仍发生发热反应的原因。过敏反应属于血浆蛋白质的免疫性反应, 可能是由于Ig A或Ig 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也可能是被动获得性抗体, 献血者的抗体通过输血传递给受血者, 如果受血者体内有相对应的抗原或以后输入此抗原, 就可以产生过敏反应;还有些可能由于受血者过敏体质, 对普通特异性变应原 (如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 敏感, 输注含这类变应原的血液后, 也可以产生过敏反应[6]。此外白细胞活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如白三烯、组胺、嗜酸性趋化因子、髓细胞过氧化物酶等, 这些物质的释放也可引起过敏反应[7]。针对这些情况, 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环节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安全输血的原则是在最需要的时期将最适量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给予最需要的患者, 而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合理输血, 最为常见的是把输注血浆作为营养支持, 以及为了保险起见给患者输血。因此临床医生应充分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输血适应证, 合理输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可让患者免于承受因不必要的输血而感染的风险。

有效开展献血者的教育宣传活动。对献血者进行教育宣传, 必须让献血者懂得献血前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使其了解危险行为, 了解可能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了解献血前的准备。比如, 清淡饮食以免摄入过多高脂、高蛋白影响血液质量, 让献血者提供精确完整的病史资料及可能用过药物情况, 使献血者安全献血, 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特别是一些过敏反应。

完善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国内制备血液成分的原料全血多为站外采集, 全血的保存运输过程直接影响了成分血的制备。因此应严格按《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制备各种血液成分, 使各类血液成分达到要求, 严格把握储存运输的各个环节, 也是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而言之, 输血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除确保治疗有效必须同时确保输血安全,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9.

[2]Dinarello CA.Interleukin-1and interleukin-1antagonism[J].Blood, 1991, 77 (8) :1627.

[3]KushnerI.Regulationoftheacutephaseresponsebycytokines[J].Perspect BiolMed, 1993, 36 (6) :611.

[4]Srack G, Snyder EL.Cytokine generationin stored platelet concentrates[J].Transfusion, 1994, 34 (1) :20.

[5]刘正敏, 高新谱, 韩雪莹.不同储存时间后过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3) :182-183.

[6]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206.

篇4: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29-02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态性,输血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传播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的潜在风险。为了解临床输血反应发生特点,加强输血反应监测与防治,现对我院2012—2013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12年01月—2013年03月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分布于内科、外科、ICU、骨科、血液科、肿瘤科、妇科等。

1.2输血前试验

所有受血者输血前常规采用试管法及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均为同型输注。

1.3 方法

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临床医生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保存和统计。

2 结果

2.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7980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0%,其中输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位1.35%

2.2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分布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11人次,占45.83%,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发热反应9人次,占37.50%,以输注红细胞引起为主;负荷过重1人次,占4.16%;其他反应3人次,占12.50%,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

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液中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我院临床最常用的血液品种为去白细胞红细胞及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血不良反应也主要由这两类血液成分引起,且以过敏、发热反应为主要表现形式。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0%,低于文献【1】报道,可能与输血后发生轻微的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和患者往往被忽视有关。

输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较红细胞高,最常见的为过敏,主要与冰冻血浆中含有的白细胞活化产生的生物物质及患者本身过敏体质有关【2】,亦有少数过敏体质的献血者将抗体转移给受血者,再次接触过敏原即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与抗IgA抗体有关。

输红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为主,主要为患者对输入白细胞或血小板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研究认为血液中非治疗成分白细胞是一种污染物,多次输血或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输血时,这些抗体与输注血液中的白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发热。另外血液在贮存期间白细胞活化后及其释放细胞因子,均可导致非溶性发热反应【3】。因此,輸去白细胞或灭活白细胞的血制品是将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未经分离的全血比其他血制品含有较多的白细胞抗体,也包括血小板、血浆蛋白抗体。故输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血制品高。需反复输血的贫血患者,最好选用洗涤红细胞输注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11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循环负荷过重1例,系一老年患者短期内输较多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所致,输血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立刻停止输血,吸氧、利尿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3例不良反应表现为胸闷、头晕不适等。所有的输血不良反应经处理预后良好,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但也应警惕,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后果及预防处理各有不同也是多方面的,早期能够观察到的表现也是发热、皮疹,如果不加以仔细观察、鉴别和区别对待。则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4】。

总之,为避免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充分认识输血治疗的风险性,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提倡成分输血、自体输血以及临床科学合理用血,采用新的配血技术、去除白细胞及血液辐照技术等,将有助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江,代琼,罗立。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3):227—228.

[2] SPIESS.B.D.Risks of transfusion.Transfusion(J).2004,44(12Suppl):4S—14S.

[3] 袁举,马建新,河南省人民医院2003—2005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5(10):2423—2425.

篇5: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

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 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6、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7、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经过应详细记录并入病历保存,《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由输血科保存10年。

8、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把信息维护到计算机的血库管理系统,并在相应登记本作好记录。

篇6: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NCXMYZYYYSXK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人员协助诊断。

3.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4.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4.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4.3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4.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4.2如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并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215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5.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5.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6.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申请单》 6.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于保存于冰箱中中的受血者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6.3采集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测定。

6.4采集受血者血液,进行血清胆红素含量测试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步坚定。

6.5留取输血不良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7.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治疗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216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7.1迅速补充血容量 7.2应用速效利尿剂 7.3应用多巴胺 7.4碱化尿液

7.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7.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7.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7.8DIC的防治。

8.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8.1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8.2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8.3取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C此、22°C、37°C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细菌培养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执行《医用洁净工作标准操作规程》。

8.4对受血者进行外周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9.一旦怀疑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 9.1及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光谱抗生素。9.2加强支持疗法。

217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9.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10.经血液传播疾病 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血液传播,其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

10.1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治疗医师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10.2医务部在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10.3医务部写出调查报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相应防范措施。10.4对可能因数学感染疾病产生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我院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

10.5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要积极通知中心血站,并建立随访制度。

10.5.1献血员随访由中心血站定期进行,随访献血员目前是否阳性,用到其他患者目前情况,当时试验记录质控记录。

10.5.2受血者随访由经治医师定期进行,随访输血前传染病检测指标,近期活动的情况,近亲属输血传染病指标检测情况,有无其他感染情况发生等。

10.5.3通知和随访受血者,要由经治医师严格按照保密制度进行实施,能见到受血者本人时,要单独面对面告知,无法见到受血者本人时,可通过电话告知-0.218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11.受血者如发生疑难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经治医师应通知上级医师并及时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出面协调各临床科室对受血者进行联合诊治。

12输血完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医护人员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交输血科保存。输血科统计上报医务部。

篇7: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先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度,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二、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休克表现: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四肢湿冷、发绀,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安全丧失,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出,脉搏消失,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与过敏相关的症状:在休克之前或同时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刺激性咳嗽,连续打喷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三、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轻者与发热反应相似。重者常有如下表现

1、心血管阻塞表现:头痛、腰痛、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

2、红细胞溶解:黄疸、酱油样尿

3、急性肾衰:少尿、无尿

处理:

1、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

2、病情紧急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予氧气吸入。

3、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4、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的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篇8:65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发热,过敏,合理用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1.2 方法

将5年来我院输血患者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统计, 分类, 见表1。

1.3 将输血不良反应按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分类, 见表2。

2 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种类中, 以发热反应居多, 占61.5%, 过敏反应其次, 占35.4%;输注血液成分中以输注血浆发生不良反应居多, 占67.65%, 红细胞悬液其次, 占30.8%。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在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 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李昌林曾报告美国1976年统计2365个部门, 输血530万单位总的输血反应为0.94%[1]。

3.1 发热反应指受血者在输注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 h时内, 体温升高1℃或以上, 可伴有寒战、恶心、呕吐、出汗、皮肤潮红等症状。实验室诊断应排除其他可以引起体温升高的原因, 有多次输血史或多次妊娠史, 与输注的血液成分保存时间, 患者状况有关, 白细胞抗体是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 其次是血小板抗体。白细胞抗体是多次输血, 妊娠使患者体内产生了免疫性抗体, 再次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刺激机体内源性热原质细胞因子的产生释放体温升高。是常规配血技术不能预防的反应。治疗:退烧药物治疗, 出现此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观察, 并予保暖、抗组胺药物等对症处理, 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为预防此反应, 若时间与条件许可, 应尽量用浓集红细胞, 甚至洗涤红细胞。预防:严格无菌操作消除热源;在输血前给患者使用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严重反复发热反应的患者应给予少白细胞血液制品;发热反应的白细胞阈值是 (0.25~2.5) ×109/L, 通过过滤去除白细胞, 可使白细胞数量达到2.5×109/L, 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芝加哥医疗中心报告, 1968年~1977年发生输血反应403次, 其中发热反应率最高, 占52.1%[2]。

3.2 过敏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实验室诊断排除其他引起过敏的原因包括自身哮喘;呼吸困难应该与循环超负荷, 急性肺损伤区别;应检查有无Ig A抗体使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可以诊断是否是Ig A缺乏以及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血浆蛋白的同种抗体。治疗:停止输血, 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呼吸困难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 轻度过敏反应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 类固醇药物;预防:选择无过敏史, 未服用或注射任何药物的献血者, 对经产妇或有输血史的献血者应检查血浆内有关抗体, 凡抗-Ig A或HLA抗体阳性者不准献血;有抗-Ig A抗体患者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洗涤血小板或缺乏Ig A抗原的献血者血液, 禁用血浆或含血浆的血液制品。

3.3 循环超负荷指短时间大量快速输入血液, 超过患者循环或心脏的负荷能力, 导致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 甚至死亡。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 h内, 患者忽然呼吸困难、咳嗽、咳大量血性泡沫样痰、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 肺布满湿啰音、心力衰竭。治疗为停止输血、输液, 取坐位, 予强心剂、利尿剂及保暖措施。若无效可考虑放血或用血管扩张剂。若能以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或毛细血管楔压监测, 据以拟定输血液量, 可预防本反应。

3.4 离子紊乱高血钾, 血液在保存过程中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细胞内钾离子慢慢向细胞外转移, 血浆中钾离子明显增高, 可达正常水平的5~6倍, 输注大量这样的库存血液, 肾功衰竭的患者发生高血钾症, 表现为脉搏徐缓, 低血压, 并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治疗:利尿剂利尿, 透析。预防:输注近期血液, 速度慢。

我院是区级医院治疗还是很有限, 所分析总结的是我院这5年来输血患者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 与输血有关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免疫性的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小板过敏性紫癜、急性肺损伤, 非免疫性细菌性输血反应、肺微血管栓塞、循环超负荷、低温、枸橼酸盐中毒、高血钾等, 种类远远不止这几种;输血还有传播病毒的危险, 病毒性肝炎、梅毒、艾滋病、巨细胞病毒、疟疾等。所以作为临床医师一定要掌握好输血指征, 能不输就不输, 能少输就少输, 安全合理的用血,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处理, 将由输血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杨天楹.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402.

上一篇:那一刻很感动优秀作文下一篇:30岁生日宴会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