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幽灵国》读后感

2024-07-22

《寻找幽灵国》读后感(共3篇)

篇1:《寻找幽灵国》读后感

当科学登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了。爱因斯坦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不相信神之类的事了。他们不相信神的存在,不相信鬼的存在,更不相信幽灵的存在。他们信任科学,但那些人是依靠什么来否定神呢?目前,人类还没有透彻地了解宇宙,怎么能这么快否定呢?之前,我也是不相信有神存在,但是看了《幽灵国》后,我对神的认知更进了一步。

阿瑟的王江红因摘下一朵能够打开其它的的花离奇。多维度空间重现,给世人留下一个个谜团。为了解开谜团,记者小八和阿元博士一同前往研究。在推理和调查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几件事有着某种联系。最终,所有遇到过神秘的人团结起来,勇闯幽灵国,破解金、木、水、火、土五道关卡,屏蔽,大战黑蛇,并得到巴国将军辛追的,进入了一个发光的金色大圆球里。在那里,每个人都身处不同的光,看见了自己想见的人,也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和的自己。

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出一波三折、疑点重重的寻找幽灵国途中的,把感情深深融入每个字眼,让文章读起来扣人心弦。幽灵与法术在作者笔下显得更为真实,使原本不信神的人读后不再肯定地否认神。神这类的话题,对人类来说至今还是个谜,但本书让我觉得,人离解开神的谜团已经差得不远了。

篇2:《寻找幽灵国》读后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

上高中的时候,很多老师们都将大学描述为令人神往的“玫瑰园”。虽然想象可以勾勒出它的冰山一角,但当我到了大学,才真切地体会到它是多么地绚丽多彩。

大学有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有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而在观看完文学院“佳片有约”活动推荐的电影《死亡诗社》后,我更加明白,如今大学生们拥有的自由开明的学习环境是多么可贵。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在观看《死亡诗社》之前,好奇心一直让我猜测它是不是一部恐怖片。作为学院推荐的影片,着实吊足人胃口的它,却在简介时就已经流露出悲剧的气息:“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在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的带领下会发生怎样值得深思的故事?学生在无助的情况下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带着疑问,我走进了《死亡诗社》:1959年,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地狱学院”威尔顿迎来了它的校友兼新老师:约翰﹒基廷。基廷老师一来学院,就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与幽默活泼的言行受到学生的喜爱。以尼尔﹒培瑞为首的学生们,受到基廷老师推崇思想学术自由的影响,成立了“古诗人社”。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自由、艺术与爱情。然而,尼尔的表演梦想不被父亲所理解,甚至被迫退学重修。绝望之下,尼尔吞枪自尽。尼尔父母与校方将责任归咎于基廷,基廷被辞退。最终在课堂上,学生们与基廷挥泪辞别。

影片中的出彩部分,莫过于学生们在岩洞中进行“古诗人社”社团集会的场景。他们在那个小天地中尽情释放自己的灵感与感情。他们吟诗唱歌,他们吸烟狂舞,他们与女孩一起聊天,他们也对知识进行争论。乍看之下,他们叛逆而放纵。但当我们真正的去体味,就会发现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他们在这儿不再是一个个的严肃呆板的木偶,满脑袋只有拉丁文与三角函数。他们是忘情的歌手,欢乐的诗人,是自由的哲学家,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敢于质疑,敢于争取,敢于表现:尼尔参加戏剧表演,忘情的演出赢得观众的掌声;陶德一向不爱说话,却在课上诵出了绝美的诗歌;纳科斯向心爱的女孩表白,终获青睐;更不用提组织众人活动的查理,他诵诗时是那么地激扬慷慨。

可是,这些大男孩的爱与梦,对注重现实的家长校方来说不值一提。他们视男孩们的自由如洪水猛兽,固执地认为孩子没有成熟的思想及选择的权利。当尼尔将表演用的桂冠摘下举枪自尽时,我的眼泪终于决堤。这个影片的中心人物,在生命消逝前,他的心已先死去。“我明明表演得那么好”,为什么连机会也没有一个?为什么即使成绩名列前茅也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尼尔如此优秀:他活泼热情、成绩优异又温柔细心。可他却如此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是该说他脆弱,还是该为他滔天的绝望而悲伤? 尼尔去了。基廷走了。但令人惊喜又庆幸的是,陶德.安德森——这个影片中最怯懦的男孩,终于成长了。他在雪地里大声呼喊真相:

“是尼尔的父亲害死了他!”他在基廷伤感离去时第一个站上课桌(这是基廷老师为让孩子们以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发明的新教学法)向他“captian”告别。自此,这个原来一直缩在角落中默默无言的男孩,终于成长为了一个勇敢坚韧的男人。是查理不顾一切的热情改变了他,是基廷的循循善诱的开通改变了他,更是尼尔真挚无私的友情改变了他。他的成长让影片的中心升华,让我们在绝望的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光明,即使只有一丝,但是也绵延不绝。

犹记第一次偷跑出去的时候,男孩们身着斗篷,手持电筒,匆匆奔行于夜色。树林中他们的身影飘摇,宛如幽灵。是的,在枯燥的黑白世界里,他们就是一群寻找诗意的幽灵。威尔顿的智慧之光太过明亮,他们的灵魂无法安眠其中。那么就化身幽灵吧!让那些爱、那些浪漫、那些欢乐、那些梦想,都安适地沉浸于黑夜中歌咏自由;在黑暗中,让拜伦、让雪莱、让百年前的古诗人们成为永恒!

篇3:寻找宇宙“幽灵”

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能的4.9%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如何“现形”的?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季向东介绍,天文学家发现,他们观测到的一些宇宙大尺度现象,与广义相对论、牛顿力学的理论预测并不相符。

例如,银河系的恒星都在绕着银河系中心高速运动,根据广义相对论,恒星离星系中心越远,其运动速度应该越慢。但科学家在研究一个螺旋星系的旋转速度时,发现星系外侧恒星的旋转速度,比预测速度快得多。

这意味着两种可能:一是广义相对论在宇宙大尺度上失效,无法正确描述星系范围的引力;二是该理论仍然成立,只是在银河系等螺旋星系中,存在人类还无法观测到的物质。其质量非常大,使星系外侧的恒星高速运转,并用足够大的引力“拉”住这些高速运转的星球,使其不至于因离心力过大而脱离星系。

许多物理学家选择了后一种解释,提出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它们与人类已知的物质一样具有质量,却不与其发生电磁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因此人类几乎无法观测到。它们的密度很小,但数量庞大,因此总质量大得惊人。

如今,据物理学家推测,银河系中暗物质的质量比普通物质多20倍以上;在整个宇宙,普通物质只占4.9%左右,暗物质则占26.8%左右,另外68.3%左右的质能来自暗能量。

关于暗能量,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中的其他星系都在向着距离银河系越来越远的方向移动,而且它们移动得越远,运行速度就越快。这揭示了一个真相: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根据广义相对论和人类已观测到的物质,无法解释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把宇宙“越吹越大”。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引力理论,那么宇宙中很可能存在着一种充溢空间、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能量形式。它难以觉察,却真实存在。

地底最深处的“熊猫计划”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广义相对论是适用于宇宙大尺度的引力理论。如今,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相对论是正确的,因而踏上了寻找暗物质和暗能量之路。

在暗物质探测方面,我国科学家走在了世界前列。作为“熊猫计划”(PandaX)负责人,季向东带领团队在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寻找暗物质的踪迹。

理论推测,银河系中心区域集聚着大量暗物质,它们应该会弥漫到地球,估计每秒大约有上亿个暗物质原子穿透我们的身体。当暗物质原子与物质原子碰撞后,会产生极其微弱的光电信号,但要捕获它们极其困难。在地面上,各种宇宙射线对这种光电信号造成了极大的背景辐射干扰。为屏蔽干扰,实验必须深入地下。

PandaX实验正是在世界上最深的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进行。这一实验场所由清华大学和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于2010年联合开发,在隧道工程建设中利用了一个约2400米深的人工井。山洞上方被深厚岩石层所覆盖,以阻挡外界信号。

PandaX是“粒子和天体物理氙探测器”的英文简写,以惰性元素氙(Xe)作为探测媒介。实验由上海交大牵头组织,合作组包括中美6家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内,首期使用了约120公斤的液态氙作为“靶子”,探测光临地球的暗物质粒子。

2015年8月,实验组公布了立项4年来的首批物理数据——探测器记录了约400万个粒子撞击事例,在暗物质可能产生的“能量区”大约有1万个事例;而在探测器中心的37公斤液氙中,只有46个事例。通过与放射源的定标比较,这46个事例全部来自放射性本底,并没有暗物质留下的痕迹。

季向东表示,首期实验主要探测的是轻质量的暗物质(粒子质量是质子的几倍),而物理学界认为,重质量的暗物质(粒子质量是质子的100倍左右)更多。为此,将目标锁定为重质量暗物质的二期实验即将启动,其探测规模和灵敏度是首期实验的4倍。“实验分析结果计划明年发表,能否探测到暗物质?让我们拭目以待。”

除了地下探测,科学家还在太空和大型强子对撞机里寻找暗物质的蛛丝马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主持的暗物质研究小组,利用的是国际空间站上阿尔法磁谱仪的观测数据。理论推测,银河系中心的暗物质粒子彼此撞击后,会湮灭为普通物质和相应的反物质粒子。如果阿尔法磁谱仪探测到超出预期的普通物质和反物质粒子,就可能意味着银河系中心有暗物质。“我认为,在这三种实验方法中,地下探测最靠谱,因为它能直接探测到暗物质。”季向东说。

探测宇宙“涟漪”

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也是百年未解之谜。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北师大天文系教授王运永介绍,根据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可推导出“引力波”这种时空波动。如果把时空比作水面,宇宙中发生天体碰撞这样的大事后,就像石头落入水中,在宇宙中会形成一圈圈引力波“涟漪”。

然而时至今日,人类还没有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因为引力波的强度非常弱,即便两个质量很大的黑洞对撞产生的引力波传到地球后,造成地球上各处相对距离的变动数量级也在10的负21次方以下。

2014年,美国科研团队在分析了南极BICEP2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后,宣布发现了“原初引力波穿越婴儿宇宙留下的印记”——比预期中强烈得多的一个B模式极化信号。经过3年多检验,他们排除了其他可能来源。认定该模式只能由宇宙演化初期暴涨产生的引力波造成。这一重大发现一经宣布,立即引发全球科学界轰动。

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是掌声,而是科学家的质疑。2015年1月,这个美国科学家团队和欧洲空间局专家正式确认,此前的发现是错误的。新的联合分析数据显示,曾经发现的那个信号是由银河系的尘埃干扰造成,而非来源于宇宙暴涨。

不过,季向东仍然很有信心,在他看来,探测到引力波已“指日可待”。因为全球最大的引力波观测设备——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近日重新开始数据采集,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探测到引力波。 LIGO的观测站通过长达4公里的束管发射激光,这将使它能探测到与引力波传播密切相关的空间微小扭曲现象。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第一篇预示引力波的论文。2016年,这种宇宙“涟漪”很可能被探测到。如果能形成相隔100年的呼应,岂不令人感叹?

上一篇:春运交通安全宣传标语汇总下一篇:卫生局工作总结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