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8-04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

弱。**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

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2000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11年,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市场拓展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逐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在完善驻地商业街、**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业网点的基础上,开展放心食品、药品、农资进村活动,深化邮政服务“三农”,在各村加快建设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改造规范化“农家店”。提高埠西农民公寓楼小区、杨家巷农民公寓楼小区、**煤矿西山生活区各项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的辐射能力,使市场服务网络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区。在309国道、美食街西侧分别规划建设一处大型集贸市场,为周边镇、村服务。适时在济莱路和244线交叉路口,规划建设一处农副产品周转批发市场,带动各村农副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生态家园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抓手,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工程,计划以埠东、埠西、杨家巷三村为主,每村每年改建50户;进一步加快生态小区建设,每年新建包括沼气池的生态养殖小区3处,争取5年内所有养殖小区都配套建有沼气池;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完善长效机制,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以南部沙湾村、月宫村、长青村、兴旺村为主,继续实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程,在今年完成1005亩可视山头绿化工程的基础上,明、后两年再分别绿化荒山1000亩,3年内在“四旁”植树10万株,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5、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结合实际,加强农民培训,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管理。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利用“科普村村通”版面,建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宣传栏,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好送科技下乡活动。二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由街道劳动保障所牵头,结合引进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劳动就业培训,健全完善“输出有组织,权益有保障”的运作体系,提高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率。三是加强法制培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办法制教育宣传讲座,建立企业调委会;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提高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四是加强文化培训。充分发挥成教中心作用,针对群众所需设置教学内容,除传授实用技术外,有计划地向农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新型农民。

6、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工程。依托济南植物园的建设,在其周边地区建设农业观光园区,把**街道南部建设成为济南美丽的后花园。在园区功能定位上,主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发展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强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发展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等,并加快餐饮、住宿、车辆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把该区域真正建设成为济南及周边地区居民周末、节假日旅游度假的首选之地。

篇2: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

弱。**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

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

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2000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11年,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篇3: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农业机械化是建设新农村的先决条件

(一) 生产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主导因素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而生产的发展又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兴义市农机服务中心在“农业机械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机具推广、机耕道修筑、技术培训、农机管理与农机安全监理等指标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推进、考核, 就是由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决定的。

(二)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是否提高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和贫富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兴义市农村的现状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 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减少, 因而农业生产与农业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农机部门通过各种农机项目进行机具推广、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等手段, 不仅缓解了这个矛盾,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还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三)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村容整洁的重要保证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将推动农村机耕道及乡村道路的硬化建设, 农村的整体村容必将焕然一新。二是必将减少农村耕牛的饲养量, 从而净化了乡村便道和改善了村民庭院卫生环境。三是必将推动农村养殖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 这也将大大地改善和净化乡村便道及村民的庭院卫生环境, 为农村保持村容整洁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四是使农民的收入增加有了保障, 农民就有条件改善自己的住房、设施和美化自己的庭院环境。五是能推动秸杆粉碎还田、打捆回收、秸杆粉碎做饲料等技术的应用, 同时也能推动农村沼气、煤气、电力、太阳能等能源的使用, 从源头上解决了因杂草、秸杆等乱堆乱放和焚烧带来的污染源及对田野、庭院等环境卫生的影响。

(四) 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有机载体

这个有机载体的投入使用, 有着下列积极的作用:1.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 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劳动力数量, 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得到大大简化, 减少了农民因劳动、体力、人数、农时等等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2.可大大减少农村耕牛的数量, 由此也可减少农村因耕牛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3.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使农民有机会主动地、自觉地去安排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和产业, 从而使村民之形成一种相互商量、观摩学习和相互帮助的氛围;4.农业机械化需要规范化、规模化经营, 能促使村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礼让和支持的态势。

二、加快兴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 兴义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 不断引进新机具、新技术, 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 在推进农机化项目建设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创出了路子。

(一) 建设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获良机

1. 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

在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已非常关注农机化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是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 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四是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五是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六是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七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2. 近几年来, 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逐步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的额度。

2005年, 我市完成中央资金40.0026万元、部门移民资金14.9316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3台、耕整机261台;2006年, 完成中央资金70.0019万元、省级资金27.4779万元、部门烤烟资金38.40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14台、水稻插秧机10台、耕整机143台、马铃薯挖掘机7台、烟地起垄机100台;2007年, 完成中央资金117.5692万元、省级资金63.1930万元、州级资金10万元、市级资金20万元、部门烤烟和农发资金共19.3400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16台、水稻插秧机60台、耕整机235台、动力机械55台、小麦播种机9台、烟地起垄机20台。从以上数据可看出, 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从2005年的40.002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17.5692万元, 是2005年的2.94倍, 且各级政府的补贴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依靠这些资金的补贴, 农民购买机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些机具的增加, 大大充实和加强了我市农业的基础设施。

(二) 政府重视、依法治机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工作已经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但是, 我市边远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仍很缓慢, 政府应把农机化发展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加强农机职能, 加大投入, 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加快边远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一是市财政每年应将“培训、推广、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支持农机部门搞好综合管理工作;二是尽力增加购机补贴额度, 提高边远山区农业的生产能力;三是扩宽购机补贴产品目录, 增加信用贷款力度, 鼓励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2.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络、田土改造 (主要是小块改大块) 、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农机作业的安全系数和机动性, 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 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山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

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期待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先采取办点示范, 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实现, 加快土地流转, 推行土地托管模式, 扶持和培植种植大户, 大力发展庄园式农业, 并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予以规范。

(三) 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积极引导

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 是促进农机化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 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兴义市的购机补贴工作应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特色区域, 强调对正规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和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二是突出适宜山区的机型配备, 强调合理的农机动力结构、合理的主机与配套农具的比例;三是突出补贴标准, 强调对各类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 提高对先进新型农机具和山区特色产业区域农机具的补贴标准, 鼓励先进新型农机具的使用。

(四)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兴机富民

建设新农村, 要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尤其是对农机操作手的培训, 我们要让农机手不仅会操作农机, 而且会经营农机。围绕农民培训工程, 强化农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 充分发挥山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培训基地优势, 切实开展驾驶员、车工、电工、焊工等工种的农机技能培训。通过兴办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班、现场演示会等形式, 让农民了解农机、热爱农机, 普及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

(五) 拓宽渠道、多元融资、增加投入

资金投入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家和地方限于财力,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还不多, 对农机化的投入更少, 贫困山区更是少之又少, 造成了农机及相关产业投资比较效益差, 很难得到金融信贷的有力支持, 也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因此,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势要求,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户个人和农业生产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发展投入机制。同时, 积极吸引二三产业的企业资金和社会法人以及群众手中闲散资金投资兴办或直接进入农机作业市场。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 鼓励金融部门积极对农机制造企业或购置农机具的农户开展贷款业务, 政府采用贴息方式等优惠政策支持金融部门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贷款, 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篇4: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1.1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绿色产业较快发展。全市绿色食品种植达到面积1.05万亩,已获省级名牌产品、吉林市名牌产品、绿色食品标识、省级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与金沙粮贸合作,共建了1500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畜牧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引进宝信稚牛、金牛饲料、清江食品和金城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了肉牛、肉鸡、生猪等养殖业的较快发展,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引进、改造龙头企业,在全市形成了较齐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5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吉林市龙头企业11户;特色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了甜玉米、食用菌、中药材、林蛙等特色产业,全市特色产业产值14.3亿元。

1.2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把提高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科技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加快建立覆盖农业生产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并实施了从用种、施肥、播种、整地、管理、收获到加工、营销一系列的标准化规程,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了80%。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先进适用技术。桦甸市玉米超高产攻关实现了山区、半山区雨养条件下平均亩单产突破826公斤;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1.3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巩固加强 近年来,桦甸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根基。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机作业合作经济组织240个、农机大户110户,农机总动力达到216091千瓦。

1.4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桦甸市还积极抓好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来,桦甸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以改革为动力,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激活各种发展要素,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0个,有2万余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37%。其中密山绿莹高丽米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十面旗帜之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层次还比较低 传统产业仍占据农业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所占比例较低。缺乏规模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致使农业生产呈粗放低效运行。小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不快,二、三产业不发达,整体实力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迟缓,导致农村经济不够活跃。

2.2支柱产业项目不多,项目结构不够优化桦甸市农业支柱产业项目发展不平衡,缺少大企业带动,项目种类比较单一,基础性项目较多,财源型项目较少,特别是一些乡镇甚至没有项目;种养型项目多,深加工型生产项目少,特别是对全市农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少。同时,由于经济、信息、技术、交通、地理等因素制约,项目分布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还在拉大。

2.3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快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小农生产,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束缚,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还停留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农业”圈子内,不能适应农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全市规模经营面积仅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1%,规模经营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缺乏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土地流转步伐不大,到目前为止,全市流转总面积仅占农田土地的0.4%。农产品加工滞后,缺乏精深细加工,产品基本上以“原”字号卖出,价格低,不能赚到作为农产品大头的高附加值。即使农产品丰收时,农产品往往出现销售难,形成丰产年价格低,丰产不丰收现象,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2.4村集体收入不平衡,村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各种自然和历史原因,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工业数量少、规模小,对集体经济贡献不大,村级“造血功能”仍然较弱,收入稳定性差。整体实力不强,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目前,全市村均债务达28.6万元,一些村集体“无钱办事”、“无力办事”,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制约因素。

2.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民素质仍然偏低由于桦甸市属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对农业科技虽然比较重视,但投入相对不足,农民生产仍然沿袭传统模式,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科技贡献率不高,自产自销多,商品效益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农民素质仍然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少开拓创新的本领,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與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比较淡化,一些不良文明和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3.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3.1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公司、大户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质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要在政策优惠、技术信息提供、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做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畜产品加工,实行集中管理规模饲养,加快饲料的生产、供应,加快畜禽防疫体系建设。同时,坚持内转外移两条腿走路,积极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

3.2加快农产品市场开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要采取外引内联、农工贸联手和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等方式,集中力量培育壮大和引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食品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突破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等薄弱环节,推进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把农产品营销市场网络建设同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起统筹谋划、统筹安排、统筹运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流通的矛盾,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共同致富。

3.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关键。必须着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着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积极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探索实行招投标制度,鼓励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与此同时,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3.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标准化的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提高对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的水平。加强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富民兴林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沿江沿河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以道路、通讯、饮水和绿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3.5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导向、农业经营体制、农业资源保护、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保障农业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到高效生态农业,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业信息、科技、保险、信贷等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农用工业和高效、实用、价廉的农业设施装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在稳定土地权属,稳定承包关系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投入,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出引导、服务,完善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及时收集和发布信息,逐步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搭建规范的流转平台。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加大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调处力度。

3.6积极建立推进机制,大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必须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屯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要道经济,积极搞好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招商引资等项目建设。农业乡镇的村屯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自己独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村办企业。要强化招商引资,形成市乡村上下一体连动对资金、政策、项目的争取机制,全方位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打造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资金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构筑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帮促机制。建立帮促工作班子,整合资源要素,形成一支队伍,统筹一块基金,实施一批项目,建立单项考核,加大帮村扶户力度,认真落实关于发展留用地的有关政策,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务的议事、決策、监督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

3.7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篇5: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 研 报 告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尚集乡辖6 个管区、107个行政村、1.2万多农户、农业人口4.8万人,总耕地面积7万余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

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尚集乡一直是传统的农业乡镇,传统的农业种植占主要地位,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220国道横穿东西,临近205国道,驻地位于220国道及滨大高速出

入口的交通要道,并且乡境内有堡沙路、滨杜路贯穿南北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尚集乡位于滨州市区西北部8公里,距离中心城区2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尚集乡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300 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新建成的尚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家禾庄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区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亿华泰农业深加工项目为开发种植蔬菜作物,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尚集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三河支渠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亿华泰公司,发展订单农业2000 亩。大力扶持培植蔬菜、肉兔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兔10 万只的规模。

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尚集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肉、蔬菜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 户;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生态家园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抓手,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工程,计划以辛庄、后宋等村为主,每村每年改建50 户;进一步加快生态小区建设,每年新建包括沼气池的生态养殖小区3处,争取5年内所有养殖小区都配套建有沼气池;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继续实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程,在今年完成220国道、滨大高速的基础上,明、后两年再分别绿化方田面积5000亩,3年内在“四旁”植树10万株,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5、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结合实际,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管理。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利用“科普村村通”版面,建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宣传栏,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组织好送科技下乡活动。二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由乡劳动保障所牵头,结合引进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劳动就业培训,健全完善“输出有组织,权益有保障”的运作体系,提高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率。三是加强文化培训。充分发挥成教中心作用,针对群众所需设置教学内容,除传授实用技术外,有计划地向农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新型农民。

6、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工程。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在其周边地区建设农业观光园区,把尚集乡东部建设成为滨州美丽的后花

篇6: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杜青林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回顾2005年的好形势,为“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5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确立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些理论、方针、政策的鼓舞和指导下,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两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程度的恢复,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粮食单产连续刷新历史纪录,单产提高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我国粮食增产由过去主要依靠扩大面积,转向稳定面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轨道。

农民增收扭转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2005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可达5%。农民增收来源发生新的变化,来自种养业的收入快速增长,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优质农产品集中度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不断壮大,园艺产业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11.4万个。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1.082亿。

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先进技术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达38%。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48%,比“九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

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重大财政专项,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效果显著。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完善。农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难度加大,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加重。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浪费较大,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三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外出就业稳定性较弱,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造成的损失增加,形成的威胁增大。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认识

回顾“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加深了对党的新时期“三农”工作理论、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深化了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理解和认识集中体现在“五个必须”上。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

发展的轨道,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和保护,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

三是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为此,必须抓增粮促增收,抓增收保增粮,依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依靠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科技进步、优化结构和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增粮增收“双赢”。抓住了增粮增收两大目标,我们的工作就赢得了主动权。

四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业由弱变强。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抓好战略性大事入手,强化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构建农业“七大体系”,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必须加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农业部门的能力建设,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水平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提高统筹发展能力;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健全抓政策落实的机制,提高执行政策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三农”能力;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实践表明,只有全面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才能够从容地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取得新成就。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推进“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实施新的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阶段性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第一,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第二,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第三,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转变”战略。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三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六要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完善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二)实施“拓展”战略。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要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四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实施“提升”战略。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健全农业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高技术研究,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储备和供应,加强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三要提升农业政策法规的支持保护能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实制度和机制,提高政策落实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设计大工程,谋划大项目,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五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发展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不断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三增”为目标,以实施“三大战略”为重要举措,实施“九大行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科学规划,集成资源,省部共建,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力争“十一五”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进展,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同时,要加强粮食加工转化,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2006年,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四)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放在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核心技术上,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成农业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时,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对农民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五)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要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原种场、资源保护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示范户。同时,大力推进畜牧水产的产业化经营。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升。关键是要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和经营的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要加快农业标准化,重点制订修订一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深入开展农药、饲料、兽药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工作;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志管理,强化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

(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要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村物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

(九)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要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篇7: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古丈县人大向功金 古丈县畜牧水产局 向贤利 罗贤辉)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用现代设施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技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现状:古丈县地处武陵山区,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但古丈县是一个资源大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有草山草坡160万亩,人均草场占有量14.1亩,居全省之首,自然草场载畜量达148万个山羊单位,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此外古丈水面资源丰富,拥有大水面4.2万亩,水质清新无污染,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理想基地。

前些年,我县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养殖规模小,养殖大户少,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总量低,群众养殖水平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大。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人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及大户带动、加大科技培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两大支柱产业。全县畜牧水产业得到长促发展,山羊、牛饲养量由2001年不足5万只,不足3万头分别上升到2006年16万只和6万头;网箱养鱼由2001年的400口发展到2006年的1800口;畜牧业产值由2001年的1800万上升到2006年7800万,其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也由28%上升到35%。仅2007年上半年,全县山羊饲养量13.33万只,牛饲养量5.66万头,网箱养鱼1700余口,牧渔业产值4800余万。畜牧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之一。

(二)措施和成效

1、草食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草场资源十分丰富,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形成了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使草食牧业迅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县山羊饲养量达16万余只,牛饲养量6万头,人工种草1.2万亩,仅草食牧业产值就达6000余万元,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山羊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山羊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县之一。通过近年的发展,涌现了中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公司、湖南神宝牧业等一批草食牧业龙头企业、山羊养殖基地和种草养畜大户,带动了大批农户依靠种草养畜脱贫致富,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真正成为古丈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

2、名特优水产养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我县拥有2.6万亩养殖水面,水质清新无污染,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理想基地。近年来,渔业生产稳步增长,网箱养渔发展势头强劲,已发展网箱养鱼1800余口,水产品产量2000余吨,在养殖品种上,提倡高密度精养名特优鱼美国班点叉尾鮰为主,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又一大特色产业。

3、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随着我县冷链体系建设、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古丈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良种羊繁殖场建设项目》等生产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畜牧业建设物质装备条件,提高了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4、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正发生转变。

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使我县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等发生根本改变,已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由传统的依靠耗粮型畜牧业增长方式向现代节粮型草食牧业转变,山羊冷鲜配技术、青贮技术等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畜牧业增值增效,提高了科技含量。在养殖观念上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实施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带动,建立养殖小区,提倡无公害健康养殖。养殖方式上由传统放牧向半牧半舍和种草圈养方式转变。﹪

5、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一是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增加。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大的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导地位是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50%,我县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正逐步提高,已达到35%左右;二是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立足资源实际,发展以山羊养殖为主的草食牧业已成为我县养殖发展新方向,在畜禽养殖中比重已占到了70%左右;在养殖品种方面,三是在水产养殖方面,由养殖常规品种逐步被以斑点叉尾鮰为主的名特优鱼网箱精养所代替,从而使畜牧业内部结构更合理。

6、科技创新,服务推广体系逐步在理顺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财政科技扶贫种养畜项目》,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和普及种草圈养新方式和运用畜牧业新科技、新技术为生产服务,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同时,通过大力引进和投放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新品种,改良地方品种,极大的提高了我县畜禽良种品质和良种覆盖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畜牧业养殖科技含量。

7、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养殖水平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我县已不局限于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科技推广,而更注重对农民畜牧养殖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培养了一批养殖能手,养殖科技二传手,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民整体养殖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畜牧业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畜牧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而近几年来,我县投入畜牧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除近两年来防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仍不足)外,基础建设等资金,主要是靠争项目,依靠项目的拉动,而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不适应。

加上县级财政困难,部门争取的产业发展项目,其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使部门争资金积极性不高,加上前期跑项目费用不落实,要个人垫资,财政报帐体制太死板,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部门争项目、跑资金积极性,与现代畜牧业发展更加不适应。

二是缺乏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增值弱,工业化水平低。

产业要发展,必须实行产业化,产业化首先必须是工业化,而我县缺乏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产业不能形成增值,产业化水平低,如神宝牧业肉羊加工厂项目,虽完成了三通一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如期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三是在财政补贴政策范围小。

农业的化肥、粮种等补贴纳入了财政支持政策,而畜牧业良种补贴被忽视,也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

四是群众养殖技术水平低,养殖业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我县农民的养殖水平,虽经过近几年普及和培训,但由于培训资金缺乏,其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群众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效益不高,加上养殖业风险大,缺乏风险保障机制,成为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一大制约因素。

三、现代畜牧业发展基本对策

现代畜牧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个主题,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集约、节约、生态、安全、高效”要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突出培育和壮大草食牧业和网箱养鱼两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展畜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1、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发展长效机制。

①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县财政每年投入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不少于100万,并且随着产业发展,应逐年追加,不断提高畜牧业的设施装备水平。②加大对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财政奖补。对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建立起业的规模养殖场,按照年出栏数量进行补贴,财政每年列入预算,形成长效机制。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龙头企业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因此,应加大对我县中科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湖南神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草食牧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应予重点倾斜。④高度重视对母畜养殖的大力补贴。鼓励农户饲养优良母畜,对养殖母畜应按照数量给予资金直接补贴。

⑤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由政府牵头,建立现代畜牧业建设风险基金,在养殖户、规模养殖场、龙头企业等遇到不可抗力的风险时,给予补贴,减少养殖损失,使之尽快恢复生产。

2、发展特色畜牧业,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

应立足我县丰富草场资源和水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水产业,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培育草食牧业、水产养殖主导产品,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行一村一品发展,建立养殖业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形成产业化。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实现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经济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来实现,所以必须培育和状大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支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抗拒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要重视畜牧业品种资源保护,推行“种草养畜—畜粪产沼气---沼渣还田”的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进,生态优生”的原则,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5、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因素,是畜牧业发展根本出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畜牧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深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其成果转化,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三是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广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增加畜牧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畜牧良种覆盖率和饲料转化率,由政府提供平台和出资金,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畜牧业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理念培训,培养现代新型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力。

6、加强畜产品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发展健康养殖业 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一是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要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健康养殖,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关。

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防控投入,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篇8:发展农业机械化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意义,建议

1 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1.1 农业机械化决定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程度。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生产的发展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 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 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 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1.2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 节省劳动时间, 节约劳动成本,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撑及强大的保障。

1.1.3 农村村容村貌整洁的目标, 需要农业机械化。

机械化采取保护性耕作, 既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 又降低地表扬尘, 防止水土流失, 使农村最根本的2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 得到保护和利用[2];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 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 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 促进农村村容村貌的整洁。

1.2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 与此同时, 农机服务的系列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 由种植、中耕、收割向储藏、保鲜、加工, 由设施农业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延伸和转变, 机械化作业几乎覆盖了农业的一切领域。面向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已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 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 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 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

1.3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 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 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首先,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化科学农艺要求, 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 改善了生产条件,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其次,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 而没有机械化也就谈不上工业化。第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3]。因此, 无论从长远还是当前来讲,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步骤。

2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2.1 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农业机械化投入格局,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按照“十七”大和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 把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当地实际, 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 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其他农业投入用于农机发展, 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成。

2.2 拓宽服务领域, 促进农民增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以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 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增加农民收入。其次, 发挥农机装备优势, 以农机挖掘农业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通过2个途径:一是发挥农机作用,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农业[3]。大力发展高效农机, 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推进农机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

2.3 农机结合农艺, 构建和谐社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空间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和谐农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 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

3 小结

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功能多、能耗低、效益好、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 必将极大地改善农业劳动生产条件和农村的村容村貌,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能力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4], 推动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稳步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凤兰.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地住和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0 (2) :25.

[2]李荣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5) :186.

[3]宗锦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机科技推广, 2010 (4) :4-8.

上一篇:乡村振兴座谈会发言材料下一篇:登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