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

2024-07-11

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通用10篇)

篇1: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

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慈溪市建设局(2011年5月17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心城区更新改造的启动之年。在新的一年里,我局将以创建省级生态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狠抓污水治理和集污纳管工作,强化城河综合治理,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切实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现将我局生态建设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今年生态建设的主要工作进展

(一)园林绿化建设。根据森林慈溪建设的要求,今年计划实施22个绿化项目,总投资8700多万元,新增绿地面积将达到54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22个项目中18个项目已开工,共计完成约30万平方米的绿地面积,种植各类乔灌木约21万棵。前应路东延、人才公寓南侧道路二期、新城河西路、新城河西侧绿地、南三环两侧、南三环粮库安置区前绿地、北二环东延、高丰家园东侧绿地、旦山地块、中发灯饰地块、三北大街西延、新城大道北延、中横线南侧绿地等13个项目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北三环两侧、东三环北段(南二环-新横江)、乌山公园覆绿、东三环南段(新横江-南三环)、城区无人认养绿地等5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峙山公园西扩进入招投标阶段,清水湾滨河绿地、城区公园广场增绿、科技路西延北侧绿地等其他3

个项目正做好相关前期工作。另外,城区东南片骨干道路大弯(南三环和前应路东段)道路绿化也已完成。

(二)污水治理和集污纳管工作。继续实施329国道等7条污水管线铺设工作,目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结合中提升改造实施区块管网的新建和改造,实施主城区6.5公里污水管线铺设,目前完成项建和可研会审;建设市域72座污水泵站综合调度监控系统,目前已完成方案会审,完成报批稿并递交发改局审批。今年计划完成中心城区五街道排水纳管800家,接纳支线24公里,目前浒山街道已完成排水纳管施工图初稿,其他街道正在编制中;结合老小区改造,年底前完成12个改造老小区的雨污分离。

(三)城河治理工作。完成中心城区引水环通工程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积极实施漾山路江综合和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年底前分别完成漾山路江综合整治、水体流动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的30%、10%,目前漾山路江综合整治、水体流动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已完成可研、项建、环评等前期工作。实施五灶江、六灶江等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进场施工,计划年底前完成工程建设。实施应急水体流动工程,制定临时水体流动应急方案,对虞波江区域利用姚江引水进行冲换水,在姚江无法引水时,启动梅湖水库作为应急水源调水入城(市财政每年需按排200万元水资源费)。同时,利用水泵抽取城河水源对部分发黑发臭河道(如新庵江等)进行换水。目前,水生植物养护、黑臭水体应急处理、东城河黑臭水体养护、河道日常养护等工程均已完成招标,正在准备进场施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城河治理方面。一是污染源整治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河道的主要污染源表现为上游污染和中心城区的二、三产业污染,进一步加大对河道污染源的监控和处置力度仍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二是外来水源不足,排水不畅,河道水体流动性差。境外阶段性无水可引或进城水源不足、排水不畅的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城区河道河面宽窄不一,局部区域采取了埋管或覆盖,使得城河水流不畅,容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和蓝藻发生。三是河道日常管理缺位严重。大部分河道两侧基本都有违章建筑物,且违章搭建面积大速度快,严重影响河道生态景观和河道拓疏。

(二)污水治理和集污纳管方面 一是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污水纳管当中,企业环保意识普遍不强,特别是需要厂区内雨污水管道分流改造和建设预处理设施的,由于对企业生产会带来一定影响,造成部分企业改造积极性不高。一些市级部门和单位对纳管工作也不够积极主动,而街道也没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环保部门应会同镇、街道加大排水接纳力度,对拒不接纳单位采取必要强制措施,保证纳管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东部、北部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不稳定,部分企业存在预处理设施不到位,甚至有偷排现象,下步需要加强执法监督。

三、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按照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今后几年重点做好峙山

公园西扩、乌山公园等综合性公园和潮塘江、新城河等生态河道建设,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对今年实施的工程要加快未开工项目的进度,重点要做好峙山公园西扩一期的政策处理等工作,力争上半年开工。对已开工的项目要抓好进度及施工质量,特别是抓好苗木质量和成活率,确保预期效果的实现。继续抓好认种认养活动的开展,做好服务工作及资金的管理使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城市绿化的养护管理,依法打击破环绿化的违法行为,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管理水平,切实保护绿化成果。

(二)继续做好污水治理和集污纳管工作。根据中心城区集污纳管三年行动初步计划,三年内五街道计划接纳2300家,实施接纳支线140公里,建设市政配套管网49公里,重点为城区外围和板块改造内市政道路配套污水管网。会同财政部门制订出台城镇污水治理建设项目资金补助与项目管理办法,计划提高集污纳管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的市级资金补助比率。完成主城区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对于今年实施的污水治理项目重点抓好进度和质量,确保完成任务。对集污纳管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街道的指导、协调工作,重点要加强教育、卫生、贸易等部门协调,督促学校、医院、餐饮等行业的纳管工作。

(三)继续做好城河治理工作。结合中心城区片区改造实施河道拓疏一批,保留一批,对已经丧失功能的河道予以填埋整理,并结合公共绿地配置改变河道走势,形成广场、绿地、河流的一体化格局。继续深化中心城区河道水系环通流动调研工作,确立城区骨干河道、主要河道、辅助河道,对局部支流、池塘、断漕进行整理,逐步打通

河道咽喉处,合理布局调水设施。调查研究横河区域水系和中心城区水系的水位差,设置节制设施,分流疏导排涝,实行区域性调配和分片区管理,保障中心城区河道水位。对于今年的项目,重点要实施曹娥江引水进城通道漾山路江和大塘江入口工程,确保按计划完成,逐步打通潮塘横江、四灶浦江和中心城区河道,使城区河道真正流动起来。同时加强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养护工作。

篇2: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

勇当第二方阵排头兵

今年以来,埠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按照“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首善之地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引进引办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落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实现了新的突破。截止八月底,全镇实现

工商税收1980万元,同比增长52.0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2万元,同比增长41.37。从目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发展态势看,我镇作为第二方阵,到年底实现财政收入翻一番,完成3000万元,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此基础上,到2007年财政收入再翻一番,达到6000万元,我们充满信心。

一、优势凸显,埠村正进入全新高速发展时期。

1、区位优势。我镇北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已经实现了埠村与明水城区的零距离对接,埠村已经成为章丘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面积43.9平方公里,在全市这样一个最小面积的乡镇上,贯通着国道309、济莱高速、0九路及埠村路这样4条“主动脉”。随着济莱高速、0九路及埠村路建设工程的竣工使用,埠村将无与伦比地成为这四条“主动脉”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转站”。与此同时,神洲生态乐园的引进与开发,更彰显了埠村的区位优势。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们重新调整了中心镇发展规划,构建起了“北区、南园、中心城”的城镇发展框架。“北区”即围绕开发区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生产力要素高度聚集的新的工业城区,依托工业城区,发展城市经济;“南园”即以神洲生态乐园为龙头,全面建设人气高度聚集、人文环境及文化品位全面提升的生态旅游园区;“中心城”即依托神洲生态乐园,全面推进旧城区改造,使旧城改造与神洲生态乐园建设融为一体,并更好地服务于神洲生态乐园,逐步发展为工商服务业发达、人流物流丰富的中心城镇。

2、经济优势。一是引进引办企业已经成为埠村新的经济板块。截止6月份,近两年新引进的企业纳税已达到476万元,随着目前部分在建企业的投产,今年可完成1300多万元。其中济钢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有望突破1000万元。目前,投资1.5亿元的埠村电厂扩建工程正在建设中,明年可投入运营,可实现利税3000万元;投资8000万元的鲁思达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近期即将开工建设。与此同时,还有两大过亿元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其中宁波燎原灯具,投资1亿元;华达汽车商贸城投资6亿元。二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以许凤荣的大星精工机械、郭际富的富康锻造、范裕友的永盛轻机等为代表的纳税民营大户对财政的贡献率正在迅速提高,其中许凤荣截止八月底,已纳税142万元。三是以工商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正在崛起。神洲生态乐园的开发建设,不仅为埠村乃至全市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品位,更重要的是将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神洲生态乐园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主题公园,主要包括新植物园、世界城、游乐园、娱乐园、休闲度假园和名士园等六大主题景区。其中植物园是省会城市重要标志之一,省会城市的三大功能标志是植物园、图书馆和歌剧院。可以说植物园的建设,正在高品位地提升着我市的城市服务功能;“世界城”项目,目前韩国馆正在进行装修,10月将举行世界城奠基仪式。仅植物园、世界城这两个项目,就完全可以把章丘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神洲生态乐园计划3—5年时间建成,力争达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的目标。粗略计算,如果按每人次100元消费,一年在埠村的消费额将是2亿元,当地税收和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至少也将在5000万元左右。

3、人文环境优势。我镇北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及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南部神洲生态乐园的开发,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镇农民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支持发展、投身建设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与此同时,回民党员群众的稳定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埠村的稳定形势和发展环境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时期。

二、建设章丘生态和谐新城区,勇当第二方阵排头兵。

2005年—2007年是我镇全新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埠村路、0九路及济莱高速等重点建设工程将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埠村的城镇发展框架将真正拉开,并将以章丘新城区的姿态融入到我市的城市大发展格局中。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彰显发展优势,突出工作重心,强化工作落实,全速推进埠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确保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翻两番,努力建设章丘生态和谐新城区,勇当第二方阵排头兵。

篇3: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

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的急剧膨胀和污染的不断加剧, 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其环境质量也逐渐降低。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是城市里难得一见的风景。各种“城市病”的流行, 使许多都市人向往秀美的田园风光。城市变成了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 而探索城市发展的内涵和方向, 规划未来城市最美好的蓝图, 使城市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今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1 生态城区的建设步伐

生态城区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上形成的, 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区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 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区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 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提高人类对城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 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 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 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2 从规划、建设、管理角度出发, 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 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 (初级阶段) 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 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 制定行动计划, 建立示范工程, 加强能力建设, 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 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建立与生态化的城市运行系统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针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 资源能源消耗逐步降低, 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初步建成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生态城区。进一步优化新农村环境水平, 开展新农村环境建设行动, 如采取截污纳管、净化处理等办法, 切实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出路问题和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第二步:建设期 (过渡阶段) 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 加强社区自立, 增强城区共生能力, 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 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第三步:成型期 (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 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 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当前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和乡村, 生态化建设实践已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区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结语

篇4:建设生态城区要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园林文化;科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61-02

一、 发掘特色,体现城市园林文化的人文关怀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不是一个经济竞争的世纪,而是一个文化竞争的时代。"文化的就是世界的",缺少了文化特点,就失去了 发展的源泉。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事物是无价的,它不但是城市园林建设,甚至对整个城市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不久的将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许不再是经济竞争, 而是文化深度的竞争。

文化是个性的体现,文脉主义一直是风景园林设计领域重要的一支。而风景园林的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不同的城市 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城市环境的优劣,与植物造景的关系非常密切。活的、有形的植物风采在予人于绿景享受的同时,能给人以蓬勃向上、 奋发不息的心灵感悟。所以,探索建设特色鲜明的森林城市景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城市园林建设的方向之一是建设森林城市,是将城市的园林、水体、河流等,依地造型,挖掘自然的和人文的潜力,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形成层 次丰富、品位高雅、文化底蕴深厚的森林景观,使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体现,城市生态功能日趋完善,气候自我调节能力日益增强。反对急功近利,违背生态发展的 科学规律,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移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现象,破坏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城市活力是城市实力、魅力的综合体现。城市魅力源于绿化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其中绿化是自然的生态的,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演化的生生不息,通过 人的努力来实现;而文化是属于人文的,将生态与人文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文层次的人与人的和谐,是一个城 市的底色,反映的是城市的内在品质、素质,需要引导建设并加以完善。文化贫瘠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必定是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

时下,因文化缺陷导致园林景观趋同性问题非常突出。园林设计片面最求复杂化或潮流化,道路绿化千篇一律,河道景观人工痕迹明显。各地的广场和公园基本都是一个样子,缺乏当地的特点,这跟园林设计中缺乏文化因素有着直接关系。要充分挖掘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中国的古文化与现代山水园林文化巧妙结合,寓教于乐,寄学问于风景,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之余,增长学问,升华情操,成为少构建和谐生态社区的典范之作。

但要作为全国园林绿化的样板,仍要注重精品绿地建设,需要继续加强乔、灌、花、草合理搭配,采用乔木、灌木、地被复层组合种植方式,完善种植形式和结构,努力降低浇水、施肥、打药等管理投入, 增强区域绿地生态系统平衡能力,以植物造景深化人文内涵,再造优良植被群落,以及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突出园林绿化的生态调节 功能,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在一个绿化群落中,使具有优良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充分利用空间,形成立体绿化的格局,构成一个和谐有序具有较强生态调节功能的立体植物群落。藤本植物可在建筑物附近见缝插针,向空间索取绿化效益。形成上有绿荫覆盖,下有草坪绿化,蒸发减少,区域空气湿度增加,向森林城市目标迈进。

在新一轮城市园林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旧景观,不管是建筑的还是历史的。要把环境中美好的东西保存下 来,其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避免如北京的古老四合院,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绿化景观风光不再,损伤历史遗风难以弥补的漏洞发生。

园林工程是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间的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效果。城市建设改造完善过程中,应依托前期改造,局部规划调整,外部森林化建景,中间人性化亲和配置,创建几个新区植物建园亮点,突出森林化生态景观。适量添置新意突出的园林精品雕塑、休闲座 椅、花架、文化健康教育娱乐牌匾、太阳能照明及诱虫设施、别致的植物介绍标牌、科普宣传窗等,为居民提供交流、运动、休憩场所和园林知识普及教育等场所, 拓展绿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人性化家园情趣。绿地改造与建设绿荫型的小区停车场结合进行,兼顾绿化与车辆停放。设计理念上,突出粗管、色彩、林荫及仿自然等特点,造景整齐而不僵化,规则而不拘谨,外围园林生态景观森林化,追求林荫最大化,休憩家园林果化,色 彩随季相变化,休闲与造景相和谐,适度突出宿根地被植物的引种数量,花卉(野花)组合层次丰富多变,合理组团凸显整体效果,突出几个精品景点。注意材料间 的连贯性,理顺空间关系,做好比例关系,突出萧条冬季的情趣景致。

二、科学定位 力避园林建设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随着园林绿化的科学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植物搭配的多样性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作中的一些弊端渐显端倪,需要正确引导,切忌脱离实际,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事例一再发生。尤其要杜绝以下几种不良风气:

一是建园景观风气盛行。

过分强调景观,忽略了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区域特征,建设一些功能不健全的公园绿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风貌。

二是崇洋风媚外风不减。

一味崇拜国外文化艺术,忽略本土文化、本土树种,建设创痛的园林艺术,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洋化工程",造成巨大浪费。

三是奢侈风气愈刮愈烈。

资金浪费巨大,表现为片面追求用材"高档次"、资金上的高投入,大量堆砌建筑小品和雕塑,结果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大量高档或稀有外来物种及本土物种死亡。

四是政绩风气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

个别人把园林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抓,新建的公园绿地反季节施工,低价中标,造成短工期、低质量;还有一些 城市对原有的公园绿地一次次反复改造,道路绿化随着马路拓宽、城市改造一次次被挤掉,行道树木一次次减少。

三、因地制宜,借鉴先进地区典型经验

一是工程造价不一定高

很多优秀的工程造价并不高。以植物造景为主,传统树种营造出极其舒适的绿色空间,并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并非仅凭高昂地资金投入就能实现,更重要的是综合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园林艺术修养,严把工程质量关,用"心"去施工,在透彻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体现园林的布局美、形式美、 意境美,才能展现出赏心悦目的景观艺术效果。

二是生态、环保、节约不可却少

生态、环保、节约的理念渗透到了工程的各个环节。人们越来越重视植物造景,引进新优植物丰富绿地植物种类,营造复层结构增加生态功能,重视乡土树种及宿根花卉的应用以节约养护成本。控制修剪植物的使用量,少用甚或不用"球、篱"的植物造型,大力建设植物自然生长的绿地。减少人为的拔草、修剪、施肥作 业量,降低养护成本,节约绿地用水量。

三是人性化、无障碍、减灾考虑周到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获奖工程中得到了切实体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园林设施越来越完善,标牌、照明、座椅、凉亭、健身器材甚至衣帽架等一应 俱全,为居民营造出一个游戏、休息、健身的活动空间;2是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每项优质工程中都注意到了特别设立无障碍设施、铺设盲道;3是注意发挥绿地避难减灾功能。部分地段的景观设计中,采用5米*5米的树阵设计方式,并不只是为了美观气派,更重要的功能是一旦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树可用来搭设帐篷,为市民提供避难场所。

篇5:关于城区生态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区生态建设,11月16日,在**区政协副主席***的带领下,第五视察组视察了我区生态城区建设情况。

一、**生态城区建设的成绩

**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把我区建成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区的总体思路,以打造生态城区为主线,以城市景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城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二是以规划为先导,生态城区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划定绿化保护禁建区域,生态保护卓有成效;四是实施绿化景观改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五是打造竹类特色景观,“生态**”灵气激发;六是开展“蓝天、碧水”行动,“水碧、天蓝、地绿、气清”基础奠定;七是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保持**文化特色;八是抓好点、线绿化,城市外貌大为改观。

二、**生态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城区内涵模糊,混淆绿化和生态概念。生态城区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生态卫生建设、生态安全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园林建设、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我区生态园林建设、生态景观建设比较突出,其他方面重视不够。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城区底气不足。城市排污干管的铺设缺乏长远意识,干管管径小于居民小区支管管径,导致废水排泄不畅,严重污染居民小区环境,同时也会导致重复开挖,重复投入。这种现象城北新区尤其突出,其主干管道管径仅为50厘米。污水处理场选址不合理导致下半城污水无法排入污水处理场,导致直接排入嘉陵江的情况。

3.竹类种植突出数量,人文内涵挖掘不够。竹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我区在建设“竹海生态城”时缺少对竹子精神挖掘与宣传,市民未能与政府完全同心。

4.重视城区点源、线状绿化,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生态建设弱化。城区重视街区景观景点、公园、主干道路沿线绿化美化,居民小区重视不够。环抱城区的乡村景观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城区建设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区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对生态城区建设缺乏全局与长远意识,对城区范围的认识相对狭窄,目前的设计主要停留在城市建成区或者规划建设区域,而城区的希望在于城市之外,生态城区建设要延伸到乡村,特别是城郊结合部。

三、对城区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区。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区发展的定位器,城区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区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城区、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区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植树品种等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区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由于小城区规划相对于大城市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城区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区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在规划中要以生态学为指导,在规划评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西南大学的智力优势,请有关生态专家参加。

2.以培育城区生态产业为内涵建设生态城区。产业是城区的血液,产业旺,城区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城区生态建设需要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发展竹类产业,大力发展竹类产品加工业,开发竹类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无污染的产业,特别是教育、科技产业发展。三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以作为生态城市外在和内涵上的进一步延伸。突出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结合江东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城市服务的配套种养殖业。

3.发挥政府在生态城区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可编制一个生态城区建设规划纲要,用来指导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得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日常化。

4.传播生态文明,倡导生态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城区建设的根本目标。在生态城区建设中一定要注重舆论引导,培育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逐步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既要小康,又要健康等生态文明意识。只有城区居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了,生态城区建设的进程才会有质的飞跃。大力宏扬“竹子精神”,记住卢作孚先生“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的训导,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形成植绿护绿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篇6: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多次召开街道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生态市创建的知晓率,形成人人参与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服务创建的良好氛围,街道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生态市创建氛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生态市创建实际及进程,专门制定出台了《象山街道创建生态市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对创建宣传工作进行了分解细化,明确了各阶段宣传重点、任务及责任单位,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京口电子日报》等市、区报纸、网络上积极宣传创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及时报道创建的进度、动态及各类专项活动。大力宣传创建的成果、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突出宣传报道生态建设的亮点成效。

三是加强公益宣传。在境内学府路、谷阳路、宗泽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制作大型公益广告;专门定制了创建宣传挂图、环保袋和纳凉手摇扇在街道各村(社区)、企业投放发送。同时要求各村(社区)在村庄入口处各制作外创建公益布幔广告,并在主要路口悬挂3—5条宣传标语横幅。

篇7: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生态市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

我市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广大市民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举,力争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市。

我市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

①生态经济日趋发达。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到202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以上,年人均财政收入超过3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00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大于45%。

②生态环境更为和谐。环境污染基本消除,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Ⅱ级标准的天数每年达330天以上,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每万元GDP二氧化硫和COD排放强度分别小于5千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分别大于40%、90%和17%。

③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乡环境整洁优美,生活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化特色显著。到2020年,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超过90%,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城市化水平大于55%,城市气化率大于90%,恩格尔系数小于40%,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30%。

按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结合的原则,到2010年争取30%以上的乡镇通过全国优美乡镇验收,30%的县(市)达到生态县验收标准;2015年50%的乡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50%的区、县(市)达到生态县验收标准;到2020年,80%以上的乡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所有县(市)达到生态县验收标准,全面建成生态市。

二、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

(一)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有序利用

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维持总量动态平衡。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从2005年10月1日起,市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实现从采伐到管护的过渡,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搞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要求,实施城市绿色工程和秀美工程,继续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

加强洞庭湖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和植被、矿山、文化遗产等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逐步增加“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数量和建设面积,建立一批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在花山、太阳山及其他“两区一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中明确环境保护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均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内禁止开矿和滥采乱挖等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水域内禁止投肥养殖,违者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突出抓好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护沅水、澧水、柳叶湖及大中型水库等江河湖库水体和地下水资源,确保有饮用水保护功能的水体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建成德山污水处理厂和江南城市污水处理厂,使城区生活污水全部处理并达标排放。抓紧实施穿紫河等市城区内河河段恢复、水质改善和岸边绿化美化工程,使其水质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标准。禁止直接向池塘水域和城区水体排污倒渣,禁止乱填水体、乱占公共绿地搞建设开发。

巩固和加强市城区大气环境保护圈建设。关停圈内所有以煤为燃料的砖瓦厂。市城区和各区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要全面建成烟尘控制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关闭区内燃煤炉灶。加快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广步伐,普及燃气或其他清洁能源锅炉。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实现各类在用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

加强城市噪声污染控制。继续开展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重点治理工业噪声,严格控制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城市交通噪声。

篇8:新城区生态道路建设的设计策略

没有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能像生态城市战略一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 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城市尤其是新城区未来的发展模式, 这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 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起点。生态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是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蓬勃发展。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东郊“一江三湖” (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 交汇处, 东至左岭镇, 南接武汉科技新城, 西临东湖风景区, 北抵武汉北湖新城, 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的先导示范区, 拟建设成为“中国中部第一生态城”。

1 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目标

武汉花山新城区的规划功能定位为:大东湖地区的生态建设区、武汉东部地区的产业支撑服务中心、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中心城市, 融居住、游憩、研发、商业为一体的生态新城。花山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生态研发与交易、生态酒店与会展、生态商业与文娱、生态居住与养生。争取建设成中部第一、国际知名的综合生态城。

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实施将以“十大两型示范项目、千万平米绿色社区”为核心探索建设符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以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社区为特色的、一流的生态新城。建构“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新城内部公共电动车网络系统、自行车路网系统、步行系统, 打造低碳化绿色交通体系。因此, 作为生态新城脉络一样流动的生态道路, 同样需要精心构建及打造。

2 新城区生态道路的设计理念

城市可比喻为一只美丽的蝴蝶, 节状的身体是核心区, 包含着交通枢纽传运到各部分。两个美丽的翅膀是碧水绿树似的自然风光构成的宜人的居住环境。新城区生态道路的设计理念主要有:绿色交通网络、特色城市空间及城市生态机理三大理念。

2.1 绿色交通网络

绿色交通理念的核心是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 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 高效率、高服务品质、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典范。交通方式的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合乘小汽车、单独驾驶小汽车, 进而决定了道路的横断面构成和道路交通管理方案, 为生态道路的功能定位及断面布置指明方向。

2.2 特色城市空间

城市道路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载体, 既是交通空间, 又是人们进行生活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 是组织城市景观空间的骨架, 是别具一格的“城市建筑”。缺少变化的模式化的设计将使城市道路形成“千路一面”的大街, 让人感到乏味, 缺少城市所应有的“内涵”。生态道路的建设为构建特色城市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 其设计应与景观系统、绿地系统相结合, 与城市用地功能相渗透, 成为人和地区文化交流、汇聚、创新的空间, 展示富于特色的城市文化内涵、现代舒适的生活气息、优美可人的城市环境品质。

2.3 城市生态机理

“从地球形成开始, 所以生命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平衡的网络。这种生命构型或生物圈, 产生于土壤、空气、火和水, 包括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 (约翰·欧·西蒙兹, 2000)

生态道路设计中, 应保留已有的自然景观轴线, 打通生态廊道, 确立以山、城、水、林自然生态为基础的生态格局, 调节小气候, 维护景观稳定性、可持续性, 体现人和自然共存的生态理念。

3 新城区生态道路的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三大设计理念, 生态道路的设计需要结合绿色交通规划的发展目标, 需要深入分析新城区自身现状条件, 需要站在打造“绿色建筑”的高度, 全方位的协调生态、人、交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终实现地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

3.1 规划绿色交通体系、倡导慢行交通

绿色交通规划的发展目标为:构建花山“绿色和谐、快慢相宜”的交通系统, 公路、水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快速公交、小汽车、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有机结合、无缝衔接, 打造对外能快速联系、对内有生态、生活特色的交通网络, 树立花山新城在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中的的绿色交通示范作用。在花山内部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的“申字型、干-环-枝-串结合”的道路网络, 局部地段道路下沉, 形成完整而通透的绿地景观和小范围的无车区。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汽车、船舶, 限制大型货车及对环境污染大的车辆通过, 发展水上交通。倡导慢行交通, 规划147 km的自行车道, 结合景点、滨水区、地铁站、公交站、组团中心、商业区规划方便的自行车停车租借点, 使自行车成为“门到门”交通中的重要一环, 新城内部自行车出行率达到50%以上。

3.2 借道路景观构建特色绿地系统

花山生态新城北靠白羊山系, 南面为严东湖和严西湖水系, 利用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将绿与湖渗透至新城各功能组团, 构建完整的绿地系统。其一, 通过对区域格局下花山新城生态风险分析, 绿地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提出在花山新城西部和北部建设一定宽度的湿地和林地缓冲带, 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形成“山水交融, 花团锦簇, 中西合璧, 天人合一”的景观结构, 包括连接各公园, 生产防护绿地, 居住绿地, 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其二, 充分利用道路选线设计、绿化带景观设计, 生态排水沟设计、生物通道设计、交叉口的绿岛设计等, 搭配丰富的植物、生物资源, 坚持物种的多样性, 形成自然的绿地循环系统, 建构新城区特色的城市道路空间。道路下沉段规划横断面示意图见图1。

4 花山新城的生态道路设计措施

花山新城生态道路的设计目标, 就是在实现生态新城所需求的基本功能特性的同时, 尽量设计满足行车舒适安全、运输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经济合理、具有一定耐久性, 将人、车、道路与社会、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协调发展的生态道路。

4.1 生态道路的几何设计

4.1.1 选线

生态道路选线是多学科、多领域整合的理论体系, 必须由面到带、由带到线, 在对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气象、自然保护区、物种保育区等调查与勘察的基础上论证、确定路线方案。优美的线形融入环境, 或者避让现有生态体, 或者减轻影响、预留人为生态建设空间, 宜桥则桥, 宜隧则隧。花城大道在选线时, 线路走向与鼓架山脉走向保持一致, 浑然一体, 一脉相承。该线位紧贴鼓架山山脚, 此处地势相对平坦, 避免了对山体的大填大挖, 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该线位对土地分割程度小, 土地利用率高, 尽可能地维持了原有的生态面貌。建设方式采用主线桥梁, 虽然相对造价较高, 但占地较小, 对东湖风景区的用地影响最小, 对沿线的生物活动也基本无阻隔。主线桥梁设计时充分考虑桥梁标高与鼓架山标高间的空间关系, 一方面桥梁高程随山势而行, 与鼓架山脉形成良好的立体景观。

4.1.2 横断面布置

道路横断面是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断面布置形式, 分隔带设置、绿道设计、边坡防护及边沟处理等。花城大道全线最大限度的放宽中分带宽度, 局部利用选线形成梭形景观带, 局部利用地势采用上下行分离式辅道设计, 采用“北低南高”的错位布置形式, 迎合鼓架山北麓的地势特点, 一条“依山”, 一条“傍水”, 打造出一条“路融于景”的生态走廊。作为武汉首条生态景观大道, 花山大道全线设置有绿道, 位于行车道和生态排水带外侧, 从九峰一路延伸至宝盖山隧道段, 为步行者和骑行者提供了一条景观游憩线路;边坡防护以生物防护为主, 工程防护为辅, 多采用植草放缓坡, 同地势自然过渡衔接, 重点防治坡面采用生态带护坡;临时边沟选用植草土边沟, 永久边沟采用植草砖砌筑。分离式横断面示意图见图2。

4.1.3 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生物复杂多样化, 生物种类多样化, 可促使生态结构的稳定。花山原名福寿乡, 辖区内湖山环绕, 山清水秀。花山大道沿线分布着多个原生态景观区, 行走其间, 道路两侧的山野林地、田园乡村、湿地湖泊与道路景观和谐呼应, 丝毫没有冲突之感。道路中央, 繁茂的绿化隔离带可有效吸收道路烟尘和有害气体;两侧坡地的植物可吸纳噪音, 成为武汉市第一条“绿色吸音墙”;为高架桥路段专门设计的悬挂植物和攀爬植物使得道路景观更有层次感, 片片绿色垂幔将大大缓解驾驶者的视觉疲劳。

4.2 生态道路的路面结构设计

生态道路的结构层面可以通过不同的路面效能新材料来实现环保、节能。

4.2.1 透水路面

透水路面可以渗透雨水、减少路面的积水问题, 补充地下水位, 缓解了城市用水和城市的排水压力, 同时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为节能环保的绿色路面。花山新城专用自行车道、绿道, 绿地内步行道多采用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砖、砌块或多孔透水材料 (鹅卵石、碎石、漏草方格砖) 辅筑而成。

4.2.2 降噪路面

降噪路面是指具有降低或吸收轮胎和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功能的路面。路面降噪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加铺耗磨层。就是表面铺筑降噪功能层, 厚度一般为2 cm左右, 一般不大于4 cm, 如OGFC。二是多孔隙降噪结构层, 也就是路面结构部分, 如橡胶沥青。降噪路面可降低3~8 d B的噪声。花山新城产业园区主要通道采用废旧轮胎橡胶粉作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外掺剂, 增加路面排水降噪功能, 节能环保, 调节园区局部生态环境。

4.3 道路特殊生态设施设计

4.3.1 生态排水沟

为更好地体现花山新城的生态建设目标, 减少道路径流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采用生态型排水模式 (生态植草排水沟) 解决初期雨水 (挟带包括颗粒物、COD、N、P、重金属、油污在内的各类污染物的初期地表径流) 的污染问题。花山生态排水沟是由植被浅沟、滤沟及植被缓冲带衍生的一种新型排水系统, 生态沟结合横断面设计, 宽5.0 m, 呈浅碟形分布, 与1.5 m宽的绿化设施带相结合, 设置在慢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绿化设施带内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道泄水沟, 为机动车道雨水排入生态沟提供通道。生态沟的设置, 避免了雨水直接排入管道, 而是在土体中逐渐下渗, 从而得以滞留, 符合生态的理念。同时, 生态植草沟吃水体量更大, 且是在吃水容量充满之后再排入管道, 具有延缓和削减暴雨洪峰、保障地区排水安全的作用。

4.3.2 生物通道

生物通道是指有一定宽度的、免除人类活动影响的、供生物迁徙穿越的通道。这种通道把道路两侧的农田、山地和城市内绿地联系起来, 使两侧的生物得以交流, 以维持其原来的生活习性。按横穿道路型式通常分为上跨式绿桥和下穿式通道。花山新城白羊山系和鼓架山系之间的生物联系被花山大道阻断, 结合总体规划的两处排水绿廊, 在绿廊横穿道路处设置了2道下穿式生物通道, 维持山脉之间的生物联系。下穿生物通道采用箱涵式结构, 宽80cm, 高80 cm, 进出口采用锥形护坡, 洞口采用藤蔓遮掩箱体, 灌木密植或围合后形成天然保护屏障和指引通道。

5 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城区生态道路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花山新城生态道路的辩证分析及措施总结, 生态道路是新城区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重要依托及特色空间, 对于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碳环保”等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生态道路的设计策略及建设水平将更加科学合理及多样化, 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为城市道路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丽君.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应用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2008, 38 (2) :175.

[2]余豫新, 姜荣泽.崇明东滩生态道路设计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1, 28 (8) .

[3]郑晓光, 徐健.生态道路的建设理念及实施技术[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1, 28 (8) .

[4]陈清华.生态道路下穿式生物通道设计研究[J].上海公路, 2011, 30 (4) .

篇9: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

关键词:农村 环保 生态

一、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环保问题

(一)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严重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受各种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环境管理滞后,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在田边、路旁、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虽然这些现象得到部分遏制。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畜禽粪便随意堆存和排放,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不容忽视问题。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甚至威胁食品安全。

(三)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较低

农村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主要表现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低、饮用水处理设施简陋、水质不达标、水型地方病严重等。同时,受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多重污染,部分河流、湖、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突出、绿藻泛滥,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现象。

(四)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郊地区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大量农田被城市垃圾占用和毁损,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同时,由于产业布局调整的加速,一些重污染工业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企业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社区建设中环境问题的破析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农村社区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存在盲目追求“高、大、新、全”的现象,从而导致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环境的治理难度

(二)环保意识薄弱

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未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依然存在。

(三)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

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在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又将生产排泄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生产排泄物将会积聚过多,就可能会造成污染。

(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相当一部分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五)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自身权益直接相关联。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三、农村社区环保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促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明确近期农村环保工作重点,优先解决饮用水安全、工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和河沟池塘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大、问题较集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按照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以及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水环境污染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结合地方县市的发展,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3、科技先行,创新机制

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要针对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效实用的环保新技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领域,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政策。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加强农村社区环保,建设生态农村的思路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加强环保意识

当今许多城镇问题都是由于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的,因此必须从普及和提高意识着手。历史的经验向我们警示,不能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人和自然之间应当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村城镇化建设应该体现生物圈和技术圈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2.制定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建设规划

在实践中人们对农村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局限于眼前利益的行为,是造成农村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根源,因此必须掌握农村环境和生态的特点及规律,搞好近期和长远农村环境建设规划,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合理利用能源,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对农村生活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尽可能使其资源化加以利用。只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践城镇环境的优化。

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财力保障机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应当加强对环境项目的财政倾斜和信贷投资,创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村镇,用足用好按规定筹集的环保费用,根据“污染者负责、开发者保护”的原则解决环境优化问题。

4.强化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环境管理

政府在协调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社区管理中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环境保护提到工作的重要地位中来,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把握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落实环境质量领导负责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5.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农村村镇建设的环境

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减量排放,有利于农村城镇的环境保护。一是大力推行环境无害化技术,比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二是调整乡镇企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高效型、生产环保型的生态工业园区。三是加快村镇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和加工的专业化协作、企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4版

[2]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周海乐.城镇化与小康社会[M].苏州人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冯华.二十一世纪的热点——发展小城镇推动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李宇,艾华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环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25卷第1期

[7]苏杨、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6卷第2期

篇10: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工作计划

摘要:本文紧扣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公园建设规划具体实施导则,依据成都市自然资源的优势、特点和成都市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主打工程,提出了科学打造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系统的设计路径和措施,为成都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后勤。

关键词:科学打造 公园绿地 生态文明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成都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建设“宜人成都”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通过规划和立法有效保护全市的山、水、田、林等生态本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打造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宜居城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作为打造成都生态文明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打造必将成为未来关注的话题。

一、充分利用成都自然资源优势和特点打造中心城区公园绿地

地处川西平原腹地的成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离珍稀动物最近、拥有原始无人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最多的中心城市。具体来说,成都有着648万亩森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8%,全市3000米以上的山峰126座,孕育发源的河流有13条,全市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广大的农村,有大小林盘14万多个,林盘总面积6万多公顷……“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成都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独享’的,也为成都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1.1保护和恢复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打造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城市生物的多样性。成都生物资源丰富,拥有高等植物资源2700种、被子植物2600种、裸子植物几乎占全国的三分

之二。在绿地景观提升过程中,要充分根据成都市气候与土壤条件,采用主打乡土树种与适量引进外地树种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打造成都特色的园林。打造过程中,尽量采用桂花、银杏、天竺桂、黄葛树、黑壳楠、垂丝海棠、小叶贞楠、香椿、桃、李、梨、梅、枇杷、柑橘、柚子、核桃、枣子、板栗以及小叶女贞、金叶女贞、栀子、杜鹃、红继木、万年青、南天竹、冬青、海桐灌木等乡土树种;同时适当引进其他树种,丰富植被种类:如广东三叶木、皇菊等。通过正确的植物配置,有意识地突出植被的季节性特征,丰富绿地色彩和植物景观演替,兼顾利用植物的观赏价值、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

1.2链接城市绿脉和扩大绿地面积

从截止到2010年统计结果来看,成都市主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11%和39.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21㎡。正因如此,市内各大公园的游客人满为患,特别是城区东部和北部绿地面积更显不足。为配合城市土地使用结构调整,扩大城区南部、西部,尤其是北部和东部城区修建和改造大型公园绿地建设变得尤为关键:以府南河环城河沿岸为建设核心,东延伸至西郊生态屏障区、北延伸至熊猫基地、南延生至双流农田生态片区,构建府南河为环城绿化核心,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卫星城市为多圈层,东西、南北延线为骨架的城市绿脉,城区公园则在各绿脉之间充分起到链接和扩大绿地面积的作用。[4]

二、围绕成都市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主打工程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公园绿地 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环城生态湖泊水系,计划用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85公里长、133平方公里规模,绿意盎然、水韵悠长,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大都市生态湖泊绿地系统,突出水源保护,构建开放、人文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为成都增添一条“绿色翡翠项链”。为此,成都市制定了《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为形成稳定的环城生态屏障立法保护;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环城生态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从制度上为建设“宜人成都”保驾护航。

2.1 充分利用水为核心建设环城生态“绿廊”

成都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了“六湖八湿地”的环城生态区建设规划,于今年五月开放的“锦城湖”、“白鹭湾湿地”已生动地向中心城区市民展现出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特点,充分利用水为核心建设环城生态“绿廊”来调节生态、净化环境也是打造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风向标。对于滨河的中心城区公园在绿化升级中应尽量选取表现河流两岸绿化的树种、树相,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景观构建与配合,坚持取消围墙、封闭、售票式的沿岸休闲公园,提高

休闲绿地的开放性、创造易接触、易体验的河流空间。从城市生态系统的再生观出发,通过绿地网络化建设把中心城区公园按生态水域建设方向连接起来,从猛追湾公园绿地及府南河周边开始,到市中心天府广场、人民公园、大慈寺、新华公园、文化宫、文殊院、市体育中心、永陵公园、文化公园、望江公园、杜甫草堂、武侯祠等之间设置小型公园、休闲绿地,打造市区生态平衡,并在合江亭、望江公园至双流华阳段考虑建设成都生态公园。

2.2从生态绿地系统方向延伸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建设

生态绿地系统主要包括水源绿地和环保绿地的建设。针对市区内水源绿地建设,成都市政府已经划出了岷江成都段、沱江段为主干的水源绿地保护区,加强对其环境管理。作为中心城区公园水源绿地打造,各大公园需要对园内湖池水质转变进行研究,从测算总量、确定更换时限、落实抽注位置入手,达到换水彻底。同时将抽出的水用于绿化和冲洗,最大限度的达到节约和循环利用。市区环保绿地规划方面,全面疏通市区内绿化配置,设立城区通风、制氧的“绿色走廊”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心城区公园在环保绿地的建设中,主要表现为保证高质量绿化方案实施和最佳景观保持时限。绿地景观改造过程中,运用生态工艺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手段,开发自然、清洁、可循环能源,增强生态环境的高效性和和谐性:增加生态材料对“水泥化”的替代、使用有机垃圾制成的有机肥料、采用“生态步道”沟通绿地立体景,同时选取优良树源,采用耐践踏草坪品种,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和抗干扰能力的作用。

三、对科学打造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行性设计路径

中心城区公园作为市区居民休憩的重要场所,其景观提升打造受到广大市民的充分关注。目前,除继续对成都植物园、人民公园、凤凰山、百花潭公园、塔子山等公园的改造外,在未来5-10年内应重点开辟10-20个城市小游园,小游园以植物选景为主,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绿地系统,全面提高城市生态功能。

3.1 用生态园林的理念打造中心城区公园

坚持严格的规划建绿,高起点、高标准加强规划设计。在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用生态、通透、敞亮、大气的设计理念,利用“借景”、“衬景”、“造景”等园林艺术,形成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风貌。在进行景观提升打造中注意色彩对比,相互衬托,在布置中形成高低错落,增大视觉面,形成观赏的自然。在不同环境下,考虑冷暖色系的配置,使氛围烘托达到最佳,同时对摆设的形式和图形不断变化,营造出花团似锦,姹紫嫣红的氛围。坚持用生态园林的理念打造出富有特色与活力的中心城区公园,为市民提供美观、生态的生活和良好的游园环境。

3.2 加强绿地常态化管理,精心打造有自身特色的小景

加强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常态化管理,努力营造绿化、量化和美化的环境氛围。这主要包括对园内缺株断行植物的补植补栽跟进工作,绿篱、草坪修剪频率和平整度,植物浇水、冲洗力度,保证园内植物无病虫害等日常维护。加强园林绿化技术工种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园林绿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保证整洁,干净、靓丽的景观效果。中心城区公园要根据自身特点,保证传统园林文化的同时大力挖掘打造自身特色:如熊猫基地大门重建、百花潭公园沿河岸景观改造、植物园科研苗圃规范化改造、望江楼公园“飞云瀑布”的景观改造、文化公园“蜀风雅韵”修葺等工程,注重打造川派盆景园,形成了川派大师作品历史资料、专著的博览区,展现了成都园林艺术和文化底蕴。

3.3 新建小游园以植物造景设计

重点开辟中心城区城市小游园,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植物造景设计上,仍以乔灌配置为主,增加高大乔木种植数量,主要使用香樟、三叶木、黄葛树、朴树、栾树、黄连木、无患子等品种,改变过去单一树列式栽植方式。同时适当采用各种彩叶植物,打造四季景色变化,重点在香化、彩化上下功夫。地被尽量选用乡土野生花卉和耐践踏草坪品种,配合“一街一景”的道路特色改造,逐步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四、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日益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作为中心城区公园,应紧密跟进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打造绿地景观升级,努力为全市生态绿化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公园规划建设导则.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2013.06.16

[2] 郭薇.成都: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成都日报.2013.01.05

[3] 马世骏.王如松,等.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9

上一篇:学校与学生家长安全协议书下一篇:美丽的桂花树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