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西风的话》说课稿

2024-05-30

音乐《西风的话》说课稿(共7篇)

篇1:音乐《西风的话》说课稿

教学内容:

教唱合唱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一、学唱《西风的话》,学习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歌唱秋天的美景,并了解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黄自,并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初步了解合唱,感受合唱的魅力。

三、学唱歌曲《西风的话》,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歌唱秋天的美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一、能够准确地视唱旋律谱,唱准五、七度的大跳音程和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二、演唱歌曲时,学生运用不同音色表示西风的话不同形象和性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听唱法、示范法、练习法等。

教具安排: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一些秋日景色的图片展示。

设问:

(1)、并思考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2)、是谁给我们带来这样的美景?

学生回答:“西风”。

2、模仿风吹,做发声练习。

三、新课学习

1、初听音乐,教师设问:

歌曲演唱情绪、速度及力度?

2、再听范唱,掌握歌曲意思。

(1)作者借“西风”的“嘴”向我们表达了什么?

(2)介绍作者黄自。

3、学唱《西风的话》

(1 )学歌词:老师轻轻地弹奏歌曲的优美旋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将学生带入歌词描绘的美丽意境中。(“袄”“高”“蓬”“红”的咬字一定要饱满准确。)

(2 )学节奏:听师范唱。同位讨论,这首歌曲节拍是多少拍?运用了什 么节奏型?

教师简单分析歌曲:这首歌为4/4拍,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这四个乐句都采用了相同的节奏:

XX X X ︱X — X — ︱

XX X X ︱X— — 0 ︱

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旋律流畅,在上下流动的级进中插入音程大跳,变化有致,力度运用细腻恰当,使歌曲具有丰富的

表现力。由于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西风”作为第一人称“我”,“你们”代表“孩子”,唱起来倍感亲切。

(3 )学旋律:

a.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先用字母“u”进行模仿跟唱。

b.老师弹奏旋律,学唱唱名。

c.教师范唱,教唱。讲解“5-4- ”的长音处理,一词多音,七度大跳音程的正确演唱方式和四分休止符。

(4)处理歌曲:

A.给学生讲解歌曲中的力度记号、速度记号等标记。

b.怎么样才能唱出歌曲的意境?

c.分组表现,互相评价、改正。

d.师生合作。和同学共同完成歌曲处理。

四、知识拓展

(1)初步认识合唱,体验合唱的魅力。

(2)思考在歌曲《西风的话》中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生哲理。

五、课堂小结

年年岁岁,多情的西风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它在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热爱生活。黄自老师通过歌曲来表现了深秋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甚至带点淡淡忧伤的意境。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篇2:音乐《西风的话》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西风胡杨》,首先我为大家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共选编了五篇课文,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的美。而这篇课文还提醒我们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而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西风胡杨》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在教学中,除了要继续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外,还要继续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写作的表达方法。

二、内容: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英雄树‛ 胡杨的美丽、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赞美和同情之情。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是课文的重点,从三个‚祈求‛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以及自主、积极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教学理念有: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的特点,尽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引入,揭示课题

请同学观察校园内有哪些树木,说说你最喜欢那种树,为什么?

板书《西风胡杨》,提问:那么的树作者不写,怎么跑到沙漠去写胡杨呢?

(二)、读中领略胡杨之‚最‛。

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会带着问题快速地找到课文的1、2、3、4自然段,概括出胡杨‚最美、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特点,学生汇报时我就板书出胡杨的特点。这个版块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热爱、赞美之情。这几个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首先,我给孩子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通过预习,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然后让孩子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反复读,边读边品味,边读边欣赏,边读边勾画能反应胡杨特点的重点词句,在读中反复揣摩它们的意思。

2、品词句,领略胡杨精神。在孩子们充分品读了课文的1—4自然段后,让孩子们先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这一个特点的?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时课堂上可能他们可能会感悟到:‚胡杨能在沙漠、盐碱地中生存,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不和别的植物争名夺利。‛‚胡杨很坚强,死了也不倒下‛等等,我都会给予肯定,让他们充分的交流。而我,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这样几个句子,把孩子们的学习指向深入。学生先说到哪一句就点拨哪一句: ①、‚他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先让学生配合老师讲述填空,再让他们说说从读的内容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抓住‚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侵骨髓‛‚斑斑盐碱‛‚铺天盖地‛‚层层黄沙‛等词语进行理解,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这些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样,通过理解词语,想象描述,学生更能体会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胡杨与 众不同的坚韧、顽强。此时,我便顺势让孩子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自然段。②、‚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而是将这催肝裂肺的风沙留给了自己。‛先让孩子们抓住‚挡在‛‚身后‛‚不在乎‛,三个‚让给了‛,一个‚留给了‛体会出作者用拟人、比较的手法写出了胡杨的无私,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一个词语也好,一个句子也好)来夸一夸胡杨,让孩子们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说出来。然后,我再用引读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读出来。③、‚它们生前为保卫。。。‛这里的点拨是在孩子们理解了‚生前‛‚战斗‛‚死后‛‚仍坚定地挺立‛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后,我问孩子们:胡杨‚生前战斗‛是在为了什么而战斗?‚死后仍坚定的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这一问让孩子们联系第三自然段,体会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摧肝裂胆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领会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作后一滴血的悲壮。

④ ‚是一亿三千万年前……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通过和学校或家乡对比,从胡杨林的‚大‛感受到美。还可以结合体会胡杨的其他特点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通过读第一自然段,把胡杨的美读出来。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在对课文的2—4自然段文本进行品味后,我再让孩子们快速浏览这三个自然段,观察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启发孩子们领悟出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手法来写胡杨的特点。再以胡杨的第二个特点为例,引导孩子们抓住‚二十几米‛‚‚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几个数字来体会作者采用了数字描写法表现胡杨坚韧的特点,当孩子们领悟方法后,再放手让孩子们领悟描写胡杨的无私和悲壮的特点分别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这一个环节紧扣本单元‚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 这一训练专题,为孩子们今后写作打下基础。

(三)、品读中感悟真情,体会胡杨之‚悲‛。

此时此刻,孩子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孩子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着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然后让他们马上细细品读课文5—8自然段,在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品读完课文……这时,马上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品出了什么味道?心中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可能会说到:从‚两千年前胡杨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品出咸咸的味道;从‚他们想求人类。。。‛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从‚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这句话品出辣辣的味道,从‚我怕……我担心。。。‛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这整个过程,我都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放手让孩子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只在最后点拨这一个句子: 点拨句子:‚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哪怕就三天。‛点拨这一句时,结合课后第3题,在孩子们抓住三个‚祈求‛,理解了每一个‚祈求‛所包含的不同意思。这时,如果孩子们的发言不够积极,我会给孩子们一些启发,比如联系前面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祈求‚上游的人们不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联系我们的生活,祈求‚人们要节约用水,要爱护地球水资源‛…….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发言也就更加踊跃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了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让他们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大自然的权力,更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

(四)、从课题升华情感。

在感受完胡杨的崇高品格和悲惨遭遇后,再来解决疑问:‚课文标题为何用‘西风胡杨’‛?这时,孩子们只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烈烈西风、摧肝裂胆等词,说出胡杨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我都给予肯定。最后,为了把子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我设计了这样推波助澜式的引读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节课,就在孩子们充满激情与信心的回答声中结束了。

(五)、板书设计:

西风胡杨 ——— 美丽、坚韧、无私、悲壮

赞美

我 ———— 担心、哭泣、祈求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学习‚胡杨之最‛这个版块时,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了胡杨的四个特点:‚美丽、坚韧、无私、悲壮‛。学习了解‚胡杨之悲‛时,我板书了最能表现胡杨悲惨遭遇的三个词语‚哭泣、担心、祈求‛。升华情感时板书了‚赞美‛一词。此设计既紧扣课文的重难点,又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篇3:音乐《西风的话》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我是中国人》。

一、说大纲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其中要求“3-6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和曲艺音乐”“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并从中享有乐趣”, 因此, 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程中歌曲编排和京剧表演,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

二、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京韵》, 该单元内容围绕京剧艺术, 旨在促进小学生对京剧的了解与体验。《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根据京剧中典型的西皮流水音调创作而成的戏歌, 全曲唱词简单明了, 朗朗上口, 唱出了作为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心情, 节奏和拖腔都具有浓厚的京剧特色。

2. 地位与作用:作为一首戏歌, 本课很好的将歌曲与戏曲元素结合在一起, 能够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 增加学生对京剧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 在本单元中, 还包括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 本课的学习, 能为本单元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设立, 我计划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 认知目标:学会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做到字正腔圆, 富有韵味

2.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京剧的几项技巧, 例如拖腔, 颤音等, 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表演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表演歌曲的过程中, 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与韵味, 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 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三 、说教法

作为一种传统戏曲艺术, 京剧离学生日常生活较遥远, 学生平时对京剧的接触和了解比较少,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京剧表演风格, 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 我将按一定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 聆听音乐等等, 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演示法:首先, 通过播放京剧视频, 展示京剧脸谱, PPT等, 视听两方面结合, 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 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直观的感受, 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其次, 作为教师, 我会为学生示范歌曲的演唱, 伴奏乐器的演奏等等, 能让学生直观的进行模仿、学习, 在避免长篇大论说教的基础上, 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京剧的表演风格。

3. 对比法:我将对歌曲结尾拖腔的有无进行对比, 这样能够凸显拖腔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京剧音乐风格, 更好的学习演唱这首歌。

除以上这些外, 我还将使用:讲授法, 律动法, 模仿法, 启发法, 等等。

四、说学法

(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分散注力, 并且活泼好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时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根据以往的课程, 五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识谱演唱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 要把重点难点放在音乐风格的掌握和演绎上。

(二) 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该单元教学内容还包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两首京剧选段, 民族管弦乐《京调》, 根据京剧和评剧素材创编而成的歌曲《蚂蚁》, 我认为,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我是中国人》这首歌曲能够勾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为后面教学其他内容铺垫。

(三) 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将主要采用兴趣式指导法, 通过生动的演示,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他们在学习中广泛发散思维。同时, 我将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由学生亲身创编和演绎的环节, 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1. 准备一批京剧传统伴奏乐器:板、锣、鼓

2. 制作一些京剧脸谱面具, 准备一些京剧道具

(二) 导入部分 (用时 5 分钟)

首先, 我会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的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到“乾坤分外明”) 在播放之前, 我会对学生说:“认真看老师播放的视频, 想想这是什么艺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播放视频) 在观看完视频后, 以五年级学生的水平, 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这是京剧。”这时我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 并且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之前听过京剧吗?京剧有什么特点?”然后选几名同学来回答, 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 这时我将打开PPT, 结合PPT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 对京剧艺术的背景及它的特点, 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本环节目的: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本环节使用的教法:演示法, 问答法, 讲授法, 用时5分钟

(三) 学唱与编排歌曲

该部分用时25分钟, 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用时15分钟, 第二部分是能够熟练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用时10分钟。

教学重点:将掌握京剧的曲调与技巧作为本课的是因为这首歌是一首戏歌, 旋律、节拍等音乐要素是树立这首歌京剧风格最根本的因素。要想掌握好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 首先就要学好这些知识点。

1. 首先, 我将为学生富有韵味地示范演唱这首歌的全曲, 在示范之前, 我会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唱这首歌的, 结合谱子, 思考这首歌是什么节拍, 节拍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在示范完毕后, 结合谱子, 同学们会发现这首歌的节拍是1/4拍, 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一小节有四拍。这时我将告诉大家, 在京剧中, 1/4拍被称为“西皮流水板”。并结合PPT介绍流水板的特点, 【即“有板无眼”, 中快速节奏, 唱腔第一句从板上起唱, 其余唱句以过板开唱为主, 所谓过板开唱, 就是从后半拍起唱, 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落在板上。】此时我会带着学生将谱子与这些特点对照, 发现这首歌确实是一首按照传统的西皮流水风格创作的歌曲。

2. 接着我会要求同学们手点着“板”, 实际上就是手打节拍, 我再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次。在同学们听过两遍示范, 对歌曲有了初步印象后, 我会让同学们手点板, 齐声念歌词, 然后我会问同学们, 这首歌曲说的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应该是围绕着“讲文明”“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展开的, 这时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予以充分肯定。

3. 打着事先准备好的檀板, 要求同学们手打着板, 分句学唱这首歌曲。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学生手打节拍, 是因为这首歌的节奏较为特殊, 从一开始接触歌曲就要求学生打节拍能够加强他们的节奏感, 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掌握这首歌的节奏。

4. 由于这首歌曲的每一句, 都有不同的知识点。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将直接把这些知识点分解融入至分句教学中, 每一句都先学唱SF再学习唱词。

1首先, 我将在第一句中着重学习颤音。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学习不带波音的SF, 我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等到同学们掌握后, 我将唱一遍带有波音的SF, 这时我将问同学们, 老师唱的跟之前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相信大家会发现波音的存在, 这时我将为同学们介绍博音, 并将单独带领大家练习波音和加上波音后的SF, 在大家对波音有一定了解和熟悉后, 我将示范带词的第一句, 依旧是我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相信在学习了sf和波音后,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带词演唱。

2在第二句的学习中, 我将着重于装饰音的学习。首先我会问同学们, 谱子上这个带有连线的小小音符是什么意思?可能有同学能回答, 也可能同学们回答不出来。这时, 我将告诉大家, 这是装饰音, 并介绍装饰音的作用。我将示范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学生进行模仿。先是单独进行装饰音的练习, 然后过度到加上装饰音的整句SF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带装饰音的SF后, 我将带着学生加词演唱。

3第三句的重点在于拖腔。拖腔是戏曲元素的重要体现, 拖腔的有无对戏曲风格的确立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将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整句的SF。在学生熟练后, 我将示范带词演唱, 但是在这部分, 我将只示范到没有拖腔的地方, 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带词演唱后, 我将再为他们示范包含拖腔部分的第三句, 我会问同学们, 老师这么唱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唱是不是比之前的唱法更好?相信同学们会发现, 加上了拖腔之后, 整句更富于韵味, 更有意境。这时我将充分肯定大家的说法, 并且带着同学们练习拖腔和加上拖腔后的第三句。

5. 分句教学完成后, 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全曲的各个知识点和每一句的演唱。这时我会让同学们把整首歌连起来演唱。相信此时他们已经初步能够演唱整首歌曲, 至此, 教学重点完成。

该部分用时15分钟。用到的教法有:演示法, 对比法, 模仿法等等。

教学难点:作为一首戏歌, 戏曲元素是这首歌最鲜明的特点。学生在掌握了歌曲之后, 能否将戏曲风格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 我将播放一小段戏歌, 在播放前, 我将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接下来放的音乐, 看看音乐里有没有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过后, 相信同学们会发现, 戏歌中包含了刚才我们分句练习时学到的装饰音, 拖腔等知识。该步骤是对上一部分的复习和检验, 也是对接下来教学的铺垫。

2接下来, 我会让同学们两两互唱《我是中国人》, 并让他们互相评价下对方唱的好不好, 跟刚才的戏歌片段比, 有什么差别?设定该步骤是因为同学们在集体演唱时需要专注于演唱, 比较难发现自己的缺陷, 两两演唱能够让同学们转换身份, 以旁观者的眼光来鉴别。然后我将对同学们进行提问, 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各种各样的, 相信他们会对自己同伴的演唱给予肯定, 但也会发现演唱没有戏歌中这么富有京腔韵味。

3这时我将肯定同学们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同时我将告诉大家, 刚才我们学习的颤音, 装饰音, 拖腔等, 都是京剧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但要将这种风格表现出来, 光照着谱子唱是不行的。 (下接第258页)

4接下来我将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遍富有京剧韵味的《我是中国人》, 然后我会鼓励同学们对我刚才的示范进行模仿, 我会带着同学们再演唱一遍《我是中国人》并鼓励大家带上京剧中常看到的动作, 如摇头晃脑等等。在演唱后, 对同学们的模仿进行肯定和鼓励后, 我将会邀请1-2位在刚才的演唱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借由他们的表演, 鼓励和激发台下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5至此, 相信同学们对如何富有韵味的演唱这首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 我会要求同学们拿出最好的状态, 再一次演唱这首歌, 同时, 在这一遍的演唱中, 我将拿出锣鼓, 为同学们伴奏, 使整个演唱更富于戏曲意蕴, 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本环节所用的教学法有:演示法, 对比法, 模仿法, 体验法, 等等。

( 四 ) 京剧表演的学习与展示

该部分是对所学歌曲《我是中国人》的延伸与拓展, 也是帮助同学们了解京剧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更是对于本单元后续学习《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京剧选段的一个铺垫。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1. 首先我会问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京剧中都有哪些行当?”同学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 这个时候我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色脸谱, 结合PPT为同学们一一介绍生旦净末丑这五个行当。

2. 然后我将选取小生和花旦两个行当, 播放台步视频, 我将带领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台步动作, (小生:自1:16开始, 请男生学习小生的台步, 女生学习花旦台步, 并给同学们时间进行练习。

3. 在同学们练习之后, 我将拿出脸谱以及准备的其他道具, 邀请几位同学戴上面具进行表演。并请没有上台的同学思考, 如何为这些动作配伴奏, 将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同时, 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 我也会鼓励台下的同学像京剧表演中观众们为演员叫好一样, 为自己的同学喝彩。

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所用的教法有:演示法, 模仿法, 体验法等等。

在结束了这个环节之后, 整堂课将在高潮中走向尾声, 这时我将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会回答:“我是中国人”“拖腔”“台步”等等, 我将总结归纳同学们的答案, 帮助同学们再一次梳理今天的教学内容。此时我相信, 教室里的气氛一定是热烈而欢乐的, 同学们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即收获了快乐, 也收获了知识。

六、教学小结

篇4:《西风胡杨》说课稿

《西风胡杨》说课稿1

各位老师,不久前,我读了一篇散文,文字中流露出的的真情震撼了我。它就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西风胡杨》,也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首先我为大家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教材分析:

(一)、内容: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沙漠神树”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共选编了五篇课文,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而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是本单元的训练专题,《

《西风胡杨》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在教学中,除了要继续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外,还要继续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写作的表达方法。

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学前准备:

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提前推荐孩子们阅读《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沙原隐患》两篇文章,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

学生:预习时让孩子们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文中部分词语的意思;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的知识,了解胡杨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

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抓住“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同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观感悟,揭示课题

上课开始,伴随着撼动人心的《命运交响曲》,我给孩子们展示一组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课件展示),然后缓缓导入:“孩子们,这就是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杨,他们是生活在沙漠上最古老的树种。”这个环节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胡杨在茫茫沙海中倔强挺立地姿态,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胡杨的印象,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探究文本,品味语言,读中领略胡杨之“最”。

进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胡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读课文。找到课文的2、3、4自然段,概括出胡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特点,孩子们汇报时我相机就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这个版块作者用睿智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针对这段文字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首先,我给孩子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然后让孩子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反复读,边读边品味,边读边欣赏,边读边勾画能反应胡杨特点的重点词句,在读中反复揣摩它们的意思。

2、品词句,领略胡杨精神。在孩子们充分品读了课文的2—4自然段后,让孩子们先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这一个特点的?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时课堂上可能会生成两种情况:也许孩子们感悟颇多,都跃跃欲试,交流很顺利,也许交流的孩子寥寥无几,这时,我会带着孩子们先领悟一个句子,等领悟方法后,再让他们走进课文,读中感悟。他们可能会感悟到:“胡杨能在沙漠、盐碱地中生存,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不和别的植物争名夺利。”“胡杨很坚强,死了也不倒下”等等,我都会给予肯定,让他们充分的交流,而我,只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发言相机点拨这样几个句子,把孩子们的学习指向深入。(指幻灯)孩子们先说到哪一句就点拨哪一句:

(一)、点拨“他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这一句。先让孩子们进行这样一个句子填空(课件展示)再让他们说说从所填的内容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抓住“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侵入骨髓”“斑斑盐碱”“铺天盖地”“层层黄沙”等词语进行理解,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这些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再孩子们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时,我相机让孩子们观看这样几张图片,(课件展示),这样,通过理解词语,想象描述,观看课件,孩子们更能体会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胡杨与众不同的坚韧、顽强。此时,我便顺势让孩子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

(二)、点拨“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而是将这催肝裂肺的风沙留给了自己。”这两句,先让孩子们抓住“挡在”“身后”“不在乎”,三个“让给了”,一个“留给了”体会出作者用拟人、比较的手法写出了胡杨的无私,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一个词语也好,一个句子也好)来夸一夸胡杨,让孩子们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说出来,然后,我再用引读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读出来。

(三)、点拨“它们生前为保卫。”一句。这里的点拨是在孩子们理解了“生前”“战斗”“死后”“仍坚定地挺立”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后,我问孩子们:胡杨“生前战斗”是在为了什么而战斗?“死后仍坚定的

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这一问让孩子们联系第三自然段,体会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领会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作后一滴血的悲壮。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在对课文的2—4自然段文本进行品味后,我再让孩子们快速浏览这三个自然段,观察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启发孩子们领悟出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手法来写胡杨的三个特点。再以胡杨的第一个特点为例,引导孩子们抓住“二十几米”““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几个数字来体会作者采用了数字描写法表现胡杨坚韧的特点,当孩子们领悟方法后,再放手让孩子们领悟描写胡杨的无私和悲壮的特点分别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这一个环节紧扣本单元“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这一训练专题,为孩子们今后写作打下基础。

4、赏美图,情景交融,强化心中情感。在孩子们充分领略了胡杨精神后,我再向孩子们展示几张胡杨的图片(课件展示),当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怀着热爱、敬佩、赞美的情感欣赏胡杨,感受胡杨的时候,我配声情并茂的解说: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这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对胡杨曾经的繁盛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体会胡杨的遭遇埋下伏笔。

三、品读中感悟真情,体会胡杨之“悲”。

此时此刻,孩子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孩子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着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然后让他们马上细细品读课文5—8自然段,在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品读完课文后,孩子们的.表情变得严肃,有的凝重,有的愤怒,有的悲哀……这时,马上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品出了什么味道?心中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可能会说到:从“两千年前胡杨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品出咸咸的味道;从“他们想求人类。”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从“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这句话品出辣辣的味道,从“我怕……我担心。。”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这整个过程,我都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放手让孩子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只在最后点拨这一个句子:

点拨句子:“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哪怕就三天。”点拨这一句时,结合课后第3题,在孩子们抓住三个“祈求”,理解了每一个“祈求”所包含的不同意思后,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课件展示)“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这时,如果孩子们的发言不够积极,我会给孩子们一些启发,比如联系前面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祈求“上游的人们不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联系我们的甚生活,祈求“人们要节约用水,要爱护地球水资源”…….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发言也就更加踊跃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了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让他们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大自然的权力,更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

四、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在感受完胡杨的崇高品格和悲惨遭遇后,再来解决孩子们第一课时提出的疑问:“课文标题为何用‘西风胡杨’”?这时,孩子们只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烈烈西风、摧肝裂胆等词,说出胡杨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我都给予肯定。最后,为了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我设计了这样推波助澜式的引读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展示),这节课,就在孩子们充满激情与信心的回答声中结束了。

(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学习“胡杨之最”这个版块时,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了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学习了解“胡杨之悲”时,我板书了最能表现胡杨悲惨遭遇的三个词语“哭泣、担心、祈求”,升华情感时板书了“赞美”一词,回归课题时用红色突显出标题中的“西风”两个字。此设计既紧扣课文的重难点,又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尊敬的老师们,以上便是我对《西风胡杨》一课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胡杨之最”和“胡杨之悲”两个版块,以读为主,让孩子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西风胡杨》说课稿2

说教材: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选编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神奇的大自然。《西风胡杨》这篇课文中一幅幅凄美壮丽的画面,一句句豪情飞扬的文字,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借这篇感物咏志之作,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使人陶醉,给人震撼,不仅要热爱,更应该去保护。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农村学生,或达不到大的阅读量,或没有宽泛的资源,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根本不知胡杨具体形态,所以,感官的直接调动和想象能力的运用,都成为学习的障碍,并且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段特点以及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并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3、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说教法:

本篇课文不是单纯状物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读促讲,自主感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服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为教学原则,紧密结合本课特点,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说学法: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情积淀的四重境界。

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旧知导入

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到美丽古老的胡杨生存在极其艰苦的地区。作者笔下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学习。

二、深入学习,聚焦胡杨的特点

强调西风胡杨生存的环境,学生齐读——西风胡杨;强调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挺不忘生长的胡杨,学生齐读——西风胡杨。

正是由于它们的奉献,孕育了古代两千年的西域文明。

欣赏“牛羊成群、水草丰美,美丽富饶的西域”图片。你怎样来描述一下西域呢?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结合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让学生品词琢句,深入文本,了解胡杨的品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品读作者是如何进行描述西域文明的!指向学习第5自然段。这里采用学生个读的形式,让学生切实认识之前的西域文明。

学生小组讨论,引导找出“孕育”一词是概括了胡杨与古代西域文明的关系。

设置问题:它凭什么孕育、滋润出楼兰、龟兹这样的文明古国?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读课文,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3、4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概括出胡杨的特点。这也是高年级学生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学生们汇报时,我相机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就直观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文章的这一部分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作者用睿智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

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

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印象最深?”让学生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边读边品味,并作出批注。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教育我的学生,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因为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品词句,领悟胡杨的品格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首先,学生小组交流,丰富各自的阅读感受。接着,全班进行交流,我适时评价、点拨、引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比如“胡杨的根茎很长……植根于大地”这一句,采用填空的形式突出句子中的数字,让学生联系实际中的物体来体会数字的表达效果,感受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与赞美。这里我以个读、小组读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一起饱含着热爱与赞美之情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样的表达方法学习“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采用多个学生以个读的形式强化情感,温度的悬殊进一步说明胡杨的坚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领略了胡杨的坚韧,也学会如何抓关键词理解句子。从而学习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有了这样一个例句的引路,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胡杨的无私与悲壮这两个特点,在学习交流中,给学生表达以充分的空间。学生可能会悟到“胡杨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从不争名夺利”等,我都予以肯定,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课堂教学是充满变数的,学生各异的思维和质疑有时会超出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

展示重点语句引导学习:

“它们……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留给了……”以提问的形式解决了这句话采用了拟人、比较的写作手法。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胡杨的倔强、悲壮。

“生前……最后一刻,死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表达出心中对胡杨的赞美,领会胡杨为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这里采用个读,教师范读,比赛读的形式来进一步认识胡杨,感悟胡杨。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

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观察段落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分别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达方法?这一步骤的教学,紧扣本单元的训练专题“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4、配乐朗诵,强化心中情感

撼动人心的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怀揣对胡杨的无限热爱与赞美,重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文字。此时,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入境移情。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

此时此刻,学生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同学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

播放“摧肝裂胆、孑然凄厉、遍体鳞伤、荒漠残城的西域”图片,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继而,学生细细品读课文6—8自然段。

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表情或会变得严肃。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同情、伤感、酸涩等)。师生总结对胡杨的同情、关注。此时我趁机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厉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延展课文内容。

(展示)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引导学生理解来着即是我们。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带入情感,师生问答:

你们是谁?

我们是胡杨!

让学生融情入境,和作者一起呼吁人类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

四、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首先,抒写感言:面对胡杨,你想说什么?此时,学生们或表情感、或立志向,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都流动在笔尖。

再次环节设计,我也准备了一首赞美诗歌《壮志豪情》(配音乐)

一颗真心红似火

一张张笑脸最炙热

壮志豪情震山河

哪怕岁月变蹉跎

那些难忘瞬间

注定世代的传说

天边一道祥云

点燃欢呼的焰火

今日同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跟读,全班齐诵一遍,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情感也被推向了高潮。

五、作业设计

2、3、4任选一段背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凸显主题说板书

采用不同的颜色书写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明了清晰的简单回顾,这一设计紧扣课文重点,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坚韧、无私、悲壮”是胡杨的品格。热爱、赞美、同情、关注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篇5:音乐《西风的话》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从歌曲中感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2、通过音乐的对比,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同色彩。

3、通过二声部的学习感受合唱的美妙

二.重点难点

1、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2、指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西风的话

西风的话

教学内容: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从歌曲中感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2、通过音乐的对比,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同色彩。

3、通过二声部的学习感受合唱的美妙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2、指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教具准备:钢琴

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听“风”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5分钟)

1、师生相互问好

2、导入新课

师:请学生来读朱自清《春》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为什么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就近了?

生:自由发言

师:(东风是从海洋吹来的风,是暖风,所以东风暖暖的吹来,就意味着春天到来了)

师:那么,南风吹来应该是什么季节呢?(简单交流)

师:南风吹来夏天就到了,西风吹来的时候我们的秋天就来了。这里面可蕴含着非常有趣的地理知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去查一查。

而这节课,来到我们音乐课堂的是——西风,我们听听他的脚步声——X

X

XX

XX

|

X-

X-

|

X

X

XX

XX

|

X-

0

||

(教师引导拍打节奏)

生:练习

生:分组练习、比赛。

师:真不错。你们听,西风还在唱歌呢!(出示旋律谱)教师用“WU”先哼唱第一段旋律

生:示意学生跟着练习。

师:学习第二段旋律(我们再来听听西风的另一段歌声吧)

教师哼唱第二段旋律,用手示意学生练习。

生:练习

师:不错,那我们把两段歌声合起来吧。(感受合唱)

二、赏“秋

”(4分钟)

师:西风送来的是秋天那秋天来了,他会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惊喜和感受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西风的话》

生:你感受到西风在说些什么了吗?

师:那我们再来听听看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和西风说的话是一样吗?请大家仔细聆听。

师:西风跟我们说什么了?

生:回答

师:总结

师:再次聆听请大家注意听听西风说话的速度是怎么样的?他又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和我们说话?

生:聆听

师:总结(歌曲)情绪是(情绪:柔美、抒情

速度

:缓慢的)(播放课件)

唱秋: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那我们也用这样的速度和情绪来哼唱一下吧。生:示意学生用“LU”来哼唱

师:我们再来一遍,这次请大家画着旋律线练习。

生:再次模唱

师:听你们唱得那么好听老师也想来试试了。(教师范唱)这次请大家看看歌曲有几个乐句?每个乐句有什么特点?

生:聆听,并回答问题。(有四个乐句,每个乐句的节奏是一样的)

师:让学生尝试写节奏。

生:写节奏。

师:总结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上歌词,轻声哼唱。

生:跟琴试唱

师:谁学会了?来试唱一下,一句两句都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演唱。

师:真不错,那我们再来一次,这次我们把速度稍微放慢些。

生:跟琴演唱

师:你们觉得歌曲哪儿最不好唱呢?

生:发言

师:引出一字多音的地方并稍加练习。

师: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这首歌曲除了刚才说得地方,还有什么地方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呢?(引出渐强、渐弱、渐慢)

生:回答

师:对,渐强渐弱、还有渐慢

师:请大家有感情来吧歌曲唱一遍

生:演唱

师:请学生分组练习,并点评。

四、秋收

(拓展)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那么好听的歌曲是谁写的呢?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吧,他就是音乐家黄自先生。

师:黄自先生还有好多的优秀作品,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收集他的作品,那这么优美的歌曲我们能再用另外的演唱方式来表现一下它吗?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吧。

生:讨论

师:适当展示

师:老师觉得可以把最后一句用合唱的形式来表现,我们来试试吧。

(播放合唱谱的课件)

生:练习。

师:点评

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西风的话》引出课题

七、小结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充满的希望的季节。让我们带着这份收获的喜悦,再把这首歌优美地演唱一遍。让我们用歌声感动自己,感动在座的所有老师们行吗?

篇6:音乐《西风的话》说课稿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

材:人音版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课《风景如画》之演唱《西风的话》

型:歌唱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感受到歌曲中所表现的秋天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能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对自然、对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

二、知识与技能:能够将一字多音歌唱的连贯准确,通过感受旋律的进行能够

运用合适的力度变化对歌曲的情感进行表达。

三、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朗诵、启发等体会歌词的含义、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秋天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及作者的对人和事的深切感怀。

通过聆听、问答、识读乐谱、画旋律线、模仿歌唱,感受音乐旋律的进行、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体会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重点:

完整歌唱声音优美有感情。

教学难点:

歌唱一字多音连贯追确,通过不同的力度变化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一段体抒情性儿童歌曲,歌曲是4/4拍,大调式。该曲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曲调典雅、抒情优美,歌词含蓄而富有诗意。全曲有四个规整的乐句组成,这四个乐句用了相同的节奏,歌曲旋律流畅,在上下流动的级进中插入大跳音程,变化有致,力度运用细腻恰当,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歌曲运用了拟人手法,儿歌中西

风就像一位亲切慈祥的老爷爷,在向阔别了一年的孩子们问好,说着温暖,鼓励的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大家都知道西风在江南一带是“秋天”的同义词,每当西风刮起,金黄色的秋季就要到来了。现在又到了收获的季节,西风爷爷又来了,他看见长得变胖又变高的小朋友,亲切的问“你们可记得,池里荷花秋天啊就变成莲蓬”然后又幽默的告诉小朋友们“你们不要担心秋天里鲜花会变少,因为我会把树叶都染成鲜艳的红色”。歌曲被孩子们唱起来会倍感亲切。

学情分析:

这首唱起来倍感亲切的歌曲是一首特能抓住孩子心的速度较慢的歌曲,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对季节特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通过渲染歌曲的音画感,孩子们会展开自己的想象,有情有趣的进行歌唱。根据四年级孩子的识读简谱的能力,安排识读乐谱,既对音乐的旋律的进行有了感知,又能够深入歌曲的演唱情感。

教具准备:

钢琴、板述贴图、PPT、小型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组织

1.师生问好

2.导入课

【“导课”设计意图:

师:大自然的四季轮回,总是带给人们无限的感怀与遐想,有一位音乐教育家廖辅叔先生,他喜欢孩子并教她们学习音乐,同时他又是一位的诗人,很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贯穿到文字里去表达和抒发,这是廖先生的一首很有名气的词作,这段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同学们感受一下,词作里抒发的是他对哪个季节的深切感怀?你都想象到了哪些美好的画面?(幻灯一,背景音乐播放歌曲伴奏音乐,师配乐朗读歌词)

生:分析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歌词的意境,配乐朗读歌词。(引导孩子理解西风被拟人化)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你在品读了廖先生的这首词作后,会为他创作怎样的旋律?(引导孩子从速度、情绪、力度等方面思考)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师予以点评。

二、新授课

1.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廖先生的一位师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为这首词作谱上了曲、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

生:分享感受,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回答。

2.复听:感受歌曲有几个乐句

师:要求同学们体会并表达歌曲的节拍——4|4拍:强

次强

生:回答乐句

师:这四个乐句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节奏相同,拍击节奏。

3.识读乐谱

(1)出示简谱,通过微视频帮孩子们一起温习柯尔文手势,通过柯尔文手势辅助识读乐谱的准确率。板述旋律线。

(2)师弹奏旋律,同学们视唱歌谱。

(3)用LU模唱歌曲旋律,用手势表达歌曲的旋律走向。

(4)用U模唱歌曲旋律

4.学唱歌曲,指导同学们运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轻柔、优美、连贯的歌唱。

(1)

师生接唱歌词。

(2)

男女生分角色唱。

(3)

男声齐唱、女声齐唱

(4)

全班齐唱

四、小结

【】

师:

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这节课你印象深刻的瞬间!是的,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听众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和理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别的演唱方式和版本。同学们一边感受,一边走上台摘下一片枫叶离开教室,下课!

篇7:鉴赏诗歌《西风颂》音乐美的分析

在西方传统文化里,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对西方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风格的形成具有很重要影响。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此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黑格尔的美学普遍原理以及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审美心理判断力, 同时, 对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国内美学方面, 钱冠连先生的“美学语言学”, 其书中对“语言的审美选择”, “语音的审美选择”进行了初步分析。音乐美是指诗的节奏和韵律。中外诗歌不胜其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谈到诗歌的音乐性, 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 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 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多年来, “诗歌内在音乐美论”和“诗歌外在音乐美论”常常各执一词。但是, 音乐美本来是音乐术语, 后来引申到了非音乐的其它领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 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 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 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出这种的可能性, 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 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古典诗歌正是将某种句型、声调平仄、韵脚等等作为不变量予以递推, 形成了古典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力求诗句具有节拍感是诗歌有别于散文的基本要求, 安排等长的音步是基础。雪莱是个歌唱的诗人, 他的《西风颂》韵式为隔行同一韵aba, bcb, cdc, ded, ee, 韵脚错落有致, 避免了整齐划一的韵式所造成的单调。

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押韵手法

从语音、韵律两大方面来研究诗歌《西风颂》中的音乐美, 来了解诗歌中音乐美的韵律特征, 考查诗歌和音乐本体带来的“韵律美”, 并由此进一步探讨诗歌与音乐在韵律节奏美方面的深化和升华。美国的作家艾伦·坡说过:“我确信:音乐的格律、节奏、韵律在诗歌里是非常的重要。”因此节奏韵律美是普遍存在的, 是人类本能的一种体现。认真研究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是深化当前诗歌研究的重要方面,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一三节是关于“风”的品质的;事实上, 这三个诗节在一起可以直观地看到在每三个小节结束的押韵。而第一三节给“风”的描述, 在第四节开始转向。西风颂是雪莱最经典的作品。诗人想到了当他走在森林里, 强烈的风暴很快来了。和暴风雨一同来到, 风和冰雹。在这样的天气里, 在这种气氛里, 他创作了诗《西风颂》。他在语音渲染的气氛方面特别重视, 用了对比手段来深化主题。他用五步抑扬格, aba, bcb, cdc的节奏, ee形式韵, 使诗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关于诗歌表现形式和诗歌节奏的押韵分析

这首诗的押韵形式是aba, bcb, cdc, ded, ee, 诗意之间前后呼应, 推进, 同时, 诗人突破诗歌的束缚。许多诗句显示自由不羁的西风特点, 使重复的韵体诗产生音乐效果, 增强诗的音乐感, 突出西风吹忧伤而甜蜜的表达方式。这首诗基本上的韵律、音节或多音节的重音节落在音节押韵上, 响亮有力。在诗歌和主题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头韵、整首诗的双元音使用, 使西风更真实、更壮观!在第一部分野生西风, 第二部分, 寒冷, 第四节, 野生。围绕“西风”的中心词, 烘托气氛, 使这首诗拥有很美的音乐感。在这首诗歌中的一些句子反映了句尾押韵的形式和节奏的特点。例如: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这几行诗没有拟声词, 但经常以[S][1]音结尾和的元音[:]结合使用产生欢快的旋律, 仿佛春妙般, 给生活带来芬芳, 同时奏出美妙的西风的音乐美感。再如: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And saw in sleep old palaces and towers

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

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ss and flowers

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Thou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s

这几行诗听起来像唱摇篮曲, 使地中海的夏日梦沉, 梦见海底宫殿般楼阁, 跳舞般的朦胧美。听, 哦, 听, 反复吟唱的副歌来欣赏西风的音乐美, 雪莱使风的声音作为世界的音乐声音, “让我的琴以及大自然的壮丽西风, 唱出世界的美好和愿望。”诗歌和音乐以及独特艺术魅力, “韵律美”充分体现了诗歌与音乐。这首诗以音乐和艺术美使音乐与诗歌的节奏美更明显、清晰。

五音步抑扬格:aba, bcb, cdc, ded, ee。押韵和停顿等用于西风颂, 使这首诗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雪莱认为从秋到冬对环境的影响和天气的变化, 他试图表明一个人的想法, 可以传播他对的“死”的思考。雪莱开始对诗的狂野西部风的创作, 然后介绍了死亡主题。“最后一晚”的使用也意味着最后的夜晚。在他看来, 只有在他死的“精神”和“解除”作为波浪, “一片树叶”, “云”来描述“荒野西部风”。“浮石”可能是雪莱的最好的比喻, 雪莱也谈到“地中海”和“夏梦”来让读者喜欢地中海相同的梦。

四、结论

通过分析诗歌的节奏押韵, 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雪莱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享受和诗的音乐美。我们学会了诗歌、音乐与节奏的基本特征以及其独特的音乐特征, 使我们了解和欣赏整个诗歌的美, 有助于我们思考诗歌本身的语言。诗歌中常常表明, 重生是可以通过精神成长而实现。这首诗的最后几行强调这一思想, 用非常明确的方式带来心灵的再生和衰落的画面。而诗歌平行的结构, 整齐的排列, 严谨的格律, 使《西风颂》更具有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雪莱.雪莱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上一篇:会计学综合业务题下一篇:水处理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