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改工作心得体会

2024-07-25

教学课改工作心得体会(通用8篇)

篇1:教学课改工作心得体会

教改心得体会

——市八中教学课改工作心得体会

王 辉

摘要:通过这一阶段的课改实践,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关键字:课改实践 亲身体会 心得

【正文】教师的教改变了,则学生的学也会随着有所改变。下面,我从教学的几个环节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备课

之前,教师们上课统统用的是手写式的教案,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是抄写优秀教案,很少穿插自己的创新,(即使上课的思路有创新,也由于惰性很少记录下来)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完成任务。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帮助甚微。

但是,现在由手写的教案全部改成电子版的“学生自主学习方案”,不仅同课头的教师每人一份,而且同年级的学生每人一份。这就是“逼”的我们备课时:不仅要认真,而且要细心,还要有创新精神。自然而然,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提高了,而且业务水平也提高了。

二、学生预习

过去,预习这一环节被很多老师和学生忽视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课前预习,也就是浏览一下课本而已。

但是,现在的自主学习保证了预习,数学老师每天下午

都有两节自习督促学生独立完成第二天的“自主学习方案”,然后小组讨论。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有备而战”。

三、上课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教师的教的方式由过去的“填鸭式”逐渐改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教师作为辅助。具体地:

(1)小组讨论

课堂上,经常展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比如,以前讲一次函数这节课,都是老师详细地分析各类例题,学生不管懂还是不懂,都得听,很被动,也易走神。现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分组完成,各组派代表板演同类不同题,留一组代表讲解。大部分同学都动手了,记忆更深刻,老师只强调易错和难点。效果好还节约时间。

(2)担任小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把部分题让他们来解释,让他们从自己的做题的角度和思路出发,来解释做题的理由。有些同学做的非常好,不仅说出了理由还说出可他们的困惑和错的原因,说明他们真正思考了,听着也受益匪

浅,老师从中了解了学生,抓好学生,调整好方向,培养了双向能力。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课改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效果较以前好,但在很多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还不完善,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争取尽早尽好的实现我们梦寐以求得教学目标。

篇2:教学课改工作心得体会

张丹丹

河北省的新课标展开的相对较晚,但是,这不是我们各项工作可以拖延的理由,我们反而应该后发先至,积极做好课改各项工作,在此,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以及我个人一个阶段的以来的工作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一、新课改,我们新在哪里?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

(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

(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我们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的基础问题

学生学科基础十分薄弱,现行的中考制度除语数英三科外,其余学科实施等级考试,导致了明显的偏科,更糟糕的是,历史实行开卷考,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遑论理解掌握,学生甚至出现不辨商君始皇现象!

2、新颖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3、会考问题

历史会考真的要开卷考吗?这真的是叫我们历史老师寒心啊,我们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会有多少学生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其它所谓的主科老师的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家长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历史老师自己去重视呢?到了最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到底上历史课是干什么用的呢?有必要上历史课吗?开卷考下的历史课?怎么上呢?有意义吗?历史采取开卷会考弊大于利。理由主要有:一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学生必须要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该记的史实还是要准确记住,不然历史真的会成为“戏说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三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龙的传人,可不能把老祖宗给忘了。现在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历史开卷考的话,还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历史学科,再过N年,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人懂得多少自己老祖宗——中华民族的文明?理科班学生所获取的历史知识,基本是在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上了大学以后几乎没有再学。

所以,会考采取闭卷考试,学生们必须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然会我们会闹历史笑话,会忘了祖宗!

篇3:新课改教学体会

当刚刚拿到新教材后,就觉得新教材有新鲜感.新教材与我们一直用的教材有所不同,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进.例如,更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更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同的学生学习,使每名学生都能有进步.但实际怎样操作,怎样把握新教材心里却没底.经过一年半的新教材的教学工作,我想将我的一点看法总结如下.

中国有句古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常听学生们抱怨数学就是学不会,也常听老师们在一起探讨教学内容太多害怕讲不完.很多人开始使用新教材都感到不适应,这很正常,因为一是对老教材的一套讲法熟练,讲起来轻松,不需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劳动;二是怕讲得少,知识点讲不到,学生掌握不好,影响考试成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往教材的“臣民”,都习惯了以往教材的思想和模式.而对于许多学生而言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上好“引桥”,是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过程.

首先,我认为我们老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内容多、进度快、题目难,课堂听懂作业却常常磕磕绊绊,由于各科信息量都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复习,前学后忘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要听懂,还要把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课后最好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不要一边做题一边看笔记或看公式.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而非学生,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应让教师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最厌烦的就是教师独霸课堂,我们不能把孩子们再打回传统课堂!”于是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少讲,而让学生多说,多活动,多思考.我记得在拿到新教材的开始,我每次上课都是先把这节课所要讲的知识点、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在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当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有时候对于一个问题,他们可以自己找到多种方法.同样的,有一段时间,我一进教室就从第一分钟讲到最后一分钟,把课本上的知识讲了不说,我唯恐学生不会甚至连资料上的题也让我讲了三分之二,讲到最后我发觉班里面打瞌睡的人数在逐步增加,结果最后的考试可想而知.经过这次教训我总结和对比了我的这两种不同教学方法,我希望我们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因为新观念中包括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仅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生学会,更注重教学生怎样去学,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如对数运算性质:loga(m·n)=logam+logan,此性质课本的证明我们认为太突然,学生不好接受,我们选择如下讲解,先让学生计算:log216,log22,log28,提出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对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不难找到log216=log22+log28,进一步提问:等式中真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容易找到真数16=2×8,再进一步提问:你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loga(m·n)=logam+logan呢?这一推广是否成立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证明,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一难点,也给后面性质的证明打下了基础.总之,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索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我们除了做好这些之外,更要经常和学生多接触来了解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的质量高低、作业质量的高低.对学生课下提问的问题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及时纠正.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疑问点,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清楚的知识点,统一进行单元、章节测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统一汇总,在以后的测验中加入这方面的试题,进行再加工,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我们是第一届新课改的教学工作者,我想大家和我的想法一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让我们所有人都记住一句话: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

篇4: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工作点滴体会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教学

时下,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第一线教师,我想就这两个多月来的教学上的点滴心得甚至于是酸甜苦辣写出,与同行们共享。

一、基本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熟悉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熟悉,是当务之急。假如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反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正在更新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问题和困惑

高中新课改实施半个学期以来,收到的成效并不是很明显,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好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的来说,就师生方面、软硬件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一线教学工作者存在着不少的困惑,主要有:

1、学生的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基于初中的编年史(学习板块加学习主题),但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我省现行的中考制度除语数英三科外,其余学科实施等级考试,导致了明显的偏科,更糟糕的是,历史实行开卷考,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遑论理解把握,学生甚至出现不辨商君始皇现象!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课程编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2、新奇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预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假如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3、会考、高考问题

高中历史会考真的要开卷考吗?这真的是叫我们历史老师寒心啊,我们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会有多少学生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其它所谓的主科老师的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家长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历史老师自己去重视呢?到了最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到底上历史课是干什么用的呢?有必要上历史课吗?开卷考下的历史课?怎么上呢?有意义吗?历史采取开卷会考弊大于利。理由主要有:一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学生必须要把握最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该记的史实还是要准确记住,不然历史真的会成为“戏说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二是,从政治学科开卷考试来看,并非真正地减轻学生负担,师生们往往无从下手,经常采取题海战术,考试时十分紧张,其成绩也不理想,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很重。三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龙的传人,可不能把老祖宗给忘了。现在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假如历史开卷考的话,还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历史学科,再过n年,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人懂得多少自己老祖宗——中华民族的文明?理科班学生所获取的历史知识,基本是在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上了大学以后几乎没有再学;因此,高中会考还是应采取闭卷考试,促使他们把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然会经常闹历史笑话,会忘了祖宗。

篇5: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课件。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二、新课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讲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时,可以设计“模拟听证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禁止电摩行经五一、五四路段”召开听证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XX市公安局教学警支队”,有各界人士组成的“赞同方”“反对方”(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还有普通市民代表组成的“旁听席”,另选择一名学生主持,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提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新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欢迎您访问

篇6: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课改教学心得体会1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

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

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

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

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

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课改教学心得体会2

近年来,我省全面展开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就历史学科而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学理念,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学生学习不主动、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新问题

20xx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最后阶段,随即我省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作为一名高一的历史课教师,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结合自身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新对策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1、历史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在我们沧州地区,初中社会课按照国家标准开设,但由于中考时开卷考试,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认为历史是副科,所占分数又没有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那么多,这就造成大多数的乡镇中学平时从未重视过历史课,从而忽视了历史课的正常教学,历史只作为副科而存在。所以,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给新课程的`教学进度带来影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专题学习带来的困惑。在课程结构上,新课改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应该说在初中有了较为系统的学习的基础上,高中再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历史内容加以整合,探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线索性和规律性,这样既可以避免历史基础的重复学习,还能转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史实结合的能力,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这种假设严重地脱离了初中学生不重视历史甚至不学历史的现实情况,使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断层,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问题,也带来很多的困惑。

3、在思想上,学生对历史学习极不重视。长期以来,历史作为副科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历史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既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些习惯和看法影响到学生,就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历史学习极不重视。

4、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现在,在高考指挥棒下,我省多数学校都实行封闭式教学。学生缺乏获得信息的途径,网吧不能进,学校图书馆的资料有限;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语文、英语又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课余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复习乃至收集资料等等,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近半年的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注重改进新课改、新特点下的教学方式,摸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对策。

1、改变授课方式,以互动方式为主,营造和谐融洽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探索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探索多种课堂学习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多媒体展示情景资料、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情景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目的。上课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通过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3、要善于运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4、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改下教学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教师也由以前课堂上的“主演”转变为“导演”,组织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应为学生获取、分析、信息和发现、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总之,高中历史课改已如火如荼展开,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改成功与否与每一位教师关系密切。我们唯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面对新课改的潮流,才能使历史课焕发新活力,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课改教学心得体会3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高一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篇7: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刘金生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数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等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篇8: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体会

一、全面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 更新教育观念, 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 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观察, 让学生自己思考, 让学生自己表述, 让学生自己动手,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我们做老师的要关注每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认真贯彻新课程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 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强调科学素养 (如动手能力、科学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质) 。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素质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 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 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 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 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 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 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 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 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 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除了降低必修课程课时比例, 增加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 即使必修课程中也有不少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 (如阅读材料) 。对于这些选择性的学习内容, 教师要允许学生决定学或不学、选学这些还是选学那些,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但不可以强求每一个学生都学生所有的选学内容。

三、抓实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很重要, 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 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我认为分以下几步:先讲背景让数学有趣。在过去学数学中, 老师往往把一个结论告诉学生, 至于这个结论是怎么产生的, 它的发展背景如何, 学生一概不知。而在新课改中, 知识的引入强调背景。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教材生动、自然、亲切";其次, 诱导学生不断提问题。加强学生的问题性、启发性思维也将非常受重视。有位教育人士形象地比喻说:"看过问题三百个, 不会解题也会问。"正因如此, 当学生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时, 也正说明他已经基本理解了这一知识。对于老师, 会提问也将成为他一个教学质量的标准。其次, 课堂上的练习和习题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对它的灵活运用, 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这就需要课堂上典型的例题讲解和跟踪练习巩固。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类: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数学方法相对比较多, 大体上有: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反证法、结合法、根的判别式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等等。对于每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结合一些典型例题, 通过例题去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 数学解题能力才会提高, 当然, 在加强解题思想和方法的同时, 我们也培养学生在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整体意识、换元意识等等。 最后老师要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学习数学, 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基础知识掌握不了、基本技能不能形成, 更谈不上熟练应用了, 因此, 平时的课后练习, 我们要求学生应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另外, 尽可能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校阅览室读一些杂志、学习报及参考书等, 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从而加大学生自身的知识面,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上一篇:手语操感言下一篇:翻译软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