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2024-05-20

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精选9篇)

篇1: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第五章 作 文]

·第二节 生动形象

一、考纲要求

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

二、知识结构

1.什么叫生动形象

2.如何才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发展等级中的“生动形象”这一条,体现了高考作品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的要求,这是较高层面上掌握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要求,即不仅要把问题阐述透彻明了,还要描画得生动形象,给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易懂耐读也易接受。根据考纲的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其内涵。

1.能够运用并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法。常见的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与文体的关系比较紧密,对于某一种具体的文体,其主要表达方式是一定的。文章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就要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扬长避短,渗透融合,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刻画人物血肉丰满,创设意境景致深远,尤其要注意记叙、描写、抒情更能体现的恰当运用更能体现生动形象这一点。

2.能够运用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使语言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很富表现力。一个巧妙的比喻胜过了大段呆板平直的说理文字。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明代解缙的一副对联为主观主义者画像,在《反对党八股》中引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一俗语比喻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显得形象而生动。

[考题分析]

①材料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 a 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 b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 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深思。

②要求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表达方式中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相貌、神态、衣着、打扮等。这些外部形象特征不仅能表现人物身份,还能够表现人物的内部特征——内心活动。题目要求符合人物的年龄和性格,关键是对性格的揣摩。通过比较两者的对话,分析她们的年龄特征和性格上的差异,再进一步发挥想像力,就可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参考例文:

这对孪生小姑娘的年龄大约八岁左右,剪着一样的“娃娃头”都有一张圆圆的脸,圆圆的脸上都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穿着一样的花格子连衣裙和米黄色的塑料凉鞋。很难辨出究竟 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如果你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她俩的差异:一个肤色红里透黑,大 概是因为她在家里呆不住,喜欢到处“野”,海南岛火辣辣的太阳便在她身上打下了这个印 记。另一个小姑娘比较白净,说话的声音也轻柔、甜美。看来,她是一个性格文静的孩子。

1990年小作文要求作肖像描写,1993年要求对环境和气氛加以描写,写人物的对话、神态,1997年要求对人物作行动描写,这些都属于人物描写,还有场面、场景描写,也要求生动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范文借鉴]

严监生的两个指头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 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 就把头摇了两三遍。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 明白?”他把两眼睁得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吴敬梓《儒林外史》)

[简评]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就会使他断不了气。这一绝妙的细节描写,活画出严监生这个悭吝鬼的丑恶形象。

当奥楚蔑洛夫出巡的时候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胳膊下夹着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走去,他身后跟着 一个警察,生着棕红色的头发,手里端着一个粗箩,其中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的大门敞开着,无精打采地面对上 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些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乞丐都没有。(契诃夫《变色龙》)

[评]契诃夫为了鞭挞帝俄时代的“土希诺两面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见风转舵、趋炎附势、迎上压下的巡官奥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无论巡官奥楚蔑洛夫走到哪里,哪里的人民群 众就要遭罪受苦;因此,巡官一出现,人民群众就纷纷躲避。契诃夫连用了四组景物:“① 四下里一片寂静”,②“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③“小铺和酒店的大门敞开着,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些饥饿的嘴巴”,④“店门附近连乞丐都没有”,这就鲜明地反衬出巡官的丑恶嘴脸,充分表现了人民对他的憎恶之情。

[习作讲评]

不多久,一位穿着极为普通却又极具传奇色彩的农家大娘——王四婆子,手里端着一碟色泽乌亮的酱干,随着酒保悠长洪亮的吆喝声从里屋走了出来。乍看,她手中这玩意没啥稀奇,不过是几分钱一块的豆腐干罢了,好到哪里去?然而你细细品尝时,就会觉得有咸、苦、酸、辣、麻五种滋味在舌尖上萦绕,心底就如同吃了一粒黄黄的话梅,如同嚼了支盐腌的辣子,如同饮了一盅醇芳扑鼻的“女儿红”一样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无 一处毛孔不畅快。”这时你才算真地吃出味来了,也许还会情不自禁地拍桌大喊:“老板,再来一碟!”

余志央《五香酱干》

叙述的语言形象化,就是让读者具体地感受到,如置身于所述的情景之中,这就要在叙述中插入描写成分或运用比喻、象征、引用等修辞方法,使叙述具体形象。《五香酱干》诸法并用,很能逗起读者的想象。

溜留之间

看了以上材料,我很有感触。确实,有些人总是以“马列主义对别人,自由主义对自己”,当自个儿遇上麻烦,就一心想着别人快来“助人为乐”,轮到别人遇上麻烦了,就想:“管那闲事干吗?溜!”

溜得好!溜掉了麻烦。溜得对!溜得轻松。哦,还溜掉什么?溜掉了友谊,溜掉了关怀,也溜 掉了人格!

下次您遇了麻烦,回顾无门时,您还会觉得那些从您身边溜走的人“好”“对”吗?

其实,静下来想想,人们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得到很多。当他人的麻烦消失了,笑逐颜开,将全心敞开,捧出他纯洁的友谊时,你是“狠狠赚了一票”的;你的举手之劳,换来的却是一颗跳动的真心。当你不幸陷入麻烦之中,你不再需要独立支撑,因为你手里还有一颗心!当然,像《教父》中的“唐”那样把友谊当作买卖,把帮助当作是交情债,那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助人为乐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在你需要时,不期而然地为你雪中送炭。如果你从助人以后的第二天起就寻思如何利用一下你的被救助者,那就非但享受不到惊喜的乐 趣,反而会算计出毛病来。

我建议那家杂志社把他们的调查问题改一改,改成这样,“你对自己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 ”如果答案排在第一位的仍是“助人为乐”,我将三呼万岁,然后写一篇比本文出色得多的文章;如果某单位的不记名问卷得到这样的答案:“我将留下来帮忙。”我将更愿意把它作为这次作文的材料,因为它能给我好心情,带来好分数。然而,这一次都建立在“如果”上,要把这些“如果”都变成现实,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这篇文章将被命名为“溜留之间”。

我,选择留。

这是1997全国高考的一篇优秀作品,原材料是这样的:

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 “乐于助人”。

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 ”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1”和“材料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作文立意很关键,但作为议论文,板起面孔枯燥地讲一番大道理,空喊几句口号,不但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令人望而生厌,觉得虚伪可笑。上文贵在严密论证的同时,也写得有血有肉,活活泼泼。文章先各用一字概括出当代某些年轻人的人生态度:要求于人——留(助己,乐于助人);要求自己——溜(利己,免遭麻烦)。再写了他人遇到麻烦时,自己“溜 ”与“留”中所作的选择。语言诙谐,但褒贬自明。

四、能力训练

1.我最喜欢的一幅封面

要求:(1)用描述性说明的文字介绍一部书的封面设计及特点。(2)简要点明喜欢这幅封面的 原因。(3)不少于200字。

2.有人说:“读书使人避恶,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你一定读过许多书,请从你读过的书中选择一部,联系以上这句话的有关内容,谈谈它对人的帮助。题目自拟,字数600左右。

构思导引:两个命题,前一个是介绍性的小作文,但介绍的是一个封面,命题又限制为“最喜欢的”,所以不同于一般说明文(如介绍圆规),语言必须要有较强的描述性,也即给人形象可感的印象,而且要有鲜明的感情倾向。以说明为本体,恰到好处地结合描述,并在说明、描述中渗透感情是本文写作成功的关键。大作文是一篇议论文,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既不是谈读一部分的感受,也不是对一部分的评述,如果写成一部书的简介就更离题了。它要求从一部书写起,写这部书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帮助。很显然,就表达方式而言,应以议论为框架,将议论与记叙相结合,还要渗透自己的情感,即恰当抒情,这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时要做到生动形象,让人如见其书,如历其事。

材料提示:这两个命题的取材是十分宽泛的。小作文几乎时时可取,处处可取。十几年的读书生活,一般说,总会对某部书的封面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课外读物、教科书都可以作为取材的范围。关键在于是否有过较细心的观察。大作文的取材要求相对高一些。但一个高中生,对读过的书总该有些是难忘的。取材时要能寻找它当初对自己心灵所有过的触动,所产生的或大或小、若显若隐的影响,把文章的那份情感写得玲珑剔透。

篇2: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习题精选

1、草本植物的茎是绿色的,这是因为( )。

A.表皮细胞含有大量叶绿体 B.机械组织含有大量的叶绿体

C.薄壁细胞组织靠外侧的细胞含有叶绿体 D.维管束是绿色的

解析:C。

草本植物的茎的绿色主要来自薄壁细胞的叶绿体,在薄壁细胞群中,靠外侧部分可以接受到大量的阳光,形成叶绿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并能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迅速运输。茎的其他部位一般不含有叶绿体。

2、在暴风雨中,大树有时会连腰拨起,而树干却不折断,这是因为( )。

A.木质部发达 B.韧皮纤维较多 C.韧皮部发达 D.树皮较厚

解析:A。

树干之所以十分坚硬不易折断是因为木质部占据了树干的大部分,木质部的木纤维发达,坚硬不易折断。人类大量利用木材加工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3、吃甘蔗时可见,茎杆里面的一绺绺细丝是( )。

A.木纤维 B.导管 C.韧皮纤维 D.维管束

解析:D。

甘蔗茎中的维管束呈丝状分散排布在薄壁细胞中,每条维管束都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而韧皮部又包括韧皮纤维和筛管、木质部包括木纤维和导管。由于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数量很少,所以维管束比较纤细、柔软,不能起支持作用,只起运输作用。

4、在距地面1米的柳树主干上刻一标记,十年后(假定地面无升降),则所刻标记距地面距离是:( )。

A.大于1米 B.小于1米

C.等于1米 D.无法预测

解析:C。

柳树的长高是靠其顶芽中的生长点不断分裂完成的,而不是由树干上的所有细胞分裂生长完成。因此,在柳树主干1米处作的标记,在十年后,虽然这棵树长粗长高了,但刻下的标记仍停留在1米处没变。

解答本题时有的同学误认为随着柳树的长高和长粗,树的原来各部分都要向上生长移动,十年前做的标记十年后就上升了,错选A项。要明确树的长高并非靠树干的所有细胞分裂生长来实现,而是顶芽的.生长点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的结果。

5、茎秆中空的植物是( )。

A.小麦 B.玉米 C.高梁 D.甘蔗

解析:A。

篇3: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明确目标,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条件来化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经验,用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人类在那些方面运用了细菌和真菌。

2、理解各细菌和真菌在各应用领域是如何起作用的。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1、直接切入课题,分析课题,明确教学任务:

2、复习细菌和真菌的获得营养的方式(异养)或生活方式(腐生生活、寄生生活、共生生活)

3、通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所起的作用:

1)馒头、包子、面包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还有甜酒、酒的制作也离不开酵母菌。

他的原理是酵母菌将面粉里的糖分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是不部分糖分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蒸馒头时酒 精跑掉!二氧化碳受热膨胀,面包等食物就松软可口了!2)醋酸菌将酒精氧化成醋;(醋)

3)乳酸菌将牛奶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等相对简单的有机物;(泡菜、酸奶)

4)曲霉菌将黄豆的蛋白质分解成分子小的氨基酸,味道就好了

4、细菌和真菌在防治疾病的作用 1)抗生素的使用(打青霉素针)抗生素的危害:抗药性、过敏作用 2)疫苗

概念:去毒的细菌和真菌用于防治疾病:

防治原理:让体内产生抗体,而达到预防的疾病目的。3)药品的生产

胰岛素的生产,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体内,其就能产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

5、细菌与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的原因(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原因)对于生活污染中排放的大量有机物,甲烷菌及其它一些细菌能分解。其中甲烷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成甲烷气体,可用于生活,同时环境得到改善。其它一些细菌能在有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6、总结课堂

7、作业p7练习2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馒头、包子、面包 酒、甜酒

2、疾病的防治

抗生素 疫

苗 药品生产

3、细菌与环境保护

篇4: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热量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3.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分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3.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活动]P9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热条件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活动]P93

3.在山地地区表现明显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带谱越复杂(纬度越低,温度越高,越复杂)②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高,带谱越复杂(4)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两坡分布高低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②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4.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1)雪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由于地表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在非洲的热带地区为4500~5200米;阿尔卑斯山区为2400~3200米;北极圈内则为200米以下)

(2)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高度越低(雪线高度随着纬度变化规律类似于盐度分布规律,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副高地段,有世界最高的雪线6400米)(3)地貌:陡坡,积雪容易下滑,雪线偏高

(4)人类活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沙漠化、燃烧矿物能源均可使雪线上升(5)气候的综合影响:

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也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超过热量条件的影响,故南坡雪线低

②天山与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南坡雪线高

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地形(地势起伏):

(1)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位于赤道两侧,但由于地势升高而变为草原)

3.洋流:马达加斯加东侧的热带雨林(东侧有暖流经过,也与山地的迎风坡有关)4.水分:沙漠中的绿洲

●板书设计

垂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篇5: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教学目地】认识各种厨房加工、冷冻、冷藏设备,掌握他们的功能用途 【教学重点】制冷设备

【教学难点】冷藏、冷冻设备的温度界定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课堂常规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厨房加工设备的含义

厨房加工设备,主要是指对原料进行去皮、分割、切削、打碎等处理,以及面点制作的和面、包馅、成型等设备。

二、厨房加工设备主要种类(1)蔬菜加工机

可以将蔬菜、瓜果等烹饪原料切成块、片、条、丝等各种形状,且厚薄均匀,整齐一致。

(2)蔬菜削皮机

用于除去土豆、故萝卜、芋头、生姜等脆质根、茎类蔬菜的外皮,运用的是离心原理。(3)切片机

常用来切割格式冷肉、土豆、萝卜、藕片,尤其是涮羊肉片,大小、厚薄均匀一致。(4)食品切碎机

能快速进行沙拉、馅料、肉类等切碎、搅拌处理。常用于灌肠馅料、汉堡包料、各式点心馅料的加工搅拌。(5)锯骨机

主要用于切割大块带骨肉类,例如:火腿、猪大排、肋排、T骨牛排、西冷牛排、牛仔肋排、牛膝骨、牛猪脚及冷冻的大块牛肉 猪肉等食品。(6)绞肉机

使用时要把肉分割成小块并去皮去骨,再由入口投入绞肉机中,启动后在孔格栅挤出肉馅,还可以用于绞切各类蔬菜、水果、干面包碎等。(7)和面机

和面机主要有两种类型,立式和面机和卧式和面机。

立式和面机的优点:面团在搅拌时,作用力平稳,和面均匀,料缸易清洗且更换搅拌器方便。

卧式和面机的优点:结构简单,一般大容量的和面机均采用卧式。(8)功能搅拌机

结构与普通搅拌机相似,多功能搅拌机可以更换多种搅拌头,使用搅拌原料范围更广,具有多种用途,如搅打蛋液、和面、拌馅、搅拌西点奶油等。(9)擀面机

又叫压面机,是用于水面团、油酥面团等双向反复擀制达到一定薄度要求的专用机械设备,具有擀制面皮厚薄均匀、成型标准、操作简便、省工省力、功效明显的特点。(10)面包分块搓圆机

具有分块均匀、搓成的面包圆而光滑、操作简便、工效高、劳动强度小等特点。(11)馒头机

馒头机由机架、减速箱、螺旋送料器、切刀机构、成型辊等部件组成,使用时调节手柄可适当地控制馒头坯的重量。

三、厨房冷冻、冷藏设备

1、厨房冷冻设备:主要有冷冻冰箱和冷冻保藏库等,温度大多设定在-18--23℃,主要用于较长时间保存低温冻结原料或商品。

2、厨房冷藏设备:主要有冷藏冰箱和冷藏保鲜库等,温度大多设定在0-10℃,主要用于短时间保鲜保藏一些蔬菜、瓜果、豆、奶制品等原料、半成品及成品。

4、厨房冷冻、冷藏设备主要有(1)小型冷库

冷库是根据设定,用来冷却、结冻或冷藏各类食品,并保持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味道及色泽,防止腐败变质的专用制冷设备。按其冷藏或冷冻的温度高低可以将冷库分为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

① 高温冷库就是冷藏间,温度一般为0~10℃,主要贮藏水果、蔬菜、蛋类、牛奶、熟食品、啤酒等。

② 低温冷库就是结冻冷藏间,温度一般为—18~—23℃,主要贮藏肉类、鱼虾、家禽、冰蛋等。(2)冷藏柜

冷藏柜按冷藏温度不同可以分为:高温柜5~—5℃;低温柜—10~—18℃;结冻柜—18℃以下。(3)电冰箱

① 冷藏电冰箱:仅用于冷藏食品,冷藏室的温度在0~10℃之间,有的带有冷冻室,冷冻室的温度为—6~—12℃,可短期冷冻少量食品,并可制作少量冰块。② 冷冻电冰箱:其温度可在—18℃以下,可以用于食品较长时间的冷冻。(4)冷藏食品阵列柜

冷藏食品阵列柜是冷藏电冰箱的一种,用特制玻璃作门,可以看见内部的陈列食品。一般在酒吧、快餐厅等公共区域使用。

课堂总结:本次课讲解了厨房加工、冷冻、冷藏三大类设备,重点要能认识各类设备,区分它们的功能用途。作业布置:

篇6: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7】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对此,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

改革伊始,邓小平就在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着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澄清。

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1985年,他深刻阐明了改革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改革的性质,“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后来,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底,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总结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深刻思考和全面探索的结果,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完整的概括。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P118】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1.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错误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

5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讲“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2.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提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一样吗?关系?】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不过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计革命将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革命后并不存在一个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所以他们在讲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时,一般也就没有在社会衡量标准和本质属性的意义上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只是指出生产力在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不是在发达国家,而是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就使得20世纪以来地球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态势: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保存着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幼年时期的社会主义同高度成熟阶段的资本主义并存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新的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又获得了快速发展,而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却由于受僵化体制和

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原因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则发展到片面强调生产关系,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公平,把社会主义设想成一种平均主义的乐园,实际上是共同贫困的错误倾向,以至使我国国民经济陷于停滞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赢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对于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显得刻不容缓、极为重要了。这也正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被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义的根本缘由。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完全搞清楚,之所以不完全清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一个时期内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

从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艰巨。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必然能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生产力自身不存在解放、发展与束缚的问题,生产力只有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与一定的目的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其制度特征。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是针对以前不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旧模式而发的,因此特别强调了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同时他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紧紧联系起来,这就突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本质特征。

只有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角度,把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很显然这是从实际出发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与丰富。

※有同学可能要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1)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

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如果没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2)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剥削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充分体现出来。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的标准。①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上也应当更高。②而且这种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包括人类科学文化等精神财富的全面的富裕。社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富裕、共享这样的富裕而奋斗。

如果孤立地看,“贫穷”和“富裕”也不能简单地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因为,一方面,贫与富是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因此是动态的、相对的。另一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比社会主义国家高得多。固然,一个贫穷的社会决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把贫穷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是对社会主义的讽刺和亵渎,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但是,一个富裕的社会却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还要看社会财富在经济集团和公民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还要看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还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全面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富裕,但国民收入的分配极不公正,社会贫富悬殊惊人。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同时又是贫富最为悬殊的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贡献在于:

一方面,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另一方面,又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通过现实的物质手段即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从而否定了穷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否定了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企图依靠生产关系公有化的程度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这就揭示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显著特征,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清楚,更具体了。

※思考:“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一样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P121自己看】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篇7: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A:10 B:8 C:5 D:3 E: 答案 :A

2、在主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国证监会收到申请文件后应在(个工作日 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A:10 B:14 C:5 D:7 答案 :C

3、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时,如果认为必要,可以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对重 要事项的说明。

A:保留意见 B:否定意见 C:拒绝表示意见

D:无保留意见 E: 答案 :D

4、自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发行人应当在(内法发行股票。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年 答案 :B

5、保荐机构推荐发行人发行证券,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交(。A:发行保荐书 B:发行保荐工作报告 C:保荐代表人专项授权书

D: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与保荐业务有关的文件 E: 答案 :A,B,C,D

6、关于招股说明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招股说明书由发行人在保荐人及其他中介机构的辅助下完成,由公司董事会表决通 过

B:审核通过的招股说明书应当依法向社会公众披露 C:招股说明书的有效期是 4个月

D:招股说明书的有效期自中国证监会下发核准通知书前招股说明书最后一次签署之日 起计算

7、在主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主体资格应符合(。A:发行人应当是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

B: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 2年以上

C: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 没有发生变更

D:发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持有的发行人 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E: 答案 :C,D

8、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基本条件是(A: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 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B:最近两年连续盈利,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 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 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 5000万元,最近两年 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 30%。

C: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 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D: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 3000万元

E: 答案 :A,B,C,D

9、发审委会议表决采取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票设同意票和反对票,发审委委员可以弃

10、除金融类企业外,募集资金使用项目不得为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 融资产、借予他人、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以买卖有价证 券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篇8: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2.知道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的分布,了解北方地区的半岛及长城的分布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记忆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并加以理解记忆的能力

2.由学生搜集材料,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阅读材料较多,有些材料只要读一读即可,如“黑土地”等,这就需要锻炼学生比较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2.通过学习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展示录像、启发式提问法、讲述、比较分析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朗读一首学生熟悉的反映北国风光的诗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国风光,诗中的“北国”,指的就是我国的北方地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北方地区”。(讲授新课)板书 北方地区

读图(出示幻灯片“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读教材P.80“北方地区图”,让学生熟悉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然后完成下列读图内容。

1.在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渤海、黄海,长城,说明其位置特征。2.在图上找出位于北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并找出位于本区的省会城市。(全部位于本区的省级行政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此外,还包括河北、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内蒙古的东北部,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位于本区的省会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济南、郑州、太原、西安、兰州等。)穿插 简要介绍长城的有关情况: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万余里,大致经过内蒙古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东南边缘,沿城墙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它是我国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古代农业与牧业的分水岭。

活动 完成上述读图内容后,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熟悉,然后,学生不看图,在老师的引导下,按一定方位回答出上述读图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北方地区的整体形象。承转 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板书

一、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提问1 哪位同学试着看图4-7“北方地区”,描述一下北方地区的位置?(学生回答:本区位于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板书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提问2 说说北方地区的具体范围?(学生指图回答: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和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板书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讲述 北方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因此,本区人口密度大。其中,山东、河南等省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高达500人以上。

板书 3.面积:占全国20%

4.人口:占全国40%

展示 “我国北方地区的范围和人口”录像

承转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人口和面积等基本情况,下面我们来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情况。

展示 出示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一系列幻灯片

提问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板书

二、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平原广阔

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1的阅读材料“黑土地”。简要介绍东北平原的范围及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历史。(东北平原北部的土壤中富含腐殖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这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过渡 北方地区有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北方地区历史悠久,长期是我国的行政中心区域,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

活动 让学生欣赏北方地区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幻灯片或电视短片,如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唐玄奘翻译佛经的地点“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和“明十三陵”,八达岭长城,洛阳的“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等,重点介绍古都西安和首都北京的文物古迹。

板书 2.人文旅游资源: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等

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2阅读材料“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西北风从蒙古高原一带的干旱地区吹来的。黄土土质疏松,加上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

2.讨论: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黄河与华北平原,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一定道理。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为黄土分布区。这里夏季雨水集中,尤其是暴雨冲刷黄土,使河流变成滚滚泥流,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大河,过去流传“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之大。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16亿吨,这些泥沙在下游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即华北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海河、淮河等也起了作用。)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实现土不下坡,清水长流,此外,在山坡修水平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这些工程措施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同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北方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面积占全国20%,人口占全国40%,平原广阔是该区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该区内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下一节课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情况。●板书设计

一、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3.面积:占全国20% 4.人口:占全国40%

二、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平原广阔

篇9:第五章 作 文·第二节 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重点和难点】:

1、认识呼吸作用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课时分配】: 1课时 【教材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提前两周准备豆苗或玉米苗,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义?有谁能在黑板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回答并自行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并积累有机物,供给自身及其他动物体、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如人类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来供给,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耗能的?(学生列举生命现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动)

植物为人类生命活动积攒了化学能量,如:淀粉、蛋白质、油料,那么这些固体的能量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我们进行生命活动的热量的呢?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新一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人和动物的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何种方式转化而来?

(二)目标点击:

这一章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2)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人和动物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

(四)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P128-129,了解演示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

1、实验一中,温度计上得度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实验三中,燃烧的蜡烛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五)合作交流

学生在阅读完演示实验后,小组合作并讨论老师预设的问题,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在该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为什么要做四组实验?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六)精讲点拨

①验一中,温度计的变化证明了黄豆进行呼吸作用散发出热量。

实验二,蜡烛的熄灭则证明黄豆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是相似的。

实验三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黄豆萌发的瓶子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注入水将瓶中空气压入导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综合以上实验,可以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相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利用氧气消耗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和水的过程。

呼吸作用: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热量

②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等。那么,可不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呼吸作用为人类服务?

(七)有效训练

1、粮食、蔬菜和水果的贮藏?

2、那种温度适合果农储存水果?

A日温15℃,夜间25℃

B日温15℃,夜间15℃ C日温25℃,夜间25℃ D日温25℃,夜间15℃

3、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

六、课后拓展

上一篇: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件下一篇:学习强国主题征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