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024-07-30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精选8篇)

篇1: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蒙古语文 结课论文

姓名: 董迁彤

学院: 矿业与煤炭学院 班级: 采矿12—1班 学号:1272101133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同一的汉语,有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其中,属汉藏语系的有29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南和西南地区;属阿尔泰语系的有17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属南亚语系的有1个民族;还有1个民族的语系尚未定论。民族之间互通语言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汉语普通话,日益成为各民族主要的交际语言。新中国成立前,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3个民族)。文字的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形表意文字,有音节文字,有字母文字。字母的形式,有藏文字母、朝鲜文字母、回鹘文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共7种。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4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又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我国目前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少数民族项目有515项,约占项目总数的42%。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集中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或源于民族发展历史,或源于生产实践,或源于重大历史事件,或源于宗教信仰,或源于居住环境。以饮食为例,淮河以南从事稻作农耕的各民族及东北的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从事麦作农耕的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则习惯于吃面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及全国山地丘陵区从事杂谷栽培的各民族以玉米、高粱、谷子、薯类为主食;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民族则主要吃糌粑、酥油茶、牦牛肉以抵御寒冷的气候;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以擅长制作各类鱼类食品而著名。各民族都有一套特殊的烹调方法,把各类食品制作成具有民族风味和地方风味的美味佳肴。著名的如维吾尔族的烤馕、抓饭、烤肉,蒙古族的“手扒肉”,哈萨克族的忽迷思(马奶子),回族的涮羊肉,赫哲族的刹生鱼,朝鲜族的冷面、辣白菜等。

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包括宗教性节日,如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十分隆重;藏传佛教的传大召、传小召、瞻佛节,在藏族、蒙古族和部分纳西族、门巴族群众中影响很大。农事节日,如彝族等民族举行火把节、藏族举行望果节以庆祝丰收。纪念性节日,如满族的颁金节以纪念民族名称的确立,苗族的四月八以纪念英勇就义的苗民首领。商贸性节日,如白族的三月街要举行各种商品的交易。此外还有一些文体娱乐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要举行摔跤、骑马等比赛,规模很大,气氛热烈。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既包括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特点也非常鲜明、突出。

一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是与汉民族同生共长的民族。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曾创制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有人认为《黑暗传》为汉族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饮誉世界。《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二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成就表现在衣食住行、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建筑、服饰、风俗等诸多方面,既保持和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大量地吸收和容纳了现代文化。艺术种类繁多,仅演唱艺术就有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侗族的大歌、回族等民族的花儿、壮族的山歌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土家族的八宝铜铃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数百种。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壮族的三月

三、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苗族的跳花节、布依族的歌节等,都是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盛会。

三是独具的民族语言文字载体。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言文字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族文字。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一亿多少数民族人口中,有将近6000万人使用着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特别在边远民族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人口比例更高。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报刊、广播影视节目、图书等,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

四是地域特色浓郁。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十分辽阔,从白山黑水到椰风海韵的海南岛,从台湾中央山脉到位于我国陆地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从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从西南云贵高原到西北黄土高原,从武陵山区到塔里木盆地,均有分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民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彩色。从大的文化形态上看,有高原文化、雪域文化、绿洲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从各民族文化的具体特点看,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地域特色。我国还有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这些民族的文化无一不具有深厚的边疆地域特色。

五是在精神价值上既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我国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忠君孝亲、讲信修睦、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等。同时,由于地域、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吸收,既深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又保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演进速度的空前加快,云南各地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断发生着变迁。从总体上来讲,由于汉族(中国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逐步淡化和消失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原本一些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民族习俗和禁忌被改变和突破——“神树”林不断被砍伐;农耕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面前显得苍白疲惫;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仪轨的吸引力变弱;传统社区权利架构下的习惯法和行为规则也因国家政权的强力渗透而趋于瓦解„„这些都直接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保护产生了影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不管是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方面还是非物质文化方面,要对这些文化的发展传承都需要大量的物力及人力资源,投资方面也不容乐观。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让这些少数民族自己重视自己的文化,使自己有义务性的去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让上一代注重培养下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养,时常让下一代受到自己的文化熏陶,培养和增强下一代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明白自己的也是维护历史世界文化的使者,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文化的伟大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就会流露出少数民族的气息,让其他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产生神秘感,使其他民族感受的到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气息。

作为蚩尤的后代们,我们都有义务对他的历史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我们应该以拥有爱的心态对待这些难得的历史遗物,爱我们的祖先,爱我们的文化,爱我们的传统,爱我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朴素的美。在这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社会里。对于我们还能拥有这一个自然的,原貌的,原生的家园。我们不为外界繁荣的世界所动摇,我们还能静下心来做自己的小生活,没用外面的喧嚣,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篇2: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形成,积淀并传承下来。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都积极的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侧重于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些学者认为如果保护措施和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原貌,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变革甚至是异化,就背离了保护的原意。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本质把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面对着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产物。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各民族和谐相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和谐,最终将建设精神家园落到实处,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传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发展中得以展现和延续。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世界,停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结合当代实际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因为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而被遗弃。

(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不仅在历史上为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活动,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决定许多重大经济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着浑厚的社会基础,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起点,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社会现实生活相交融。因此,文化之于社会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它的传承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行政的干预,机遇与难题并存,形成诸多急剧复杂的变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导致很多文化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这个危机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丢失。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篇3:中国民居保护的文化重要性

一、中国民居的分类和历史沿革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民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 尚没有专业机构或国家权威机构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我想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1. 按中国历史朝代分:

根据有史料可查的中国历史, 可以分为:秦汉时期民居、唐代民居、宋代民居、元代民居、明代民居、清代民居、民国时期民居、近代民居、现代民居和后现代民居。

我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最后三种分类的界定方法。民国时期民居比较有特色,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融合。近代民居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改革开放。现代民居是1979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 这一时期, 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经济收入高速增长的中国人富裕了, 城里人买房、乡下人盖房。后现代民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 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重新建立, 并且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中国的设计师开始审视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回归的问题。

2. 按地域分:

中国民居的分类按地域分可以分为:海南民居、广东民居、湖南民居、四川民居、广西民居、贵州民居、黔东民居、浙东民居、江西民居、安徽民居、闽东民居、泉州民居、赣州民居、湖北民居、川西民居、拉萨民居、云南民居、山西民居、陕西民居……

3. 按民族分:

中国民居的分类按民族分可以分为:汉族民居、回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白族民居、傣族民居、朝鲜族民居、鄂伦春族民居、蒙古族民居、彝族民居、藏族民居、哈萨克族民居……

4. 按构造方式分:

中国民居的分类按构造方式分可以分为:井干式、干阑式、穹窿式、环形土楼式、窑洞式、天幕式、绑扎式、干打垒、土坯砌筑式、穴居式, 另外有合院式 (三合院式、四合院式) 、连排组合式等等。

二、中国民居建筑生态现状

随着周庄古镇、同里古镇、绍兴水乡、徽州古镇、凤凰古镇、婺源古镇等等一大批古镇旅游景点的兴起, 似乎中国各个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文化概念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巨大商业收入, 大部分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所看重的都是以商业为目的的经济效益, 而非文化保护。因此我们古镇开发的品质也越来越低俗化和商业化。大规模的扩建和新建后, 游客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生态的破坏要大于经济效益。一味地追求门票收入是毁灭性的开发、是寅吃卯粮。如何控制与自身资源相对应的游客规模, 才是对文物古迹最好的尊重与保护。

目前, 国内的民族化建筑太过于定型化。北京的城市规划和民族建筑便显僵化。中国文化丰富多彩, 为什么北京的设计师只揪住“大屋檐儿”和“四合院”这二个简单元素不放呢?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将出现中西文化之间的选择与融合。在“西化”和“复古”这二个文化取向之间, 如何融贯中西是现代设计师需要努力的方向。最早将建筑设计得有中国韵味的是贝律铭先生。随后涌现出一批当代设计师如:张永和、崔恺、马清运、王澍等等, 在这些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当代建筑设计的进步和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设计师, 我和中国很多开发商都有战略合作和业务合作关系, 在他们遍布全国的开发项目中大多数推行的都是以外国生活题材和概念的符号文化, 诸如什么欧洲风情小镇、加州风情小镇、英伦风情小镇等等。殊不知, 我们创造的建筑到现在为止都是在表面现象做文章, 并没有学习到西方建筑设计的灵魂和文化本质。当下社会急需与国际接轨的不是硬件, 而应该是软件——西方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开发商建造了无数的小区, 大多都是僵硬的驱壳, 我们对西方建筑及文化的灵魂一无所知。财大气粗的开发商绑架着媒体一起宣扬他们的主流价值观, 引导大众接受他们创造出来的所谓审美取向。当我每每乘坐列车在祖国大地上旅行时, 发现中国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雷同, 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四不像,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各种各样别人的文化里, 这是一个伪文化。

三、对未来的展望

1. 建筑设计作为文化价值观传播的载体, 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重视。

中国大部分现在的都市人对于历史的痕迹已无处可寻。曾经的老村、古镇、旧宅、残祠或可以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一丝回忆。可是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越来越遥远。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加大对现存的历史民居建筑遗迹的保护和立法。这些历史民居都是中华传统以及地域文化的活字典和博物馆。居住文化是中国古代近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演变, 形成了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它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它是中华文明体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文化文明构建之一。保护中国的民居种类的多样性才能使中华文化得到延续。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真古迹的保护;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对假文物的建设。

对民居建筑古迹保护做得好的国际城市有日本的京都、捷克的布拉格、意大利的威尼斯、秘鲁的库斯科、美国的旧金山……这些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首先是把老城和新城分开, 新的商业区和摩天大楼都盖在新区。老城区只能维修不能改建。但是老城区并不是“城中村”, 老城区里的居民一样拥有现代化的生活条件, 在这里生活的居民赋予古迹新的生命元素。

2. 在教育领域应该加强年轻人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的美学艺术品位的课程, 从而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 珍惜我们的历史。

教育是中国的未来, 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鼓励高校成立专门的学科, 也鼓励民间成立专门的民间行业组织协会, 对我们珍贵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并且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更具有鲜明文化先进性的、科学的、艺术的、新时代的民族建筑和文化价值观。建筑必须根植于历史、根植于本土文化、根植于文化传统基因。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我认为国家应该设立专项基金或奖励机制, 奖励那些为民族建筑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3. 塞缪尔·亨廷顿, 是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他和其他十几位美国智库精英联合撰写了一本书叫《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他在书中论证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文化能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文化具有的内在价值观可以引导民众, 文化价值观与政治表现及经济表现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联系。他们之间发展是互相关联的, 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面。态度、价值观和信念, 这些因素合之称为文化。这些因素在人类行为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一个社会中, 人们行动的方式与该社会的经济制度所给予的信号和诱因有很大关系。

篇4: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

文物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則。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作用。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是一种破坏。

篇5: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国土面积有71%就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土地,而汉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的国土分为3个阶梯,其中青藏高原和新疆盘地属于中国最高的那个阶梯。第二个阶梯是从内蒙古到广西这个阶梯,包括云贵高原,这个是中国第二高阶梯,第三阶梯是东北到广东海南岛这个阶梯,这个阶梯,仅仅占中国1/3的土地,却要养活10亿以上的人口。

进来来,中国屡屡发生民族冲突事件,说明了,少数民族对于自身权益的重视越来越关心,而汉族作为大民族,在政治和经济属于垄断的这个地位上,对少数民族重视程度不够,很多职位都是限制少数民族上升的,这么一来,导致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严重不稳。

而现今的执政者往往只能通过一种军事和驻军来调和这种关系,按照国际和历史对于稳定的看法,这种效果得到的后果是受到抵制和反抗,尽管这种东西是温水煮青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不过是将问题越来越大,越来越隐蔽。

那么,该怎么办呢?下面这一条是解决办法:

2提高少数民族的权益,废除不公平的民族政策。

藏族、维族、回族、蒙古族、壮族、满族等民族,都是属于人口极度少的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汉族拥有10亿以上的人口,对于这些民族是不公平的。因为很多人站在民族立场来说话。

比如壮族同汉族一样要实行计划生育,壮族只有1800万人口,汉族有12亿人口,这样根本不公平!要求废除对壮族的民族歧视和人口限制,现在壮族很多人偷着生,明里暗里对抗汉族的计划生育,这样子,很好吗?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满族。满族对于汉族来说,也是严重不公平,一个不到2000万的民族,竟然要同12亿人口汉族共同计划生育,就像一个收入1万元的穷人与一个年收入达到几个亿的富翁要求共同捐同样的钱,这是严重不公平的,当然也是一种压迫和歧视。

至于藏族维族的宗教信仰,汉族是无神论者,这种无神论者公开歧视贬低,说了解宗教,不是逆天笑话吗?对于少数民族,应该保护他们的宗教和民族习惯。

55个民族可以取消高考加分制度,但是必须取消不公平的计划生育和宗教限制,必须取消那种歧视政策,如果不取消,苏联就是中国的老路,而且中国正在走着这条老路。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一意孤行,千古罪人。

篇6: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结尾:如今,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一直未被人类所重视,那就是———生命对于人类是一种宿命,一种永远无法逃脱的束缚。人包含在地球之中,人只有和地球在一起才能生存下去。人类是地球上最珍贵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比地球更高贵,也不意味着人比地球更低贱。人类必须尊重地球,以控制自身发展的方式,以地球看守者的身份来尊重地球、保护地球。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绿色已逐渐被黑、灰、棕、黄所替代,我们是明天社会的主人,地球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在此我号召大家:让我们用双手,多种一棵树;让我们站出来,保护野生动物;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让地球上的树更绿,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的家园处处开满绿色的环保之花。

叙述:有人问:“环保是什么?”其实,环保很简单,节约一度电,少用一次一次性筷子或是塑料袋,洗完手及时拧紧水龙头,少开冰箱门,节约用纸……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环保。有人说:“环保算什么!我口袋有的是钱,不在乎这点东西!”我想对你说:“你错了,你浪费、污染的不仅是物资与环境,而是地球母亲的命啊!”

所以说,地球永远只有一个,别妄想这什么移民到火星或是月球上去什么的,面对现实,竭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这,就需要从你我做起。

篇7: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文

老师一开始让小记者们回答红绿蓝灰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哪类垃圾?我们积极踊跃地回答,但是答案都不是很准确。后来老师详细向我们讲述了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哪类垃圾。我现在知道了,红色代表有害有毒垃圾,比如家里用过的电池;绿色代表厨余垃圾,比如水果皮;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比如家里看过的报纸、纸箱等等;灰色代表其他垃圾。

接着,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环保酵素的视频,让我了解了环保酵素的功效与作用。环保酵素,又叫垃圾酵素,简单易做,却有数不尽的用途。在我们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有好多用处,比如洗菜时加一点可以降解农药残留,拖地时加一点可以让地更光亮,洗车洗碗时加一点在清洁剂里,可以让洗车洗碗更省力更干净;一瓶环保酵素底部比较粘稠的部分可以用来施肥,可以让花长得更加鲜艳,让树木长得更加茁壮。环保酵素是一种很好的有机土壤肥料。环保酵素还可以用来清理下水道,清理河流,好处真是多得数不清。

然后,老师讲述了环保酵素的制作过程。环保酵素是利用果皮、红糖和水,经过几个月的`发酵而成的。三种材料的比例是1份糖:3份果皮:10份清水。我用的脉动饮料的瓶子是650毫升的,我在里面装400毫升水,40克糖,120克果皮,先放清水,再放糖,最后塞果皮,完成。我好期待环保酵素能快点做好,我都等不及要用它了。

制作环保酵素过程简单,材料随手可得,既可以节省金钱,又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垃圾量,对环境保护起着很大的作用。

篇8: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主体

关键词:维吾尔族,民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在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应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传承于民间的客观规律, 民间组织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主体。民间组织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是参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

一、体现与国际接轨

提高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欧美、日本等国家, 文化遗产被认为是国家和全体国民的文化财富, 逐渐形成了由国家、社会团体、文化遗产所有者和国民共同保护的良性格局。日本全国各地从繁华的大城市到偏僻的乡镇, 几乎都建立有保护他们地方的文化遗产的民间社团组织, 像“狮子舞保护协会”、“花祭保存会”、“田乐保护协会”等。[1]在意大利, 有很多教会、学校、民间社团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如“我们的意大利”、“意大利艺术品自愿保护者协会”、“意大利古宅协会”、“意大利古环境协会”。[2]在英国, 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责任机构是文化、媒体与运动部, 但真正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的是其下设的两个非政府法人机构英格兰遗产和英格兰皇家历史遗迹委员会。[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色的国家, 大多善于利用和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引导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观念和行动上日益与国际接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民间, 是特定地域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传统制约的结果, 通过民间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 具有活态文化的特征。目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能仅限于学者对其调查、登录、整理和研究, 更重要的是要维护或恢复其适宜生存的民间社会文化环境使其有安身立命之所, 才能保持其活性状态, 在这方面, 民间文化组织大有可为。[4]民间文化组织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 具有地缘、人际关系以及地方语言的优势, 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认可, 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和号召力, 从而吸引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维吾尔族民间文化组织利用他们的地缘优势、组织优势、语言优势和专业优势, 起到引导群众、组织群众进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作用。如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 以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推广新疆各民族民间文艺为宗旨, 通过组织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各族民间文艺工作者, 对新疆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进行考察和搜集和多角度、深层次研究, 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贡献。

三、传承民族文化

维吾尔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如刺绣协会、地毯编织合作社为新疆农民的经济合作、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资金的融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同时这些民间组织的活动本身也是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哈密刺绣协会的62岁的阿加汗·赛买提被授予“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及“新疆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并被评为“国家级民间刺绣传承人”。她开办了家庭式绣花厂, 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热心维吾尔族刺绣手艺的传承, 配合政府进行刺绣技艺培训, 先后培养了来自新疆各地的学徒一千多名。[5]维吾尔族的地毯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手工艺品, 它集绘画、雕刻、编织、刺绣、印染等手工技艺于一体, 地毯编织合作社弘扬了民族文化、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它也起到了文化传承功能。这些民间组织的成员本身的专业技能比较高, 因此他们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起到很好地推动和示范作用。民间文化组织本身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对当地文化的热爱并熟悉, 他们中的一些人更可能成为当地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者。[6]

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远离现代社会生活, 许多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陷入濒危境地。近年来, 市场经济的主导使产业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的行业协会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者的角色。

新疆和田玉行业协会由和田玉行业科研、教学、开采、生产加工、制造和商贸企业、和田玉界的知名人士自愿组成。协会通过制定一些行业规范, 引导行业内的自律;倾听和田玉从业者的声音, 分析和田玉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培育和田玉市场龙头企业, 促进和田玉产业化发展,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行业协会一般具有独立的培养后继人才制度,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教育机构, 英吉沙小刀协会对本行业人才的培训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英吉沙县47岁的玉素甫·卡德尔是英吉沙小刀国家级传承人吾甫热合曼二三十个徒弟中的一个, 曾跟师学艺5年, 他打制的英吉沙小刀曾在2010年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会上展出。[7]英吉沙小刀协会积极引导英吉沙手工制刀业在品牌经营、营销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高文化附加值商品进入市场,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保护了传统生产技艺, 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的发展。

五、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全民的文化自觉过程, 民间音乐、艺术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和需求, 没有广大受众的热爱, 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能把它传承下去的。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必须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 民众积极参与才能体现非物质文化保护中人民的主体地位;民间文化组织来自于民间又面向民间, 能发挥政府发挥不了的作用。如维吾尔族民间十二木卡姆演出队和麦西来甫在民间演出和组织活动, 激发了广大群众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性。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之母, 2005年11月28日,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民间木卡姆演出队经常到莎车县某公园的空地上表演木卡姆, 有些观众带着乐器也来参加表演, 当地维吾尔人说, 木卡姆是他们的生活。维吾尔民间的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 内容主要为乐曲、舞蹈和游戏。麦西来甫一般都在农闲时举办, 男女老少都可参加。这些维吾尔族民间文化组织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公众的认同和积极参与。维吾尔族民间组织熟悉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利于在保护过程中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组织成员保护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强, 并不以获得报酬为主要目的, 使新疆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本降低;维吾尔族民间组织了解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 避免政府因专业知识有限而导致政策性失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应把民间文化组织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之内, 自治区各级政府也应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事务委托给维吾尔族民间组织, 解决它们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使新疆维吾尔族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廖明君, 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 2007 (1) :29.

[2]顾军, 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王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文化学刊, 2008 (6) :30.

[4]张笃勤.文化保护离不开民间组织.瞭望新闻周刊[J].2005 (32) :57.

[5]吾尼其古丽·吾拉音.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3:60.

[6]谭宏.民间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民族艺术研究, 2009 (5) :50.

上一篇: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酒类市场及餐饮类市场的消费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