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案

2024-09-01

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案(通用9篇)

篇1: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案

第十三周教案

第一节

李海霞

2015 11 25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树立宪法权威;

2.了解公民的八项基本权利和六项基本义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现象; 3.理解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二、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三、教法引导:小组讨论、案例研讨、讲授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看材料,思考问题:

1、物权法高调保护合法私产说明了什么?(小结过渡到新课)

2、杨武和妻子吴苹杨武和妻子吴苹不是来清理房子迎接大限到来后的拆迁,往屋里搬些液化气钢瓶、桶装水、炒锅、床板等生活用品,这样子,是准备与小楼共存亡,抵制法院的强制拆迁。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3、你认为开发商、房管局、法院、杨武夫妇怎么做才是最和谐的?

(二)新课教学

一、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板书)提问: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多媒体显示宪法的根本内容)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权利和义务——八项权利和六项义务 [教师点拨] 板书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展示材料]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

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刑法》第一条为了处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体育法》第一条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学生思考]:《义务教育法》、《刑法》、《体育法》等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拨]:普通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其他法律的母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板书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设问质疑]:通过对比,此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略)

[教师点拨]:说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过渡:当然,宪法不可能把公民的一切权利全都规定下来,只是规定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那么宪法规定的是公民的哪些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呢?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板书)[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举例说明(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比一比哪组同学举的例子又快又多又准。然后(教师多媒体显示)公民的八项基本权利和六项基本义务。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板书)

师:从以上⑴---⑿例子中可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什么特点?

生:(略)

1、公民权利和自由广泛性、现实性(真实性)(板书)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广泛性

表现在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包括了公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表现在,享受到这些权利和自由的公民是广泛的。例如,以能够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数来说,选民占18周岁以上公民人数的99%以上。真实性

表现在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师联系导入时《史上最牛的钉子户》,然后举例。例如,为了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宪法规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也有辱骂他人,不听劝阻,处十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的规定,这样就把宪法的保障进一步具体化了。同时,我国还从物质上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例如,为了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国家规定了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并根据实际条件与可能,在各地建立了许多疗养院、休养所,来保障和增进职工的健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广泛而真实的。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我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

再看案例:(多媒体显示)

师:不知你们看了之后有何感想?它说明了什么? 生:(略)师点拨:(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明不论是谁,只要犯了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平等性和一致性(板书)

师:平等性包括哪些内容?

生思考回答后师多媒体显示:

第一,任何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第二,任何公民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三,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六、当堂训练

同步68、69页

七、板书设计

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一、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四、行使权力

履行义务

八、课后反思

篇2: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案

执教者:张振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3、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初步建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三、教学难点

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构建法治意识

四、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师:祖逖、刘琨的英勇行为让我们敬佩不已。同学们,你们已经年满十周岁了,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你们长大了,长高了,也更加懂事了。你们有自己的道德要求,让“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成为你们的习惯,因为法律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师:这节法制课我们来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引导理解概念)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师总结解释概念。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权利的范畴

你们生活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保护你们。了解自己的权利,知道权利被侵害后如何保护自己,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会有所收获。

师:描述案例1情景

课件演示《宪法》中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权利的条款。

4、义务的范畴

说完了权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义务。请先看案例2,课件出示案例2。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交流。师:义务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宪法中对公民的义务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课件出示)指名读。

5、知识拓展

不仅我们国内的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就是国际上也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来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

课件出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名读。

6、知识梳理 本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了小学生也是公民,也具有和成年人一样的法律赋予的权利,就是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涉及保护我们少年儿童的法律还有很多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接触,希望法律改变你们的生活。

7、巩固升华

最后送给同学们几首关于法律的小儿歌(课件出示)指名读。

8、质疑

篇3: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的关系

关键词:公民,基本权利,自由,关系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是公民在宪法上的权利,而且是最为基本的权利,它不仅包括不受政府侵犯的消极权利,也同样包括要求政府为一定行为的积极权利。

(一)基本权利的概念

由于“基本”一词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基本权利的概念时必然会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基本权利是“个人拥有的较为重要的权利;人们认为,这些权利应当受到保护,不容侵犯或剥夺。……随着洛克个人主义学说的兴起,基本权利问题日益突出,引人关注。此后,基本权利被称为天赋人权,因而又常被称为人权”。[1]从上述定义来看,基本权利只包含了消极权利一方面,即权利不受政府或他人的侵犯或剥夺,并没有包含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权利。笔者认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国家的历史背景、法律传统和现有制度等因素影响决定了哪些权利是最为基本和不可或缺的,是需要写进宪法并受宪法所保护的,没有这些基本权利则导致其他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基本权利的特征

第一,基本权利是实定法上的权利。基本权利是宪法文本所规定的权利,是法律和制度上所保障的权利,其时效与地域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

第二,基本权利是个人权利。“基本”一词表明基本权利的享有者只能是个人。

第三,基本权利是公民个人对国家的要求。“宪法基本权利之规定,是完全针对国家之性质,而非针对人民之性质。”[2]

第四,基本权利是公民个人要求国家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包括权利免受国家侵犯(国家不作为)和国家必须给予权利保障(国家作为)。

二、自由的相关概述

在法的众多价值之中,自由主义法学将自由作为最高价值,他们认为自由价值的地位要高于正义、平等和秩序,抑或说自由价值的实现就等同于平等、正义和秩序的实现。那么,自由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能否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呢?

在罗马法中,自由的定义是“凡得以实现其意志之权力而不为法律所禁止者是为自由。”这种自由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的自由,即“从事......的自由”;第二,消极的自由,即不受他人的干预和限制。作为积极的自由而言,在行使这种自由时不是没有限制的,如果没有限制的话,就会出现个体行使自由的时候会随意干扰他人行使自由之状态,这样的话,最终还是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自由。作为消极的自由而言,当一个人有能力获得某种东西并获得时候,这个人就是自由的;当一个人因为别人的阻碍而不能获得某种东西时,那么他就是不自由的。为了更高等级的价值,人们必须牺牲一定的自由,而这种牺牲最终也会归结于为了自由自身。没有自由的牺牲就不会产生一种和谐的社会组合,而这种和谐的社会组合正是自由最大化实现的必要条件。[3]古典自由主义主张通过法律对自由进行限制从而来达到自由本身的最大化。那么,这种限制应当在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是最为适宜的呢?笔者认为,这种限制不能触犯到个体应当存有的神圣不可侵犯、最低限度的自由领域,对于这些领域任何权威都是不能涉足的。若这个最低限度的领域都受到了侵犯,那么作为个体是毫无自由而言的。

三、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关系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即两者都是为了保障个人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但两者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宪法予以直接规定的,而自由则是法的一个基本价值。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基本权利是手段,自由是目的

自由是法律的目的之一,这点早已为法学家们所认同。洛克认为,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法律是以自由为目的的,旨在保护和扩大自由。自由是需要法律来加以保障的,而法律尤其是宪法则是通过设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来保障公民的自由。要想保证自由不被侵犯,则需要通过设定基本权利的方式来界定自由的范围及其边界。一方面,通过设定基本权利保障公民个人在行使自己自由的时候不要去侵犯他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当他人行使自由的时候侵犯到自己的自由之时要勇于拿起宪法所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与之相对抗。

宪法之所以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乃是为实现公民的自由。如果立法者设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公民行使自由相冲突的话,则必然违反了立法的本意;如果立法者设立的公民基本义务阻碍了自由的行使,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化为乌有,自由也就没有了法律的根据和保障。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为自由提供途径于实现方式

在自由的“大家庭”中,不同种类的自由之间也有可能发生冲突而导致自由难以实现。

如公民的游行示威自由与公民的正常生活自由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如果游行示威利用交通道路进行的话,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公民利公共交通的自由。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公民游行示威的自由与公民正常生活的自由或利用交通工具的自由之间的矛盾。在自由发生冲突而难以调和时,可通过宪法设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方式来为自由间的冲突的解决提供最佳解决机制。

公民基本权利的设定不仅是为自由的实现提供方式和途径,同时基本权利的设定也是为了防止自由被滥用的可能。如果公民滥用自由,则会妨碍其他公民自由的行使。任何自由都是以无害于他人,无害于其他自由为前提条件的。[4]因此,宪法通过设定基本权利来指导公民行使自由权利时要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要做到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关系之规定

纵观我国《宪法》目录,它仅仅只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并没有规定公民的自由。而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一章之中,多处出现“自由”一词,如基本政治自由、信教自由、人身自由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的表述可能是重叠的,或者说是一个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例如,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一条既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也是对法的自由价值的规定。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或要求公民积极履行其应当承担的义务,其实质是对自由的限制,也就是权利之所至即自由之所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是息息相关的,对公民基本权利做出详细规定乃是为了保护和扩大自由的范围;同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限制,也是为了防止部分人在行使自由的同时侵犯了其他人的自由,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致最大的自由。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本权利与自由对于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法律上设置什么样的基本权利及其界限才能保障每个人最大限度的享受自由的发展空间,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对于我们现实生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孙寒.法律的限度——解析<论自由>之自由主义法学观[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4: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容剥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力,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力。而上访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力之一。公民或者集体因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而向国家部门投诉要求处理解决就是这种权力的具体体现。几个司法部门联合在一起发一个通知就把公民的这种权力予以否定,这本身就是知法犯法的行为。

的确,近几年来,群众上访事件愈来愈多,愈来愈频繁,经常在一些党政部门、政府机关或者相关部门的门口出现打着横幅的上访人员。不容否认,在这些人员中确实出现了不应有的语言和过激行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后果。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上访,为什么他们要用这种不理智甚至过激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愿望,根源不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不依法行政,在于官商勾结,官官相护,在于损害了群众利益,在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于他们有冤无处诉,有理无处讲,他们正常的愿望无法表达无法实现吗?

非正常上访固然有非理性的一面,但是作为政府和执法者,为什么不去追究深层次的原因?中国的老百姓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老百姓!只要有一碗饭吃,只要安居乐业,谁愿意去法院打官司,谁愿意去街头闹事?如果一个人、一个群体铤而走险,走上街头,甚至千里奔波赴京告状,那一定是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许多所谓的“刁民”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作为政府部门和执法机构为什么就不能体谅民情,为他们排忧解难,把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不是把精力花在如何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上,而是千方百计阻止群众上访,不仅对上访群众围追堵截,而且对上访者实施法律所不允许的极端行为,造成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甚至演变成群体事件。

在上访者和执法者之间,上访者是明显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任何权力优势,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政府和执法部门做他们的靠山,通过上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其实都是地方官员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结果!为什么没有听到房地产开发商上访?为什么没有地方政府官员去上访?其理由不是不言自明吗?

深圳市相关部门在发布的通知中说,有一些人员不愿通过正常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而是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期望通过向党和政府施压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老百姓为什么会形成“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态?这究竟是上访者的问题还是政府官员的问题,根子在哪里?明明知道老百姓是这种心态,为什么不督促有关部门提前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非要等群众闹起来才解决?为什么能够在基层解决却不解决,非要逼着老百姓去静坐去信访去告状去闹事?

该通知把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立了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国家信访局负责人在通过大量的调查后表态:在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者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而且可以解决的。但是,为什么这几个能够解决的80%在地方却迟迟不能解决呢?

篇5: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案

【教学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思品(全一册)第三单元“法治时代”中第七课“神圣的宪法”中的第三目内容。此课本在本单元中属重点篇目,因为学生已明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且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上好本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宪法权威和地位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过程与方法:懂得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宪法是维护每个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教学重难点 】

1、重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2、难点: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小组讨论归纳法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知:

教师:1.提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

二、探求新知: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学生自学教材内容。2.教师补充:相关基本权利

(1)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

(2)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妇女、婚姻、家庭等受国家保护。教师: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是统一的。既享有基本权利又必须履行基本义务。

3、教师补充:相关基本义务

基本义务:依法纳税、依法服兵役、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等。

(二)案例分析

1、生自学案例。

2、讨论问题:

(1)齐某想要维护自己的什么权利?

(2)在具体的部门法中找不到与此案直接相关的法律条文,但齐某的合法权利却能得到维护,原因是什么?

(3)归纳总结:受教育权和姓名权; 原因:《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因此依据宪法,她的权益能够得到维护。

3、材料二问题:(1)生自学案例。(2)生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如果你是蒙某,你如何利用宪法为自己的权利辩护?(3)讨论归纳:宪法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因此,蒙某在村里应享有和其他村民同等的权利,享有责任田经营权和分红收益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侵犯的。

(三)“法律文库”中的宪法规定。

1、生自学归纳知识。

2、教师补充:权利和义务统一性,具有一致性:如受教育、劳动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拓展新知

思考问题:如何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1、生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宪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当积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四、课堂小结:

1、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了解了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更懂得了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为此,每个公民都应该熟悉它、把它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提高宪法观念、用宪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2、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基础训练册。

六、板书设计:

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

1、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2、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3、宪法是每个公民维护其基本权利的武器。

4、宪法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遵守它,维护它。

七、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权利观念。利用闯关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现实情景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和谐发展。

千溪中学教师:余雪梅

篇6: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立足中考复习,综合复习有关权利和义务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权利义务相关知识,加深对权利义务一致性和正确行使权利,学会用权利义务观点分析材料,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小丫跑两会》我站累了,我需要一条凳子和一张桌子,我要上学。提问:我要上学这属于我们的那项权利?学生:(受教育权),那么我们在八年级的思品种学习过受教育权,知道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就是八下的思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授课

第一板块: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分别有哪些? 知识梳理:表格式的

材料分析:李明享有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提醒学生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二板块: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关系? 材料展示:浙江省推行《公民兵役证》制度……

提问:①有拒服兵役记录的适龄公民,超龄两年内不得享受

以上权利的原因是什么?

②这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直面中考:各地中考题针对性练习(巩固知识)第三板块: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展示材料:《林云的故事》

提问:①卢同学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②你认为林云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公民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材料继续《林云的故事》

①“学不学习是我的权利,你管不着”。林云说的对吗?为什么? ②林云为什么被送进了少管所?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公民如何自觉履行义务?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是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学生分别举例):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做法律鼓励做的,必须去做法律要求做的,绝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直面中考:2011年烟台中考试题

(1)丁某的做法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2)请你给楼下的方某出个主意,以解决他遇到的麻烦.(3)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突破难点)

四、小结

篇7: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点)

理解: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③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运用:公民如何正确履行义务; 2.能力目标: ①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③发展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遵纪守法、维护法制的观念,培养崇高的集体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性原则。

(2)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2.讨论法 3.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又应履行哪些义务? 2.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和所应履行的义务,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3.讲授新课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居中板书)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板书)

观看视频资料:陈良宇案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材料。(同学讨论,教师归纳)以上事例说明,在我国,无论你的官衔有多高,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我国在适用法律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板书)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意义: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原则;与侵权和腐败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包括:1)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板书)让学生阅读教材63页,加深印象 2)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法律保护。(板书)

举例说明,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又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板书)

结合教材上的例子,说明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尽管我国宪法有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以外的特权,但在现实生活或多或少,或明或暗还存在着某些事实上的特权。国家要从制度、法律上保证各地机关都能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根本上杜绝特权的滋生蔓延。

2、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板书)

(1)关系:在我国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相辅相成。(板书)

在我国,权利和义务可以达到统一,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国家为人民,人民为国家,使权利和义务真正达到合谐统一。

1)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离。(板书)

权利和义务不可分,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承担的义务。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既平等地享有权利,又平等地履行义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

二是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满足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受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要靠履行义务来创造,如果没有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它存在和实现的基础。

比如:你要想有社会经济权利,想得到劳动报酬,那么,就必须履行劳动的义务,创造出财富,才能获得劳动报酬。劳动义务尽得越多,所得的报酬就越多。有些人只想要权利,不想尽义务,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缺少社会责任感,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事实上他们所要的权利也不可能得到。

2)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承的。(板书)

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的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就可以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公民更自觉地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公民享有和行使各种权利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2)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板书)

第一,我们要珍惜公民权利,认真行使权利。(板书)

我国公民享受的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每个公民都应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用好权利,做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公民。青年学生尤其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第二,公民要自觉地履行义务。(板书)

履行义务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大家都自觉地为国家、社会尽一份责任,我们的社会主义事来就能蒸蒸日上,国家就能更快地繁荣、富强。同进,也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总之,只有把认真享受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

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观看视频资料: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

(1)原因: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板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所以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板书)

首先,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维护了国家利益,公民个人利益、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其次,国家利益要靠法制来维护,公民要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在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才能维护国家利益。违反法律,不仅会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会失去自己的权利。(3)公民在履行义务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板书)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矛盾。

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公民个人利益往往又表现为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如果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向国家利益倾斜多了,照顾了公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但又会影响公民当前利益的满足。国家工作的安排、政策的制定要做到统筹兼顾。但作为公民个人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还应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

如:三峡库区百万居民,为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实施,他们一次、甚至两次搬迁,离开自己的家园,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风格啊!这正是公民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事业的表现。4.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公民在对待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的时候,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以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有的报摊的摊主用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提示语,噪音干扰了人们逛街、购物的秩序和心情,影响了周围群众的休息,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这一事实告诉我们(D)

A.公民在行使权利时,都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

B.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C.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根本对立的

D.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时,不能损害其他人的权利

2.甘肃省民乐县顺化乡原副乡长张某官迷心窍,在竞选乡长职务时,以烟酒贿赂乡人大代表,拉选票。并以权谋私给个别人大代表虚开劳动工日,被检察机关依法逮捕。张某的行为(ABC)

A.违反了选举法的有关规定

B.是破坏选举的犯罪行为

C.妨害人大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

D.没有正确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材料中对张某的处理表明(ABD)

A.侵犯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B.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C.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机关存在的根据

篇8:浅议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

关键词:基本权利,宪法保障,违宪审查,宪法诉讼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不断促进基本权利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职能和合法性基础。 (1) 我国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但是, 大多数学者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没有达到实质完善的程度, 而仅仅是停留在形式意义上的完善。因为一个法律体系实质的成熟程度是以该法律体系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水平为衡量标准的。 (2)

一、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概念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一般包括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我国, 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权利。 (3) 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是指如何在宪法层面上对其进行保障, 是维护宪法内容的一种方法。

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演进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宪法确认权利核心是自由权, 第二阶段是宪法确认权利扩大到政治权利范围, 第三阶段是从基本权利发展到社会经济权利。在此三个阶段, 体现了我国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三个特征: 行政主动推动、先权利后自由、违宪问题自我纠正。 (4)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不像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侧重从司法机关的角度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而是倾向于从行政机关的角度保障人权。此外,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规制了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关于公民自由权的规制相对来说较为落后。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 宪法难免会出现问题, 当宪法出现错误的时候, 只能依靠违宪责任主体自我纠正。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现状

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依靠法律的实施得到进一步落实, 但专门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在数量上并不多。 (5) 尽管我国巳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 我国政府也签署了各项保障公约, 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普通法律法规为补充权利保障体系, 但仍有许多国际公约明确规定的权利未写进宪法。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是由宪法首先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然后再由一般法律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作出较为具体的规定, 从而加以保障和适用。所以, 如果一般法律没有对某项基本权利作出具体规定, 那么司法机关就难以运用宪法来作出认定, 从而使得宪法对于基本权利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二)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存在的问题

1.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并不完善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较为抽象广泛, 宪法第35 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只是较为粗略地描述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相应的更为详细规范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制定。

因此, 完善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当务之急是制定与修改与公民基本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 切实完善以宪法为基础、普通法律规范为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体系, 以真正实现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抽象的基本权利”的权利类型导致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并不理想, 公民基本权利受损时缺乏救济途径一个国家对于基本权利的理解、权利性质的定位往往决定了该国采取何种权利保障形式, 决定了该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路径。基本权利内涵的不同, 决定了对基本权利保障方式的不同。 (6) “具体的基本权利”是指能够直接发挥法定效力的基本权利, 它意味着一旦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做出规定则这些基本权利不但能够为公民所直接享, 有而且能够直接限制和规范公权行为。 (7) 与此相对应, “抽象的基本权利”不能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直接依据, 当普通的法律文件没有对该基本权利作出具体规定时, 司法机关并不能直接适用宪法, 这导致了宪法上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并不能诉诸司法实践, 而仅仅成为形式意义上的权利。据学者的统计, 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27项之多, 但其中9 项则长期停留在宪法“字面”上。 (8)

宪法的可诉性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公民基本权利的精髓在于通过宪法的司法适用对公民权力予以救济。 (9) 在我国, 宪法并不具有直接适用性, 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损害时并不能诉诸法律途径解决, 司法机关也不能援引宪法条文作出判决, 因此, 这种形式意义上的宪法保障使得公民基本权力的保障相对弱化。

3.违宪审查制度尚未建立

公民基本权利要想得到真正切实地实现和保障, 离不开相应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救助机制。10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 违宪审查制度是宪政得以成立的一项关键性制度, 是判断一个国家有无宪政的重要标志。11就目前而言, 世界上的违宪审查机制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建立专门的宪法法院来进行违宪审查, 以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第二种是由专门机关即宪法委员会进行违宪审查, 以法国为代表;第三种由普通司法机关进行违宪审查, 以美国为代表。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借鉴上述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法治进程与司法实践, 思考并构建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4.公权力缺乏制约, 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现象使国家对基本权利的保护出现偏差权力按其本性而言, 是一种邪恶的力量, 不论其行驶者是谁, 权力本身趋向于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12我国宪法虽然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了大量的列举, 但却没有规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造成了国家机关在行驶国家权力过程中大量存在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现象。

三、关于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几点建议

基本权利是每一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权利, 公民以此维护自身权益, 防止公权力的侵害。我国现行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规定的较为全面, 但是,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

( 一) 完善公民基本权利立法, 建立和完善涉及公民权利的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 加强公民基本权力宪法保障的具体化

当前应当在宪法框架之下, 尽快制定一系列规范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 同时强化立法解释, 在司法实践中对法律进行适时的修改解释, 以推动宪法基本权利具体化的过程, 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稳定性、一般性以及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使得宪法适用难免具有滞后性、僵硬性, 因此, 作为法律人, 需要灵活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等技术, 以应对公民对于基本权利日益增长的保护的需求。

( 二) 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 建立与完善违宪审查制度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13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应当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 这是基本权利制度性保障的根本。此外, 应当建立完善的、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对宪法的制定、实施与运行进行监督, 以保证宪法监督机构的正常运转, 也就是说, 应当明确违宪的含义、构成要素、主体、行为, 明确违宪审查的主体、程度及应当承担的责任, 从而使得宪法并不仅仅只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书面宪法”, 将“书本上的法”变成“行动中的法”。

( 三) 建立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诉讼制度

“没有救济, 则没有权利”。宪法诉讼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最终性救济途径。14宪法诉讼是从司法层面上对宪法的实施与保障, 是对违宪审查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但是, 处于最高地位的宪在实际适用过程中并不能作为直接的法律依据进行援引, 这正是因为宪法直接适用的效力的不足使得我国选择了适用一般法律而虚置宪法, 造成了“以法凌宪”的现象。15由于宪法并不能直接进入司法, 缺乏相应的宪法诉讼制度, 使得我国宪法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一些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 笔者认为, 应当建立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诉讼制度, 以明确宪法在诉讼中的地位, 发挥其作为最高法的法律效力。

四、总结

篇9:对宪法公民基本权利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公共利益;权利冲突;限制

D921

对于法律基础的教学,宪法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懂不懂宪法, 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公民。而在宪法的基本内容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占重要地位。

我国宪法尽管产生较晚,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1954宪法)一经制定,就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1954年宪法将公民的权利设于第三章,其中涉及公民权利的条款为85条至99条。而目前实施的1982年宪法,将公民权利设于第二章,其中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为34条至50条。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首次将公民权利提到国家机构的章列之前, 表达了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关注和决心,真正体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普遍真理。同时也将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以宪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化、法律化,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宪法思想。

时下的中国社会,民众权利意识高涨,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但权利的行使不是无边界,世上本没有绝对的自由。在宪法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权利的内容,也应特别指出权利的行使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制约的。在某些情形下,需要对权利的行使作出限制。让学生了解权利是有边界的,这个界限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利。

一、因“公共利益”对公民权利的限制

(一)宪法中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的法条表述

以“公共利益”作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是各国宪法之通例。如日本宪法,其对基本人权的限制以是否违反公共福利为其要件,亦即以公共福利作为限制基本权之界限。日本宪法第12条规定:“(本宪法所保障之国民自由及权利)此种自由与权利,国民不得滥用,并应经常负起为公共福祉而利用的责任。”第13条规定:“(关于国民之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以立法及其他国政上都必须予以最大之尊重。 又如墨西哥宪法第7条规定“出版自由除尊重私人生活、道德和公共安宁外不受其他限制。”

在我国现行宪法中,有多条条款的表述,都可视为是将公共利益作为限制基本权利的缘由。如:第十三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三十六条: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 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解读上述条款,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宪法所保护的利益除了以基本权利为内容的个人利益之外,还包括公共利益,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法益。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这两种不同法益发生冲突与抵触的时候,需要立法者加以协调和平衡,这在某些情况下就表现为立法者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以宪法第13 条为例,该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为了……的需要”,是一种表示目的的措辞,从这一表述的字面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 1.公共利益是外在于个人权利的利益; 2.在某种情形下公共利益是高于个人权利的利益。

有学者认为,特别在国家遭遇紧急情况时,可以限制公民的权利。这被表述为“国家紧急权”。〔1〕

(二)“紧急权”的正当性

我国是人权的国家,所以我国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利益,但是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由于突发重大事件而严重威胁和破坏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国家统一等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时,当要以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先。紧急权的正当行使虽然会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却能保障更大一部分人的生命和财产,减少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更多不必要的损失。这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种不得已但也是不可缺的选择。是否行使国家紧急权,其判断依据就是,有无影响和损害到公共,国家或大部分人的利益。

从宪政的角度看,建立国家紧急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保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与自由,排除可能给宪法秩序和社会成员利益带来的各种障碍,维护并恢复宪法秩序的统一性。从本质上讲,行使国家紧急权的基本出发点是履行国家保障人权的义务。因此,国家紧急状态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限制是一种手段或方法,限制本身不能成为一种目的。

(三)“紧急权”的运行须合宪

首先,国家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的限制应基于宪法的规定与原则,合理地确立限制与保障基本权利的界限。其次,国家紧急状态下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应具有合宪性。第三,为了在秩序与自由、权力与权利之间寻找合理的界限,政府应在应急条件下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防止因行政权的滥用而造成的权利侵害。

二、因权利冲突对公民权利的限制

权利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毋庸置疑。权利冲突为两个不同主体所享权利的碰撞,并使一方的权利发生消减。从根本上说,权利冲突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两种权利的界限相互交叉或重叠,或者权利的界限不清而二者所涵盖的利益存在不可協调的部分。由于法治社会的平等原则, 使公民在私法领域内直接引用基本权利条款来对抗另一方的基本权利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并没有规定基本权利的效力等级, 因而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基本权利冲突的现象。如在“姜岩案”中,〔2〕作为基本权利之一的公民言论自由就与公民的隐私权发生冲突。

参考文献:

[1]周江《论国家紧急权的概念和运行》法制与社会 2010.7。

[2]姜岩案:姜岩与王菲是夫妻关系,在2007年12月29日,姜岩因丈夫王菲有婚外情而跳楼自杀身亡。。姜岩的好友张乐奕注册了非经营性网站,也对此事加以披露。随后一些网民在网上对王菲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辱骂,甚至到王菲及其父母处进行骚扰。最后,王菲以侵犯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最后审理认定:张乐奕在网站披露王菲“婚外情”和“个人信息”的行为构成对王菲隐私权的侵害。

上一篇:2024年光谱色谱理论与实验技术复习题下一篇:热爱劳动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