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2024-08-22

微课《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微课《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在古时候,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庹(tuǒ)、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古人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课桌的长是几拃?明明量出5拃长,爸爸量出3拃长。他们量的同一张桌子,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小结:原来他们的手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请你认真观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长的刻度线下面都有相对应的数字,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数字1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1,数字2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2„„以此类推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从0刻度到1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可以记作1CM。生活当中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从0刻度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l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从3到4还是1厘米,这说明什么呢?这告诉我们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下面学习用直尺测量,量一量这张纸条的长度,有两种测量方法,哪种测量方法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种测量出来的是4厘米多,第二种测量出来的是5厘米,那种测量方法正确呢?第一种测量方法是错误的,第二种测量方法正确的。这是因为尺子的0刻度要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而第一种测量方法纸条的左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这样纸条就有一端距离没有被测量到。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可以这样计算8-2=6厘米,纸条长6厘米)

三、巩固练习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尺子测量的都是几厘米,这支铅笔长8厘米。这张纸条长4厘米,这张纸条长5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做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篇2:微课《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学准备:格尺、软尺,米尺等。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

/ 4

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

/ 4

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教学例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4.教学例3(量一量)。

/ 4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回家量一量身边比较短的物品,看一看都是几厘米?记下来告诉老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篇3:“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前, 通过充分的活动, 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本节课在引出长度单位时, 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及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1. 故事引入。

课件演示, 教师讲述:兔妈妈带着小兔们去拔萝卜。当他们来到小河边时, 兔妈妈问:“谁能想办法量一量这座小桥有多长吗?”机灵的小兔们开始想办法了。小白兔用脚一蹦一跳量出小桥有9步那么长;小灰兔用树枝量出小桥有5根树枝那么长;小黑兔用刚拔的萝卜量出小桥有12根萝卜那么长。他们兴冲冲地告诉兔妈妈, 咦, 同一座桥为什么会量出不同的结果呢?同学们, 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做了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合作探究, 获取知识

1. 谈话导入:同学们, 大家看看课桌上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呢?

课件出示:课本、铅笔、铅笔盒等学习用品。

师:我们每天都用到它们, 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可是你知道它们的长度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消除陌生感, 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探究中。)

2. 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 量同一长度。

(1) 分小组进行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测量要求:4人一组, 每人从四件物品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 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测量指导:测量时, 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 要放平摆直。

测量汇报: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师板书。

(2) 认知冲突, 引发思考。

首先, 教师利用板书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 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再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 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如, 都用曲别针测量的同学, 他们测量的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由此启发学生想:测量工具不同, 长度标准就不同, 所量的数量就不同。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 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 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 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 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他物体?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 铅笔盒的高吧!

(1) 组织测量活动: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 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数学书、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 针对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如, 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 铅笔盒的长是5把小刀长, 同样是5, 但它们并不一样长?桌子比铅笔盒长, 为什么桌子才有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把小刀长?

(3) 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 它们的长度不同, 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 对比两次测量活动, 解决矛盾冲突。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 它们的长度不同, 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吻合, 应该选用统一物品的计量单位去量。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 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 也就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 组织不同的测量活动,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从而明确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三、巩固应用, 提高能力

1. 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先引导学生进行估计, 再独立完成, 最后交流。

2. 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 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 不再把作为标准的物品, 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 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 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看所量物品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指名汇报, 集体交流。

3. 做一做第3题, 学生直观看图, 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 再用上一题的方法测量。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联系实际, 活动体验

师:同学们做得很棒。下面请大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 在教室里面找自己喜欢的物体, 先估计一下它大概多长, 多宽或多高, 然后再测量一下, 好吗?

师: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篇4:微课《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低段 动手操作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75

【教学内容】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激发认识冲突

师:同学们,课桌和我们天天相伴,你知道它有多长吗?你能用我们身边的学具,比如铅笔、数学书、文具盒去量一量它到底有多长吗?请动手试一试吧!(生动手测量,师巡视和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工具去量的?量出的结果是多少?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对了,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样,单位也不一样,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教师的设问,不但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的,还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热情,让学生的操作更有效。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大家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是因为各自的工具不同,所以有必要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学生在这个环节当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直尺

师:生活中,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常用的工具是米尺。(板书:米尺)

师:你们手中的直尺只是米尺的一部分。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看看直尺上都有些什么?

生1:有一些数字。

师:这些数字我们把它叫做刻度。

师:排在最前面的数字是0,猜一猜这个“0”表示什么?

生2:表示“开始”

师: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生3:直尺上还有长长短短的线。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

师: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那1所对的就是1刻度,2所对的就是2刻度。还有吗?

生4:cm。

师:这里的cm表示什么呢?

生5:厘米。

师:cm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 厘米cm)

师:在数学上,1厘米=1cm,读做1厘米。

(板书:1厘米=1cm)

2.认识厘米

师:你知道1cm有多长吗?在直尺上找一找、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1厘米展示给同学们看看?你是怎么找的?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课件演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那一段是1厘米)

师: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知1cm的实际长度

师:现在我们用小手比划1厘米,好吗?

师:找出桌子上的这根短短的小棒,它的长度正好是1厘米。咱们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拿住它的两端,注意手指不能动,然后抽开小棒,瞧,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师示范,生独立操作)

师: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得准吗?是比1厘米长还是短呢?

师:现在,请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再比划一下。这次看谁比划得最准!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1厘米的概念了,请你快速地找一找,看看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其实,就在我们的手上也能找到1厘米。用直尺比比我们的手指,看看哪根手指的宽度是1厘米?举给大家看看。

(生量自己的手指)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小朋友说到了橡皮的厚度大约1厘米,那2块橡皮呢?3块橡皮呢?

(师出示2块和3块橡皮叠在一起的橡皮)

生1:2厘米、3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师:你们能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3厘米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生2:0和2之间有两个1厘米,所以0和2之间的长度就是2厘米;0和3之间有三个1厘米,所以0和3之间的长度就是3厘米。

师:0~5呢?0~8呢?

【思考:在这四个环节当中,学生的操作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先认识尺子,然后在尺子上找一找不同的1cm;通过观察、比划、找生活中大约1cm长的物体,建立1cm实际长度的表象;认识几厘米,在尺子上指认2cm、3cm等长度,强化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每个操作点都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紧密结合,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有效地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效率。】

5.探究测量方法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吸管。估计一下,吸管大约长几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的?我们可以用脑子里面的1厘米去比一比这根吸管有几个1厘米,那它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师:这根吸管究竟有多长呢?在估完以后,我们再用直尺来测量它的长度。(生独立操作,师巡视和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在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1:把吸管放平,直尺紧靠吸管;把吸管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刻度10,就是10厘米。

(板书:量;对准0刻度)

师:吸管长10厘米,那你们的橡皮是几厘米?请拿出你们的橡皮,量一量橡皮的长是几厘米。

(生操作、汇报)

【思考:先让学生试着去测量吸管的长度,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学生尝试着测量吸管后,师生一起交流、学习测量方法,最后应用刚才掌握的测量方法再次测量,学生在这样的动手过程中体验、学习,心情轻松而愉快。】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全课小结

【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出于他的指尖,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教师总是害怕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害怕掌控不了课堂,教学秩序太乱;二是怕太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本课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时,就是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有效利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设计了“猜一猜”,即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猜、找、比、记、说”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使1厘米的长度在头脑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且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5: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认识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分析(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 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分析: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 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三、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四、(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认识1 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4、教学例3(量一量)。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 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 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篇6:微课《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米用米量教案

第二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中上市东升镇求实学校小学数学精品程单元开发小组

黄丽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本短边有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是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是4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表示纸的长度就是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表示纸的长度是厘米。

2、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量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0刻度

起点

篇7:微课《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发现教学法为主,充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操作、思考、交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征,注重了对情景的设置。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节清楚,层层递进

本节课教师目标明确,设计了4个层次的观察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认识直尺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几厘米几个环节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了铺垫,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与作用。

2、巧设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有人说: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当学生自主探索出了测量方法,并能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之后,他们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课堂平实高效

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平与实的课堂,该讲授的地方教师精心而准确地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则放手让学生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用得恰到好处,做到了真正的切实高效。

4、给学生继续学习的渴望

篇8:“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前,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本节课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及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故事引入。课件演示,教师讲述:兔妈妈带着小兔们去拔萝卜。当他们来到小河边时,兔妈妈问:“谁能想办法量一量这座小桥有多长吗?”机灵的小兔们开始想办法了。小白兔用脚一蹦一跳量出小桥有9步那么长;小灰兔用树枝量出小桥有5根树枝那么长;小黑兔用刚拔的萝卜量出小桥有12根萝卜那么长。他们兴冲冲地告诉兔妈妈,咦,同一座桥为什么会量出不同的结果呢?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1.谈话导入:同学们,大家看看课桌上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呢?

课件出示:课本、铅笔、铅笔盒等学习用品。

师:我们每天都用到它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的长度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陌生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探究中。)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分小组进行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测量要求: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测量指导: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测量汇报: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师板书。

(2)认知冲突,引发思考。

首先,教师利用板书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再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都用曲别针测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由此启发学生想: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就不同,所量的数量就不同。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他物体?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1)组织测量活动: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数学书、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针对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如,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的长是5把小刀长,同样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桌子比铅笔盒长,为什么桌子才有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把小刀长?

(3)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对比两次测量活动,解决矛盾冲突。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吻合,应该选用统一物品的计量单位去量。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也就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组织不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明确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三、巩固应用,提高能力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先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为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品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测量。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师:同学们做得很棒。下面请大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教室里面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计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以后,安排体验活动,拓展思维容量,除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鼓励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华昌小学

篇9:微课《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做好准备。

因此,它的基础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让学生会用直尺正确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直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借助直尺对测量方法进行交流。

成功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实践体验、巩固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课主要由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几个环节展开,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找一找、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活动,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 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耽误了部分上课的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有处理完整,匆忙结束。

2、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课还要备学生,还没有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4、数学的生活化体现不够,学生兴趣不高,这点有待加强。

篇10: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2-53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材分析:《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义务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

础。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思考,从 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学生在 教师组织指导下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并通过动手 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 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教材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在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少数同学在数学课上利用尺子画直线时会对尺子产生兴趣而进行观察;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大部分学生对尺子有一些粗浅的了解,极少数的孩子会测量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概念,1厘米究竟是多少没有印象,因此本节课重难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厘米的含义,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2.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 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及手段:直尺,1厘米纸条,5厘米纸条,图钉等物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体会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播放《阿福的新衣》。

师:是呀,大家看到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觉地进入讨论,可能有的说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师傅的大,徒弟的小,徒弟的三拃没有师傅的三拃大,衣服就小了;)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你能帮他想想办法么?

(有的说应该用一个人的量,不应该换人;也有的会说用尺子量就好了。)

师小结: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所以量出的结果不一样。这给我们带来了不方便,所以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用什么单位? 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

今天我们来认识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量长度时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观察体验,探索方法 1.认识直尺和厘米

课件出示直尺

师:为了孩子们都能够观察,老师把直尺放大了,请大家仔细观察直尺1分钟,你能发现什么?

师:课件出示一把另一把直尺。看一看,你发现这把尺子上少了些什么呢? 生:数字。

生:长长短短的线。生:字母cm。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数字所对的线有什么特点? 生:要长一些。

师:直尺上最前面的数是0,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课件闪动0刻度线,显示“0刻度线”几个字)

师:这里的cm表示什么? 生: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2、认识1厘米

师:1cm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在直尺上找出来吗?

(课件演示:闪动0刻度线和1所对的长刻度线,再闪动0—1间的1厘米长的线段。)师:从0刻度线到1所对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板书:1厘米 1cm)师:看清楚了吗?在你的尺子上找到这一段。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哪一段也长1cm吗?

生1:2--3所对的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也长1厘米。生2:3--4所对的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也长1厘米。„„

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动学生说的某一段。师:通过刚才大家说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挨着的两个数字之间的一段就长1厘米。师:也就是相邻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一段长1cm,相邻两个数字间的这一段,可以叫做一大格,直尺上每一大格都长1cm。

3、感知1cm的实际长度。

师:我们一起来比一比1cm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m。

师: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得准吗?你们觉得1cm长还是短呢? 生:短。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m?

生1:橡皮擦厚大约1厘米。

生2:很短的粉笔头大约长1厘米。生3:一颗花生米长大约是1厘米。

师:其实我们的手上也可以找到1cm。用左手的食指的宽去和直尺上的1cm 比,找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cm长? 举给大家看看。

师:把你找到大约1厘米宽的左手食指,放到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再把手指移出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比划1厘米的长。

4、认识几厘米

从0开始: 师:我们知道了1cm有多长。那么2cm、3cm有多长呢?(课件演示:闪动0--2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这一段长多少厘米呢?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1:0--1之间长1厘米,1--2之间长1厘米,和起来就是2厘米。生2:0--2之间有2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

师:这一段是多少长呢?(课件演示:闪动0--4之间4厘米长的线段。)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一段呢?(课件演示:闪动0--6之间6厘米长的线段。)你找到规律了吗,能不数就看出来吗?

生1: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2: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不从0开始: 师:(课件演示:闪动3--5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这一段长几厘米?你怎么知道的? 生:2厘米。3到5之间有2个大格。

师:2-6之间的这一段呢?(课件演示:闪动2-6之间4厘米长的线段。)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的,2到6之间有4个大格。生2: 我是算出来的,用6减去2等于4。对比认识几厘米

课件出示两根纸条。抽学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直尺,也认识了厘米,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想不想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呢?

(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1、课件出示教学教材第52页例2的情景图:量铅笔的长度,初步掌握测量方法。

2、学生仿照例2小组研究:

拿出你手中的纸片,先估一估它的长度是几厘米?和你小组的同学动手量一量,看看到底是几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学生到前面展示测量方法)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为什么是5厘米?5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出示课件展示纸条的测量)你知道在测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吗? 生1:纸条的一端要和0刻度对齐。生2:纸条要放平。

3、总结测量方法

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生1: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大格。

生2:还可以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

教师小结测量方法:1)数一数两个刻度之间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2)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3 几厘米。

(教师边讲边示范)

三、强化训练,深入拓展

1、指导完成教材55页“练习十三”1。

师:你是怎么看出铅笔的长度的?

生:铅笔的右端指着9,所以长9厘米。(移动回形针到右端指着5)师:现在回形针右端指着5,它现在长5cm吗?为什么? 生:回形针还是长3厘米。因为它的左端没有对齐0刻度。师:只有在左端对齐0刻度时,才能说右边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2、课后实践:你的一拃(zhǎ)有多长?大约()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通过于周围同学的密切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究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你学的怎么样?

生1:今天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生2: 我学会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

米尺

长度单位:

厘米(cm)

篇11:《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节

上课,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近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习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

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本学期也有感悟:对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节课教授什么样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清楚,多看习题,做中学,学中做,展现课堂练习的多样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

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

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

今年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教二年级,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尤其是上的第一节数学课,应更为甚重。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近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习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

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篇12: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二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孩子们,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蚂蚁们非常着急,他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可是,他们不知道该做多长。孩子们,你们能帮帮蚂蚁们,告诉他们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下面可以用你们桌上的工具,在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师:都量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告诉同学们,你量的扶手有多长?(几个生答)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大家量出的长度不一样呀,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他们选用的工具不一样。师:哦,原来是大家选用的工具不一样。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比较好呢?生:尺子。 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目标展示

1.认识直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引导自学1.自己在直尺上看一看,直尺上有些什么?2.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1厘米。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和长的物体。 4.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自学p55上的内容和56页上的例1。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 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2. 用手势判断。 3. 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 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上一篇:食品行业营销策划公司下一篇:心中的那幅风景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