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个人简历

2024-07-0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个人简历(共8篇)

篇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个人简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生阅读书目

第一阶段书目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严家炎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曾小逸主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第二阶段书目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90)》,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蓝棣之著《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蓝棣之著《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美]李欧梵著《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美]李欧梵著《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李怡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纳著《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龙泉明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合点上——中国现代作家文化心理分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钱理群著《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一、二、三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王德威著《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王德威著《想像中国的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温奉桥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杨联芬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於可训著《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新颖著《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郑家建著《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李长之著《鲁迅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王富仁著《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汪晖著《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著《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朱晓进等著《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三阶段书目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德] 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美]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马勇著《超越革命与改良》,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德]马克斯·韦伯著《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美]史华滋等著《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

[斯洛伐克]斯拉沃热·齐泽克、[德]泰奥德·阿多尔诺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汪民安等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一川著《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许明著《新意识形态批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余英时等著《五四新论——既非文艺复兴·又非启蒙》,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9年。

钟叔河著《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1949-1979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概论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格里德著《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胡明著《胡适传论》(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美]余英时著《重寻胡适历程》,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美]余英时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美]周明之著《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汪晖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文学作品阅读书目

《鲁迅全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二心集》《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胡适:《尝试集》《终身大事》《叶圣陶短篇小说选》《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沉沦》《朱自清散文》《周作人散文》《闻一多文集》《死水》《徐志摩全集》《徐志摩诗集》《丁西林剧作全集》(上下)陈西莹:《西莹闲话》《象征派诗选》《新月派诗选》《茅盾全集》《子夜》《蚀》《虹》《腐蚀》《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老舍文集》《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巴金全集》《家》《憩园》《寒夜》《沈从文文集》《边城》《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选》柔石:《二月》

《张天翼小说选》《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艾芜:《南行记》李劼人:《死水微澜》钱钟书:《围城》《钱钟书散文》《张爱玲文集》《金锁记》《倾城之恋》《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文集》《荷花淀》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徐訏:《鬼恋》《风萧萧》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路翎:《财主的儿女们》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全集》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夏衍:《上海屋檐下》陈白尘:《升官图》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新感觉派小说选》《艾青诗选》《戴望舒诗全编》《冯至诗选》《穆旦诗选》《现代派诗选》《白色花》《九叶集》《林语堂散文》《京华烟云》《梁实秋散文》何其芳:《画梦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篇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个人简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试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1、简述“雾季演出” 1941年10月11日,重庆“雾季公演”揭开大幕,从这天起到次年5月初,演出了《北京人》、《棠棣之花》、《天国春秋》、《屈原》、《结婚进行曲》等大型话剧29出,另有独幕剧、小歌剧和大歌剧《秋子》共35出。一个城市在7个月时间内,集合自己的力虽,公演30多出话剧,这在中国近代戏剧史上,至今仍是空前的,更何况这时创作首演的名剧迭出。这正如戏剧史家所说,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是40年代的重庆“雾季公演”。重庆在以后几次“雾季公演”中,1942年至1943年演出大型话剧23个;1943年至1944年演出话剧27个(其中4个独幕剧);1944年至1945年11月演出大型话剧28个。四年间共公演大型话剧103个、独幕剧7个,话剧史家称之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影响广泛的演出有:中国万岁剧团的《蜕变》、《虎符》;中央青年剧社的《北京人》、《清宫外史》(第一部)、《鸡呜早看天》;中电剧团的《结婚进行曲》、《金玉满堂》、《万世师表》;留渝剧人的《棠棣之花》、《大雷雨》、《重庆24小时》、怒吼剧社的《安魂曲》、《牛郎织女》;孩子剧团的《猴儿大王》;中国胜利剧社的《重庆屋檐下》;育才学校戏剧组的《啷格办》。中华剧艺社,和1942年底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则是其中的主力军。

2、简述毕飞宇《推拿》的创新之处

3、试述鲁迅小说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4、论述解放区文学的性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

1、论艾青的诗歌与象征主义关系。

篇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个人简历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分为如下两个层面。

一、历史联系现实, 激发学生纵深思考

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其前身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 因此,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 这门课很注重文学史的勾勒, 强调所谓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 思潮、论争讲得很多。那时思想观念的灌输远比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受到重视。”[1]由于秘书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仅占秘书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较小的比例, 文学作品等文字材料的鉴赏分析能力才是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不能把“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体系只作为现有中文专业的浓缩版本”[2]。因此, 淡化史学观念, 重在作品分析的思路一直在秘书学专业文学课堂中运用。但即便如此, 完全脱离历史环境评讲分析文学作品仍然是不现实的。经典文学作品必然是依存于某个特定的时代, 同时又折射出穿越时代的价值。因此, 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 品评文本的历史意义, 仍然是该门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 处于目前日渐稀薄的文学氛围之中, 面对历史知识并不扎实的学生, 这一教学重点俨然也成为了教学障碍。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思路之一就是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消除学生对于作品的时代隔膜, 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双重纵深式思考, 这主要通过启发式讲授和针对性讨论两种教学方法来完成。

二、课内联系课外, 搭建立体教学平台

在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体系中, 重点突出写作、沟通、策划三大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基础课, 是秘书写作能力培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使学生获得文学创作的源泉, 掌握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并通过大量不断地实践, 转化成实际的写作能力。然而, 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非一蹴而就, 鲜有能在课堂中直接批量生产出的写作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大部分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现实问题的讨论总结, 阅读与写作的实践必然需要迁移到课堂之外。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思路之二是, 建立课内与课外的关联, 通过建立读书社、文学社的方式, 充分延伸《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空间, 使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形成“阅读—分析—讨论—写作”的完整链条, 从而真正提升学生鉴赏、分析、沟通、写作等多项应用能力。

该学院自秘书学专业设立之初, 便创办随心读书社, 主要鼓励低年级学生, 尤其是大一新生参加。该社以组织学生诵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形式, 督促学生逐渐积累阅读量, 学生在读书社中既能获得审美熏陶, 也为其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文学基础课程的讲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本学院还定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正面鼓励了读书社的诵读活动。

通过随心读书社的培养与熏陶, 一批对文学鉴赏具有敏感性、对写作抱有较大热情的优秀成员被吸收到云起文学社中来。该文学社以自办文学刊物为主要形式, 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学创作、思想交流的园地。该社团刊物《云起》不仅长期征集写作爱好者的佳作, 更重点刊登课后作文、课程论文、征文比赛中的优秀作品。这便使得与写作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 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空间获得了延展,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文学社的各项写作活动交流展示课堂所得, 从而实质性地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 “双联多效”教学法可以获得如下3个方面的效果。

(一) 提升人文素养, 夯实学科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 使学生从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中获得熏陶与滋养, 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在当下信息碎片化、文学快餐化、文艺视觉化的时代中, 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分析文学经典并非易事。然而, 不管身处什么时代, 人文素养的提升仍然有赖于从文化精华中吸取充分的养分。“双联多效”教学法本身的整体性与现代性, 对于吸引学生潜心钻研作品是有实质功效的。

一方面,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整体性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氛围。读书社、文学社、诵读比赛、征文比赛等课外活动延展了文学课堂的空间, 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对于文学的爱好会相互感染, 阅读作品才能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 人文素养才有提升的基础与源泉。

另一方面, “双联多效”教学法突出的现实感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在学习文学类课程之前, 一部分学生对文学仍存在着“过时无用”的偏见。由于“双联多效”教学法采用启发式讲授、针对性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很快建立文学经典与现实社会的关联。例如,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对于当前社会政治环境的指涉, 又如请学生谈谈《呼兰河传》中所描述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这些历史联系现实的思考方式无疑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原作的内涵, 并获得了一种纵深思考的习惯。这同样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表现。

(二) 促进现实思考, 获得应用能力

“双联多效”教学法对于秘书学专业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主要分为鉴赏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四个部分, 其中以写作能力为核心, 其他能力培养贯穿在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以阅读为基础, 以培养写作兴趣为前期目标。由于“双联多效”教学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特点, 因此, 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学作品接触。阅读, 尤其是诵读的过程很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受到经典文学作品优美文字氛围的熏陶。同时, 优秀作品当中的故事情节与内涵有助于延伸学生的人生感受, 提升他对人生价值、社会环境、人情世事方面的关注度与感受力, 这些都会为后期的写作提供创作动力和思想源泉。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课堂讨论方式也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历史联系现实”的针对性讨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另一方面为后期的写作提供了思考角度和现实素材。例如, 当学生探讨萧红作品《呼兰河传》中提到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时, 对该文本的解读就不再局限于民国初期的东北农村原始蒙昧的精神状态, 而是切入当代社会对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在讨论中,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及自己亲身感受的习俗变迁, 这为写作提供了重要的一手素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写作任务以课程论文为主, 主要选取学生讨论最热烈的3—5个话题进行论文布置, 由于有前期阅读、思考、讨论的环节, 论文的写作速度与质量都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 延展教学空间, 贯通培养链条

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立体式的培育系统, 它以写作、沟通、策划三种核心应用能力为培养重点, 兼及审美、组织、管理等多项应用能力的综合构建。在该体系中, 无论课程设置、实践安排、课外活动组织等各环节的配合运作, 都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双联多效”教学法本身延展性的特征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更为紧密, 足以形成清晰的专业培养链条。《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公文作品选读》并列为文学基础课, 这一系列基础课与《公文写作与处理》、《经济秘书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个写作实践课程形成前后逻辑关系。

借助“双联多效”教学法的延展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众多课外实践活动连接起来, 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体系也因此更为丰满和立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入手,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出一系列与此相应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3]本专业自2006年以来开始思索秘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其中也包括各门重要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改革, 在实践过程中, 本专业教师团队摸索出“双联多效”教学法, 并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程中。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该教学法确实行之有效,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培养学生写作、鉴赏、分析等多方面的应用能力, 希望能给其他高校秘书学专业的应用性课程改革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2) .

[2]艾尤.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 (5) .

篇4: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个人简历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世界汉语热的呈现,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很多高校在传统的中文系下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以前称对外汉语)专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对外汉语教育,既蕴含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对外汉语专业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专门培养能够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2]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双文化基础,并拥有能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思考的能力;具有对新问题进行综合和表达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对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进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也是一门必修课。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其相对来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的专业,因此在这一专业特征下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本身内容庞杂多元,线索和思路丰富多样,且还是在发展和延续中的学科。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择深化和拓展的内容,建立一套更符合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授课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利探索和多维拓展。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在整个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现当代文学课程如何适应当前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门课的功用是否应当有所变通,这个定位的调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3]

一、确立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古老经典又与时俱进的课程,既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承载的强烈的历史感、现实性、人文性、情感性等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文学课程又是非功利、审美的课程。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学概论》中提到:“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意识形态。”[4]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讲授中要努力挖掘审美和人文素养内容,从文学史、作家作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提升这门课程的审美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积淀自身文化底蕴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对专业性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是走出校园顺利进入职场的前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如何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而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中国文化、礼仪、民俗等会成为重要的交流内容。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突出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学思考和关照自身文化的能力,在文学史、作家作品等内容的讲解中着重分析和比较其隐含的文化内涵,并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比较文化差异,掌握合适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技巧。正如查尔斯·弗赖斯在其著作《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所说的那样:“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5]有针对性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将文学审美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专业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顺应国际化市场,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突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针对性教学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以汉语为本体的,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需要突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本体性。首先,教师应强调这门课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等课程的联系。在阅读作品时,向学生强调建立语言敏感,不仅要欣赏语言传达出的美感,更要关注语言的搭配使用、语言的手法运用、语言的文化蕴含等。语言的搭配使用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中重要的也是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而关注语言的文化蕴含便于日后在跨文化交流中解释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中隐含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文学语言和应用语言的区别,因为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应用语言,即实用性的对话或口语及书面表达。当然随着汉语能力的提高,留学生会在阅读中接触更多的文学语言。但这两种语言的搭配、使用场合以及所含文化韵味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减少交流障碍。

其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突出和强调文学中的对外交流以及跨文化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就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在这段文学史中文化的碰撞、冲突以及结果都应有针对性地强调,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的思考和分析。现代文学时期如老舍、林语堂、张爱玲、钱钟书等作家都有丰富的异域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相对突出了中外文化的异同,有强烈的跨文化色彩,同时也描写和刻画了鲜明的异国和他者形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当代文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文化,“寻根文学”作家作品凸显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先锋文学中展示出了更多元、丰富的外国元素,90年代后的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更加显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交流和跨文化书写能力。授课教师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课堂内应着重突出和强调这些内容是更符合专业教育特色的,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更容易展开课堂互动,更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最后,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教师注重介绍和强化深入中国作家作品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晚清时期,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后,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作家及作品走出国门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世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用特有的中国思维和世界眼光书写现代中国并影响世界文学。当代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他作品中汪洋恣肆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神秘又强烈的东方文化吸引着世界读者。莫言作品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被不同的文化解释和阐发,这之间有认同也有冲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传播及影响,简要分析这其中的利弊等,便于日后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所准备,跨越文化障碍,显示出合适的跨文化能力和技巧。

三、创建具有专业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突出和强调中国语言和文化本体并兼及文化交流内容,就需要教师建构将这些内容能落到实处的实现途径。

首先,需要加强与专业主修的相关课程的联系互动。如,在强调建立语言敏感时,就需要建立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联系和互动,与相关教师展开交流,提示学生在课堂内外注意现代和古代汉语知识的回顾和延伸,文学语言中出现的语言理论和语言运用情况,作品中方言古语中体现的古代汉语知识等。作品中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实践意义,以及作品的海外传播路径等内容,这就需要和中外文化交流及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发生联系与互动,产生互文解读。作家作品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参考,如鲁迅受日本、俄国及弱小民族国家文学的影响,莫言作品中受拉美文学影响而表现出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等,就需要学生有一定外国文学的阅读和了解基础。文学作品中展示的风物民俗等以及隐含的文化就需要在民俗文化课程中展开交流互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大量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品本身具有的影视元素以及作家与导演的创作意图,就可以参照影视文学的课程内容,将文学与影视展开互动和互读。

在课堂上开展对外汉语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互动与联系,便于学生继承相关专业知识打通融汇,提高课程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和专业培养目标。

其次,在课程中启发学生建立当下意识和现实关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继续发展的课程,没有时间下限,而且使用汉语写作的华人,在空间上也是不断延展的,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当下意识的课程。作家面对如今的中国及世界,在作品中展现了相当多的现实情怀,如底层写作、官场文学、伦理关怀等,海外华人作家更多地站在中西场域用跨文化的视角来书写中国及世界,传达出超越时空的人性呼喊。关注当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把握中国和世界的能力,掌握更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注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作品文本进行细读。文本细读是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它不仅是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载体,也是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正如有学者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6]以语言和文化交流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汉语专业,应该在文本细读中感受作家使用语言的敏锐和丰富,以及深入体验不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作家作品,如张爱玲、林语堂以及现今的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更要细读,让学生感受作品中不同文化的差异,包括地理环境、饮食建筑、宗教信仰和风物民俗等。这些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尊重异文化以及克服跨文化障碍都很有帮助。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本丰富庞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介绍一些创作语言有特色的作家作品,并针对学生生源区域介绍一些使用方言的特色作家作品,同时介绍一些地域和民俗文化表现丰富的作家作品,让学生在课下细读,做好摘抄笔记,能在联系和对比中简要分析语言特色以及文化表现及异同,并能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和分析,将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和深化,使文本细读在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最后,要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和实践运用相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面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授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传授和实践运用相统一。

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对于课时有限、文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来说,很不适用,导致教师花大量时间备课讲解,疲惫不堪,期末考试时学生由于复习内容多叫苦连连。因此需要打破这种一言堂的做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厘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每一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然后有针对性地布置课下自主学习作业,比如语言的搭配、方言使用、文化表达等,并组织相关的课堂专题讨论,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作为语料库,探索语言的发展变迁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知识传授、实际体验与研究探索结合起来。

改革以往期末考试一卷定大局的做法,加大学生平时阅读积累、讨论和探索的成绩比重,重视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收获,同时结合对外汉语其他的主干课程表现,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互动和联系起来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在创作中提升审美情感、语言敏感,加深文化了解,给予参加创作大赛或获得奖项的学生加分奖励等。

[基金项目:本文是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2]唐贤清,廖加丰.对外汉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 6).

[3]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4]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1994,(4).

[6]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篇5: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个人简历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在特殊的审美感受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五四以来的文学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现代以来各个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群体、作家作品和文学风格的嬗变,以及从文体的角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等文学艺术样式的理论批评和研究等。我系该学科的特色在于:从新诗创作与批评的实际出发,注重对新诗的文本意识以及汉语诗性智慧研究;注重运用当代理论批评现当代小说、戏剧、影视等;重点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专门人才。在政治上要求能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牢固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在专业方面具备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不尽相同,在此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

3、研究方向

01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02儿童文学研究

03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04新诗研究

05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06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632中国现当代文学

④839写作A

二、就业情况

1、就业形势

本学科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文学理论功底较强,学生视野开阔、具备一定的文艺鉴赏与批评能力,尤其突出创新思维能力,毕业后就业面很宽。

2、就业方向

本硕士点的培养方式,决定了学生有较广泛较强的适应性,就业方向也随之拓展。毕业生适于教学、科研、出版、传播媒体、文化机构、公共事务、企业文化等部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需求,也有从事创作、评论、策划等创造性工作的自由空间。

三、推荐院校

本专业实力较强院校有: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四、相近专业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五、课程设置(以暨南大学为例)

公共学位课:

基础英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哲学、专业英语;

专业学位课: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研究、台港海外华文文学文学研究;

非学位课:

教学实践、文献检索及利用、中国当代小说研究、现当代经典作品研读、现代诗歌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大众文化研究、文学人类学、当代西方重要文论选读、影视文化研究。

篇6: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个人简历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上)

1、十七年(1949-1966)

十七年文学的基本内容是完成社会主义文学的建构,其理论基础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文革十年(1966-1976)

文革十年将十七年文学的特点发挥到极端,文学中的人被高度简化,成为政治和阶级的单一符号。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下)

1、新时期(1976-1989)

新时期文学最初基本是回到十七年,但在返回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进而发现了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化传统。

2、后新时期(1989以后)

后新时期文学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一体化的格局,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文学观念意识的多元化,市场经济意识正在深刻地影响文学观念意识。

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上)

1、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建立了中国当代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树立了一个当代文艺批评的样板。

2、《红楼梦研究》的争论

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争论的深层目的是对文化学术领域的现代模式进行一个深刻的清算,从而真正掌握文化学术话语权。

3、胡风事件

胡风事件意味着左翼文学集团内部文学观念的再次净化,文学观念的一体化意识得到有力的强化。

第四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中)

1、人道主义问题

文学对人的关怀使文学与人道主义有一种天然的关系,但这种天然的关系使中国当代文学险象环生,伤痕累累,由于人道主义问题本身也在变化发展,所以,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2、现代主义问题

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最初以现代派的面貌出现,可能是引进者有意淡化其意识形态色彩,不谈主义,只说流派。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才取代现代派为中国文坛所接受。

第五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下)

1、文学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是当代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国现代和外国早已存在。市场的出现使竭力从政治束缚中挣脱的纯文学意识面临经济的挑战,使中国作家意识到文学也许从来就不会有一个纯粹的文化环境。

2、后现代主义问题

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与现代派这个名词一起进入中国当代文坛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从现代主义这个名词分离,进入21世纪,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被大众文化消费的概念。

第六节:十七年小说(上)

1、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中国现代历史活动,历史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成为执政党以前的历史,革命历史小说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说它影响了一代人毫不为过。

2、革命现实小说

革命现实小说指的是以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的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它以农村题材为主,也包括城市题材小说,其内容主要是反映社会主义体制如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体制的历史进程。

第七节:十七年小说(中)

1、“山药蛋派”

十七年间影响较大的小说创作流派,其创作主体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2、“荷花淀派”

十七年间影响较大的小说创作流派,其创作主体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第八节:十七年小说(下)1、1、有争议的小说

1949年以后陆续出现的一批受到批评的小说。

2、“重放的鲜花”

1956年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创作的一批小说,后在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

第九节:文革十年的小说

1、公开的小说界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公开的小说界主要有这样两种类型的小说。一种是直接为极左政治服务并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推崇和欣赏的主流小说,其代表有《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等,代表作家有浩然。一种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不矛盾的非主流小说,它们受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并没有直接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意识,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克非的《春潮急》、黎汝清的《万山红遍》、孟伟哉的《昨天的战争》、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2、地下小说

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而无法公开出版处于地下状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通的地下小说,代表作有毕汝协的《九级浪》、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靳凡(金观涛)的《公开的情书》等。

第十节:新时期的小说(上)

1、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2、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它不仅展示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巨大危害,而且努力探讨极左思潮得以实行的社会历史根源。

3、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的发表于1979年第7期《人民文学》的《乔厂长上任记》。

第十一节:新时期的小说(中)

1、新潮小说 新潮小说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鬈毛》、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

2、寻根小说

寻根,顾名思义,就是对传统之根的追寻。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第十二节:新时期的小说(下)

1、先锋小说

与新潮小说同时,先锋小说悄然崛起,其先导是马原的《拉萨河女神》,之后马原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喜马拉雅古歌》、《错误》、《虚构》等小说。与此同时,莫言也以《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名震一时。此外,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黄泥街》也在小说界引起关注。这些作家和洪峰、乔良、扎西达娃以及后来的孙甘露、北村、余华、苏童、格非等构成了先锋小说家的强大阵容。

2、新写实小说

1987年,以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塔铺》的出现为信号,一种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现象得以诞生。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特殊的语境中看,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寻根小说三种小说现象的反拨。

第十三节:后新时期的小说(上)

1、晚生代小说

60年代出生、90年代中期之后成名的一个小说家群体,以韩东、朱文、何顿、东西、鬼子、李冯为代表。

2、女性主义小说

新时期中国文坛崛起了一批女小说家。张洁、谌容、张抗抗、张辛欣、铁凝、王安忆、刘索拉、方方、池莉、残雪、陈染、林白、海男、徐坤、张欣、卫慧、棉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批女小说家中,张洁、张辛欣、铁凝、林白、陈染、张欣、徐坤、卫慧、棉棉表现了对女性世界的特别关注,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可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坛女性小说家的代表。主要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上海宝贝》、《糖》。

第十四节:后新时期的小说(中)

1、70后小说家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群体,以女性小说性为主,卫慧、棉棉是其中的代表。2、80后小说家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群体,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是其中的代表,其作品在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圈里有很大的市场。

第十五节:重要的小说家(上)

1、王蒙

王蒙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的小说家。这自然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这同时也造就了王蒙小说的思想深度。值得指出的是,王蒙的小说在拥有思想深度的时候,也拥有相当丰富饱满的情感体验。无论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春之声》或者《活动变人形》,这些作品都渗透着王蒙深深的情感,散发着王蒙的情感热量。此外,王蒙的语言也极富个性魅力,他将意识形态语言和文人语言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充满着智慧的语言风格,雄辩铺张、欲显犹隐,堪称新时期文坛一道醒目的语言风景。王蒙正是以他精警深刻的文学思想和富于创新的小说艺术,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说复活了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传统,复活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传统。它使新时期的中国作家意识到,小说不仅可以用来传达思想,而且可以用来抒写感情,表现趣味。小说不仅可以遵循现实主义的“情节——性格”模式,走情节化、戏剧性的路子,或者遵循现代主义的“心理——环境”模式,走心理分析、时空交错的路子,而且可以回到东方,走诗化、散文化的路子。小说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生活,而且可以反映风土人情。小说不仅可以表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且可以表现民间文化。小说不仅可以采用时代性很强的语言,而且可以采用很实在,真正深入到生活深处、深入到民间深处、深入到文化深处的带有永恒意味的语言。汪曾祺的小说对一批优秀的新时期小说家产生了影响,诸如阿城、何立伟等人。汪曾祺的小说还启发了一批小说家,他们因为汪曾祺的小说意识到文学和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深刻的联系,即文学必须有根,根深才能叶茂,从而发动了一场寻根文学思潮。

第十六节:重要的小说家(中)

1、余华

余华的前期小说是超现实的,其90年代的小说是现实的。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在现实逻辑中表现了超现实的力量,在真实可信的前提下显示了他出色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毫无疑问,《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已经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需要仰望的高度。无论是对其他小说家还是余华本人,都面临着如何超越这个高度的问题。

2、苏童

苏童小说提供的是种种反常甚至变态的人生形态和人性体验,苏童的力量在于他恰恰能够在颓败中呈现出生命的顽强,在末落中呈现出情感的执著,在反常变态中呈现情理逻辑,在貌似丑恶的存在中见出一种华丽、繁富、别致的美,在超然澹定中营造一种令人回味不已的诗意。作为一个职业作家,苏童开发的是其他职业其他文体所无法表现的文学的魅力。

3、王安忆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方面,她的创作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有过各种各样严肃而又成功的探索。同时,她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也有很深入的思考。她认为,小说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建筑与材料的关系,即心灵世界由现实世界提供的材料构建而成。但心灵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定、原则。心灵世界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不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精神建构和灵魂活动,为我们开拓精神空间,为我们设立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不以真实性、实用性为价值,它只是作为一个人类的理想,一个人类的神界。

第十七节:重要的小说家(下)

1、东西

东西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是非常态的人物。《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的主人公是感觉器官的残疾人,《不要问我》中的主人公循规蹈矩20多年后终于“变态”,《我们的父亲》中的父亲相对于已经成为城市主流人群的儿女而言成了边缘人物,《我为什么没有小蜜》中的米金德是一个无能者,《秘密地带》中的成光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东西的小说并没有明确地将这些人物作为“病人”来塑造,反过来,他侧重于以这些“病人”来透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存在的问题。这些人物缺乏与文化世界交流的能力,进而也就意味着缺乏文化能力。而在一个文化世界,文化能力的缺乏直接意味着权力的缺乏,所谓文化权抑或话语权。这表明,东西为我们塑造的,不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小人物,而是后现代文学意义上的“无权者”,不是社会等级意义上的无权者,而是文化差异意义上的无权者,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上的弱势群体或话语弱势群体。这些“文化”上的“弱智人群”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成为透视我们这个社会的显微镜。

2、鬼子

鬼子小说具有三种特色要素: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心灵的穿透力和波诡云谲的叙述策略。鬼子叙写的苦难与暴力却植根于当下的社会现实,这不仅需要表现的勇气,即鬼子敢于写出我们貌似繁荣祥和的现实社会内部存在的苦难和暴力;而且需要发现的洞察力,因为这些苦难和暴力并非空穴来风,而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他在洞察社会现实的巨大矛盾和危机的同时,追问的目光直逼人的灵魂。鬼子谙熟阅读心理,懂得如何有效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奋。

3、李冯 李冯的戏仿小说往往采取这样的叙事策略:把不同经典文本的材料重新组合、拼贴,结构成一个新的文本。这情形有点类似鲁迅的《故事新编》,或许与西方的后设小说也有某种形式上的联系,表面看它们都不具备原创性,只是一种“后创作”,可称作“对摹本的摹仿”,是一种在经典文本基础上以经典文本为故事材料而产生的新文本。

第十八节:十七年的诗歌

1、抒情诗

对民歌的学习和对少数民族诗歌题材的开拓,使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得到了良好的生长机会。民歌体的抒情诗和少数民族题材、边疆题材的抒情诗也因此成为十七年最有魅力的抒情诗。

2、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式。十七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年代。政治抒情诗植根于这个年代人们对这一种新的政治现实的热情幻想。它的兴起与新中国的诞生几乎完全同步。

政治抒情诗以歌颂新的国家形态、表现新的思想观念和抒写当时的重大事件为主要内容。对政治抒情诗内容的最高评价往往是说它表现了时代精神。对政治抒情诗人的最高评价则多是称之为“战士和诗人”。

第十九节:十七年诗歌

1、长篇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在十七年异乎寻常的“兴盛”。众多名诗人加入了长篇叙事诗写作的行列。

2、少数民族题材诗歌

少数民族题材的诗歌也是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景观。

第二十节:文革十年的诗歌 1、1、公开的诗坛

文革十年期间的中国存在着两个诗坛。即公开诗坛和地下诗坛。当时,中国的大多数诗人都丧失了公开发表诗歌的机会,人们见到的多是“红卫兵”和“工农兵作者”的作品。

2、成名诗人的潜在写作

成名诗人中的主要代表有穆旦、曾卓、牛汉、绿原、郭小川、流沙河、蔡其矫、黄永玉等人。他们的诗歌或者表达自己遭遇放逐的人生体验,如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或者暗寓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抗议,如郭小川的

3、知青诗人和白洋淀诗歌群落

知青诗人主要指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林莽、舒婷等人。白洋淀诗人群指的是1969年以后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插队的北京知青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有根子、多多、芒克、林莽、宋海泉、方含等。北岛、江河、严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人虽然不曾在那里插队,但因常常造访那儿也可认为是白洋淀诗人群的外围成员。

4、天安门诗歌运动

天安门诗歌运动指的是1976年大批民众云集天安门广场以诗歌的形式悼念周恩来总理,抗议谴责“四人帮”的行动。

第二十一节:新时期的诗歌(上)

1、十七年传统的恢复

新时期结束了文革时代“万马齐喑”的状态,诗坛的复兴最初表现为十七年诗歌传统特别是政治抒情诗传统的复活。雷抒雁、曲有源、熊召政、叶文福、张学梦、骆耕野、傅天琳、高伐林、叶延滨等一批年轻的诗人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

2、归来的诗人

归来的诗人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成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吕剑、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林希等;二是在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全军覆没”的“七月诗人”,如牛汉、绿原、曾卓、彭燕郊、罗洛;三是因为艺术观念与时代不协调而从诗坛“消失”的“九叶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唐祈、杜运燮、穆旦等人。称这些诗人为归来的诗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艾青复出后将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诗。可以想见,“归来”的确已经成为当时这些诗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时,也是这些诗人长期被剥夺写作的权力如今终于回到诗坛这一人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第二十二节:新时期的诗歌

1、朦胧诗

朦胧诗人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集结在民间刊物《今天》周围的一批青年诗人,主要代表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等人。

2、新生代诗歌

在朦胧诗启发下,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为主要写作经验的年轻一代的诗歌写作模式。

第二十三节:后新时期的诗歌

1、后新诗潮

是80年代新生代诗歌在90年代的延续。

2、网络诗歌

在网络环境下的诗歌写作。

第二十四节:十七年的散文(上)

1、20年代初、中期的叙事散文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叙事散文的繁荣在文体上具体表现为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的繁荣。2、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抒情散文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抒情散文逐渐成熟并取代叙事散文成为散文这一大家族的强势文体。

第二十五节:十七年的散文(下)

1、抒情散文的模式

作为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形成了与他们的个性才能相吻合的审美模式,对一代中国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堪称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典范。

2、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的比较

杨朔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激流勇进之美和秦牧的知识小品在非常狭小的空间显示了散文审美的多样性。

第二十六节:文革十年的散文

1、公开的散文创作

文革十年间,公开的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充斥了极左思潮的影响。

2、个人化的散文写作

一些老作家以个人化的方式从事着“秘密”的散文写作。

第二十七节:新时期的散文(上)

1、惋悼散文对散文创作模式的突破

新时期散文创作复兴于惋悼散文。惋悼散文主要繁荣于70年代后期,其内容主要是忆悼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领袖、师长和亲友。

2、老作家的散文 老作家的散文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语言文化功底深厚,它使人们意识到散文不仅是灵感的即兴发挥,更是文化的深厚积淀,使人们意识到散文写作蕴藏着深刻的文化承传和人格修养。

第二十八节:新时期的散文(下)

1、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巨大影响使它一度成为文学领域一个显赫的品种。

2、传记

传记文学逐渐恢复了它的文学地位。

第二十九节:后新时期的散文(上)

1、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出现意味着一个散文题材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散文写作视角。

2、个人化散文

如果说文化散文带有明显的集体无意识色彩,那么,个人化散文则力求以散文的形式保存当代的个人化记忆。

第三十节:后新时期的散文(下)1、学者散文

一代极富学养的作家创作的学者散文成为90年代文坛的重要景观。

2、小说家的散文

小说家的加盟使散文充满了活力和表现力。

3、诗人的散文

诗人的散文使散文的艺术品质获得明显的提升。

4、散文家的散文

专门散文家一度沉寂,但90年代后期,还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散文写作的写作者。

第三十一节:重要的散文作家

1、余秋雨

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美学规范的突破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点:一是视角的突破,传统散文多呈现出意识形态视角,余秋雨散文则呈现出文化视角;二是选材的突破,通常散文多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余秋雨的散文则以文化史材料为素材;第三点最为重要,即散文观念的突破,传统散文在选材上习惯选取零散材料,表达片断感受,认为散文是小品,是小摆设,呈小篇幅,至多不过“以小见大”,余秋雨的散文选取完整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呈现大篇幅,以写论文的学术准备和学术动机去写散文,用“牛刀杀鸡”,使散文终于从小摆设的格局中脱颖而出。

2、张中行

张中行自1984年春天开始写“负暄体”散文,写的是“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分别以《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为名出版,在文坛产生较大影响,有“现代《世说新语》”之誉。其中尤以写“可传之人”的记人散文获得广泛关注,被称为“写人物的高手”。

第三十二节:十七年的戏剧和影视

1、话剧创作的两次高潮

以1956年举行的全国话剧会演和1959年的国庆献礼演出为标志,新中国的话剧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话剧作品。1962年底随着一批优秀剧作的出现,形成了新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2、历史剧以及重要的剧作家

历史剧是中国当代一个重要的戏剧样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种新的历史观逐步在全国范围普及,从而带动了人们去对历史素材进行新的理解。十七年间,一批大师级的剧作家介入了历史剧的创作。这些老作家写历史剧,既是对自己不熟悉的现实社会生活的“避短”,更是对自己深厚学术文化功力的“扬长”,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消费”的需要。

3、电影题材类型

战争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民国历史题材。

第三十三节:文革十年的戏剧和影视

1、样板戏及其美学特征

历史地看,样板戏首先集中了我国一大批文学艺术家的智慧。另一方面,样板戏也确实打上了深深的江青文艺思想的烙印。

2、萧条的电影电视

文革期间的电影创作和放映都很萧条。

第三十四节:新时期的戏剧和影视

1、戏剧题材的突破

文革之后,戏剧创作最初是在题材的突破与主题的开掘方面取得进展。

2、探索戏剧

20世纪80年代戏剧创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探索戏剧。所谓探索戏剧指的是在内容上重在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努力开拓戏剧表现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在艺术观念上改变了“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接受了布莱希特、梅兰芳戏剧观念影响的戏剧作品。

3、四代电影导演的贡献

20世纪中国影坛活跃着六代导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代四代导演成为新时期和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主创阵容。

4、第五代导演的国际影响

第五代导演是新时期中国影坛最重要的现象,他们在国际上频繁获奖有力地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形象。

5、电视连续剧的快速发展

篇7: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向

第一节现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确认了现代文学的新方向

一、《讲话》发表的现实背景

40年代初期延安文学家源自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实践中重现,引发了文艺整风。

丁玲《三八节有感》、《我们需要杂文》、《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

艾青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

二、1942年5月,座谈会召开,讲话发表。

三、《讲话》的主要内容:文艺为群众,如何为的问题。

1、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

2、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政治化

3、文艺批评的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批判了“人性论”和“暴露文学”。

四、《讲话》的地位与作用。

奠定了中国革命文艺的理论基础,确立了革命文艺的性质、任务与方向。

1、立场与态度。立场和态度问题,实际就是世界观问题。革命文艺要求作家放弃个人的立场,也就是放弃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潮中形成的那种以个体自由为本位的认知方式。由此也就表明革命文艺与五四的启蒙文学传统存在的深刻差异。

2、方向与性质。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也就是世界观立场转变问题的具体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革命文艺的方向就是为工农兵的方向。毛泽东在这里提出文艺界的宗派问题。这些基于自由主义理念或个人主义形成的宗派团体,其实也就是一些自由组合的文学社团,这是扎根在五四启蒙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小集体,他们无疑具有着维护个体的自由价值的顽强倾向,这是一些坚固的资产阶级“现代性”小堡垒。它们是革命文

艺建立统一规范与统一领导的障碍。

3、普及与提高。为工农兵服务重在普及,这包含了二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体地位被改换了,他不再是教育民众的高高在上的历史的先知先觉者,而只是写作为工农大众服务的作品;其二,普及本身是为革命文艺的性质的决定的,革命文艺就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但这里的“团结、教育”决定不是知识分子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的表达,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无产阶级的名义底下进行的文艺传播活动与精神/审美动员运动。

毛泽东的《讲话》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精神指南,为革命文艺确立了方向和任务,规定了革命文艺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为作家艺术家规定了文艺来源于生活的创作途径,明确了创作方法和艺术标准。从此,中国的革命文艺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方向,它既反映着革命的伟大进程与愿望,也创造着革命文艺自身的宏大而艰苦的历史。

五、《讲话》文艺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

1、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影响

2、由无产阶级世界观取代启蒙主义世界观的必然性,革命文艺形成的文艺理论基础体系。

3、苏区文艺实践的影响。

4、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现代文学新方向的强化

现代文学新方向的强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学批判运动得以实现的。

一、四十年代批判王实味、丁玲与延安整风

王实味(1906—1947)河南潢川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胡风是他的同班同学),1926年入党。作家,翻译家,被捕前,为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特别研究员。在“抢救”运动中毛泽东亲自给他定性为“托派、反革命奸细”,抓捕入狱。1947年撤离延安时,在山西兴县,他未经审判被秘密砍头,尸体被推进一口枯井中。

二、驱逐沈从文

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沈从文惨遭批判,从此封笔,告别文坛,转入

文物考古领域从事研究工作。

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关于武训,导演孙瑜编导电影《武训传》

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由此开始了建国后没完没了的“文艺战线”上的批判运动。

四、《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在批判电影武训传之后,紧接着毛泽东又亲自发动了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李希凡、蓝翎显然是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的理论来阐述《红楼梦》,从而批判了俞平伯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李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观念解释《红楼梦》,这正是建构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所急需的观念立场和思想方法。毛泽东在两个青年人的身上敏锐地看到清除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建立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迫切性和可能性。当然,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毛泽东从李蓝揭示的问题看到胡适的阴影依然在社会主义时代潜移默化。

五、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毛泽东亲自定性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涉及2100人,92人被捕判刑

1954年7月,胡风给党中央写了一封关于文艺问题意见书,怎么也没有想到却把自己和众多亲友送上了政治断头台。

六、1957年反右派整肃文艺界

丁(玲)陈(企霞)反革命集团

七、批判小说《刘志丹》

60年代初,刘景范(刘志丹的胞第)之妻李建彤与何家栋根据刘志丹的事迹写了小说《刘志丹》,并未出版。

康生知道这一情况后,断定小说是为高岗翻案的,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条子,就凭毛泽东的一句话:“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十六人被捕,李建彤等七人被迫害致死,另一作者何家栋被打瞎一只眼。

八、评《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957年反右运动后,毛泽东感到群众再也不敢推心置腹地讲心里话,他想通过明史专家吴晗打开万马齐喑的局面。

1948年,吴晗写完《朱元璋传》就呈送毛泽东审阅,他们之间早有交往。毛泽东通过胡乔木转达他的意见,希望吴晗写关于海瑞敢于讲真活,敢于给皇帝提意见的作品,宣扬海瑞精神,广开言路。吴晗奉命先后写了《论海瑞》,《海瑞骂皇帝》,《海瑞罢官》等作品。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说︰“《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

1966年4月,毛泽东为了摧毁以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发动了万炮齐轰“三家村”的战役。邓拓、吴晗、廖沫沙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罪的帽子,罢官撤职,关押,隔离审查。

邓拓于1966年5月16日“文革”中第一个自杀而死。(这天《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檄文《5•16通知》)

不久之后是吴唅和他夫人袁震及他们小女儿的全家自尽。

再后是作家老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自杀。

继之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1966年5月23日,在中南海永富堂含冤自杀(?)而死。他的罪名是“篡改毛主席著作”,在整理毛泽东谈话纪要时,删去了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要害”部分。

第三节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当代文学审美特征的确立

一、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

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二、当代文学审美取向

1、思想内容上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启蒙主义的“爱”,在革命文艺中转化阶级仇恨,革命文艺的情感本质就是“恨”。宣泄革命暴力的快感。

2、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以工农兵形象为主体,阶级斗争的关系决定了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征。

3、艺术形式上追求民族化和大众化。

4、创作方法上首先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其次是强调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文革期间还出现过“三突出”创作原则。

5、文学创作上还表现出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格调。

三、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当代文学发展负面影响的一些思考

1、阶级斗争扩大化。

2、毛泽东底层情结的弊病。由化大众到大众化过程中的反精英、反文化后果

3、强调歌颂导致的虚空、伪饰伤害了文学的魅力。

篇8:中国现当代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一、中国古典文学推动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从吞武里王朝开始, 中国古典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逐渐加深, 吞武里国王的父亲是华人, 因此, 中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相对频繁, 而且对华人实行一系列优待政策。《三国演义》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泰国, 起初由于语言关系, 《三国演义》只是口头流传, 直到1802年才出现泰译本, 泰国一时间兴起了“三国热”。在拉玛二世王 (1809—1825) 时期, 翻译大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接着由于印刷机的使用, 泰国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除了传奇小说之外, 中国正史类书籍相继进入泰国。拉玛四世王时期《说岳全传》、《五虎平西前传》等通俗小说不断被翻译外, 《西晋》、《东晋》等等史书也大受泰国人的追捧。

中国古典的小说、史书等在泰国大量流传, 对泰国文学文体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文字翻译过程中, 促进泰国的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直接推动了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也促进了泰国历史小说的进步。可以说, 如果没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泰国近现代文学无法顺利地、及时地发展。1928年, 泰国第一部历史小说《歌沙立》诞生, 这部小说虽是以泰国历史事件为题材编撰而成的, 但从文体、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讲, 基本上是模仿《三国演义》进行创作的。中国古典文学影响了泰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 也为其打破古典文学的框架, 接受世界文学铺平了道路。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1. 促进泰国“为人生”文学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 泰国从传统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国家,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泰国如何抵抗西方的侵略构建国家凝聚力是披泣政府面临的首要且最重要的任务。当时世界政治格局急剧变化, 泰国不得不选择一种意识形态来统一国家, 指导未来发展的道路。随着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在泰国的传播与发展, 泰国文坛自然也就接受了新中国文学思潮, 树立了“文艺为人生”、“文艺为社会”的社会思想, 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泰国知识分子出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大量被翻译。

1950年, 泰国知名作家兼评论者阿纱昵•颇拉军 (Assanee Polajun) , 翻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鲁迅等的作品和文艺理论, 并且在泰国当时激进杂志陆续刊登。1952年, 叻察•班差猜翻译的《阿Q正传》受到泰国知识分子的喜爱, 1956年再版依旧深受好评。曾经在中国生活的泰国作家乌栋•斯素瓦 (Udom Srisuwan) , 深受“延安”精神的影响, 他认为现阶段泰国作家要以“文艺为人生”为主导理念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并且在《从文学看社会、从社会看文学》文中指出:“作家应看破人性, 通过自己的写作呼吁社会和民众, 取得他们的同情与帮助, 共同揭露社会的种种丑恶、黑暗和腐败;他们将以文学作为争夺公正与自由的工具、引导大众走向避免人与人之间压迫和歧视的方向。”[2]这说明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指明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也奠定了泰国“为人生”文学的发展道路。泰国“为人生”文学出现一系列的佳作, 如素•古拉玛洛赫 (Sod Guramarohid) 的《拉亚》、《蓝色雪》与《红色血》;社尼•绍瓦蓬 (Saenee Sawapong) 的《婉拉雅的爱》、《魔鬼》等都是描述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并最终提出改变是社会美好愿望。

之后, 中国现当代小说如巴金的《灭亡》、《家》、《春》、《秋》;老舍的《骆驼祥子》、小说集《月牙儿》等, 以及茅盾、李心田等知名作家, 尤其是鲁迅的作品对泰国激进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观念产生极大的影响, 催生了文学社团的产生, 给泰国“为人生”文学带来了繁荣的景象。

2. 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指导思想的形成

泰国人信仰佛教, 佛教中前世因果的观念使泰国人民顺从、接受当下, 因此泰国自身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关于社会现实的问题。按照泰国的风俗, 公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是不礼貌的行为, 也导致其对文学作品评论起步较晚, 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扩大, 与西方文学体裁、文艺理论与思潮的共同作用下, 泰国知识分子开始公开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随着泰国“为人生”文学思潮的兴起, 马列主义思想逐渐成为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 而且对泰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评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激进评论家因特尤先生深受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认为诗人创作要社会现实生活出发, 反映各种社会现实问题, 同时也是用这种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 放弃了唯美主义文艺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指导思想。另一位评论家泣忠•班哲坚持马列思想推动进步文学的发展, 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作主导思想进行文艺创作和评论的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文艺理论等对泰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武侠小说对泰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泰国翻译家占龙•皮那卡兄弟翻译出版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开始, 《天龙八部》、《楚留香》、《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小李飞刀》等迅速在泰国传播, 不仅满足了泰国大众的娱乐生活, 也促使泰国人民思考人的理想、价值等。

摘要:泰国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 其将文学发展期划分为“《三国演义》时期”、“鲁迅时期”、“金庸、古龙时期”三个时期, 中国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至深,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从促进泰国“为人生”文学的发展, 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指导思想的形成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泰国文学,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消费近义词和反义词解析下一篇:描写小馋猫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