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乡的秋天作文

2024-08-01

走进家乡的秋天作文(共14篇)

篇1:走进家乡的秋天作文

走进家乡的秋天作文450字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美的,可是,家乡的秋天总有一种他乡不能超越的美丽。

早上,我来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初一支轻快的小调。瞧,天空像一地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抹的非常洁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水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华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只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许稍嫌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长颈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连那浮游时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添了不少的生气。太阳把天空照得异常美丽。由秋天的花儿装扮着色彩斑斓的小山坡,在阳光下,更加绚丽。风吹动着枫叶,沙沙作响。枫叶脱开了枝头,随风悠悠荡漾地飘落。用它生命的最后一份力气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玉米咧开了嘴在笑,麦子也结了食,谷穗低垂着头,向大地深深致谢……

秋天,登高望去,犹如一片茫茫金海,秋天一扫过……

篇2:走进家乡的秋天作文

作者:全南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谭钥容

有人喜欢花红柳绿的春天,有人喜欢骄阳似火的夏天,有人喜欢大雪纷飞的冬天,而我却偏爱硕果累累的秋天。

秋姑娘来到公园,打开她的化妆盒,为花儿涂上胭脂:一串红吐出一串鲜红的火苗;鸡冠花更红更艳了;菊花正迎着灿烂的阳光争先恐后地盛开着,黄的、白的、紫的,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多姿多彩,五彩缤纷。

秋姑娘悄悄来到了田野里,来到小溪边,来到山上,给大地换上了迷人的秋装。我走进公园,阵阵秋风一吹,满地是枫叶,好像朝霞洒满了一地,美极了!

秋姑娘来到了果园,果园的水果大的诱人:柿子如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上;草莓如小姑娘的红脸蛋;葡萄如紫色的珍珠,成群的挂在树上,真诱人!

秋姑娘又来到了花园里,花园里的花儿好像都在向我们点头呢,在花园里有很多的花儿,有牵牛花、鸡冠花、桂花、菊花……

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瓜果飘香,爱它的景色宜人。

教师点评:秋天是收获、多彩的季节,小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让读者也感受到了一个美丽而充满诗情的秋天!棒!

篇3:《家乡的秋天》作文课例及分析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我首先调查分析了所教班级新生作文的态度及心理。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分析: (1) 喜欢作文的人数与不喜欢作文人数相当, 只是不喜欢作文人数中乡村学生居多; (2) 喜欢作文的人中却有很多人为作文得不到高分而苦恼, 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帮助; (3) 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写作心理障碍: (1) 畏惧心理, 多年作文失败的记录, 使他们有一种“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 (2) 自卑心理, 总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 不可能把作文写好; (3) 无所谓心理, 自己作文成绩好也罢, 不好也罢, 觉得都无所谓; (4) 自我满足心理, 认为自己作文还行, 不求新的突破和长进。

心病还得心药治。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是当务之急,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采取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方法, 进行集体疗救。《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初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开放期, 易于接受新事物, 敢于用自己的笔书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乐于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鉴于此, 我决定放手让他们写自由文, 培养他们讲真话, 抒真情, 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 进而实现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的目标。

一.课例实践

开学第四周学校安排我上公开课, 我选了何其芳的《秋天》。这天适逢周末放月假, 课堂上我布置了一道课外练笔题———《家乡的秋天》或《感悟秋天》, 要求农村学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机会回家乡转转, 城里的孩子可以到邳州公园、街道、小区、河岸等处遛遛, 慢慢看, 细细听, 静静想, 感受秋天的气息, 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到秋天的美景之中, 像何其芳那样记下自己的感受, 形成一篇感悟秋天的文章。写作形式可以写成诗歌样式, 也可以写成记叙文。 (投影)

我略作指导, 提出要求:

1.出门前带好纸笔, 定下“寻秋”路线。农村孩子可以看看丰收的原野、乡村小路、母校校园、路边树林……城里孩子关注街道公园、小区广场、街上行人、运河风光带等等, 做到实地观察, 切身感悟。

2.观察时, 留心身边一草一木, 注意空中微风和周围的人群状貌, 记下写作素材, 触发联想与想象。例如:你到邳州公园来悟秋, 可以记下:秋天的花园里有些什么?颜色、味道、样子?人漫步其中有什么感觉?

3.可以联想与秋有关的诗句, 如咏菊的、咏秋风秋雨的……与古代诗人一起悟秋, 其乐无穷。

4.如遇有特殊天气, 毛毛细雨啊, 轻轻薄雾啊, 会有更特殊的感受……

5.回家后将所记所想变成一篇有自己真实观察、真正体验的文章, 我相信那一定是你最美的创造。

……

作业收上来了, 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超出我的预料。不管是城区学生, 还是乡下孩子, 均有佳作佳句出现, 读后我很激动。现略举两例:

刘欣怡 (城区) 写了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大雁是秋天的使者/丰收是秋天的心愿//落叶是秋天的蝴蝶/果实是秋天的彩灯/金灿是秋天的衣裳/我愿做秋天的画师……刘晗 (城区) 分别以“红色是那被秋霜染红的枫叶……”“黄色是那被秋风吹黄的稻穗……”“褐色的是那一颗颗可爱的毛栗……”“紫色是那一串串诱人的葡萄……”为中心句领起下文, 结构全篇, 很有些散文诗的味道。

王庭庭 (农村) :“秋姑娘挎着她神奇的小花篮, 迈着轻盈的脚步, 悄然来到人间。她轻轻地挥了一下她手中的花篮, 一瞬间, 门前的那盆玫瑰向着秋姑娘张开了笑脸, 红润润的脸蛋细腻而柔软……”闫宇 (农村) :“……秋国王统领着故乡的这方水土, 你看, 家里忙起来, 学校闹起来, 田野里的农民笑起来……”

针对这次课外练笔, 我精心准备, 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节讲评课。课上, 我首先整体表扬了这次作文练笔写得很好, 我很满意, 并点名表扬了一大部分学生, 其中特别强调有一些人是开学初调查时不喜欢写作文的人, 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接着声情并茂地范读了4个学生佳作全文, 12个学生作文中的好句段, 并给他们都打了满分, 以示鼓励。然后让学生分组议一议: (1) 被范读作文还有哪些可以修改的地方? (2) 听读同学的作文后有哪些收获? (3) 若让你重写这篇文章你将作怎样的修改?最后让所有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后上交老师。

这一堂课, 我发现同学们始终精神振奋, 笑容挂在脸上, 听得认真, 议得投入, 发言积极。以此为契机, 我安排了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感受自然》, 并在课后找那些没被表扬的同学谈话, 指出他们作文存在的问题, 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给予个别指导, 提出修改建议。对个别没有经过实际观察应付作文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同时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让他们模仿本单元课文, 重新写自己喜爱的季节, 并表示对有进步的作文我将再次在全班表扬。这些同学态度很端正, 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反思提升

我对这次写作训练的教学, 初步做了如下反思。

1.凭借课文引路, 降低写作难度。

何其芳的《秋天》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农家丰收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霜晨归渔图———“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少女思恋图———“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优美的意境中, 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 仿佛看到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那么, 乡村秋景中还有哪些景物是你观察知道的, 而诗人没写到呢?请走进乡村, 用你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尽情观察, 用你手中灵动的笔尽兴描画《家乡的秋天》吧……学生的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 个个跃跃欲试。

仿照课文补画乡村自然秋景图, 像作者那样感悟秋天的诗情画意, 同学们也能做一回诗人啊……凭借课文引路,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学生勤于观察, 乐于表达, 才能写出好文章, 以后要多做尝试与探索。

2.命题贴近生活, 消除畏惧心理。

“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这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 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 才能进行写作活动。

这次写作训练我先安排学生去观察自然, 感受生活, 去经历秋天、体验秋天、感悟秋天, 所以他们笔下的秋天才色彩纷呈, 神韵各具。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不会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体验到生活的启示和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教师没有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可谓单调, 但他反映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这说明即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 也是写作的源泉。

我想, 只有研究学生, 做到“目中有人”, 想他们所想, 爱他们所爱, 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才能为学生所喜爱, 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也才能消除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

3.观察积累——写好文章的基础。

作文难,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熟视无睹, 没留心观察, 不善于观察。因此, 我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事事关心”, 做到细心观察、体验分析,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进而体味到生活的道理, 作文也就不那么难了。观察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这次写作训练在指导上还没达到最优化, 没有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的技巧。应当先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然后引导他们学会把自己观察事物时所引起的心灵体验捕捉下来, 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 而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咀嚼。积累呢, 身边随时备有一个笔记本, 一旦有感悟, 就立刻记下来。这样, 观察才是富有个性的观察, 积累才是个性鲜明的积累,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个性特色, 才会富有灵气。

如果再次安排学生写秋天, 我将调整指导方案: (1) 写作知识讲座:观察与观察方法———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知识与方法。我认为, 对初一学生进行基本的写作知识辅导是必要的, 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的本领。 (2) 由何其芳的《秋天》引申到刘禹锡的《秋词》, 再对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感悟赞秋与悲秋两种不同的情怀, 认识到情不同而景亦有异:作者选的景物必须服务于主旨——抒发感情的需要,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然后, 再让学生到大自然, 到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观察, 去感悟, 效果一定会更好。

篇4:《家乡的秋天》作文课例及分析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我首先调查分析了所教班级新生作文的态度及心理。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分析:(1)喜欢作文的人数与不喜欢作文人数相当,只是不喜欢作文人数中乡村学生居多;(2)喜欢作文的人中却有很多人为作文得不到高分而苦恼,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帮助;(3)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写作心理障碍:①畏惧心理,多年作文失败的记录,使他们有一种“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②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不可能把作文写好;③无所谓心理,自己作文成绩好也罢,不好也罢,觉得都无所谓;④自我满足心理,认为自己作文还行,不求新的突破和长进。

心病还得心药治。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是当务之急,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方法,进行集体疗救。《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初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开放期,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用自己的笔书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乐于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鉴于此,我决定放手让他们写自由文,培养他们讲真话,抒真情,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进而实现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的目标。

一.课例实践

开学第四周学校安排我上公开课,我选了何其芳的《秋天》。这天适逢周末放月假,课堂上我布置了一道课外练笔题——《家乡的秋天》或《感悟秋天》,要求农村学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机会回家乡转转,城里的孩子可以到邳州公园、街道、小区、河岸等处遛遛,慢慢看,细细听,静静想,感受秋天的气息,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到秋天的美景之中,像何其芳那样记下自己的感受,形成一篇感悟秋天的文章。写作形式可以写成诗歌样式,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投影)

我略作指导,提出要求:

1.出门前带好纸笔,定下“寻秋”路线。农村孩子可以看看丰收的原野、乡村小路、母校校园、路边树林……城里孩子关注街道公园、小区广场、街上行人、运河风光带等等,做到实地观察,切身感悟。

2.观察时,留心身边一草一木,注意空中微风和周围的人群状貌,记下写作素材,触发联想与想象。例如:你到邳州公园来悟秋,可以记下:秋天的花园里有些什么?颜色、味道、样子?人漫步其中有什么感觉?

3.可以联想与秋有关的诗句,如咏菊的、咏秋风秋雨的……与古代诗人一起悟秋,其乐无穷。

4.如遇有特殊天气,毛毛细雨啊,轻轻薄雾啊,会有更特殊的感受……

5.回家后将所记所想变成一篇有自己真实观察、真正体验的文章,我相信那一定是你最美的创造。

……

作业收上来了,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超出我的预料。不管是城区学生,还是乡下孩子,均有佳作佳句出现,读后我很激动。现略举两例:

刘欣怡(城区)写了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大雁是秋天的使者/丰收是秋天的心愿//落叶是秋天的蝴蝶/果实是秋天的彩灯/金灿是秋天的衣裳/我愿做秋天的画师……刘晗(城区)分别以“红色是那被秋霜染红的枫叶……”“黄色是那被秋风吹黄的稻穗……”“褐色的是那一颗颗可爱的毛栗……”“紫色是那一串串诱人的葡萄……”为中心句领起下文,结构全篇,很有些散文诗的味道。

王庭庭(农村):“秋姑娘挎着她神奇的小花篮,迈着轻盈的脚步,悄然来到人间。她轻轻地挥了一下她手中的花篮,一瞬间,门前的那盆玫瑰向着秋姑娘张开了笑脸,红润润的脸蛋细腻而柔软……”闫宇(农村):“……秋国王统领着故乡的这方水土,你看,家里忙起来,学校闹起来,田野里的农民笑起来……”

针对这次课外练笔,我精心准备,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节讲评课。课上,我首先整体表扬了这次作文练笔写得很好,我很满意,并点名表扬了一大部分学生,其中特别强调有一些人是开学初调查时不喜欢写作文的人,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接着声情并茂地范读了4个学生佳作全文,12个学生作文中的好句段,并给他们都打了满分,以示鼓励。然后让学生分组议一议:①被范读作文还有哪些可以修改的地方?②听读同学的作文后有哪些收获?③若让你重写这篇文章你将作怎样的修改?最后让所有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后上交老师。

这一堂课,我发现同学们始终精神振奋,笑容挂在脸上,听得认真,议得投入,发言积极。以此为契机,我安排了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感受自然》,并在课后找那些没被表扬的同学谈话,指出他们作文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给予个别指导,提出修改建议。对个别没有经过实际观察应付作文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同时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模仿本单元课文,重新写自己喜爱的季节,并表示对有进步的作文我将再次在全班表扬。这些同学态度很端正,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反思提升

我对这次写作训练的教学,初步做了如下反思。

1.凭借课文引路,降低写作难度。

何其芳的《秋天》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农家丰收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霜晨归渔图——“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少女思恋图——“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优美的意境中,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看到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那么,乡村秋景中还有哪些景物是你观察知道的,而诗人没写到呢?请走进乡村,用你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尽情观察,用你手中灵动的笔尽兴描画《家乡的秋天》吧……学生的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个个跃跃欲试。

仿照课文补画乡村自然秋景图,像作者那样感悟秋天的诗情画意,同学们也能做一回诗人啊……凭借课文引路,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表达,才能写出好文章,以后要多做尝试与探索。

2.命题贴近生活,消除畏惧心理。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这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才能进行写作活动。

这次写作训练我先安排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去经历秋天、体验秋天、感悟秋天,所以他们笔下的秋天才色彩纷呈,神韵各具。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情趣和意义,体验到生活的启示和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教师没有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可谓单调,但他反映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这说明即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是写作的源泉。

我想,只有研究学生,做到“目中有人”,想他们所想,爱他们所爱,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为学生所喜爱,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也才能消除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

3.观察积累——写好文章的基础。

作文难,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熟视无睹,没留心观察,不善于观察。因此,我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事事关心”,做到细心观察、体验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体味到生活的道理,作文也就不那么难了。观察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这次写作训练在指导上还没达到最优化,没有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的技巧。应当先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然后引导他们学会把自己观察事物时所引起的心灵体验捕捉下来,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而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咀嚼。积累呢,身边随时备有一个笔记本,一旦有感悟,就立刻记下来。这样,观察才是富有个性的观察,积累才是个性鲜明的积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个性特色,才会富有灵气。

如果再次安排学生写秋天,我将调整指导方案:(1)写作知识讲座:观察与观察方法——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知识与方法。我认为,对初一学生进行基本的写作知识辅导是必要的,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的本领。(2)由何其芳的《秋天》引申到刘禹锡的《秋词》,再对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悟赞秋与悲秋两种不同的情怀,认识到情不同而景亦有异:作者选的景物必须服务于主旨——抒发感情的需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然后,再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观察,去感悟,效果一定会更好。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性的课题,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个课例能解决的,我将对它作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篇5:走进家乡的秋天作文

秋天,

小河流水“叮叮咚咚”

大雁排着队开始远航。

桂花张开笑脸,

螃蟹一只只进了筐。

田野换了黄衣,

农民伯伯咧嘴笑。

苹果红着脸儿笑,

篇6:走进美丽的秋天作文

秋天的田野是金黄的。成熟的稻穗沉甸甸,稻田像一望无际的海洋,翻滚着金色的波浪。果园里,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像一盏盏灯笼;橙黄色的橘子,又大又圆,快要把枝头都压断了……果园里飘着香香甜甜的气味。

秋天的山岗是五彩缤纷的。黄色给了银杏,那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炎热;秋风把枫树的叶子染红了,像一个个手掌;松柏却是绿色的;树下草地上菊花的颜色就更多了,有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在秋天里展示着自己的美丽身姿。

秋天里小动物们是忙碌的。小喜鹊衔来树枝建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储存过冬的粮食;小青蛙在挖洞准备过冬;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飞往温暖的`南方去了。

篇7:走进秋天的小学作文

秋天,是动听的:没有蝉鸣蛙叫那样吵闹,你要静静地听,就能发现蟋蟀是秋天的歌手,用清脆的歌手表现着自己的到来……

秋天,是香香的:金桂飘香,摘一点捻在手里,放入水中,连水都香香的、甜甜的了……

秋天,是甜甜的:白果苦中带甜;板栗甜甜糯糯;大闸蟹变得强壮,耀武扬威地爬上了我们的餐桌;葡萄又好看又甜美,咬一口,香味扑鼻……

秋天,是多变的。时而冷清,时而热闹。秋风一吹,树叶纷纷落下,树枝在瑟瑟发抖。大雁排成一字形,“嘎、嘎、嘎”地向南方飞去。

篇8:走进家乡的秋天作文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知行统一, 强化实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信息化技术日益渗透, 日益丰富的学习资源能较好地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本文以走进家乡实践教学为例, 探索高职语文教学情形:立足学生实际, 开拓创新, 自觉而积极地吸纳信息技术, 开发课程资源, 探索云空间建设。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学习, 离不开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促使学生知能并获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1.立足学生实际, 实施个性化教学

简单死板的教学方式, 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 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 它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 设置个性化教学, 养成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职校学生, 从其群体的来源看, 多是城乡留守少年, 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大多是放任自流的, 在他们语文学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科基础薄弱。此册教材的对象为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 他们刚入校, 还不太熟悉校园生活, 与身边的同学还没有真正地熟悉起来, 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对家和初中的朋友比较眷恋。

然而他们形象思维活跃, 有的学生能说会道, 但是局限于他们熟悉的内容和事物;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 偏好静思;有的则是需要有人点拨, 明确任务要求……他们千差万别, 却又构成了独特的一道课堂风景线。

因此, 课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 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把同学们分成6个组, 确定活动任务:走访、查阅资料, 理清家乡的历史沿革;找出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标志性的建筑, 收集相关资料,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家乡自然景观的制作、家乡人文景观的制作、家乡历史名人的名片制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归纳, 形成文字, 在全班交流汇报。走访、汇报任务需要的是相对活跃、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相对较强的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 则是需要相对细致、有耐心的学生。在分组时, 教师应当兼顾各类特点的学生, 不致使得小组活动无法进行。

2.立足文本, 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去演绎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当中对家乡的描写, 体会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语言的特点, 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字里行间的感情, 结合自己的家乡, 实施乡情教育, 并适时拓展课程资源。

课前把课程的设计发放给大家, 要求学生做好家乡著名文化名人生平事迹的预习和查考, 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实践作业:一是实物搜集。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邮票、图片等实物, 并通过科学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搜集整理的基本技巧和常识, 掌握课本之外的更多知识。二是语言搜集整理。教师可要学生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搜集优美语句语段、谚语俗语、精彩广告等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课后作业形式要形成拓展, 从而激发思维。加强口语训练作业布置, 如演讲、汇报、辩论等口语表达的准备作业, 教师做好事前指导。或演讲与家乡有关的话题, 做好要求, 规范形式。教师负责做好作业记录, 可以采取网络上传、电子录制;或汇报家乡总体概况、具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名人等;或布置小型辩论赛。教师在空间中提前确认辩论的规则, 让学生做好准备。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确保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使学生有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有探究合作、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探索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悟性与灵性, 释放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建立资源库。课前布置课题作业, 引导学生运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 建立描写家乡的名篇资源库,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老舍有《济南的冬天》, 济南是他的第二个家乡, 也有《想北平》;周作人有《故乡的野菜》, 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 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 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 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韩少功《我心归去》、柯灵《乡土情结》、曹文轩《前方》、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无一不传递出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鲁迅的《故乡》 (故乡少年闰土的形象) 、冰心《我的故乡》 (祖父的形象) 、臧克家《老哥哥》和《六机匠》 (老哥哥和六机匠是故乡热土上生活着的勤劳而又善良的农民形象。老哥哥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臧家, 是作家内心深处对故乡牵绊的一部分) ……那样多生动活泼的记忆, 全都在作家们脑海里清晰着, 沉淀着, 时间将它们酝酿成了醇醇的酒, 尽管这酒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读者品来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体会到作家对笔下人物所投注的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家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源的搜索, 为这些描写家乡的作家设计名片, 在云空间中设计索引, 建立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空间, 进行交叉阅读, 拓展了文本资源, 开阔了阅读视野。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语言韵味、写作笔法等, 让学生读有所得。

3.利用本地资源, 开展乡情教育

在“走进家乡”实践教学中, 我任教四个班级, 其中一个高职班125电商2班共36人, 扬州人22人, 连云港2人, 泰州8人, 南通3人, 安徽1人。其中扬州市区的又有8人之多。于是我将这8人分离出来, 单独为一组, 调查扬州市区的文化遗产, 设立了街南书屋、红桥、仙鹤寺、教场等遗迹调查团, 探讨了这些遗迹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反思。

这些文化遗迹, 连扬州市区的8位学生都鲜少有深入了解的。但是, 通过细致的查阅资料, 学生们纷纷感喟“并不了解扬州”:作为文化的代表, 街南书屋和红桥的实物已经基本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通过资料的阅读, 让学生们也感受了一次古代文化底蕴的熏陶。在宗教文化遗迹的调查中, 将仙鹤寺与普哈丁墓园进行比较, 探讨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在形式及内容上所需要的特质。通过查阅教场的资料、管窥园林的一角, 可以感受到清代扬州特有的盐商文化底蕴。

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促进学生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教师在“走进家乡”教学中, 可以利用本地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了解知识的欲望,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奇的机会。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空间建设

在此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空间建设。职校学生形象思维突出, 对语文的学习, 需要更多的视觉、听觉的趣味刺激。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语文老师应更加积极地准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地思考和实践, 尝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 包括训练、辅导、考核等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走进家乡”实践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的教学平台, 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学生个人空间, 并进行关联, 可以设置互相阅读的开放性程度, 可以进行互相的点评。课前通过教师个人空间发布课题, 让学生课前了解本课题的目的、课前准备、活动目标、活动安排等。课中, 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参与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通过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带领大家畅游各自的家乡。课后, 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方式, 进行网络互评, 实现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利用空间, 师生可以实现良好的对话和交流。一方面,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教师。知识的, 技巧的, 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问题都可以问。这样会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环境。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勇敢地与教师对话, 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拉近师生情感, 把文字对话意识延伸到课堂面对面的对话上, 做到课内、外相互促进。

信息化教学,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希望云空间的建设使用使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尽快步入一个比较健康、比较稳定、比较完善的快车道, 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 更加贴近现实, 更加生动活泼。

在语文教学中,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拓展课程资源, 多渠道地教学。教师或用道具、实物展示, 或用声音、影像, 或组织学生去郊外、工厂、集市等地做专题观察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观察积累实践作业。

篇9:走进可爱的家乡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走进家乡的重工产业园区和走入社区了解家乡人民的创业经历、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精神品质等环节,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记录。寻访路上他们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快乐,家乡的巨变给他们以心灵的启迪,创业者的精神将成为激励他们永远奋发向上的动力。

一、家乡简介

我们家乡李典镇位于扬州市东南郊,地处北洲中心,依长江而立,建有船舶(重工)产业基地和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园,是扬州市沿江开发的主战场和重要载体。李典镇先后被命名为扬州市文明镇、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乡镇、扬州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乡镇、扬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等称号。

二、活动准备

在大队部安排下,我们认真落实相关活动要求,并有针对性的对小记者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包括查阅资料、采访过程、日记撰写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辅导。指导小记者首先通过上网搜寻、查阅书籍、调查了解等方式寻找我们家乡的著名企业、社区。经过小记者们的讨论和筛选,最后把寻访目标锁定在三处。他们分别是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中铁宝桥扬州钢结构分公司、新坝镇富民新苑。

三、寻访纪实

第一站 走进家乡的骄傲——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一走进厂区,小记者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高大气魄的龙门吊耸立在江边,整个车间井井有条的工作着。厂区到处可见“安全第一”的提醒牌。高温酷暑,工人们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汗水湿透了衣服。何佳昕队员不禁感慨着说:这么热的天,在这高温下作业,他们还要进行焊接,怎么受得了,我真佩服他们。赵如婧队员说:“就是呀,这么热的天,我们在家享受空调的清凉,吃着冷饮降温,还喊热,现在看到这些工人,我真为自己感到惭愧。”听着这些队员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让我明白了这次活动太值得了。

沿着一条荣誉走廊,队员们看到众多重要领导人莅临船厂进行参观,下船剪彩的镜头,透过这一张张放大的照片,队员们脸上流露出喜悦与惊讶的神情。“太厉害了……太了不起了……我骄傲……”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不绝于耳。

队员们通过采访知道: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是由法国波邦集团和中国春和集团合资成立的一个现代造船企业。公司目前拥有员工1.3万人,占地面积2000多亩。主要生产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特种工程船舶等。公司一期完成技改投入7亿多元,拥有3个船台、3座专用码头。二期扩建工程总投入32亿元,安装2座900吨龙门吊,建成11万伏自变电站和22万平方米主体厂房及相关配套建筑,坞体扩建成84×425米。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书写辉煌。今天大洋船厂人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的头脑,赢得了自己在船舶业的一席之地。大洋船厂不仅解决我们当地老百姓就业问题,也为我们家乡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站 ——中铁宝桥扬州钢结构分公司

小记者走进中铁宝桥扬州钢结构分公司图片荣誉展览室,工会主席高主任立即迎面走来,他很高兴地接待了我们,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公司各个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说:中铁宝桥是船舶(重工)产业园引进的第一个国资企业,主要生产钢桥梁、钢结构等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目前,已投资6亿多元。厂区拥有3000吨级泊位重件码头及大型钢结构车间、机加工车间、涂装车间等10万平方米主要厂房,建成实验室、变电站、污水处理站等辅助设施8000平方米。目前已接订单13万吨,预计今年产销突破10亿元,近两年内产销努力冲击30亿元。

小记者认真听着,细心记着,不时抬头欣赏一幅幅照片。听完高主任的介绍,一位小记者饶有兴趣地问道:“高伯伯,从您的口音,好像不是我们本地人,请问您是哪里人?”高主任爽朗的笑起来了:“你真细心,我不是本地人,是陕西宝鸡人,是你们的家乡产业规模吸引了我,让我在此工作。公司很照顾我们,政府很关心我们,所以我们很放心在这里安家立业。”从高主任欣慰的面容中,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繁荣。

第三站 走进惠民工程——富民新苑

离开了重工产业园区,小记者不顾酷暑炎热,来到新坝镇富民东街标志性的政府惠民工程——富民新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别墅庭院,花园式的建筑风格,气派非凡,典雅庄重。小区里配套的健身器材,绿地规划齐全到位。在这里生活,的确让人舒心。我们随行的小记者成员中也有不少是住在这里的。

大家一边走一边聊开了。张诗韵队员说:“我知道,我们这里住着六百多户的居民,有一大部分是从沈王村搬迁过来的拆迁户。到了这个小区里,住了一段时间,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快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住在这里很舒服?”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以前住在乡下,爷爷奶奶只知道一天到晚忙农活,爸妈工作一天没地方去放松身心,每天生活枯燥无味。而你们看,现在小区里有三个地方有健身器材,有市民广场活动中心。一到傍晚,妈妈参加了广场女子健美操队,天天跳一跳,舒活筋骨,变得越来越年轻。爷爷奶奶玩玩健身器材,安享晚年,我们小朋友玩滑板,打篮球,不再躲在家里整天看电视玩电脑了。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你们说呢?”其他队员都纷纷点头。我抓住时机说:“是呀,政府的惠民工程,让我们精神生活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才得到真正的提高,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是幸福的。社区是我们大家的,今后我们红领巾要和社区心连心,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保护社区环境。让生活更美好!”

半天的活动让小记者们第一次真正走进自己的家乡,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家乡李典的发展,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进一步坚定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这次采访是成功的,这一路他们满怀希望,夏日里他们收获累累。采访中,孩子们记录下的点点滴滴让我感慨万千;交流中,孩子们谈吐间的字字句句让我颇感欣慰。

小记者、辅导员寻访心语:

何佳昕:这次寻访活动意义太深远了,除了使自己的暑期过得更充实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对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有了深层的了解认识,产生了亲切感及归属感。如今,我为自己身为李典镇新坝人而骄傲!

篇10:走进秋天的田野作文

秋天飘过田野,远处稻田一片金灿灿的像一片金色的大海,

一阵秋风吹过,稻穗随风摇摆,好像泛起了金色的波浪。玉

米举着红缨乐了,忘了一个夏天的。高梁乐红了脸,像喝醉了

酒,在风中跳起了忧美的舞蹈。不远处,成熟的向日葵低着圆圆的头,舒展着金黄色的花瓣,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瞧,那边还有桂花树呢,书上的花朵就像一颗颗小星星向我们眨着眼睛。田埂边的野菊花开了,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白的,有黄的,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路边的梧桐树高大挺拔,一阵秋风吹过,树上许多叶子飘飘悠悠地落到了地上,像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

看,那边稻田里农民伯伯正在收割稻子呢。他们手中拿着镰刀,左一下,右一下,是那么的熟练,还不是擦着头上的汗,神态是多么的专著,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远处还有几台收割机,他们也在收割稻子呢!仿佛是几只小船在金色的海洋中航行。机器的“隆隆”声好像是唱起了欢快的歌。那边田埂上来了 一群少先队员,他们有的送水,有的帮忙收割,还有的干脆跑到稻田里捉起了小虫。少先队员的欢笑声久久回荡在田野上空。

篇11:走进秋天果园的作文

秋,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副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秋,来到了果园。咦,果园里怎么会有“刺猬”呢?走近一看,哦,原来是我最喜欢吃的板栗呀。瞧,它们正在荡秋千呢,“啪”地一声,板栗摔了下来,好像在说:“好疼,好疼。”

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一颗颗玛瑙般的子儿紧偎在一起,晶莹剔透。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桔子成熟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挂满枝头,犹如一盏盏小灯笼,为盲人照亮着前方的道路。

紫莹莹的葡萄成熟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露珠的陪伴下,闪闪发光,犹如一颗颗闪光的紫宝石。

一个个果子被勤劳的农民伯伯小心翼翼地摘了下来,果子也欢欢喜喜地蹦进篮子里,农民伯伯的喜悦里还有点依依不舍呢。

篇12:走进秋天的小学作文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走进田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色的稻田。稻田里的稻子都成熟了,把稻田装点得犹如金色的大海。接着,一眼望去的是棉花田。只见雪白的棉花一朵挨着一朵,染白了整个大地。啊!高粱成熟了,从远处看去,如同一团团火。咦?那是啥?哦,原来是玉米。玉米皮还青里透黄,玉米还没成熟呢!……

秋天,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果园里,苹果最先成熟,他们高声喊着:“我们成熟啦!”喊得脸都涨红了。葡萄枝上挂满了葡萄,一串串紫色的珍珠。满树成熟的梨子,看着就能闻到果香。柿子树上,成熟的柿子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没成熟的柿子也渴望早点变成“小灯笼”……

秋天,是落叶缤纷的季节。秋风扫落叶:这些落叶有的掉在小河里,被一只只调皮的小蚂蚁当成了轮渡的小船;有的落叶被秋风吹到了草地上,变成了蚂蚱的被子;有的直接落在了大树下,被即将去南方过冬的小燕子用作信纸,给树爷爷写信——“树爷爷,明年春天我还会回来的!”……

篇13:走进家乡的秋天作文

6月30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鹤岗市档案局开展“爱党、爱祖国、爱家乡———走进档案馆”活动。组织市十九中学生、市委党校第32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学员近200余人参观了鹤岗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次活动以87幅照片档案和85件实物档案及14块展板为载体,记录并展示着我市由一个荒芜的小村落发展成为一座北国名城的历史进程。这些珍贵的档案在以往的存凭、留史、资政、育人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14:又走进了秋天

去年酷夏,我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潜回校园,在空荡荡的办公室收拾自己的东西,只拿钢笔、信件、茶杯等私人物件,还有墙上挂的一小幅我临摹的风景画,其余的都抛弃不要了。再见了,课本;再见了,作业试卷;再见了,我的学生;再见了,我学习和工作过的母校……

就这样,我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教育界,而造成的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我写了一篇小说。对我而言,我只不过是描写了生活,而领导却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于是,不准我参评高级职称,接着就下了岗。

无地彷徨。

一夜之间,我成了离群索居的人,同事们把我视为异类,躲我如避瘟疫;街坊邻居,纷纷议论,以为我犯了什么不赦之罪;亲戚朋友扼腕而叹,讲我不识时务。连父母都整天整夜埋怨,怪我不争气。

然而,还是有一个人在为我奔走呼号。

我本是师范人,最大的兴趣,便是提笔写几篇文章。师范一转轨,职工作鸟兽散。那时,我慌慌张张地离开县城,跑到州府去应聘,十个人抢夺三个位置。试卷发下来,我发觉很陌生,毕竟14年没有接触到高考试卷了,面目全非,一切变了样。但我自信基本功还是过硬,认真做下来,还有感觉。一出教室,就猛地醒悟一个细节:默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之中,我填反了一个句子,丢了一分,真是罪该万死。

隔天得了结果,我名列第四,比第三名少0.5分。天啊,我好恨,立即扇了自己一耳光,算是自我惩罚。

正在我恼怒和忧愁之时,突然接到了一连串的电话,全是母校彭晓萍校长打来的,她热切地邀请我回去,说家乡需要你,母校欢迎你。

喜出望外,我忧愁顿消,不想再在异地他乡消磨,便搭车回道。

和我一起被彭校长邀请的,还有我的哥们儿森,也是一个豪情万丈能教书能喝酒的师范同事,在师范10年,我们情同手足,惺惺相惜,不料师范转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只好各奔前程。谁想风云变幻,此刻又同时被彭校长招致麾下,又成连璧,不禁又悲又喜。

后来,因工作需要,彭校长改去教育局任职,后又竟选要职,最后在政协办事,仍旧风尘仆仆劳劳碌碌,完全没有功成身退的意思,在外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在我县教育界,她的荣誉已至极限,一人独揽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不晓得卸磨歇气?

这个时候,我正在家里待岗煎熬,忍受各种飞短流长。彭校长寻上门来,好言安慰,船到桥头自然直。

等到绝望,我灰了心,彻底断了教书育人的念头,便进深山老林去找树蔸做根艺,下清江大河捡奇石怪石,四处游走,想卖点工艺品维持生计,打算从此做个自由职业人。然而,条条蛇咬人,生意并不好做,忙了一年,还填不饱肚子。无望之际,我收捡行李,打算逃奔深圳,那里有个大芬村,是艺人的栖息之地,或许还有我的一条活路。

正在捆绑行李之际,电话响起了急促的铃声,一接,竟然又是彭校长打来,她平静地邀我去她那教书,说我这个文人改行太可惜了。原来,她弃了政协副主席那个闲职,自告奋勇地又上州府振华中学来做本行,她还是丢不下教育事业。

我这个人不好管啊,一向不讨领导“喜欢”。我很激动,突然想起了成语“雪中送炭”。

我不怕,我自信还管得了你。彭校长回答得很自信。“你不要担心,你的问题我亲自疏通。你这个才子,不用太可惜。”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盛情之下,我只能接受。

马上,我用刀子把捆行李的绳子割了,望着面前张开的《中国地图》发呆,一夜睡不着觉。

上一篇:车展宣传广告词下一篇:大地的语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