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读后感

2024-07-09

《羚羊木雕》读后感(共10篇)

篇1:《羚羊木雕》读后感

《羚羊木雕》读后感

导语:我的短篇小说《羚羊木雕》写于1984年,发表在同年第10期的《东方少年》上面。作品发表时的名称叫做《反悔》,选编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课时被改名叫《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读后感

“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虽然这是一句只有短短十个字的话,但它却如同山涧中清澈的潺潺泉水,从一颗晶莹透亮的纯洁的心中迸发。

故事讲的是“我”把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家里最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责备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又催促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我”以为友谊之花从此将会萎焉最终消失,但是在风雨幕后却是片晴朗的天空,在天空中闪闪发光。万芳没有恨我,却反过来安慰我,说没什么,别记在心上……

友谊是这样的神奇;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着,但纯洁的心可以感受到。当你遇到困难时,帮你解危的是和你最亲密的人;当你失败时,给你信心和勇气的也是他;当你成功时,与你一同共享晴朗天空的也是你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友谊!当你掉入水中的时候,朋友会不顾一切的去救你;当你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朋友已成为默默无闻的鼓励者。这些都是友谊!

平淡无奇的友谊阿,它可以把人们从失败转到成功,它可以变成阳光将萎焉的花儿重放,它也可以把你从死亡的一侧拉向生命的起跑线。

一个人终生可以没有妻子,可以没有丈夫,也可以没有孩子,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父母和朋友,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友谊的能力像天气,变幻莫测,与日月同辉。它是伟大的,让我高呼一声:“让友谊天长地久!”

《羚羊木雕》读后感

《羚羊木雕》是我从来没有读过的书,刚刚读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以为是将一篇动物的作文,可是,读到里面,就发现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我一下子被这本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真是让我读了还想读啊!

《羚羊木雕》是张之路写的,张之路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安徒生奖、国际安徒生将提名、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内外奖项。

故事讲的是“我”把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家里最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方,父母知道后,责备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方,又催促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我”以为万方会生气,会与“我”绝交,但是在风雨幕后却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在天空中闪闪发光。万方没有生气,却反过来安慰我,说没什么,别记在心上……

友谊是这样的神奇;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着,但是你的心可以感受到。当你遇到困难时,帮你解决困难的是和你最亲密的人;当你失败时,给你信心和勇气的也是友谊;当你成功时,与你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的也是你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友谊!当你掉入水中的时候,朋友会不顾一切的去救你;当你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朋友已成为默默无闻的鼓励者。这些都是友谊!

友谊很神奇,也让我觉得友谊是多么的不可多得,我们马上就要和我们的母校告别了,与我最好的兄弟告别了,可是,我心中还是会永远记住母校,记住教过我的老师,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们!《羚羊木雕》读后感

每个经典故事都有深刻的涵义,都隐含着做人的道理。《羚羊木雕》是对友情、宽容的展现,讲述了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我”在没经爸、妈同意下就把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方,妈妈认为羚羊木雕很贵重,让“我”把它要回来,“我”因此非常伤心,被迫把羚羊木雕要了回来。

“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去万方家的路上,“我”和万方家只隔一百多米,可是“我”却走了很久很久。“我”哭了,真的号啕大哭起来,“我”从来没有这么伤心过。我和故事中的“我”一样伤心。难道金钱比友情更重要?不,金钱不是最重要的,与此相比,朋友之间的友情更重要。我认为“妈妈”不应该让“我”把木雕要回来。木雕可能十分贵重,但“我”已经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好朋友,这是友情的象征。非要把它要回来,不仅伤害了“我”的自尊心,还可能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样就损失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有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孩子之间也要守信用,送出去的东西是不能反悔的,去要送出去的东西,有一种要绝交的意思,不管你情不情愿,朋友都有可能对你产生冷漠。但在“我”要回了木雕后,万方却没有疏远“我”,仍然把为木雕做好的玻璃罩和小刀送给“我”,并且说:“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这是一个多么仗义又宽容的朋友啊!

在生活中,同学、朋友之间斤斤计较的事很多:你不小心碰我一下,我再碰你一下,你再打我一下......最后一定要伤了感情。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就要像万方那样对朋友宽容一些,友好一些,同时还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只有这样,友谊才能长存。

篇2:《羚羊木雕》读后感

初2014级语文组 谢咏梅

说到课改,我校从去年暑假至今近200人次到达了北京、山东、上海、河北、江苏省等地参加了课改培训,回来就是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我有幸成了第一批出去培训的人员,参加了北师大的培训之后,我对课改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明确,《羚羊木雕》读后感。多渠道地阅读了关于课改的文章。网购了《我给课堂打0分》、《高效课堂的九大模式》、《杜郎口旋风》,有空就读一读,在书上我找到了“关于教书累或职业倦怠”的答案以及如何振救师生的方法,那就是要彻底地进行课改。

罗曼·罗兰说,“痛苦这把利刃,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却掘出了生命的水源。”变革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割破“习惯”、“传统”,也需要割破那颗苍老的“心”。

在年轻人的眼中我也许年龄偏大了一些,但是对课改的信心和决心却从来没有减过。我很想去杜郎口等地去看一看,但是没有机会。于是我只有向书籍学习,我知道改革首先改的是思想,其次是行动。

很早以前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子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区小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扩大眼界,各学所需,稳中有降教所知,各尽其能;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他们以空间来消化学习,并且学一些自己渴望的学问,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决不能把儿童的时间全部占满,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

这学期的语文教学,我觉得一改过去的老师为主讲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哪有打瞌睡的学生?因为学习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师生的关系也融洽了。我的心情十分愉快,经常沉浸在教育教学的幸福之中。

《羚羊木雕》一课,我没有为学生讲解一句内容。是按照“自学+交流”这种模式完成的。从下面文字里可以看出课改后学生收获的也是幸福。因为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一堂特别的语文课

下午第一节课后同学们都很兴奋,这是因为下一节课,下一节课并不是体育,也不是特长,甚至不是信息,仅仅只是语文课。

一堂语文课有什么特别的呢?因为这节课我们要表演课本剧——《羚羊木雕》。

上课了,同学们立刻回到座位上坐好。我们各个小导演都想第一个演,最后老师为了公平,采取了抓阄的办法,我的手气可不是盖的,一下子就抓到了第七。

开始表演了,同学们各个都拿出了看家本领,都想争个第一,同学们的表演惹得我们哈哈大笑,连老师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还赶紧拿起相机拍照呢!看我们班的幽默之星——小赵上场,他果然不同凡响,一上场就引得我们捧腹大笑,果然不愧他那幽默之星的称号。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正可谓百花齐放。在我们组结束表演后,老师又问了我们一些问题,之后便打响了下课铃。

就这样,这堂特别的语文课就这样结束了,这种讲课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使我们明白了道理,而且还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正可谓“一箭双雕”。(初一7班 罗帅)

《羚羊木雕》总结方法

这一篇文章,我们是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法学习的,这种就是典型的“寓教于乐”,这种方法能增进我们的学习兴趣。

这次,我们用演的方式来学。这种方式的好处只能用滔滔江水来说,下列我一一列出:

1.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

2.能多句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记住知识。

3.更加细致了解任务特点。

4.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5.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学习中要有快乐,而“寓教于乐”适中,既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又能在快乐中拾取知识。(初2014级8班 晋一文)

《羚羊木雕》给我带来的思考

……

文章一共只有几个角色,多数采用了语言描写。也揭示了大人们对友谊的看法,有人说:“ 友谊是金钱买不来的。”但文中“我”的父母亲只为了一只名贵的羚羊木雕让“我”做对朋友反悔的事,也揭露了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只有以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从文中一句母亲说的话中便可以看出,“你拿着,我呆会揍她“。还从她母亲罚她站墙角,都可以看出大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大人在金钱与小孩的友谊中选择了金钱,完全不顾我们的内心感,自古以来流传着军姿一样,驷马难追的话,但为什么到了现在大人的眼中却成了什么?所以,不管什么人都应该珍惜这份友谊。(初一7班 何贤昆)

读《羚羊木雕》读后感

今天我们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做了剧情表演,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了文中每个人的性格。

文中的“我”呢?在文中体现得很委屈、无奈,看出她是一个很重情义的女孩,还是一个不敢不听父母话的女孩

“我”的爸爸,他是一个平静有理的人,遇事不慌不忙的很镇定。有很多人可能要问爸爸文中所说的:“这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既然爸爸让自己女儿不要自作主张送人,而他自己却送给了自己的女儿,读后感《《羚羊木雕》读后感》。这并不是爸爸在撒谎,他而是把一家人就如他自己的。你IDE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不分你我。从这里看出爸爸把自己的女儿看做了非常高的地位,在爸爸心目中自己与女儿是不分你我的,看出的是父亲与女儿之间无限感情,而不是说明爸爸在对女儿撒谎。

“我”的妈妈呢?则是一个在乎一家人有情感的人,而不为女儿单独一个人考虑,从这里看出妈妈的确有些伤害女儿,但并不能说妈妈是怎样的无情无理,因为妈妈也是无可奈何。

“我”的奶奶呢?非常爱自己孙女,在文中显得有些偏袒,孙女这并不是化解一家人之间矛盾的因素,着多半是一些伤害孙女。

“我”的朋友万芳呢?她也非常重情义,不愿意让朋友受苦,这值得学习。

文中万芳的妈妈显得对万芳很严格,但是一个不愿拿别人东西的母亲。

文中的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特点,生活中也如此,正因为每个的性格特征不同,所以才显得更精彩。(初一7班 代雪杨)

感悟《羚羊木雕》,打开奥秘之门

少年是单纯善良的,我们正处于少年时期,需要探究其中的奥秘!

《羚羊木雕》中作者有一颗多么无暇的心,但被家长的重财轻义所逼,作者想用一个想用贵重物品看出自己多么爱她,但这种做法不可取之。我们用一颗真心来对待朋友,朋友是感受得到的,不能把太贵重的东西交易,但作者父母的做法极其不对,人生存在社会上,靠的是朋友,有个知心朋友,靠的是信用。已送出去的物品就不能再要回,无论多么贵重。还是对你多重要,都不能去要。棋盘上讲“落地沾灰”,就是走了这一步棋,就沾了棋盘的灰,灰也无法洗去。古代,人们常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古人的话都对我们有很大启发与教育!还有一点,母亲逼着作者去拿木雕,这是错中之错,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做事,可也要把握尺度!

再看看那万芳的母亲,她的做法与许多母亲相似,为了脸面,就在别人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也不问黑与白,对与错。等别人走后便骂别人哪里错了,又安慰。我认为这种人用一个词表示:变态!还是用“双面人”文明一点!

孩子们逐渐长大,父母也渐渐衰弱,父母总埋怨子女又不诚信不文明······我要告诉父母也要打开那奥秘之门:

我们是孩子时,父母所做的一切将被镜子照射回去,开始照射的时间,正是孩子长大,父母变老的时间!(初2014级8班 李淮川)

演《羚羊木雕》有感

这一课有许多人物,我在剧中扮演“万芳”,我边扮演边体会,我知道本文是从羚羊木雕这个玩物的珍贵,而发起这一件事,突出“我”与万芳的友情比天还高,比海还深!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写作上的方法。本次学习的方法看:1.这次我们上这课是自己预习,在不知道任何“知识”下,把自己当做里面的一员,来认真扮演······感受作者与其他的人的心里想法。2.我们还多读了很多遍课文······

本文中有一个角色台词最少——奶奶,本文的奶奶虽没有做外貌描写,但那一句话就让我们感觉她老人家很慈祥,不愿看到家庭起矛盾,而又很疼爱自己孙女的老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使这篇课文更生动。

本文还有很多演员,都是为了突出一个重点:那就是“我”与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珍贵的······(初2014级8班 肖润琳)

《羚羊木雕》读后感

我学习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之后,觉得这篇课文很值得人去思考。

标题“羚羊木雕”是本文的线索和文眼,文章就围绕它来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父母应怎样尊重孩子的感情,孩子应怎样才能既敬重父母,又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我由此觉得应该这样解决这个问题: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正是财富。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尊重他们的友谊。生活中,我们多一个思考,多一份理解,就会多一分温馨。我觉得这篇课文里的“我”是一个很珍惜友情的好孩子,我们(指儿童、少年)正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同,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面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我们无奈、伤心甚至落泪。少年世界里一个珍视友情的世界,成人世界则是一个重财轻义的世界(例如这篇由中国著名作家张之路写的小说《羚羊木雕》里面我“我”的父母们就是传统型的父母,母亲对女儿的爱,是以对女儿的过于严格地要求甚至有些苛刻的方式体现的,如“我”的新裤子划破,不敢告诉母亲,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严厉,同进她也不能以平常的心态尝试去理解孩子,或者与孩子进行沟通。为了一件工艺品(羚羊木雕)就伤孩子的心,表现出大人的重财轻义,母亲的特点,父亲身上也具有类似的,父亲还具有一定的家长思想。如:他认为东西虽给了女儿,却并不允许她送人。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小朋友间真挚无私的友谊,做父母的应该理解们的心理,尊重他们的友谊。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的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初2014级8班 苗涛)

我是万芳

大家好!我叫万芳,我有一个十分好的伙伴,我跟她上幼儿园时我们就在一起,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叫“二合一”,只不过,最近有一件事发生在了我们身上。

昨天下午,她邀请我到她家去玩,我到了她家目光就被她桌子角上那只羚羊木雕所吸引了,她看着我一直在看木雕,便拿起来递到我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当时,我也挺激动的,便从我的兜里掏出一把我收藏已久的小藏刀送给了她。

可是,今天她出现在了我的家门前,没有打伞,我问她是不是挨揍了,她不说。我拉她进屋,可她却走到门口就不走了。不一会儿,她从兜里掏出我送她的小刀,说:“没有,万芳,你可不可以把羚羊还我……”我听到她一说,马上就生气了:“你昨天不是说送给我了吗,你怎么能这样呢!”她微微抬起头望了我一眼,脸早已通红。这时我妈妈出来了问我:“万芳,你是不是拿人家什么东西了啊?”

我看了她一眼,马上跑回房里拿羚羊木雕,妈妈接过东西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我妈一边把羚羊递到她手上一边说:“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待会儿揍她!”她拿着木雕,把小刀还我,对我妈妈说:“阿姨这事不怪她,全是我的错。”我拿着木雕飞快的跑回了房间,盖着被子伤心地哭,哭着哭着,我又想到了她送我东西,从不会要回去,这次一定有急事,她才会要回去,于是,我飞快的跑向她回家的小路上,跑着跑着我看见了一个影子便大叫她的名字,我急忙跑过去,把我的小藏刀塞到她的手中:“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她望我,呆呆的流下眼泪,我们俩在月光的照射下,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初一8班 梁瑀鑫)

篇3:《羚羊木雕》主旨探

《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本人不愿苟同。本人认为, 把《羚羊木雕》的主旨定位在“友谊”的层面太过于肤浅, 辜负了作品本来具备的深刻内涵, 把“我”和爸爸妈妈对立起来解析不可取, 说爸爸妈妈重财轻义不符合实际。如此盲目地肯定“我”的行为, 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和赠予观, 会使他们错误地认为, 只要是为了友谊, 什么都可以赠送。儿童毕竟幼稚, 他们的行为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把父母对“我”的正当批评教育行为指责为“重财轻义”, 也未免太过于简单从事了吧?无庸讳言, 文中妈妈的行为是过于简单粗暴, 确有欠妥的地方, 但这种粗暴欠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根本就扯不到什么重财轻义上。在评课现场, 我当时就向所有作课教师、评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作这样的假设:孩子把我们给他买的几千块钱的电脑自作主张地送给别人, 在座的有谁能做到不动声色, 泰然处之?你要是有所看法, 就说你重财轻义, 你能接受吗?我们不能把父母对孩子正当的批评教育行为和重财轻义的品质混为一谈。退一步讲, 即使根据妈妈简单粗暴的态度及让“我”要回木雕的行为, 说妈妈重财轻义似乎勉强成立, 但说爸爸重财轻义有什么根据呢?请看爸爸的做法:

爸爸走了进来, 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 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 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 但是, 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 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 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不难看出, 爸爸听说这件事之后, 既没有像妈妈那样粗暴严厉, 也没有逼孩子去把羚羊木雕要回, 而是语速缓慢, 声音平静, 态度诚恳,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可以说, 爸爸的做法不但无可挑剔, 而且非常成功。说爸爸重财轻义纯属无稽之谈, 荒谬至极!

我敢说, 张之路先生创作《羚羊木雕》的初衷绝不是想在友谊的层面上讨论谁是谁非的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话“可是, 这能全怪我吗”, 一个“全”字就已暗示我们, 在羚羊木雕这件事上, 大人孩子都是有责任的, 孩子有自作主张的责任, 大人有指导不够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你还要把“我”和爸爸妈妈对立起来, 按着非“是”即“非”的逻辑解析作品中的人物, 讨论谁是谁非, 进而无原则地肯定“我”的行为, 毫无根据地指责父母的行为, 这种解析的方向就是错误的, 根本就不符合文本的实际。

本人以为, 我们学习《羚羊木雕》, 不能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仅仅围绕“友谊”讨论谁是谁非, 而要沉下去, 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一件羚羊木雕搞得大人孩子都不愉快, 问题到底出在哪?笔者以为, 张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意在通过羚羊木雕的故事揭示出人们不注重沟通的危害, 警示人们要加强沟通, 注重交流, 消除分歧, 构建和谐。这才是《羚羊木雕》的主旨所在。如此理解, 是不是比在友谊的层面上讨论谁是谁非更显作品的深刻内涵呢?

篇4:《羚羊木雕》主旨探疑

对这篇文章的主旨的分析,最常见的观点是:父母重财轻义,孩子轻财重义。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不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符合编者的选文意图。其实这个故事自然真实,内涵丰富,意味悠长。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我们的家人?怎样看待财富和情义……

从友谊的角度来说。我想万芳的仗义和宽容折服了很多读者的心,“我”的抗争和痛苦同样让人感动。意大利的薄伽丘认为,友谊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拥有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毫无疑问,文中“我”和万芳都是拥有这种幸福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友谊需要付出,正如万芳为了不让我挨揍,就和我换裤子,结果自己站了一个钟头;友谊需要表达,就如我和万芳互赠礼品,互相强调“咱俩永远是最好的朋友”;友谊需要承担,就如“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友谊需要信任和谅解,是的,万芳相信不是“我”反悔了,她知道我也是十分难过的;友谊需要宽容,虽说我要回了木雕,万芳仍然跑了过来,把小刀塞到我手里,“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文中的万芳是一个多么值得珍惜的朋友,文中的我们拥有多么真诚的友谊。在友谊面前,一把小刀和一个羚羊木雕同样都是无价之宝;在友谊面前,有没有木雕、小刀都是无悔的表达。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将来怎样,此时她们拥有天地间最可贵的东西,她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但即便是这样,她们的痛苦与挣扎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更催人深思。为什么真诚的友谊在带给她们快乐的同时,又带给她们如此大的痛苦和忧伤?我想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告诉我们友谊也是需要经过社会严峻考验的。

从展现家庭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家是天底下最温暖的地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家都是盛满爱的地方。但我们应该怎样爱我们的家人?或许还要好好深思。当“我”不愿意透露木雕去向时,当“我”的心砰砰直跳,甚而发抖时,妈妈却一再逼问。当“我”哭喊着说“不”时,爸爸的声音里仍然带着不可抗拒的威严。显然,爸爸妈妈只看到了木雕的贵重,而看不到孩子心灵的伤害,看不到孩子尊严的践踏,更看不到生命的成长。奶奶的“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也丝毫不能改变儿子、儿媳的执拗和决定。奶奶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除了年龄,在家里老人和孩子一样弱小,根本得不到尊重。尊重和孝敬老人真的只是一种美德,老人也早已习惯了顺从和忍让。当万芳妈妈得知女儿拿了木雕时,许诺“看我呆会儿揍她”。读到这里,我觉得这真是中国家庭的悲哀。父母发号施令,孩子唯命是从。面对问题和冲突,“我”除了发抖、哭、伤心,为什么没有别的办法?父母为什么会如此忽视“我”的态度和感受?为什么会如此轻视“我”的人格和尊严?老人为什么如此得不到尊重?他们之间有爱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他们真的会爱吗?我看未必。

我想爱绝不仅仅只是本能,还是能力,更是素养。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高举爱的旗帜来任意践踏别人的尊严和自由。现代社会呼唤新型的健康的家庭之爱。现代的家庭之爱应该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理解、人格的平等、个性的尊重。如果那样,我们就会对家人多一份理解,对爱多一份认识,让社会多一份美好。如果那样,该多好!

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群真实而有缺陷的人,他们都需要思考和反省,需要成长和成熟,当然我们相信生活也必将让他们不断长大,不断成熟。

(作者单位:蕲春县刘河中学)

篇5:《羚羊木雕》读后感

今天,我在语文书上读了《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

文章写的是“我”把爸爸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芳,因为万芳经常帮助她的忙。但是妈妈却让我再拿回来。“我”说:“这个羚羊木雕已经是爸爸给我的了。但是妈妈仍然坚持他的看法。”我“难以开口要回,因为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还能拿回来呢?最后”我还是硬着头皮把我的羚羊要了回来,万芳给我绝交了。

我想:作者一再强调羚羊木雕已经是爸爸给他的了,是说明,他的东西已经有他的分配权了,所以他送给了他最好的朋友,我又拿给了妈妈看,我感觉我遇到了知音,好让妈妈理解我。

篇6:《羚羊木雕》读后感

故事讲的是我把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家里最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责备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又催促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我以为友谊之花从此将会萎焉最终消失,但是在风雨幕后却是片晴朗的天空,在天空中闪闪发光。万芳没有恨我,却反过来安慰我,说没什么,别记在心上。

友谊是这样的神奇;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着,但纯洁的心可以感受到。当你遇到困难时,帮你解危的是和你最亲密的人;当你失败时,给你信心和勇气的也是他;当你成功时,与你一同共享晴朗天空的也是你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友谊!当你掉入水中的时候,朋友会不顾一切的去救你;当你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朋友已成为默默无闻的鼓励者。这些都是友谊!

平淡无奇的友谊阿,它可以把人们从失败转到成功,它可以变成阳光将萎焉的花儿重放,它也可以把你从死亡的一侧拉向生命的起跑线。

一个人终生可以没有妻子,可以没有丈夫,也可以没有孩子,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父母和朋友,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篇7:羚羊木雕读后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许多蜜蜂和蝴蝶都在翩翩起舞,希望有好的收成。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的心情好极了,我坐在床边拿起一本《羚羊木雕》的书,这本书里面有12个感人的故事,我觉得其中一篇《我的朋友褐雪》最感动我。

这个故事的主要讲述了一个离开中学的学生到一个农场里做驭手。它有一匹身体是烟色的,但鼻梁是白色的马,那匹马叫褐雪,褐雪很不喜欢主人公,常常把他从马背上摔下来,但从那一次以后――褐雪生病的时候,主人公每时每刻都照顾它,并把鸡蛋和糖都给它吃。有一次主人公出去森林遇见火灾,他被一根横在前面的树木打昏了,倒在马背上,褐雪把他拉到一个泥沼边,自己跑回农场……,原来它是找“救兵”!可惜只有褐雪才知道主人公在哪儿,褐雪不顾一切冲入火场把主人公救了出来,但自己却壮烈牺牲了。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褐雪那样会不惜自己的生命去救人的英雄,像张莉丽丽――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以及救人后未在媒体报导的所有英雄,我向你们致敬,有你们的存在世界处处都有爱。

篇8:《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以及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我”的父母因“羚羊木雕”贵重, 逼“我”要回, 而且说话的语气“坚定”, “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我”因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 赠送木雕给她, 极不情愿对朋友“反悔”, 矛盾因此展开。

课文围绕“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各自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 突出中心, 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情。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 尊重他们的友谊。

本文是一篇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 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我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采用朗读与讨论并举, 阅读与辩论同行,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让学生自己读书, 通过分角色朗读, 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个性的作用, 进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倾向, 明确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 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读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2、能力目标:练习正确朗读, 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和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学会尊重、理解他人, 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

二、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朗读, 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和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解读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从家庭生活、家庭矛盾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依据文本内容直接导入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题、入文。

(二) 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速读课文, 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末句说:“可是, 这能全怪我吗?”句中的“这”指代什么呢?

(2) 你能说出文中所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吗?

(3) 这件事中所写的人物较多, 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从文眼入手, 从最能突出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切入, 用“反弹琵琶法”, 进行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和筛选能力的提高。

2、角色朗读, 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1) 设计两个场景场景一:家人争论是否要回羚羊木雕。场景二:我去万芳家讨回木雕。然后分角色朗读。

(2) 学生评议:朗读者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神态、语气, 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就某个同学的朗读点评, 他读的好, 好在哪?有欠缺, 欠缺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及个性特征,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文意, 为下一环节分析作者情感倾向服务。同时, 通过学生评议培养学生的朗读认识能力和语言鉴赏力。

3、辩一辩:

(1) 将“这件事能全怪我吗?”改为陈述句, 辩一辩:“我对朋友反悔了”, 这件事到底怪谁呢?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呢?

(2) 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两个教学流程的继续, 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时, 还要通过辩论, 探求文本蕴含的哲理,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在这个过程中, 给足学生时间, 重视学生的辩论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主动去求知, 通过辩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

4、议一议:怎样处理好这件事呢?

假如你是文中的爸爸、妈妈, 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 又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以达到知识的理解, 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依据主题学习观及人本主义学习观的理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 作业:

请以《爸爸妈妈, 我又想起了那一次》为题进行课后练笔。

设计意图:

篇9:《羚羊木雕》教学实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写“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发现了,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把“羚羊”要回来,我对朋友反悔了,伤心极了。这是一篇反映小朋友之间友情的文章。

【学情分析】

本文是讲小朋友之间的事,很容易调动同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七年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读,分角色朗读,把握课文内容。

2.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等方式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友情的可贵,正确认识父母的行为。

2.品读课文,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感情倾向。

2.文章插叙的运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投影展示“羚羊木雕”。)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生:(齐答)羚羊。

师:对,这只羚羊是用木头雕刻而成,我们叫它羚羊木雕,就在这个精美的羚羊木雕身上,两代人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同学们想知道吗?(待学生回答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之路的文章。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利用课件创设情景适时导入,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自读自学

第一遍默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停顿正确,遇到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解决。)

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流利,有一定感情。)

(大屏幕展示问题。)

1.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

2.课文先后出现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

3.矛盾围绕什么展开的?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累了语文知识,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整体知识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注意衔接,感情饱满。)

(大屏幕展示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人物性格是怎样刻画的?

3.你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说明: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步交流作铺垫。)

四、交流展示

1. 理顺脉络

提示:本文自然段较多,共38段,要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容易解决了。如:开头写妈妈查问木雕,接着回忆“我”与万芳友情赠送木雕,然后写“我”被迫要回木雕,最后写“我”因讨回木雕而伤心。

要求学生写出结构图,并在组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板书:

羚羊木雕发生 查问木雕——倒叙起因 赠送木雕——插叙高潮 逼要木雕——顺叙结局 伤心难过——顺叙

2. 解读人物形象

师:本文人物特点鲜明,读后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

(提示: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

生:我说说妈妈。妈妈一开始突然就问:“那只羚羊哪去啦?”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当知道“我”把那只羚羊送人后,更加不能容忍:“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语气坚定,没有回转余地。

生:我说说爸爸。爸爸知道这件事后,也说:“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和一块糖,怎么能自做主张呢?”听起来很平静,可是话里带着威严。

生:课文中,爸爸妈妈的语言虽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他们只看重羚羊木雕的贵重,却忽视了“我”和万芳的感情。

生:我看万芳妈妈和“我”爸妈的态度也是一致的,当她知道这件事后,开始非常惊讶,然后对万芳说:“你怎么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生:我来说说奶奶。她站在门口想说什么,又不敢说,但最后还是说了:“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可见奶奶的态度还是跟爸妈不同的。

师:刚才同学们把大人们的性格做了解读,接下来再说说“我”和万芳吧。

生:“我”的性格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和心理描写。如万芳到“我”家玩,“我”把羚羊递到她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这是语言描写。当妈妈逼着“我”要回木雕时,“‘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这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正是通过这些描写,表现“我”重视友情,但又被逼无奈的痛苦心情。

生:万芳的语言和动作也很有特色。当“我”的裤子被划破后,她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提出:“咱们先换回来……”当“我”把小刀送过去,要回羚羊木雕后,万芳追上“我”,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师:以上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说明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但课文还有一处描写,同学们忽略了,“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可别小看这句话,他不是闲笔,这是借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师:同学们品读分析了人物形象,下面请同学们用概括性语言给每个人物写一句话。(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师生评议,评议后选出最恰当的内容。)

老师板书:

人物:

父母:武断、重财轻义

“我”:反悔、伤心至极

万芳:宽容、重情仗义

奶奶:和蔼、重义明理

3.探讨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课文思想内容

师:经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对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已经清楚了,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每组讨论明确后,由一名学生在班上宣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拨:这个问题在本文也算一个难点,要结合全文抓住关键性语句,如奶奶的话,特别须要揣摩课文结尾一句:“这能全怪我吗?”综合起来看,作者的思想倾向还是比较清楚的。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是须要加以保护的,大人们粗暴地伤害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但课文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我”做事没跟大人商量,自作主张,也是有欠缺的。七年级的孩子也只有十三、四岁,与课文的“我”同龄,感同身受吧!理解起来不是太难的。)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环节的分析、交流和展示,学生对课文人物以及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理解,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五、探究、质疑

1.讨论探究

(大屏幕展示问题。)

①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②“我”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学生先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结果说给全班学生听。教师可稍作点拨:对于第一个问题,本文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跟大人商量,自作主张,无论大人孩子,有事相互沟通,就能减少矛盾。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说得入情入理就给予肯定。

2. 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都很认真,还有什么问题吗?大胆提出来。

生:课文第二部分插叙,为什么要插叙这部分内容呢?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是文章顺序问题(大屏幕展示:插叙)。本部分插叙是在第一部分爸爸妈妈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后安排的,这部分插叙不仅交代了“我”与万芳的友情,而且也使情节更加紧凑,所以这部分插叙是非常必要的。

生:文章原题是“反悔”为什么改为“羚羊木雕”?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反悔”似乎更贴近课文内容,但“羚羊木雕”特指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礼物,全文的矛盾纠葛因它而起,文章也是围绕它组织材料,展开叙事的,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问题可联系鲁迅的“风筝”来说明。)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

六、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问题。)

1.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150字以内)

2.口语训练

①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②万芳,对不起,这次是“我”错了……

(设计说明:通过“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从中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还从课文中得到了有益的人生启示。课后,请同学们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要求:

1.以一件物品为标题。

2.要有插叙。

3.题目自拟。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对本文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等环节,学生独立完成了语文知识的积累,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走进了人物,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交流、研讨、师生对话等环节,使课堂活跃,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目标,教学有意训练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朗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另外,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总之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影响了下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另外,各环节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大,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2.部分学生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的热情不高,有些环节(如交流、探究环节)学生活动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

篇10:羚羊木雕读后感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根本不明白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友情是多么的宝贵。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课文说的是,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给我。虽然我们之间的友谊没有被受到影响,但我对朋友这样的反悔,我非常的伤心后悔。父母在我心中的光辉形象因此,留下了一道不光彩的伤疤;这件事情,也将大人们的那种重财轻义的思想暴露无遗。

两个好朋友就因为一个羚羊木雕而差点成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觉的友情比金钱重要的多,一个知心朋友是用钱买不来的。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是金钱最重要了,而是那些友情、亲情。世界上的富翁,真正能算得上有钱的,又有几个呢?

我不禁庆幸我的身边还有一些关心我的朋友。但我又不禁有了一些顾虑,现在的社会中还有多少令人感动的真挚友谊?全都是一些用钱做买卖的生意而已。现在谁还会用一颗赤诚的心去交朋友?不都是为名为利的吗?

当然,我相信,那令人感动的真挚友谊有很多,都是不为名利,都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交朋友的。祝天下所有的好朋友都能快乐、幸福到永远!

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子女的行为遭到父母反对,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当然只得被迫服从,但是子女的心理当初不复,受到了伤害,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多少要受到点影响。

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和对子女做人原则的教育,“我”心目中珍视的是纯洁的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未提前讲明“贵重”。“我”也是有欠缺的,在不知“贵重”又没有和大人商议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把羚羊送人。如果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很愉快的事情了。

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地位,子女的缺点,父母是有责任的,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未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教育子女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矛盾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上一篇:爱党爱国爱家演讲稿下一篇:法学 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