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管理办法

2024-07-05

信息传递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信息传递管理办法

电器有限公司

企 业 管 理 制 度

QGZ/JL02.08—1999

全面质量管理 —–

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

管理办法

1999—07—01发布 1999—08—01实施 起草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电器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制度

QGZ/JL02.08-1999

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管理办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目的确保质量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并有效处理,以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1.2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有关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的质量信息。

2引用文件和术语

2.1引用文件

2.1.1 QSP/JL01.01-1998《花都市建龙电器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2.1.2 QSP/JL10.01-1998《外购物资检验控制程序》 2.1.3 QSP/JL10.02-1998《过程检验控制程序》 2.1.4 QSP/JL10.03-1998《成品检验控制程序》 2.1.5 QSP/JL13.01-1998《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2.1.6 QSP/JL14.01-1998《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2.1.7 QSP/JL19.01-1998《用户服务控制程序》 2.1.8 QSP/JL20.01-1998《统计技术运用控制程序》 2.1.9 QJ/JL10.00.02-1998《排列图、因果图和对策表》 2.2术语

2.2.1 质量信息:有关产品质量的情况,其直接反映为产品的合格情况与不合格情况。2.2.2 随时质量信息: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产品的质量情况,在本制度中主要指不合格情况。2.2.3 综合质量信息:一定时间内(月、季或年)某一特定产品或过程的综合质量情况。

3职责

3.1全质办

3.1.1 负责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的归口管理。

3.1.2负责综合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与传递,组织制订对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措施的实施进行跟踪监督和验证。

3.1.3 负责随时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的监督。3.1.4 参与随时质量信息的评审。

3.2 质检部

3.2.1 负责随时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的日常管理。

3.2.2 负责针对随时质量信息组织制订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3.2.3 负责本部门综合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与传递。3.2.4 参与综合性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实施和验证。3.3生产部、技术部、经营部

3.3.1 参与随时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3.3.2 负责本部门综合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传递。3.3.3 参与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实施和验证。

4工作流程

4.1随时质量信息

4.1.1 随时质量信息的发现与上报 4.1.1.1 不合格原材料

a.原材料进厂前验证时或进厂后贮存过程中仓管员发现不合格,应立即填写QZJ/JL15.05.0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报送质检部。

b.原材料进厂前质检员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应按4.1.2.1 b的要求处理。

c.原材料进厂后使用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由生产车间填写QZJ/JL15.05.0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并报质检部处理。

4.1.1.2 不合格在制品

生产过程中操作员工、班组长或质检员在自检、互检、巡检时发现不合格时,应立即在控制记录上做好记录,并通知生产车间,若为轻微不合格,生产车间可自行处置,若为重大、批量性或车间无法自行处置的不合格,生产车间应立即填写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并报送质检部。

4.1.1.3 不合格半成品

质检员对半成品进行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应立即在检验记录中作好记录,若属轻微不合格,可通知生产车间由车间自行处理,若为一般不合格或重大不合格,则填写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并报送质检部。

4.1.1.4 不合格成品

a.成品出厂前质检员检验时发现不合格,按4.1.1.3的程序进行;

b.成品出厂后顾客发现不合格而投诉时,接收投诉者应立即在QZJ/JL16.02.02《用户服务记录表》作好登记并填写QZJ/JL15.02.01《纠正措施实施跟踪记录表》报质检部或口头通知质检部并由质检部填写QZJ/JL15.02.01《纠正措施实施跟踪记录表》。

c.成品出厂后顾客发现不合格而退货,仓库在收到退货时应立即通知质检部。4.1.2 随时质量信息的评审及评审后的传递 4.1.2.1 不合格原材料

不合格原材料由质检部负责或负责组织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传递给责任部门及相关部门。a.对于仓管员及生产车间填报的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质检部应在表上记录评审情况及结果,然后将处理表反馈至经营部及相关部门。

b.质检部检验中发现不合格时,若属轻微不合格,则直接在QZJ/JL16.09.08《原材料验收登记 表》上记录不合格情况及处置意见;若属一般或重大不合格,则填写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予以评审或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并在处理表上记录评审情况及结果,然后将此表反馈至经营部及相关部门。4.1.2.2 不合格在制品

a.车间自行处置的不合格在制品,将原因分析及处置结果记录在QZJ/JL13.05.03《不合格品处置记录日报表》中并上报生产部。

b.对于车间填报的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质检部应进行分析、评审或组织评审,并将分析情况及评审结果记录在《不合格情况反馈处理表》中,然后反馈至生产车间及相关部门。

4.1.2.3 不合格半成品

a.对于不需评审的轻微不合格,质检员直接在检验记录中记录处置意见并通知(可口头)生产车间。

b.对于质检员填报的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按4.1.2.2 b的要求进行分析、评审和传递。4.1.2.4 不合格成品

a.成品未出厂前质检员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其处理及处理结果的传递同4.1.2.3。

b.对于成品出厂后不合格而导致的顾客投诉,质检部应对不合格情况进行确认、分析、评审或组织评审,并将评审情况及结果记录在QZJ/JL15.02.01《纠正措施实施跟踪记录表》上,然后将记录表反馈至责任部门及相关部门。

c.对于成品出厂后不合格而导致的退货,质检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对退回产品进行确认并填写QZJ/JL15.05.16《退货产品记录表》,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评审或组织评审,将评审结果记录在《退货产品记录表》上并将此表反馈至责任部门及相关部门。

4.1.2.5 评审结论包括相应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制订按QSP/JL14.01—98《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相关要求执行。

4.1.2.6 全质办参加不合格品的评审,同时,质检部应将重大不合格品的评审报告报全质办备案。4.1.2.7 必要时,质检部应将不合格情况向主管厂长汇报,并由主管厂长审批评审结论。

4.1.3 随时质量信息的处置及纠正措施的实施

4.1.3.1 各部门负责按照QSP/JL13.01—98《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的要求,根据不合格品的处置意见或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并实施相应的纠正措施。

4.1.3.2 质检部负责监督和跟踪不合格品的处置,并按照QSP/JL14.01—98《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组织相应纠正措施的实施,并将处置结果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质量记录中。

4.1.3.3 对于顾客的投诉及退货,全质办应按QSP/JL19.01—98《用户服务的控制程序》的要求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审核。

4.1.3.4 全质办负责监督不合格品的处置以及相应纠正措施的实施,以实现不断的质量改进。4.2综合质量信息 4.2.1 综合质量信息的报送

4.2.1.1 生产部在每月月初对上月的产品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投产合格率、工序一检合格率、工序漏检率以及对应的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建议等,并将报告提交全质办。

a.投产合格率:最终进仓的合格成品数占计划生产数的比率。

b.工序一检合格率:工序完成后转入下工序的产品数量占生产数量的比率。c.工序漏检率:工序完成后后工序发现的不合格品数量占生产数量的比率。

4.2.1.2 质检部在每月月初对上月的检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原材料进厂合格率、成品(半成品)一检合格率及最终合格率、成品出厂退货及投诉率以及对应的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建议等,并将报告提交全质办。

a.原材料进厂合格率:经检验合格进仓的原材料数量占送检总数的比率。b.原材料使用情况:原材料投入生产后的质量情况。

c.成品(半成品)一检合格率:成品(半成品)初次送检时合格品数量占送检总数的比率。d.成品(半成品)最终合格率:成品(半成品)最终合格进仓(转序)的数量占送检总数的比率。

e.成品出厂退货及投诉率:成品出厂后顾客投诉及退货的不合格品数占出厂总数的比率。4.2.1.3 经营部每季度初对上一季度用户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报告提交全质办。

4.2.1.4 各部门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应按照QSP20.01-1998《统计技术运用控制程序》和 QJ/JL10.00.02-1998《排列图、因果图和对策表》的相关要求运用统计技术。4.2.2 综合质量信息的汇总与评审

4.2.2.1 全质办每季度对综合质量信息进行汇总,并按照QSP/JL14.01--98《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组织评审,制订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计划或质量改进计划,作出季度质量报告。4.2.3 综合质量信息的处理

4.2.3.1 全质办向厂长、总经理及相关部门提交季度质量报告,并组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以逐步实现质量改进。

4.2.3.2 各部门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4.2.3.3 全质办负责纠正、预防措施实施的监督和验证,每半年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质量改进情况进行总结,对实施效果及改进程度进行评价,并向总经理、厂长、各部门及管理评审提交报告。

5附件及记录表格

5.1 附录A: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流程图 5.2 纠正措施实施跟踪记录表 5.3 退货产品记录表 5.4 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

附录A:

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流程图

注:

1.“:随时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2.:综合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3.:综合质量信息传递。

篇2:信息传递管理办法

1.1 为规范药品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汇总、分析等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工作,加强企业内部与质量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报表、文件等收集、整理、汇总,定期开展质量分析、评价、评审,特制定本办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云南省丽江医药有限公司采购部、销售部、质管部、物流部药品入库验收、药品在库养护、药品出库复核、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参考文件

《药品管理法》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术语

3.1 质量信息收集:通过各种方法(网络信息、电话通知、传真 E-mail 等)收集有关商品质量、管理的相关信息的工作。

3.2 质量信息传递;将收集到的各种质量信息通过电脑系统或传真等方法传递给相关的部门或个人的过程。

3.3 质量信息汇总:将所收集的商品质量信息进行一个分类、汇总。

3.4 质量信息分析:定期对所有收集到的质量信息进行统计,针对质量信息的类别分别分析。职责

4.1 采购部

4.1.1 负责将供货厂商通知的有关质量信息传递给质管部。

4.1.2 负责对质管部传递的质量信息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4.2 质管部

4.2.1 负责收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药品质量信息。

4.2.2 负责收集各种质量信息,并转发给相应部门或个人,并对收集的所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类及汇总。

4.2.3 负责对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等问题,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各种报表,查明原因,分析问题,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确保药品质量。

4.3 销售部

4.3.1 负责及时的向质管部反馈有利于本公司的相关质量信息。

4.3.2 负责对质管部反馈的相关质量信息的分析结果进行及时的处理与执行。

4.3.3 负责按要求发放、回收质管部所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反馈表》(附件 1)和《经营药品质量征询意见表》(附件 2)。5 工作程序

5.1 药品质量信息收集传递

5.1.1 药品质量信息内容

(1)宏观质量信息:国家和医药行业有关质量政策、法令、规定等;

(2)货源质量信息:供货单位的人员、设备、工艺、制度等生产质

量保证能力情况;

(3)竞争质量信息:同一市场的同行竞争对手的质量措施、质量水平、质量效益等;

(4)内部质量信息:企业内部涉及经营与质量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报表、文件等。包括药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各个方面;

(5)监督质量信息:上级质量监督检查发现的与药品经营及质量管理或本企业相关的质量信息;

(6)用户反馈质量信息: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等。

5.1.2 质量信息分级

(1)A 级---对企业有重大影响,需要企业最高领导做出决策,并由企业各部门协同配合处理的信息;

(2)B 级-----涉及企业内部两个以上部门,需由企业领导或质管部协调协助处理的信息;

(3)C 级-----涉及一个部门,需要该部门领导负责处理的信息。

5.1.3 质量信息收集原则:准确、及时、适用、经济。

5.1.4 质量信息收集方法

(1)企业内部质量信息的收集渠道

a.统计报表:质管部通过定期报表定向反映的企业内部各类质量有关信息进行收集;

b.会议渠道:质管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分析会、汇报会、工作会等收集质量信息;

c.质量信息反馈单:由各部门填写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单,如《拒收单》、《质量查询单》、《停止采购通知单》、《停止销售通知单》等药品质量信息;

d.其他非正式渠道:职工建议、访谈等渠道了解质量信息。

(2)企业外部质量信息的收集

a.调查法:可通过座谈会调查、对话调查、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等方式获取质量信息;尤其是对于问卷调查,由质管部每半年进行一次,由质管组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反馈表》发给业务员,由业务员直接与客户沟通,获取客户对公司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发现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

b.咨询法:主要是现场观察顾客意见薄、通过《药品质量管理征询意见书》等形式获取质量信息。销售部开票员、业务员接收到客户反馈的对公司药品质量方面的信息时应及时传递反馈给质管部质管组,由质管部质管组进行分析与跟进。

5.2 质量信息汇总

质量管理部根据从各个渠道(企业内部、外部)所收集到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政策法规类、药品质量类、不良反应类)分别进行整理汇总。

5.3 质量信息分析

5.3.1 质量管理部对每年来汇总的所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将所收集 的质量信息按药品质量公告、相关法律法规、不良反应报告及客户反应的质量信息等类别进行分类。

5.3.2 质量管理部针对不同类别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分析的方式主要有文字描述和表格描述,通过这两种方式有机的进行结合,将各种质量信息产生的原因及处理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并进行汇总,并针对公司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如何加强管理,提高药品质量的处理建议。

5.4 药品质量信息反馈

5.4.1 质量管理部将收集到的质量信息按类别进行分析后的结果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传递给相关部门的部门负责人或个人,并附上《信息分析传递反馈单》(附件 3),要求各相关部门填写表中的内容,针对问题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并由相关部门将完善后的单据交质管部整理存档。同时由质管部对本公司的药品进、销、存进行核实,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减少公司的质量风险及经济损失。

5.4.2 质量管理部根据国家法津法规或文件精神的要求对公司相关制度程序内容有所修订的,质管部必须及时的对公司的相应制度或流程进行修订,经过质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后,立即下发给对应的部门或员工进行学习并执行,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公司药品的质量管理水平。记录与存档

6.1 本办法产生以下记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反馈表》、《经营药品质量征询意见表》、《信息分析传递反馈单》。

篇3:信息传递管理办法

关键词:广播电视,文献信息,传递,创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给基层广播电视台的文献信息传递工作带来困难, 尤其是文献信息资源收集与满足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基层广播电视台图书馆 (室) 馆藏发展从理念到实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文献传递服务以其高效的文献需求满足率成为众多共享服务措施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文献传递真正使得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很多基层广播电视台图书馆 (室) 都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成为信息服务的主流之一。

一、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 文献传递的内涵

文献传递就是为满足用户对文献的需求而开展的服务, 而文献传递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具广泛意义的高效率文献服务方式。

(二) 文献传递服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现代信息社会发展, 导致文献信息数量激增, 面对文献信息复杂多变的需求格局, 基层广播电视台图书馆 (室) 难以依靠馆藏自身力量来满足文献信息需求, 于是引入文献传递服务成为必然。

二、文献传递服务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一) 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文献信息是一种信息资源, 许多人想不到或不知道去查找利用文献信息;另一方面文献信息部门贮存的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得不到传递和利用, 仍处于“沉睡”状态, 致使文献信息难以畅通无阻地传递。为此, 应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高度统一和共享。我们应努力做好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服务工作, 强化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和理念, 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深化文献传递服务, 把文献传递服务发展为技术手段现代化、服务内容多元化、管理模式协作化、交流方式虚拟化。

(二) 优化措施

(1) 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和改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解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发展本地区或周边广播电视台成为UCDRS的成员单位, 逐步完善各种数据库的建设, 优化、整合成员单位自建数据库, 弥补系统资源的空白与不足。同时, 对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补偿机制, 划分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引导各成员单位积极地将馆 (室) 藏转为共享资源, 真正做到资源共建共享, 为文献传递服务奠定良好的资源保障基础。

(2) 提高传递服务质量标准。应借鉴先进地区、先行单位文献服务的成功经验, 理顺业务流程, 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服务质量控制机制, 使文献提供服务能够有章可循。加强培训学习交流, 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 文献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服务水平的高低。面对用户的各种文献需求, 必然对文献管理员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我们要加快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丰富专业工作经验与学科知识、熟练的电脑检索技术等的专业人才队伍。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 才能保证文献传递的质量和准确性, 为用户提供最准确和最具权威的资料。

三、文献信息传递的价值

文献信息传递主要体现它的社会价值, 而它的社会价值又因文献信息工作的目的和文献信息部门的存在而得于集中体现。它的实现程度对提高文献信息部门在信息社会中的竞争力, 对整个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衡量文献信息部门工作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仅是看其存储的信息量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能够有效地将信息传递和输送出去,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梅县广播电视台为例, 近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一是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及其领导的决策。梅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闻名于世, 人文、社会和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利用所掌握的文献信息, 对当地党委和政府科学制定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服务于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具有科学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料, 把梅县文化资源、名人资源和民俗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和开发, 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相得益彰、文化力与创造力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 推动了梅县文化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服务于影视作品的创作。梅县历史上有以共和国开国元帅叶剑英、诗界革新导师黄遵宪、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抗元英雄蔡蒙吉等为代表的著名人物。利用记载这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文献, 施予艺术加工, 创作成影视和记录作品, 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载体。

四、创新文献信息传递管理方式

广播电视台文献信息传递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做好音像资料数字化管理工作, 音像资料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 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视听资料的复制保护显得尤为紧迫, 目前磁带库中磁带存储及磁带管理的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播电视系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广播电视文献资料信息朝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广电音像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发展, 不仅有利于音像信息资料资源的互联互通, 还可使实现节目的生产加工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同时确保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低成本, 有效地使文献信息的存量得到巩固和提高, 信息的增量得到开发和拓展。

参考文献

[1]柴雪洁.文献信息与经济效益[J].辽宁经济, 2006 (7) .

[2]解维兴.试论文献信息与广播电视台文化建设[J].天津文献信息, 2006 (4) .

篇4:信息传递管理办法

应急管理相关研究

典型国家和地区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熊贵彬研究了美国救灾体制的演变过程。Wilson等分析了美国国家及佛罗里达地区应急管理组织的演变过程,研究如何通过调整组织结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Hogue等研究二战结束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管理组织的建立和演化,概述了应急法案提出和选择过程。George等指出应急管理需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重点关注事前准备阶段。Sylves等介绍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从1979~2003年的演变路径,表明法律变更、部门割据、恐怖袭击及放射危险材料泄露的处置能力不足等,是FEMA并入国土安全部(DHS)的决定因素。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研究。钟开斌分析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四个部分。闪淳昌等基于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案例,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和完善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总体战略思路。池宏等基于应急管理体系的实践,提出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的完整思路,重点阐述了关键因素建设。

中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薛澜等结合国外应急管理先进经验,分析中国应急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规划了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出应用网格化管理方法,制度化规定各部门、各地区和军民的应急管理职能。余廉等认为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组织的架构应是动态联动的组织网络,利于常态下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控,非常态下应急处置的快速响应。戚建刚将行政应急管理体制分为应急性行政机关、应急性行政权力和应急性运行机制三部分,并比较其与战争、动员和戒严等紧急状态及政府常态管理体制的差异。向良云等指出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影响着危机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方式。邱孝分析当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的三种结构(即纵横结合的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事业部组织结构),指出存在的缺陷,提出建立政府内外结合的多维应急管理组织网络。刘传铭等在分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结构。

中国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认为应从应急组织协调机构和应急响应程序两方面,完善我国应急机制建设。谢晶莹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政府应急能力的重要意义,总结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策略。吴俊分析了预防准备、应急响应、恢复重建等阶段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韩传峰等分析构成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系统的八个要素,建立了应急机制系统的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提出应急管理机制优化策略。韩传峰等构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建立事件应急决策系统的各子系统间反馈机制和耦合机制,探讨应急决策动态调整机理。

中国应急管理法制和预案研究。董伟等明晰了应急法制的优位、平衡、社会公益和人权保障等基本法律原则。韩大元等分析了行政主导的有限防范、紧急行政主导应急处理的法律问题,以及政府防治机制的法律规制。王飞跃等分析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从技术层面论述了应急救援预案的体系框架及文件要素。刘筱璇等分析文本预案、图文预案、推演预案的发展阶段,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支持系统。翟丹妮提出建立由系统应用层、信息展示层、基础信息层和通信网络层构成的数字化预案系统体系结构。

组织结构与网络分析

组织结构定义。现有研究未给出统一的组织结构定义。Simon认为组织结构是由位置固定的子组织构成的“方格(lattice)”结构。Kast等定义组织结构为组织内各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Asopa等认为组织结构是各下属机构的职能分配和内部联系的方式。罗宾斯定义组织结构是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方式。任浩认为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质是组织好分工协作关系,内涵是组织成员在职、责、权等方面的结构体系。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亦称为结构优化设计、结构创新或结构演进等,目标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结构变革的动因、阻力和趨势等。Meyer等对医疗和保健行业的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成本上升和政府规制变化是组织结构变革的驱动因素。Kelly等以航空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政府对航空业管制政策的放松导致组织结构变革,组织规模对组织变革无显著影响。

网络分析方法与发展。网络模型源于图论,1736年数学家欧拉为解决“Konigsberg七桥问题”创立了图论。1847年Kirchhoff用图论解决电路问题,1859年Hamilton提出绕行世界问题,1872年Cayley提出四色问题,1936年Konig发表了图论的德文专著。直到20世纪中叶,匈牙利著名数学家Erdos与Renyi等提出随机图理论,数学图论才迅速发展起来。归纳总结网络研究的发展历史,如表1所示。随着网络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复杂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两个重要分支,此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分层网络与组织结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可抽象为分层网络,这种组织结构应用广泛,但存在全局低效问题,影响应急处置能力。Donald等分析应急事件指挥系统及其组织结构创新,证明该系统有助于应急组织分层网络的治理。Ravasz等指出分层组织结构是导致许多真实网络具有无标度和高聚集度特征的原因,表明分层组织结构是许多复杂系统的基本结构。Mu Chen等建立了确定性复杂网络模型模拟分层网络,发现集聚系数和聚集度的关系决定分层网络的结构特征。HuaweiShen等设计特殊算法,分析社团结构的重叠和分层特性。Raj Kumar Pan等分析分层组织模块网络的动力学特性,发现网络模块和层数的增多可能增加网络的不稳定性;Aaron Clauset等研究了三个分层结构的网络,证明分层结构可以预测已知网络中丢失的连接。

社会网络分析与组织结构。社会网络是以人或组织为节点构成的集合,这些节点间具有某种接触或相互作用模式,可用于分析组织结构特征、问题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ewman等讨论了社会网络与其它网络类型的不同,证明组织结构可以解释社交网络中的度相关性。Barabasi等分析了科研合作网络,证明重要角色的内部连接决定着网络的拓扑结构。Newman研究了科研合作网络的构建和最短路径,证明对大规模熟人真实网络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张利华等以《管理评论》2004-2008年间的作者合作关系为样本,研究我国管理科学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竞争力等问题。Ebel等分析电子邮件网络拓扑结构,证明真实的电子邮件网络更有助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Parhi研究了印度汽车零配件供需网络结构,证明该网络一个节点的连接数概率服从幂律分布,并指出改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对灾害的恢复力可作为将来研究的方向。一些研究者对网络的社团结构开展研究,发现这种结构具有自相似性。Kapuzu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分析了美国应急组织在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时的响应情况,发现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的响应速度最快,并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美国联邦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

网络动力学与信息传递

社会网络动力学。组织结构决定组织效能,研究网络结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释系统的运作方式。Pintado研究不同网络中的行为擴散过程,分析网络特征,发现新行为扩散率的阈值高于原有行为持续扩散率的阈值。Asta等研究小世界网络上的惯例形成过程,分析其全过程网络特征。Dodds等设计了一个大规模社会网络上的搜索实验,证明个体有助于社会网络搜索。Salganik等实验研究文化市场的不平衡性和不可预测性,发现产品的成功不完全由质量决定。

组织信息传递。主要研究的是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尚玉钒分析得出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分工与协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提出基于信息流协调的组织和谐管理思路。Degryse等说明银行的组织结构反映它的借贷技术,分层组织结构的银行重视硬信息,非集权组织结构的银行更重视软信息,证明银行组织结构与银行竞争存在关联关系。

组织网络与信息传递。网络结构上的信息传递是社会网络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Almendral等建立分层网络模型,研究社会组织网络成员间的信息流,解释了分层网络虽然效率不高但却被广泛应用的原因。Watts等研究个体行为和沟通结构共同进化过程中的合作问题,发现动态网络局部加固和全局扩张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Arenas等证明在分布式组织结构中信息到达率较高。Pammolli等研究技术联盟网络,发现网中信息传输的双重属性。Arenas等建立简单的分层沟通网络模型,分析不同状态下该模型的行为,研究表明分层网络的第一层分支决定其内部信息流的特征。Cross等指出社会网络为研究组织决策和领导行为如何影响组织关系和信息传递提供了新的方法。Dodds等阐述信息交换对解决集体沟通、协调、大范围分布式系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性。Braha等分析产品开发组织网络的信息流结构特征,发现该网络的重要任务包括信息的接收、发送和中转。Boorman等建立均匀工作市场中组合网络模型,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中国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的已有研究集中于组织结构种类、设计、创新方式、对危机管理有效性的影响等方面,定性归纳总结应急管理组织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社会网络的研究多集中于科研合作网络、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企业社团结构等方面,缺乏将该方法用于分析中国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

篇5:质量管理和信息传递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信息传递规定

规范集团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等管理流程,使内部/外部质量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并有效处理,以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

本规定用于有关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质量信息,适用于来自顾客及集团各部门、各层次间相关信息沟通的控制和管理。2.管理职责分工

2.1质量部负责本部门综合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与传递;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等沟通过程的控制和综合管理;综合质量信息的收集。参与纠正与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实施和验证。

2.2各子公司负责制造过程的质量信息及关键质量特性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 参与纠正与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实施和验证。2.3技术中心负责质量信息的审批与生产过程出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2.4市场部负责与顾客沟通信息过程的控制和管理。2.5采购部负责采购信息沟通过程。

2.6物流部负责原材料入库与储存质量动态情况。3.工作流程 3.1不合格原材料

a.原材料进厂前验证时或进厂后贮存过程中仓管员发现不合格,应立即填写《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报送质量部。

b.原材料进厂前质检员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应按原材料检验流程的要求处理。

c.原材料进厂后使用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由生产车间填写《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并报质检部处理。3.2不合格在制品

生产过程中操作员工、班组长或质检员在自检、互检、巡检时发现不合格时,应立即在控制记录上做好记录,并通知生产车间,若为轻微不合格,生产车间可自行处置,若为重大、批量性或车间无法自行处置的不合格,生产车间应立即填写《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并报送质量部。质量部汇总后报质量评审委员会。3.3不合格成品

a.成品出厂前质检员检验时发现不合格,按产品检验流程的程序进行。并上报技术部或总工程师。

b.成品出厂后顾客发现不合格而投诉时,接收投诉者应立即在《用户服务记录表》作好登记并填写《信息联络处理单》报质量部。

c.成品出厂后顾客发现不合格而退货,仓库在收到退货时应立即通知质量部。

4.质量信息的处置及纠正措施的实施

4.1.各子公司按照《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的要求,根据不合格品的处置意见或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并实施相应的纠正措施。

4.2采购部对异常原材料用《原材料反馈单》的形式,经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后报送质量部存档。

4.2 质量部负责监督和跟踪不合格品的处置,并将处置结果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质量记录中。

4.3 对于顾客的投诉及退货,《用户服务的控制程序》的要求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审核。

5.质量信息的报送和责任追究

5.1子公司在每月月底对本月的产品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应的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建议等,并将报告提交质量部。5.2质量信息(异常信息)管理

各子公司、相关部门必须于每日16:00时以前,用0A的形式按照要求将有关下列质量信息的内容上报质量部,无异常情况时应报正常。5.2.1生产过程中发生批量不合格品。

5.2.2原材料供应、包装标志、仓储运输等发生质量问题; 5.2.3检测过程发现批量性不合格或倾向性问题;

5.2.4当发生重要质量信息时,相关生产厂、部门必须随时上报。

5.2.5质量信息内容必须详细,事实描述必须准确。若遇紧急情况可先口头上报。5.2.6质量信息未报、漏报、瞒报的,一经查实,按集团有关规定考核相关责任部门。

5.2.7 质量部收到各子公司、部门上报的质量信息后,应及时进行整理、汇总,质量部应通过有关会议或联络单0A的形式对各类质量信息进行协调和处理,必要时直接向集团领导报告。附件及记录表格 附录A:质量体系流程图

篇6:古代信息传递和现代信息传递对比

由时代不同而改变。在中国古代,信息传递的通讯方式少的可怜;而在现代,信息传递每户都有了手机和电话、电脑,像QQ和MSN这样的通讯软件不计其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1、结绳。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它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在店铺、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狼烟(烽火)。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信鸽。信鸽亦称“通信鸽”,是我们生活中普遍见到的鸽子中衍生、发展和培育出来的一个种群。它经过普通鸽子的驯化,提取其优越性能的一面加以利用和培育,人们利用信鸽是因为鸽子有天生的归巢的本能,人们培育,发展,利用它来传递紧要信息。

烽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还有:跑步传递信息;漂流瓶传递信息;信号弹传递信息;书信传递信息。

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电脑、电话、广播、电视、书籍、语言、网络、小灵通、书信、快报、广播、邮件、短信、传真、视频„„

时代与信息传递的方式对比:

远古靠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靠驿差长途跋涉缺点是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电报、电话。速度快。信息单一。

篇7:信息传递的方式

一、古代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二、现代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如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三、预测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四、方式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电话、电报传真、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等。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书信(一般是找人捎带)、也有信鸽传书,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五、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一是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敌人。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讯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

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由于烽燧报警的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传递军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深刻复杂的军事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依靠畜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孔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当时的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已相当快了。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递官府文书。除宋朝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私人书信只能托人捎带。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处秦代墓室中发掘出两件木牍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惊”联名写给一个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惊”写给“中”的,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家书实物。据估计这两封信是由同在军中服役期满后返乡的同乡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难,由此可见。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在明永乐年间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组织称“麻乡约”。后来就形成了专业的民信局。

邮驿通信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所取代。

六、例子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 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七、变化

远古:肢体语言、实物

古代:语言、文字、烽火

篇8:信息传递管理办法

关键词:管理沟通,信息传递,信息经济

20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的管理学者基于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尝试对管理中的沟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形成了管理沟通的初步理论[1]。90年代, 信息学飞速发展, 管理沟通的理论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沟通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传递。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决定着管理沟通的成效。管理沟通学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理论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极具时代特征的新理论体系。管理沟通学理论的出现是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至现代信息经济时代的必然结果。

管理沟通在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 通信、电子技术和网络等信息传递工具的使用, 为沟通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 更成为企业最为核心和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一、管理沟通的概念

根据总结诸多管理学派关于管理理论与沟通关系的阐述, 所谓管理沟通, 是指所有为了达到管理目的而进行的沟通, 即发生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 以及本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 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层次结构的, 对组织而言有意义信息的发送、接受与反馈的交流全过程, 及各组织对该过程的设计、规划、管理、实施与反省[2]。

二、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一) 管理沟通与管理的一致性原则

有效的管理沟通作为管理的实质和核心, 应当与管理保持一致性[3]。

第一, 过程与范围的一致性。管理沟通的过程和范围, 应与管理的过程和范围相同或相似。管理沟通是指在管理领域内所发生的沟通行为。若沟通的行为和过程发生在管理的过程和职能范围内, 这样的沟通就应被称之为管理沟通。否则, 此沟通就不属于管理沟通。

第二, 目的与目标的一致性。管理沟通的目的和目标, 应与管理的目的和目标相一致。管理沟通的目的在于实现管理目标, 完成管理任务。如果沟通的目的和目标偏离了管理的目的或任务, 那么这种沟通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沟通, 不属于管理沟通, 例如单纯的私人情感交流。但是, 如果职员间交流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内的信息交流, 强化组织成员之间的默契, 强化团队合作, 那么这种私人的沟通和交流行为和过程则应当被视为管理沟通。

第三, 职能与任务的一致性。管理沟通的职能、具体任务, 应与管理的职能和具体任务相同或相似。管理沟通也是指采用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完成管理职能的一切活动。管理的许多职能要真正取得成效, 沟通必不可少。这是因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人本身具有思想、感情、情绪和想法等认知能力, 而且企业或组织的所有活动或任务都必须依赖于人的恰当活动才能完成。良好的沟通在企业组织不同的个体共同完成组织任务, 使思想和情感在组织中顺畅传达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失去了良好沟通, 团队和团体将土崩瓦解, 更谈不上组织成员达成共识、分工协作、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所有为了实现管理功能和职能而进行的沟通活动, 理应属于管理沟通。

(二) 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管理沟通是组织或企业的信息交流行为, 广泛存在于企业或组织的所有成员之中, 它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第一, 管理沟通贯穿于管理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只要管理的主体及对象是相对独立的个人或群体, 管理沟通就会发生在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第二, 管理沟通是实现各项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例如, 计划前的信息收集, 计划中的信息交流和方案讨论, 以及计划后的方案阐述和分解落实共同构成了管理的计划职能。而信息收集、信息交流、方案讨论、方案阐述和分解落实均属于管理沟通的范畴。因此, 管理沟通的顺畅运行决定着管理职能的顺利实现。

第三, 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的本质和核心。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优化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 合理组织企业人员, 共同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作为根本目标, 获取资源信息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及时传递信息构成了管理工作的本质和核心, 而企业内外信息的及时交流本身就是企业的管理沟通的内容和目的。

企业的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三大项日常管理工作无一不是借助管理沟通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从管理层次角度来说, 企业高、中、低层的管理者均面临着不同层次、方式与内容的管理沟通。同时, 管理沟通不仅贯穿于纵向管理的每个层次, 同时也发生于横向管理的整个过程。管理沟通支撑着管理的整个过程, 融入了管理的每个环节。没有管理沟通, 就没有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当企业的运行或管理出现了新问题, 企业全体人员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沟通, 才能找准症结, 进而通过分析、讨论、决策, 及时将管理问题解决。由此可见, 管理沟通是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与行为, 管理沟通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状态。

(三) 管理沟通对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 管理沟通不仅保障了企业管理的良好运行, 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目标管理、走动管理、供应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员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等管理创新均着眼于企业管理沟通成效, 以强化企业管理沟通作为重要手段。提高管理的成效是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 而企业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沟通的成效。

另一方面, 管理沟通提升了企业精神, 创造了企业文化, 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基础工具。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精神与文化时,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目标及使命将自动转化为企业员工的内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全体员工在这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指引下形成创造性的合力, 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是企业存在的灵魂, 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形成过程离不开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和情感的沟通和碰撞。失去了沟通, 企业员工之间无法顺畅交流, 无法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目标和使命形成共识, 更不可能使企业形成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三、信息传递技术对于管理沟通的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 现代信息技术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网络技术革命性的突破, 给现代沟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强大支持和动力, 推动现代沟通理论进行着革命性飞跃。管理沟通呈现出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新特征。

在现代信息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信息海量增加, 电子通讯技术飞速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变得空前广阔和复杂。企业面对更大的市场和竞争, 也面临更快的技术进步。信息已经取代了资本, 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之一。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与资本、人力资源共同占据了三个最核心的位置。信息传递技术的飞跃性发展, 推动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五、结论

管理沟通不仅仅涉及管理的某个局部或企业的某个部门, 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全部企业管理。管理沟通的目标、功能和任务就是管理的目标、功能和任务。当前, 有的管理沟通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企业管理沟通的需要。现代企业必须从管理沟通入手, 结合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整合已有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形成能够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环境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用于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 其意义深远, 任务紧迫。

参考文献

[1]苏勇, 罗殿军.管理沟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2]Norman B.Sigband, Arthur H.Bell.Communication forManager[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Ron Ludlow, Fergus Panton.Effective Communication[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实录(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下一篇:运动会场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