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课堂作文

2024-07-27

大自然课堂作文(精选18篇)

篇1:大自然课堂作文

大自然造就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自然母亲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老师。

水混合着泥被冲上了田地,这一年正是洪水泛滥的时候。我和爷爷站在田垄之上,放远望去,水光一片。听着爷爷感叹着今年的作物情况,我发现不远处有一条泛着银光、活蹦乱跳的鱼。我大叫到:“爷爷,你看,那里有鱼!”

说罢,我跃跃欲试准备冲向那里,爷爷却拉住我说:“别去,你没有水鞋,一会弄脏了衣服和鞋。再说,这鱼太小了,不值得。”我听了有些气馁和不高兴,没办法只能死死盯住那条还在泥水中挣扎的鱼,它张大嘴,拼命地呼吸着,我想到了三个字“生命力”。但我知道,那条鱼再也不能进入水中了,结局只有死路一条。只见它拼命摆动着身体,鱼尾拍打着地面,将泥浆溅起,不一会它的身上就覆盖上了一层泥浆。它继续向身旁一米多远的小泥潭挪动,像蛇一样S形移动着……我期待着它能生存下来,忽然,它停了下来,我的这个念头又开始消退,我心里暗想道,它快要不行了吧。可是鱼和泥潭之间的距离只差一步之遥。我不禁为它可惜,这条鱼一定是精疲力尽了。可是就在我思考的时候,它猛的一跃,呈现出一条优美的弧线,靠着最后一丝力气跃入泥潭,最终成功抵达了小溪中。我能看见它求生挣扎后留下的痕迹,十分凌乱,但又像勋章一样,展示着它的荣耀。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望了很久,直到听见爷爷叫我的声音,我才离开。

生命真是顽强啊,这条鱼付出努力拯救了自己,它也许还不知道,在远处有一个女孩在默默观望着它,它为这女孩上了一堂叫做勇于拼搏的课。我的心被激起阵阵涟漪……

篇2:大自然课堂作文

“首先,我们欢迎两位特级教师!”只听小主持人用响亮的声音介绍着,“啪啪啪!”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着。哇!只见许校长一袭白纱裙,条纹衬衫,一副安详、慈爱的面孔。花白的卷发,厚厚的眼镜,写满皱纹的脸上,依旧满面春光。而盛老师微微上卷的黑发,白色衬衫,黑裤子,一副黑框眼镜很和蔼的样子。

经过同学们的精彩演出,许特要给我们讲故事啰!我怀着一颗开心的心情,静静地听着……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叫刘晓东的学生。”许老师开始绘声绘色地讲着,“那年,我们班组织去户外野炊,要自己烧水、烧饭,过了一会儿,刘晓东和同学学门一起递给我一碗满满的白米饭,上面还顶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因为当时蛋很少,我连忙挥挥手,说你们吃吧,你们吃吧!同学们却一直用手指指着下面,说你吃,你吃!我拗不过他们,只好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吃到下面,咦?怎么有地雷?硬硬的,我一看,是个咸鸭蛋,后来我知道,是那个天天惹我生气,每天被我批评的刘晓东给我的,虽然蛋很咸很咸,但我还是一口一口地把它吃下去,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咸鸭蛋!”故事刚说完,许校长微笑了,仿佛心里很快乐,很感动。

随着盛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他小时候的四季和童年玩耍的快乐,也给我们传授一些学习方法,我们收获满满。

篇3:让大自然鲜活语文课堂

首先, 我带领学生想关于春的成语。学生们反映强烈, 脱口而出, 什么“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风得意”、“春寒料峭”、“春华秋实”、“春和景明”、“春意阑珊”等等。

其次, 是搜索脑海中先人们描写春的古诗词, 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

学生1说“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荫来。”这是宋·徐俯《春游湖》中的诗句, 它写出了游人的喜悦之情。

学生2说“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唐·韩愈《早春》中的诗句, 它写了春雨如酥, 万物皆醒的情景。

学生3说“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宋·朱熹《春日》的诗句, 它写出了色彩斑斓的春景。

学生4说“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它写了春天花草的旺盛生命力。

学生5说“春风又绿江南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写春风的魅力的。

学生6说“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是唐·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的, 它写出了春雨悄然无声的滋润万物。

学生7说“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诗句。

学生8说“阴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浑。”这是《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

学生9说“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诗句。

学生10说“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柳杨风。这是志南《绝句》中的诗句。

看着这满园春色, 学生们对春的喜爱化作为脱口而出的诗句, 一个个沉醉在诗的海洋中, 似乎都做了雅人, 成了诗人, 那片片坠落的杨花柳叶也变的越发可爱美丽。

接着我又问道:“最有价值的雨是什么?”“春雨贵如油”一个学生说。“最神奇的刀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有学生大声说道。“最富有生命力的草呢?”“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有学生高声地答到。

在后来, 我又和大家共同联想着有关春的典故。于是有个学生就开始讲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来源:

相传唐朝中期, 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 从小勤奋好学, 很有才华。但是, 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 从青年到壮年, 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榜。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 (公元797年) , 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 他进士及第了, 而这时, 他也已经46岁了。他高兴地作了一首《登科后》的绝句:“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他当时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那种穷困窘迫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今天我高中了进士, 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 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春风得意”原指读书人考中后的得意心情, 现在一般形容事情办成功, 达到目的后那种得意洋洋的情态。听他滔滔不绝的讲述, 我不禁也惊诧于学生知识面之广!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要下了, 我又让学生们找带“春”的字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以及歌名, 这就更难不倒他们了:《春天的故事》、《春暖花开》、《春天在哪里》、《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甚至还听到不少学生在小声哼唱呢!

看的出,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作为老师的我真的很高兴, 真想不到, 这美丽的大自然为我们送来这么好的礼物——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综合课, 通过“春”这一线索串起古典诗词佳作, 感受文学瑰宝魅力的同时, 又能达到“温故而新”,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关键的是这一切全是学生主动获得的, 因此直到下课, 学生们仍意犹未尽。

受此启发, 后来我在“窗外雨潺潺”的课堂上, 又和学生一同“品雨”;还在“玉树琼枝”的纷纷扬扬的大雪中, 和学生一起“赏雪”;在“秋叶飘落”金黄的季节中和学生一同“颂秋”……意兴盎然, 其乐融融, 也许这也可以算作“情境教学”吧!

通过这几堂课, 我悟到了:语文教学不应该受太多约束, 它是有生命的, 与大自然和社会同呼吸、共存在的。悠久的历史源泉, 淳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的博大精深, 让学生肃然起敬, 更能给他们“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惊喜, 我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春夏秋冬中, 让学生闲游于唐诗宋词元曲谈古论今,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伴屈原寻路;“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携李白腾飞……

篇4: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兰花幽香人欢乐

孩子们对这次乡村体验行动显得特别兴奋。路旁绿意盎然的树木、清澈的河水、连绵的山峰映入眼帘。城市学子一扫往日的紧张,张开双臂感受这份自由惬意,一路欢歌笑语。踏上大巴,车厢里阵阵歌声,孩子们不时地用相机记录着路旁的青山绿水、绿油油的稻田、吃着草儿的黄牛……一进兰博园,孩子们兴奋得叫了起来,被眼前姹紫嫣红的兰花深深吸引。他们迫不及待的想满园跑着赏花,又忍不住停下脚步悄悄闻闻花香,看着花儿美丽的模样,还真想摸摸它们。老师随即组织学生在美丽的大花篮前合影留念。飘扬的队旗与“学雷锋爱绿护绿社会实践活动”的巨型条幅相辉映,映红了孩子们的笑脸,一张张笑脸宛如盛开的朵朵兰花。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蝴蝶兰的形状、特点、生长期,还见识了绣球花、白雪公主花、矮脚牵牛花、黑灵芝、三叶堇、楠木、古腾等植物。

现场作画冶情操

赏完了兰花,施婷婷老师立即组织学生谈感想。“同学们,看过了兰花之后,你们有何感受?”黄奕祺抢着说:“兰花美丽又幽香,令人赏心悦目。我多想摸摸它,但我还是忍住了,只赏花不沾花。”陈日新又感慨道:“兰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美丽与精彩,让人们愉悦。我们要学习兰花的品质。”生活即教育!此时是最好的诠释。随后,王新艳老师将小黑板挂在树杈上,组织学生把带去的画板打开,席地而坐,将观赏到的兰花画下,真正的在体验中学习,将给孩子留下深刻而久远的记忆,学习效果远远超过死板的说教。

体验农活乐呵呵

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兰博园,大巴开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昌坊度假村的百果园。同学们还在回味着兰花的美丽,却又被眼前一望无垠的果树吸引。平日里习惯了城市中车水马龙的喧闹,今日看着满眼的翠绿,呼吸清新的空气,舒服极了!孩子们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四处探望,走在乡见的小道上,看到桑树上一颗颗毛毛虫似的东西。老师立即讲解:这个叫桑葚,是桑树上结出的果实,它的外形像蚕宝宝,颜色有青变红再变紫,紫透了的酸酸甜甜,营养丰富。随后,同学们在桑树林里体验摘桑葚的乐趣,没多大功夫,每人都摘了满满一盒,馋唌欲滴!后来还参观了大棚蔬菜、葡萄园、紫薯地,体验了松土、浇水、捉虫……嗨,不容易哟!相信此次乡村之行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也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更加懂得感恩父母,懂得珍惜粮食。

篇5:大自然的课堂作文

一天,我看见了一只小小的甲虫,竟然沿着墙向上爬,我不禁在心里嘲它:真是不自量力,你这个小小的甲虫怎么可能爬到这面墙的顶上呢!但它面对困难并没有退却,而是知难而进很快,我便不再嘲笑它,不再看不起它了。

它沿着墙壁十分艰难地往上爬着,这时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那只甲虫一次又一次地从墙面上摔了下来,它虽然差点粉身碎骨,但它仍然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继续向这座“大山”的顶峰攀去。

过了一会儿,老天似乎也被它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给感动了,风一下子就溜得无影无踪了。看着这小得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的甲虫,我便被它的这种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折服。我不禁感慨:这只小小的甲虫实在是太勇敢了!在我们人类当中,能有多少个这样的勇士呢?

十分钟过去了,甲虫最后登上了那座对于它来说无比巨大的“山峰”。

让我们做一个勇敢的,做事持之以恒的人吧。

篇6:大自然也是课堂作文

接着国庆放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湖南张家界,我们攀上了一座名叫黄石寨的高山。从上往下看,每一座高山都直升云霄,仿佛要冲破南天。在山上的绿松挺拔翠柏,坚忍不拔,不怕风吹日晒、狂风暴雨,任何时刻总一身朴素的绿。他那向上坚硬的枝叶,向我们讲述它那永不失败的方法——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在山下,有一条闪闪发光的河,名叫金边溪,他日夜川流不息,直奔大海,犹如理想的千里马。那“哗啦啦”的流水声告诉我们:只有勇往直前,不怕艰辛,才能到达自己理想的目的地。看,溪边的翠竹,在秋风中摇晃。它那尖尖的翠叶从未太高,像我们描述谦虚的故事。在竹子下那微不住道的小草,从未示弱,顽强地生存,抵抗着命运。在默默地告诉我们:我们是第一。因为我们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改变命运。“嗡,嗡,嗡”你听见了吗,那是蜜蜂,他们每时每刻都非常繁忙,那清脆的声音就像在说:只有不断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看,我们多么幸福!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知识和乐趣的课堂。在这个广阔的课堂里,学习是快乐的,让你学得更有劲;学习是轻松的,让你没烦劳;学习是完美的,使我们走近成功。

篇7:大自然也是课堂作文

她,是一幅画。那川流不息的江河湖海;那鸟语花香的花草树木,那湛蓝的天,湛蓝的海,是那一幅泼墨山水,形散神聚。

她,是一本书。“乌鸦反哺”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蚂蚁运食”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蜻蜓低飞”表明大雨将至。

她,是一部乐谱。小雨“淅沥”,泉水“叮咚”……构成动人的音符,清脆悦耳。

大自然她,是一位导师。远处的森林,人们乱砍滥伐树木;森林里,人们捕杀“森林的使者”;近处的草坪,人们乱丢垃圾,践踏草坪……她会以“沙尘暴,洪水,酸雨,红潮,飓风”的形式来警告、教导人们:你们太过分了!给我适可而止吧!保护生态,就是在保护自己啊!明白吗?她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路途。

篇8:大自然——幼儿成长的美妙课堂

一、利用自然资源,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与幼儿成长关系十分密切。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儿童与环境、社会接触愈多, 他的知识就愈丰富, 他的能力也越充分。”为此, 我们精心创设了多种环境, 供幼儿学习。

1.丰富的自然角

根据主题内容和季节变化为幼儿提供富有本地农村特色的材料, 供幼儿探索和发现。 如饲养小金鱼、小蝌蚪等, 放置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以及盆栽花卉、蔬菜, 以便幼儿观察了解不同的枝叶、果实、种子。幼儿可以自己饲养、观察、记录, 从中养成善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丰富的自然角还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如主题活动《种子的秘密》, 我请小朋友收集各种种子, 一开始家长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带种子, 当他们了解原因后, 都非常支持, 纷纷让孩子们带来各种种子。家长们还事先让幼儿熟悉种子, 如赤豆是深红的, 可以补血的;黄豆是圆圆的, 有许多营养等。孩子们通过自然角不但了解了自家的种子, 还向同伴了解他们的种子。当他们了解了各种种子, 问题也就多了。他们会问:这些种子是在哪里的呢?于是, 我又让孩子们收集各种食物来寻找它们的种子。在寻找、探索的过程中, 孩子们知道玉米种子藏在玉米棒上, 棉花种子藏在棉花里……

2.有趣的种植角

在室外设立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地、小饲养角, 开展饲养、栽培活动。如在小果园内种植许多果树, 有梨树、橘树、桃树等。在小花园内种植迎春花、梅花、月季花、牵牛花、大理菊等。在小菜园内种植青菜、萝卜、玉米、蚕豆、黄豆等。“饲养角”里饲养了兔、鸡、鸭等。实践证明, 随着动植物的生长, 幼儿不仅掌握了种植、饲养的方法, 了解了他们的生长变化过程, 而且从生态的角度了解了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培养了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和劳动意识,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 开发了创新能力。

3.广阔的大自然

除了在园内创设幼儿学习的良好环境外, 我们还注意充分利用园外环境, 带领幼儿到自然中去观察, 让幼儿从大自然中感受科学知识。在大自然中, 我们能看到郁郁葱葱的田野, 能看到碧波荡漾的河水, 能看见各种各样的植物, 能听到充满生命力的小动物的声音。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 不仅获得了大量直接的感性知识, 而且能养成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习惯。

二、利用自然资源,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春天我们带领幼儿观察农民春耕播种, 夏天带领幼儿观察农民锄草、施肥, 秋天带领幼儿观察农民收割、脱粒, 并带领幼儿拾稻穗、晒稻谷等。这样就理解了古诗《悯农》中, “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含义, 懂得“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使他们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而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粮食的生活习惯。此外通过拾稻穗、晒稻谷等简单的劳动, 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 逐步养成尊重成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思想品德。

另外, 路边折断的树枝, 踩扁的菜苗和麦苗也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契机。例如, 看到路边一块小麦被抄近路的人踩扁了, 就可以问小朋友:“这里的小麦怎么啦?”“为什么会这样呢?”“农民伯伯看到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破坏了, 心里会怎么样?”“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应该怎样做?”在这样的情境下, 只要加以正确引导, 小朋友们就会真正明白爱惜别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在狭窄的田埂上行走, 使幼儿明白了遵守秩序的道理;肮脏的小河使幼儿理解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等。利用鲜明的主题传播给幼儿健康生活的方式, 使他们明白许多难懂的道理。

三、利用自然资源, 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陈鹤琴先生认为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 主张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据此, 我们经常带幼儿到田野里去玩。

春天, 万物复苏, 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孩子们喜欢在草地上躺一躺、滚一滚、爬一爬、感受日光、空气、微风、小草的抚摸。田野上那一条条田埂成了小朋友练习的“平衡木”, 一条条小水沟为小朋友跨跳增加了兴趣;秋收的时节, 老师可带孩子们去帮助农民摘果子、捡稻穗、捉蚱蜢。有一次带小朋友到田野里捉蚱蜢, 老师刚下令, 小朋友就欢呼着跑开了, 一会儿就看到小朋友手持蚱蜢边跑边喊“我捉到一只蚱蜢!”“我也捉到一只啦!”对于那些平时胆小的不敢捉虫的幼儿来说, 这样的环境自然而然让他们变得勇敢;冬天, 如逢一场大雪, 孩子们更会欣喜若狂。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 他们会玩得不亦乐乎。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礼物, 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 锻炼身体的同时, 也发展了健康的心理。

篇9:走向大自然 走进大课堂

前些年看过一个电视短片,讲的是一个乡村教师在教学上不拘一格,不管什么课,总喜欢将学生拉到自然中的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其中感受自然的魅力,也直接能获得很多课本或教室中无法得到的启迪。片中就有这位教师给学生上《小马过河》时,将学生带到小河边的情境,他用活生生的场境,活生生的例子,现身说法,将课文的内容让得透彻而深动,很快就让学生明白且马上能说出一些深刻的道理,受到在场的听课人赞叹。

营造这种情境并不难,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过来,在中学的各个学科中,不管是生物、语文、数学还是其它科目,都有走出小教室,去到外面自然大课堂中去教学学习的可能。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营造这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这种教学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境教学法。 应该明确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需要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的预案,考虑交通条件,学生来去是否需要使用交通工具的问题,如步行时沿途的道路是否有安全的隐患,并且,教师本人一定要事先到教学现场仔细考查,发现安全隐患的地点,在上课要尽量避免去这样的地方,野外工作预案要做得尽量详细一些;天气预报要及时知晓,上课时一定要选择天气情况相对较好时段进行。其次要备足野外上课所有教具和应急的工具及药品等。再者,要报给学校领导知晓,并得到学校部分老师的支持和跟随帮助。创设或选择情境得力,如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教学将会收到其它教室授课方法无法收到的效果。

就拿初中语文课中的《春》这篇课文来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就有:“一、让学生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二、学习名家怎样观察、怎样描写、怎样表达他们的感受;三、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这样的条目。但我们课本的编者基本上都将其放在第一学期(即9月份开始)的教材中,从来没有过将其编入第二学期(即3月份开始)教材中的情况。也许编者会有一万个理由来说明其中的道理,但我也有几个理由来说明编入第二学期教材的好处:首先教材的内容如果可以顺应季节来安排,这样教学时就可让学生边学习课本的内容,边观察外面的世界课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而学生自己在实际观察中有了什么样的发现,两者相比,会得出一些课堂教学无法得到的效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但人只有在具备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好地进行思维和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于那些认知发展水平尚未完全达到抽象认知水平的初一学生,适当带他们到野外去教学,去实践,去观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把学生带到野外,地点可以是美丽校园中一角,可以是公园鸟语花香处,可以是乡村山花烂漫的平坝,只要能让学生一边读着课文,一边让自然真实的春景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撞击他们的心灵,铺垫的是大自然宽厚的情感基调,这样他们会由衷地去关注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的情境不需要人为的去创设,不需要课件、语言、音乐等“煽情”的工具,就已经营造出浓浓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心境,这将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学习观察描写的愿望。

我认为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讲授《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书中有美文,心中有美画,眼中有美景,还使学生笔下出美文的可能;给学生的感受那将是全新的,是在任何教室中都无法比拟的。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做不是就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吗?其实想象力最初也源于生活,源于丰富的真实体验,只有得到了更多、更好、更美的真实体验,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更加丰富。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限制孩子们想象力的是,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都以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课堂的一切活动以学习知识为始终,教师教出去知识,学生接受到知识,考试时成绩好,就是理想的结果了,根本就去管学生的想象力好不好,学生的创造力好不好,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会有什么的影响那根本不是老师们需要考虑的了。还有的人会说,带孩子们出去,那多危险啊!不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一出事,那将会吃不了兜着走,祸及自身不说,还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即使有老师想这样做,也会被学校及教育主管部位叫停的。这确实是问题的关键,但事在人为,虽然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不支持老师叫学生去冒险,但也没说不让我们带学生去野外实践,只是我们在做这些事时,一定要将可能发生危险的事想在事先,就是要有本文前段说的那样,要有野外工作的预案,预案要做得尽可能的详细,杜绝一切危险的事发生。另外一个关键,也是本文的中心议题,那就是你的野外教学设计一定要有趣,尽量新颖,一定要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一旦抓住了学生注意力,课上得轻松了有趣,学生学得带劲,学生的行动也得了有效的管控,出现危险的机率也就会降到了最低。另外还可将学生在外出前分成若干个小组,由责任心强的学生任组长,各组分担一点管理管控的职能,也能对野外的教学纪律有促进作用。

篇10:大自然也是课堂作文

星期六的早晨,我伸着懒腰走进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突然,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吸入了我的鼻腔。“啊,真香”!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四处“咕噜噜”地转,搜寻那花香的出处。

呵!原来是杜鹃花呀!一夜之间,竟然有好几朵都竞相开放了。仔细看去,只见她们越发的粉红,像涂了胭脂的古典美女一般。花瓣儿向四处伸张着,笑的非常灿烂,以至于花蕊都露了出来,黄黄的,嫩嫩的,像一根根针一般笔直、尖锐。整体看上去,活像一个个小喇叭点缀在一片片绿叶之中,显得十分可爱、动人。

我情不自禁地用手摸了摸她,粉粉的,软软的,似乎质感很好哦!

篇11:大自然也是课堂小学作文

在冬季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摧残中,许多树木已经凋零,花儿也枯萎了,大地呈现出一片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景象。然而松是树中的豪杰,它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有松的地方就是一片翠绿。梅是花中的豪杰,它同样生存了下来,有梅的地方就是一片清香。他们告诉了我们:一定要不畏惧挫折与困难,勇敢的面对与迎接挑战。

雄鹰在小鹰羽翼丰满,具备飞行条件之时,就会狠心地抓起小鹰,将它扔下山崖,任凭小鹰用自己的翅膀拼命挣扎,为自己求得生的机遇。正是这样,存活下来的小鹰,才练就了一双强健有力的大翅膀,在蓝天中自由的翱翔。小鹰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够成长。

大海辽阔无垠,无边无际,无数的河流,江湖流入大海,才形成了这蔚蓝之势。他告诉我们:做人要心胸宽广,宽宏大量。

一根绳子放在木头上经过千百万次的摩擦可以将木头割断,一滴再小不过,毫无力量的水滴将它自己脆弱的身躯无数次击打在石头上,竟可以将是石滴穿。它告诉我们: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成功。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座如此坚固的堤坝竟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坍塌,告诉我们不可忽视细节。

雌蜘蛛为了繁衍后代而吃掉雄蜘蛛,告诉我们做事要学会取舍,为了长远利益,必须放弃毛头小利。

荷花的高洁,蜜蜂的勤劳,蚂蚁的团结,山脉的高耸这些不都是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知识吗?

篇12:大自然也是课堂小学优秀作文

我们的身边,脚下,有数以亿计的小生物,只是你没觉察到。当你用显微镜观察他们时,你一定会惊叹于大自然的美丽和智慧。可以说,大自然就是人类智慧的来源,大自然是人类之母,它理所应当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人们根据蜻蜓的翅膀制出了飞机:根据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创造了雷达和声纳;根据鲸的外形发明了流线型跑车……

如此的例子数不胜数,都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道理:大自然也是课堂。

可是当你漫步于丛林中并流连忘返时,你是否曾想过,数以万计的大片树林被毁,动物无家可归,我们却是不闻不问甚至是放任自由。难道人们就没有想过,大自然,我们的老师会对我们的这一纸白卷而愤怒不已?而且,如果身临其境,站在他们的角度,你也会发现,这样做是不利于我们的生活的。照这样破坏下去,恐龙之难有前车之鉴!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而已。但我相信,个人的利益永远没有整体的利益大!

年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在摧毁着大自然,老师被毁了,我们岂不是无法学习无法进步了吗?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探讨关于仿生学的课题,那些东西才是有用的。人与自然本来就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互为敌人。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明白一句经典的标语“破坏自然就是慢性自杀!”

仿生学和生物学都尊奉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中提到“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应“天”,要尊重大自然!适应自然的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篇13:大自然课堂作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圆锥曲线,轨迹方程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其中求曲线的轨迹问题常以压轴题形式出现,令人生畏。本文将对圆锥曲线的一类问题进行探究,既是对此类高考热点题型的一个研究,同时希望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展现研究性学习中思维的自然性。

1 由圆的问题自然类比到椭圆问题

数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较简单问题,或由已知问题类比求解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由椭圆的问题自然类比到双曲线问题

解决了与椭圆有关的问题!若研究的曲线是双曲线呢?还有相关的结论吗?

3 感悟

涉及与圆锥曲线有关的问题,学生常常感到很难。本文的探究过程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途径。从圆具有的某个性质自然地联想到到椭圆、双曲线是否也具有类似性质,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同时也体现了思维的自然性。整个探究过程顺其自然,平稳推进,符合思维的正常发展规律。如果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对针某些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得出一类性质,学生的解题经验将会更丰富,数学素养就能得以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出版社.

[2]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梅桃源.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4:把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

[关键词]小学科学;大自然;素质教育

一、小学科学课的内涵所在

小学科学课是从上世纪初就已经设立的学科,最早的科学课课本被称之为《格致》,主要内容就是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等,其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尽早的熟悉身边的事物,能够具有一定的判断和辨别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科学这门课程从简单的自然科学逐步渗透进了人文科学,而且将自然科学中产生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科学课已经从单一的了解自然世界上升到科学领域,从而使科学课程的学习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要时刻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为核心,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使学生在探究科学的同时养成愛科学、用科学的素养。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有好奇心的,希望能够自己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弄清楚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小学科学课正好适用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初步学习和了解使孩子们对未知世界更加向往,使小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小学科学课的课堂趣味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对学习科学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都会有正确的培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把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

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大自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课教学,就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去感知自然、体会自然、欣赏自然,从而激发孩子们对认识自然界事物的好奇心,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就可以带领小学生到校外,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学生亲眼去看植物的形状,亲手去摸植物的根、颈、叶,然后将自己的疑问告诉教师,教师在一一的给予正确的解答,这样就可以改变书本带给学生们较为抽象的知识,而活灵活现的在自然界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胜认真采集植物标本,自己制作植物标本,为更好的学习植物的变化提供帮助。

为培养小学生探究科学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小学生自己种植植物,将学生在自然界采集的植物种子进行栽培,让学生每天都能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生长变化,如:让小学生随时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高度和变化情况,观察植物叶片的生长发育情况,叶子的数量、颜色等等,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小学生到农村去,让小学生与农民伯伯接触,到田间地头去看耕种与收获,去亲手种植,去向农民伯伯寻找答案,可见将科学课的课堂搬到大自然,对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大自然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而且还要注意小学生的安全,如: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水和空气》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河边去观察水的流动,然后提问,谁为什么会流动,水的形状是什么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而对于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教师可以用肥皂泡在空中浮动来演示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肥皂泡为什么能够在空中飞?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告诉学生这是由于空气具有的浮力造成的,然后引入空气的概念。可以说将科学课课堂搬到大自然方法很多,教师要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自主的去发现事物,自主的去探寻事物的本源,尤其是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来让小学生认知自然界,从而使孩子们热爱自然、关心自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要与科学课本上的知识密切联系,通过有关实验让孩子懂得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创新思维,让小学生始终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的最好老师。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研究性的学科,能够满足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通过让小学生到自然界中去了解自然,分析自然,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探究和认识自然界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为将来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可靠的保障,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华彬,梁玲编著.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蔡海军,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06).

[3] 岳玉荣,杨昭.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整合的探索[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篇15: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反思

一、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讨论、质疑、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群体意识,促进思维活跃。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得较为细致全面些,以备学生考虑不到时,加以引导。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篇16:《大自然的语言》课堂阅读答案

课前游戏:

1、猜词语: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想办法其他同学猜到。

2、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教学过程:

1、大自然是不会说话的,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先请看一个片段:(课件演示:自然情景——白云飘飘、流水潺潺、小鸟啾啾,荷花盛开、白雪皑皑)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怎样才能读懂它呢?——请打开课本(听课录音或教师范读)

3、这是一首诗,我们学过诗吗?今天我想请同学们自己学习这首诗,行吗?

小组学习,完成三个任务:——A、讨论:把自己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B、交流:请你在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桩中挑选一样写出他们会说的话,然后四个人合起来交流一下。

白云————地说:

蚂蚁————地说:

蝌蚪————地说:

大雁————地说:

树爷爷————地说:

C、朗读:请小组中一位同学朗读,边读边议:怎样才能读好这这首诗。并试着读一读。

4、交流反馈学习结果:(1)质疑

(2)交流学生写作结果。着重对中间四节进行朗读指导。

5、阅读分析:“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课件演示:这是一句什么句?(反问句)

谁能把他改成一句陈述句?(……)对比读,有什么不同?(语气比较重)

如何读好,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点明本句还是比喻句,把——比作——。

6、通过学习,你还学会了什么?进行阅读分析

7、小结:大自然的语言与人们的说话是不同的,人的话要用耳朵听;大自然的语言是色、香、味、声俱全的语言,我们要怎样才读懂呢?——学最后一节,造句:只要……就能……

假如……

8、那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就是一个喜欢观察思考的人?你还发现了大自然哪些语言呢?——如燕子飞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

9、实写诗是很容易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那么多的大自然的“新语言”,请你给这首《大自然的语言》再添上几节,行吗?——学生作诗,反馈交流!

10、学们写的诗真好,惹得老师也诗兴大发,也来作诗一首。不过想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我说上句你说下句:白云飘飘是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来。要问大树活几年,数数年轮就知道。自然语言不难懂,仔细观察多思考。

11、总结:学了这堂课,你一定进步了不少吧,你的进步在哪里呢?

篇17:大自然课堂作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况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导入:(展示图片)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 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引入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第一环节:预习反馈

(两名同学到黑板展示,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互相抽查)

1、走进作者。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生字词语,注音解释。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    谚(yàn  )  簌    簌(sù   )

萌发(méng  )   连翘(qiáo   )  风雪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nì  )

3、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           【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种子发芽。            【荣枯】形容词短语。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周而复始】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周;环绕一圈。复始:重新开始。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以个体为单位,根据导学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导学案,不懂的地方标注符号,在小组内排忧解难)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高效展示。

(小组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可以向其它小组长请教,还是不能解决的请老师指导。然后分工进行展示)

高效展示:(第一小组进行展示4-8题,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一)找一找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想一想

8、 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找出上面所选知识对应段落,

(1)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品一品(第二小组同学展示9、①,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9、全班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的时间词句。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3)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第三小组同学展示9、②,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翩然,簌簌,渐渐变黄,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写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第四小组同学展示10题,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0、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

(1)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 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3)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悟一悟(第五小组同学展示11,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1、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思一思(第六小组同学展示12①②③,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2、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用的是逻辑顺序,为什么?因为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既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那文章题目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意义引出呢,有什么作用?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六)议一议(第七小组同学展示13,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3、 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

(2)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3)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

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只举一个,具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4)“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5)“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作用: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14、研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

(第八小组同学展示13,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4)植物草木荣枯、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燕子归来(用词严密)(5)凡是近海地区,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表示没有例外)(6)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第四环节:巩固拓展,训练提高

三、拓展延伸(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进行抢答15--17题)

15、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知道多少谚语?说来听听.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睛。

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6、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应物候知识,课后习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物候现象的第三个因素----高度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7、考考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18、积累运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推选两条写得好的同学班上进行展示)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  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布谷鸟的叫声中。我们感受到了田间忙碌的身影。

从大地的苏醒中。  我们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结束语:同学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善于挖据自己的潜能与同学们和谐互助,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实现自己梦想。

罗毅

篇18:大自然课堂作文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 (女生) 上前, 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 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 继续拉手。以此类推, 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 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 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 (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 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和男的手拉手, 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 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 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 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 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 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 我再请你们说一说, 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 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 “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 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 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 (该生接不上) 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 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 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 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 “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呈现略读提示语, 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 课文有两 个要求, 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 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 (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 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 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 其实是错的, 应该是——

生:画出。 (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 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 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 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 “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 (生猜)

师:破坏, 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 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 (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 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 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 (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 (齐答) :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 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 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 (稍等待) 来, 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 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 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 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 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 “打扫”森林, “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 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 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 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 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 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 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 把它画出来。 (师出示要求)

师 (巡视, 指点) :总起句, 不要拿起笔就画, 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 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 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 (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 , 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 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 “原来” (白板上红笔圈词) , 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 “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 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 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 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 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 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 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 (白板时间线) 没了, 就结束了。画好了, 可以贴到黑板上。 (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 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 选一个小组汇报。 (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 :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 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 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 :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 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 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排出氧气, 供养人类, 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 小鸟为大树捉害虫。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 (生主动一齐鼓掌) 再选一组。

师: (对生2) 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 :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 从害虫联想到天敌, 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 由鸟类联想到树木, 从树木联想到土壤, 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 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 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 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 没有讲清楚, 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 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 能不能讲清楚?

生4 :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 :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 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 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 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 给人类提供氧气, 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 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 “鸟类”“昆虫”“栖息地”, “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 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 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 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 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 (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 (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 “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 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 (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 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 所以, 我们要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 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 结合课前的游戏, 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 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 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 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上一篇:岭南版美术第11册教案下一篇:大学学习计划10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