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期刊

2024-07-22

工业技术期刊(精选9篇)

篇1:工业技术期刊

一、国内教育技术期刊:

1.《中国电化教育》 2.《电化教育研究》 3.《中国远程教育》 4.《远程教育杂志》 5.《开放教育研究》 6.《教育技术通讯》 7.《教育技术研究》 8.《教育信息化》 9.《现代教育技术》 10.《电化教育通讯》 11.《教育技术》 12.《电教世界》 13.《教育信息技术》 14.《北京电化教育》 15.《江苏电化教育》 16.《湖南电教》 17.《天津电教》 18.《上海电教》 19.《湖北电化教育》 20.《内蒙古电化教育》 21.《信息技术教育》 22.《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23.《中小学电教》 24.《外语电化教学》 25.《网络科技时代》 26.《教育传播与技术》

二、国外教育技术期刊: 1.《教育技术期刊》 2.《美国教育技术》

3.《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view》

4.《教育技术学》(注:日内瓦大学虚拟图书馆的一本杂志)5.《国际教育技术期刊》 6.《澳大利亚教育技术杂志》

7.全美远程教育杂志列 http://ccc.commnet.edu/HP/pages/darling/journals.htm

教育技术相关书目简介

1.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何克抗等 《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傅德荣、章惠敏 《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祝智庭 《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黄荣怀 《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黄荣怀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案例精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9.黄荣怀 《协作学习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0.黄荣怀 《校校通的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黄荣怀 《校校通的核心?信息资源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黄荣怀 《校校通的目的?教与学的应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荣怀主编,《校校通的保障?维护、管理与培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薛理银、黄荣怀编著,《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1997年5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年;

15.黄荣怀编著,《信息网络与教学》,1997年3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年

16.李运林、徐福荫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7.南国农 《电化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18.尹俊华、戴正南 《教育技术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9.乌美娜 《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0.施良方 《学习论》、《课程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1.邵瑞珍 《学与教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2.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3.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教育信息化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4.余胜泉等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5.高利明 《现代教育技术》中央电大出版社 1997 26.黄清云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7.张祖忻主编 《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极其演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8.尹君华主编 《教育技术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9.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组编 《教学技术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0.沈亚强、蔡铁权、程燕平、楼广赤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31.南国农、李运林编 《电化教育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2.容世彦、和仲池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宇航出版社 1999 33.龚义建、黎仰安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4.胡礼和 《现代教育技术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5.李克东,谢幼如编著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科学出版社 1992 36.顾明远 谢邦同、乌美娜 《教育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7.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

38.李运林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9.李克东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0.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命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41.师书恩 《计算机辅助教育》 北师大出版社 1992 42.何克抗 《计算机辅助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3.南国农、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44.李克东、谢幼如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科学出版社 1994 45.(美)加 涅(Gagne,Robert M.)主编 《教育技术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6.加 涅(Gagne,Robert M.)《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47.(爱尔兰)基更(Desmong.keegan)《远距离教育基础》《远程教育研究》《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8.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 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49.Bruce Joyce等,荆建华等译 《教育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0.《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51.《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52.《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

53.《教学设计原理》

54.《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

55.《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

56.《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

57.《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

58.《教育技术学基础》

59.《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2002》

60.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62.高文《教学模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6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64.Barbara B.Seels,Rita C.Riche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efinition and domains》 1994 65.Patricia L.Smith,Tillman J.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1992 66.C.M.Reigeluth, 《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1983 67.Timothy J.Newby,Donald A.Stepich,James D.Lehma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Teaching and Learning:Designing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Computers,and UsingMedia》

68.Barbara Seels,Zita Glasgow, 《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SecondEdition 1998

篇2:工业技术期刊

工业技术期刊是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研究水平的记录,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科技水平。研究我国工业技术期刊的分布状况,不仅利于工业技术专业人员了解工业各学科的进展,而且对于研究我国工业技术期刊的发展极为重要。万方数字化期刊,其包括工业技术类期刊855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28.5%。本文根据中国河北省报刊发行局编印的检索杂志《全国报刊简明目录》及馆藏、20收录的工业技术期刊,对工业技术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

1地区分析

我国的工业技术期刊近年来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工业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反映了我国工业技术科技人员队伍的扩大。但期刊的地区分布也显示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见表1,各地区出版的工业技术期刊数量相差过大,我国的工业技术期刊大多分布于工业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辽宁、黑龙江、四川和河北,都在40种以上,北京达300种,表明这些地区的工科高校、科研机构及工厂较为集中,工业人才密集,学术气氛比较好,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工业科研的发展,体现了这些地区在工业科技方面的实力。而西北大部分及欠发达地区的工业技术期刊所占比例较小,表明这些地区工业发展落后,影响了这些地区科技水平的发展及工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为使我国的工业技术期刊得到健康的发展,改变分布失衡的状况,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才物的投入,推动落后地区的工业科技工作,进而提高这些地区的工业技术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促进我国工业技术工作平衡发展之目的。

2学科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技术期刊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涵盖的学科不断扩大,从表2可以看出,855种工业技术期刊涵盖了《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工业技术(T)类的全部类目。排在前5位的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机械仪表工业、无线电与电子学、电信技术和电工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类期刊140种,占期刊总数的1/6强,表明我国工业期刊中的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类期刊数量较多,但有些期刊种类相同,刊名雷同,内容交叉重复,使稿源分散,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缺乏应用的特色。

我国的工业技术期刊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有关部门应适当调整期刊的学科结构,使期刊的.学科分布与工业发展相适应。数量要发展,结构要优化,内容要新,增加特色期刊,使优秀的稿源相对集中,提高期刊的品牌效应,扩大我国工业技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出版频率

我国工业技术期刊的出版频率周期比较长,双月刊和季刊的比例还是很大(47.37%)。出版频率主要分布在低频区(季刊、旬刊、半年刊、年刊)和中频区(双月刊、月刊、半月刊周刊),高频区期刊(年出版52期以上)在我国还是空白。而发达国家的出版频率较高,除有季刊、月刊及半月刊等中频区刊物,还有周刊甚至每周出版多期的快报类高频区刊物。出版频率低,必然导致论文发表时间过长,致使我国工业技术期刊缺乏国际竞争力,严重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这也是迫使一些科技工作者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投向国外,使高水平稿源流失的原因之一。

篇3:工业技术期刊

成立大会上, 张明明副处长介绍了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发展概况, 阐述了学会成立技术期刊专委会对促进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高的作用。许春华处长代表苏州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 并指出专委会挂设在苏州的《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 是苏州科技期刊界的荣誉, 是对杂志社工作的肯定, 作为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将全力支持专委会的工作。羡永彪所长代表专委会挂靠单位杂志社的上级主办单位讲话, 祝贺专委会的成立, 并表示将全力支持专委会的工作, 同时希望专委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 为会员提供服务, 为科技期刊的发展作出努力, 为国家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郑晓南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介绍了江苏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学会上半年的工作及专委会的筹备情况。吴根范副理事长主持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的选举。会议共选举出5名副主任委员和14名委员。会议还讨论通过了专委会章程与专委会2009年工作计划。

技术期刊专委会是江苏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下设的五个专业委员会之一, 本社作为专委会的挂靠单位, 将在上级学会的领导下, 负责专委会工作和活动的统筹安排。

篇4:三大技术引领期刊出版

如今,我国网民上网总时长已超过10亿小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来势汹汹,以用户为核心,达到网络的全方位覆盖、业务的全方位提供、终端的全形态呈现,已经成为摆在期刊界面前的最大,也是必须要完成的挑战。

10亿小时背后的巨大变革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增至4.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就接近3亿。正是这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巨大人群基数,孕育了一个巨大的,接近天文数字的市场总量——据权威调查机构调查,我国4.2亿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总和超过10亿个小时。

面对这个充满无限潜力的市场,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呈现了爆炸式增长,其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就是由网上出版物、手机报刊、电子书等新终端组成的“移动阅读”。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媒体移动化趋势。

事实上,这种趋势之所以出现,是与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最大的特征即是: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的时间日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纸质书、期刊和报刊的阅读时间相应下降。此外,阅读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期刊领域的数字巨变

面对上述变化,期刊领域如何针对当今用户阅读需求和习惯进行有效迎合?如何准确把握用户需求?答案是:只有终端多元化、内容载体多元化、发布渠道多元化这三大应对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够丰富且满足当今用户的阅读需求。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面向多渠道发布、多终端呈现、融合多种媒体形态的数字一体化内容采编和信息服务平台呢?笔者认为,这一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数字内容协同创作平台建设,这将是平台的基础构架;二是全媒体内容管理及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建设,这是平台的核心;三是布局数字内容发行运营服务平台,这是平台的关键,同时,出版商也可通过与内容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多方面合作,建立适应数字化战略的新的运营及营销方式。

当然,数字出版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型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的建立,还将涵盖涉及内容全媒体采集加工,内容协同编纂的数字内容协同创作生产平台,全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实现同步出版纸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的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以及数字内容发行运营平台等多个运营平台,这将是推动整个期刊领域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推动期刊转型为信息服务提供商

事实上,当数字化出版平台改变期刊领域的同时,期刊领域的所有产业也都将受惠于这一数字技术与平台。如2010年方正推出的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期刊领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为其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在消费者所能接触的任何传播平台上进行传播,满足当下读者的多元化需求。这就是全新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带给期刊领域的最大利益。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出版及运营模式,更多的则是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新的核心价值——提供内容的集成,让期刊领域向“专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三大技术与产业链融合之捷径

除了数字化出版平台之外,还有三大技术或将影响整个期刊领域的发展。一是云计算,二是三网融合,三是3G技术。

首先是云计算。作为一种集资源加工、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分享分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云出版服务平台,其生产平台托管服务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商的选择;而随着出版业集团化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云计算驱动私有云服务也将成为为各书、报、刊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加工生成工具及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是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传播渠道不断延伸,过去十年的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互联网,而三网融合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融合的新业务模式出现。

三是3G技术在拓展终端的应用,会大大影响出版变革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产业链相关环节融合与合作,将是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捷径,技术提供商的技术支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容运营能力。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出版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必须,也会必然变得更为紧密、更为深入。

篇5:林产工业期刊投稿须知(推荐)

《林产工业》杂志创刊于 1964年,是由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与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主办、中国林业机械协会协办的行业性专业科技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家林业局优秀科技期刊,国内外大型数据库收录期刊。

本刊设有由国内木材加工行业高层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组成的编委会,有一个特约专家审稿班子;拥有一支活跃在全国各地由生产、科研、设计、制造和教学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通讯员和作者队伍,保证了刊物广泛的稿件、信息来源。同时,本刊还具备一支过硬的编辑队伍,所有成员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在本行业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行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懂外语。

本刊办刊宗旨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林产工业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面向生产,坚持科技为生产服务,介绍国内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服务,以促进我国林产工业的现代化。

办刊指导思想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准则,坚持“双百”方针,普及与提高并举,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依靠群众办好刊物。

主要报道内容为:木材加工(制材、干燥、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二次加工饰面、木结构、家具等各种木制品生产)、林产化工(松香、松节油、栲胶、紫胶、活性炭、香料等化工产品的加工)、制浆与造纸(生产纸浆、纸板和纸类产品)、木材加工机械和人造板设备、数控技术、节能环保非木质人造板、竹材加工、胶黏剂、木材防腐与改性、节能环保以及生物质材料和纳米技术等。全刊辟有综述,研究与分析,生产与应用,专利技术,知识讲座,国外技术,综合信息,企业简介,读者与编者及广告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本行业及相关产业从事生产、科研和开发、设计、咨询、教学、管理及市场营销的人员。

投稿协议

《林产工业》杂志稿件录用与编辑出版协议

协议编号:

稿件编号:

甲方:

乙方:《林产工业》编辑部

为保护作者和编辑出版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了保证论文的正常编辑出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甲、乙双方就《

》出版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1.甲方作为稿件的唯一作者或作为被确定的全体作者的全权代表,自愿在该文著作权的有效保护期内,在全球范围内将该文的以下权利转让给乙方使用:①编辑权(期刊出版);② 翻译权;③ 信息网络传播权;④ 印刷版、网络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发行权等。同时,授予乙方独家代理许可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该文。未经乙方书面许可,甲方不再许可任何第三方以任何形式使用本协议所规定的权利。

2.甲方享有在以后撰写文章时引用该文,以及将其汇编在非期刊类文集中的权利,但在使用过程中须明确标注乙方期刊刊名、年卷期号和页码。

3.甲方承诺:① 该文为作者原创,内容真实、准确,不涉及机密,引用他人的成果均作了标注,不侵犯他人权利。若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甲方承担;②该文为首发稿,未一稿多投;自向乙方投稿之日起,不无故擅自撤稿或改投其他刊物;③ 在甲方收到修改通知后,参考乙方提出的修改意见对稿件进行修改,并在从乙方发送修改通知之日起的1个月内返回修改稿。如超过时间则按收到初修稿时间计。

4.乙方承诺:在本协议签定返回的3个月内,稿件一旦拟定录用,即通过电话、电邮方式等通知甲方。若3个月内甲方未从乙方处收到稿件录用通知,则本协议自动终止。拟定录用的稿件(特约稿例外)将在6~12个月内发表。5.版面费与稿酬(1)文稿一经录用,在乙方发出版面费收费通知的15天内,甲方向乙方一次性支付版面费(版面费收取标准为300元/版)。

(2)在文稿刊发好后30天内,乙方向甲方一次性支付税后稿酬(含光盘版、网络版、电子版稿酬),并赠送样刊2册。若乙方再以其它形式编辑出版该文,不再收取甲方任何费用,也不再支付甲方稿酬。

本协议传真件和电子文件同样有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自乙方收到甲方文章之日起生效。其他未及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

乙方:《林产工业》编辑部(盖章)

签名:

****年**月**日

投稿信箱

欢迎投稿,请作者将稿件通过以下投稿专用邮箱投到本刊,谢谢.cfpipaper@cfpi.cn

篇6: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经过四年工作,任期届满,现在我代表理事会向大家汇报工作,请审议。

一、学会工作回顾

本届学会工作从2005年12月换届开始,四年来,在省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本会会员、理事、常务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在开展学术交流、继续教育、期刊审读、青年编辑培训以及科技期刊的专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省科技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继2005年《中山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新医学》等三家期刊获国家期刊奖相关奖项后,近年来,我省精品科技期刊的培育又取得新的突破。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8年12月公布的信息,我省的《癌症》、《中山大学学报》等10种期刊入选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

在“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中,我省科技类期刊在2004年版有24种入选,而在2008年版有32种入选,增加了8种,取得了新的进步。

四年来的学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成功举办学会成立10周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2007年6月,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10周年工作总结会议在广东迎宾馆隆重举行。省科技厅刘庆茂副巡视员、条财处卢金贵处长、陈菊玉调研员、科技部条财司郑健博士出席了会议。全省科技期刊的负责人、会员代表、学会理事、顾问专家共18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科技厅刘庆茂副巡视员作了重要讲话。学会理事长作了学会10周年工作总结报告。会议为获得“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部”称号的18家期刊编辑部颁发了奖牌和证书,为18位“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主编”和36位“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部工作者”颁发了证书。大会还邀请了我省三家科技期刊在会上作经验交流报告。为纪念学会成立10周年,编写了学会10年大事记,编辑出版了学会成立10周年经验交流材料的论文集。

2.精心组织学术年会与学术交流活动

学会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几年来,分别在清远市、顺德市和广州市举办了学术年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我省多家期刊的代表在年会上作了学术交流报告。同时,为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学术年会中特别邀请了国内的科技期刊研究专家到会作专题报告,曾邀请了中国高校学报研究会的颜帅理事长,浙江大学的张月红编审、西安交大的赵大良编审等。

2008年11月,在广东迎宾馆隆重举行“中南地区科技期刊2008年发展论坛”。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广东、湖南、湖北、陕西、天津、浙江等省市的176名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对这次会议的召开非常重视,从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大会邀请了著名期刊专家张月红编审、赵大良编审分别作了精彩报告。代表们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次会议对于探索科技期刊的改革创新途径、促进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会把专家报告和各地的学术交流论文结集出版了《中南地区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会议材料汇编》。

3.坚持开展继续教育与专题报告活动

为提高本省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会组织了多场专题学术报告会,并与相关部门联合组织推动我省科技期刊发展的学术研讨活动。2006年5月,在广州举办了科技期刊专题学术报告会,特邀《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陈进元编审和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社长汪新红教授,就“科技期刊著作权保护”和“中国知网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作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在中科院广州分院举行,广州地区160位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2006年6月,在广州举办了“汉语语法的特点与语法学习”专题讲座,邀请《人民珠江》原主编翁廉教授主讲,来自广州地区各科技期刊的80多名编辑人员参加了专题学术活动。2008年12月,学会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新时期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研讨会”,会议在天河大华酒店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我省40多家科技期刊的负责人和万方公司的有关领导和代表。会议邀请了原科技部科技期刊管理专家宋培元处长莅临指导。报告会着重讲解了万方公司与科技期刊编辑部深度合作、力争共赢的相关问题,报告会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并进行了研讨互动。

2009年4月,学会与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组委会联合主办了“南方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会议在广州东方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我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负责人、期刊主编和编辑人员,以及参加岭南会的临床医生,共200多人。

会议邀请了我国期刊界的4位著名专家作了5个报告。他们分别是: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游苏宁编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新民研究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主任宁田海编审、《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主任向晋涛编审。他们的精彩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这次会议对于落实全国出版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我国南方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2009年9月-10月,学会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了“英文摘要写作培训班”,由中山大学的英语博士主讲,密切结合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实际需求,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既讲规范的英文摘要书写要求,又讲现今我国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的错误实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近30名编辑参加了培训。

4.持之以恒开展审读工作

对我省科技期刊进行审读工作是省科技厅委托学会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我省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和办刊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本届学会任期期间,已完成了对我省科技期刊的第二轮审读工作。

2006年4月召开了学会第二届审读工作总结会议,条财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指示,对审读工作进行指导。学会原副理事长、审读组负责人翁廉教授作了审读总结报告,总结了前四年我省科技期刊审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做好审读工作要注意的事项。四年来,学会除坚持常规的通讯审读外,还开展了现场审读,期刊互审并交流研讨等形式多样的审读工作。组织专家到《广东园林》杂志、《分析测试学报》、《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汕头地区的《汕头大学学报》、《汕头大学医学院学院》等多家期刊编辑部进行现场审读。连续几年组织部分期刊在广州从化、佛冈、增城、博罗等地召开互审与研讨交流审读会。2009年4月,学会在花都召开了审读工作研讨会,审读专家组全体成员和部分期刊的中青年骨干编辑参加了研讨会。

通过审读工作,我省科技期刊在执行国家标准,推行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编校质量和办刊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批期刊进入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前列。

5.做好青年编辑的培训工作

本届学会重视青年编辑的培训与提高,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于2006年7月在从化举办了“中青年编辑学术交流会”。这次活动得到了各期刊编辑部的热烈响应,共有6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编辑们就“科技期刊的经营管理及市场化”、“青年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科技创新与期刊的学术质量”3个中心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2007年12月在广州省微波通信局技术交流中心举办了“青年编辑培训班”,来自我省23个科技期刊编辑部的33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这次培训班对于提高学员们的编辑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青年工作委员会还在广东鹤山主持召开了“2008年青年编辑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编辑部的65名代表。

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提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编辑能力”。会议安排了主题报告,张冰副编审、柴焰副编审、林庆明副总编等分别作了相关的学术报告。

6.开展省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2007年9月,学会组织我省部分编辑人员赴哈尔滨参加全国高校版权工作会议,我省参加会议的单位有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和广州大学。通过交流,使与会代表对版权工作的新进展、新热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07年9月,学会负责人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工作研讨会,交流了各省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工作经验,研讨了如何发挥学会的信息平台作用。10月,我省20多个期刊编辑部共25人赴西安参加陕西省和广东省科技期刊自主创新研讨会。与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等10多个单位进行了办刊经验交流与切磋。

2009年6月,广东科技期刊考察交流小组一行10人赴西藏进行考察交流活动。广东考察小组在西藏科技厅与《西藏科技》编辑部举行学习交流座谈,双方各自介绍了科技期刊办刊的经验、做法和发展思路,并就大家感兴趣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双方的交流增进了友谊,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应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的邀请,我省学会代表团于2009年7月下旬赴上海进行学术交流。上海方面参加交流的有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学报》龚汉忠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上海市科技期刊管理办公室等单位的负责人。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学会的工作情况和经验。这次会议对于双方进一步做好学会的工作、促进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7.学会的网站建设

在省科技厅条财处的支持下,学会与省金科网协调,组建了学会网站,2007年6月试运行以来,网站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中。学会网站工作小组及时发布学会活动信息,组织会员单位及时向学会网站提供各期刊主要活动、获奖、或行业发展的新信息,以丰富网站的内容,使学会网站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

8.积极开展科技期刊的专题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学会最具特色的工作之一。在省科技厅条财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从2001年开始,广东省科技厅就有计划地推出科技期刊研究的立项工作,并把此项工作纳入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范畴。据粗略统计,多年来,我省科技期刊的科研立项有28项(截止至2009年底),涵盖科技期刊质量基础建设、继续教育、评价指标、期刊改革与创新、标准化规范化、著作权、网络化建设等方面,承担的单位除了学会之外,还有我省近30家期刊编辑部。科研工作活跃了我省科技期刊研究的氛围,促进了一批年轻编辑人才的成长,其中,加强质量基础建设研究、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继续教育研究、科技编辑基础知识教育研究、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广东科技期刊创新工程研究、广东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法律保障研究、广东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现状调查等相关课题,产出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出版了一本编辑学专著和1套编辑学丛书共7册。科技期刊的科研成果也为我省期刊管理部门指导期刊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

截止到2009年10月,本届学会独立承担的4个课题均已按时结题。9.学会的其他工作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007年3月,本会组织了50多家期刊共80多位编辑人员参加省气象局“3.23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2009年5月,由本会和广东气象局精神文明办公室联合举办的职业心理专题讲座在省气象局会议中心举行。学会副理事长、《家庭医生》杂志社原总编王甲东教授作了题为“改变心智模式,活出快乐人生”的专题讲座,参加讲座的100余人,初步了解各种压力解决办法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从而明白为什么要“改变心智模式”。

本届任期期间,共发展团体会员6家,壮大了学会的力量。

四年来,学会秘书处共出版会讯6期,加强了学会与会员的联系与沟通。

二、对下届理事会工作的几点建议

本学会成立于1997年5月,至今已有13年。10多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学会的各项工作都有了一定的进展,我省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以适应当前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要求。

首先,在科技厅的领导下,团结广大会员开展编辑学和科技期刊学的研究,探索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之路。

其次,要发挥本会的优势,继续做好学术交流和办好学术年会,进一步提高编辑素质,促进我省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

再者,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审读工作。通过审读提高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另外,根据本会近年工作的经验,继续组织适合青年编辑特点的活动和培训学习,使青年编辑通过学习得以提高编辑水平。

还有,进一步完善学会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站在科技期刊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作用;组织我省科技期刊与省外期刊的交流活动,开阔视野、学习先进办刊经验,并创造条件,争取与国外期刊或出版集团建立交流渠道。各位代表,本届理事会四年任期就要结束了,2010年起将是我国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科技期刊发展的方向,维护广大会员的利益和权利,推进我省科技期刊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广东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吴秋玲

篇7:轻工业部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轻工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建设的发展,加强科技刊物的管理,使轻工业科技期刊更好地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暂行规定》,以及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学技术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以报道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定期连续出版物。

第三条 凡轻工业部机关各厅、司、局、部属各公司,研究所、设计院、轻工业院校、各轻工行业协会、学会及全国轻工业专业科技情报站出版的科学技术期刊均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不适用于地方各级轻工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地方轻工业科学技术期刊。

第四条 科学技术期刊包括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和科普性期刊五大类。

第五条 凡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履行登记注册手续、领取期刊登记证、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视为正式期刊。正式期刊的发行范围分为“公开”和“内部”两种。

(一)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国内外公开订阅、销售、交换或赠送。

(二)内部发行的正式期刊只能在国内按指定范围征订、发行,不得在社会上公开征订、陈列和销售,禁止向国外发行。

第六条 凡持有“内部报刊准印证”、用于本系统指导工作、交流经验、交换信息、并在行业内部进行交换的资料性、非商品性内部期刊,称为“非正式期刊”。非正式期刊不编入“国内统一刊号”,不得公开发行、陈列、销售,不得进行任何经营活动。

第七条 轻工业部信息统计司是轻工业部科学技术期刊的归口管理部门。具有如下职责:

(一)对轻工业系统全国性科学技术期刊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并负责轻工业全国性科学技术期刊的审批协调工作。

(二)了解和检查办刊情况,组织编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协调解决各编辑部在办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办刊质量的提高。

(三)定期召开编辑工作会议。组织开展期刊工作经验交流。负责组织期刊和编辑人员的评选优秀期刊、先进个人和进行奖励工作。

第二章 审批程序

第八条 凡创办轻工业全国性正式科学技术期刊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办刊应符合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

(二)有确定的主办单位和明确的专业范围和编辑方针;

(三)编辑部的挂靠单位要有一名领导负责主管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保密审查;

(四)有必需的资金、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承印单位;

(五)有健全的编辑部,由具有高级职称并熟悉编辑业务的人员担任专职主编或副主编。期刊编辑部有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专职编辑,一般季刊或半年刊的专职编辑人员不少于三人,双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有相应的编务人员。

(六)公开发行的期刊,其编辑部应有处理外文稿件和书信文件能力的编辑,主要文章应附有英文摘要。

第九条 创办正式期刊,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提出申请书,并须写明期刊的名称、刊期、开本、篇幅、发行范围等主要事项(一式两份)报送轻工业部信息统计司,经审核同意后送国家科委审批,新闻出版署备案。

第十条 两个以上单位合办的期刊,须确定主管部门和一个主要主办单位,由一个部门报批:中央单位和地方单位合办(含委托地方单位承办)的期刊,由中央单位按第九条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与国外有关机构合办的期刊,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的,由中方办刊单位按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申请报批,同时必须提供以下有关材料:

(一)双方合作意向书,包括办刊目的、学科、刊载范围、明确的责任和终审权、版权归属、利益分配、合作期限;

(二)合作对方具有法人资格的登记证明;

(三)合作对方的资信情况。

第十二条 与香港、澳门地区或台湾省合作办刊,按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已办正式期刊如须改变办刊方针、刊名、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文种、发行范围、分刊或合刊的,应按第九条规定报批。

第十四条 已办正式期刊如须变更刊期、增减页码、改变出版印刷机构的,应报轻工业部信息统计司审批,报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备案。

第十五条 创办非正式期刊的主办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的要求提出申请书,报送轻工业部信息统计司审批,经批准后,到当地新闻出版部门办理内部报刊准印证,并向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备案。

第十六条 国家科委每年一月和六月办理审批工作,凡创办正式科学技术期刊的单位必须提前三个月向部信息统计司报送申请表。

第十七条 新创办期刊经国家科委批准后,应持批文到编辑部所在地新闻出版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逾期三个月不登记注册,原批件作废;逾期半年不出刊者,原登记注册自动注销。期刊出版后,应保持期刊的稳定性,五年内不得更改刊名和变动主办单位。

第十八条 公开发行的期刊,可持登记证向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中国国家中心申请国际标准刊号。

第三章 期刊的标准化管理

第十九条 各期刊应当实施有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法定的计量单位,使期刊的编辑出版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第二十条 期刊必须在封底或目录页刊载版本记录,包括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印刷单位、发行单位、出版日期、主编姓名、发行范围、定价或工本费,国内统一刊号或准印证编号须印在封底下方。领有国际标准刊号的期刊应刊载此项刊号。

正式期刊须在封面上刊载期刊名称、年、月、日、期、卷。不得以要目替代刊名。

第二十一条 各编辑部对期刊的总体设计以及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版面安排等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第二十二条 各编辑部要密切与作者、译者、审者、读者的联系,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工作。

第二十三条 编辑人员要热爱编辑工作,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能跟踪和捕捉科技信息,熟悉科技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熟悉编辑、出版、校对业务。

第二十四条 凡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科学技术期刊应建立编辑工作委员会,以确保刊物质量。

第二十五条 各期刊主办单位及编辑部应根据国家版权局《书籍稿酬暂行规定》制定本刊的稿酬标准,对本刊编辑人员可给予适当的编辑加工费。

第二十六条 期刊停办需由办刊单位向轻工业部信息统计司报告并持证明到期刊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向登记机关交回“报刊登记证”或“内部报刊准印证”,报国家科委备案。

第二十七条 为加强期刊工作的管理,刊物出版后要按期向轻工业部信息统计司寄送样本二册。

第二十八条 凡独立经营、单独核算的正式期刊的主办单位,经上级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营业执照,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多种经营活动。

第二十九条 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均可经营国内外广告业务,但必须遵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新闻出版署关于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刊登、经营广告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轻工业部负责解释。

篇8:《光电技术应用》期刊网站简介

《光电技术应用》期刊网站的网址为:http//www.gdjsyy.com。网站设有:期刊介绍、资质荣誉、编委会、版权声明、征稿简则、征订启示、联系方式等栏目。通过上述栏目, 作者与读者可对期刊基本情况和编辑部工作有进一步了解。

为方便作者投稿, 网站设立了期刊的投稿指南及论文格式模板。投稿指南从文章的题名、摘要、引言、结语、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提出对所投稿件 (文章) 的要求、编写方法、应注意的问题等, 供作者参考。论文格式模板以本刊一篇已发表的文章为例, 对刊载文章的体例、格式及部分基本要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采用红色说明文字) , 以节省文章编辑修改时间, 提高录用的时效。《光电技术应用》期刊的电子邮箱为:nloe@vip.163.com。热诚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篇9:技术,让移动阅读期刊更精彩

这个以技术研发为驱动,以打造读者阅读体验为核心,以社会化阅读为方向的数字阅读平台服务商以其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在不断摸索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数字阅读发展模式。在他们迅速发展背后的那些尝试、那些理念、那些坚持,值得处于数字转型期的我们思考和细品。

出版广角:读览天下已经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电子期刊发行平台,请您简单介绍下它现在的发展状态。

屈辰晨:读览天下从2005年开始筹备,2006年成立公司正式运作。最初,公司最初的创始人做了一个VAKA(电子杂志网站),后来卖给了新浪。不过,真的觉得这个方向大有潜力,便涉足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了。读览天下成立后,一直坚持做B2C,当然,也一直坚持在做核心技术的积累和研发,我们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王道,是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讲,读览天下其实是一个以技术为驱动的互联网企业。

成就读览天下,去年是个关键点。2010年,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读览天下审时度势把目标转向移动互联网,一度成为最早上线App store的中文阅读应用,平台用户量也从2009年的1 428 686人激增到4 000 320人次。同时,公司从去年开始做ZAKER(扎客),2010年12月19日正式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目前下载量近40万。ZAKER是一种有互动和分享功能的电子杂志集群,是一种个性化、社会化的数字媒体模式,是电子杂志全新的展现形式。当然,你也可以将阅读到的内容在微博上进行转发、分享或评论。我们把这种称为社会化阅读,这也是我们今后的一个重点开拓领域。

去年我们的收入大概是在1000万左右,如果说是完全盈利的话,现在我们肯定还没有。现在只能说是一个投入的阶段,今年预计我们投入的规模可能还要比去年翻一倍。在互联网上,它很多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是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出来的。这里既有技术的因素,也有团队的因素。如果你不具备一个在互联网上善于运作的团队的话,很多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团队就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打磨。读览天下经过五年的时间才基本建立了一个良性运作的团队,这个是最大的价值。

出版广角:您刚才提到,读览天下目前把方向转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的电子杂志相比,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阅读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

屈辰晨:在移动互联网新的产业氛围下,数字内容的流通覆盖面也开始越来越广。原来互联网只是体现在PC和手机上,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移动便捷的终端出现后,读者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对于内容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平台来说,也创造了更大可发挥的空间。他们可以进行更大范围跨终端、跨平台的服务。另一方面,从商业模式本身来说,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和以前的互联网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并没有更多的变化,但是根据这种移动的特性、手机的特性、GPS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将原来互联网很难发挥的功能和模式都已经完全展示出来了,就比如我刚才提到的社会化阅读方式,把人的社会化的关系整合到阅读中来,甚至还有新的企业结合本地化的服务,做LBS的应用。它其实延展了以前互联网的空间。这里面要考验的一个问题是,以前传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是指只要做一个网站就可以,只要在网站上提供内容就可以,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核心是端到端的一个模式,服务离不开终端了,终端和服务是绑定在一起的。

出版广角:目前移动互联网电子期刊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很多传统杂志对其认识并不是很清楚。读览天下对于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服务价值体现在哪里?

屈辰晨:我们可以为刊社提供覆盖2寸到52寸屏的阅读解决方案,而且是一体化的。从内容的加工制作、发行到广告的数字模式,我们都能帮助刊社完成,而且不会增加刊社的人工成本。我们自主研发的PEP系统研发比较成熟,可以实现无缝的、直接地对接原有的传统纸质制作模式,可以把刊社的内容自动加工成适合各种终端的版本。在实现内容的转换过程中,所有的制作和加工完成大概不会超过十分钟,是非常高效的。

另一方面,读览天下不单单要帮助刊社做传统纸媒的数字化,更要为大家提供在内容的基础上的再增值机会。可能这个服务大家一时理解不了,不管是基于本地化的服务也好,还是基于内容的广告也好,还有其他的联动也好,我们会为刊社和读者打通这个链条,搭建这个桥梁。读者和刊社两者之间的利益都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这个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仅是做了数字化,也增加了我们平台自身的价值。比如,以前杂志社通过邮局发行的时候,是没法掌握阅读行为的,而在我们这个平台上,会定期为刊社提供读者阅读行为,增强刊社对其读者的了解和认识,以此帮助传统刊社更好地把握和改进刊社的运营,也可以帮助传统媒体改进它在新媒体上运营的策略。真的,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多类似的资讯或者借鉴,这些都是有精准数据支撑的。

出版广角:真的很令人鼓舞!但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吧?

屈辰晨:你说的对,技术才是核心!我们有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他们是我们坚实的后盾!

从技术研发这一块来说,我们自己研发了PEP系统,这个系统从2005年开始研发,到2009年才基本成型,我们把它叫做数字原版的内容发行系统。这个系统有几个特点:一是快捷便利的内容生产平台;第二,它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著作权保护机制,通过软保和硬保来实现,软保指在内容生产时加密,硬保是指每个用户绑定了一个终端,这个用户下载文件后,自动和终端生成一段密钥配合起来才能实现阅读,这个内容如果拷到其他终端是没法阅读的。

基本上这套系统从内容传输、处理、发行、生成及阅读实现了全面的著作权保护,这个保护系统文件不太可能破解。另外,这个系统建立了内容提供商、我们和发行渠道的沟通协作机制,工作效率是比较高的。对于内容提供商,不需要额外的软件和系统支持,只需要提供给我们原有的排版文件即可。

读览天下对技术研发一直是非常重视的。现在我们的技术团队大概是40多人,基本占人员配置的40%左右。我们所致力的技术研发,核心就是要解决用户体验问题,只有用户体验好的东西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我们会一直坚持技术的研发,坚持不懈。

出版广角:而对技术研发的坚持,也成就了读览天下持续不断的内动力!而在畅游电子期刊商海的同时,可能赢利模式是关系到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您怎么看?

屈辰晨:收益无小事,谁抓住了读者,谁就抓住了商机,而抓住读者,也要靠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现在我们读览天下平台用户大概是450万左右,今年我们整个用户的规模大概会突破1000万,这些用户应该说是涵盖了国内主流的消费人群。特别是iPad用户群体更是比较高端,消费能力也非常强,关键是有支付意愿。

从盈利模式来说,读览天下一方面是内容的付费订阅。虽然大家对此都有质疑,现在付费阅读被免费阅读冲击得很激烈,但是从我们自身来看,其实用户已经是越来越接受付费阅读了。 而目前国内的支付体系相对来说是成熟的,比如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方式,但是用户的支付意愿还没有完全地释放出来。这一方面需要运营商营销和推广的策略,另一方面还是需要整个大环境不断地改善和成熟。我们还是对此比较有信心,我们一直坚持做付费阅读,并且生存下来了,也看到了付费阅读在不断地改进之中。

另一方面,与我们合作的有1000多家期刊社,基本囊括了大众主流的阅读范围,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日常的杂志阅读需求,对于用户来说,可替代性不强。另外我们会针对某些类型的用户群体提供这种差异化的服务,比如提供这种包月、包季、包年的服务。同时我可能根据每个类别提供打包的服务,比如时尚休闲类的杂志包、财经类的杂志包,这样的服务对于用户的需求来说更为精准。在内容提供的时间上比较及时,很多知名的杂志我们几乎可以做到和纸版的杂志同步发行。而且,在价格上也有优惠。

当然,读览天下不是简单地做一些传统的内容,还有一些新的模式探索,比如我们有广告,以视频的形式来体现,而且是嵌在数字期刊中,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这是我们与期刊社、广告商三方来联动合作的。这个广告不仅仅是一个视频广告,它很容易打通电子商务的模式,来拓展我们的服务和赢利空间。这也是我们今后要思考和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出版广角:和你们合作的期刊也未必都能盈利吧?

屈辰晨:几乎都能有所营收吧。付费阅读原则上我们一般是五五分账。作为读览天下来说,我们承担了内容加工、内容制作、内容发行和内容推广的很多成本,而传统期刊社没有增加直接成本投入。如此说来,他们也是非常合算的吧?

当然,现在这么多的传统杂志社愿意和我们合作,更重要的是大家看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很多传统刊社都认识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要想保护传统媒体的优势已经不可能了,顺势而为是必然的选择,要以更快和更好的服务来留住读者。虽然目前国内数字阅读这块市场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很多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不尝试的话永远不可能顺利地转型。大家现在越来越多地在改善对新媒体的认识,对传统媒体来说无非是载体的变化,但是一样可以增加你的受众,这样的价值已经够了。

出版广角:确实,移动互联网下的电子期刊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的产业环境和各环节的操作来看,您认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期刊要实现真正良性有序的发展,还要关注哪些问题?

屈辰晨:目前,国内的期刊社的思路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期刊社或内容提供商对自身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比如有的可能会想把所有相关数字产业的内容全盘做下来,但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完全可以定位做一个很好的内容提供商,专注自己擅长的,把其他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其价值就能很大程度地挖掘。

对于期刊平台来说,他们所承载的负担要比一般的店商都大。一方面要兼顾到传统的内容提供商,若不巧遇到一些在体制和机制上没那么灵活的期刊社,则会在资源运作上遭遇阻碍,对于平台来说也就得不到一些相应的优质内容资源,那么平台的价值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另外的话,平台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店商,在运作的机制和效率上还是有一些包袱存在的,因为图书或期刊不是一般的商品,无形中受到很多的限制。

除此之外,目前在这个领域也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由于网络出版技术的发展几乎可以使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传播自己的出版物,因此加大了政府监管的难度。由于目前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这些出版信息传播的监控,对违法事实的调查、取证,部门之间协调等都是执法部门面临的新问题。

上一篇: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下一篇:对当前中国企业危机公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