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弹力教案讲解

2024-07-31

第2节弹力教案讲解(通用8篇)

篇1:第2节弹力教案讲解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2.教学重点/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有没有同学玩过弹弓?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自己玩弹弓的本领?

一名学生表演玩弹弓,其余的学生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必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为什么弹弓能把粉笔头弹出去,黑板在被粉笔头碰击之后为什么发出“砰”的声音而且还会留下粉笔印?

学生思考讨论。生:因为弹弓有能量。

师:对,我们把这个力叫弹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弹力 弹簧测力计 投影:学习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研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

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塑性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

师:请一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生: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拉力不恢复原状。)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师:还有不同实验吗?

生:气球用力压,扁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讨论:以上这么多的实验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共同点是:这几种实验器材都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变形。不同点是:有的不受力时恢复了原状,有的不受力时却不能恢复原状。

师: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是哪些器材?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气球。

师: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弹性。

师:谁能给弹性下个定义呢?

生: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师: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2、弹力

师:刚才同学们在弯尺子、拉橡皮筋(或弹簧)、压扁气球时,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讨论。

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下图)

师: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有些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是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如:用手捏一个厚玻璃瓶,玻璃瓶会发生弹性形变,但我们是无法观察到的。我们如果在瓶中灌满有色的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厚玻璃瓶中,用手轻捏厚玻璃瓶并观察细玻璃管中水面的高度变化,就能知道厚玻璃瓶是否发生了形变。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师: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 同学们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生:跳水运动中1m板和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生: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生: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

生: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生: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生: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大家能说出这么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说明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一定是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了,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

师: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思考,再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

生1:用手拉弹簧,逐渐增大拉力,弹簧被拉得越长。生2:用手压气球,压力越大,气球被压得越扁。

生3:将直尺搭放在两个木块之间,观察直尺的形变,然后在尺中央放一个钩码、两个钩码,观察到直尺的形变越来越明显。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越大。

三、探究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之间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支架上的弹簧和一把老师自制的刻度尺进行探究。

师:首先请观察一下老师自制的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线冲齐了弹簧未挂钩码时的下边沿。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弹簧伸长的长度了。

师:另外我还要告诉大家,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g,所以一个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0.5N。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别将1个、2个、3个、4个、5个钩码挂在弹簧下,读出并记录弹簧伸长的长度。

师:下面请**组展示探究结果。生:投影记录表格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师: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

师:要制成弹簧测力计,需要哪些器材呢?请各小组做出选择。然后讨论如何制作弹簧测力计,即具体制作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

生1:我们选的材料是:木板、弹簧。制作步骤:①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零刻线。②在弹簧挂钩上挂1个钩码,在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画出对应的刻线。③量出从零刻度线到挂上钩码后弹簧最下端对应的刻度线的长度,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0.1N,并画出刻线。④按0.1N的长度依次画出刻线.生2:我们选的材料是:木板、弹簧。制作步骤:①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零刻线。②定终刻线:挂四个钩码,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为2N。③根据最小刻度的要求,在0~2N 之间平均分格,画出所有刻线。

……

师:同学们的制作方案都很好,请用你们认为的最佳方案制作弹簧测力计。我们统一要求:制作出来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2N,分度值为0.1N。制作过程中请注意相互配合好。

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

师:你是否觉得我们的弹簧测力计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学生思考交流。

生:可以把弹簧下面加了一根线,可以方便挂上物体测量。生:可以在弹簧的最下端固定了一根指针,可以使读数更方便。

师: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生: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师: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学生演示,结束后同学们交流。

生: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学生示范)。

生:拿弹簧测力计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生: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测力计。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然后归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则。

学生实验并交流。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点。(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测力计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测力计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课堂小结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板书

篇2:第2节弹力教案讲解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 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对A: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0,弹簧秤A的读数为2.0N;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课堂练习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C)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D)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

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分别计算出五次弹簧的伸长量△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课堂小结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篇3:第2节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识别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4、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一个人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

(二)、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三)、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完成导学案)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逐渐发育成人。

植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

2、探究过程

(一)细胞分裂

教师提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细胞中的怎样变化?

(二)细胞成长

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导致整个细胞体积增大。

(三)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

步骤一: 展示细胞分化课件: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随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后来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仍具有分裂能力,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结合教科书中的图5—15植物细胞示意图,根、茎、叶表面的一层细胞群,即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内部部分的功能;叶、果实的叶肉、果肉,细胞壁薄,液泡大,属于营养组织,具有营养功能;茎、叶脉根等处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属于疏导组织;那些仍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分生组织,最后这些不同组织组合再一起。总结功能特点。

步骤二:番茄的果皮与果肉,用手摸一摸,用牙咬,尝尝它们的区别何在?表皮具有什么功能,果肉具有什么功能?

步骤三:学生讨论:动物和人体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滑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你考虑一下皮肤中可能含有哪几种

组织?

教师:出示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剪

贴图。

学生:结合教科书中的图5—16人体的基本组织示意图,识别人体的四种组织?区分它们的特点、分布、功能。

步骤四:

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最后植物体由小长大;人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分化,逐渐长成婴儿,慢慢成长为一名中学生,而在他周围是鸡蛋、面包、牛奶、蔬菜等食物。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成长中对父母的索取,从而唤起学生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感意识。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细胞分裂—细胞成长—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植物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及功能,动物和人体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及其功能。

四、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篇4:第2节弹力教案讲解

教学目的 :理解 礼仪和职业礼仪的基本理念,了解礼仪的特征和原则。了解职业礼仪的 内涵及适用场合,理解塑造职业形象的意义。掌握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途径。

教学内容 :礼仪和职业礼仪的基本理念,礼仪的特征和原则。职业礼仪的含义,塑造职 业形象的意义。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途径。

教学重点 :塑造职业形象的意义。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途径。教学难点 :礼仪的特征和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时数 : 2 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礼仪的内涵: 从社会现象而言, 礼仪是一种社会文化,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道德水平高低的尺度,也是社会精神面貌和开化程度的反映。

从学科而言,礼仪是一门人文应用科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交际行为规范的学科。

一般而言,礼仪是指 人际交往中,以自尊敬人、约定俗成的惯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完美行 为。礼仪,是对礼节和仪式的统称。

从狭义角度来讲, 礼仪是指国家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及个人在一种正式活动和一定环境中采 取的行为、语言等规范。

从广义角度来讲,就个人层次而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的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志。礼貌是礼仪的内涵,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礼仪的特征(一 普遍性(二时代性(三规范性(四可操作性

三、礼仪的原则 • 敬人原则(二自律原则(三平等原则(四适度原则(五从俗原则(六宽容原则

第二节 职业礼仪的定位

一、职业礼仪的内涵(一职业礼仪的 含义

职业礼仪, 是就职业人员而言, 是指各行业的职业人员, 在因为工作需要的人际交往中,应 遵守的交往的艺术。是职业人员必须要讲究的自尊敬人的行为规范。它包括言行举止的规范 和美两个层次。

(二适用场合

二、学习职业礼仪的意义。

(一良好的礼仪行为,能够改善和提升一个组织的形象,提升一个组织的生命力, 有助 于提高一个组织的经济效益。

(二对个人而言,讲究职业礼仪,能有效地提升个人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利于 人际沟通与交流,同时有利于 维护所在组织的形象。

三、三 A 原则:善于 接受对方, 善于 重视对方, 善于 赞美 对方, 是职业人员待人 接物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学习礼仪的基本途径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呢?

一、掌握职业礼仪的原则,是前提。

要让大家都有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每个人就必须把自己不符合社会环境需要的随意性, 用同一尺度、同一标准来进行约束和规范,这尺度、标准就是礼仪。

二、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是基础。

礼仪虽然是外在的表现,但却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的综合反映和自然流露。

三、强化礼仪规范实践训练 , 是重点。人才的培养的规格应为内秀外美。

要会做,做得美,就必须花大力气进行规范实践、训练。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对个人外在素 质的培养。训练良好的体态、规范的姿势, 刻意纠正不雅观的举止等。反复运用, 重复体验, 才能真正掌握。

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关键。

日常生活、工作中,刻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坚持按礼仪规范 行事,养成习惯。并不断学习,且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最终成为一 位优秀的职业人员。

课堂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布置作业

1、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呢?

篇5:《第4节 动物的行为》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2、学会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能力目标:

1、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2、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培养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分类。难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1.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大部分有助于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所以动物行为可以说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2.动物行为是通过一系列 神经系统 的反射活动、激素 的分泌活动的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动物的许多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1.婴儿一生来就会吮奶,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婴儿吮奶是一种由与吮奶有关的刺激物直接刺激婴儿的感受器(如嘴唇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完成。在一种相应的刺激下,不需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2.动物求偶行为。

到了繁殖季节,雌雄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求偶行为,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3.动物的摄食行为。动物为了生存而具有的索食行为,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如同人类婴儿的吮奶行为一样。4.有些动物的群聚生活行为。

如蜜蜂、蚂蚁、鱼群的群聚生活行为也是一种本能行为。5.蜜蜂和蚂蚁的通讯行为也是由遗传控制的先天性行为。

6.以上所举的例子的动物行为都是动物 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它们受遗传的控制,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 先天性行为,也叫本能。[思考讨论] 你能列举动物还具有哪些先天性行为(即本能)吗?(如:禽兽的攻击性行为,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飞等)

三、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将老鼠放入迷宫中,开始时老鼠乱窜、乱撞,找不到出口,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再放人迷宫,老鼠能很快找到出口了。

老鼠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是 通过训练、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2.黑猩猩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行为。

3.在动物园、马戏团、海洋馆中,许多动物都能做一些精彩的表演,这些行为都需要长期训练,是动物在学习中得到的一种行为。

4.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 大脑皮层的参与。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适应环境 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四、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1.人不仅能对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是更高级的神经活动。

2.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例如:当我们看介绍美味佳肴的文章时,会流口水,分泌唾液,这是对文字刺激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中的各级神经中枢来作出相应的应答。

当我们听别人讲恐怖的故事时,会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这是对语言刺激的反应。

五、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遗传的行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如:膝跳反射、吸吮反射、角膜反射等。2.条件反射。

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

六、科学探究

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

“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愉快时,学习、工作的效率高,差错率低;而情绪低落时,学习、工作效率低,差错率高。

这是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人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那么对我们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精神因素有哪些呢?我们如何应对呢?(2)设计研究方案:

篇6: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

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⒊认识滑轮的实质。

⒋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实质。难点: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除了杠杆之外,滑轮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使用滑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2节 滑轮。(也可实物或课件导入)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81-83页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81想想议议,为什么胖子能拉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 2.参看课本p82图12.2-2,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 3.阅读课本P82实验,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4.阅读课本p83,知道什么是滑轮组?理解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5.阅读课本p83科学世界,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 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轴_____的滑轮叫定滑轮,轴_____ 的滑轮叫动滑轮,把_____ 和_____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定滑轮的特点是使用定滑轮_______,但能改变动力的_______。(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3.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____,但不能改变动力的_____,且要多费 _____。

4.滑轮组的特点是既节省了_____,又能改变_____,要多费距离。5.滑轮组中F与G的关系是:_____。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5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结合课件)定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__.定滑轮的实质:_____________.动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__.动滑轮的实质:_____________.(三)小组合作 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结合课件)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滑轮在使用时,如果它的轴______,这种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能够______,但是不能______,它实质上是一个________的杠杆,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______滑轮.

2.有一种滑轮,它的轴可以随物体_______,这种滑轮叫动滑轮,使用动滑轮能够_____,但要____.它的实质是 _______杠杆.3.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滑轮组,使用它既可以_____,又能够__________使用一个滑轮组提起重物时,人对绳子的拉力是80N.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可以匀速提起______N或_____N的重物.

4.把重力为3 N和9 N的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平衡时,两力臂之比是______.5.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滑轮组省力多少的规律是()A.绳子的长度越长越省力

B.拉住定滑轮的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 C.拉住动滑轮和物体的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 D.省力多少是一定的

6.下列各滑轮组中拉力与重力的关系分别是:

师用课件展示答案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篇7: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理解并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能正确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

2、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教学用具

多媒体、烧杯、温度计、水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问】多媒体播放嫦娥二号奔月的视频。嫦娥二号发射,进入月球轨道三次制动,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 【师问】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推动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目的】激发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二、新知介绍

1、内能的概念

【师问】什么是内能?对下列四图进行类比----分析------完成填空。

【生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弹簧变形时的相互作用力具有弹性势能。处于热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师归纳】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能量。单位:焦耳(J)。

【师问】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生答】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师归纳】

物体的内能是对一个物体而言,不能说单个分子具有内能。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师举例】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很剧烈,它具有内能;冰山上冰冷的冰块,虽然温度很低,但其内部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它具有内能。一切物质内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我们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内能。

2、探究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师问】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具有的内能是否相同?

【生答】不相同

【师问】哪种情况下内能比较大?为什么? 【生答】热水内能较大。

【师讲解】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反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低,内能越小。【师问】一杯75℃的水比一桶20℃的水的内能大吗?为什么?

【师讲解】物体的温度、质量、体积和状态均不同时,无法比较内能的大小。2)【师问】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那么改变物体温度的方法有哪些呢? 【实验演示】----升高铁丝的温度

①普通的一根铁丝,我们能通过哪些方法使它的温度升高?(即使它的内能增加)【生答】

A、放在太阳下晒 B、在石头上摩擦 C、放在热水中烫 D、放在火上烧 E、用锤子 敲、放在手中捂 G、用力反复弯折

【师讲解】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3)【师讲解】---热传递

热传递: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师问】将铁丝放在热水中。思考它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生答】

铁丝: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热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师归纳】

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热传递方向: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热传递的过程实质:是内能转移的过程。

【目的】学生通过 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做功

【师问】下列图示现象是利用什么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实验探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实验一】观察实验1:

描述实验现象。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生答】实验现象:棉花燃起来。

【师讲解】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目的】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2)【实验二】当瓶塞跳飞出时,是瓶内水蒸气对瓶塞做功,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液滴,于是就观察到“雾”这种现象。

3)【生活中的做功现象】

擦燃火柴时,火柴的温度升高 ,内能 增大。这是通过 做功的方式 改变火柴的内能。将金属块在砂石上迅速地来回摩擦,金属块和砂石的温度升高 ,内能增大 ,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知识拓展】一小杯水和一大桶水,它们的温度相同,它们的内能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一个的内能大?

【师讲解】物体的内能还与它的质量有关。【师问】

若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 若物体内能增加,是否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5、例题讲解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能是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所具有的能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当降到0 ℃时物体就不具有内能了 D.物体运动得越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师讲解】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一个物体可能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物体具有内能的多少与机械能的大小间没有直接联系。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但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可以利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

2)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师讲解】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的高低影响分子运动平均快慢,对分子动能有影响。内能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有关,所以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周围吸热,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它反映了物体能量的变化量,所以经常用“吸收”或“放出”来描述热量,不能用“含有”或“具有”等词来描述。

【答案】 A

三、课堂练习

1、关于内能,下例说法中正确的是(C)A、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C、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 D、物体的机械能增加,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2、下例事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的是(B)A、地球外的石块,坠入地球的大气层,成为流星 B、凉鸡蛋泡在热水中温度升高 C、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 D、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

课堂小结

一、内能的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热传递: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减少。

板书

一、内能的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热传递: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篇8:第2节 密度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得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知道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3.会根据密度公式ρ=m/V及变形式m=ρV和V=m/ρ计算物体质量或体积。

4.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出示肥皂块和泡沫)怎样区别?(再出示两杯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如何区别?

(展示一个奖牌)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材料的?怎么知道?请大家传看。我们有时可以从外观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分辨,例如自来水和矿泉水,外观根本无法区别,所以我们想知道能不能有一个更科学的方法来区分呢?引入课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板书:6.2 密度)。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3-116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什么叫密度,用什么表示,它的单位有哪些? 2.读P114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密度。3.找出密度的应用。

4.请认真学习P115页例题学会做题步骤。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下面的检测,注意思考,独立完成。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______。2.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3.密度的公式为:ρ=mV,密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密度的另一个单位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两者之间的关系是:1 g/cm3=________kg/m3。

4.学生奶的密度为1.03×103 kg/m3,含义是_____________.它还可以等于________g/cm3。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合作探究

找几块不同体积的金属块,测出其体积和质量,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怎样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猜想: 2.设计实验

①实验方法:用体积不同的金属块进行实验,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②画出实验表格;

③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3.换用塑料泡沫板作实验样品,分别测出它的质量和体积,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完成实验表格。

4.观察所作的图像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点拨:

1.描坐标点时,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可以降低作图难度;在原点的数据是否有意义,会引起画法的不同。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3.密度是物

质的一种特性,公式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它反映的是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但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训练题。1.关于密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密度是物质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物质的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与物质的体积、大小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只要质量不变,它的密度也不变 2.下列现象中,物质的密度发生变化的是()A.一杯水倒掉一半 B.一块铁热胀冷缩 C.一块玻璃打碎了 D.粗铜丝变成细铜丝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密度是物质的性质,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物质的密度都不会变 B.在密度单位中,g/cm3比kg/m3大 C.物体里所含物质越多,它的密度一定越大 D.体积越小的物体,它的密度一定越大

4.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过一段时间,水全部结成冰。则水结冰后()A.质量变大 B.质量不变 C.密度变大 D.密度不变

5.新化白溪腐乳以其口感细腻,味道纯正而远近闻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现测得一块腐乳质量如图所示,体积约为10 cm3,则其密度约为________kg/m3.若吃掉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密度的相关知识,要注意对比分析,为密度的应用学习做好准备。

上一篇:小学语文的基本课型有哪些?下一篇:陌上花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