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镇五星村考察报告

2024-04-20

白头镇五星村考察报告(精选3篇)

篇1:白头镇五星村考察报告

崇州白头镇五星村幸福美丽新村相关情况介绍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新村鸟瞰。(崇州市农发局供图)

五星村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下辖2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78户,总人口3066人。2013年以前,村民主要以小聚居的方式散居在各处林盘。2013年6月,五星村启动新村建设,新居规划和建设风貌一出来,短短时间,800余户村民中就有731户村民参加了新村建设。五星村农民新居规划了3个点位,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包括水、电、气、路、绿化、健身广场、民俗广场等)。

据了解,随着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一条桤木河湿地,五星福居、五星逸居、五星闲居三个幸福美丽新村,三个现代农业产业主体布局托起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环境也变得舒适了,村里的产业则还在持续发展。曾经,由于全村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种植模式单一,缺少有力的经济增长点,村民增收难度较大。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800元。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幸福美丽新村。(崇州市农发局)

白头镇副镇长易惰介绍说,在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五星村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这些项目的引进解决了不少农民的就业问题。

为转变经营模式、提高农民收入,五星村于2012年4月成立了‚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谈及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该合作社理事长赵水伏充满信心,‚现在,五星村所有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达到361户,经营面积951.81亩,统一经营率达到100%。合作社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分为粮食规模种植、种养循环、立体养殖、育秧中心、农机、粮食烘干加工中心数个经营小组。并且注册了‘白头五星’农产品品牌,推行O2O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篇2:白头镇五星村考察报告

关键词:武德镇抬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武德镇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东北部,北依沁河,东连武陟县,南到黄河。温县盛产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是远近闻名的怀药之乡,同时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武德镇抬鼓又名吉庆鼓、吉祥鼓,据说创编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当时的天地会要敬天祭地,反清复明,召集人马时就敲鼓,声势浩大,振奋人心。鼓点子敲起来的时候,镇上13个村子都可以听到,甚至一直往南20里地的赵堡街(属赵堡镇)都可以听到。天地会瓦解后,抬鼓却在武德镇一带流传下来。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的大老爷们儿都参与抬鼓表演,光着膀子游村,还要与相邻的村子“对敲”,比的是哪个村的人多,哪个村的鼓敲得最响亮、最好听。北方的冬天很冷,但因为心里高兴,光着膀子敲都不觉得冷,人们的脸上和身上都是汗,却没有人叫累,越敲越起劲,越敲心里就越高兴。抬鼓表演中融入了一些武术套路,丰富了内容,形式更多样化。

清末民初,连连战乱,社会动荡,抬鼓陷于瘫痪,像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渐渐地被人们冷落了。尽管鼓谱完整地保留下来,其中蕴含的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的哲理却无人知晓。民国初年只有正月初一、初五、十五、十九(添仓)的时候才敲,此时的抬鼓既有敬天祭地的寓意,又有民间娱乐的功能。解放后,武德镇重新购置表演器具,开创了抬鼓的新局面。再后来的一段时间,人们忙于生产、生计,敲鼓的寓意就转变为“打鼓镇穷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地方文化部门都要组织文艺汇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好转,抬鼓的意义更多倾向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它成为当地民众参加节庆、庙会等文化活动时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表演活动,带来喜庆、祥和、热闹的氛围。近年来,抬鼓多次参加省、市一级举办的节日庆典、文化展演活动,比如2006年参加河南省“春满中原文化庙会节目展演”,2007参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7年3月武德镇抬鼓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抬鼓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

2011年2月17日(正月十五),我从家里赶到举行汇演的现场。整条街禁止车辆通行,每一个村都在排队等待入场。人很多,表演的进度快,表演完已近中午。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观看武德镇抬鼓(后来才知道,其实是表演者的应付,并没有真正的表演完全部套路)。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演出,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以及带给我的震撼,鼓声急缓有致,高潮迭起,强悍有力,扣人心弦。在那次的演出上,我有幸见到了抬鼓传承人黄占利老人。当我向队伍中的一位老人了解有关抬鼓的具体内容时,那人把我带到了黄占利那里说:“你问他,他最有发言权。”老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但是依然神采奕奕,倒像是60岁。据他讲,古时侯抬鼓表演的队伍十分庞大,少则五十多人,多则上百人,场面宏伟壮观。每次表演,必有12面鼓一起上阵,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顺顺当当,风调雨顺。再加上大镲、马锣、小云锣,还有一种俗称“叫勾”的乐器搭配敲打,气势显得更加威武雄壮,大气磅礴。艺术风格古朴典雅,深邃凝重,整个鼓曲听起来自由欢快。

队伍中位于第一排的是四个领点(节奏)的,手执小云锣。第二排有三个人:两个持马锣的站两边,手举黄、红两面三角旗的指挥站在中间,三角旗上是龙凤图案。而后是12面印有“武德镇村委会”6个字的大鼓纵向排开,每面大鼓配两人敲打,在大鼓上有红布条攀在人的肩上,抬鼓也就因此而得名。每个敲鼓人的边上配一个打镲的,打镲的旁边是手举龙凤锦旗的小孩子,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0岁以内,这也是队伍的最外围。在队伍的末尾是两个打镲的。旗帜的颜色很多样,有红、黄、橙、绿、蓝、黑、白七种颜色。12面鼓,24个敲鼓人,24个打镲人,24人举旗,4人敲马锣,4人领点,外加一个指挥,场上共计81人。

据老人讲,表演当天马锣没有上场,因为没有人会敲。在以前的表演形式中一鼓配三镲,“叫勾”领鼓、领节奏,马锣在鼓声之前,“叫勾”之后。执马锣的共计6人,纵向队伍的两边各3人。古时候是一鼓配4副马锣。马锣的声音应该护得住鼓的声音,镲和“叫勾”声音的配搭与鼓的声音很和谐,带来的视听感觉要比现在恢宏气派很多。旗帜的颜色和质地也不像现在这样随便。以前的旗帜是绸缎做的,上面的龙凤是丝线绣的,质地厚实,看起来极为气派。2006年,抬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占利强烈建议下,村里备了四十面旗,但旗帜的质地不能跟以前的旗帜相比。现在的旗帜图的是新鲜,古时候的旗帜图的是气派。古时候旗帜的颜色有大红、粉红、土黄、柠檬黄、橙色、深蓝、浅蓝、深绿、浅绿、黑、白十色。鼓帮上过去写的是“武德镇天地会”, 1977年改为“武德镇革委会”,1997年改名为“武德镇村委会”,2006年重张了几面新鼓,此时的鼓帮上不在是墨迹,改为电脑印刷体“武德镇村委会 ”。

解放前不允许妇女参与表演。解放后,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队伍中就有了妇女的身影。妇女打镲,男子敲鼓。以前的镲有7市斤重,由于妇女参与,乐器做了调整,将7市斤重的镲改为3市斤重。参与表演的乐器各具特色,服装的颜色和样式不尽相同。队伍两列孩子们的服装为白色,类似于太极服,只是腰间多了一条金黄色的腰带,没有头饰;妇女的衣服是大红色的,头饰是百鸟朝凤,凤头也是红色的;抬鼓、打镲以及指挥者的着装是黄色,一块黄头巾包头;领点的除了黄色的服装和头巾外还有一件披风,披风上有龙的图案。我问老人这些服饰、头饰经历了哪些变化。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笑说,现在的服饰没什么特色,都是民族服饰店里买的,很劣质。用老人的话讲,就是“全部现代化”。古时候都是农民参与,没有服装。现在各个鼓队同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服装,完全被现代化了。

现在的鼓槌不同于传统的鼓槌。传统的鼓槌粗而短,现在的鼓槌质地是桑木,细而长,小拇指一般粗,一米左右长。鼓槌外面用花花绿绿的布条缠起来。在以前,一人一鼓叫跨鼓,鼓面直径60公分,鼓槌质地是榆木,短小,着鼓点很随意,但声音很稳很厚重。后来变为二人一鼓,鼓面直径90公分,所以叫抬鼓。如果鼓槌太短,就着不了鼓;如果太粗,人费力气,所以改进成了细长的。鼓锤的另外一点改进就是鼓锤是有一定的弧度的,一方面着鼓点小声音响亮,另一方面有弧度的鼓锤在着鼓的瞬间和手之间有一定的缓冲,不至于震手。鼓锤的外面除了缠花花绿绿的布条外,还缠有被染了各种颜色的鸡毛,一亮鼓锤,鸡毛满天飞,此时的鼓锤更像是鸡毛掸子。当鼓敲起来的时候,齐刷刷的,毛茸茸的,甚是好看。现在不愿意费事,偷工减料,没了鸡毛,改榆木为桑木。

每段鼓曲要以五声鼓开头,三声鼓结尾,它的寓意是五谷丰登、三阳开泰。鼓谱分九路,开头一小段是开鼓,每一路的结束都归结到开鼓,再由开鼓开始进行下一路。鼓谱没有一路鼓谱,从第二路开始到第十路鼓谱结束后又回到开鼓,这是一遍,寓意九九归一。武德镇抬鼓最大的特点在于有套路,表现急缓有致,时而犹如万马奔腾,时而犹如春风拂面,旋律扣人心弦。现在表演的只是二路、三路以及四路,因为这3路鼓谱大伙最熟悉。每次表演前,都要专门组织大伙学习鼓谱、练习打鼓。大多数人对鼓谱是“半盆糊涂半盆浆,打着打着就迷糊”。打鼓的看指挥,由指挥来揣摩时间。时间差不多了,不管3路鼓有没有表演完,就草草收场。个别人明了没打完,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完没完,反正是结束了。观众看的是热闹,领导看的是形式。抬鼓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粗犷,所以过去打鼓的大都是些“二蛋”,现在的鼓打起来斯斯文文,远没有表现出鼓的特点。

当我们用历时性对比的眼光来看待武德镇抬鼓,可以发现它的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表演形式多样化且具有地方特色,道具及服饰风格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一层不变的深刻的鼓谱寓意却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沉默,成了时代的见证,成了“遥远”的历史。

篇3:埠江镇喜摘“五星级小城镇”桂冠

近年来,该镇立足地处油田腹地的区位优势,坚持“产、城、村”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拉大城镇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品味,扩大商贸规模,增加城镇人口。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带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产业支撑有力、特色优势明显、人居环境优美、中心地位突出”的生态油城,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和谐发展之路。目前,镇区人口已达5.2万人,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该镇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小城镇进行准确定位,着眼长远发展,适度超前,科学规划。2010年,镇政府聘请河南省规划设计院对全镇小城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在修订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坚持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既考虑当前实际,又兼顾长远发展。已建成行政办公集中化、旅游服务聚集化、商贸物流专业化、工业产业园区化、文化教育精品化的新格局,形成“布局合理、生态协调、环境优美、工业发展、文明富裕”的生态小镇。

引进外力、多元筹资,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为了打破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资金瓶颈,该镇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克服“等、靠、要”的落后理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坚持采取发展产业、夯实财力,落实项目、统筹建设,招商引资、盘活资产等多种方式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先后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100多亩的建设用地征拨和必要的前期投入。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通过积极申报、落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油田建设援建项目,如安全饮水工程、试验学校建设、港湾站、中心大道和迎宾大道改造等,并认真抓好落实,使该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小城镇功能逐步配套。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规划和改善基础设施后,又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引进外资投入4.5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助推小城镇建设进程。四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的小城镇建设中,既能促进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又能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就业和致富,还能拉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向小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率。

加强管理、夯实基础,提升小城镇凝聚能力。该镇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双轮驱动,把保证设计标准和建设质量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生命线,坚持把好设计和施工关,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高质量地组织施工,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四化”工程,创建优美环境。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城镇管理,不断优化城镇人居环境。对镇中心大道、工业大道、迎宾大道和府南路进行了改扩建和美化、亮化。出台了《埠江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落实了分管领导负责制、镇职能部门和业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形成全方位管理机制。加强环卫投入及管理,实行物业化管理,对镇区环境卫生实行全天候保洁,各种生活垃圾的定点投放、定时清运,实现镇驻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结合“两争一迎”工作,采取定人包段的方式对国道和省道等重点路段进行了经常性保洁。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抽调精干力量对全镇乱搭乱建、探头经营等现象予以彻底清理整顿,成立专门综合执法队,各村配备专职协管员,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设行为,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小城镇的档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凝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一篇:不死鸟优美散文下一篇:工作终结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