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反思

2024-07-26

十个反思(精选6篇)

篇1:十个反思

学习“教师十个能否”反思

近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专题会议、开展反思讨论;每位教师对照“十个能否”反思了自己的思想行为,表明了立场。

经过反思,我深感思想就像房间也需要打扫,即便不打扫也需要维护和保养。所以,对照“十个能否”,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生相处的过程,认识到自己能够牢固树立维护稳定人人有责的思想,认真值班,填写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能够做到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平时注重民族团结,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我还严格贯彻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遵守“两个不得、五个严禁”的要求,自觉做到不信教、不参加宗教活动、不传播宗教思想;坚决不传、不信、不存储网络、微信等网络上传播的各种不良信息;主动对学生进行抵御宗教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教育;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头脑,崇尚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通过本次“十个能否”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89中的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在教学中对民族学生的管理更加的关心和爱护,细心辅导,悉心教育;对来访的学生家长,态度和蔼,热心接待,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能处理的问题当场处理,处理不了的能够耐心的解释。对待学生及家长简单、粗暴、不耐烦的态度看不到了。面对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事,敢于斗争,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篇2:十个反思

我校开展“教师十个能否”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分为学习教育阶段、对照检查阶段、学习教育活动取得的成绩 三个阶段进行。现将我校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对照检查阶段

1、把学习贯穿始终:反复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生着装要求》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后,我校党支部立刻行动,部署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学习习总书记在全会上的讲话,大力宣传。并要求做好笔记、写心得体会。

2、逐条逐项对照检查:我校组织每一位校领导和教职工,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放下包袱,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严格按照“教师十个能否”的内容和政治标准、岗位标准、家长标准,以现代化为引领做到心灵美、外表美、语言美,思想上要坚持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讲台上争做学生心中的好教师,同志们当中的好模范,工作、生活中要以嵌入式的方法做好民族团结的表率。,认真进行逐条逐项对照检查,并将形成的个人初步对照检查材料进行了公示。

3、广泛征求意见:我校通过“群众提、互相帮、领导评”的方式,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的形式,广泛征求了教职工、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4、进一步完善充实对照检查材料:我校根据对照检查结果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剖析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再次将对照检查材料进行了公示。再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对照检查材料,做到问题准、根源明、认识深、措施实,形成较为完善的对照检查材料二稿。

5、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校党组织召开了对照检查剖析大会,班子成员、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三个层次进行剖析发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各教职工剖析深刻,自身从中受到教育。从工作态度、学习劲头上有了明显的改观。

6、边查边改、立查立改:为使此次活动取得扎实成效,我校将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立查立改的要求贯穿这次活动的始终。从活动一开始,就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能够整改的就立即解决,不做样子、不走过场。

(二)、整改落实阶段

1.认真进行反思。每位教职员工都要围绕“教师十个能否”学习教育内容,认真进行深刻反思,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从十个方面查找出问题和不足产生的原因惊醒深刻的分析,从主观思想上分析存在的根源,反思明白了什么?感悟到什么?今后如何去做。最后形成个人反思材料。教职工的反思材料由党支部书记负责审核把关。

2.确立整改目标。牢牢抓住清理问题、整改提高这个重点,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和反思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确立整改目标,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明确整改时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整改方案包括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间。

3.填写整改台账。根据个人的整改方案,整理并填写好整改台账。校领导把关审核。

4.落实整改措施。一是自我整改。个人针对查找出的不足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逐条逐项进行整改。二是帮助整改。教育局领导帮助学校全体师生做好整改工作。三是督查组指导整改。四是互相帮。通过各种整改措施,突出重点解决广大教职员工政治上不强,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不清、态度暧昧的问题;重点解决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应付差事、敷衍塞责的问题;重点解决进取心不强,安于现状、混日子的问题;重点解决事业心不强,只谋人不谋事的问题;重点解决奉献意识差,教学质量低的问题。

5.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届八次全会内容,撰写心得体会。6.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法制考试。7.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宪法》。8.对广大师生进行法制宣传。

(三)学习教育活动取得的成绩

1、通过以上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教职工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在学习中能够认真详细的做好笔记;拖拉、抱怨、抵触的现象没有了。

2、通过以上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思想,能够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对民族学生的管理更加的关心和爱护,细心辅导,悉心教育;对来访的学生家长,态度和蔼,热心接待,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能处理的问题当场处理,处理不了的能够耐心的解释。对待学生及家长简单、粗暴、不耐烦的态度看不到了。面对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事,敢于斗争,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3、通过以上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增强“四种意识”即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岗位意识。在工作、生活中面对大是大非,急难险重任务,敢于担当;面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时,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干事创业,能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落实工作;面对教育教学工作,能带头做到爱岗敬业奉献,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四风”问题,不折不扣完成任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前那种嫌任务重、畏难、工作作风懒散、行为拖拉的现象看不到了。争做政治上强、能力上强、作风上强、心力上强的人民优秀教师的风气普遍增强。

4、通过以上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教职工能够主动自觉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时代新风尚,不做有损公共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事,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对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责任心、进取心、事业心和奉献意识在不断加强;真正的关心、热爱学生,做到公正、耐心;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不再发生;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得到改善;穿戴不符合教师职业规范的服装的问题得到解决;面对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对教师新的要求,能做到积极主动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过程性管理中,每个环节基本能够做到位;在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能动脑筋、想办法;在为人师表、服务群众方面,能够积极努力。过去那种侵犯学生权益、体罚学生、备课不认真、批改作业马虎等现象得到治理。争做心灵美、语言美、外表美的优秀人民教师正能量在扩大。

篇3:课堂反思的十个方面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吗?

设计完一节课, 教师首先应自问:“我设计的这节课,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十分突出呢?”所谓目标明确, 体现在目标十分完整, 即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和谐地融为一体, 两类目标都很明确, 都有落实的具体措施。所谓重点突出, 体现在教学的重点很突出, 时间上有所体现, 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有具体的突破方法。

二、结构科学、训练落实吗?

衡量课堂结构的主要指标是课堂时间结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 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教师应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把更多的课堂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简明教程、简练语言,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 保证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当堂互助、当堂检查、当堂反馈、当堂过关。

三、帮助有效、评价到位吗?

在课堂上学生最需要得到的帮助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 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帮助。教师必须把课堂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有明确目标与任务的自学与合作学习, 而把自己“脱身”出来, 用于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题目。课堂评价, 尤其是激励性评价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激励的时机、方式至关重要, 教师必须研究本班每位学生的特点, 采用恰当的激励办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课堂激励。

四、学生有多少思维空间?

判断课堂高效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思维空间的大小。决定课堂学生思维空间的因素至少有4个:一是教师提问的质与量;二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三是教师课堂替代的量;四是属于学生的思维空间。

所谓教师提问的质与量, 是指教师所设计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的不同, 初定提问的基本数量, 以保证课堂上的问题出现的频率适中。

所谓教师课堂替代, 是指原本属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或是通过学习与同伴讨论与互助能够完成的事, 教师进行了有意无意的替代, 从而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替代得越多, 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越少。

所谓教师教学艺术, 是指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教师应先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 要求全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思考, 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纸上, 教师逐个检查, 而后再进行提问, 那么全班学生的思维量就会大大增加。

所谓属于学生的思维时间, 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自由学习的时间。如果教师整节课以讲代教、以教代学, 那么学生就没有课堂思维的时间, 自然也就丧失了课堂思维的空间。

五、有几位学生课堂表现?

在课堂上那些重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教师就显得特别高明;与学生的集体表现相比较, 课堂上的个体表现将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一次成功的课堂表现机会, 将可能树立学生一辈子的做人信心。有意识地多创造几次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让更多的学生尝试到好处, 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初步设计完一节课后, 教师要反思这节课上能给学生创造多少次的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六、是否响起课堂的三声

课堂的笑声、掌声、欢呼声, 是师生情感交流与树立学生学科情感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激励学生产生自信心与学习动力, 而且可以帮助改变学校与教师在青少年中的形象。

七、是否感悟到做人道理?

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但是教师完全有办法让学生感悟做题后的收获, 谈谈学习一节新课后的最大收获, 总结一节课中最难以理解的地方, 归纳完成一份练习后做错的题型。

八、赋予学生那些生存力?

在学校里、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未来意识, 而且应赋予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存能力有以下几种。

1. 自学能力

自学, 尤其是在他人帮助下的自学, 在任何教育体系中, 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2. 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存能力的范畴, 学习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能力、处理能力、信息生成能力、信息感应能力与信息筛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阅读、交际、沟通、上网检索等有效手段, 获取跟课文有关的所有信息, 并通过选择、重组、运用已有信息, 概括、综合表述所需信息, 使之成为对利用者有用的富有特性的再生信息。

4.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无论社会怎样变化, 都要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 主动地作出判断和行动, 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自律, 善于和他人协调, 善于为他人着想, 感情丰富和充满人生;能够强健地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动手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发明创造的基础能力。

5. 共处能力

共处能力包括与他人共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 现代人应当具有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强力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掌握对美好事物和大自然的感动之心、憎恶扬善的正义公正之心、尊重生命和人权之心等基本伦理观;具有懂得体贴他人的亲切之心, 能够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并产生共同理解的温暖之心, 有志愿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九、本节课都有哪些创新?

学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每设计完一节课后不断地反问自己, 这节课与上节课比较都有哪些创新?不论是教学方式、方法、技巧, 还是教学程序与内容, 都要追求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十、多数学生能够应试吗?

篇4:十个反思

1.反思成功预设

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料、备练习、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等,是谓课中有效生成。反思成功预设就是将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如巧妙的新课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合理的时间分配、机智灵活的回答、典型新颖的案例、默契的合作交流、精辟的归纳概括、完美的课堂小结等精彩片断回放、记录,以备后用、改进提高。

〖案例〗教师预设:多媒体演示黑色背景中,一声火车汽笛的长鸣,由远处传来,一个红色圆点由远渐近、由小渐大,画面渐渐清晰,随着笛声结束,最后定格为老式火车头与铁轨的横断面,下面托出一行文字:“火车与铁轨哪一个属于文化景观?”教师重复:“火车与铁轨哪一个属于文化景观?”上课实况:学生被画面吸引,进而被问题触动,开始在书上查找“文化景观”的定义,边阅读边思考、判断,得出各自结论,而后同伴间交头接耳,开始有了异动。继而,围绕“是否人类创造、是否位置固定”就民族服饰、京杭运河、飞机、纪念塔、威尼斯的刚朵拉等展开争论,探讨什么是文化景观。

〖反思〗通过教学预设,创设直观、新颖、生活化的情境,在学生被“火车与铁轨”画面吸引、兴趣盎然之时,以字幕形式提出问题,教师又以启发性语调强化问题,较好地把握了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

2.反思失败之处

课堂教学复杂多变,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设,教师也不是圣人,不能保证每堂课不出一点失误: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讲到某问题时被卡住,教具准备不充分,表达不清、令人费解,举例不当等。但我们要反思失误,引以为戒。

〖案例〗“地质灾害”教学片断:

师:通过看课文标题,涉及哪几种地质灾害?

生: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四种。

师:对这几种地质灾害,大家最想了解哪些方面内容?

生:地震发生的时候哪里最安全?地质灾害一定是不利的吗?有的火山目前并没有喷发,怎么知道那里就是一个火山口?……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这些地质灾害,把握了地质灾害的特点,问题就解决了。大家有兴趣研究这些地质灾害吗?

生:有!

师: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来研究,注意抓住它们的特点。

教师发放四份相关参考资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十分钟后,展开交流。交流中,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分析有一定见解,但对地质灾害之间的相关性就没有较好把握。

〖反思〗没有根据教材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综合归纳、提升学生的疑难问题,而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地质灾害上来。学生探究课题比较分散,导致交流时各自为政,如研究地震的同学只关注地震的相关问题,对其他地质灾害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不能发表个性化意见。

3.反思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探究、体验、画概念图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案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别,教给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程序:指出任何一种气候都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气温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不同纬度地带的太阳辐射状况,在气温年变化特别是在最冷月均温指标上反映出来。根据气候要素数据或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量柱状图,抓住气温年变化判断其所属的南北半球和气候带;再根据年降水量情况和冬夏季节的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气候特征、判断出气候类型。还要让学生掌握“以温定带、以雨判型”法则: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0℃~15℃为亚热带,<0℃为温带(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界是4~5℃),最热月均温<13℃为寒带。降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性明显的夏雨型——季风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的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稀少的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反思〗通过分析地理事实材料、图表等,说明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类型和地理因果关系,一般都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判别法则。把这些程序和法则教给学生,可以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4.反思教学机智

课前预设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思维活跃,不可能总被老师牵着走,冷不丁冒出一个你怎么都想不到的问题、突然间闹个恶作剧等,都需要教学机智。不回避又合理巧妙地解决问题,教育影响往往更大。

〖案例〗利用地球仪,学习经线、纬线、时区和日界线等,教师拿着地球仪,开始讲南极、北极、经线、纬线……学生一脸茫然、迷惑不懂。这时一个排球从桌子底下滚了出来(班级为迎接学校排球比赛,给每组学生配备了一个排球),教师正要批评时,灵机一动,转向:用排球比做地球仪,索性让学生把排球都拿到桌上来,在上面标出南极、北极,画出经线、纬线,分辨出东、西、南、北半球等,师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巧妙避免了师生冲突,又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反思〗意外也是一种资源,面对意外,教师要冷静,变废为宝,巧妙利用。教师一方面应具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对地理知识及其逻辑结构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才可能在动态的互动中“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

5.反思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另外,学生的失误、偏差、疑问、困惑,是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了构建知识的障碍。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表现出困难的蛛丝马迹,整理记录,对症下药。

〖案例〗有一道将等压线、等高线、风向、河流融于一幅图的选择题,要判断河流流向时,教师先征求学生的见解,这道题应从哪里入手。有同学说从风向入手,再依次判断气压、气温和地势高低,最终确定河流流向;有同学说,还可以直接从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谷可能发育为河流,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妙,这么简单!”教师毫不掩饰地赞叹道。

〖反思〗自孔子提出“因材施教”2500年过去了,关注个性、关注差异、关注错误,仍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追求。

6.反思教学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提出问题指向不明,“误导”学生;认为“拖堂”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教师“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啊、啊,嗯、嗯”等口头禅,频频看表,摸鼻尖、摸嘴唇等小动作,教师的“美丽”因此而打“折”……这是师生共同的遗憾。

〖案例〗一节教学观摩课,执教者凭借缜密的预设、精湛的技艺、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在教学中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教师对铃声充耳不闻,仍继续她的练习讲解。这时,教室外面变得异常嘈杂,学生面露焦躁神色,有的已经合上书本、收拾书包,有的在窃窃私语、四处张望……课足足被拖了5分钟,学生原本享受到的美好体验被消耗殆尽。

〖反思〗许多教师对“拖堂”这一细节习以为常,认为无伤大雅,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其实,静坐了45分钟,进行高强度思维活动的学生迫切需要休息,进行身心调整;学生大小便无法有规律地正常排泄,易造成精神疲惫、尿频尿急等症状,影响身心健康……

7.反思媒体运用

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并留给学生探究和交流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运用都能做到恰到好处。

〖案例〗某小学科学教师讲“植物的叶”,制作了如下CAI课件:按顺序展示许多颜色、形状各异植物的叶,并标注名称;叶与叶之间的过渡方式也较多;同时出现背景音乐,加以烘托。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叶有何相同之处?”结果,学生只陶醉于图片、音乐的欣赏之中,根本无心思考问题。

〖反思〗过多的多媒体演示,把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掩盖了,人机对话取代了师生、生生间的思维交流。

8.反思板书设计

运用书面语言、图解、图表等形式将教材内容分类、编码、重组,提纲挈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理解、掌握。板书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缩写摘录,而需要对教材内容高度精炼和浓缩,根据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果关系,短小精悍地呈现出来。

〖案例〗图解式板书可将抽象的地理内容,借助板图与板书相结合,诠释地理事物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如高低气压的形成:

〖反思〗在确保科学性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法: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设计为图表,留有空白,学生边学边填;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拟定等等。

9.反思习题设计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但大量机械、单一的常规练习,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高分低能。新课程强调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设计应有开放性,富有新意、真实生活气息的问题应有效进入课堂。

〖案例〗学习地球自转的速度与方向,教师设计的思考题是:中国古代神话里有个“夸父追日”的故事,假如夸父生活在北纬30度附近,当他看到太阳快落山时就开始拼命向正西方向奔跑,为了保持太阳始终不会落下去,夸父的时速必须达到每小时多少公里?这个速度和常温常压下的声速(340米秒)相比如何?

〖反思〗由于融入神话素材,增强了趣味性,激活了兴奋点,学生喜欢。编选习题应遵循一些原则:能在学生心中掀起一种探究心理,造成认知冲突,产生想象和猜想;练习素材富有趣味性和新意,使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分认识地理的意义,感受地理魅力;所提供的思维内容,重视地理问题间的智能训练价值,既有助于“双基”训练,又能发展智力、提升能力。

10.反思再教设想

经过上述全面回顾、反思,找到实际与预设的差距,最后进行必要归纳取舍,对原预设修改完善、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案例〗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

原预设:学生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四大稠密区,然后依次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与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比较,逐一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再预设: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后,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四个地区的人口如此密集呢?可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

〖反思〗原预设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没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再预设则在具体分析影响因素前,先让学生自己作出造成人口分布不均匀现象的假设,然后利用各种要素分布图与人口分布图对比分析,检验假设,形成结论,体现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只要找准了“着力点”,教学反思有话则长、无话可短,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一语中的。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说:“学如富贵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需筹。”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不停地“仰取”“俯拾”,兼收并蓄,时间久了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专业成长定会水到渠成、灿然而就。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2002(7).

[2] 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2002(6).

[3] 季诚钧.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4] 余文森.教育研究的新走向.黑龙江教育,2003(10).

篇5:大班语言《十个爸爸》课后反思

我把目标定为:

1、理解故事内容,能跟着故事情境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

2、感受故事的幽默和神奇,对故事中有关复制的现象感兴趣。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

根据纲要中让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就从想和敢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首先,故事欣赏前前意设计提问“我们只有一个爸爸,可是官老爷却一下子有了10个爸爸,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

借助于想象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其次,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敢说。这节课用提问爸爸的方法来导入,让幼儿对故事产生好奇与听故事的欲望,根据情境讲述故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引出宝缸——大财主请宝缸——官老爷把宝缸抬回家——官老爷爸爸掉进宝缸四个部分,四部分边讲故事边提问和出示相应的图片教具,第二环节让幼儿看着活动用书《十个爸爸》并完整的讲述故事,这次完整的讲述故事是达成第二个目标,第三环节拓展幼儿的想象,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

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如果你有一只这么神奇的宝缸,你想复制什么呢?”许多幼儿说要复制10个娃娃、玩具、蛋糕……我追问:为什么呢?许多幼儿的回答都是让自己有更多好玩好吃的东西,这时候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很重要的,我说“恩,我知道了,你想变出很多玩具和零食是不是要和别人一起吃,是吗?”

篇6:十个小印第安人教学反思

我考虑到中班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了丰富的内容,强调幼儿参与,重在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艺术时间重要的过程。我认为在课堂中,必须设计“听”的环节,分层次、有目的的让幼儿听,让幼儿充分地感受音乐的美,能有效地反映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对音乐的想像和联想。还可以培养良好的音乐习惯,使幼儿逐步积累起感受和鉴赏音乐的经验。我还想通过音乐的“弥散性”让孩子们学会歌曲,因此,我让他们听“歌词”,学习“英语单词”,“理解歌词内容’,听“情绪”,边听边创编动作。但是有些失败,因为他们虽然很多都听过《十个小印第安人》,但歌词记得并不熟,而且毕竟只是幼儿园的小孩子,他们所能做到的也仅限于对歌曲的初步欣赏,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而已。缺少老师的引导他们很难再有更深一步的进度。因此我觉得在我的思维目标中给他们的定位过高了一点。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还应该更多的考虑一下孩子们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应先让孩子们在非常熟悉歌曲后再对他们进行下一步的要求才行。

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修改,才会不断地进步。

上一篇:古代汉语音韵学笔记下一篇:读《摆渡人》有感:做自己人生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