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八女投江烈士有感

2024-07-01

参观八女投江烈士有感(精选10篇)

篇1:参观八女投江烈士有感

观后感“八女投江”

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晴

“八女投江”,一个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中华革命故事,八女为什么投江呢?我带着疑问和爸爸妈妈来到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参观八女投江纪念碑。

站在庄严、雄伟的纪念碑前,看着她们一张张鲜活的面庞、坚毅的神态,听着耳畔那终年不冻淘淘奔流的江水,一行行碑文把我的思绪也带到了1938年10月的那一天。

为了减少大部队的损失,只有八人的妇女团(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董桂清、李风善、王惠民和顺福)担起了掩护的任务。前面有凶恶的日本鬼子,身后是滔滔的河水,为了大部队的安全,她们毅然拒绝了营救,把敌人的注意力引了过来。这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伟大。如果主力部队援助的话,她们是一定能突围出去的,但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志牺牲。于是,她们跟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看到这儿,我心里不禁为她们担了一把汗,我为她们这种无畏的精神深感震惊,同时也担心,她们毕竟只有八个人,而且是八个妇女,要战胜1000多敌人的主力,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啊!在她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战死或被俘。她们面对着这一切该怎么办呢?

她们选择了前者。英勇的女战士们宁死不屈,唱着国歌,跳进了滚滚河水之中,英雄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化作了乌斯浑河滚滚的波涛。

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八女投江,气壮山河,为抗日战争谱写了一页感人的诗篇。她们的勇敢值得赞叹,她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战士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只有23岁,最小的王惠民仅13岁,她只比我大3岁呀!我还在爸爸妈妈身边娇生惯养。可她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大部队的安全撤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她们用行动证明: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此时,我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深切地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伟大民族。我们应该以可歌可泣的英雄为榜样,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对!在和平年代,我们也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回报社会,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要感谢《八女投江》,她们为我树立了榜样,教导了我,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回忆往昔,前辈开天辟地塑传奇;看今朝,我辈继往开来续新章

篇2:参观八女投江烈士有感

为了减少大部队的损失,只有八人的妇女团担起了掩护的任务。前面有凶恶的敌人,身后是滔滔河水,她们毅然拒绝了大部队的营救,把敌人的注意力引了过来,她们这是何等英勇。

如果主力部队营救的话,她们是一定能突围出去的,但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志牺牲,于是,她们跟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我为她们这种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我仿佛来到乌斯浑河边,看见了这悲壮而感人的一幕,我默默地向女英雄们致敬,此时,周围的一切如同凝滞了一般,只有时间老人还在坚定的向前迈步。

篇3:参观八女投江烈士有感

关键词:队形视角构图,舞蹈《八女投江》,特点,作用

2011年第六届CCTV舞蹈大赛,综合组决赛第一场1号群舞作品《八女投江》是由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生动地再现了“中华圣女”抗日民族女英雄的光辉形象。群舞《八女投江》的作品虽然只有八个人,但构图编排有独点之处。利用横、斜、圆、三角等空间运动,变换队形,利用人体之间的分散、集中等方法,为缅怀先烈创造了鲜明的舞蹈形象。

一、《八女投江》的视角构图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构图是人们为设计一种艺术形式或者生活形式要勾勒出的蓝图。从狭义上来讲,构图就是对这些线条和形状进行组织和安排,再根据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1.“点线面”的构图视角统一。“点线面”是大家经常听到也经常提到甚至用到的。实际上“点线面”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位置,没有面积,八位女士每人都是一个亮点的出现:指导员冷云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班长胡秀芝的勇;战士郭桂琴受伤后的滚;战士黄桂清的跑动;班长杨贵珍的红盖头;王惠民的惊恐畏惧;李凤善和安顺福的笑。让人感觉有一种强大扩散的力量。

《八女投江》的开场部分三角形的构图队形运用看着让人震撼,八位女英雄一步一步地横排交叉向前走去,慢慢地由“点”和“线”变成三角形的“面”。每个人与后一排的两个人都形成“三点”,后两位演员和前面的一位演员也构成“三点”的构图编排,逐渐形成一个小三角形。给人的视觉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舞蹈中所有的画面组合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与面”的统一。

2.“动”与“静”的视角结合。“人们常说,舞蹈是运动着的绘画,雕塑是凝固了得舞蹈。它们主要的区别是造型的动态和静态;而它们的共同点则是其构图画面和姿态造型。”

当一个舞蹈动作构图处在静止时,就像一幅画,或一幅雕塑,但它又只是一瞬间的静止。这种“静”就好比是音乐中的“休止符”,休止并不是休息,而是使流动的音乐更具流动的魅力。构图并非从头到尾都是静止的,而是在舞台上几秒钟的保持,造成强烈的雕塑感。这种壮烈同样给人以“力”的美,展现了雕塑的美感。“动态”的舞蹈构图是相对“静态”的舞蹈构图而言的,更强调在空间的流动性。实际上是在“动态”中的“静止”,在“静止”中的“动态”。

《八女投江》之所以给人动容的印象,除了对作品艺术构思的新颖巧妙外,很大程度地在于舞蹈队形构图设计的精巧、顺畅,充分发挥了舞蹈流动画面的象征意蕴,使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整齐划一的动作,这种亮相表现出人物的神态,给观众一个鲜明的感受,一个深刻的印象。

3.“虚”与“实”的视角表现。舞蹈动作的虚拟,出于表现情感目的,因为情感的表现与动作意象不可能像语言概念那样一一对应,观众正是从这些情感符号的虚拟性动作中,去想象感知其中的内涵。“舞蹈构图的目的在于以有限的舞台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时空意象。舞蹈所呈现的空间,是一种意象空间,但它必须以点、线、面的物象空间形式来体现意象空间的内容。”编导就是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创造了无限的时空意象,这种意象是在舞蹈表现中经常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作品主要运用了虚拟和象征的手法,虽然始终没有以实体的形式出现,一切均在演员虚拟的动作中。

“‘虚拟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动作已不处于自然形态的人的生活中的动作,而是经过提炼的、夸张的。艺术加工过的动作,成为高度概括的、美化了的、形象化的舞蹈语言。”舞蹈《八女投江》就是利用其外形、神态、色彩等属性的情感象征,借助观众的想象力而被理解感受。尽管舞台上没有船,这种模仿性的艺术概括与升华的舞台构图,虚拟中的一个“新娘”出现了,那耀眼“红”与姑娘们的“笑”形成了和谐的意象空间。可以使观众联想以理会舞蹈所表达的内容;这样的“虚拟性”可起到“以假代真”、“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在表演中,假设、虚拟成为常用的手法。这种虚拟之所以能使观众受到感染,是因为其中贯穿着舞蹈者真情实感的表演。

二、队形视角构图在《八女投江》中的作用

舞蹈《八女投江》的编导并没有把八女最后的“悲”表现得那么可怕,它的“悲”是一种气势的壮,反而让观众有一种美感,悲壮之情,动人肺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题,而且更以情感的进程为依附。作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构图是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女投江》这部作品,它的构图,对于展现舞蹈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推动舞蹈情节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抒情言事的作用。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因此要求舞蹈的情节精炼、人物集中是完全必要的。作品就是通过“思想”作为运动线;把“感情”作为线条运动中的色彩,紧紧围绕主题,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八位女战士面对死亡时内心情感变化:面对这险恶的形势她们沉着坚定;面对掩护姐妹们的勇、日寇的凶;面对未来的憧憬;面对最后一声枪响。编导精心从实际战斗生活中提炼出动作和造型,充满阳刚之美,特别是通过细节的描写,把舍身忘死的抗日女战士形象活生生地浮现在观众面前。如指导员冷云的沉着坚定临危不乱,小战士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投江前女战士们从容地梳理整装,走进汹涌的江河中,把悲壮的气氛推向高潮,并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作品中还运用了舞蹈中的“滚”、“打”、“斗”、“跑”等动作,根据主题的需要,利用横、斜、圆、三角等空间运动,变换各种不同的队形,而且利用人体之间的分散、集中等方法,构成绚丽多彩、富有立体色彩的画面造型,来表现主题的运动线,描述了八女的悲壮。“虽然不同的舞蹈队形都是以美为基础的,但是不同的舞蹈队形在舞蹈中却又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舞台上,各种队形线条及其变化,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及其感情倾向。”

2.表达主题的作用。编导利用构图原则充分地突出了人物的行动、揭示了八女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引导观众视线的转移、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八女投江》是根据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冷云等烈士英雄史实创作的舞蹈作品,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八位女战士,为了减少大部队的损失,挑起了掩护重任,前面是凶狠的敌人,身后是水流湍急的乌斯浑河水,八人都不熟悉水性,生还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她们断然拒绝了大部队的援救,义无反顾地走向乌斯浑河中心,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又增添一页光辉的篇章!

三、总结

总之,舞蹈的构图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手段,它对深刻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生动塑造完美的舞台形象,充分发挥舞蹈特有的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任何一个舞蹈编导在精心编排舞蹈构图时,无论是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构图,借鉴和吸取国外舞蹈构图或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概括、加工后进行新的创造,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必受到舞蹈构图的规律所制约的。舞蹈作品中人物的活动———点的运动和队形的变化———线的运动,自始自终从于作品的思想内容,随人物的情绪发展而变化。研究和探讨舞蹈构图,吸取成功作品中那些优美丰富的舞蹈构图经验和概念。《八女投江》虽然只有八人,但作品由不同方位的点,形成不同线条画面的变化,在舞台空间流动,形成丰富的流动队形,同时运用分散、集中、对称、对比的原则规律,进行画面造型的艺术设计,充分利用舞台的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运用形式美的各种原则和方法进行舞蹈的构图运用,发展造型立体感,层次感,是《八女投江》视角构图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篇4: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评析

关于戏剧

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剧本改编自同一题材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以倒叙开始。叙述人是剧中主角指导员冷云的儿子,这位68岁的老人出场引出了后面的故事。

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共四幕戏,前有序幕后有尾声。每一幕戏有一个诗意化的标题:1.爱——人性之爱,2.情——战地之情,3.生离——生离之痛,4.死别——死别之力,戏剧主题与内容包涵其中。相对而言,前两幕戏更为紧凑、饱满,写“情”写“爱”,都很具体,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战友之情、恋人之爱,有生活依据、生活气息,也有悬念。比如第一幕戏冷云有子,丈夫却不知情,人物思想出现差异,情感出现矛盾,戏剧有了冲突和悬念。所有这些,点到为止,不生硬也不显多余;同时,为第三幕戏的戏剧大冲突——母子离别打下伏笔。

第二幕戏是展示抗联战士生活的歌舞戏,从欢快的进行曲到抒情的朝鲜舞蹈,引出秀芝与小徐一对恋人的二重唱,到秀芝梦幻入婚礼,郭桂琴上场打断秀芝的美梦,又回到现实。两人一段对话后是郭桂琴的一段咏叹,然后是战士们的《露营之歌》的合唱,最后是冷云的一段《摇篮曲》。这幕戏的内容与音乐十分丰富,连接流畅,转换自然。无论歌也好、舞也好,还是戏也好,基本上点到为止,不显拖沓。

第三幕戏气氛一转,大雪纷飞、情景悲壮,戏开头很吸引人,歌也感动人。悲歌之后是决定婴儿去留的一段情感冲突戏,有对白、有歌唱、有表演,情绪悲愤激昂。这幕戏的问题也在于此。一幕戏一悲到底,半个钟头的戏剧与音乐,缺乏转换与调节,结构松散,看起来很累人。第四幕戏有同样的结构松散问题,前半部分合唱激昂,表现女战士们决心牺牲自己保护主力,后半部分用几个唱段来表达女战士们从容就义的心情,故事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此外,缺乏具体事件与细节,缺乏悬念,戏演得拖拖拉拉。

第三幕戏后半部分与第四幕戏看起来较为生硬,除开表演存在问题,人物行动的逻辑与表演手段的选择也有一些问题。冷云面对丈夫牺牲,又面临母子分离的极端痛苦中是否该有朝天开枪,冲下山复仇的表现尚待推敲。作为一位生活与战斗经验十分丰富的指导员,一位中国新女性,她的行为,她的表演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第四幕戏情绪上没有一悲到底,有激昂、有悲壮,有悲痛、有平静,这是一段展现抗联八女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舞台戏。前半段表现战斗的场面恰好是歌剧表演的短处,编导安排一段叙事性合唱来叙事抒情,一定程度弥补了这个缺陷。但是,戏剧情节发展本身的逻辑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如果这段戏搬到电影电视上面,战斗打得很真,或许没有问题。而在歌剧舞台上,就显得笨拙与不自然。

读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剧本,歌词简洁、朴实,不乏文采;有格律诗,有长短句,词体十分自由。歌词紧贴戏剧内容、紧贴人物性格,与不多的话白共同构成了歌剧文本,且唱词与话白过渡自然,连接紧密,该说就说,该唱就唱,歌声起落顺理成章,体现了编导舞台思维的一种成熟,也体现了剧本文字的成熟。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主题歌歌词写作十分成功,这首《白桦之恋》共分两段,长短句、分节歌形式,第一段:白桦林,雾中藏/ 清晨的露珠挂枝上/ 从地生,向天长/ 洁白的枝干随风扬/ 婷婷玉立啊/ 向着云霞/ 张开了绿色的翅膀/。第二段:白桦林,雾中藏/ 夜晚的星星伴身旁/ 根连根,心一样/ 大山的女儿恋太阳/ 婷婷玉立啊/ 向着云霞/ 披上了金色的衣裳/。两段歌词词格一样,内容集中,同样描写东北大森林的白桦树,用象征的手法塑立起抗联女战士淳朴、善良、美丽、坚定的形象,没有大话、套话,艺术形象单纯、简洁、生动,充满意境。为其后主题歌乃至全剧音乐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音乐

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音乐的成功首先体现为主题歌写作的成功。作曲家朱彬没有完全另起炉灶,而是采用东北民歌《五更调》为素材来加工创作旋律。作为抒情歌曲,民歌《五更调》是4/4节拍、慢板节奏,音调婉转且结构方整,第一乐句为3小节。

比较谱例1和2,可以发现乐句起头两拍骨干音相似,第三拍落音不同,句末落音也不相同。前者为商音后者为徵音;后者音调音域展宽了,调式感觉由徵转为宫调,音乐更为舒展。《白桦之恋》由主歌加副歌的两段式构成,主歌4乐句8个小节,句末落音分别为徵、商、宫、徴音,句式工整,乐段呈开放结构,自然展开进入副歌;副歌第一乐句2小节,第二乐句加上2小节扩充,最后结束在宫音上。旋律性格更为明朗、开阔、大气,第二、四、六乐句弱起半拍赋予音乐以动力,便于展开,也便于剪裁。

如果换一个角度,将全曲视为4小节一个乐句,全曲为3个乐句的一个大乐段也是可以的。这样,副歌就成为这个大乐段的第三乐句。这段旋律2小节可成为一单位句,形成节奏对比;4小节也成为一单位句,形成节奏对称。这种结构上的对比对称之中,通过节奏对比弱起半拍的使用,句末不稳定音的使用,赋予这段句式工整的旋律一种可展开的动力。避免了民歌风旋律不便剪裁与展开的毛病。这是作曲家的匠心所在。

考查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音乐结构,作曲家同时设计有叙事人主题。

仔细观察,叙述人主题实际上是《五更调》的一段变奏,采用其旋律句首4个音放慢速度,切分模进展开而成。旋律用黑管独奏形式,作为起首与连接各场次的间奏曲,用一位演奏家在聚光灯下现场演奏。旋律情绪内在,音响深沉含蓄、空旷悠远,在制造戏剧气氛,衔接戏剧内容,统一全剧音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白桦之恋》与叙事人主题素材都取自《五更调》,起句音调相近。把叙事人主题看成《白桦之恋》主题一段变奏也无妨。

“抗联主题”作曲家选用了一首创作歌曲《一杆红旗迎风飘》。旋律为进行曲风格,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充满动力,与主题歌《白桦之恋》的抒情委婉在音乐性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也形成统一。这种对比读者看谱就会明白。这种统一在民歌《五更调》的第二段落仍然可以发现。

旋律在此速度加快,转为小快板似的进行曲节奏,如同花轿上路,行走欢快。只不过《五更调》中段从音乐性格上讲更为诙谐、幽默,“抗联主题”更为开朗、豪迈。如果把《白桦之恋》主题歌作为一段抒情曲,第二段接上“抗联主题”进行曲,是很自然的,再返回到《白桦之恋》的抒情段落也很自然。由此一来,就构成了典型的西方传统歌剧序曲ABA的曲式结构。其实,用这样一段序曲加叙事人的独白来代替那多少有些啰嗦的序幕,也是完全可行的。

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主题歌既然写得好,作曲家必然物尽其用。作为叙事人主题,音乐首先在序幕中出现,可以算为《白桦之恋》主题不完整的先现。第一场冷云亮相的第一个唱段,是《白桦之恋》的第一次完整呈现。主题片段与叙事人主题随后作为背景、间奏、过门反复出现在歌剧中,第四场结尾时《白桦之恋》第二次完整呈现,尾声谢幕时再次完整呈现。三次完整展现《白桦之恋》肯定了这首歌作为全剧主题歌的地位,效果都非常好。排演实践证明,这首歌是经受得起反复的,歌剧中越唱越听越有味道。

至于编剧与作曲家在序幕中考虑的“生命之歌”主题,和所谓的“战争主题”,缺乏特点与显著贯穿,可以不作讨论。我个人以为,把整个序幕拿掉,可能于戏剧与音乐更好,主题反而突出,结构反而简明干净。

至于这部歌剧的许多段咏叹调,重唱与合唱,写得不错的不少。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讨论。

关于修改

这部歌剧我看过三次,两次是现场。开过一次座谈会,还整理过专家座谈会的纪要。歌剧满意的地方不想多说,想谈的还是问题。这部戏的主要问题是戏剧内容不够充实,主要体现在后两幕戏的松散和单薄。戏没写好,没看头,音乐好也无济于事。普通观众不会离开戏剧单纯地欣赏音乐,尤其是中国观众。

具体说来,前两场戏编导有想象、有细节;后两场戏囿于史实,戏剧展开贫乏苍白,很少新意。整部歌剧音乐,也是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当然,从早先定位的史诗歌剧与四幕戏浪漫的标题,可以设想编导从大写意到写实,寻找戏剧细节费尽心机;从关照集体到关照个人,也用心良苦。但这一条路没有走到底!

《八女投江》史料不多,戏不好写,但绝非写不好改不下去。哈尔滨版《八女投江》的头两幕戏还是不错的。至于后两幕戏如何改法,要根据已有前两幕戏。比如前面两幕戏里小战士读书识字,郭桂琴耍大刀,秀芝接受小徐的红夹袄等等细节,都为其后做戏安下了伏笔。第三、四幕还可以再做戏。反正除开冷云以外,其余人物性格缺乏展开,八女投江前缺乏感人的细节。接上前面伏笔,重构情节与戏剧,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性格。

此外,为避免剧场情绪压抑太久,第三幕的戏剧与音乐可以压缩。第二幕戏的戏剧与音乐内容都很丰富,可以考虑将李兆麟将军的《露营之歌》调到第四幕,加强最后一幕戏的内容。一则可以在残酷的阻击战斗中转换情绪,用歌声展示女战士们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二则可以添设新的情节,比如让她们燃起三堆露营篝火,让她们吸引敌人,可唱可跳可表演,让女战士们死得更英雄、更浪漫、更值得一些。此外,《露营之歌》是插入歌曲,不起结构作用,放前放后没有关系。这首歌词曲内涵深厚、风格独特,富于时代气息,作曲家合唱的编曲也不错,用得好,会很出色。

篇5:《八女投江》读后感

无意在网上点开了一篇文章,顿时惊诧不已。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其中一个部队跟随了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让日寇发现大部队,她们不惜牺牲自己,最终投江自尽。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勇气啊!要知道,她们八位展示中,最大的冷云都才二十三岁,而最小的王惠民只有十三岁。十三岁,是青春与童年的转折点,是花一般的年龄,是和我们同样快乐的年龄。可是,只有十三岁的她只能默默忍受日寇造成的伤害。家园被毁,亲人离散,年纪轻轻就得被迫加入战斗,结束幼小的生命。为了祖国,她们无怨无悔地拿生命换了大部队的安全。我仿佛看到她们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听见她们在江边高唱国际歌,感到弹片的飞舞,血液的流动。雨无休无止地在下,滋润了土地;空中劈过一道闪电,照亮了大地;响过了一声闷雷,如同打鼓敲响。河水渐渐没过了她们的身体,波涛滚滚,世界一片漆黑。啪嗒,窗外落下了点点雨滴,我扭过头去看。恍惚间,眼前忽的浮现了一幅血淋淋的画面,漫山遍野的尸体,血流成了河,惨不忍睹,再一次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的发起人又多了一份怨恨。也不禁感慨:我们的美好生活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篇6:《八女投江》读后感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1师的八位女战士在危急的情况中,掩护大突围。当大成功突出了包围圈时,发现八位女战士还未逃出包围圈。读到这里,我的心收缩成一团。但是八位女战士在敌人的诱惑中,她们誓死不屈,透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时,挽臂涉入了背后冰冷的乌斯浑河。

八位女战士是多么勇敢啊!为了掩护大安全逃离,舍己为人,牺牲了自己。在面临伪军逼降和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誓死不屈。而冷云说的那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受益无穷。“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这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声音让我心潮澎湃,我想道:八位女战士誓死不屈的精神让我佩服!他们爱中华民族的情谊也让我有所震撼,让我分外激动。

而文中提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举动也让我记忆深刻。他们为了群众和连队主力不被敌人发现,选择了一条“死路“——爬上悬崖。到达山顶后,又用石子向敌人的头上砸去,打败了一些敌人后,相继从悬崖往下跳。他们的举动令我的心猛烈地一震——我被他们的举动所震撼了。

当我读到八位女战士跳入乌斯浑河,我的心突然凉了一截:我为八位女战士的牺牲而感到痛心,为那一群敌人而感到愤怒。八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来“八女投江”的壮丽 篇章。那八位女战士誓死不屈的精神让我们深省,年轻的生命,在湍急的乌斯浑河里戛然而止,画上了那抹鲜艳的血色!

篇7:《八女投江》读后感作文

《八女投江》读后感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时,广大人民群众愤然而起投入到坚苦卓越的抗日洪流中。在这支势宏大的队伍中,涌现出许多巾帼英雄。这些抗日联军中的女兵们,虽然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征战,但个个都志坚如钢,乐观自强,奋勇拼杀。连男同志们都竖起大拇指,你赞她们是抗日联军中的花木兰!1938年10月,经过西征后第二路军妇女团只剩下8名女战士了。她们是:指导员冷云,班长杨贵珍,胡秀芝,原抗联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战士邬桂琴,黄桂清,王惠明,李凤喜。一天傍晚,这8名战士跟随五军第一师部队来到牡丹江旁露营,由于汉奸告密,日军知道后,立即纠集1000余人连夜赶到,秘书长金石峰知道了,告诉大家叫大家一起去,抵达河边后,金石峰先渡河探路。当金石峰刚涉河到达东岸时就见宿营地枪声大作,八位女战士,为了救大家跳河,可班长胡秀芝想保护大家,让日军把她抓走,冷云讲要死在一起,要活一起活,于是胡秀芝也跳入江中,大家所仅有的三颗手榴弹投向敌人,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王惠民的胸部,当冷云上前抱住王惠民时,被子弹击中了腕。郭桂琴急忙扶住冷云,安顺福一起架着13岁的王惠民.8名同志,你拉着我,我扶着她,奋勇地前进着?越来越深的江水已经淹没了她们的整个身体,突然,敌人的.一排弹炮在她们身边爆炸,掀起了无数条水柱,水柱过后,就再也没有女英雄的身影了。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八女投江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激励和鞭策人们以勇往直前的力量去争取胜利。这是因为她们勇敢团结才能取得好成绩。我要向八位女战士学习。《八女投江》读后感作文600字

篇8:八女投江读后感

今天夜晚,我在微弱的灯光下读者《八女投江》这篇课文。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主要讲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主动吸引敌人火力,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的事。当我读到这八位女战士中,最大的只有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时。我的心中一震,她们小小年龄肩上却背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关键是他们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一件任务。

与他们相比,我是何等幸福。我在心里说:“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当我读到冷云看到这种情况,急忙和女战士们一块儿喊道:“同志们!不要管我们,快点儿冲出去,保住手里的枪,抗战道德。我感受到了女战士们顾全大局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品质。不愿让战友为了自己而牺牲在敌人的枪下,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活着冲出包围圈,保存抗日的力量。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看出女战士情绪高涨,热血澎湃。当我读到现在她们眼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被鬼子抓住。冷云静静地看了看战友们,好像在说:”同志们,怎么办?“战友们也默默地看了看冷云,点了点头,好像在回答:”指导员,你就下命令吧。“冷云把手一挥,果断的说:“同志们,下河!”时我感受到了他们是如此坚强不屈,宁可死也不做敌人的俘虏。“宁可战死,也不跪着生”,这话说得非常好,女战士们清清白白的死了,没有一个人苟且偷生,没有一个人举手投降,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大部队的安全撤离,他们付出了生命,用鲜血换来了胜利与成功。

中国有数不清的抗日英雄,更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都视死如归,坚强不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的道路也并非一条坦途。在这条路上,有牵挂,有岐途。我们用不着用生命去交换,但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去击败他,跨越它,成为新时代有骨气的中国人!

篇9:八女投江读后感500字

当时大部队正要去找军部,当他们跋山涉水走到牡丹江边时,突然传来了枪声,大部队已被敌人包围得水泄不通了。为了保护大部队的安全,八位英勇的女战士分为三组,分别向敌人开火,用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最后大部队终于冲出了重围。可八名女战士却没有冲出包围圈,为了不全军覆没,从大局的利益出发,指导员只有忍痛割爱,下达了转移的命令。

八位女战士临危不惧,打完了仅有的子弹。当敌人发现她们已是弹尽粮绝时,便一步步向他们逼近。八位女战士不愿屈服,她们互相搀扶着向河心走去,敌人向她们射出了罪恶的子弹。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吧:冷云、胡秀芝、杨桂珍、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李凤善。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战斗中经常会有一些优秀的英雄壮烈牺牲,我们都应学习这种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我们的美好家园都是由他们的生命换来的。

想到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禁又使我想起了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许多人都离不开奶粉,是因为奶粉营养价值很高,但却出现了饮用后致使许多婴儿患上了肾结石。经过有关食品部门的检测,原来有人往三鹿奶粉中加了三聚氰胺!又依次检测出国内几大知名品牌里也加入了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虽能让奶的蛋白质提高,其实它对人体有毒。到目前为止已有2名婴儿死亡,上千名婴儿患了肾结石……

篇10:五年级八女投江的读后感

故事讲述了八位抗日女战士面对凶狠的敌人,毫不畏惧身后的河水,她们宁愿冒死渡河也不去做敌人的俘虏,毅然决然地跳进河水中,在乌斯浑河中壮烈牺牲。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中震撼不已,女战士们也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她们更珍惜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她们心中,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她们知道渡不过去,还是毅然决然地渡河,他们宁死也要保卫国家!现在想起来,中国胜利多么不容易啊!是多少英雄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闭上眼睛,仿佛看到左权将军为了人们更安全的撤退,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们开辟了生的道路。袁隆平爷爷为了能让人民吃饱饭,每天生活在稻田里,皮肤都被晒黑了,他的水稻救了多少饥饿的人。那些残暴的日本人,见中国人就杀,他们举行杀人比赛,吃人肉,用活人做试验……每每读来,心中的愤怒便觉得难以抑制。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这些英雄,我们会有这样美好的生活吗?如果外国侵略者现在还任意残杀中国人,没有了那些抗日英雄的英勇抗战,奋不顾身,我们中国人会站起来吗?所以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些英雄,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上一篇:成功在昨天晚上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勇往直前》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