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丽江的抒情散文

2024-08-23

关于丽江的抒情散文(精选11篇)

篇1:关于丽江的抒情散文

进入六月份,随着不时袭来的暴雨,和雨后骤现的阳光,丽江的雨季就悄悄的到来了。云南的夏天有“东边下雨西边晒”的说法,也就是云南十八怪之一怪。所以这个季节,太阳雨就是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观。

游客在古城里或景点游玩,有时会突然遭遇一场暴雨。暴雨,甚至会大到连眼前5-10米都无法看清,全是白茫茫的一片雨雾。如果这时在狮子山上,俯瞰陷入暴雨之中的古城,那种雨雾蒸腾的景象令丽江古城变得更加的神秘莫测。

您看那黑灰的瓦房层层叠叠,错落无致,雨打屋脊,雾锁巷陌,溪水盘绕,翠柳飘摇;再极目远眺,远山依偎,烟云氤氲,山岚悠游,风韵万千!乍然间,暴雨骤停,太阳复至,白亮的光线从乌云间射出万道霞光,云蒸霞蔚,细雨淅淅,分外妖娆!

暴雨突袭时,古城的小巷里眨眼间就开出无数的花雨伞,蘑菇一般五彩斑斓,惊慌失措的人们一边奔跑一边高声招呼同行的朋友。古老的屋檐下,挤满了南腔北调的笑语。奔涌的雨水从房檐倾泻而下,在五彩石的巷道汇成股股洪流而去。弯弯的小巷里,穿着纳西或摩梭服装的女人打把红油纸伞穿来度去的,还在忙着生意,把手织的彩色披肩送到店铺……

游人们不知道这雨会下到什么时候,而当地人知道,这只是天公的一次畅快的洗涤,很快就会云开雨散,而刚才还是洪流奔腾的小巷也会很快就变得干燥起来,只是这雨,它会让巷道更加的干净,空气更加清新纯净而已。

说话间,阳光又重新照耀了古城。“看啊,彩虹!”不知道是谁先发现了这一奇观,一声叫喊,引来无数游人抬头在天空找寻。啊!快看啊,以淡蓝色天空为背景的丽江古城上空,七彩横跨,神龙飘逸,伴着丝丝雨线,是那样超凡脱俗!游人们惊喜万分,纷纷打开相机,拍下这美丽的画面……

或许,这是丽江古城的又一道风景。

篇2:关于丽江的抒情散文

果然,不到晚上11点,雨就大起来了。打在房子上,花架上,树上,地上,先是OO@@,后来噼噼啪啪,再后来就是刷拉刷拉了,最后就只能听见刷刷的声音了,屋檐水很快就拉直了,越来越急,越来越猛,大有气吞古城之势。

紫藤花和金银花的枝条,早已长满了花架,在刷刷刷的雨条的冲击下,摇晃着,顽强的把枝头重新伸向天空,似乎不惧这有些癫狂的大雨。那两颗高大的金桂和银桂,肆意生长的树枝在夜空里摇曳着,在倾泻的雨条包围里,似乎非常的享受。这是一种被滋润的神秘感受吧?不然,我怎么会从这些植物的摇曳和晃动里读出一种分明生动的兴奋?

庭院很快就开始积水了,一会就漫过了一半的位置,看到剩下的地花在黯淡的灯光下逐渐被淹没,我忽然想到,外面的古老小巷的石板路,应该也是雨流成河了吧?我曾经在白天逛古城时遇到过突至的暴雨,看奔急的雨水在石板上流过,洗街一样,十分壮观。于是很想很想出到院子中央,把自己置身于雨中,像那些树木那样,享受那种被雨水包围的感觉,最后还是打了把伞,让大雨透过雨伞变成细细的雨雾,湿了头发,湿了脸,使劲呼吸那份湿润新鲜的空气,让自己的皮肉和心肺也被清洗一次……

夜空里,映出远处那些红红的灯火,可以从屋顶与天空的交接处分辨出来。在夜雨中,显示出那份自己的繁荣和热闹。坐在静静的庭院里,可以想见酒吧街那边的鼎沸和吵杂。热闹是他们的,我需要的是坐在这里,享受夜雨的美丽。

这雨,似乎不会有停止的时候,一直就这么下着,只是时大时小了。而我就坐在庭院边上,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夜雨的静谧和恬美。让自己的思绪在夜雨里漫无边际的游荡……

篇3:关于丽江的抒情散文

一、旅游发展背景下丽江古城的文化演化

(一)丽江古城新的文化印迹

除去旅游营造的氛围,我们现在看到的丽江古城是:主街傍水,小巷临渠,古屋石桥错落。可以说是基本保留原貌的古代城镇。整体风格让人感觉随意自由,没有汉文化那种严苛森然的秩序。古城民居保留了大片明代民居建筑,房屋没有统一的模式,大多设院子,前后院或者“一进多院”。庭院内喜种花木,摆设盆景,无房不养花。种种固然都是纳西族人沿袭至今的历史传统,但这些同时也为丽江成为“慢节奏生活典范”留下了依据。

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旅游业迅速发展,古城引起了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也开始宣扬丽江的新文化或者说是旅游文化。2002年《新周刊》以“你丽江了吗”为封面主题做了一期杂志;2003年,《丽江的柔软时光》出版,介绍并宣传丽江舒适慵懒的生活,2009年,《踢踢兜丽江之恋》中的那句“趁年轻,去丽江”让很多年轻人渴望在丽江邂逅。2005年以来,丽江在民间的话语不再是历史古城,而被“艳遇之都”所代替,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相反被谈及最多的话题则是“小资情调”或者休闲娱乐。

丽江的“慢生活”理念让游人趋之若鹜,很多游客认为丽江是“精神圣地”,这来源于这里与他们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巨大差异。对于在城市中久住的人来说,这种没有时间概念的“慢生活”体验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而“小资情调”则与现代旅游所透露出的浓郁的时尚因素相符,表现为游客对流行文化和“异”的追求。比如,古城中的年轻女性游客会穿着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服饰(并不一定是当地传统服饰或是具有当地元素)。这表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观念、行为等方面受当地氛围的影响,即是追求内心体验和精神物质双重享受的“小资”情结。这种现象使得游客主体成为烘托丽江古城文化休闲气氛的客体,游客本身也成为丽江“文化吸引力”的一部分,强化了丽江“慢生活”、“小资”、“艳遇”的文化形象。

古城的古朴和清幽吸引了一批追求“品味、浪漫、品质生活”的外地人,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例子,他们中的一些留在丽江边开店边享受古城生活,长时间的生活在异文化中,成为当地的一员,在行动上真正走向东道主“他者”。当然,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单纯受商业利益驱使的外地人,以获利为目的的生意人也成为组成东道主地方社会内部不同“单位”中的一个,促使滋生了古城的旅游商业文化。

(二)丽江旅游新文化的“虚无”与“实在”

可见,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古城文化在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其内涵与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小资”情调在古城内的蔓延,与“小资情调”相对应的小资文化也不断凸显。而诸如商业文化、客栈文化这些依附于旅游的新文化也逐渐显现。一方面,它们稀释了古城的原生文化,现在的纳西东巴文化和茶马古道商贸文化不再是古城文化的全部,而成为构成古城旅游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又丰富了原有的古城文化,再生产出的旅游文化成为古城文化新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丽江古城原生文化和旅游新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状态。形成了原生文化、小资文化、客栈文化、商业文化、甚至影视文化等多元共存的状态。

媒体作用加上旅游发展,使得古城的文化形象逐渐发生改变,也因此诞生了诸如酒吧这样非本土的“虚无之物”,更甚的则是带来了城市功能的变迁。居民将住房改为店铺,自己则搬迁到新城居住,这使得原有的历史街区逐渐演变为商业街区,丧失了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成为了只保留传统建筑外壳的旅游休闲购物区。这些“虚无之物”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迎合,是对原生文化的排挤和背叛,从这一方面来看,新文化是不好的,但另一方面,新文化也成为丽江的另一张名片,成为丽江很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很多游客都人认为来到丽江就应该是“泡吧、闲逛、发呆”的,从这一层面讲,酒吧、旅游商铺等又是相对“实在”的。

二、旅游发展背景下青岩古镇的文化演化

(一)青岩古镇新的文化印迹

再来看位于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古镇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历史上出过状元赵以炯及周渔潢等文化名人,近代曾是周恩来、邓颖超及李克农家属的避隐地,汇聚了科举文化、会馆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可以说,相对于丽江古城,青岩的原生文化(这里将发展旅游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文化视作原生文化)更加多元、丰富。2001年电影《寻枪》在古镇拍摄,电影的播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古镇的旅游知名度以及影响力。但是,如今的青岩古镇很难寻找到电影《寻枪》中的清幽、古朴,这座已经有六百年历史的,集中了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院、一宫、八坊等三十七处明清古建筑的古镇在其四条主干道的两旁挤满了商铺。

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由于利益驱使而导致的商业气氛过浓的古镇比比皆是,包括丽江古城也是如此。青岩古镇商铺之中出现率最高的商品无外乎银饰、木雕等工艺品以及玫瑰糖、状元蹄等小吃,在全国各旅游景点都有销售的木梳、玩具等也有很多。可以把这看作是旅游为古镇带来的旅游商业文化,是古镇文化新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青岩也如丽江一样,出现了被贴上“小资”标签的,诸如酒吧、淘碟这样非本土的文化符号,形式和内容都与丽江的相差无几。

(二)青岩旅游新文化的“虚无”与“实在”

前文大致分析了丽江“小资文化”滋长的原因,包括本身的气质、媒体的宣传、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心态,但若是以这些因素来分析青岩的现象,似乎并不特别合适。这又回到了之前所讨论的“虚无”和“实在”的问题上来,很显然青岩古镇刻意追求的“小资情调”就是“虚无”的体现,是没有任何特色的、可以任意复制的、程式化的。青岩古镇出现的“虚无之物”是单纯的模仿行为,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所要达到的效果看来也并不理想。与丽江古城的“小资符号”既有“虚无”的一面又有“实在”的一面不同,青岩的“小资符号”看不到其“实在”的一面,相对于古镇的原生文化它是一种“虚无”,而相对于古镇的旅游文化来说,它也并没有成为古镇旅游的符号之一,游客来到青岩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追求浪漫或者“小资情调”。与此相对应的,本应该代表古镇的,高度个性化的其它文化印迹,比如三教合一、石牌坊、军事、民族等却在逐渐弱化,古镇内很多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名存实亡,游客稀少,甚至少有维护。而这些正是与“虚无”概念相对应的“实在”,是由本地创立、控制,并富有独特的实质性内容的“实在”。

三、总结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关于过年的抒情散文

为了生计,爸妈老早就在做生意,妈妈每天挑着担子,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收鸡蛋,傍晚时,爸爸就去接,家里就剩下我和几个妹妹,晚上很怕,我就会带着妹妹们去隔壁家等爸妈回来,有时妹妹们都睡着了,他们还没回来,还好,邻居家经常会养母猪,总是弄得好晚才睡,现在想来,真是感激这对勤劳善良的老邻居,是他们在那个漆黑漫长的夜晚,给了我一个家的温馨和依靠!

吃完饭就去了我家菜地里走走,我喜欢看看和欣赏一下爸爸劳作的成果,一看地里很是荒芜和零落,只有芹菜还不错,嫩绿得很是粗壮!另外有块地居然还种起了几棵碗口粗的泡桐树,想起儿时,在炎热的中午来这里采摘豆子和棉花时,一种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凄凉感,油然而生,觉得很是心酸难过,是的,爸老了,他曾经那么热爱和勤奋劳作的土地,因为健康现在也顾不上了。

初一的太阳特别灿烂和明媚,去年的冬天是个暖冬,没怎么下雪和冰冻,菜地里的菜和路边的野草都长得特别欢,随意伸张着自己的臂膀,忘情得也毫不顾忌它们的娇艳会惹来农家们的采摘,远远地还有一群一群的鸭子,在田边的水沟里嘻嘻,在太阳底下,它们那锦缎似的羽毛特别鲜艳和漂亮,有几只还眯着眼在美美地享受着那日光的温暖和慈爱,如此静美的田野完全就是个阳春三月的景象!

游走在这种环境以及这些乡亲们中间,陶醉满足,甸甸的满是清新的回忆和感慨,不时地又有些沉重,几乎每年都能见到一座或是几座新添的坟墓,想着这些离去的乡亲们,不免会记起儿时我和他们共处的那些日夜,他们会毫不吝啬地关爱和夸奖他人,对于我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和夸赞,因此平时虽然我们都远隔天边,但我无时无刻不会想起他们的辛苦与健康,心里总会默默地祝愿他们一切都好!在老家,就这么慢慢散散地感知以及重温那家乡浓浓的和沉沉的,年的味道!也许我这辈子都会是家乡的一份子,或是家乡就是我的全部!

下午去约见了几个几十年都没见过面的同学,当我见到他们满是岁月和成功的面容时,欣慰和酸涩的潮水,跨过友谊的堤坝,喷涌而出,借着阳光的灿烂,在心底里热浪四起,能见到曾经苦难的兄弟们竟有今天的成就和幸福时,这不仅是惊喜,更是我人生最大的收获和骄傲!

农村的黄昏,农村的夜晚,比城里来得要早许多,灯光下那一个个火红的灯笼,也许是农村新年夜景里最好的风景,当然更耀眼的还是那些庭院里的一部部新车,就是这些新车载着他们的主人,千里迢迢地带着感恩和孝心,回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家乡和故里!

农村的正月,特别热闹,到处都是团聚的温暖和欢乐,是的,他们没有理由不快乐,亲人们分别了许久,在外劳苦了一年甚至几十年,虽说他们在外也有了家,可他们梦里的家,也许永远是老家,因为他们的成功只有在老家更能令人佩服和感动!只有家乡的亲人们才真正地知道和懂得,在他们成功的背后,堆积有多少的苦难寂寞和酸楚。一年年一次次,告别家乡,隐忍着无尽的不舍和依恋,消失在那拥挤而又令人窒息的春运浪潮里。在外他们没有任何的依靠和帮助,如果可能,也许就只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乡亲们,抱团取暖相互支撑着,无论事业多么忙碌,只要一到年底,他们就像那坚韧的马哈鱼洄游一样的,携妻带子不远万里,不知疲劳和辛苦,向着家的方向奔走,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家乡的味道才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味道!

篇6:关于思念的抒情散文

他就是我两年前去世的二叔,这位可怜的老人在一年前失去了相伴了六十个春秋的老伴,继而又在半年前失去了一个因突发心脏病而离去的儿子,现在自己查出患肝癌晚期,孙子在外地读书,媳妇在外地打工,孤独的老人只身来到女儿家度过这最后痛苦的日子。

他觉得他也没有能力挣钱还我给他的二百元的人情钱,所以不愿收钱,其实他没有理解我内心的真实的感受,钱在一个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面前算得了什么,只是一张废纸而已,而在我心中代表了一份亲情,我压根就没想让他回报,我只想让姐姐替我买点他最爱吃的东西表达我的一点心意,我知道我什么也不带,空着手去看他比让人捎二百元钱都会让他高兴。

两个月后,我得到了他离去的消息,我悲痛欲绝,看到他曾经温馨的家在两年之内变得空荡而寂寥,我悲痛欲绝,我虽不是他亲生女儿,可他却视我为亲生女儿,经常将自己种的米送到班车上带到我家,每次过年杀猪都会挑一块最好的肉捎给我,一家五口人杀只鸡他会把最好的两只鸡腿留给我的儿子,几年前老两口开豆腐店里,我每次回家路过他们的店他都要送得很远,追得多远也要塞给儿子十块钱买零食,即使在自己没有油吃的条件下还要包五十块钱给儿子压岁……

让我心疼的是,在临走前,他心中仍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那就是和我父亲的仇恨。在之前的几十年中,他们一起钓鱼,一起上山挖天麻,一起走亲戚……,可后来三年中为了修路和一些小事,两人矛盾逐渐升级,最后水火不容,他曾到父亲家里用铁锤打碎了楼房的玻璃,吓得父亲母亲不敢在家,父亲发誓再也不和他来往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非常痛苦,但一次次的劝说都无济于事,他们仍是老死不相往来状态。

当我们把二叔安葬入土后,姐姐拿着两百五十个鸡蛋给我,说是二叔让她用我给的两百元钱买给我的,姐姐说二叔不止一次地流着泪说:“我舍不得我侄女,她不想当着他父亲的面送东西给我,每次总是偷偷地给我买些我喜欢吃的河鱼送给我,我不想让她受委屈,我想和弟弟和好呀!”一位老人在临走前,想和自己的弟弟和好却没有一点力气走到弟弟的面前,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遗憾的事呀!

篇7:关于心思的抒情散文

浓浓的夜色,淡淡的愁,沉重的心事,无处诉说。心好疼,因为对你的感情是不能形容,如果爱你,又将他置身何处,如果与你继续,我心将一直愧疚不已。一直在这样的矛盾中挣扎着,痛苦着,如坐针毡。

我心好乱,因为确实付出了感情,该怎么收回?以为这一生可以就这样的与他平淡的到白头,可是你的出现却扰乱了我的思绪,让我陷入了无边相思之中,夜夜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知道是因为思念你太深,也因为负疚太沉。

虽然有点感伤,心情终究可以释然,因为在我对你付出了感情那种刺痛过后的反思,不会再让自己沦陷,这一切终将会过去,我了解自己,也了解你,你爱与不爱我都无所谓,因为这一切本来就是一场游戏,我会让他过去,不再把自己推向万丈深渊的边沿,担心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我想让自己挣脱这种情感的枷锁。让我对你的这份感情断了也忘了。

篇8: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9: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篇10:关于景物的抒情散文精选

而有这么一座城令我向往令我痴迷,那是一座浪漫的古典城市,它见证了二战带给人们的伤害,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他就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这座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浪漫,一样美丽。历经沧桑的布拉格在战争中屹立不倒,现在他已是千城之城。

我很想在布拉格游走一番,欣赏他蕴含的欧洲气息。穿过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古老泛函黄的墙壁仍然散发着他耀眼的光芒,高耸的城墙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而最高处是一个大大的钟表,他的秒针缓慢的走着,高处传来滴答滴答的声音,是时间流逝的声音。分针转了好些圈,时针慢慢挪动,时间流逝,转眼到了傍晚。路上的行人多了,他们都是忙碌了一天要下班回家的人啊。他们累了,而又想急着回家,他们走得很快,因为他们在美丽的布拉格一个温馨的家。广场中央的.木椅上坐着一位两鬓发白的老人,他从容的把拐杖立在腿前,她一定是在等待某位重要的人。夜幕降临,街上的更多了,不再是孤单的行人,而是快乐的一家人。老人已然已经回家去了。夜晚的布拉格灯火通明,甚是温馨。在广场旁边有一座大教堂,正堂里满满的_信徒,我虽然不是_信徒,看到他们的忠诚祈祷,我也想上前祷告一番。那金碧辉煌的大教堂,实在是太美了太隆重了。哦,阿门,你看见布拉格的魅力了吗,看见他的浪漫欧洲气息了吗?这的确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啊。

篇11:关于透透气的抒情散文

刷洗一番,穿上我最喜欢的迷彩服,开着小绵羊似的“宝马”,穿着PUMR的鞋子,哼着我心中喜欢的歌曲。迎面凉凉的晚风轻轻的吹过我的脸颊,凉丝丝的感觉渗入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轻松的欣赏着身边掠过的风景。我住在一个郊区,离我房子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径,小径的旁边是一条小河,河里的水还算清爽,微风吹过,河面上微波点点,小鱼在水里欢快的游来游去。有时候真想去买把钓竿,静静的悠闲的狠狠的钓几尾闲鱼。小时候钓鱼那种愉悦的心情和丰收的快感还历历在目,不相信吧?我还是钓鱼高手呢!河边住着一排居民房,在自家的门口每个人都种着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和水果,有玉米,土豆,空心菜,柿子树,石榴,葡萄等,还有漂亮的四季花,还有我不认识的一些小花。这种感觉挺好的,随时可以感受一下农作的娱乐。幽静的小区,一排小树,鸟儿时而清唱,时而追赶,时而欢快的在水面上比赛。这里的空气很新鲜,这里的小区很特别,这里的蜻蜓和蝴蝶还没有归家的意思,似乎还没有还没有玩够。

大概五分钟就到了公园,把车子停在一边,锁好。走过一段木板型小路,来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道,情不自禁脱了鞋子,连忙光着脚丫,踩在上面寻找那沙滩的感觉。沙滩比较细腻,感觉缺少点什么。石子小道的小石头,你的脚板一定会有一种难以预料的感觉和舒坦。刚开始的时候走起来会有点痛,慢慢的变成灼热,穿鞋数分钟以后你会觉得整个人特别轻松。这里的公园没有以往的那么阔气,这里的健身器材也是那么的简陋,还有的已经被人破坏(可恶的人),不过完全没有影响这里空气的质量。我展开双臂,突然想起阿桑的一首歌“这里的空气很新鲜,这里的小吃很特别,这里的Lette不水……”啊,真想对着这个喧闹的都市狂喊,又怕扰乱了这片宁静,好怀念大海啊!在海边狂奔,狂喊,都没所谓。一天下来,一个人静静的时候才感觉真的放松了,什么也不去想。这里绿树环绕,鸟儿时而清脆的唱着,躺在草地上,贪婪的吸允着草的气息,不经意间偏偏痞恋这寸土地,痞恋这一丛绿树,痞恋这一寸芳草。天空上没有星星,这里的夜空有点寂静。闭上眼睛,这种感觉真好!

夜色已经淹没了整个城市,公园的路灯早已亮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公园。眺眼望去,草地上三三两两的坐着,那边有几个男女在打羽毛球,这边不同年段的在不同的健身器材上玩耍和运动,再远一点的广场上有一排大婶大姐在跳着符合音乐的舞蹈。躺够了,也跟着去凑凑热闹,仔细观察这里跳舞的人群从6岁--75岁的都有。看着她们跳的那么轻松,跳的那么自然,跳的那么激情,刚开始不好意思跟她们学,慢慢的也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少女,自己也情不自禁学起来啦!嘻嘻,跳的感觉还不错啊!又出了一身的汗,心想可以减肥,明天继续学。一曲结束一曲又起,又是不一样的舞蹈……广场上留下了我不好意思的朗朗笑声,也卸下了一天的烦恼。

八点多啦,我想该回去啦。其实我喜欢夜的黑,喜欢黑色夜幕透过的朦胧感觉,让人琢磨不透。假如能在这美好的夜有个美丽的邂逅,甚是完美,(*^__^*)嘻嘻……。感觉此时的心情特别轻松,又让心呼吸了一次新鲜空气!

1.关于照片的抒情散文

2.关于印记的抒情散文

3.关于春天的抒情散文

上一篇:主要事迹范文职业中专下一篇:《基督山伯爵》读书心得个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