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

2024-07-11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共18篇)

篇1: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

《端午》原文

端午时节杏儿黄,

滇池湖畔艾飘香。

方见小儿扣绒线,

又遇老翁醉雄黄。

东邻茶社沏普洱,

西家酒楼米线长。

他乡剥粽思故友,

读罢离骚笑痴狂。

《端午》赏析

这首诗写的很平实,却能于平实中见匠心。

首联起笔,紧扣诗题,巧选诗歌元素,有力地突出了地域色彩,烘托了节日氛围。杏儿黄,艾飘香,都是端午节常见景物。成熟的杏子,观之令人垂涎欲滴;艾香氤氲,嗅之令人心驰神往。诗贵精炼,删一字则嫌少,增一字则嫌多。由于地名滇池对于地域和民俗的暗示性,一个“飘”字,既似炊烟袅袅,又似长袖善舞,产生了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动态美。

如果说首联是对节日环境氛围的渲染,是做了一个背景,那么颔联则紧承首联来写,突出的是作为社会生活主角的人。由环境到人物,思路清晰,及其自然。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据说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很受重视,有着几千年传承的历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俗和节日文化。习俗是每逢端午节,家家除了在屋檐插上艾条以驱邪外,小儿还需在手足系上红绒线、在屁股眼涂点儿雄黄以驱邪。老人则爱喝点儿雄黄酒,青年人则赛龙舟,这就是我国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这两句诗不仅选材典型,紧扣主题,而且以流水对的形式表现,取得了诗歌整体和谐与统一的艺术效果。一“见”一“遇”,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虚词“方”和“又”则强化了这种艺术效果,真可谓虚实相生、奇正相依,词语运用之妙,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普洱茶和米线都是云南特色产品,地域色彩浓郁。颈联在修辞上具有互文的特点,“东邻”和“西家”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意义和解释,有到处、处处的意思。这就不能不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到昆明人烟之稠密、城市之繁荣。人们在这节日里的欣喜和欢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和表现。当然,这不仅仅是作者所见所闻的他人之乐,更是作者之乐。作者乐他人之乐。古典文论有文如其人之说,又有诗言志之说,还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可见诗文都是作者心性情怀有意无意的表现和流露,而诗文便因此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性格色彩。从东邻茶社沏普洱的悠闲和西家酒楼米线长的富足里,我不仅读出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作者,读出他生在盛世、平稳顺畅的快乐人生,我还读出了这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富裕。

尾联出人意外地让我品味到作者一丝淡淡的孤独。但这孤独并不是人生失意的孤独,也不是消极颓废的孤独,而是一种欲与故友共享幸福而不能的孤独。这孤独是一种爱心,是一种友情,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这孤独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容,也丰满了诗人的形象,更是诗人道德的自我升华。如果说前面三联我读出的是一个大我形象,是一个关注社会民生的有德者形象,那么我在尾联读出的则是一个敢于坦诚自己内心情感的、富有人情味的普通人的真实形象,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德者形象。“他乡剥粽思故友,读罢离骚笑痴狂”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亲人和朋友,此时此刻,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在与我共享端午节的快乐和幸福呢?

篇2: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和端午》鉴赏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和端午》作者简介

篇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

关键词:中国,韩国,端午

中韩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较之地理位置上的一衣带水,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中韩端午文化现象的比较,说明二者的异同,以期消除误解,增加了解。

一、起源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起源

在中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由于古代“午”与“五”相通,因此,“端午”亦称为“端五”、“重五”、“重午”。又,古人有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称“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地腊节”。1纷繁复杂的名称中可见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的重要性。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两类说法 :关于节气的“时节说”与关于历史人物的“纪念说”。其中“时节说”主要有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等著作中提及的“龙日说”以及流传与民间的“恶日说”;与“纪念说”有关的历史人物主要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认同度最高。

(二)、韩国端午祭起源

韩国端午祭的起源,主要与韩国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关。与之有关的主要人物有金庾信、梵日国师、郑氏女等。

首先,关于“金庾信”说。金庾信是朝鲜三国时代新罗有名的大将,在他的带领下,新罗军队先后消灭百济与高句丽,统一了三国。金庾信死后被供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当地平安。

其次,关于“梵日国师”说。据传,古时候,鹤山有一富家女子去石泉打水,喝了一瓢映有太阳的水。随后便怀有身孕,并产下一子。但古时以未婚而孕不吉,家人便将婴孩丢弃。数日后,得知丢弃地点的女子前去寻找婴孩,却看到一只仙鹤正在给婴孩喂食。女子认为这婴孩是上天所赐,日后必有所作为,随即抱回家中,精心照料。不出所料,婴孩日后成为梵日国师,死后被供奉为国师城隍神。

再次,关于“郑氏女”说。传说,国师城隍神爱上了一位姓郑的姑娘,城隍神便在姑娘的梦中求婚,但却被以城隍是神非人为由拒绝。不甘心的国师城隍神便派了一只老虎,半夜前去将郑姓姑娘带到大关岭,与姑娘的灵魂举行了婚礼。待到后来,人们找到郑姓姑娘时,发现她的灵魂已经不见了。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天看作他们结婚的日子,也是她成为国师女城隍神的日子。

(三)、端午起源比较

综上,不难发现中韩两国端午的起源有一定的共同点 :都有纪念值得两国人民尊敬的人物。而且,都有一位女性人物。不同点是中国端午的起源带有早期社会的巫俗文化色彩,如“恶日”时要尽全力驱邪 ;而韩国端午的起源则带有较为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如频繁出现的“城隍神”等。

二、目的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目的

联系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不难想到其目的。既然以端午时期为“恶日”,那么便要驱魔除邪以祈求平安健康 ;对于历史人物无疑要纪念、学习。可以这样说忠、孝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国端午节的新内涵。

(二)、韩国端午祭目的

结合韩国的自然环境,不难得出其端午祭中所蕴含的期望与目的。

韩国山地众多,又三面环海,对于农耕社会,这样的自然环境有很多不便。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往往极易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以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想要生存下去,只有借助神灵的保佑。因此,为了改造自然环境,往往需要人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全民参与的祭祀活动,为培养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人与人的情感,而且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前进。此时,虔诚地向各路神仙祈祷,必定保佑农业丰收,保障生存。

此外,在江陵端午祭期间,有一项重要的民俗表演——巫俗。这是因为巫俗在韩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在最为痛苦的时候,如“岁月号沉船事件”时,广大韩国民众最先想到的不是佛寺,不是教堂,而是巫俗。传统的巫俗信仰者认为,通过巫师的舞蹈,人们能够与神明沟通、并得到指示,与此同时神明能够抚慰人们心灵上的痛苦。

(三)、端午目的比较

较之于中国端午节,韩国江陵端午的目的更为多样。此外,中国端午节更侧重于对人们精神的熏陶、如关注忠、孝民族精神 ;而韩国端午祭则更关注现实中的得失,更具现实意义,如保佑平安、团结力量、祈求丰收、抚慰烦恼。

三、习俗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的习俗

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端午节习俗的丰富多彩。较为常见的有 :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画额、戴香囊、挂艾叶等等。其中,普遍认为前三项与纪念屈原有关 ;后三项与祈求平安健康有关。

在此,对关于纪念屈原的习俗详加阐释。相传,众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便划船追赶拯救。为避免江河中鱼虾吃掉其的尸身,他们不仅选用外形为龙的船,以期驱散鱼虾 ;而且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喂饱鱼虾,免得它们去咬屈原 ;更将雄黄酒倒入江中,希望能够将鱼虾等药晕,以保护屈原大夫的身体。

(二)、韩国端午祭的习俗2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日程,如从“迎神祭”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七);如从“山神祭”起到“送神祭”止,则长达二十余天(农历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如果从“酿神酒”开始,那就一月有余(农历四月初五至五月初七)。

1、酿制神酒

江陵端午祭从酿造神酒拉开序幕。祭官们从市长手中领取酿制神酒所需的大米和麦芽,市民们也纷纷参加献米仪式。酒是献给神灵最重要的祭品。巫师用法器驱赶邪气,使神酒酿制场所保持清洁。酿酒之前,祭官们要沐浴更衣,以保证神酒的清洁。并且,整个过程中要用白布裹嘴,不能说话。

2、各种祭祀活动

大关岭山神祭、国师城隍祭、奉安祭、朝奠祭、送神祭等都是江陵端午祭时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动。

到了农历四月十五日,江陵市民们登上大观岭举行山神祭和供奉国师城隍的祭礼。祭礼仪式以儒家的方式开始。尤其在国师城隍祭中,由江陵市长担任初献官,祭辞中带有为百姓祈祷平安的内容。因此虽然祭祀是民间的活动,历来都有官方的代表、本地的德高望重的人士参加。祭祀结束后,巫师登场。用巫术来驱恶避邪,迎接城隍神。

3、迎接国师城隍神

神木是国师城隍降临人间的途径,也是城隍的象征。人们根据树枝的抖动,判断神的降临。根据记载,神灵附体的树会在人们碰到之前,自己抖动枝条。将神木供奉到城隍堂前,人们在神木上挂满青色、红色的彩带,祈祷心愿。神降临人间的旅程由此展开。神木下山的过程就是神来到人间的过程。供奉着城隍神位和神木的迎神队伍,在欢快的巫乐伴奏声中,从大观岭走下来。迎神的队伍走上街头,与市民们直接见面。神木和华盖走在最前面,绕城一周后,来到举行庆典的端午场。市内到处收拾提着端午灯的人群,祈祷城隍神驱走人间的邪魔恶鬼。将神位供奉到端午祭堂后,人们将自己的心愿放入端午灯中,让花灯在江水中漂流。

4、演艺活动

演艺活动是在农历五月初三到五月初七进行的,主要包括假面剧、农乐、农谣、各地艺术团体表演。

假面剧由六名带着面具的舞者和乐师表演,六名舞者的角色分别是两班大人、小梅夫人、两名恶人和两名小丑。故事描述的是两班大人与小梅夫人在恶人的干扰下最终结为伉俪的爱情故事。

农乐发源于韩国部族国家时期。每年到了春秋两季,农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祈祷一年的丰收。农民们为了在艰苦的劳动中获得放松、与村落中的人们和谐相处、祈祷物产丰富,创作出各种农乐和游戏。

农谣是农民劳作过程中,为了摆脱枯燥感、提高集体的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谣。歌词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平凡生活中的快乐。

在端午祭的庆典过程中,主办方邀请了韩国内外的艺术团体到江陵表演,以增强节日气氛,并以此向广大游客展现韩国的丰富的民俗文化。3

(三)、端午习俗对比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韩国端午祭习俗明显受中国端午节的影响。中国端午节的起源要比韩国端午祭早,所以无论是饮食,还是驱邪习俗,韩国端午祭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不同的是 :中国端午节是节日型庆典,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祭祀型庆典。实际上,中国端午节最初也是祭祀型庆典,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演变为节日型庆典的。4

四、传承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的传承

在中国,有很多具有制作传统文化产品技术的艺人。虽然也有资金投入,但政府更愿意让艺人主动融入市场,在销售中获利,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去引导艺人改进生产,从而保护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国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更倾向于民间百姓和市场。5

(二)、韩国端午祭的传承

对于重要的文物以及文化遗产,韩国政府都对其进行编号加以保护。例如,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就被指定为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而且,在江陵端午祭中,负责祭祀的巫师是世袭的。她们不仅都有政府编号,还能够得到政府的补贴。此外,政府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技艺传授他人。因此,可以说韩国政府是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端午传承对比

比较中韩两国端午文化的现状与传承,不难看出,韩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更为细致,投入的资金更为雄厚,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更高。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这些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

篇4:关于端午节的典故

端午节的起源

很多人知道,端午节因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其实,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据史料记载,还有以下几种:

1. 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大戴礼记》记载,早在三代时,人们就在夏季到来的那天,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 勾践操练水军。《事物纪原》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3. 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抛于江中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到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习俗

喝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头额、耳鼻、手足心,洒在墙角、床下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清香四溢,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外面则包以丝布,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夺目。

挂艾叶、菖蒲:把艾叶悬于堂中,菖蒲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还可以将艾叶或苍术、白芷等中药放在室内燃熏,赶走蛇虫百脚,也是古时一种空气消毒方法。

“游百病”“洗百病”:端午节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游戏。晚上回家将花草放入水中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于身体健康。

虎头鞋、五毒背心:端午节,给孩子穿上绣有老虎形象的虎头鞋和绣有蝎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驱邪避灾。

赛龙舟:荆楚等地的龙舟竞渡以劲力竞技为主,苏杭等地则以画舫弋游为主,但都有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提倡强身健体之意。

篇5: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别样的日子别样的情啊。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篇6:关于端午节的著名诗句

关于端午节的著名诗句

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选自李隆基的《端午》

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选自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3、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选自张耒的《端午》

4、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选自张孝祥的《点绛唇》

5、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选自苏轼的《少年游》

6、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选自范成大的《鹧鸪天》

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选自殷尧藩的《端午日》

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选自贝琼的《已酉端午》

9、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选自窦叔向的《端午日恩赐百索》

10、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选自赵蕃的《端午三首》

1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选自苏轼的《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选自殷尧藩的《同州端午》

13、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选自文天祥的《端午感兴》

14、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选自李隆基的《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选自边贡的《午日观竞渡》

16、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选自秦观的《端午》

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

1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

19、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选自李隆基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选自储光羲的《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1、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选自许及之的《贺新郎》

2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选自苏轼的《浣溪沙》

2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选自杜甫的《端午日赐衣》

24、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选自杨无咎的《蓦山溪》

25、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选自陈三聘的《如梦令》

26、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忄欠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选自范成大的《如梦令》

27、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选自李之仪的《南乡子》

28、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选自张榘的《念奴娇》

29、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选自朱翌的《朝中措》

30、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选自刘克庄的《贺新郎》

31、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选自王充的《满江红》

32、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选自张榘的《念奴娇》

33、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选自陆游的《楚城》

34、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选自陆游的《三峡歌》

35、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选自苏轼的《浣溪沙》

36、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选自钱琦的《竹枝词》

37、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选自万俟咏的《南歌子》

38、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选自刘禹锡的《竞渡曲》

39、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选自刘禹锡的《竞渡曲》

40、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选自文天祥的《端午感兴》

41、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选自黄公绍的《潇湘神》

42、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选自王迈的《念奴娇》

43、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选自刘辰翁的《齐天乐》

44、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选自贾谊的《吊屈原赋》

45、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选自许文通的《端阳采撷》

46、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选自张耒的《和端午》

47、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选自周紫芝的《永遇乐》

48、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选自罗志仁的《木兰花慢》

49、萱草榴花,画堂永书风清暑。麝团菰黍。助泛菖蒲醑。兵辟神符,命续同心缕。——选自张孝祥的《点绛唇》

50、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选自郭应祥的《传言玉女》

篇7:关于端午节的唯美诗句

2.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3.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4. 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5. 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6.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7.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8.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9.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0.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1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6、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8、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篇8:端午节的传说

纪念屈原

传说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于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亡,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因此, 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 化为涛神, 世人哀而祭之, 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 楚国人,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投奔吴国, 带吴伐楚, 五战五胜, 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 其孙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 百战百胜, 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请和, 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 应彻底消灭越国, 夫差不听, 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 谗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之, 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 视死如归, 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 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 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 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 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 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纪念孝女

此传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 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令度尚为之立碑,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 在今浙江绍兴,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恶日禁忌

篇9:端午节:关于回忆与缅怀

这些日子,品种繁多的粽子在各家的灶台上、餐桌上陆续出现。目睹满街的青青粽影,忽然就意识到端午节已悄然到来。老一辈人或许还包包粽子、喝喝雄黄酒、插插艾叶,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些传统概念已然不是那么清晰了,跟端午节有关的事似乎只剩下吃粽子而已。传统的端午节,变得简单而流于形式。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后,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一石激起千层浪,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让不少国人着急了。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端午节,除了粽子和偶尔的赛龙舟外,还剩下什么?

或许,正如专家所言: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事件标志着我们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某种危机。国民的反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必然的心理反弹,是一种文化自保的机制。韩国端午祭胜出,对我们而言既有危机,也会产生新的希望。至少它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这未尝不是好事。我们或许要感谢韩国人的申遗,如果不是他们的申遗,我们的端午文化传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或不懂珍惜中丢掉。如果我们真的热爱我们的端午,就不应该只停留于抱怨。

让韩国端午祭的胜出成为中国端午节新生的起点,成为传统节日复兴的新契机,这才是国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感怀端午

时代变迁,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越来越多的“泊来节”充斥着年青人的生活圈子,他们更热衷于去追求一个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却不会记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更别说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了。这俨然成为了当下流行的一个走向——从“泊来节”开始。但是,传统节日还是让我们拥有怀旧的机会。

在三坊七巷中,我们碰到几位老人正安详地围坐着聊天,一位四五十岁的妇女在一旁淘米,一遍一遍,时不时地应和着老人们的话。一边叠着高高的洗净的苇叶,透出光洁的青绿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清美。她告诉我们,为了过端午她已经忙活了好些天,除了包粽子外,还要准备苦艾草、菖蒲、犁壁草等用来煮成汤。 “这汤不是拿来喝的,是要来泡澡的,一家人都得泡,洗了祛百毒、防百病,主要是预防皮肤过敏等。还会到中药店买一些雄黄,以米酒化开,用笔涂在门窗的框架上,这样可以防虫,尤其是祛五毒……”

在采访中,我们还碰到一位78岁的退休干部张老,他说:“端午节是我们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传统文化,不能不过。我年轻的时候,过端午是很有热情的,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看赛龙舟,跟着一起叫啊喊啊的玩得非常尽兴。晚上回到家中,还有家人精心准备的包有各种馅料的粽子,很是温馨。觉得感受的不仅是一种节日的气氛,更是一种合家团圆的温情,一种民俗文化的自豪。”

一边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漠视,一边是老一辈人对传统节日的无限缅怀,让人不免感慨:端午节的未来何去何从?

受访人:善琴,35岁,公务员

我是畲族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看多了大人们张罗端午节的模式,自然也就记住了。现在每到端午,都是我一人包办的。端午节前夕,初一早要在门口插上艾草,到初五中午12点过后才收下来,据说艾草可以避邪,驱蚊虫的。端午时每个小孩都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红袋子,这个红袋子很漂亮,是大人用红线编的。然后把一个用红纸染的蛋放在这个红袋子里,寓意吉祥如意。畲族的端午节与汉族的端午节其实差不多,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艾草的处理方式。畲族的乡亲在端午这天中午12点过后收下艾草,就把艾草收了起来,等到了夏天蚊子多时,就把艾草捆成一團用来熏蚊子;有的时候,小孩子遇到肚子痛,可以拿来当草药。而汉族的做法,则是将艾草收起来,留着家里有媳妇做月子时,到满月了,熬成汤洗澡用,可以祛风湿。

今年的端午节,我会像往年那样自己包粽子吃。因为自己包的粽子比超市里买的味道更好,而且也更有过节的味道。福州的粽子种类很多,有肉棕、蜜枣的、花生的、豆沙的……而且粽子的包法福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我在财经学校念书时,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带来的粽子包法不同,味道也各不相同,可有意思了。

包粽子其实并不是很难的,就拿肉粽来说,首先把糯米加水浸泡3~4小时,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将大米滤干后,加肉、加笋干,调好味道后和米一起包好后放在锅里煮熟。香喷喷的粽子便好了。即便是过夜的粽子也可以有很好的吃法,可以将其切成片,再放到锅里炸,那也是相当美味的。

当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看龙舟比赛了。以前小时候每年都会去看。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很多年没看了。今年的端午节是星期二,虽然还是没放假,但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是会带儿子去看的,一同感受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喜悦。

近几年,我觉得大家对传统节日又重视起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注重加强这一块,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也有不少民意代表呼吁,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可以考虑放假半天,这样市民就能更好地参与到传统节日当中了。

受访人:郑琛,29岁,媒体人

在我的理解中,正如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个团圆的日子,全家人聚在一块,一起包粽子、一起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然而,这种景象已经好久没出现过了。毕竟现代人所处的环境不比从前,显得有心无力。所以对于简单地过个端午节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周二,我和我老公都上班,根本就没办法聚在一起认认真真地过这个传统节日。因为上班关系,自己包粽子也就不可能了,毕竟工作上的事情非常多,时间都忙不过来了,难得有闲暇的时间就想着多陪陪儿子,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包粽子过节,还是比较不现实的,也是比较“奢侈”的。我们会把节日提前到周末,约上亲朋好友来家里过节。怎么说,一些传统的习俗我们还是会延续的,端午节毕竟是传统大节日。

受访人:许书,45岁,私企老板

远离家门多年,已经许久没有过一个像样的端午节了。对我而言,端午节似乎已经可有可无,尽管它与春节、中秋节号称中国传统三大节。因此,对于端午只剩下怀旧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很温馨。小时候过端午节,能让我提前兴奋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那时候穷,如果不是过节,平时肯定吃不到。说起粽子,不仅因为它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到端午,母亲就在头一天晚上泡好一盆糯米并洗净刚采来的苇叶。第二天一家人便围坐在葫芦瓜棚下,伴着清清的苇叶香味、就着红红白白的馅料一起包粽子。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煮上3、4个钟头。当粽子煮熟的时候,小院里便弥漫着糯米和苇叶的香味,那个味道,叫人陶醉。家里和街坊邻居还会拿着一些桃枝或者艾草插在自家的门前;小孩子会收到大人们送的香包。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最幸福、最温馨的一天。

现在,天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做,很久没有像样地过过端午节了。不过,每到端午节时还是会想起那清清的苇叶和醉人的糯米香味。吃着从超市买回来的粽子,却已经找不回当初的味道了。

受访人:文子,28岁,网站主管

可能也只有特喜欢吃的粽子能唤起我对端午节些许的念想吧。隐约记起小学老师曾说过关于端午节的些许零散片段,只记得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身投汨罗江的殉难日。人们为了寻找屈原,为了不叫鱼儿吃了他们崇敬的诗人,大家把糯米包起来,喂给鱼儿吃。记得我第一次吃粽子的时候,问父亲:“这怎么吃?” “剥了叶子吃!” “那鱼也会剥叶子吗?”“鱼不吃,人吃。”“那屈原怎么办呢?” “什么乱七八糟的,快吃……”

对端午节的认知只剩下粽子、龙舟、屈原这些零散的概念,其他的一切似乎已经归零,说起来让人汗颜。

闽江畔的棕香

民间过端午,图的是热闹、喜庆。近期各种关于端午的活动也在福州许多地方开展。6月17日,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时间,融侨的业主们便提前预热,一场由融侨会组织的“粽叶飘香”活动在融侨比赛一开始,现场气氛马上热闹起来。大人忙着包粽子,小孩子则在一旁打下手;手艺高超者,包粽叶、加糯米、塞馅料、系粽绳,一气呵成;新手者,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勉强包好的粽子一提起来便米歸米,叶归叶。但不管粽子包得好与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同样一个表情——快乐!

比赛现场还请来了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先生讲解端午民俗知识,诸如端午节的来源,福州的粽子文化和唱曲等,不仅给小朋友上了一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课,也让到场的家长们获益匪浅。

据悉,融侨会举办此次“粽叶飘香”包粽大赛,意在端午节为业主们送上的节日良好祝愿的同时,希望通过包粽子这种最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业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这种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龙舟比赛庆佳节

6月19日,端午节这一天,福州市传统龙舟锦标赛在光明港五孔闸段激情开赛了。比赛当天,光明港岸边人织如潮。一对来自长乐的老夫妻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大早就从长乐出发来福州。这是我们第一次来福州看龙舟。活动办的很好,这样才有过节的样子,应该每年都办。”

此次比赛有20支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优秀龙舟队进行角逐,大家又有能一睹“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龙舟竞渡、百舸争先的壮阔景象。

据悉,本届龙舟赛由福州市体育局、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主办,福州市龙舟协会承办,福州知名地产公司福建融信地产协办,合力打造,为福州市民带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大餐。

结语

今年,福州的端午节,尽管没有春节的隆重、没有中秋的温馨,但至少有些活动让人有了些许回味。

其实,文化也好,文明也罢,只有差异所在,没有优劣之分。厚此薄彼,是不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表现。平时不尊重自己的传统,直到有一天别人企图“偷”走自己的某些传统文化时,才意识到自己是该传统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才捋胳膊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就端午节而言,假如我们每年都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亚洲别的国家顶多是随着附和,想喧宾夺主,把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夺走,似乎不太现实吧。要想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被他国“端”走,还得首先从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做起。不然,即便他国“端”不走,我们也会“倒掉”的。

关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篇10: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 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

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怀旧》

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

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

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

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宋 卢祖皋《小龙吟 淮西重午》下阕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

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

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

——宋 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宋 吴文英《澡兰香 淮安重午》

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

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

梅黄后,林梢更雨。

小池面,啼红怨暮。

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

——宋 吴文英《杏花天 重午》

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

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

篇11:关于端午诗句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忝连昌b,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篇12:有关于端午的古诗句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于端午的.古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的古诗句1

1、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2、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

4、菖蒲酒美清尊共。

5、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6、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7、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8、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

9、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10、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11、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12、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

13、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14、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15、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16、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端午的古诗句2

1、五色新丝缠角粽。

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7、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9、细缠五色臂丝长。

10、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11、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12、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13、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端午的古诗句3

1、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2、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3、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5、正是浴兰时节动。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7、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8、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9、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10、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11、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1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1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1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17、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18、细缠五色臂丝长。

19、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篇13: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其伤害屈大夫。后来为避免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今天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自尽。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到了第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负父尸而浮出江面。就此传为神话,后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羲之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将曹娥殉父之处命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称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 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入汉族, 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 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篇14:端午节的新衣

那是端午节的前一晚,半夜时分,我起来解小溲,看到华发早生的母亲仍然在灯下劳作,母亲是那样专注。我心疼地说:“妈妈,这么晚了,您怎么还不睡?”母亲揉揉眼睛,强打精神地说:“就快完工了,明天过节你们都有新衣穿了。”

过年时妈妈没有钱买布,只好让我们穿旧衣过年。其实,那旧衣也是我们们唯一的出客衣,只有过年过节出门作客时才穿的。因为那几年国家正在经受自然灾害的煎熬,老百姓们只要能糊住口就是万幸,哪里还有能力去做新衣?过年时,妈妈把早已洗烫好的出客衣给我们穿,可我们三年来都已长大许多,这衣已变得太小,穿在身上紧紧的,还露胳膊露腿,实在有点寒伧。妈妈苦笑着对撅着嘴的小弟小妹说:“好孩子,先将就着穿一回,到过端午节时妈妈一定给你们做新衣。”这才把我们打发过去。

过完年,妈妈不声不响接了好多活回家做。每天洗完接来的衣,就忙着剥先天晚上泡的蚕豆。到中午时,两只手已泡得皮发白发胀。整天忙得团团转,到晚上,还要带着全家人糊两个三个小时火柴盒。我知道,妈妈做的这些事,报酬十分菲薄。糊一千个火柴盒是八角钱,洗一件棉毛衫只有八分钱,洗一件衬衣是五分钱,只有洗一件特别难洗的卡其布制服才能赚一角钱。妈妈做事特别认真,帮别人洗衣,一定要洗干净,因而一次洗下来,手都洗破,也只洗得十件八件衣裤。妈妈生怕洗不干净,让主家不高兴。母亲劳累一整天,算起来也只能赚一块多钱。这点钱主要是家里的一天菜钱,母亲只有每天多做点活,才有点钱剩余,积攒起来给儿女们做新衣。

我们兄弟姐妹众多,尽管母亲拼命干几个月,还是攒不够给每个儿女做一套新衣的钱。她就尽其所有买能做两套衣裤的布。一套给大女儿,一套给大儿子。把大女儿大儿子穿小了的出客衣,拆开翻过边改给二女儿二儿子。由此类推,每个儿女过节时便都有新衣穿。这些活,都是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地忙出来的。越是临近过节,母亲越是睡得迟。

天快亮时,母亲缝完最后一针,这才觉得腰疼得直不起来了,手酸脚麻,瞌睡朦胧的。她叹口气,看着一堆新衣,仿佛看到儿女们早晨起来时,穿上过节新衣时开心的笑容,浑身疲倦便不翼而飞,舒心地笑了。

篇15: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

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篇16: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

唐・李白

木兰之ど程闹郏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拓展区域】

李白诗句精选

1)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 李白《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 》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3)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4)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5)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6)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7)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李白《望天门山》

8)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

9)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李白《渡荆门送别》

10)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1)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李白《独坐敬亭山》

13)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李白《送友人》

14)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15)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 李白《客中行 》

16)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17)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 李白《清平调其三》

18)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 李白《妾薄命》

19)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0)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李白《玉阶怨》

21)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22)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 李白《妾薄命》

23)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4)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李白《赠裴十四》

25)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26)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 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27)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 李白《夜坐吟》

28)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 李白《长相思其一》

29)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30)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31)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32)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33)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

34)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 李白《古风其十九》

35)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李白《秋登宣城谢x北楼》

篇17:端午节的诗歌诗句

雄黄烈酒祭河仙。

汨水有幸抱屈子,

磊石无期对栾缘。

玉笥棕叶青如碧,

圣祠黄钟彻洞天。

桡旗舟鼓步骚韵,

篇18:古代文人眼中的端午节

龙舟竞渡闹洋洋

竞渡之风,自唐代以来兴盛不衰,古代文人用跃动的笔触勾画出一幅幅欢动山河的画卷。“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张说《岳州观竞渡》)。“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储光羲《官庄池观竞渡》)。“习棹江流长,迎神雨雾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储光羲《观竞渡》)。竞渡场面异常热烈,不仅荡漾起了人们久藏于心的呐喊和欢笑,还承载着弥久愈浓的对屈子的追思和敬奉。芸芸众生在巫风神雨下的竞渡仪式中虔诚地祈祷:雨停雾破、年丰岁收。

身临盛况的古代文人对端午竞渡有着十分传神的描绘:“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张建封《竞渡歌》)两舟竞渡,场面壮观,声势浩大。众桨飞快划动,搅起朵朵浪花,如万剑飞出;鼓声咚咚,齐力助威;龙舟劈波斩浪,奋力冲向标帜。两岸观众则欢呼雀跃,呐喊助威,如霹雳惊响;各色彩旗猎猎飘扬,构成一个个霓虹般的光圈。输方眉头皱起如疮包,争得脸红耳赤,输方观众则心似火烧。但他们并不服输,还要再决雌雄。“紫云宫前擂大鼓,乡人竞渡作重午。灵均孤忠自千古,凭吊遗俗遍三楚。朅来观者如堵墙,万目睽睽引领望。彩旗一挥百棹忙,踊跃直趋波中央。一龙矫首牙爪张,一龙含尾低复昂。群龙奋鬣互腾骧,陆离五色生辉光。金鼓嘈杂声镗镗,拿云喷雾纷回翔。锦标一夺群披猖,旁观亦觉兴飞扬。欢呼尽饮挥蒲觞,瓦篷深惊在绿杨”(清黄士瀛《盘溪观龙舟竞渡》)。盘溪(今湖北松滋县境内)的龙舟竞渡盛况空前,是为凭吊“千古孤忠”的屈原而举行:大鼓雷鸣,彩旗挥舞,百棹齐飞。观众络绎不绝(“朅来”),有如垒起堵堵高墙,他们踮足伸脖,“万目睽睽”。龙舟踊趋江心,一“龙”昂首舞爪,一“龙”稍微落后,忽又奋力追赶。所有的龙舟都如骏马奔腾,五色生辉。最后一“龙”夺标,群情振奋。观众也兴致飞扬,欢呼雀跃,在绿杨掩映的瓦篷里共饮菖蒲酒,同披艾草,兴尽而归。

端午竞渡展现了力量与激情的阳刚之美,而在凌波光影间也闪烁着一道粉黛罗衣的靓丽风景:“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王建《宫词》)逢此端午嘉会,禁中的宫女们争相竞渡嬉戏,溅湿了罗衣,放飞着笑语,心中幽锁的情愫伴着池中层层涟漪,向着竞渡的前方传递。“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着眼,看取一舟先”(明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242页)。湖北沙市,地处长江之畔,离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很近,一场竞渡正在举行:风和日丽,杨柳垂岸。龙舟画上彩色鳞甲,舟上赛手头裹黄巾,服装色彩各异,艳映江水;岸上观战女子青黛蛾眉,美如天仙。龙舟飞驶似骏马奔驰;观众万目注视,看谁夺标。藉此良辰盛景,民间的女子们,淡妆浓抹,簇拥江岸,别具一番风情。端午竞渡在刚柔交互的催发中掀起了众人期待的节日高潮。

人人洒泪吊忠魂

古代文人心目中的端午节,还是一个祭祀节。至今长江流域许多地方仍有招屈原之魂的歌谣,其词情真,其声悲切,能使赛手、观众哭成一团。古代文人对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最后自沉汨罗的悲惨遭遇极表同情和痛心:“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储光羲《观竞渡》)“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刘禹锡《竞渡曲》)。诗文描绘了湖南沅江的一次赛龙舟,“彩旗夹岸”,女子嬉水,人们怀着期冀和喜悦的心情划船寻救屈原,然而屈原早已随茫茫江水而逝,追思的哀谣在荡桨中泛起,使人悲从中来。

在古代文人的心中,悼念和祭祀屈原,意味着透过悲喜两重天的翻转和升华,去追慕感同屈原的狷介和崇高。“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五月五日》,《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此节”(苏轼《屈原塔》)。水波浩淼的汨罗江不能为屈原鸣屈洗冤,只有孤傲的山峰投影在碧水之上。家乡父老长达千载地凭空哽咽悲叹,总要在五月五日投饭救饥解渴、龙舟竞渡,并且大声呼喊“屈大夫归来”!其声悲哀,楚山为之裂开。怀才不遇、忧谗畏讥,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吟唱着《离骚》义无反顾地追随着屈原的脚步。宋代苏轼被贬黄州、儋州等地,为“乌台诗案”(有人诬告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差点掉了脑袋,他就是宋代的屈原。像苏轼这般的古代文人,与其说用了浓墨重彩来悼念屈原,不如说是为自己唱响至死不渝、追求独立人格的“挽歌”。

醉生梦死逐欢乐

饮酒和狂欢是端午另一大节日主题,人们藉此开怀畅饮、宣泄情怀。“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瞿佑《菖蒲酒》,同前,239页)。这是一次端午筵会:时新食物,味美品多,摆满筵席。人美,酒香,酒器精致(“玉斝”)。面对此时此刻,置身此情此景,纵然喝得酩酊大醉,又有什么关系!“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范成大《竹枝歌》)。云安(今重庆云阳县)南门竞渡,人人争看。竞渡完毕,痛饮当地名酒“曲米春”,兴致颇高,以致家家皆醉。《清嘉录》中引了一首无名氏的乐府诗《划龙船》,描述苏杭一带端午盛况:“汨罗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阳前。苏州龙船夸绝胜,百万金钱水中迸。冶坊浜口斟酌桥,楼头水面争妖娆!小龙船划疾如驶,大龙船划乱红紫。胜会争夸十日游,青帘画舫结灯游。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称假虎丘。”(清顾禄《清嘉录》)处处洋溢出一派歌舞升平之象!这里,屈原之精神似乎已荡然无存,人们只是一味地沉醉于节日的欢乐之中。

更有甚者,不顾国计民生,端午之日笙歌燕舞、醉生梦死,未闻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恨。南宋末,元兵南侵,宋朝亡在旦夕,可是朝廷上下仍一味追欢逐乐。对此,胡仲弓《端午》诗给以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画舸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国之将破,又逢端午,所有的湖泊江河,碧波荡漾,彩船纵横排列,伴着轻歌曼曲徐进缓行。家家彩丝炫目,户户“角黍”(粽子)飘香,应时求新,争奇斗艳,呈现出一片欢乐升平气象。端午的精神实质已面目全非,徒具其形。屈原在《渔父》里曾悲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现今已经朝不保夕,仍然人人皆醉。真正能领会屈原爱国忠君、奋发不屈、斗志凛然高尚节操的又有几人?!

丹心一片有谁知

在悲喜喧嚣的节目活动背后,对于古代文人而言,端午意味着一种寄托,一种灵魂深处的求索。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南宋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也像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那样,无所事事。其《乙卯重五诗》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的欢乐已显平淡,万事皆休后的无奈却又承载着壮心不已的豪情。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为所谓元朝曾派一丞相到扬州劝降的谣言所诬陷。为表明心志,便慨然写下《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展现了一个辗转颠沛、为国难奔波、勇于献身的士大夫形象。此诗与景炎三年(1278)所写《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完全一致。像文天祥那样借端午明志的古代文人,真是数不胜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独立不迁,生南国兮!”这是一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力量。屈原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和见证之一,端午竞渡就是这种精神和力量的很好体现。人人洒泪吊屈原,也就是秉承这种爱国精神。古代文人大都身兼天下,每当国家危难之时,许多人都勇立潮头,担当重任,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一这就是屈原精神的缩影!

真是:五月初五是端阳,龙船锣鼓闹洋洋。人人喜饮菖蒲酒,个个洒泪在楚江!

上一篇:信息考试操作题会考下一篇:秋日随想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