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2024-06-29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精选6篇)

篇1: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这时应立即停止进水,往生化池内投放粉末活性炭以降低污泥负荷,粉末活性炭的投加比例为每100m3生化池容积投加10公斤。当污泥的沉降性能有所恢复后,可采取污泥驯化的快速增殖法,在生化池内投加生活污水或投放废酒精或用干面粉烧熟的湿浆糊,投加比例为每100m3生化池容积投加5-10公斤干面粉,2-3天后开始进水并逐日增加进水量,直到微生物恢复正常。

★ 应急处理措施

★ 浅谈通信设施雷电过电压防护措施

★ 触电的急救处理措施

★ 《冰冻》观后感

★ 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施的防雷措施

★ 长江水文特征是什么

★ 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及紧急处理措施

★ 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处理措施研究论文

★ 施工缝留置位置、形式和处理措施

★ 冰冻雨雪应急预案

篇2: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继承:

1、“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本人及其文章都有魏晋名士风采,他的叛逆、异质、激愤的性格似乎有稽康,徐渭等人的特点,在他的杂文中也有表现。

2、他的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继承传统史传、传奇等白描手法。

3、他的带有批判讽刺类的小说及杂文有《儒林外史》、晚清谴责小说的 讽刺个性。

4、《野草》中融有大量的意象就直接取自庄子、离骚、和佛经。

5、《朝花夕拾》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描写带有传统戏曲与民间传说的影响。

6、《故事新编》古今杂糅的手法,古既是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史书记载

如果要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里学习了什么的话,也只有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从《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

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是吸收外国小说的文体艺术而对传统的拟话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鲁迅先生是这一改革的伟大旗手。

我个人的观点是:其一,先生深受中华古典文学的滋养;其二,从文风而言,先生传承了魏晋南北朝沉郁的风格;其三,先生深受俄国文学影响;其四,先生最好的文章是杂文,先生的杂文是先生战斗精神最有力的体现,我们所最应该继承的不也是先生这种精神吗?

批判: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评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诞生于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年代。在伟大的思想解放浪潮中, 他敢于探索前人未曾探索过的课题, 敢于提出前人所未曾提出过的见解, 敢于解剖, 敢于批判。、对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与批判

鲁迅从当时的社会现状中认识到, 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同国人苟且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儒、道合力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使中国缺少反抗之音。而潜移默化下的中国社会, 则是精神受奴役而不自觉, 麻木愚昧而不觉悟, 甚至麻木到不以苦

为苦, 对别人的痛苦只是隔膜和冷漠,在小说中鲁迅对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愚人”是极力加以批判的。因为: 首先, 儒家思想提倡“克己复礼”, 以外在于人的“礼”压制内在于人的欲望本能。但是, 这种外在规约仅仅是暂时性的压制了人的欲望本能,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次, 在儒家思想的复杂的等级关系中, 人是父之子, 妻之夫, 君之臣, 但惟独没有“己”。儒家思想重视的是各种关系对人的制约, 而不是独立个体的培养。《祝福》中的祥林嫂完全生活在封建礼教习俗的规约之中, 没有丝毫自主性, 是一具十足的形尸走肉。正是这种个体心灵的空无, 才给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以无可动摇的统治地盘。这不得不引起读者深切地反思与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唾弃。同样, 道家文化也受到了鲁迅的质疑与批判。在《阿Q 正传》中, 深深隐藏着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思考,阿Q 栖息在土谷祠并非偶然。土谷祠即土地庙, 里面供奉着土地神和五谷神, 属于道教的神学谱系, 是由中国民间俗神信仰发展而来的。土地庙虽能暂避一时, 寄居一时, 终未能庇护得了阿Q , 最后阿Q 被从这里抓走并走向死亡。在阿Q 这个人物形象中, 包含着鲁迅对传统道家人生哲学的最深刻的批判。阿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对道家人生哲学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形象概括。此外, 对于佛家文化, 鲁迅小说也予以了剖析和批判。《祝福》中对祥林嫂因受佛家因果轮回、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而捐门槛且精神崩溃, 导致死亡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传统文化导致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首先, 传统文化的愚民性使人变得愚昧、麻木、守旧、迷信。《故乡》中有辛苦麻木的闰土,《药》中有可怜的华老栓夫妇, 《阿Q 正传》中有落后而不觉悟的阿Q。

其次, 传统文化的愚民性还使人变得虚伪、冷酷、自欺。、对传统文化“吃人”及其腐化力的批判

传统文化“吃人”是鲁迅的独具慧眼的发现。在《狂人日记》里, 通过对“狂人”的描写, 大胆揭示出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它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所带来的耀眼光芒犹如火炬照亮了夜空。在正像鲁迅从来没有跟科学作对, 他所反对的是伪科学一样, 鲁迅也从来没有和这些博大精深的人类精神现象作对, 他向中国传统文化进军的矛头所向主要是异化了的儒佛道, 更进一步说则是容易造成流弊的儒佛道。在中国旧文化的破坏和新文化的创建这两方面, 鲁迅是以破为主的。对旧事物, 旧伦理, 旧制度, 他大杀者”, 另一种是“盗寇式的破坏者”。毫无疑问, 鲁迅是属于“革新的破坏者”。当然, 鲁迅通过小说创作对传统文化所作的尖锐批判中, 也存在着某些偏激现象。然而, 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这种摧枯拉朽的人, 才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生。

而这些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相左,更与鲁迅毕生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背道而驰。自然地,鲁迅要对这些禁锢精神自由、压抑个性解放的传统文化中保守腐朽的方面大加鞭挞。

作为思想家而不是学问家的鲁迅,首先选择了批判,偏激的批判,以至于偏激到“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

只有激烈地骂醒了中国人,才有可能打破国民“中华文化中心论”的清秋大梦,才有可能使我们民族意识到自己正站在毁灭的边缘而奋发图强、得以自保。比起那些整天一味“之乎者也”地颂扬传统文化的人,鲁迅更热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更清醒地了解我们的民族。

突破:

一、首先是题材的变革。《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放到“五四”时期,与传统小说比较,就会发现从鲁迅开始的这种题材的变革,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因为传统小说历来都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小说中的人物,也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怪。所以像鲁迅那样的取材和写法,显然也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对传统写法非常自觉的、大胆的突破,带有先锋的性质,旧式的阅读习惯还不容易接受。但当时也已经有人注意并高度评价鲁迅这种大胆的创新。

二、《呐喊》、《彷徨》极大的魅力,还在于偏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本来大家很熟悉很普通的人事,经过鲁迅的感觉和构思,就不一样了,变得沉重了,要重新思考了。鲁迅就是这样,题材平凡,发掘很深,并总是有独特的令人震惊的发现。读鲁迅的小说可能会很累,原因之一就是鲁迅这种沉重的思想发现,总是缠绕着你,使你不可能再像读传统的传奇小说那样隔岸观火,可以放松,而一定会有切身的体验,要去重新感觉和思考生活。又由于鲁迅的发现太透彻,往往带着悲悯与同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作品总弥漫着现实的可能又是永久的悲哀,当然也就让人的阅读不会轻松。

三、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又表现在揭示灵魂的深。传统小说不善于人物的心理刻画。鲁迅小说则正好在这方面突破,非常重视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病苦。如鲁迅自己所说,是为了写出国民的灵魂。鲁迅的本事总是在心理常态中看到精神的病态。《肥皂》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一次精神出轨,一般可以认为这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其实同时又是对情欲方面人性弱点的深人探讨,其中对意识和潜意识心理矛盾的刻画,就用了深度的精神分析。类似这样注重写灵魂,注重揭示心理之深的表现,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鲁迅起了这个头,从这方面也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并对后来小说的创作有极大的示范与影响。

第四,要注意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与创新。我国传统小说基本上是勾栏瓦舍讲故事发展起来的,与传记和讲史也有关,比较注重全过程的叙述,讲求故事性,有头有尾,好比是盆景。即使是短篇,也要有完整过程的故事,所以鲁迅的短篇基本上不再采用这种传统的格式,而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格式,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从结构看,打破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述角度也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双线结构(如《药》)、反讽结构(如《狂人日记》)、以及抒情独白体(如《伤逝》、散文体(如《故乡》)、独幕剧体(如《**》)等等多种体式和手法。鲁迅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却又精粹、凝练、含蓄,可以反复欣赏,越读越有味。由于鲁迅能独立地按照其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自己的艺术个性去进行灵活的艺术熔裁,小说的体式手法不断有新创造。茅盾早在1923年所写《读〈呐喊〉》中就评论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篇3: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金融行业是最重视信息技术的行业之一, 但是大数据时代猝然来临依然让金融业措手不及, 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在小额支付、小额贷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甚至让大型银行都有了切肤之痛。从数据资产的角度来看, 尽管金融业拥有翔实的个人和企业的注册信息、交易记录, 但是这些数据的活性远远低于电子商务公司。金融企业也无从得知个人和企业的实际收支、消费、采购等详细信息。因而相较之下, 金融企业的数据资产来源比较单一, 维度较少, 难以支持其涉足中小企业业务。金融业新兴的业务模式绝大部分都是依赖结构良好的数据资产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驱动的。而传统金融企业的当务之急, 就是树立数据文化, 改善数据资产的结构。

一、第三方支付的“逆袭”

第三方支付高调推出快捷支付, 这不仅有利于摆脱银行的束缚, 同时还迫使银行与其共享客户数据, 进一步完善了第三方支付的数据资产。数据资产如同土地、人才资本等其他资产一样, 需要开发利用, 才能发挥价值。目前, 第三方支付已经逐渐意识到数据资产的重要性, 并基于自身积累的大数据资产开始拓展融资、营销等增值服务。

2012年11月11日, 阿里系的淘宝网和天猫商城当天销售总额高达191亿元 (其中淘宝网59亿元, 天猫商城132亿元) , 续写了历史新传奇。在“双十一”当天完成支付的订单超过了1亿笔, 其中支付宝的快捷支付交易笔数占所有交易的45.8%, 近乎半壁江山。而传统的网银支付仅占23.2%, 另外有31%是支付宝提前充值带来的余额支付, 这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互联网公司在“支付”战场完胜传统银行机构。提到快捷支付, 貌似属于一种“新型”支付方式, 而实际上该模式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10月, 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同推出国内首张专注于电子商务的联名借记卡———支付宝龙卡, 并推出电子支付新产品, 即快捷支付的前身———龙卡支付宝卡通业务, 该业务不仅让用户享有直接网上付款、无需开通网银的便利, 还使其能够享受支付宝提供的“先验货、再付款”的担保业务, 但该产品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消费者需要前往银行柜台办理“卡通”产品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为此, 在2010年12月, 支付宝与中国银行一起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 用户可以无需开通网银, 直接通过输入卡面信息就可以快速完成支付, 实现了信用卡与网上支付的无缝对接, 并在2011年4月, 支付宝联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10家银行高调推出“快捷支付”, 成功绕开了网银交易额度限制。由于“快捷支付”简单方便, 深受消费者欢迎, 仅推出7个月, 用户数就突破了2000万, 截至2012年底, 用户数更是超过1亿。从最初的网银通道, 到龙卡支付宝卡通, 再到快捷支付, 支付宝已不再单纯承担银行的渠道功能, 开始化被动为主动, 逐渐成为主角, 而银行则慢慢开始依赖于支付宝。其中更可怕的是, 快捷支付不需要再链接到银行的网关, 摆脱了银行的束缚, 将大量终端用户的消费数据紧紧地抓在手里, 同时还“迫使”银行与支付宝共享银行核心客户的数据资料, 进一步扩大了其数据资产的规模、维度以及关联性。银行虽然也意识到其中的竞争威胁, 但却难以拒绝支付宝的海量用户以及带来的巨大市场想象空间。实际上, 互联网支付市场是一个无比诱人的蛋糕, 自2005年起便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 几乎每年都实现翻倍增长。支付宝作为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巨头, 其一举一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市场的发展动向。自支付宝快捷支付推出以后, 财付通、快钱等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跟进。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该政策结束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野蛮生长期, 赋予了第三方支付企业合法的身份, 并为其开展创新业务提供了保障。自2010年6月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四次发放了近200张不同类型的支付牌照, 业务范围覆盖了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货币汇兑七大类型, 行业进入门槛也在逐渐降低,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后牌照时代”。第三方支付企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为提取交易佣金, 总体上在0.5%~1%之间, 但由于社会各方势力大量涌入, 抢食互联网支付市场, 其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为了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境, 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拓展新型业务, 如理财服务、行业解决方案、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结算等, 其中一个极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便是基于大数据的创新业务。互联网支付行业历经多年的发展, 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 这些数据已经变成一座越来越大的“金矿”, 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基于数据挖掘和加工的商业创新应用很有可能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未来的核心业务, 而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则会变成“副产品”, 其主要的作用是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数据。

事实上, 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已经意识到数据的巨大价值, 并且开始采掘这座“金矿”。走在最前沿的依然是行业老大支付宝, 阿里巴巴集团将支付宝、淘宝、天猫以及阿里巴巴B2B等几大平台的数据打通, 由此推出网络小额贷款服务, 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在该领域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 如快钱推出了企业应收应付账款融资服务, 快钱将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信息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资金流转数据统一“打包”给合作银行, 由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易宝支付也在联合银行尝试为航空领域的代理人提供周转资金, 同时也在尝试交叉营销业务。总之, 上述种种创新都离不开第三方支付企业沉淀的海量数据, 数据成为其经营发展的关键资产, 相信未来基于此的新应用、新服务将会层出不穷。

第三方支付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积聚了大量的买卖双方用户数据, 从最初的灰色地带走到今天的合法地位。未来如果要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一股独立和强大的社会力量, 有两个内容需要重点关注:一是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 构成强大的数据源;二是加强数据资产的开发和利用, 拓展新型业务。

二、网络小额贷款来势凶猛

传统金融机构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过程中一直面临两大难题———成本和风控, 网络小额信贷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运作思路。网络小额信贷基于互联网进行标准化流水作业, 大大降低了传统点对点的运作成本, 同时凭借海量、多维、实时的数据资产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这也是网络小额信贷敢于打破传统抵押、担保模式的关键驱动力。网络小额信贷创新性的业务模式, 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发展态势极其迅猛。

2012年8月, 阿里巴巴决定扩大B2B小额信贷业务范围, 由最初的阿里巴巴B2B平台付费用户扩展到普通注册用户, 但地理覆盖范围仍只是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至于淘宝、天猫的贷款业务则没有变化, 因为该业务之前就是无地域限制的, 这一决定在某程度上意味着阿里小贷的业务量将大幅增加, 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升。该消息一经透露便在社会各界激起了千层浪, 可谓众说纷纭, 更有人喊出了“颤抖吧, 银行”。阿里巴巴真的能颠覆银行吗?这个尚难定论, 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在各种复杂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即阿里小贷已经在金融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并对传统金融机构构成一定的威胁。

阿里小贷最早开始于2007年5月, 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联手共推小企业无抵押贷款,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 这段短暂的“蜜月”没过多久就以分手告终。随后, 阿里巴巴于2010年和2011年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和万向集团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和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两家公司, 开展网络贷款业务。阿里小贷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B2C平台, 即为天猫和淘宝网的客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另一类是针对B2B平台, 即为阿里巴巴中国站或中国供应商会员提供的阿里信用贷款, 这具体又分成循环贷和固定贷两种。阿里小贷的贷款金额通常在100万以内, 采用按日计息的收费方式, 针对淘宝、天猫的信用贷款和针对阿里巴巴的循环贷款的利率为0.06%/天, 其他的贷款利率为0.05%/天。由此很容易便可测算出, 日利率为0.06%的年化利率为21.9%, 日利率为0.05%的年化利率为18.3%, 虽都远高于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贷款1年期6%的基准利率, 但在小额贷款行业内确属中等水平, 且符合国家规定的利率在基准利率4倍以内的要求。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 解决了80%左右人口的就业, 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由于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用记录与信用评估非常艰难, 为控制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我国贷款长期都是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 真正的信用贷款比较匮乏。而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一无抵押, 二无担保, 因而想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可谓艰难。阿里小贷无抵押、免担保, 且申请贷款效率非常高, 这很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极为迫切的融资要求。凡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企业必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阿里小贷凭借创新的业务模式创造了突出的经营业绩。阿里金融在2012年底, 平均每日的利息收入是100万, 虽然阿里金融目前仅在其生态体系内拓展, 但仅阿里巴巴B2B就拥有7980万注册会员, 更不用说淘宝、天猫的庞大用户群, 且随着阿里生态体系的不断壮大, 阿里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小觑。

而对于银行来说, 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一直是个大难题, 每天完成1万笔贷款, 单笔平均额度为7000元, 且能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 几乎不可思议。阿里金融究竟是如何解决业内的这一大顽疾呢?答案正是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电子商务平台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传统金融机构采用抵押、担保等手段来降低由信息不确定导致的运作风险和经营损失, 而在大数据时代, 信息日趋透明, 商业环境的改变也必将推动商业运作模式的改变。阿里巴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旗下的阿里巴巴 (B2B) 、淘宝、支付宝等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后台数据, 不仅包括用户的交易数据, 还涵盖其资金流动、访问量、产品变化、投诉评价、用户注册等经营数据和身份信息, 且这些数据是实时自动生成的, 以极低的成本为阿里小贷提供源源不断的海量数据支持。阿里巴巴将旗下的平台数据打通, 建立无缝链接, 将海量的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 并辅佐在线视频调查、第三方验证等手段, 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估。同时, 阿里金融还建立覆盖贷前、贷中和贷后的一整套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 以控制贷款风险。正是基于此, 阿里金融才能够脱颖而出。目前, 阿里巴巴越来越认识到数据这座“金矿”所蕴藏的巨大价值。2012年7月,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设立首席数据官, 负责推进“数据共享平台”战略;同年9月,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网商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在2013年开始转型, 重塑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可见, 数据地位正在日益凸显, 数据俨然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之后的新资产, 围绕大数据的收集、挖掘和运用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重要主题。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有两个核心环节:一是数据获取, 二是数据的分析利用。阿里金融的成功得益于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多年的数据积累, 这充分体现出大数据的资产价值, 就如同传统的抵押物一样可以换取资金。阿里金融借助大数据技术, 并结合金融行业的特点, 有效控制了风险, 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和创新。目前, 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也凭借其沉淀的海量数据进军网络信贷领域, 纷纷为生态体系中的中小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而这些新玩家正以创新的商业模式, 逐步重塑银行信贷业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方向。

三、互联网巨头推动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

京东、金银岛等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平台积淀的数据资产纷纷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 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深度融合, 为平台上的用户提供订单融资、仓单融资等服务。该模式弥补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支撑不够、服务范围有限等不足, 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11月, 继收购网银在线进军网络支付之后, 京东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为供应商提供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委托贷款融资、协同投资信托计划和资产包转移计划等服务。在服务过程中, 京东承担着类似中介的角色, 即供应商向京东提出融资申请以后, 由其确认核准, 并转交给银行, 再由银行完成资金的发放。随后, 京东CEO刘强东在2013年1月内部年会上讲话称, 京东第二个十年将围绕三个方向发展, 分别是以技术为驱动的自营电商业务、以技术为驱动的开放服务业和以急速驱动的数据金融业务, 其中金融业务方面, 京东将组建京东金融公司, 依托高质量的消费数据为商家和个人提供贷款服务。由此可见, 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京东的战略性业务。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大金融创新产物, 对于利益相关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从企业方面, 供应链金融很好地满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有利于整条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从银行方面看, 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 进行供应链整体及其链条关系的风险评估, 而非传统只针对单一企业的风险评估, 该模式既能控制风险, 又能扩大市场服务范围;从物流监管公司方面看, 供应链金融无疑为其带来了新的增值服务。虽然供应链金融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 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 信息技术支持不够, 中国很多银行在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等环节还需依托人工服务, 这不仅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 也增加了一定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覆盖范围仍主要局限在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 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不够。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凭借互联网的天然特性, 积累了海量数据, 这些数据更为真实有效地记录了用户的行为轨迹, 构成了“草根”信用档案体系。同时,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网上服务体系, 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弥补了传统供应链服务的缺陷, 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国P2P网络借贷野蛮生长

P2P借贷与EBAY的运作模式类似, 为借贷双方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自由交易平台, 大大提高了信息透明化程度和推动了金融行业“脱媒”进程, 具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P2P网络借贷近几年虽然发展很快, 但却受到政策监管缺失、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的制约, 而其中解决信用风险的关键举措则在于如何打造和利用大数据资产。

中国P2P网络借贷起步相对较晚, 2007年开始引入中国, 但发展态势却极其迅猛, 宜信、拍拍贷、红岭创投等一批新兴的P2P网络借贷公司应运而生, 不少传统巨鳄也纷纷角逐P2P市场。据有关统计, 中国目前已有100家以上P2P网络借贷平台, 年增长速度超过50%。P2P网络借贷市场的蓬勃发展说明该模式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对于借款人而言, 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用贷款门槛很高, 同时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中国银行机构纷纷收紧银根, 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资金周转困难;对于贷款人而言, 当前股市低迷、楼市受限, 理财投资渠道有限。P2P网络借贷平台将缺乏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与拥有闲散资金的市民实现了有效对接, 且运作模式更为快捷方便。P2P网络借贷与EBAY的运作模式比较类似, 即为贷款人和借款人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易的网上平台, 拟借款人需要填写贷款金额、用途、期限、信用记录以及个人信息等资料, 网站会对拟借款人的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并给出量化的信用评分和风险等级, 拟贷款人可以据此设计投资方案。网站的交易机制主要是采用竞拍模式, 拟贷款人以贷款利率竞标, 利率低者成为最终的贷款人, 而网站通过从中收取手续费获取收入, 费率标准则因公司而异。P2P与EBAY的区别在于前者竞拍的是资金, 而后者竞拍的是实物商品。此外, 为了分散风险, 拟贷款人可以只提供拟借款人所需资金的一部分, 并将剩余资金提供给其他的拟借款人, 而拟借款人所需资金的未完成部分则由其他的拟贷款人继续提供, 借款与贷款之间由此形成了多向交叉。P2P网络借贷总体上都采用与上面比较类似的运作模式, 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 P2P网络借贷在引入中国后发生了一些调整, 出现了两种主流发展模式:一种是以拍拍贷为代表的纯线上借贷平台, 欧美发达国家P2P网络借贷大部分都是这种模式, 这得益于其有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该模式成本低、扩张快, 但信用风险高 (指在中国) ;另一种是以宜信为代表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借贷公司, 且线下业务更重, 该模式成本高、扩张慢, 但是信用风险低。此外, 为了吸引贷款人, 中国有些P2P网络借贷平台提出“保本承诺”, 即一旦出现违约, 贷款人可以得到本金赔偿, 这一承诺使其需要承担贷款违约风险, 资金链和盈利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伴随着各种质疑与挑战, P2P网络借贷亦是如此。由于金融产业的特殊性, P2P网络借贷面临着首座“大山”便是国家政策。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8月发布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 提示P2P网络借贷存在七大问题和风险,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与该类公司之间的“防火墙”, 要防止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这在P2P网络借贷行业中引起了不小的震荡。

总体上看, 中国对于这个行业的政策监管基本还处于空白, P2P网络借贷很可能成为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活动的温床。由于行业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 该市场目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这一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出来。从号称“中国最严谨网络借贷平台”哈哈贷的轰然倒闭到最近的“优易网”突然跑路, 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被蒙上了一层阴影。目前P2P网络借贷行业仍只要依靠行业自律, 为此宜信、贷帮、人人贷三家企业曾共同签署了自律公约, 希望以此来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地发展。除了政策的制约, 信用风险也是亟待解决的另一大难题。在国外可以容易查到完整的个人信息和信用档案, 而在中国的个人征信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控制, 只有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查询, 对外不开放, 其本身也不是非常健全, 这使得P2P网络借贷面临更大的风险。事实上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大数据, 其中两项重要任务便是如何获取更多关于借贷双方的数据信息 (尤其借款人) 和如何将数据信息很好融合到世纪业务运作之中。中国宜信重点布局线下业务以及美国Lending Club引入网络社交元素, 都可以扩大服务对象数据信息来源渠道,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P2P网络借贷平台将会针对每个用户都建立一个信用记录档案, 相信随着数据来源的丰富、平台数据的积累和国家数据的开发, P2P网络借贷的数据获取问题将会被逐步解决。接下来则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的业务模式, 尤其是在信用风险评估、对应利率设置以及关键流程设计方面, 这不单纯是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 需要企业立足于金融产业, 将金融与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统一。

五、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应变

面对新兴金融力量的不断渗入, 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银行业推出网上银行、网络融资和电子商务等业务, 保险业亦开始探索通过网络销售保险、网上个性化保险产品和虚拟财产保险等业务。然而, 金融行业终究是一个数据密集型行业, 无论是传统的线下业务还是新型的线上业务, 其竞争的一个关键要素仍是数据。银行业进军电子商务的核心目的就在于采集数据, 银行业开展网络融资、保险行业探索虚拟财产保险的成败关键则在于利用数据。由此可见, 大数据俨然成为金融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产。

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筹划已久的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正式上线, 最近, 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在也纷纷上线自己的电商平台。中国银行业这些庞然大物为何频频跨界涉入电子商务?是因为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构筑的巨大市场想象空间, 还是因为电子商务企业进军互联网金融构成的压力?也许是有上述的因素影响, 但最核心的战略意图还是获取一线市场数据, 加速推进银行业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 互联网热潮兴起, 网上银行便随之诞生在美国, 不久后便引入中国。由于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突破时空束缚等优势, 网上银行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最近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银行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和网络融资领域都已有所布局。在移动支付领域, 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大多选择了与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出击”, 确保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在网络融资领域, 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大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一方面自行推出网络贷款业务, 另一方面也积极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携手合作, 银行与电商平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然而, 中国银行业在支付结算领域面临第三方支付的威胁, 在网络融资领域更是存在诸多新的竞争对手。且中国银行业的网络融资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只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进行电子化改造, 初步实现了“工厂流水线化”运作, 仍存在多方面内容尚待提升改善, 尤其是在如何有效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有值得探究的课题。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时常常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成本, 二是风险。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次数多, 且多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 再加上财务制度不健全, 因而在贷前调查、贷中执行和贷后管理方面的成本都相对较高。基于网络的标准化流水作业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利手段, 而如何控制风险则成为银行拓宽中小企业客源时必须探究的问题。风险即强调不确定性, 海量数据有助于降低不确定性, 控制风险。阿里巴巴几大平台多年积累的大数据正是阿里金融成功的关键。实际上, 中国银行业已经拥有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数据资源, 如实名身份信息、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等, 但数据不够全面, 实际业务交易、客户社会关系和行为偏好的那方面数据相对缺乏。开展电子商务便成为了优化数据资产结构的关键举措, 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希望借助电商平台挖掘互联网的数据“金矿”, 如果能将银行用户ID和网络用户ID的关联关系打通, 再融入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数据, 那么将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 对于更好服务客户、增强客户粘性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显然, 大数据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资产, 是构建银行未来经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通过中国银行前董事长肖钢发表的文章———《大力推进银行业数据驱动型发展方式》则能更好地体会其中味道。肖钢在文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银行业数据驱动型发展方式, 认为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生产要素, 做好数据工作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数据治理结构、数据质量管理、数据系统建设、数据人才培养和数据运用文化几个方面全方位展开。由此不免使人联想到电信行业, 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业务目前正在快速赶超传统语音业务, 其地位被提到了战略性高度,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语音业务将趋于部分免费或者完全免费, 而数据业务则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核心收入来源。实际上, 电信行业的发展历程已经为银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

篇4:契约自由原则发展中受到的冲击

[关键词] 契约自由;冲击

【中图分类号】 D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80-1

根据自然法的理解,能给予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的法律,就是合乎正义的。因此,作为自然法思想产物的契约自由原则,用传统的正义观衡量无疑是符合正义的原则。但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垄断的加剧、失业率的增加和交易扩大导致的交易程式化,使古典的契约自由原则陷入了无法排解的窘境:在经济地位有明显势差的交易者之间,契约自由正在变成弱肉强食的工具。下面主要阐述最明显的几种现象。

一、完备市场的假设被否定

在契约自由理论形成之初是有一个完备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的假设,即:1.契约不得涉及当事人外的任何第三人,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契约的相对性;2.完备的信息,市场主体只有了解其选择的性质和结果的全部信息,才能使其自由的契约行为符合目的性具有必要的保障;3.众多可选择的契约伙伴,这毫无疑问是契约当事人拥有自由选择权的客观要求,否则契约自由就是不充分的。

毋庸置疑,这些假设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比较符合客观条件的,所以能当然的被人们所接受,这些假设与“契约即正义”这样一个命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这些假定不存在,“契约即正义”这个命题是不会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契约自由的原则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这些假定的条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的进一步加强,其基础的动摇不可避免。

首先,关于契约不涉及第三人的假定,今天仍有大量的法学教材、著作都在讲述契约相对性的理论,但是绝对的相对性已然不复存在,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契约比比皆是,不论这个“第三人”是抽象的,如社会、公共利益、国家,还是具体的个人、企业、组织,契约当事人都不得任意妄为,法律的干预显得理所当然。今天,“契约对第三人效力”这个命题已广为学者们所研究。其次,关于完备信息的假定,在自由竞争时期,生产与交换比较简单、技术不发达、生产单一、交换和消费市场使得充分掌握信息成为可能,但是今天的市场信息量之大、信息关系之复杂远不是当初的学者所能想像,人们因信息的不充分或者错误而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已比比皆是。再次,关于众多可选择的契约当事人的假定,现实的和潜在的交易伙伴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是存在的,但随着自由竞争的加剧,出现了垄断,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人为的垄断之外,还出现了自然垄断和国家为了国计民生而制造的强制垄断。垄断的出现可以说是对这一假定条件最主要的否定,在垄断面前,你所谓的选择自由已荡然无存了。

二、与垄断有关的滥用契约自由的情况大量存在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与垄断有关的契约自由的滥用问题不可避免且日益严重。最突出的表现是,企业滥用契约自由原则,通过签订公开或秘密的价格协议形成价格同盟,统一操纵价格从而达到限制竞争、取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第一,竞争者之间就生产或经营所涉商品价格达成横向定价协议,人为地阻止了价值规律在市场中调节作用的发挥,形成了垄断价格。借此,大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对原材料进行掠夺性定价,并在销售时取得高额利润。第二,某些企业通过签订市场划分协议、联合抵制协议等来操纵市场,从而限制竞争。这种协议形成了地区壁垒,市场的统一性遭到严重割裂,被抵制的一方被迫让步或退出特定的市场竞争领域,公平竞争有名无实。第三,在少数企业共同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便可能公开或者秘密地签订合并协议或合作协议,形成巨型合并。严重的话可能导致世界市场的寡头垄断,轻则也会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减少竞争者的数量。竞争者之间协调市场行为的结果就会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去作用,使市场丧失了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另外,某些技术持有人出于保持技术优势或者收回科研成本的目的,垄断或限制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上述协议行为就是典型的滥用契约自由的表现。

三、当事人契约能力不平等导致弱者利益受损严重

我国民法学家梁慧星曾这样评价契约自由原则:“按照契约自由的原则,自由订立的契约就等于是法律,当事人必须严格按照契约的约定履行,即所谓契约必须严守,正是体现了这种形式正义。法官裁判契约案件也必须按照契约约定的条款进行,至于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订立契约时是否一方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或对方的急需或缺乏经验,或者履行契约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等,均不应考虑在内。”显然,这种逻辑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这种矛盾的出现,正是契约自由原则关于“人是一种抽象存在,舍却了其固有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知识结构上的区别。”的抽象平等和每个主体都是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的绝对理性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即使在古典契约理论建立之初主体间的不平等就是存在的。不可否认,在古典契约理论的创立之初,因为正是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相互间的差距并不像今天这样巨大。所以这种带有偏差的假设能为人所接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垄断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个体发展为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形成了普通消费者与财力雄厚的公司企业的对抗,双方平等的机会只具有形式意义,所谓的契约自由受到真正的威胁。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李婷.论契约正义的本质[J].法治与社会,2008,(11).

[3]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J].中外法学,1997,(2).

篇5:穿越剧 文化冲击

摘要:分析影视作品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途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穿越剧”蓬勃发展。本文通过介绍穿越剧的历史及现状,对比国内外穿越剧的差异,揭示我国穿越剧仅是娱乐,仅是出片方为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而大赚其钱的工具。现在的穿越剧仍存在很多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民日报评穿越剧时曾指出“作为历史剧,需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唯物史观;二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穿越剧;中国文化;娱乐:原则

穿越剧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影视剧形式,鲜明标志是其剧情或多或少涉及到穿越的内容。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百度数据显示:2010年1月至今,“穿越剧”相关检索词的搜索指数呈现出逐步上扬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011年后,更是出现井喷式增长。2012年国产电视剧逾450部,超过15000集,已经是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在这些电视剧中,有将近一半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观众看电视剧,首先映入眼帘的也多半是穿着古装的“先人”。穿越剧的历史及现状

1989年由程小东导演,张艺谋、巩俐主演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可谓是穿越时空玄幻片的开山鼻祖,播出曾引起巨大轰动。2010年新版电视剧《古今大战秦俑情》经典再现荧屏。中国人总是很擅长模仿的,所以在穿越时空玄幻片首次出现两年后,由周星驰主演的《上海赌神》横空出世,20世纪末期又陆续上演几部“穿越剧”。新世纪钟声余音仍在,香港TVB就于2001年推出由古天乐领衔主演的《寻秦记》,紧接着第二年内地就上映号称《寻秦记》姊妹篇的《穿越时空的爱恋》。2005年由成龙、金喜善、梁家辉主演的《神话》创下当年票房纪录,将观众的注意力从电视剧带入到电影。此后,《不能说的秘密》、《神话》相继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尤其是近几年《宫锁心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等在荧屏上对观众眼球进行轮番轰炸,引发观看热潮。穿越剧备受喜爱的原因及产生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穿越剧会如此深受观众喜爱呢?总结之后,大致分为如下两个原因:1.青少年集体无意识中的英雄情结。对过去和未来的穿越,超越正常人的水平,往往来源于内心的英雄情结。成为英雄的渴望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而是被不断压抑下来,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可以通过看或者读“穿越”得到一定的补偿,使人觉知到一种轻松感,这也是为什么穿越作品中从现代来到古代的人个个身怀绝技、才智出众、容貌俊美的深层原因之一。2.在非现实中寻找平衡点。当现实社会越来越现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死板和单调,穿越题材的作品能让人们打开禁闭的精神世界,在非现实的世界中找到平衡。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穿越的情结来打破现实的限制,释放一定的压力。

但经过了大量的演绎之后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中学生神迷穿越类影视,“忘记”学习;被指责篡改历史;一些身负学习压力的中小学生为穿越而模仿影视作品中的穿越环节,导致悲剧的发生。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穿越题材小品《荆轲刺秦》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在于该小品旨在讽刺当下呈泛滥之势的穿越类影视作品——“盒饭吃不好顶多闹几天肚子,你们这玩意儿整不好坑害的是几代人”——借黄宏之口说出了大多数观众的心声。对比国外穿越剧,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其他国家没有穿越剧吗?有!以美国为例,《预见未来》、《时间机器》、《人猿星球》、《穿越时空爱上你》、《遗落战境》以

及美剧《时间旅者》,观众在大呼“爽”的同时,并不反感其表现形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两者有什么不同吗?仅从穿越途径入手,其原因即可窥得一斑。例如,无论是中国早期穿越剧《寻秦记》中“坏的高科技产品”、《大话西游》中的“月光宝盒”、《神话》中的“虎型吊坠+宝盒”,还是《穿越时空的爱恋》中的“古代玉枕+13行星连线”,总的来说,中国的穿越方法基本走的是“神器+时机”路线。这也符合历史悠久文化精深的中国人对历史和神话传说的偏爱。神秘、贵重的历史文物往往成为我们穿越到古代的媒介。观众们在精神放松的同时,又觉得太不现实,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越来越离谱的穿越产生反感。而在这一点上,外国人多采用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时光机器或科技产品、魔法等穿越方法。也许与中国穿越剧丰厚的历史积累相比,美国人的时光机显得单薄得多,但是他们选择的高科技产品却从另外的角度强调了外国影视剧对逻辑性的重视。其次从内容来看,穿越类历史剧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历史”与“剧”谁是主体,变得模糊不清了。历史被艺术想象所“操纵”,艺术想象被市场之手所“操纵”,关公战秦琼,貂蝉戏吴刚,仅仅是娱乐,仅仅是新奇别致。但是必须澄清,就历史剧而言,“历史”是内容,是主体,“剧”是形式,是附体。既然要以古人为表现对象,就要尊重古人,展现古人的真实人生。唯有如此,才能以古人为镜,镜鉴今人。否则,花样过后、热闹过后、娱乐过后留在历史空间的将是一片狼藉[1]

。人民日报就曾以“遮

蔽历史真实,制造历史假象”来点评穿越

剧。展望未来

穿越剧所带来的问题显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2011年末,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严控2012年的穿越热。另外,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们会“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2]

。结语

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日渐成为文化生产的目的,历史也许难免被作为娱乐素材。但作为历史剧,有两个原则还须坚持:一是坚持唯物史观,尊重历史,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替代唯物史观;二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掘和展示推动历史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不能把腐朽当神奇、糟粕当鲜花。借古人酒杯浇今人胸中块垒,但愿能浇出思想的花朵、精神的力量

[1]。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遮蔽历史真实 制造历史假象.2012年01月

篇6:在现代文化冲击

摘要:“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 在我国有着众多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他们都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单就西藏而言,就有许多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要过。其各个地区的节日表现形式也是各有不同的。拉萨作为西藏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节日必然是最具代表性又有独特性的。此文以“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拉萨传统节日的演变”为研究对象,从拉萨城区的节日的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进行概述和分析。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诸多因素都对节日的发展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拉萨传统节日、文化冲击、发展、演变。

藏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藏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文化。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民俗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许多民俗节日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我们在此主要以拉萨地区的传统节日为主,并重点调查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折射下,原有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节日的分类:拉萨的节日多种多样,在此我们将其大体归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俗性节日,另一类为宗教性节日。民俗性节日是指在长期的民俗特点下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节日。而宗教性节日是指在宗教文化意识形态下形成的具有宗教特色的节日。

民俗节日:(1)藏历新年

新年,无论是对于哪个民族来讲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藏历新年与春节的时间挨得非常近,有的时候相差不过几天,有时甚至是同一天。若赶上同一天时,那更是热闹非凡。

藏历新年作为拉萨最隆重最喜庆热闹的节日,从每年的藏历一月初一一直到十五号才会结束,一共持续十五天。在这十五天里,人们放下一切烦恼尽情娱乐,由于信奉宗教的原因,除了娱乐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便是祝福与祈祷。

过年是一年中的大事,所以年前的准备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繁忙了。从藏历的十二月开始,拉萨的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所有人都忙得团团转。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大扫除是必不可免的,人们希望家里干干净净的迎来崭新的一年,也是对来年的一个美好憧憬。部分人家还会用白色的粉末绘制出吉祥八宝的图案(1)。打扫完卫生后,过年的食物也是一个重头戏。除了购置年货外,每家每户还会准备亲手做的各形各色的“卡色”(2),做好的“卡色”被摆放在盘子上与糖果、奶渣等一起作为祭神的食物。准备妥当之后家家户户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里面装满糌粑和青稞,还有用酥油花装饰的日月牌,还要摆放一盆麦苗,用来祈祷来年的丰收。在“切玛”旁边,要摆放一个羊头,表示吉祥如意。接下来便是准备好吃的“卡赛”(3)。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便要开始过年了。

除夕的晚上总是最热闹的。十二月二十九号这天,人们换上新的窗帘、门帘,在屋子上插上经幡。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等着新年的到来,一起吃着放着九种吉祥物的“古突”。吃饱喝足后便要开始“赶鬼”了。全家人会用糌粑捏出一个魔女和碗,然后把吃剩的“古突”放到碗里,由一个女性拿着魔女和装有“古突”的碗跑步扔到室外,由一个男性跟在女性后面,手里拿着燃烧的火把,把魔女跟剩饭都烧掉,还会放鞭炮,预示着鬼被赶跑了。

大年初一的传统是家里的女主人天不亮就要起床去背水,但随着时代的变换,现在基本上不会有人再去背水了,不过每家都会在水龙头上绑上哈达。初一这一天,大部分人家是不接待客人的,只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祈福。大年初二,亲朋好友便开始四处拜年了,大街小巷的各种庆祝活动也都开始了。大年初三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去“煨桑”以祭祀神灵。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都结束了,之后新年的活动就是各家有各家的过法了。

在拉萨的众多节日中,藏历新年无疑是最隆重最具特色的。

(2)林卡节 林卡节,或许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节日,但它却是拉萨人一年中最好的享受。每年藏历五月十五号是拉萨传统的“林卡节”,林卡节说白了也就是过林卡的日子,这个时间通常会持续很久,到七月三十日才会结束,特别是七月处的雪顿节把林卡节推到了高潮。在林卡节期间,拉萨人会要上亲朋好友一起去郊外或林卡里娱乐,大家搭上帐篷,拿上吃的跟喝的,一起唱歌、跳舞、打牌等等,其乐融融。过林卡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能让人民放松身心,亲近自然。

(3)雪顿节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拉萨人又开始为另一个重要节日繁忙了,那就是热闹的雪顿节。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同时又叫“藏戏节”、“展佛节”、“酸奶节”,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名字,那便是“啤酒节”。

雪顿节如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每年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的游客来此。雪顿节最先是于哲蚌寺举行的,后因五世**喇嘛重修布达拉宫,西藏地方政府从哲蚌寺转移到了布达拉宫,雪顿节也随之转到了布达拉宫,后又因修建了大型园林罗布林卡,**喇嘛每年都要来此度过夏天,因此,雪顿节的主会场就又转移到了罗布林卡来。这样一来便形成了拉萨的三个雪顿节。

雪顿节又称展佛节的原因是,每逢雪顿节以哲蚌寺和色拉寺为首,就会举行极为隆重的展佛。哲蚌寺会在寺庙旁的山坡上展出巨大地释迦摩尼挂像,这时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大批的游客们就会齐聚哲蚌寺。天刚蒙蒙亮时便会有许多的僧人抬着巨大地释迦摩尼挂象朝山坡顶上出发,道路两旁的信徒无一不在祈求着佛祖的保佑。在洪亮的诵经声和法号声中,庄严慈祥的释迦摩尼像出现在了山坡上。而山脚下的藏戏藏舞也开始表演了。等到太阳升起了之后,山上的僧人又会把释迦摩尼挂像收起来,抬回寺庙里小心的保存起来,着一切都是对佛祖的敬畏和来年的再次展示。罗布林卡里雪顿节的藏戏演出当属最热闹的。人们纷纷在雪顿节这一天来到罗布林卡看藏戏、过林卡,在这欢快的日子里尽情的玩乐。如今的罗布林卡早已没有森严的门禁,成了大家雪顿节的一个好去处,一个人人都能去的地方。当然现在在罗布林卡里不仅是只有藏戏,还有摊贩出售各种美食,还有最不能少的啤酒。哪个帐篷里会少了几箱啤酒呢,啤酒也成了雪顿节不能少的一味娱乐了。

(四)沐浴节

沐浴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而是在“噶玛堆巴”星(5)出现的那一个星期进行的,多是七月底八月初的这段时间。藏族人民认为被“噶玛堆巴”星照耀过的河水会变成圣水,在圣水中沐浴身体,能赶走一切疾病跟霉运,洗涤人的心灵和灵魂。在以前,人们会在拉萨河边燃上篝火煮茶、烤肉,等在河里沐浴的人累了上来享用,并在河边围着篝火唱歌跳舞。而现在这一传统的节日虽然还存在着,也极为热闹,但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来此洗澡的大多为男性和小孩,而女性朋友则是来此浣洗衣物等。澡后的篝火和美食却是消失不见了。

宗教节日(1)传召法会

每年春天一到,拉萨便会迎来两个盛大的宗教节日。一个是一月的传大召,也就是莫朗钦波传召大法会,另一个是二月的传小召,也就是措曲钦波会供大法会。都是僧人为高原为人民祈福的日子。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能亲自体会到传召大会的氛围,也没能找到参与过的人进行详细的采访,只有一些文献资料,并且是极为有限,由以廖东凡先生的《节庆四季》中得到的资料最为详实,在此以借鉴一二。

莫朗钦波传召大法会、措曲钦波会供大法会据廖东凡先生记载是十分盛大的两场法会。“大召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1409年首倡的,延续至今将近六百年了。小召法会是五世**时期最后一任摄政第悉·桑杰嘉措开创的,到现在也已三百多年。”(摘自廖东凡《节庆四季》)大召法会到现在已过六百年了。“莫朗钦波传召大法会,主要是为国运昌隆、为大皇帝健康长寿而祈祷。措曲钦波会供大法会主要是为雪域葬土安宁、为**喇嘛莲足永驻、祭祀神佛而举行的”,且均是在大昭寺举行的。

而如今传大召与传小召似乎是与生活越来越远,加之资料的缺乏,便不在此多做介绍了。

(2)萨嘎达瓦节

每年的藏历四月,是释迦摩尼佛祖诞生、得道、圆寂的大日子,在信仰宗教的拉萨是一年中宗教活动最为隆重的日子。

说到萨嘎达瓦令人印像最为深刻的便是那如同潮涌的转经的人们。拉萨的转经路线总共有三条,第一条是,在大昭寺中环绕主寺一周,是最短的一条线路;第二条是,绕大昭寺一周;第三条是,绕拉萨老城区一周,是最长的一条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一大早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转经的人却早就上路了,人流如潮水一般涌动着。在转经的途中隔不了多远便会有一个煨桑台,人们会在此处煨桑,煨桑台上一时浓烟滚滚。

在萨嘎达瓦节的这段时间里除了转经诵佛,最重要的还有布施行善。在这一天从各地涌来很多的穷苦人,坐在转经的路途上等待这转经的人们的到来。转经的人到了他们面前的时候一定都会给一些财物作为布施。除了给穷人布施外,在本月还不得杀生吃肉,以祈求神明的保佑。在过节期间人们还很热衷于放生,羊、猪、牛、鱼等都是人们最常放生的动物。在萨嘎达瓦节这段时间古城拉萨完全沉浸在神圣的祈祷当中。

(3)煨桑节

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是煨桑节,每到这一天人们便会煨桑祈求祛除灾病。拉萨人煨桑的地方最繁忙的是城西的药王山,人们成群的来到这里煨桑,祈求健康吉祥。

(4)哲蚌寺鲁崩节

藏历七月初八是哲蚌寺鲁崩节。在哲蚌寺里有一座神秘的殿堂,只在鲁崩节这一天对僧人和信徒开放,人们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带着哈达等物来这里朝拜。

(5)白拉姆天女节

提到天女节,许多女性朋友一定是不亦乐乎,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这一天拉萨的妇女们会早早的起床,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到白拉姆像面前祈福。还会以供奉白拉姆为名向男人要钱,而这一天男人们通常都会很大方的给她们。除了祈福和要钱外妇女们还会去供奉白拉姆和她的女儿们。天女节延续到今天,除了要钱的习俗还保留着,其他的事项似乎都已经没有了。

(6)甘丹阿曲燃灯节

燃灯节是众多节日中最为美丽的一个。每年的藏历十月二十五便是甘丹阿曲燃灯节,每到这个时候拉萨个大小寺院都会吹响法号,每家每户和寺庙都要点燃漂亮的酥油灯。在冬夜里,随处可见的酥油灯装饰着拉萨,随风摇曳,甚是好看。这天晚上,所以信佛的人都要吃素,来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怀念伟人。

节日的特点

(1)节日丰富多样

单就拉萨市来说就有大大小小许多的节日,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节日主要是受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是宗教的原因,生活在西藏的人大部分都信奉佛教,节日缩小了人们与宗教的距离,加深了人们对宗教的理解,让人人都能参与到宗教活动中:第二个是自然条件,在以前人类的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人们通过节日来向大自然祈祷,祈祷各路神仙的保佑。除此之外节日还能对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带来慰藉;第三个是民族因素,藏族是个热情团结的民族,大家渴望通过过节的方式将大家团结起来,渴望通过过节的方式喜迎更多的人到雪域高原来。

(2)具有很强的宗教性

在拉萨信奉宗教的人特别多,而宗教对人们的影响也非常的大,加之拉萨有许多的僧人和大小寺庙,使得宗教的身影无处不在,因此拉萨的大多节日都有浓浓的宗教气息。虽说都是宗教性的节日,但还是会有所不同,有的节日只有僧人才能直接参与,民众只能间接参与,比如传召法会,就只有僧人可以直接参与,民众只能烧香祈福罢了。而有的活动却是所有信徒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比如萨嘎达瓦节,僧人和民众都可以直接参与到节日中来。

(3)综合性越来越强

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许多节日都从原来单纯的祭祀、祈福等庄严神秘的气氛中走出,添加了一种过节的热闹与喜庆,节日正向娱乐化、商业化发展着。最好的例子便是雪顿节,除了传统的展佛。还添加了许多其他的因素,如商业竞争、经济洽谈、商品展销会等等。逐渐的从一个单一的节日走向了一个综合性的节日。

节日的发展变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凸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节日是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慢慢积淀下来的一个特殊的日,一个信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渗透,节日也相对的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日益开放的拉萨,现代文化的不断融入,不论是精神文化方面还是物质文化上面,使得拉萨的一些传统节日多少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当中有好也有坏。现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俗》网站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的陶立璠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文化生活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这些确实都可能冲击节日,使得诞生于农耕时代的一些传统仪式不再适于现代社会。当然,节日有些习俗或者仪式可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那是个民俗更新的问题,但节日的主题和精髓永远都不会过时。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采访与亲身参与,关于“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拉萨传统节日的演变”,我们共总结出以下六点变化。

1、节日变成假日。

随着拉萨与外界的不断接触,拉萨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不少人都有了正式的工作,每天在岗位上忙碌着,面对繁重的工作,对于一直工作都没有时间好好休息的上班族来说,节日成了他们每天期待的日子,因为一到过节便会迎来相应的假期。这就使得一些节日失去了原有的符号,吃、娱乐倒是代替了原来的符号,对于传统的节日也就不在意了。节日变成了加长版的周末而已,大多数人不愿出门,哪怕出门也是去游玩,并不会向以前那样去过节了。一些传统的节日都变成了大家吃喝玩乐的假日了。

2、部分传统节日过的人越来越少。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除了部分老人,过传统节日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对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传统的节日过于沉闷,不能够吸引年轻人,相反地一些西方的节日倒是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这也不能说是崇洋媚外,就像很多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倒是非常热衷一样,文化差异造成的现象罢了。加之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也更愿意去接受新鲜的东西。因此,一些传统的节日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3、节日越来越商业化。

拉萨现在的许多节日,人们忙着过节,商家忙着赚钱也是不亦乐乎的。节日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风俗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寄托,虽说节日商业化可以带动拉萨的经济发展,但却也使得节日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以前过藏历新年的时候人们亲手编扎经幡做“卡色”做“切玛”还有日月牌,而现在基本上不会有人在亲自做这些,大都去市场上买,虽然是方便了,但意义是大不如从前了。雪顿节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大家一起看藏戏吃亲手做的酸奶,而现在在只需要花几元钱便能买到一碗酸奶的时代下,谁还会去自己做呢。虽说商业化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使得节日失去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部分的节日也成了一种表演,让来旅游的人也能身临其境的领略独具拉萨特色的传统节日的无限魅力。

4、政府的倡导和提议。传统的节日风俗多半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但在以前统治者的话是至高的权威,有时统治者的一个决定就有可能产生或者改变一个节日,拉萨的三个雪顿节就是最好最具说服力的例子。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爱,拉萨的部分节日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的大力推广,不断扩大了拉萨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除了拉萨的本地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参与到这些节日中来。

5、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发生改变。

在以前,人们提及传统节日总是充满兴趣与激情,而现在的人则认为传统节日过于老套,不能吸引眼球。在项目进行期间,我们曾做过调查,调查大学生对拉萨传统节日的看法,结果大体分为三类,一类认为拉萨的传统节日很有意义,能让我们领略到拉萨的传统魅力,应该大力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另一类认为,拉萨的传统节日还是有一些意义的,但是意义不大。还有一类认为拉萨的传统节日对他们来说有或没有都无所谓,节日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热闹点的假日罢了。这三种看法里,支持第一类的人十分的少,第二类是最多的。人们对传统节日看的越来越轻,越来越不重视,这是时代与交流的进步,却是文化与精神的退步。

6、节日氛围没有以前浓重。

或许是过的人越来越少,也可能是重视的人越来越少,拉萨许多传统节日的氛围也是越来越淡了,就拿煨桑节来说,以前一大早城西药王山便挤满了前来煨桑祈福的人,而现在除了一些虔诚的老人,很少有人还会在这特殊的一天里来煨桑祈福了。在许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宗教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对于一些宗教性节日也有了新的自己的看法,新的想法的出现使得一些节日不在是万众参与的,节日的氛围自是大不如从前了。

项目进行了快一年的时间了,对于拉萨的传统节日,也算是知道了一点,随着不断的深入了解一个节日,便会深深的为那个节日感到动容,再联想到今天传统节日所面对的困境,又会感到深深的悲伤。如此引人入胜的节日,如今多少都变了样子,虽说是有好的,但也有不少不好的,特别是部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是最令人深思的。真的是因为传统节日失去了魅力吗?绝对不是,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遗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让我们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

注解:

(1)吉祥八宝:吉祥八宝即八吉祥,又称八瑞吉祥,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

(2)卡色:酥油炸成的面食,很大的圆形,用来供奉佛祖的贡品。

卡塞: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

(4)煨桑:煨烧香草货松枝柏叶。(5)“噶玛堆巴”星:也就是金星。参考文献:

(1)《节庆四季》 廖东凡

(2)《西藏艺术研究》1987年01期(3)《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上一篇:青春期女生生理健康讲座 文档下一篇:婚庆礼仪公司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