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交自信的议论文范文

2024-07-25

有关社交自信的议论文范文(精选5篇)

篇1:有关社交自信的议论文范文

谁都渴望美丽。曾经幼小的我无比艳羡台上被无数灯光照亮的明星们。然而偏偏我长得矮小而不起眼,没有秀丽的外表,也没有可以自傲的出众才华。

这样的自己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卑。那时的我,总是独来独往,安静地坐在角落,暗自羡慕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用不屑来掩盖其实脆弱的心灵。直到那次老师找到我:“这次的升旗仪式由你来主持吧!”“我不行,老师……”我怯懦地低下头。“这很简单,没什么不行的,要相信你自己。其实你的声音很清脆,你可以做到的!”说完,老师变魔术似的从手里拿出一盘电影碟片,说:“你看了也许会有所改观。”老师的语气很坚决。老师推荐的是一部黑白电影《简爱》,但她却以无比绚烂的姿态冲击着我:“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美,瘦小,我就没有自信,没有灵魂吗?你想错了……”

片中的这句台词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挣脱自卑的捆绑,找回自信。我开始不断地背诵着主持稿,在夜以继日的练习中,我迎来了生平第一次演出。我忐忑地走上舞台。台下那几百双注视的眼睛让我顿时手足无措,紧张得连牙齿都在打架。

霎时,脑中一片空白。这时,我看见了老师对我的微笑与信任的目光,耳边响起了临上台前老师对我的鼓励:“没有谁生来就是丑小鸭,无法得到美貌没关系,可是千万不要失去自信,学会欣赏自己,你会发现生活斑斓的色彩。”我鼓足勇气,露出灿烂自信的笑容,“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同学们,我们迎来了……”

用心演绎了准备多时的主持稿。在台下四起的掌声中,我昂起了头,望向澄澈的蓝天,丑小鸭终于完成了蜕变。从此,我开始乐观地面对一切,开朗地融入班集体,广结好友,成了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欣赏自己”也成了我的座右铭。

如今,当你看到舞台上那个拥有明亮双眸的我时,你不要讶异;当你听见我与朋友们的爽朗笑声时,你不要奇怪,因为,自信赋予了我勇气,让曾经自认卑微的我的到了捍卫美丽的金钥匙。原来,丑女孩因自信而变成了高贵的白天鹅。

篇2:有关社交自信的议论文范文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历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体验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吕峰、朱孔香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焦虑状态检出率为38.52%;社交焦虑受到性别、年级、文理科、生源地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彭纯子、燕良轼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理科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彭纯子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城镇大学生更为突出,城乡大学生在社交焦虑方面没有区别。

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海德认为,人们对过去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情境的原因和个性倾向的原因。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已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者总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在社会交往中他们往往关注寻找社交情境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威胁性的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消极地归因。如他们趋向于将别人皱眉头、打哈欠等中性的信号进行消极的认知,即认为这是他人对自己的讲话方式或谈论主题感到厌倦、烦躁的表现,并进一步进行自我归因,认为自己缺乏吸引力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虽然探索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一些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并且已有对社交焦虑产生机制的研究多关注性格、社交技能、自尊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关于个体认知因素尤其是归因倾向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的研究比较少,归因的方式不同将直接导致积极、消极认知方式的出现,而个体的消极认知与社交焦虑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归因倾向对社交焦虑产生的影响。

二、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山东师范大学459 名学生,其中男生212 人,女生247 人,平均年龄22.5 岁(SD=1.372);其中文科214 人、理科245 人;301人来自农村,157 人来自城镇。

(二)材料与工具

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测试被试的社交焦虑水平,共15 项,5 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本研究中IAS 克隆巴赫=0.811(分半信度系数),信度良好。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共24 项,六点计分(-3=很不同意,3=很同意),含内控性(I)、有势力的他人(P)、机遇(C)3 个分量表。本研究IPC 克隆巴赫=0.745,信度较高。

(三)程序

对462 名大学生进行小团体统一施测。共发放问卷462 份,有效问卷459 份,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三、结果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分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一般特点,进行性别、学生来源、文理科等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F=4.09,P<0.05,=0.05;女大学生(M=45.67,SD=8.61)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男生(M=44.27,SD=9.19)。来源的主效应显著F=4.33,P<0.05,=0.05;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M=45.63,SD=8.92)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M=43.88,SD=8.78)。性别、来源与文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为分析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进行简单相关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性别、来源、文理科的影响之后,探查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对社交焦虑的预测系数R2 为0.138,即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可以解释社交焦虑13.8%的变异。在进一步控制了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后(调整后的预测系数为0.134)仍然可以解释社交焦虑13.4%的变异。

四、讨论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体验到更多、更严重的社交焦虑情绪,这一特点不因年级和文理科的影响而改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的社交技巧更多些,交际范围更广,男生的社会角色使他们在人际交际过程中更主动;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女生的交际圈子更小,人际互动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深,对外的排他性更强;相比较而言,男生的交际圈子更广,人际互动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浅,群体对外的排他性更低,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生社交焦虑水平相对更高的现象。此外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可能由于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生活环境有所变化,原来生活环境中交际圈相对稳定、狭小,封闭,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交际圈的扩大要求更多的社交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挑战。

相关分析显示,内控性与机遇(有势力他人)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如果个体认为生活主要由自己控制则机遇(有势力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较小;机遇与有势力他人高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认为有势力他人往往与机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有势力他人帮助个体时,则机遇较多。

篇3:有关社交自信的议论文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目的

1.1 研究对象

贵州大学2007级体育篮球专选班学生。

1.2 研究目的

让学生了解篮球裁判法和会执裁基层篮球比赛。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最近几年的相关专著、论文和最新篮球比赛规则及裁判法。

2.2 调查问卷法

对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2.3 咨询访问法

通过走访贵阳市体育局篮球协会的部分裁判及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咨询和探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裁判员“怯场”的表现

篮球比赛时,十个队员在有限的场地上进行高强度、高速度的争夺与对抗,技、战术变化多,拼抢激烈,人多手杂,即使再精明的裁判员也难免会出现错判或漏判,要真正准确地裁决,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通过了解和调查,不少的裁判员初学者,特别是非篮球专项的裁判员在临场前或临场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种“怯场”或“恐惧”的心理。心理学通常把这种现象看作是一种由于情绪过分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是过度紧张所导致的现象,从而导致不敢鸣哨,使得整个场面越发混乱。要是此时场上再有突发事件,则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裁判员的“怯场”心理,不仅直接影响裁判员执裁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会给比赛带来许多无法预知的麻烦。

3.2 裁判员产生“怯场”心理的原因

3.2.1 对篮球规则、裁判法掌握不全面。

一般学生裁判员在担任临场裁判之前,尽管经过篮球规则、裁判知识的培训,但是仅仅通过几节的理论课就想能够初步地了解掌握规则与裁判法,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注重篮球裁判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篮球竞赛规则》是篮球竞赛的法则,是裁判员执法的依据。《篮球裁判员手册》是裁判员执行规则的工作方法。

3.2.2 经验不足。

调查表明,80%的裁判员认为,临场机会太少,没有经验,是引起心理恐惧的主要原因。缺乏临场经验的裁判员经常会出现临场过分紧张、心虚、不敢吹的情况。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是由于刺激物引起大脑皮层中枢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上升,使大脑皮层对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由于兴奋过度,其作用失调,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因此导致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即将面临的临场工作上。由于课程安排的原因,非专项的裁判员每周只进行一次培训和实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供裁判员实践的比赛也是临时组织起来的。这样的练习赛跟院联赛中的比赛和班级赛相比,在对抗程度和拼抢方面是远远不及的。这些会导致裁判员对院联赛临场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临场能力,过分相信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临场任务。等到了比赛时,由于准备不充分,加上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一些缺乏依据的判罚。因此,裁判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是产生“怯场”心理的重要原因。

3.2.3 自身的神经类型不适合当一名裁判员。

表现为:当场上出现违例时自己看见了此违例,但由于鸣哨不及时干脆就不判罚,进而出现越吹越乱的场面,由此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影响执裁水平的正常发挥。

3.2.4 产生错判、漏判引起的。

临场前休息不好,体力差,使大脑神经细胞过分疲劳,或者临场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做好热身活动。裁判员在疲劳的情况下,大脑反应迟钝,判断能力下降,脚步又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比赛节奏,从而产生错判和漏判,错判和漏判又更加剧了裁判员的紧张情绪。因此,疲劳与错判、漏判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此外,在对部分裁判员的访谈中也了解到,临场优柔寡断,也容易出现错判、漏判。这与裁判员的性格特征有关。一般说来,性格内向、缺乏主动性的裁判员在临场中容易把不住方向,辩不清是非,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果断的判罚。

3.2.5 外界的干扰。

有的裁判员由于长期对临场有畏惧心理,特别是有教练员或观众对他的个别判罚有疑问时心虚,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4. 结论与建议

4.1 现代篮球运动的比赛日趋紧张、激烈。

因此,篮球场上裁判员的心理素质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整场比赛的质量和比赛能否顺利进行。由此可见,临场裁判十分重要,在临场中,裁判一定要调节自己的心态,要对某些关键性的球敢判敢罚,要树立自己的威信。

4.2 普通高校学生没有很多临场执裁的机会,教师更加需要培养他们敢吹、懂吹、会吹的精神和业务能力。

影响篮球裁判员自信心不足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只要教师对学生加强业务训练,教导学生在临场中充分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调整好自己的兴奋程度,就一定能保证学生执裁的每一场比赛顺利进行,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世华等.发展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3, 2.

[2]田福勇等.重视加强体育专业篮球裁判技能的培养[J].保定师专学报, 2001, (04) .

篇4:有关社交自信的议论文范文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相互关系,值得仔细体会,深刻思之。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被世界人所认可的,也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继承和延续至今的,它曾酝酿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的百家争鸣的文学盛况,也曾培育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并且升华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成果,都值得我们以中华文化而自信、自豪。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源性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分别是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而这三方面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又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现,因此,三个方面的自信,追本溯源,都根植于中华文化。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能取代其位置与重量,文化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精髓,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中华文化也是埋根于中华这块肥硕的沃土中开花结果的,它既不是生搬西方文明成就,也不是硬套他国文化成果,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融进每个中华子女血脉的强大基因。

二、坚持“三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有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立足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它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高度概括,这种概括,源于对国情的了解,源于对文化的自觉,而文化的自觉的目的就是达到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出访他国时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释过道路自信,这是向世界展示出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向世界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也是对道路自信内涵的增进与扩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而成的,它产生于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呈现的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和精神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当程度上的契合度。科学的解答,从本质上说,关键在于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这道理如同一个有着文化知识储备的人,不论什么考试类型都难不倒他,而一个没有文化知识储备的人,遇到考试,便不可能得出什么满意的分数;中国就是一个拥有着深厚文化知识储备的“人”,沿途遇到的一切“考试”,都没有使中国“落榜”,并且自信的在世界的大考场上拥有着前几名的耀眼成绩。

三、坚定“四个自信”实现民族复兴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自信是源自于对自身客观基础和历史底蕴的肯定。我们的“四个自信”,正是源自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近现代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经验总结。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这是一次体系的完善和理论的升华,对共产党员自身信仰和心态的有了一次系统的铸造与提高,也凸显了中华文化在我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方面,“四个自信”是对新中国以来党和人民取得伟大成就能力的认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方面,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建立;国民经济正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已跃居世界经济大国前列。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政治方面,恢复了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国身份,制度法律各项设施逐渐完善;这方方面面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源于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自信。

另一方面,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可靠基石。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为自信是一种对事情的积极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为好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中华民族是偌大的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流淌着孝道文化这一璀璨洪流,在几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内容并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孝文化作为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用积极的态度对人处事就是影响至今的优良品德。因此,我们自信,相信中国梦能够实现,并且党和人民正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这是任何个人和国家都无法阻挡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摘要:<正>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一个令国人自觉、坚定、理直气壮的理念,同时它也迎来了世界许多关注的目光,它就是“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提出,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对自身特色道路的自觉与肯定;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民族和世界的发展潮流。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李正阳.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三个自信”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杨晓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篇5:试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途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当今时代,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此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换言之, 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2]。

那我们要自觉自信的文化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 还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就是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并充满信心。

二、提出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因

(一) 这些年来, 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造成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不自觉、不自信。

自汉唐盛世至康乾盛世的两千多年, 中国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成为许多亚洲国家学习的楷模。但到了清末, 随着中国经济衰退,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影响力随之减弱。“文革”时期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造成当时国人缺少传统文化熏陶, 同时为了阻止西方文化的渗透, 中国再一次关上了国门, 封闭自己。这些年来, 西方文化蜂拥而入, 有些人开始推崇西方文化,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自觉、不自信, 甚至出现文化自卑。一方面出现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出现了中国文字是落后的, 文字的未来是拼音, 要有前途必须向西方靠拢的做法:把小学课本上所有汉字全部用拼音代替, 理由是与国际接轨;对长城进行否定, 认为它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障碍等错误认识和做法。另一方面崇洋媚外, 形成西方月亮比中国圆的观念。如八十年代初年轻人穿牛仔喇叭裤、烫卷发、戴墨镜;T恤印上英文;歌曲也夹带几个英文单词;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外国影片在中国受到追捧……西方国家对此推波助澜, 加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渗透不像军事进攻和政治挑衅那么容易形成直接对抗, 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渐近的、长期的渗透, 会逐渐使人接受它倡导的价值观念。西方国企图家通过文化渗透否定中国文化。可见如果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 放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足以摧毁该民族的凝聚力, 被其他民族湮没。反之,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有高度自觉自信, 既是该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 又能使该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中国的文化发展水平与自身国际地位不相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 特别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但中国的文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文化结晶, 数不胜数, 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 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 但中国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没有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向世界输出, 不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资源的国家, 中国必须重塑国家文化形象,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 对内多渠道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唤醒国人的文化觉悟。

文化自觉不是抽象的理论观念, 而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探索活动, 需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观念的形成。国人并不是完全没有文化自觉, 而是因为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 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最终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要培养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 必须多渠道推广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1. 中小学普遍开设国学课。

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 是为国人, 不可不察。在现实生活中, 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文言文者屡见不鲜。青少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学习国学成为迫切任务, 必须推进国学进中小学课堂。教育部门要通过试点的形式, 编制统一的国学教材, 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 力求用“国学”吸引学生, 用“国学”感动学生, 用“国学”滋养学生, 让国学陪伴孩子成长。《三字经》、《千家文》、《论语》等国学名篇应进入学校, 不能只是诵读,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利用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在中国举办。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各国元首和媒体云集于此, 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推广和宣传的最好机会, 中国必须借助这些机会充分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的魅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归纳和展示。它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 展开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 让看过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觉自信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苏绣、茶艺、捏泥人、制瓷等民俗一一呈现, 游客“饱餐”东道主奉献的中华文化盛宴, 这场“中华文化秀”不但令海外游客着迷, 同样吸引许多国人驻足。

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提升国民素质。近两年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这些节目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收视率极高, 成为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起到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近几年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宣传和普及, 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国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 对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1.开设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西方掀起了“汉学热”, 他们认识到要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打交通, 必须了解它的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最好机会。为此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世界各地设立了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 一些国内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开办了孔子课堂。截至2013年年底, 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 分布在120个国家 (地区)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2.举办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和赛事。当前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断增多, 他们说汉语、写汉字、练功夫、说相声、唱京剧……可以开办各种活动和赛事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如“汉语桥”中文比赛是中国国家汉办主办的一系列大型国际汉语赛事, 目前已经开展的比赛有“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三项赛事。“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汉语学习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3.中文“渗透”进英语的情况出现。随着中文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提升, 西方国家接纳和使用的中文词汇越来越多, 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大约包含120个含有中文渊源的词汇, 如guanxi, gongfu等。甚至在口语方面也有, 如可以用“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问候一位外国老朋友而不用担心听不懂。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 在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为此, 中国通过种种途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是对内唤起和激发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和热爱, 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对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其影响力, 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188.

上一篇:档案整理合同书下一篇:12月英语四级翻译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