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2024-06-20

幼儿园科学课课件(精选14篇)

篇1: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枣玩具的探索、试验。引起幼儿对平衡现象的兴趣。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学准备

教师用品:大枣,高梁秆皮、牙签;

幼儿用品:大枣。高梁秆皮、牙签若干。

教学过程

1、看一看,说一说让幼儿看一看准备的材料,并说出都有什么、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大枣、牙签都是幼儿熟悉的物品,让幼儿用大枣、牙签和高梁秆皮作为活动的材料。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做一做,玩一玩

(1)让幼儿用高梁秆皮扎在一个大枣上,放在牙签上看能否平(先让幼儿用一个大枣试一试能不能放在一根牙签上,使幼儿对平衡活动的探索有一个初步的尝试。当孩子尝试用一个大枣不能放在牙签上时,他们就很自然想到另一边还应有一个大枣。)

(2)幼儿自已尝试做大枣玩具,一根高梁杆皮。两头扎两个枣。

(3)玩一玩。让幼儿把大枣玩具放在一根牙签上。找到平衡后转起来。(老师鼓励幼儿进行操作。探索,使幼儿在独自探索的基础上找到怎么样使物体的两边平衡的答案。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让大枣玩具转起来的。

小结:只有让大枣的两端保持平衡。才能使其转起来。(幼儿通过自已动手操作、探索、获得了愉快、积极的体验、)

教学延伸

在游戏区里继续探索大枣玩具的玩法,进一步感知平衡。

篇2: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一、通过实验操作自制小电池,使幼儿知道在盐水中灯泡能亮。

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一、每人一套:固定在塑料板上的碳棒、锌片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一个带夹子的小灯泡及电铃一个,勺子一个。

二、一号干电池一节,剥开的电池一个。

三、每两人一杯盐。

教学过程

一、出示小灯泡,引出电池。

提问:小灯泡亮不亮?为什么能这样?

二、以小故事形式介绍电池是怎么发明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外国的科学家,名叫伏特,他特别喜欢做各种实验。有一次,他在做实验的时候,把两种金属放到化学药品中,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这里产生了电,于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电池就被发明出来了。

伏特就成了发明电池的科学家。我们小朋友也爱动脑筋,喜欢做小实验,今天我们都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自己来做一个小电池。

三、做一个小小科学家,自制小电池。

1.用剥开的电池,介绍碳棒、锌片

2.教师示范制作小电池。把灯泡上的两个夹子,分别夹在锌片和碳棒上,放进有水的烧杯中,灯泡就亮了。

3.自己做小电池,放进准备好的清水中试一试。

(1)教师检查夹子夹的对不对。

(2)观察小灯泡亮不亮。

4.在杯中加入盐试一试。

(1)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2)提问:你的电池是怎样做成的?

刚才加入很多盐为什么不亮?(需要搅一搅,让盐水溶入在水里)

(3)请没有做成小电池的小朋友再试一试。

5.小结:刚才在没有加盐的清水中灯泡不亮,在盐水中灯泡就能亮。

四、有趣的小电铃

1、教师出示小电铃夹在自制的小电池上,小电铃唱歌了。

2、朋友每个人拿一个小电铃夹在自制的小电池上试一试。提示:看看别人的夹子是怎样夹的。

3、提问:你的小电铃为什么能响?为什么小电铃不响?

4、小结:电铃上的夹子有两个,一个红颜色、一个黑颜色,夹子只有夹对了才会响,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等小朋友长大以后学了更多的本领就会明白的。

五、扩展知识。

篇3: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学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充满好奇, 多彩的图片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的联想, 激发了他们极强的学习热情。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也为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结合学校课堂模式, 提升教师教学效率

我校推行“5121”课堂教学模式:“5”即5个步骤:预习反馈→合作探究 (组内小展示) →展示点评 (班级大展示) →质疑补充→达标测评;“1”即1个中心:问题中心, 目标问题化、问题方法化、方法思路化;“2”即2个要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1”即1个本位:能力本位 (学习能力、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 ;课堂时间分配:5分钟预习反馈, 10分钟合作探究, 20分钟展示点评, 10分钟当堂测评 (可依据学科、课堂实际或教学内容灵活操作) 。

上述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各环节中都对多媒体具有一定的依赖, 尤其是在展示点评阶段, 教师要使课堂节奏加快, 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归纳概括, 然后运用课件展示出来。所以, 我校把课件的使用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具体的指标, 要求教师上课必须使用课件。这对我校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在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现状

1.课件制作粗糙

(1) 课件制作没有与教师自身教学设计结合, 仅仅是摆设, 对教学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2) 课件制作中模板选用不当, 过于简单, 或与教学内容所需风格不相符;幻灯片中各个对象的位置、格式设置不当, 文、图、表不协调, 文本格式不规范、不统一, 致使整体杂乱。

(3) 幻灯片中的内容过多, 只有数量, 没有选择;更多的是平铺直叙, 过于直接, 无起伏变化, 无“抑扬顿挫”, 显得死板, 影响教学效果。

2.课件使用失当

(1) 信息超量, 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减少了教师的板书、作图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 教师唯恐内容单薄, 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 全部纳入课件, 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 有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 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 速度快将使学生丢失信息, 不利于记忆、思考、提高知识水平, 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背道而驰。

(2) 分散学生注意力, 弱化思维。

教学是一门艺术,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进度和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但是有的课件过分追求形式, 甚至于喧宾夺主, 使学生分散了注意力, 冲淡了教学主题, 弱化了学生思维, 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思维异步, 教学互动受阻。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应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然而由于诸多因素, 许多教师在运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实现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受阻,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 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或方法不同于教师事先设计的方案时, 迫于课堂时间限制, 师生互动不能完全展开, 只能简单应对而回到课件中, 从而导致师生思维异步, 互动受阻, 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 板书不足, 影响教学效果。

系统的板书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进行知识加工, 形成新知的外部支撑点, 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是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只是点击鼠标, 适当解说, 黑板空无一字或只写课题, 学生长时间观看屏幕, 他们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较短。这种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主体参与, 也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学效果平平。

三、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建议

1.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一定要适合课程特点, 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美、简练, 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切忌满篇文字, 照“片”宣科。

2.引导广大教师加大教学方面的精力投入, 开展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研讨交流活动。

3.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指导,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设计, 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多媒体课件实际制作的培训, 尤其是一些基本规则和技术的应用, 适当介绍Flash的基本动画制作技术, 以满足制作简单动画演示的需要, 增强课件的吸引力。

5.加强教师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训, 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提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素材、样例、经验和技巧等。

6.学校组织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 调动教师改进多媒体课件、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积极性。

篇4: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127-02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教学中主要的辅助教学形式。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已随处可见。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多媒体课件中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动画,能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气氛,多方位刺激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获得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象,而且能活跃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们也从最初的惊奇、神秘和喜悦中走出来,更多的是对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重新审视和认真思考。我们深深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给教学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丢失了一些传统教学中积累下来的优秀的教育方法与经验。那么,如何正确地使多媒体课件,使其更好地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率呢?

一、选材要“精”

(一)精心——课件的选择要恰到好处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以调动幼儿的视觉直观功能,帮助幼儿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我们在选择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关注到课件的针对性。例如,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所运用的课件应该有美丽的画面、完整流畅的语言、适当的配乐,以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词汇,在良好的氛围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在科学活动课中则可以根据活动内容,选择、运用一些小纪录片,将简单的科学原理用形象的方法展示出来,以帮助幼儿更加直观、轻松地了解一些科学小原理;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运用一些能让幼儿参与进来的互动性操作小游戏,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增强趣味性,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掌握数、形、空间等抽象的概念。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精心设计课件,使其仅仅流于形式,那么它反而会冲淡教学主题,导致幼儿被一些无关因素所干扰,减弱活动效果。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恰当运用好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钻透教材,找准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精要——课件的选择要实用高效

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必须操作简单、实用,能自如地将它和活动组织融为一体,高效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比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中,当课件画面中狮子的脚印、各种小动物的形象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出现,当生动的动态多媒体图谱完整地展示在幼儿眼前时,幼儿自然而然就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再如,在语言活动《妈妈摘的葡萄》中,当故事讲述到小狐狸孤独地在风中等待摘葡萄的妈妈回来时,课件中伤感的音乐和小狐狸在山洞口徘徊的身影相结合,孩子们的担心也会被调动起来——“妈妈可能遇到什么事了?”由于该课件的使用紧紧围绕活动内容来呈现,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制作的课件一定要操作方便,不要过于复杂,不要因为操作的繁琐而扰乱了教师组织活动的节奏。如有的教师在活动前没有将活动所需要的音乐与画面组合在一个课件里,在活动过程中,一会儿切换窗口播放音乐,一会儿又回到画面窗口,这样复杂的操作反而分散了幼儿听讲的注意力,干扰了幼儿的学习,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是不可取的。

(三)精美——课件的选择要“锦上添花”

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共同作用下,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幼儿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因此,我们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清晰、美丽的。有这样一个语言教学活动让笔者印象很深刻: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班语言活动《春天》时,为了给幼儿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就制作了一个课件。但该课件画面选用的是一幅水粉画,色彩黯淡,模糊不清,而且该教师还选用了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笔者认为,这样的课件运用牵强,根本没有把春天的美丽展现给幼儿,还不如不用。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选用的画面基调应该是清晰、明亮的,比如,湛蓝的天空、展翅高翔的小鸟、飞舞的蝴蝶、盛开着的五颜六色的鲜花等,再配上一些欢快的音乐,让孩子看了有赏心悦目之感。这样的画面才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春天的感受。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前,应该充分考虑作品本身的审美性,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这才能体现“多媒体课件要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宗旨。

二、使用要“活”

(一)多媒体课件使用要因时、因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应因时、因地、因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灵活地进行。”其实,运用多媒体课件也是一样。当今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随便上网一查,就可以找到数以万计的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然而,不少教师对下载课件拿来就用,却忽视了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地区的幼儿群体特色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社会活动《我们的家乡》,教师在下载相关课件时,一定要先仔细看一看课件内容,因为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环境风貌也不一样,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取其框架,但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班级幼儿的学习特点做一些必要的改动,如涉及的家乡风景、家乡美食、家乡风俗等,使多媒体课件运用能因时、因地、因内容和因幼儿的学习特点而异。运用多媒体课件只有建立在这些因素之上,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体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内在含义。

(二)多媒体课件使用要因情、因境

自从多媒体课件引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以后,由于其资源丰富,获得的途径也十分便捷,不少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过于依赖课件,过多地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操作和内容演示,或以冰冷机械的鼠标点击代替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或以幼儿单向的观看代替了师幼间互动,忽视了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在执教大班故事活动《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时,在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授课教师安排了欣赏故事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该教师播放了一个完整的FLASH动画小电影。由于故事比较长,该教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和幼儿一起观看动画。整个播放过程,幼儿和教师没有任何的交流和互动,活动就像静止了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的课件运用不可取,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情境有选择地使用课件,不要一味地依赖课件。像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先有目的地选择动画中最精彩的部分和幼儿一起欣赏,其余部分可以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或是图片讲述等方式进行,以促进师幼互动。此外,传统教学使用的实物、图片、操作材料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功能依然是十分强大的,因此,推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要因情、因境,也就是要与教师富有情感的讲述、灵活多样的互动、丰富多彩的幼儿操作活动情境相结合,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只是一种手段,我们要坚信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所特有的情感化、人文化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多媒体课件的引入无疑给幼儿集体教学课堂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用更多样的方式实现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在幼儿与教师、幼儿与所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克服多媒体的使用弊端,使其能为幼儿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篇5:幼儿园科学活动课件

1.在探索活动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剪出最长的纸条。

2.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探索运用从中间剪开的方法剪出圆圈。

3.愿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KT板1块、纸人手2张、一样宽,长短不同的纸条人手一张,剪刀人手一把、筐6个,活动前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号码

活动过程:

一、通过探索了解螺旋型的剪法可以让纸条变的很长。

(一)(取出橘色纸)请幼儿从纸上剪下最长的纸条,比一比谁剪的又快又长。

请幼儿选择一张橘黄色的纸,剪下你认为最长的纸条,把它贴在你的号码下面,让我们比一比谁剪的又快又长,成为今天的冠军。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个别指导语:废纸放进桌上的垃圾筐里,剪得很长的注意保护好,不要让它断掉,抓紧时间。

(三)请幼儿介绍是怎么剪的,把方法画下来。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剪的,请你把方法画下来。(挑选螺旋的很长的纸条)这根好长哦,你是怎样剪的?请你也把方法画给大家看。

(四)小结:原来螺旋型的方法可以让纸条变的很长。

二、通过探索了解同样的方法,剪得越窄就会变得越长

(一)请幼儿都用同一方法试试,看看能不能剪得更长

1.师:老师也要请小朋友来试试看,用这种走迷宫的,像螺旋形一样的方法,转啊转啊转啊,把整张纸都剪完,看看能不能剪得更长,让我们用蓝色纸来剪剪看,剪得时候要保护好,不要让他断开,看看谁能成功的把整张纸都剪完?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将幼儿完成的作品贴到KT板上

(三)与幼儿讨论

为什么同样的纸、同样的方法,有的剪得长,有的剪的短呢?

(四)教师小结:同样的方法,剪得越细就会变得越长,而剪得越粗就会越短。

三、探索变手链项链的方法

(一)引导幼儿说说小手链和项链是怎样做出来的?

我有礼物送给今天的冠军,看,是什么?(手链项链)

它也是彩色纸剪成的,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教师出示制作过程,幼儿探索发现,说说制作过程。(幼儿说后演示,用剪刀和纸做一遍)(剪一刀伸不进去怎么办?再剪一段,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办?小心不能剪断)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你也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试试看。剪的时候要小心,从哪边开始,剪到哪边要停了,不能剪断。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幼儿,引导成功的幼儿把桌面收拾整齐。

(三)师幼讨论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用了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一个只能做手链,而另一个可以做项链呢?

(四)教师小结:短短的纸条只能剪出小小的圆,长长的纸条就有可能剪出大大的圆。

四、延伸:变圈圈

教师用方形的纸变成大圈圈,让幼儿回班级内继续探索。

五、活动反思:

篇6: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课件

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2.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粗盐、砂糖。

2.大玻璃杯、水、勺。

3.温水。

教学过程:

1.出示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粗盐、砂糖。请幼儿数数有多少种物品。

2.请幼儿把以上物品放进水里,用小勺搅一会,然后将水中的物品拿出来,在数数看,什么东西不见了。

3.等幼儿发现粗盐和砂糖不见了,引导幼儿思考这两种东西哪里去了,鼓励幼儿发现盐和糖能溶在水里,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不能溶在水里。

4.给每位幼儿两杯温水,尝尝两杯水的味道,然后请幼儿分别在水中加入盐和糖,用用小勺搅拌后再尝尝两杯水的味道,让幼儿明白谁的味道是怎样来的,发现谁有溶解的作用。

篇7:幼儿园小班上册的科学课件

2、美羊羊救出来了,我们一起唱歌庆祝吧。

五、活动延伸

篇8: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1 传统教学模式在外科学教学中的缺陷

1.1 外科学与局部解剖学脱节

局部解剖学是外科学教学的基础, 外科手术及许多疾病的讲解均与局部解剖学有紧密联系, 部分学生由于局部解剖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影响其对外科疾病和手术的理解, 导致其外科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利用挂图、模型、标本等教具讲解有关解剖学知识, 由于教师不能每次授课都拿很多标本、模型、挂图对比讲解疾病, 因此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使用PowerPoint课件, 利用解剖图片进行对比讲解, 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腹股沟斜疝一章时, 可以利用腹股沟区局部解剖的图片, 详细讲解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 使学生对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及疝修补术有较深入的理解。

1.2 教学内容与学时数严重矛盾

近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外科学教学学时逐渐减少, 而教学内容却越来越多,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将教学内容讲透、讲细。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量的板书浪费了许多时间, 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 要么匆匆讲解, 要么板书潦草,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用PowerPoint课件, 避免了由于书写板书造成的时间浪费, 教师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解,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1.3 理论课教学与技能操作教学缺乏有机联系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很多操作如手术操作、检查方法、治疗操作应随着教学进程安排在每次教学中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受条件限制, 教学过程中遇到技能操作内容时, 只能另行安排时间, 借助实验课、光盘等单独展开, 由于缺乏这些技能操作教学内容使理论课教学显得残缺、不完整。如何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插入技能操作内容, 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在教学中有机联系起来, 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使用PowerPoint课件教学, 可以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联系起来。例如, 在讲到清创术时, 插入使用PowerPoint课件中有关清创术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讲解,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4 讲授外科疾病的各种体征、病变时抽象、缺乏直观性

外科很多疾病具有典型的体征,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时不得不配合大量的挂图讲解, 而实际上并不是每种疾病都有相应挂图, 当没有挂图时, 学生就感到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缺乏直观性,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教学, 可以随着教学进程, 随时插入相应疾病的体征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感到直观、生动。例如, 在讲到突眼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一章时, 插入一张甲亢病人的面部照片, 学生看后就会对这类型甲亢病人的“突眼”体征有深刻印象。

2 PowerPoint课件的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几年的使用, 笔者体会到, PowerPoint是一种简单、易学、好用的软件, 该软件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模板、自动版式、动画效果、幻灯片切换方式, 教师经过短期学习, 就可制作出精美的电子课件。运用PowerPoint课件配合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外科学教学, 有以下好处: (1) 教师可以用PowerPoint课件准备图片资料, 进行解剖知识的对比讲解, 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各种体征, 从而避免大量挂图的使用、语言空洞的描述等缺陷; (2) 避免由书写板书造成的时间浪费,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3) 教师可根据讲授需要任意安排教学环节, 随时插入技能操作的图片资料, 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4) PowerPoint课件界面美观, 具有趣味性, 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 使用PowerPoint课件, 可以不断总结、修改及反复使用; (6) 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劳动强度。

3 注意素材积累, 提高PowerPoint课件的效果和质量

运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外科学教学, 需要逐渐提高课件的质量, 以满足教学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收集素材。素材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 (1) 文字、表格等素材可直接从教材、教学资料中获取, 也可由教师自己总结得出; (2) 静态图片资料可通过医学网站下载、扫描仪扫描等方法得到; (3) 视频资料可以从医学光盘、摄像机摄取、医学网站下载等方式获得。只要平时稍加留意, 通过以上途径就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 以使制作课件时得心应手, 制作出高质量的PowerPoint课件。

4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应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外科学教学有很多优势, 但其优势的发挥是通过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教师对课件的使用来体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丰富了教学形式, 但不能把它作为惟一的教学形式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4.1 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占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 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方法。如文字教案, 板书, 教师的语言表达、动作、手势、与学生间的互动等。不能因为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就不注意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不注意教学内容的精炼, 不能将多媒体手段视为万能的, 完全摒弃直观教具, 使教学陷入被动状态, 忽视教学互动, 缺乏教与学双方交流, 从而背离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4.2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个体化,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倡教与学互动合作,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多方面促进了各学科教学思想、模式的改变, 并成为教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断改善教与学的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蒉

篇9: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实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是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提问:在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一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一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一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从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具有选择通透性的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过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要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和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性的通透性。

比较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分析。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之间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评价,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多媒体课件在运动人体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作为新型媒体的应用,既实现了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的情景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和激发学生独立地发现、探索及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篇10: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课件设计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知道水中倒映的现象。

3.丰富词汇:“倒影”。

准备:

大水盆,盆里盛有清水。准备一些小猪纸偶。

活动与指导:

1.分散活动“看倒影”。准备一些较大的水盆,盆里盛有清水,让幼儿看水中的倒影: “我们在镜子里能看到自己,我们在水面上看一看是怎样的?”让幼儿分散活动,在水面上看倒影,看一看水中有自己,看一看水中有同伴,看一看水中倒映出物品(幼儿拿着物品)。

活动后进行谈话:“在水面上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倒影,水面上能映出倒影。

2.出示一个纸月亮,引起听故事的兴趣: “月亮在哪里?月亮什么时侯出来?”“月亮出来了会不会有倒影呢?在哪里有倒影呢?请听故事‘找月亮”’。

教师讲故事,第一遍讲完后提示幼儿:“再听的时侯要记住小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地上的月亮?”

出示小猪纸偶,教师操纵纸偶讲第二遍故事。

3.讲故事进行提问,边问答边教幼儿学说故事中角色的说话。

“开始,猪老大对猪老二说了什么?”

“第一个发现月亮的小猪是怎样说的?”

“第二个发现月亮的小猪是怎样说的?”

“后来发现月亮的小猪是怎样说的?”

让幼儿互相看一看眼睛中的映像。

4.谈话:“想一想,还可以在地上找到哪里的月亮?”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扩散。

5.教师操纵纸偶,以小猪的口吻对幼儿说:“喜欢听我的故事吗?我带着你们再讲一遍,要把我的故事记下来讲给爸爸妈妈听。”带领幼儿讲一遍故事。

“我是爱动脑筋喜欢发现的小猪,你们是不是也喜欢发现呀,今天晚上你们也去在地上找月亮,看看能在地上找到几个月亮。”

鼓励幼儿晚上回家找月亮,第二天组织谈话:“我在哪里找到了月亮?我用什么办法映出了月亮?”

让幼儿讲述各自的探索与发现。

附故事:

找月亮

有一天晚上,小猪老大和猪老二在一起,小猪老大说:“听说月亮不只天上有,地上也有呢!”老二说:“真的?那我们和朋友一起去找找看。”老大说“好!”

他俩请来了一群小猪,四处去寻找。走到山泉边,一只小猪高兴地叫起来:“哇,山泉里有一个月亮!”另一个小猪又说:“哇,露珠里有一个月亮!”另一只小猪喊:“哇,玻璃窗上也有一个月亮!”它们还看到水桶里有一个月亮,镜子里有一个月亮,水潭里有一个月亮,望远镜里也有一个月亮┄月亮又大又小,多得数不清。一只小猪意外地发现,每头小猪的每只眼睛里都有一个小月亮呢!

篇11: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种子课件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2、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照顾植物的情感。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在欢快的歌曲《春天》中,教师带幼儿跟着音乐表演、翩翩起舞。

老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个很有生机的季节,小草绿了,种子发芽了。

二:观察封面,感受花朵成熟的美丽。

1、图上有朵什么样的花?

2、小种子藏在哪里呢?秋风一吹,种子们离开了妈妈,他们要飞到哪里去呢?它们到那里去做什么呢?下面我们跟着故事中的小种子展开一段风中之旅。

3、让幼儿自己寻找,辨认那粒最小的小种子在哪里。

4、一粒种子停在高高的冰山上,种子不能生长(原来种子在冬天里和小动物一样在睡觉,因为天气太冷了,如果太冷了,春天天气变暖了,下雨了,种子就开始发芽了。)

5、一粒种子掉到海里,淹没了(种子发芽是需要空气的,水太多了种子不能呼吸,会被淹死的。就像小朋友吃饭一样,吃饱了就可以了,如果吃撑了,肚子就会很难受)一粒种子飘落到沙漠里,大沙漠又热又干,种子不能生长。

6、种子们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小鸟吃掉了一粒种子,老鼠吃掉了一粒种子,我们的小种没有被吃掉。

7、除了这些困难,种子们还可能遇到哪些危险?

三:种子们是如何长成植物的?(生根、发芽、长叶、开花)观看视频《种子的生长过程》直观了解种子发芽过程。

小结:原来种子要发芽要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它不但需要水,需要土壤和空气,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呵护。

四:猜猜剩下的这些种子能顺利长大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又遇到哪些不幸的事?

孩子的践踏植物,男孩的采摘花朵。

小种子长成的植物开出了巨型花,好看的花!

小结:好听的故事听完了,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小种子呢?(勇敢、坚强、幸运。)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但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爱护每一个小生命。

五:活动延伸,尝试播种体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一起种.种子。(音乐《春雨沙沙》)小朋友们都明白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种子?现在是春天,种子也飞到我们中一班了我们把它种在花盆里,希望它平安幸福的长大!让我们一起期待小种子发芽长大!

篇12: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课程介绍】

一、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二、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 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三、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四、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

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篇13:幼儿园科学课课件

1 高分子科学课件的制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质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关键。通常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获得教学课件一是购买专业公司开发的专业软件, 但这方面的软件可供选择的余地小, 与课堂教学的关联度有时候不太高, 而且价格比较高, 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 二是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开发, 主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对象的特点, 有侧重地进行制作, 这是高校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目前, 市场上很少有关于高分子科学课程的课件, 在各高校, 即使有此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其课件开发还不完善。由于各高校的高分子科学课程侧重点不同针对不同的专业, 所开发的高分子科学多媒体课件也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独立制作适用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件, 将高分子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用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再现或模拟出来, 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思路, 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 建立高分子科学基础课程新的教学体系, 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 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课堂信息含量, 使得每堂课的知识传授量受到严重的限制。系统教授材料专业的学生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方面的基本内容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我们学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仅给《高分子科学》课程安排32学时, 所以以传统板书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详细而清楚的讲授该课程。但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信息量, 又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和易于理解, 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收获颇丰。鉴于2008年初次在应用化学专业使用《高分子科学》课件, 以本人2008年与2007年分别任教的两届学生作比较, 发现平均分提高11.4%, 优良率提高85.4%, 不及格率下降66.8%。

在课件中插入实例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料, 结合生活实际, 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形象、生动地演示出传统授课不容易讲清楚或难以理解的内容, 提高了授课效果。《高分子科学》这门课程在教学中, 涉及到各种图表曲线、材料电镜照片和实物图片, 在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的条件下, 只能由任课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 与实际图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这些实际图片, 形象生动地展示高分子化合物的复杂结构, 使这一教学难点得到较好的解决。

3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化学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基础课有所差别, 具体反映在专业理论较难理解, 知识内容涉及面较广, 以及前后内容的相关性和逻辑性较差。经过实践应用, 我们发现针对高分子科学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讲授阶段, 多媒体教学的适用性也不一样。高分子科学抽象概念的讲述、复杂理论的推理演绎过程, 手动板书的应用效果更好, 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而高分子的晶态结构和不同类型晶体的生长等内容, 用口授讲解不够形象, 用板书画图又不够生动, 适合根据相关图片、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方式展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所特有的亲和力, 教师口授及身体语言所特有的感染力与教学表现力, 加上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对每个知识点的讲授经验都是多媒体手段无法企及的。

在课件编写中, 我们还注意到所有的公式推导和习题的计算过程都不是一下显示出来, 而是仿照板书的书写模式一步步地显示, 每两步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设定, 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理解和接受的时间, 必要时辅以黑板板书对一些推导过程进行辅助说明。这样将高分子科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 利于教师更清楚地讲授, 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4 多媒体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 控制课堂的教学进度和多媒体课件的放映速度。由于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写黑板书时间, 如果一节课信息量过大, 讲课节奏过快, 导致幻灯片的切换太快, 教师授课时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太少, 那么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记笔记。但是许多内容单靠听又记不住, 从而造成有些学生听完一堂课后难以即时消化课堂知识, 甚至在头脑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不要只埋头屏幕, 进行机械的背诵式讲解, 忽略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互动。专业课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 理论逻辑性较差,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烦闷的感觉, 甚至出现厌听现象。教师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与课堂气氛, 人为地设计一些小的问题或悬念, 让学生有一种参与其中的乐趣, 迫切想知道下一张幻灯片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授课教师的有效工具, 作为传统授课方法的有利补充, 为教学服务。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把握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哲文, 等.高分子科学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1~3.

[2]计桂霞, 等.多媒体示教系统在岩石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4) :72~73.

[3]王久兴, 石洪顺, 等.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7 (2) :73~75.

篇14:数学课需要怎样的多媒体课件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结合各种新媒体方式的教学是对人体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产生刺激,逐渐成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数学学科大概是最困难的,不像其他学科的教学课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因为数学需要进行思维训练,仅仅依靠课件表面的生动难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那么,数学课需不需要多媒体课件呢?如果需要,数学课又需要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多媒体课件作用之一:直观性

我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在讲授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几何知识的时候,使用多媒体课件能起到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利于数学理解的作用——直观性。

例如我刚刚讲完的轴对称这个知识点,课本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很简单的一句话,叫学生读上3、5遍一定可以记住。然而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关系、轴对称和全等的联系与区别、对称轴对轴对称图形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性这些知识却很难用语言讲解得清晰明了,这个时候我自制多媒体课件展现出动态的折叠、重合的过程,并且把图形中对应边分别标注不同的颜色,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到轴对称图形中边和角的对应关系,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知识点,同时图像加几何语言的交叉刺激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便于学生需要的时候提取这些记忆。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轴对称的第一节课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因为这节课学生真正理解了,把知识吃透了,接下来对轴对称的应用如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中垂线定理等教学中我感到非常轻松,因为之前的图像为学生构建好了一个直观的“轴对称”平台,所以他们很容易的找到了图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从而利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教学实例的反思,我觉得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形象,使复杂的“数”通过直观的“形”来表示,能为数学活动提供探索的平台,为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数学建模提供技术支持。

二、多媒体课件作用之二:激“活”课堂

“在直线上找一点,使它到直线同侧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这是一个经典的最值问题,我想没有哪个初中数学老师没有讲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做其中一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和另外一点,这两点间的距离就是所求,这道题的解法很死板,基本上听讲的学生都能模仿,但是在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最短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我先是用“两点之间距离最短”加“三点共线”来解释,学生听得是一头雾水,然后我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图)来证明,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白了,剩下的三分之二似懂非懂。难道只要求他们死背方法就行了?经过一夜静下来的思考,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多媒体课件,第二天通过操作让学生看到P点变化的时候 长度的变化,通过观察长度的变化,学生很轻易的指出长度最短的时候,这下他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两条线段之和是最短的。从学生的神态我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懂了这个知识点,而不是只懂得怎么做这道题。

通过这个教学实例我感受到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学形象化,起到激活课堂的作用,因为有些内容单凭老师的“说”,学生不好理解,现在多媒体课件能帮助教师“说话”,抽象和直观有机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轻轻松松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对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的反思:

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于一身,而这也正是数学被公认为“难”的地方,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枯燥的数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形象素材,构筑起表象与本质的桥梁,促进学生充分理解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实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因此数学课需要的是能直观并且形象的展现抽象知识、能丰富教学情境激活课堂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等新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应起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时代的前进,知识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我们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必备技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新技术,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作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使教学更加实效,使学生更加喜欢我们的课堂。

课件,其实就是教具,跟粉笔、黑板、三角板这些教具没有本质的区别,应该是属于那种拿起来就能用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它应该能较好地完成传统教具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或传统教具需要繁复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数学课上使用的课件应该讲求实效性,要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使用。

上一篇:江西省食品经营许可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农机推广站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