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4-06-21

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通用8篇)

篇1: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所在栏目:首页 >>调查研究发布日期:[ 2010-5-1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收藏本文

2010年05月11日来源: 国家预防腐败局

近年来,“村官”腐败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稳定发展。因此,加强村级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村官”腐败,势在必行。

一、“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

调查显示,“村官”腐败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贪污挪用公款相当突出。从近年查处的“村官”腐败案件来看,村干部腐败的主体80%以上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系贪污、挪用公款居多,贪污挪用公款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费,隐瞒人口差额款,占地赔偿款,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耕地、林地、荒地款等等,几乎遍布支村两委职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村干部同时涉嫌贪污、挪用两个罪名,贪污、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村官”犯罪涉案数额呈上升趋势。从过去的几百元、几千元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万元以上的经济大案比例明显提高。

二是编造事由虚报开支相当严重。查处的案例中,大大小小涉及“村官”公款吃喝问题,部分村每年用于吃喝的费用达到几千元或上万元的已属平常,一些“村官”将吃喝费用视为正常的财务支出科目,并认为公家的钱财装在兜里是犯法,但吃在肚里不犯罪,便以待客、跑项目、购物资等各种事由吃喝

招待,虚报吃喝招待开支,贪污公款中饱私囊。愈演愈烈的吃喝风为“村官”损公肥私创造了便利;有的“村官”隐瞒收入或虚列支出,侵吞公款。

三是失职渎职现象相当明显。查处的案例中,“村官”在工作中失职渎职时有发生,处理村级事务不按照议事程序办,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借宗族势力滥用职权,恃强欺弱或偏亲向友,肆意侵犯村民人身权利。部分村官还利用村里公共事项为机会,不经集体讨论,私自将事项交给自家族人办理,发放误工补贴,群众反应很强烈。

四是违法违纪手段多种多样。从的手段看,有的“村官”挪用公款,用于临时还贷、注册验资、炒股等经营性活动;以各种名义虚报冒领土地补偿款;有的利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工程发包过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有的设账外账或小金库任意侵占、截留、私分或挥霍等;有的是违反财务规定,公款私存或转借他人获取利息,或为企业、亲友提供经济担保;还有的是财务管理混乱,坐收坐支,吃喝玩乐,随意开支等。

五是村官腐败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村官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的甚至造成村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秩序。

二、“村官”腐败的原因分析

从对查处案件的调查分析看,导致“村官” 违法违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除“村官”自身思想觉悟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外,还有以下五个方面。

原因一:认识不到位是防治“村官”腐败的思想障碍。一些地方对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出六种倾向:一是“小题大作”论。认为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官”的权力进一步压缩,村级腐败的土壤已不存在,抓村级党风廉政建设是舍本逐末;二是“主体不符”论。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纪委、“一把手”的事,与己无关;三是“经济对立”论,认为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狠抓村级党风廉政建设,会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被动应付”论。村干部由上级任免改为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以后,少数干部由先前的“眼睛向上”变为一味“眼睛向下”,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上级政策贯彻落实不力的情况,特别是对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等可能与部分群众意愿相悖的工作,不愿抓、不敢抓,失职渎职现象大量存在;五是“团体利益”论。认为对村级党风廉政建设,谁抓早了、抓紧了、抓狠了、抓实了,会让自己的人吃亏,因而出了问题瞒着护着,“自行消化”,不愿真抓;六是“自我保护”论。少数村干部自身不干净,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担心引火烧身,因而不敢抓。

原因二:制度落实不力使“村官”缺少监督制约。目前,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备的村级管理制度,以此来规范和约束村干部的行为。但如何使制度从“墙”上走下来,用以“方圆”村官,通过调查与剖析看,监督约束机制在执行上力度还十分软弱,对很多“村官”来说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同时,个别乡镇对“村官”的监督不到位、村级监督虚化、群众监督不力,尤其是少数乡镇对“村官”存在一些“迁就”思想,正是由于在监督管理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失之于执行的惰性,才给了“村官”违法违纪之机。

原因三:财务管理混乱给“村官”腐败造成可乘之机。因其村级特定的环境原因,村干部变动频繁,帐目交接不清,谁当干部谁管钱,帐目设置不够规范,财务审批不够严格,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所有支出全凭一人说了算,“白条”自批自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较为常见。部分村村务公开栏都设有

“其他”概括开支,因没有列明支出的用途,给“村官”以权谋私带来可乘之机。

原因四:“村官”大权独揽是导致“村官”腐败的必然因素。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滋生腐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在农村受传统宗族观念和家长作风影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般都是本村大姓人氏担任,有的支村两委成员都是一个家庭的,大权集中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手里,这些“村官”大小事情由其说了算,权力的过度集中使他们作案时有恃无恐,使他们独断专行,使他们贪婪无忌。

原因五: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村官”犯罪界定不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报“村官”腐败案件线索较多,但农村帐务混乱,办案费时费力,证据难以确定,调查的多,成案的少,打击力度削弱,助长了“村官”的行为。再加《刑法》对村官犯罪范围不够广,让承办人无所适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明确了村委会工作人员犯罪行为的犯罪对象仅限于七项工作中的财产,而村级组织中的资金还包括本村的自有资金。村级财务并未对不同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村官”侵占或挪用的资金性质难以界定,案件定性难以把握,管辖不明确,为惩治“村官”犯罪留下一个空白地带。法律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不足5千元,职务侵占不足1万元的不能立案,只能移交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查处,使打击力度受到限制。另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存在盲区。一些非党员的村干部实施了需要追究责任的违纪行为或其他重大过错行为后,缺乏对其进行处理的依据,依现行法律法规只能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启动罢免程序,在操作上存在很大难度,造成部分村干部产生“党纪管不着、廉政制度约束不到”的错误认识。对村级“零招待”制度反映也比较集中,认为对村级招待费一刀切不符合基层实际,一些为村集体事务产生的费用,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报销,只能变相处理。他们呼吁在“零招待”制度中补充特殊条款,开前门,堵后门,使制度更科学、更具有可行性。

篇2: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头迅猛,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

一、中国腐败问题现状与历史回顾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总书记如是说。当前,中国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公款性奢侈消费、经济类犯罪、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屡见不鲜,从腐败官员层级来看,呈现由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发展发展趋势,涉及经济管理部门、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学术教育界等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腐败官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回顾历史,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几个政治清明、腐败问题较少的极端典型例子,可以为我们今天解决和防治腐败问题提供借鉴,例如“贞观盛世”、“商鞅变法”时期。

贞观年间,当时国家正处在相对和平时期,综合国力积累上升,国家领导者思想开明、国民思想较为自由开放、政治管理体制分权制衡、重视民主等因素,使得当时国家政治清明、腐败问题极少;此外,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腐败问题也是基本绝迹的,其原因在于,商鞅变法,厉行“法制”,采用严刑峻法的手段规治吏治,对腐败问题的监察和惩治力度极大。一经查出,当事人非死即残,以致吏治严整、官风正直,腐败问题较少。

二、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权力有相当大的部分集中在党员领导干部手中,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过于集权是产生腐败的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

(二)长期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奖惩制度缺失

权力集中,同时又缺乏有效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中国当前现实恰是如此。当前,政府教育我们,政府监督有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形式,但是仔细分析之,可以发现没有一种监督形式同时做到持久监督和有效监控,所以,制度缺失、监察不力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法律威信不足

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然而,此处所指的法律体系还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基本的体系,其中规范性的“细节法律”尚待编写,此外,国民大众对相关法律知之甚少,更无从信

仰法律之说;而对于官员来说,腐败行为的短期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即对腐败官员的惩治力度太轻。官员知法犯法,人民不知法不信法,这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四)正值转型期,市场经济缺点在政治领域的映射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时代在发生剧变。时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积淀不足,市场经济的“金钱万能”、“利益最大化”等思想不断冲击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反映在人们思想上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也就为腐败问题的滋生提供了一个“精神支柱”。

(五)传统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官”与“民”始终处在两个对立的立场上,为官者忠君而罔民,为民者畏官且媚官,这种“以官为大、官本至上”的官僚主义思想至今残留在人们思想脑海中。官本位文化,使得官员腐败却可以“混得个心安理得”,腐败问题得以在这个“温床”中越长越大。

(六)社会风气重道德而轻法律

道德层面上,人们普遍认为“找熟人”比“打官司”更有利于解决矛盾争端,当发生纠纷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找熟人、走后门”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程序等方式解决,这基本上已经构成一种社会共识。众所周知,在“找熟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产生。

(七)官员自身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说过,公共权力有两个自然属性,一个是它的腐蚀性,一个是它的扩张性。掌权者或由于自身思想素质不够高,或由于长期安逸而丧失机警,在行驶权力过程中不断受到公权力的侵蚀而腐化,这是腐败问题产生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八)外部国际环境的侵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世纪,中国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同时,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正受到来自欧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攻击。由于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在对方看来,中国始终是一个“敌人”,因此也就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削弱,比如“蛊惑”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思想不坚定者,并为他们的腐败行为提供政治避难等“退路”。

三、中国当前腐败问题的防治对策

防止腐败问题,从来都不是单方面措施能解决的,必须“多管齐下”、全面出击。

(一)短期

1、完善经济制度改革,加强经济宏观掌控,广泛树立诚信、公正、合作、竞争理念;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权力制约,实行“精兵简政”;

3、构建完备的监察惩治制度体系,加大惩治力度,同时设立廉政奖励制度等正面长效机制;

4、加强执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官员思想素质要求;

(二)长期

1、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国民主动“知法信法”;

2、加强社会风气引导,倡导公正清廉的社会风气,培养国民信仰;

3、寻求改革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四、结语

篇3:村官腐败的特点、原因及应对措施

村官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和发展。长期以来,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为维护农村稳定、推动新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在一些农村, 部分村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 为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牟取利益, 日渐异化为与村民群众对立的特殊群体。村官腐败、小官大贪的案件频频发生, 其背后则是错综复杂的“小圈子”或家族宗派间的利益之争, 其对以村民自治为主要特色的基层民主建设形成极大危害, 暴露出的监督缺位等问题引人深思。本文仅就村官腐败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做些分析, 解决的途径自有肉食者谋之。

一、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

(一) 贪污挪用公款比较突出

从近年查处的“村官”腐败案件来看, 村干部腐败的主体80%以上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系贪污、挪用公款居多, 贪污挪用公款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费, 占地赔偿款, 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耕地、林地、荒地款等等, 几乎遍布两委职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二) 编造事由虚报开支比较严重

在查处的案例中, 大多涉及“村官”公款吃喝问题, 一些“村官”将吃喝费用视为正常的财务支出科目, 便以待客、跑项目、购物资等各种事由吃喝招待, 虚报吃喝招待开支, 中饱私囊。

(三) 失职渎职现象比较明显

在查处的案例中, “村官”在工作中失职渎职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老村官”和“低素质村官”又是违纪违法的高危人员。处理村级事务不按照议事程序办, 独断专行, 个人说了算, 借宗族势力滥用职权, 恃强欺弱或偏亲向友, 肆意侵犯村民合法权利。

(四) 违法违纪手段多种多样

有的挪用专项资金用于临时还贷或支付招待费和工程款;有的以各种名义虚报冒领土地补偿款;有的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工程发包过程中搞暗箱操作, 收受回扣;有的设账外账或小金库任意侵占、截留、私分或挥霍公款;有的违反财务管理规定, 采取公款私存、转借他人等方式获取利息, 或为企业、亲友提供经济担保;还有的利用财务管理混乱的漏洞, 坐收坐支, 随意开支。

(五) 是村官腐败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些村官的腐败行为, 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 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的甚至造成村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酿成群体性事件, 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秩序。

二、村官腐败产生的主因

(一) 对村干部教育管理不严

教育不严方面, 一些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农村工作繁忙, 对村干部教育培训抓得不够。虽然每年也举办村干部培训班, 但往往是业务学习多, 政治学习、廉政教育内容少, 致使村干部廉政意识不强;少数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要求不高, 认为只要能完成经济发展指标, 吃点拿点无关紧要;还有村干部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小组会议等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

(二) 权力过分集中

按照法律规定, 村民自治主要权利应当体现在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8个方面的事项应该由村民会议决策, 但实际上这种民主决策权并没有落实到村民会议中, 村民自治变成了村委会自治, 村级组织权力往往集中在村支书、村主任等少数人手中, 他们对村里事务起着最终拍板定音的作用。这就使腐败有了潜在的可能。

(三) 财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 村支书签批, 村主任也签批, 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失控;有的村, 会计、出纳不分设, 让一人兼任, 更有甚者, 村会计、村主任和村支书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钱账不分, 白条坐收坐支, 缺乏制约;个别从事财务的人员不懂会计业务, 不坚持原则, 惟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命令是从。而且一些乡镇委托代管的财务人员只负责给村里做帐, 不去审核、监督村里的收支, 只要票据正规就可以入帐, 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合理化。这些都为村干部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 村务公开不规范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级财务状况予以公开。虽然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搞了好多年, 各地也出现了许多好的做法, 如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公开, 村里重大项目或开支由村民理财小组商量讨论, 村级财务实行“双代管”等, 但实际上, 有的村干部为谋取私利, 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 加上上级有关部门对村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使村务公开流于形式。

(五) 对村干部的监督不力

当前对村干部也缺乏有效监督,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主任是村民直接选举出来的, 其罢免必须经过村民投票, 而对于村干部的一般违法行为, 又存在“不是党员, 纪委管不了”的现象, 乡镇政府只能说服教育, 没有其他有力措施。村民罢免村干部则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且有的村民害怕打击报复, 不敢监督。在村“两委”内部往往也存在监督缺位, 部分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 有的村会计、出纳与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有着特殊的宗亲连带关系。

三、应对村官腐败的措施

(一) 要加强思想教育, 使村官不想腐败

许多村官犯罪后, 还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儿, 如挪用公款罪, 村官们常常把个人的账户与村集体的账户混为一体, 导致公款私用, 公款它用, 最后被调查时, 还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就要我们平时加强对村官的思想、法律的教育, 使他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二) 要完善监督机制, 使村官不能腐败

村官腐败, 很大原因是因为村务不公开, 监督机制缺乏, 导致村支书、村主任一人独自揽权, 村民就不知道村里的账务、事物, 所以加大推进村务公开, 势在必行。

(三) 要强化财务管理, 使村官不易腐败

由于我国村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所以导致他们法制意识淡薄, 以致我国乡村的财务程序混乱, 财政管理能力较弱, 因此就出现种种问题, 最终导致村官们公私不分, 很容易把公家的钱当自己的用。所以加强农村财物管理, 全力推行村财乡管制度, 让村委会财物在阳光下运行, 从而堵死村官的腐败之路。

(四) 要加大查处力度, 使村官不敢腐败

当前出现一种腐败案件量刑低刑化的趋势, 导致许多贪官都不惧怕贪污腐败, 笔者经过调查, 许多贪污、挪用公款的案件都判了缓刑或免于刑事处分, 这在基层法院尤其盛行, 所以村官作为农村的核心也大部分都作低刑化处理, 导致村官被判实刑的极少。因此, 加大对村官的查出力度, 作出与村官犯罪行为相适应的刑罚, 使村官不敢腐败, 是当前司法实务部门的当务之急。

摘要: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主导者和实施者, 其作为一群特殊的群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近几年来村官腐败问题却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本文作者作为一线的办案人员, 就自身办理的案件, 对村官腐败的原因、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提出一些应对村官腐败的措施, 以期待能预防和减少村官腐败犯罪。

篇4:当前高校腐败现象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高校腐败原因对策

一、当前高校腐败现象

近几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这几年高校犯罪案件来看,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主要集中在基建、招生、物资采购、学术腐败等方面。此外,乱收费、非法集资、挪用公款等违纪违规现象也在不少高校存在。

(一)基本建设方面

基本建设是近年来高校经费支出最大的项目,不少高校每年都有多个较大的基建工程项目上马。基建工作专业性很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而又广泛。在基建工程招投标、承发包和验收过程中个别干部或工作人员极易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要贿赂,为自己或亲朋好友牟取私利。“高楼竖立,干部倒下”,在某些高校,基建部门已成为干部违纪的多发点和纪检监察工作最棘手、最艰难的监督范围。

(二)招生方面

高校个别招生工作人员在招生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违规招生、收受现金和礼品甚至索贿和借机敲诈勒索等种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由于招生涉及高校、中学、各地方招生主管部门等多个环节、多种关系,极易发生暗箱操作和金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同时,由于招生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带有较强的交易隐蔽性,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因而成为高校腐败问题防治中的一大难点。

(三)大宗物资采购方面

高校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宗物资采购活动,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各类教材、基建维修材料、学生食堂的膳食、校医院所需药品药材等的采购。大宗物资采购与商品市场联系紧密,如若监督惩处措施不得力,当事人在采购过程中极易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拿回扣,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不正当利益。

(四)贪污挪用经费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已从过去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化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而高校财务制度并没有随之逐步健全。除了财务管理部门外,不少高校甚至普遍存在二级乃至三级财务的现象,少数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借筹资办学、办班创收之便,私设小金库,然后伺机贪污、挪用,这些方面造成的高校经济领域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五)校办产业与服务方面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行得不是很彻底,使得校办产业和学校后勤服务享受着学校许多优惠政策,同时又处于社会行业部门与学校都疏于监督的边缘地带,在承包经营任务、核定上交利润、财务收支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规范运作,中饱私囊者大有人在,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它作为变通处理开支的“自留地”。

(六)教学、科研和学术方面

高校的腐败行为还表现在教学、科研、学术方面,究其实质是以不正当行为牟取私利。如违规办学、倒卖文凭,从中牟取暴利;教学中强制使用指定辅导资料;变向、额外收取种种不合理费用,私设“小金库”;在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考研中违规操作。有的在科研、学术方面造假,出现科研腐败、学术腐败;有的利用科研经费、学术活动中饱私囊。目前,学术腐败有愈演愈烈之势且形式变幻、花样繁多。

二、高校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巨大诱惑和内部观念的错位是造成高校腐败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高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加剧的现实,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和办学者的状态。少数党员干部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这是导致其腐败堕落的根本原因。

(二)管理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是高校诱发犯罪的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高校管理水平与教育改革和高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发生偏离。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存在的不科学、不严密、不规范所导致的漏洞,使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高校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造成过度集权,在组织人事、财务管理、基建设备等诸多方面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缺乏法制手段和配套措施,为高校腐败问题的形成与发展留出了空间。

(三)权力过于集中,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位,是产生腐败的条件

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按理说,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高校的干部、教师和学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民主监督的强烈愿望,也有进行民主监督的能力,民主监督的基础较好;高校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部门以及教代会、民主党派等监督渠道应该能够发挥作用。但由于体制的原因,权力设置时缺乏制约功能,过于集中,导致上级疏于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群众无法监督,存在着实际上监督的缺位与弱化、责任主体不到位等问题,使腐败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也就不能及时被制止。

(四)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成为派生其他腐败的源头

目前一些高校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还存在着“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人治的因素较多,而公开、民主、竞争的因素相对较少,从而容易出现选人用人不当现象,继而诱发腐败现象。

三、惩治和预防高校腐败的对策

(一)加强廉洁从政的思想教育

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高校党委、纪委要把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放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首位。“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防腐机制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要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特别是校、处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在思想教育上,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等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要大力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要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制,筑起思想道德防线,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抓好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是搞好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保证,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环节。如建立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对学校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审批程序、会计核算、投资效益、投资管理等情况进行定期审计或审计调查;对负责财务、校办产业、基建、后勤等有经济责任的管理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情况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或内部审计,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要认真调查核实并进行处理;对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审计结果将作为领导干部是否离任或重新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应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对于每一名干部的廉政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党委要定期对干部进行训诫,防止个别干部思想上出现麻痹和松散。总之,要通过各方面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得党内监督领域得到深化,监督过程更加有章可循,保证高校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健全监督机构,加强监督职能,建立有效制约滥用职权行为的制度体系

高校纪检监察监督体制和工作机制要进行适当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反腐倡廉的需要。高校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处、审计处应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其工作职能应加以拓展,从有案查案转向无案预防,介入防腐、拒腐、治腐工作的全过程。根据监督工作的需要,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处、审计处有权介入相关工作并进行考察、考核、监察、审计、检查、评议等,对违纪违规行为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对腐败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应不断进行监督标准的创新,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应把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充分体现事前防范、着眼教育这个基本指导思想,努力探讨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种形式。特别是要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防止高校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必须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权力及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防止滥用职权。结合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针对一些关键岗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对权力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制定严密科学的程序,更好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逐步建立一套有效制约滥用职权行为的制度体系。

(四)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推行校务、系务公开,建立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校务、系务公开给了群众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机会,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广大群众能够了解政策,知晓政务,激发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政治热情。实行校务公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广大师生员工监督学校。在高校,纪检监察部门查案固然重要,但查案只是一种治标的办法,而实行校务公开,可以规范党政各级机关的行政行为,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使权力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滥用权力的行为。公开是一种最好的监督形式,然而,目前有的高校校务、系务公开的内容大体上还停留在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上,这只是校务、系务公开的第一步,最主要的是要公开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征求群众的意见,凡涉及学校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工作,应在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五)增强打击力度,违法惩戒从严

预防、遏制职务犯罪固然要从源头上抓起,但也不能忽视打击犯罪工作。目前,高校对腐败问题的惩处存在过宽、过松的问题,造成腐败成本较小,使得极少数人敢于挑战监督,铤而走险。打击犯罪和预防遏制是两种不同的手段,其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必须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如果只防不打,就难以预防,会防不胜防。因此,一旦查出犯罪案件,就应用刑罚的严厉性震慑人,用刑罚的必要性警醒人,促使各级领导更加自觉地抓紧预防工作,从而更有效地遏止犯罪的发生。

篇5: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村,村官,村干部,腐败,贪污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农村的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村财政的“腰包”开始鼓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村干部法治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自律意识不强,存有“升官发财”的思想。由此也出现了“村官”腐败的现象。

正文:村官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发生在群众身边,发生在社会生活相对贫困的人群中间,不仅直接伤害群众的感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由此引发了群众上访、举报,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尽管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查处了一些案件,但村干部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村干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日趋严重,从对查处案件的调查分析看,“村官”腐败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贪污挪用公款相当突出。从近年查处的“村官”腐败案件来看,村干部腐败的主体80%以上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系贪污、挪用公款居多,贪污挪用公款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费,隐瞒人口差额款,占地赔偿款,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耕地、林地、荒地款等等,几乎遍布支村两委职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村干部同时涉嫌贪污、挪用两个罪名,贪污、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村官”犯罪涉案数额呈上升趋势。从过去的几百元、几千元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万元以上的经济大案比例明显提高。

二是编造事由虚报开支相当严重。查处的案例中,大大小小涉及“村官”公款吃喝问题,部分村每年用于吃喝的费用达到几千元或上万元的已属平常,一些“村官”将吃喝费用视为正常的财务支出科目,并认为公家的钱财装在兜里是犯法,但吃在肚里不犯罪,便以待客、跑项目、购物资等各种事由吃喝招待,虚报吃喝招待开支,贪污公款中饱私囊。愈演愈烈的吃喝风为“村官”损公肥私创造了便利;有的“村官”隐瞒收入或虚列支出,侵吞公款。

三是失职渎职现象相当明显。查处的案例中,“村官”在工作中失职渎职时有发生,处理村级事务不按照议事程序办,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借宗族势力滥用职权,恃强欺弱或偏亲向友,肆意侵犯村民人身权利。部分村官还利用村里公共事项为机会,不经集体讨论,私自将事项交给自家族人办理,发放误工补贴,群众反应很强烈。

四是违法违纪手段多种多样。从的手段看,有的“村官”挪用公款,用于临时还贷、注册验资、炒股等经营性活动;以各种名义虚报冒领土地补偿款;有的利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工程发包过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有的设账外账或小金库任意侵占、截留、私分或挥霍等;有的是违反财务规定,公款私存或转借他人获取利息,或为企业、亲友提供经济担保;还有的是财务管理混乱,坐收坐支,吃喝玩乐,随意开支等。

这些村官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的甚至造成村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导致“村官” 违法违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村官综合素质不高。部分村官为官“动机不纯”。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则更加直接,为了捞几个钱;有的甚至认为,村集体的财物就是我的财物,我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有的认为当上村官就有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上任捞一把,捞完就走人;有些村官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国家干部,即便贪点钱财受点贿,也构不上职务犯罪等等,归根到底是法制观念缺乏、思想素质不高的表现。

2.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当前,绝大数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账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村官权力过于集中,所有支出全凭一把手说了算,白条自批自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较为常见。有的村官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担心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含糊其辞;有的虽然公开了,但公开的内容隔靴挠痒,应付上级检查。有些村会计管账又管钱,干部批钱又花钱,为村官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3.乡镇监管机制缺失。部分乡镇领导有“村官不算官”的思想,认为只要他们把工作搞好,社会稳定就行了,至于廉洁方面,反正村干部手里没什么权而且实行村账乡管了,出不了什么事;有些领导即使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包庇、袒护有经济问题的村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村官的腐败。

4.村民监督意识淡薄。首先是自治意识、自治观念淡薄。村民奉守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只忙于自家发展生产,对村里事务不闻不问,只要自己利益不受损失或者能过得去,对村官的违纪违法行为也就视而不见,就不愿意去得罪村官;有的村民虽然发现村官的越轨行为,但找不到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又怕村官打击报复,也就只好“睁只眼闭只眼”。有些村虽成立了村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小组,但其成员往往是村官的圈内人,裙带关系比较严重,再加上理财小组每年的报酬还要由村里发放。由此,这种利益关系直接影响到了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使村民无法监督,也无从监督。5.查处力度不够。涉农案件涉案金额一般不大,关系错综复杂,村民因乡里乡亲、拉不下面而不配合,取证特别困难,在客观上助长了村官职务犯罪的侥幸心理。法院对村官职务犯罪的“缓刑”判决率较高,刑罚的威慑功能有所削弱。被判处缓刑的村官返回村后,还炫耀自己是被冤枉的,甚至扬言要打击报复。而纪检监察机关因职务犯罪的村官没有职级,又非党员,只能查处,惩治乏力,无法起到威慑作用。

防止“村官”腐败,1.加强思想教育,使村官不想腐败。要把村官廉洁教育工作列入党政干部教育体系之内,形成经常性的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乡镇党委作为村干部的直接管理者,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干部的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村干部依法施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从根本上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进行曝光。

2.完善监督机制,使村官不能腐败。坚持和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党组织内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监督,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自觉抵制利己主义思想,预防腐败。村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每年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述职、述廉一次。通过进行述职、述廉,加强对村官的监督。发挥村级纪检监察信息员的监督作用。由县纪委在各行政村聘请村级纪检监察信息员,并规定村纪检监察信息员对村组重大事项拥有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反映权;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对村干部勤政廉政情况进行深入监督检查。

3.强化财务管理,使村官不易腐败。一是完善村账乡管制度。二是完善民主理财制度。理财小组成员不能由村干部指定而必须真正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其年终报酬由乡镇统一发放,以摆脱对村里的依附关系,进行独立、有效的监督;加强督促和反馈,对不按时公开或公开不规范的,应弄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三是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经管和审计部门要对各村的财务进行一年一审计和一任一审计,把村级财务纳入审计和任期审计的范围内,强化村级财务的监督。另外,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监督,保障村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篇6: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查办和预防“村官”经济犯罪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任务。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发生在农村、涉农领域的经济犯罪案件,对于预防和查办“村官”职务犯罪案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村官”经济犯罪案件发生的原因

1、监管

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务公开不到位。大多数地方村级财务只公布数字,不公开具体事项。二是乡镇党委政府监管不得力。三是处理不到位。少数乡镇领导错误地认为“村官”待遇低,平时工作辛苦,没有太大问题就没有必要深究,以免影响“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对村级财务缺乏审查。

2、财务管理混乱。农村财务管理是群众关心且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财务管理混乱是“村官”职务犯罪的重要根源。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白条入账。二是分工不明,财务人员不能履职。三是不能严格执行财务纪律,收款不入账现象时有发生。

3、少数“村官”法制观念淡薄,政治素质低。据司法机关对案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涉案人员法律意识和组织观念淡薄,政治觉悟和个人修养较差,不讲原则、不顾大局,容易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

4、“村官”待遇普遍偏低。当前,“村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在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时,部分“村官”便产生了利用职权贪污钱财来作为补偿的心理。

5、查处教育力度不足。近年来,对经济职务犯罪案件,多数存在着处刑偏轻,对一些农村案件,处刑上更是显得宽松。虽然每年都有“村官”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真正违法犯罪受到查处并给予法律制裁的仍只占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和对政法部门的信任,显得打击力度不足。

二、预防“村官”经济犯罪的对策建议

1、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一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坚持村委会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的原则,并纳入村务公开制度内容,防止搞暗箱操作。二是完善督促检查制度。建议乡镇一级党委政府对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村务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三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乡镇党委政府要指导帮助村级建立规范的财务帐目,切断贪污、挪用犯罪的源头。四是加强监督,堵塞各种漏洞。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村级组织及“村官”的监督,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建立本级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使村民的监督落实到位。

2、加强教育培训,增强“村官”的法制观念。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对“村官”进行上岗前培训制度。其次,抓好从政道德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自觉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再次,加强作风纪律教育。广泛开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学习教育,促使他们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最后,加强警示教育。提高“村官”的法律意识,从而有效地遏制“村官”职务犯罪的发生。

3、建立统一的职务津贴机制,适当提高“村官”待遇。中央财政应加大对村级组织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在职“村官”的工资水平,确保按时发放到位;建立“村官”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德才兼备的“村官”,积极探索其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

篇7: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腐败是百年来留下的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贪污贿赂问题,困扰着中国许多年,经过许多法制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未曾解决。由此看来,反腐是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长期的,艰巨的并且复杂的斗争。

寻根溯源,秦始皇时期的大一统专制思想所产生的官本位思想是腐败问题产生的萌芽。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使许多读书人为了当官成为人上人而去读书,导致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偏差。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在一些人的眼中,他们甚至认为,只要读好书考中状元,以后仕途畅顺,就能享尽荣华富贵。他们为官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服务百姓,而是为了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衣锦还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到他们平步青云,他们便提拔照顾自己的亲戚,发展成自己的关系网。他们互相利用,互相勾结,发展出了他们的一片天。更有甚的是,一些富有的商人,为了进入上层社会,他们不想通过考试而当官,还能出重金买官。他们巴结官员,贿赂官员,是他们成为自己的保护伞。有了自己的官位作为保护伞,他们在生意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即使做一些违法的勾当,也能够只手遮天了。而那些官员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荣华富贵,还会接受不法商人的贿赂,默认他们的不法勾当,成为那些违法犯罪的保护伞。

古代的“三纲五常”伦理关系,导致下级不能直接指出上级的过时和不是,即使上级官员甚至皇帝犯错,他们都只能通过进谏来指出,由此,下层社会被迫默认了上层建筑腐败问题的存在。那些不顾伦理去进谏的人,就会被看成异己,被想法设法的消灭。而且中国古代缺乏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对权利的监督约束机制,那些裙带关系越演越烈,腐败问题由此衍生出来,并且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

而在当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的行政能力还要对经济进行干预,所以造成了官员的腐败问题。所谓官员腐败,就是行政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抹去私立的不法行为,其本质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简而言之就是以权谋私。权利就在官员手中,他们的思想稍有偏差,对权力使用不当就产生腐败。腐败一旦产生,就会愈演愈烈,其领域便会越来越广,要改革,所需要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大。

官员的腐败问题造成的伤害难以准确估计。在经济上,造成了国家大量经济损失;在社会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还有国际上的形象,败坏了国家声誉,使人民群众不信任政府,更有可能会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综合各方面数据,包括公开的和一些人大代表的议案,推算仅2006年的政府“三公消费”规模在9000亿元左右,其中公车消费4000亿元左右,公费出国是3000亿元左右,公款吃喝2000亿元左右。90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 2006年中央决算情况报告称,2006年全国财政总收入

39373.2亿元、总支出、40422.73亿元。“三公消费”占收入、支出超过22%。现代中国有了举世知名的三个“公害”,就是当代中国的官员们与时俱进的创造。这三个“公害”是:公车泛滥、公吃 奢靡和公游铺张。中国的官员们日常出行要派车,出差要吃饭住宿要用公费,迎接其他领导又要铺张,这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些风俗习惯,喜欢讲究排场和所谓的礼貌。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建国以来腐败最严重的时期,属于世界上腐败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在国 际上政府廉洁的排名都比较后。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它不仅造成各种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了极其严重的挑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正视,没有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将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更大的影响,还会影响我们的进程。

如何解决中国的历史由来的腐败呢?对于这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从源头来解决。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反腐败新思路明确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强调要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在原来三项工作格局基础上增加了一项新的工作,即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先后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2008—2012年工作规划,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

从源头上防腐败工作领域,逐步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

对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行政经费拨款缺口出发,多次为公务员加薪,对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提高收入偏低地区和部门的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同时近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干部在工资以外的各种收入。还积极探索实行房改、车改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正税养军”、“正税养政”,限期实现军队、武警和政法机关以及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并严禁经商办企业,同时废止由各职能部门自行创收弥补预算缺口甚至上缴财政的错误政策。这些措施的施行,对于匡正公职人员、抑制腐败行为的动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反腐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所以付出大量的毅力和勇气。反腐败的路充满着荆棘,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才能把反腐坚持下去。只要我们的政府坚持公开透明的机制,人民群众能够密切配合,我们国家的反腐工作就会坚定的进行下去。我坚信,总有一天,腐败问题会成为历史,随着时间消逝而去,我们国家的土地将成为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李秋芳 《反腐败的思考与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惩治和预防腐败理论文集 2005年刘长江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官员的特点和遏制方法》 《唯实》杂志 1998年

篇8:浅析我国村官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村官”在我国泛指村的“两委班子”的全部人员, 即“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的组织, 是本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 (以下简称“村委会”) 是我国经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官”作为最基层的村干部群体, 掌管着农村政务及村民生活大大小小的各项事务, 我国目前60多万个行政村中, 约有500万村官行使管理职能。

二、村官腐败的表现及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中的土地、矿产等资源价格大幅度提高, 村集体经济也有了一定规模, 国家对“三农”的补贴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村官权力的寻租机会也随之加大。近年来, 村官贪腐现象频现, 数额巨大, 手法多样, 很多涉案金额之大令人震惊。以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一组数字为例:当年的1月至10月间, 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0752人 (其中, 贪污贿赂案件8806人, 渎职侵权案件1946人) , 在被查办的4613人中村支部书1615人, 村委会主任1037人。村官腐败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治愈的“内伤”。

(一) 贪污挪用公款

经济类案件目前仍然占村官腐败案件的多数, 部分村官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土地流传的加速与村办企业的兴起, 一些村官乘机侵占、截留集体资金, 挪用、贪污土地承包费、占地赔偿款等, 更有甚者, 部分村官甚至将救灾物资据为己有, 这种损公肥私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 损害了政府形象。

(二) 虚报开支, 假公济私

近些年愈演愈烈的吃喝风在农村同样存在, 村官们打着接待领导、引进企业、跑项目、购物资等各种旗号大吃大喝, 很多村官甚至认为吃喝费用是正常的财务开支, 不吃白不吃。在农村中, 这种村干部大吃大喝的现象同样引起了村民的普遍不满。

(三) 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大部分村官的文化水平偏低, 更缺少系统的培训, 导致政策理论水平有限, “拍脑袋、凭经验”处理村级事务, 在很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件中因决策失误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同时, 很多村官法律意识淡薄, 不按照议事程序办, 独断专行, 有时甚至借宗族势力滥用职权, 恃强欺弱或偏亲向友, 肆意侵犯村民合法权利。

(四) 违规违纪手段多样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村官腐败查处力度的加大, 多种多样的违规违纪手段也随之暴露出来, 有的利用政策漏洞挪用或贪污救济扶贫款;有的虚报开支或虚报人头领取救助金;有的以各种名目装修办公室、购置豪华轿车, 满足私欲;有的利用集体资源中饱私囊;有的在集体资产的出租、出售过程中暗箱操作, 收取贿赂;有的无视财务制度, 将公款私存获取利息;有的违规以集体资产为自己或亲友担保;有的玩忽职守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和滥砍滥伐等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等等。

(五) 村官腐败有蔓延迹象

重庆市政法机关曾做过一项调查, 调查显示村干部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同时今年来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的腐败案件也屡见不鲜, 如2012年3月女大学生村官辜某在征地拆迁工作中, 利用职权帮助亲戚、朋友多丈量房屋和地面附着物, 套取国家征地补偿款80余万元, 并从中获取“回扣”, 村官腐败已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根源。

三、村官腐败的原因

村官腐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管理制度、监督体系的原因, 也有村官自身的问题;既有地方政府和村民的监督缺位, 也有利益的驱动。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农村选举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仅有一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官选举做出了规定, 但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和监督机制, 很多时候选举存在贿选拉票、家族势力结党营私的现象。同时, 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有限, 对选举认识不够深刻, 存在不够重视或短视的弊端, 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和被选举人的豪言壮语所蒙骗, 民主意识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捞取好处, 通过贿选的方式顺利当选, 当选后为个人、家族谋私利, 严重侵害了村民权益。

(二) 监督机制的缺失

(1) 虽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明确了村民的监督权利, 但村民维权意识不够, 作为监督主体职能“弱化”, 无法形成有效监督。 (2) 在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方面, 制度也不够完善, 有些村半年甚至一年才做一次账, 而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 各方面知识匮乏, 信息严重不对称, 导致村民不愿监督或不会监督。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 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 这部分群体本身属于弱势群体, 在监督方面的作用更是小之又小。 (3) 有的地方村党组织、村委会及集体经济组织合一, 书记、主任一人大权独揽, 权力高度集中的同时更缺乏主动接受监督的主观愿望, 信息严重不对称, 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 上级部门监督弱化, 监督效果不明显, 我国目前反腐工作的重心仍然在城市, 缺乏对基层单位的监督, 村级腐败现象的监督仍然主要依靠群众举报, 因此查处力度有限。

(三) 外部因素

党和政府都把反腐倡廉的重点放在了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身上, 对反村官腐败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缺乏反腐宣传、教育, 使得部分村官放松了警惕。同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农村、城市生活快速接轨,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也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 在农村中逐渐产生以财富论能力大小和嫌贫趋富的价值观, 同时, 一些人为了获取利益主动为村官提供腐化堕落的条件, 此时少数“村官”信仰不够坚定、对国家法律不够敬畏, 没有调整好心态, 开始享受“当官”带来的好处, 热衷于吃喝玩乐, 贪图享受, 这种被扭曲了的心态促使了部分村干部生活作风的腐化。同时村务管理制度缺失, 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 由于管理条例的不够明确, 村务活动就仅局限于形式, 村官执行公务随意性大, 部分村委会存在认识偏差, 摆位不端正, 功能不到位等问题。

(四) 村官个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 我国大部分村官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依然偏低, 法律意识、政策理论水平、决策能力等亟待提升, 还有由于农村相对偏远, 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无法惠及农村, 村官执政能力不高致使很多党和国家的惠农惠民政策和手段在落实上无法发挥最大效应。虽然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规模不断扩大, 但仍然无法满足庞大的农村管理干部需求, 同时由于大学生村官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历练, 在工作中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还有很多大学生村官刚刚熟悉工作甚至还没有熟悉工作就被调离或因无法适应农村生活而主动离职, 也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

(五) 村官待遇有待提高

村官官职虽小但是责任重大, 政策落实、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繁杂, 但在工作待遇方面, 薪酬低是比较普遍的状况, 很多村官依然靠地吃饭, 退休无保障, 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村务工作上。村干部不完善的进退体制, 使得付出与所得失衡, 如任期届满离开工作岗位后, 没有离职补助, 存在后顾之忧。“政治上没奔头, 经济上没干头, 退下来没靠头”的现实反差, 导致部分村干部有捞一把就走的想法和行为。不少村干部存在在位时捞一些好处, 以满足日后的生活需要的想法。

四、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

村官的工作关乎广大农村人民的利益, 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 因此要把预防村官腐败的长效机制纳入党的农村基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整体布局之中, 立足于民主管理的目标要求, 健全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和规范, 规范民主选举程序, 做到村官村民选、村情村民知、村策村民定、村事村民管、村务村民理。

(一) 完善村民选举制度

完善民主公开和竞争择优的选举机制, 防止村官“带病上岗”。通过完善村两委的选举程序和方法, 改善候选人提名办法, 规范选民登记和投票程序, 制定村官候选人具体标准;规范村官选举行为, 加强舞弊贿选的监督工作, 防止家族村官、贿选村官、恶霸村官出现, 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拓宽选拔和交流渠道, 加强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返乡务工人员等新生代村官的培养和选拔, 以改变目前村官年龄渐趋老龄化、文化水平偏低、工作热情低等现状, 提高村官队伍的整体素质;试行村官任期目标考核制度, 对村官在政治激励、经济激励等方面加大激励和督促力度。

(二) 完善村务管理制度, 加强村务公开

地方政府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编制一套完善的村务管理制度、标准和办事流程, 通过程序的规范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深化宣传教育, 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规范程序, 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 广泛在农村干部和村民间宣传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在执村务公开过程中, 加强上级部门和基层百姓对村务公开的共同监督力度。

(三) 提高村民民主意识, 加强民主监督

权力的过度集中是造成腐败的一大要素, 因此要在农村中完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制度, 规范决策程序, 遏制村官的权力滥用, 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广泛集中民智。强化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和监督功能, 赋予其更有操作性的决策权、监督权、弹劾权, 实现村策村民定法制化。同时完善议事规则, 明确村委、村民大会、村级组织会议的议事决策内容和事项、原则、方法、步骤、表决方式等, 实现重大村务由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定, 促进村务民主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化。

(四) 加强对村官腐败的查处力度

畅通村民举报渠道, 对农村建设和村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相关部门应主动深入农村听取村民意见, 开展专项集中治理活动;健全举报人保护和奖励制度, 保护村民参与反腐败工作的积极性;针对当前村官腐败手段隐蔽, 侦破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 建立更加有效办案机制, 集中力量从严、从快、从重打击影响大、危害大、罪行特别严重的腐败现象, 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在村官干部队伍中的法制教育力度, 提高村官干部队伍的法律意识。

(五) 加强教育引导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 开辟农村网络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法制观念, 增强农民的民主监督意识和民主参政能力。建立灵活多样、规范有效的长效培训机制, 加强村官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对村官进行定期的培训, 宣传优秀村干部典型事迹发挥引导作用, 同时以腐败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同时在村官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方面加大激励力度, 激发村官干部的工作热情。

摘要: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小行政单位, 它肩负着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落实具体政策等职能, 而“村官”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 其素质、能力和德行也关乎着一方百姓的福祉。近年来, 由村官腐败问题引发的群众不满日趋增多, 治理村官腐败问题已经成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将从村官腐败的原因分析入手, 重点从加强规范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村官,腐败,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毛知兵.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领导科学, 2010, (7) .

上一篇:物业管理与房地产销售下一篇:外贸员专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