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中国概况

2024-07-12

留学生中国概况(共6篇)

篇1:留学生中国概况

绿色:留学代表人物

红色: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一、留学时代分期:

以时间为主线,结合重大社会事件、留学人员身份、资金来源等几个方面,将出国留学生分为十代。其中,清政府派出的120 名留美幼童为第一代,光绪初年(1877 年)派出的近百名海军留学生为第二代,20 世纪初的留日学生为第三代,“庚款留学生” 和赴美求学的“自助学者” 为第四代,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第五代,20 年代的留苏学生为第六代,1927-1937 年国民政府时期官派和自费赴美欧的留学生为第七代,1938-1948 年期间留学欧美的学生为第八代,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政府向苏联和东欧派出的留学生为第九代,改革开放至今各类公派、自费留学生为第十代。

晚晴留学:一、二、三代留学生——富国强兵梦想 民国时期留学:(包括1911-1945年的庚款留学生——第四代,1915年开始的留法勤工留学生——第五代,20年代的留苏学生——第六代,1927-1937年的第七代留学生,1938-1938年的留欧、美学生——第八代)

纵观民国时期的留学史,无不与中国之命运息息相关,俨然是一部中国发展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辛酸史。在20世纪10—20年代的留学运动其主旨在于探寻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理论,为之后的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30—40年代的留学运动主要在科技文化方面成就颇高,奠定了此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展的基础,并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民国期间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由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出资选派,二,利用庚子赔款选派留学生,三,由社会民间团体学校选派留学生。尽管每一代留学生的学习方向有所不同,自身质量也有差别,有人立志改革,也有人出于自身利益出国留学,但是其共同担负着同一个中国近代使命,就是救亡图存,探索发展出路,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道路。解放前后的留学:第九代留学生,主要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五十年代都回国工作,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后:第十代留学生,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其它有益的文化,归国后,许多留学生成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

20世纪后留学生:

1,第一代官派留学生

120名12―15岁的留美幼童。第一批科技留学计划以失败告终,令世人惋惜。1881年奏请慈禧批准撤回全部幼童,遣送回国。詹天佑(1861―1919)等个别人“叛逃”未归,考进耶鲁大学机械系,学成后回国,成为中国自己铺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2、第二代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

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刘步蟾(1852―1895,1877年留英);左翼总兵兼“镇远号”管带,后任提督的林泰曾(1851―1894,1877年留英);左翼左营副将兼铁甲舰“经远号”管带林永生(1855―1894,1877留英);左翼左营参将兼快速巡洋舰“超勇号”管带黄建勋(1853―1894,1877年留英)等人在1894―1895年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

严复(1851―1921,1877年留英)1879年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遂后从事著述、翻译,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首次把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和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等八种科学名著译成中文(古文体)出版,为在中国传播现代科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3、第三代,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

签《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关银,40年还清,本利共9.82亿两,是为“庚子赔款”。慈禧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改革教育制度,停科举,废八股;以日本为楷模,鼓励留学;詹天佑、严复、辜鸿铭(1857―1928,生于马来西亚,自幼留学英、法、德等国)等1910年成为第一批留学生进士。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并公布实施。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20世纪初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地方分会主盟人(孙中山、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蔡元培、廖仲恺、徐钖麟、吴玉章等)都是留日学者。两年内即有960多位学生加盟。发起留日潮的人始料不到的是,他们回国后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在清末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归国留日学生们起到了关键作用。

4、第四代是庚款留美生。(1911年-1945)

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用于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寻中国学生留美。此后,英、日、法等国都效法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总计由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1971人。按规定应有80%学理工科,文科占20%。

与此同时,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故从1909―1945年留美学生总数远大于“庚款”学生数,达到三、四千人。叶企孙(物理)、吴有训(物理)、胡刚复(物理)、赵忠尧(物理)、胡明复(数学)、施汝为(物理)、秉志(生物)、梅贻琦(电机)、何杰(地质)、周仁(冶金)、高士其(生物)、周培源(物理)、竺可桢(地理、气象)、侯德榜(化学)、张钰哲(航空)、顾毓琇(电机)、杨石先(化学)、钱学森(航空)、钱伟长(力学)、梁思成(建筑)、张光斗(水利)等等都是各届庚款留美学生。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很多人成了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为中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

中国第四代留学生:列强拿出中国庚子赔款招收中国学生留学,留美是主流,后来成就均不同凡响,个个光芒四射,有胡适、竺可桢、周培源、侯德榜、钱伟长、梁思成、高士其等。

5、第五代是留法勤工俭学生。(1915年开始)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蔡元培(1868―1940,1907年留德)、吴稚晖(1901年留日)、汪精卫(1903年留日)等人激奋于振兴中国的科学技术,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到1916年已接待100多人,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延续了20多年,为以后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艺术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培养了大批栋梁人才。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

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钱三强、肖

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6、第六代是20年代留苏学生。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两年后,于1919年3月成立了第三(共产)国际,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生对象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选送一批人去中山大学。张闻天、叶剑英、王稼祥、秦邦宪、罗亦农、许光达、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廖承志、刘伯坚、谭平山、蒋经国、屈武、谷正纲等都在东方大学或中山大学学习过。1923年以后,朱德、邓小平、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聂荣臻、李富春等从西欧转到莫斯科东方大学。1926年中山大学在校生340人,1927年达到800人。到中山大学1930年关闭止,留学生总数当在千人以上。另外,1922年联共(布)远东局在满洲里开设政治学校,毕业后分送苏各大学续读,共接收中国学生310人(广州180,上海、北平、天津共100,湖南、云南、黄埔军校各10人)15。

7、第七代(1927-1937)

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期间赴欧洲、苏联的留学生绝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仍然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时每年达千人。自费留学的人数也日益增长。除清华大学继续选派庚款留美生外,英、法所退部分庚款和一些慈善机构的支持也有利于中国留**保持不衰。由于二战后交通不便,很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长期工作,战后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为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8、第八代是指1938-1948年期间赴欧、美的留学生。

抗战期间,留学人数锐减,从1938-1941年仅有300人左右出国留学。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激励了新的留学热潮。当时政府制定了《自费留学生派遣办法》,为大批学生和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李政道(物理)、朱光亚(物理)、唐傲庆(化学)、孙本旺(1913―1984,数学)、张瑞马先(化学)五人是蒋介石亲自决定选派的。1946年蒋介石找吴大猷、曾昭伦和华罗庚问为什么中国不能造原子弹。答曰,中国缺少人才。蒋委托三位科学家立即选派并护送一批最优秀青年去美学习,回来造原子弹。五人于1946年9月从上海起程去美国。美国政府以原子技术对外国保密为由,拒绝接收。吴大猷和华罗庚不得不宣布解散,请各位自寻出路16。

据高教部统计17,到1950年滞留在各国的留学生和学者有5000多人。其中美国3500人,日本1200人,英国443人,法国197人,德国50人,丹麦和加拿大各20人等等,大多数是抗战前后出国留学或工作的。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学子们回国工作。1949-1954年经过坎坷挫折和艰苦不绕的斗争而回到祖国的1424人,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迫使美国停止扣留而回到祖国的。他们为开拓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科技、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第七代、第八代留学生:1927-1948年,这两代留学生群星璀璨,贡献卓著。知名的有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李政道、朱光亚、钱学森 9、50年代的第九代留学生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五十年代都回国工作,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西方学者评论说:苏联50年代向中国提供援助和资本货物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苏联转让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成果历史上前所未有。薄一波提示后人:50年代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不应忘记。

50-60年代派出的1万8千多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愉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年华,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苏联、东欧各国学习期间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帮助,与教师、同学建立了诚挚的友情,成为中俄、中欧友好时代的美好佳话载入史册。

10、改革开放留** 第十代留学生(1978-200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改革开放列为国策。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其它有益的文化,向世界开放,加速培养人才成为第一要务。邓小平于1978年6月提出要大量增加留学生的输出。与西方世界隔绝了30多年之后,1978年12月首批50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华盛顿,进入各高等学校。从1979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万7700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统计之内。

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依然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

二十年中约50万人出国留学,这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运动的伟大成就之一。这第十代留学生,很多已经或陆续回国,成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仍在国外工作的学子们,也在寻找机会,珍惜机遇,用各种方式为祖国的振兴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20世纪出现的一批世界著名华人科学家,事所必然,但一切必然莫不通过偶然而实现,凭机遇而发生。正如杨振宁所说:诺贝尔奖也是可遇而不可求。11、20世纪后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留学市场顺带着也旺盛起来。当今留学生目标主要是就业和良好的经济保障,留学生群体的蓬勃壮大终究还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今天,出国留学与一百年前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区别,无论是公派还是自费,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众多普通人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出国留学呈现出几大趋势: 1.人数持续增多,大学生留学人数稳定增长,中学生人数则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自费留学生数量已占了留学生的大多数,达到了总量的90%以上。3.赴美留学依然是众多留学生的 首选,同时北欧等国家日益受到关注。4.留学专业选择多元化、凸显理性回归。5.归国人数不断增加,回归创业呼声日高。6.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根据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统计,中国已经成为赴这些国家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国i。而从留学办理人数来看,2009年的留学地点分布集中在美洲和欧洲两大洲;20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继续领跑留学市场,美国更是以30%的激增人数名列榜首。

篇2:留学生中国概况

中国气候概况

20,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9℃,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与此同时,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年,我国气象灾害频发,各类气象灾害中,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最多,干旱造成的受灾人口和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多.总的来看,2006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以来最重.

作 者:王凌 叶殿秀 孙家民 Wang Ling Ye Dianxiu Sun Jiamin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北京,100081刊 名: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年,卷(期):33(4)分类号:P4关键词:气候 气温 降水 热带气旋

篇3:《中国概况教程》教材分析

关键词:《中国概况教程》,教材,分析

《中国概况教程》属于 “北大版留学生本科汉语教材·文化教程”系列, 肖立编著,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中国制度文化, 目的是帮助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中国概况教程》, 指出本书优劣及改进建议。

一、教学对象

许多学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针对性是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 赵贤州 ( 1998) 指出针对性来源于对教学对象全面、准确、科学的分析。编写任何种类的教材都有一个针对性的问题, 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水平、学习目的和时限等基本问题, 并据此来编排教学内容。《中国概况教程》对教学对象: 对外汉语本科教学的专用教材, 也可作为进修和自学参考。本书的教学对象规定的过于宽泛, 它没有说明学习本书的留学生应该达到SHK的哪个阶段或已经掌握了多少汉语词汇, 对留学生兴趣也没有做出说明。适用对象的描述和定位不明确, 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

二、编排体系

本书共有4单元, 分别是: 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共20章, 65节, 186页。整体编排是 “单元———章———节”。整体结构编排是: 前言, 目录, 教材内容。每一章的开头有 “提要”简要总结本章的内容; 结尾有三四个 “思考题”以及 “参考资料”。每个单元相对独立, 章节之间有互相联系, 适合编制教学和进修计划, 也利于学生对课程作阶段性的总结。

三、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核心部分, 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选取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要遵循实用性和趣味性原则。下面就《中国概况教程》内容选择方面做详细比较。

各专题材料所占页数统计表:

由此表可以看出, 《中国概况教程》这本书专题选择的内容比较全面, 但是政治和经济部分最多, 其他各专题涉及的较少, 比例分布不均匀。本文认为教材的编排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安排, 各个专题所占的比例应该相对平均, 这样学生学习时不会由于教材比例差别过大而影响学习效果。本教材是针对对外汉语本科生的, 而不是金融或政治专业的学生, 应该减少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 按四个单元所占比例看。

《中国概况教程》的四大单元分配较为平均, 安排较合理。其内容的优点: 一、专题包括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和社会, 内容丰富。二、每章前面有简要总结, 后面有思考题, 编排合理, 层次分明。每章又分几个小节, 环环相扣, 整体感强。

根据我班一些留学生的反馈, 本文认为 《中国概况教程》这本书难度较大。首先, 本教材内容更像中国中学生历史、政治教材, 知识量非常大。其次, 教材中有大量的年份、术语和数字, 仅中国人口一章的数据 ( 不包括表格中的数据) 就有110个。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是留学生的阅读障碍。最后, 我班部分留学生认为政治和经济这两单元太复杂, 词汇难度大, 对此不感兴趣。

本文认为该书应调查留学生对中国概况感兴趣的部分, 据此选择专题内容。根据大部分本科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确定内容的难易程度, 在术语, 数字方面作适量删减。

四、教材中的插图

插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就包括表格、图表、照片等。插图的作用: 一、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有利于教师讲解, 对比。三、便于清楚地说明文章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也能吸引留学生兴趣, 易于理解, 强化记忆。文化教程系列的书图文结合, 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中国概况教程》中的插图共97, 配上了大量图表和插图, 既增加了趣味性, 有易于理解, 而且表格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传递了大量信息。

但是, 有的话题插图太多, 比如第十章中国经济概述插入了五个图片, 前两个分别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生产的旧解放牌卡车和新解放牌卡车, 第三张图片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张图片就无关紧要。第四和第五 个分别是 柱状图: 中国经济 总量的发 展和2001———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 图上有复杂数据, 如109655亿元、9. 6% 等, 阅读难度比较大, 都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所以没必要插入两个, 应该删除第二个表。

篇4:中国出口加工区概况

重庆出口加工区坐落在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经开园内。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位于210国道边,附近有210、212、319和主城环线4条高速公路以及轨道交通三号线经过,距市中心6公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9公里,龙头寺火车站1公里,寸滩深水港码头1公里。目前,加工区已建成 “七通一平”的市政基础设施、28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1000平方米的监管仓库和室外验货场。区内重点鼓励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精密材料及新材料等产业。

山东烟台出口加工区

山东威海出口加工区

山东青岛出口加工区

山东济南出口加工区

山东维坊出口加工区

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

江苏苏州工业园出口加工区

江苏无锡出口加工区

江苏南通出口加工区

江苏连云港出口加工区

江苏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

江苏南京出口加工区

江苏镇江出口加工区

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

上海青浦出口加工区

上海闽行出口加工区

上海漕河泾出口加工区

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

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

浙江嘉兴出口加工区

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位于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规划面积2.86平方公里。昆山出口加工区东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西邻苏州35公里,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45公里,距上海港货运码头60公里。京沪铁路、312国道、机场路在出口加工区旁侧穿越而过,交通运输便利快捷。到目前为止,已有75家加工制造企业落户区内,总投资13亿美元。产品主要有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液晶显示器等,其中IT产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80%。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有6家进驻区内,5家已建成投产。昆山出口加工区已成为全球IT产业重要生产基地。

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地处中国华东国际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宁波市,通过即将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与国际大都市上海相连,对内可辐射至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经济圈,对外可辐射至东亚和环太平洋地区。截止2004年底,宁波出口加工区已累计落户项目25个,其中外资项目24个,注册资本总额4.4亿美元,目前以信息家电、集成电路、精密机械、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群为主。

篇5:中国能源概况

一、能源禀赋

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我国煤炭剩余储量居世界第3位。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处于早、中期阶段,未来还有资源储量增加的潜力。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水电技术可开发量为5.4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二、能源生产

我国已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

(1)煤炭生产:煤炭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四省(自治区)。

(2)石油生产:我国石油产量近年来保持平稳增长。我国是世界第5大石油生产国(前4位分别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和伊朗)。西部和海上是我国未来石油开发的重点,处于勘探的早期和产量的上升期,是保持我国石油稳产的主要区域。

(3)天然气生产:我国天然气生产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产量增长较快。供应格局已呈现出“西气东输、海气上岸、北气南下”的局面。产量居世界第7位(前6位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伊朗、卡塔尔和挪威)。

(4)电力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能源生产增速。我国是世界第2大电力生产国。

三、能源消费

(国家的电气化水平衡量指标:一是发电用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是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

(1)一次能源消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立足国内满足需求的能源方针,决定了我国将长期保持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2)终端能源消费: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优质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明显加快,比重逐步增加。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石油和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终端煤炭消费逐渐向工业集中,交通行业是最大的终端石油消费行业,工业用电结构呈现明显的重型化趋势。

四、国际能源合作

篇6:中国民主同盟概况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时,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于是,即以部分国民参政员于1939年1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旋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任主席。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简称“十大纲领”)。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遂成为集合“三党三派”的政治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并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宪政运动。

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加。同年10月,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政治报告》、《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规程》。会议产生了第一届中央委员会,推选张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会议明确提出了“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老一代民盟领导人

要求和平”的政治主张。

1946年1月,民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共两党和谈过程中,民盟与中共代表团密切配合,力促和谈成功。与此同时,参加和支持学生民主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一批优秀的民盟盟员如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杨伯恺、于邦齐等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尤其是在反对国民党非

法召开“国民大会”的斗争中,民盟与中共一致行动,拒绝出席,并先后将投靠国民党反动派的青年党、民社党清除出民盟。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悍然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民盟地方组织和盟员转入地下斗争,民盟的海外组织积极开展活动,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成立临时总部,公开宣布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同年5月,民盟与各民主党派一起,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

1949年3月,民盟总部由香港迁到北平。同年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民盟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为民盟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新中国人民政权工作和国家事务管理,推动盟员和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特别是在参加国家文教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2月,民盟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为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盟积极发挥作用,就知识分子问题和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远见的意见和建议。1957年,由于“左”的错误,特别是“反右”扩大化,使民盟受到严重挫折。

“文革”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民盟各级组织被迫停止活动。粉碎“四人帮”以后,民盟逐步恢复组织活动。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民盟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与中国共产

民盟前领导人张澜

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1979年10月,民盟举

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把民盟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民盟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经济建设、文教建设和其他方面重大问题的协商和讨论;参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履行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同时,进一步调动盟员和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组织和动员盟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智力开发为主要内容的面向社会、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活动,同时民盟的组织也有了较大发展。1983年至2007年,民盟先后举行了的第五至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增强参政党机制,做了不懈的努力。在这期间,民盟中央提出了为经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的号召。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开发民盟智力资源,参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的新路子,尤其是在参与教育改革和智力扶贫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民盟的政治纲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容。2007年12月举行的民盟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民主同盟章程》规定,中国民主同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民主同盟(8张)

民盟历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为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史良、胡愈之(代主席)、楚图南、费孝通、丁石孙。现任主席蒋树声。

截至到2007年底,民盟共有成员18.8万余人,其中高教界占25.2%,普教界占33.8%,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界占6.1%,科学技术界占10.3%,医卫界占8.2%。省级组织30个,市、县级组织403个。盟员中有1.7万余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800余人担任县处级以上政府部门的领导工作,还有一些人担任特约检察员、特约监察员、特约审计员、教育督导员。民盟成员中,有许多人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享誉国际或获得国家表彰。

民盟中央主办有向盟内发行的机关刊物《中央盟讯》和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群言》,设有群言出版社。

基本简介

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时,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国共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于是,即以部分国民参政员于1939年1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旋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任主席。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简称“十大纲领”)。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遂成为集合“三党三派”的政治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并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宪政运动。[1]

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加。同年10月,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政治报告》《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规程》。会议产生了第一届中央委员会,推选张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会议明确提出了“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政治主张。

1946年1月,民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共两党和谈过程中,民盟与中共代表团密切配合,力促和谈成功。与此同时,参加和支持学生民主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一批优秀的民盟盟员如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杨伯恺、于邦齐等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尤其是在反对国民党非法召开“国民大会”的斗争中,民盟与中共一致行动,拒绝出席,并先后将投靠国民党反动派的青年党、民社党清除出民盟。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悍然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民盟地方组织和盟员转入地下斗争,民盟的海外组织积极开展活动,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成立临时总部,公开宣布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同年5月,民盟与各民主党派一起,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1949年3月,民盟总部由香港迁到北平。同年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民盟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为民盟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新中国人民政权工作和国家事务管理,推动盟员和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特别是在参加国家文教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2月,民盟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为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盟积极发挥作用,就知识分子问题和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远见的意见和建议。1957年,由于“左”的错误,特别是“反右”扩大化,使民盟受到严重挫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民盟各级组织被迫停止活动。粉碎“四人帮”以后,民盟逐步恢复组织活动。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民盟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1979年10月,民盟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把民盟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民盟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经济建设、文教建设和其他方面重大问题的协商和讨论;参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履行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同时,进一步调动盟员和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组织和动员盟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智力开发为主要内容的面向社会、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活动,同时民盟的组织也有了较大发展。1983年至2002年,民盟先后举行了五至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增强参政党机制,做了不懈的努力。在这期间,民盟中央提出了为经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的号召。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开发民盟智力资源,参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的新路子,尤其是在参与教育改革和智力扶贫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民盟的政治纲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容。2002年12月举行的民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民主同盟章程》规定,中国民主同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盟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促进大团结大联合。全盟要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与时俱进,在新世纪新阶段,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作出新贡献。

民盟现有成员15.7万余人,其中高教界占24.8%,普教界占35.3%,文化艺术界占5.7%,科学技术界占11.2%,医卫界占7.7%。省级组织30个,市、县级组织384个。盟员中有近1.4万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近400人担任县处级以上政府部门的领导工作,还有一些人担任特约检察员、特约监察员、特约审计员、教育督导员。民盟成员中,有许多人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享誉国际或获得国家表彰。民盟中央主办

有向盟内发行的机关刊物《中央盟讯》和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群言》,设有群言出版社和群言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与中共中央领导人座谈

[2]

2002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走访民盟中央机关,同民盟中央领导人丁石孙、罗涵先等座谈,共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大计。陪同走访的有贾庆林、曾庆红、王刚、刘延东等领导同志。

民盟具有爱国、革命的光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亲密友党。长期以来,民盟同我们党团结合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考察民盟中央的讲话内容。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

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在得到江泽民、李鹏等同志的关怀下,由民盟中央名誉主席费孝通担任名誉主编、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担任顾问、民盟中央副主席罗涵先担任主编、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担任理事长等,由国家统计局联合主编,群言出版社出版。1999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由国家统计局联合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11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2000-2011电子刊发布。据新华网消息,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在北京大学召开了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年会,主题,十二五开局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刊名由费孝通题写。

[3]

基本资料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厂北巷1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历届民盟中央

历届机构

第十届中央委员会

(2007年─)

名誉主席:丁石孙

名誉副主席:叶笃义、陶大镛、马大猷、康振黄、罗涵先、孔令仁、吴修平、厉以宁、江景波、冯克熙

主席:蒋树声

副主席:张梅颖(女,第一,副)、张宝文(常务,副)、吴正德、张圣坤、李重庵、郑兰荪、张平、索丽生、丁仲礼、陈晓光、徐辉、温思美、欧阳明高

第九届中央委员会

(2002年─)

名誉主席:费孝通(2005年4月24日逝世)、钱伟长(2010年7月30日逝世)、谈家桢(2008年11月1日逝世)、苏步青(2003年3月17日逝世)、丁石孙(2005年12月推举)

名誉副主席:叶笃义、陶大镛、马大猷、康振黄、罗涵先、孔令仁、吴修平、厉以宁、江景波、冯克熙

主席:蒋树声(2005年12月选举)

副主席:张梅颖(女,常务)、冯之浚、袁行霈、卢强、吴正德、张宝文、王维城、张圣坤、李重庵、郑兰荪、张平、索丽生(2004年12月增选)第八届中央委员会

(1997年10月23日─)

名誉主席:费孝通、钱伟长、谈家桢、苏步青

名誉副主席:闻家驷、叶笃义、陶大镛、马大猷、康振黄

主席:丁石孙

副主席: 罗涵先、冯之浚、张毓茂、袁行霈、卢强、俞泽猷、吴正德、张宝文、王维城、张梅颖(女,常务)、张圣坤、李重庵、郑兰荪、张平、蒋树声、索丽生(2004年12月增选)

秘书长:高拴平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1992年12月—)

名誉主席:费孝通(1996年11月七届五中全会辞去主席职务)、钱伟长、谈家桢(1996年11月民盟七届五中全会推举产生,1996年11月在民盟中央七届五中全会辞去副主席职务)、楚图南(1992年12月民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主席:费孝通、丁石孙(1996年11月民盟七届五中全会选举)

副主席:钱伟长、高天、谈家桢、陶大镛、罗涵先、马大猷、冯之浚、丁石孙、康振黄、孔令仁(女)、谢颂凯、吴修平、张毓茂(1992年12月民盟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厉以宁(1994年6月高天去世,1995年12月民盟中央七届四中全会补选产生)、江景波、袁行霈(1996年11月民盟七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钱伟长(辞)、谈家桢(辞)

秘书长:俞泽猷(1992年12月民盟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注:1994年7月民盟中央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丁石孙任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时间未补全)丁石孙、马大猷、马梅荪、王健、王丹凤(女)、王启宏、王积涛、孔令仁(女)、冯之浚、冯克熙、厉以宁、卢强、叶大年、江景波、池际尚(女)、刘诗白、刘佩瑛(女)、刘德海、关世雄、朱宣人、邬沧萍、沈晋、杨明、杨奎章、吴汉家、吴克清、吴修平、吴富恒、张芝联、张存浩、张纪域、张厚粲(女)、张楚琨、张毓茂、陈心铭、陈癸尊、范濂、林金铭、林宗彩、罗涵先、岳书仓、洪伯铿、祝汝方(女)、赵一明、胡政光、俞泽猷、费孝通、高天、高景德、高擎洲、谈家桢、袁行霈、聂卫平、钱伟长、倪保珊、徐鹏、徐景星、翁曙冠、陶大镛、康振黄、曾孝箴、谢颂凯、彭少逸、韩毅之、戴树和 端木正(1992年12月民盟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许柏年、周宜兴、谢佑卿(1995年12月民盟中央七届四中全会补选产生)第六届中央委员会(1988年10月—1992年12月)名誉主席:楚图南

主席:费孝通

副主席:钱伟长、高天、叶笃义、谈家桢、陶大镛、千家驹、关梦觉、罗涵先、马大猷、冯之浚、丁石孙、康振黄、孔令仁、谢颂凯

秘书长:吴修平(1998年10月民盟六届一中全会产生)

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时间未补全)丁石孙 千家驹 马大猷 马梅荪 王健(京)王健(冀)

王丹凤 王启宏 孔令仁 卢乐山 叶君健 叶笃义 叶培大

冯之浚 冯亦代 冯克熙 江景波 朱宣人 朱德熙 邬沧萍

庄明理 刘克静(女)刘佩英(女)刘诗白 刘德海

关世雄 关梦觉 池际尚(女)杨明 杨奎章 吴汉家

吴克清 吴作人 吴修平吴富恒 沈晋 张芝联 张毕来

张纪域 张远谋 张楚琨 陈心铭 陈癸尊 陈新民 范 濂

林 英 林宗彩 林金铭 罗涵先 赵一明 洪伯铿 祝汝方(女)

费孝通 俞泽猷 钱伟长 倪保珊 徐鹏 徐景星 翁曙冠

高 天 高景德 高擎洲 谈家桢 聂卫平陶大镛 肖乾

康振黄 谢颂凯 彭少逸 韩毅之 戴树和 戴爱莲(女)端木正 第五届中央委员会

(时间未补全)

名誉主席:楚图南(1987年1月9日五届四中全会选出)

主席:史良(女)(1983年12月27日五届一中全会选出)、胡愈之(代)(1985年9月6日史良逝世。1985年9月27日民盟五届中央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推选)、楚图南(代)(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逝世。1986年1月30日民盟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推选)、楚图南(1986年12月31日民盟五届三中全会推举产生)、费孝通(1987年1月9日五届四中全会选出)

副主席:胡愈之、楚图南、苏步青、华罗庚、彭迪先、萨空了、李文宜(女)、费孝通、闻家驷、钱伟长、高天、叶笃义、谈家桢、陶大镛(1983年12月27日五届一中全会选出)、千家驹、关梦觉、罗涵光、马大猷、冯之浚(1987年1月9日五届四中全会选出)

秘 书 长:叶笃义(1983年12月27日五届一中全会选出)、吴修平(1987年1月9日民盟五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

执行局主任:高天(1983年12月27日民盟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第四届中央委员会

(时间未补全)

主席:史良(女)

副主席:胡愈之、邓初民、楚图南、苏步青、华罗庚、彭迪先、萨空了、李文宜(女)、费孝通(1979年10月24日四届一中全会选出)、闻家驷(1981年12月16日至20日民盟四届二中全会增选)

秘书长:高天(1979年10月24日民盟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第三届中央委员会

(时间未补全)

主席:沈钧儒、杨明轩(1963年沈钧儒去世,12月民盟三届四全会选举杨明轩为民盟中央委员会主席)

副主席:杨明轩、马叙伦、史良(女)、高崇民、胡愈之、邓初民、陈望道、吴晗、楚图南

中央常务委员会秘书长:闵刚侯、胡愈之(1963年闵刚侯因病辞去秘书长职务,胡愈之兼任秘书长)

(1958年12月6日民盟三届一中全会选举主席、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举了秘书长)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

(1992年12月—)

主任:苏步青

副主任:叶笃义、冯素陶、刘开渠、李文宜(女)、吴作人、陈敏之、林亨元、闻家驷、萧乾

秘书长:吴春选(1992年12月民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举产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时间未补全)丁聪、王金陵、石兆棠、卢乐山(女)、叶春、叶君健、叶笃义、叶笃庄、叶培大、田一平、冯亦代、冯素陶、阳含熙、刘开渠、刘克静(女)、江泽涵、寿进文、苏延宾、苏步青、李柱、李文宜(女)、杨维骏、吴作人、吴廷、吴春选、吴绍骥、余瑞璜、张百庵、张乔啬、张远谋、陆诒、陈彦之、陈敏之、陈碧笙、林英、林亨元、尚丁、罗雄才、季镇淮、金锡如、赵今声、赵访熊、赵汝翼、赵敏学、闻家驷、唐哲 唐弘仁、常任侠、萧乾、章振乾、韩学章(女)、曾呈奎、蒋书楠、蒋阜南、戴爱莲(女)(1992年12月民盟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

(时间未补全)

主席:沈钧儒

副主席:章伯钧、罗隆基、马叙伦、史良(女)、高崇民(1956年2月21日民盟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第二届中央参议委员会(时间未补全)主任:苏步青

副主任:冯素陶、李文宜(女)、沈兹九(女)、陈敏之、林亨元、闻家驷、彭迪先、潘大逵

秘书长:吴春选第二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时间未补全)田一平冯素陶 刘开渠 许 杰 江泽涵 苏延宾 苏步青

李文宜(女)李何林 吴 廷 吴春选 佘瑞璜 沈兹九(女)

张乔啬 陈彦之 陈敏之 陈碧笙 林亨元 罗雄才 金锡如

赵今声 赵访熊 赵汝翼 赵超构 胡一声 闻家驷 贺 麟

莫乃群 原政庭 顾敬心 钱端升 徐铸成 郭翘然 唐 哲

常 迥 章振乾 彭迪先 韩学章(女)潘大逵 第一届中央委员会

(时间未补全)

主席:张澜(1949年12月20日一届四中全会扩大会议补选后产生)、沈钧儒(代)(1955年2月9日张澜逝世。1955年2月10日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扩大会议一致通过)

副主席:沈钧儒(1949年12月20日一届四中全会扩大会议补选后产生)、章伯钧、罗隆基、马叙伦、史良、高崇民、(1953年6月8日民盟一届七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政治局秘书长:章伯钧 民盟章程 目录

· 民盟历史--导言

· 第一章 中国民主同盟的建立,坚持民主,团结抗日 · 第二章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反对独裁

· 第三章 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参加筹建新中国 · 第四章 为实现共同纲领而奋斗

· 第五章 团结教育知识分子,走社会主义道路

· 第六章 在反右派斗争和十年内乱中经受考验

· 第七章 拨乱反正,民盟恢复活动

· 第八章 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民盟工作进入

· 第九章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十章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为指导,开拓民盟工作的新

· 第十一章 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大步迈向新世纪 绪言

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中国民主同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刻,由主张“团结、民主、抗日”的政团,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组成的,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同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坚持抗战,争取民主,反对内战,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英勇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民主宪政运动、政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和谈、反对国民党当局召开“国民大会”的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密切配合,共同战斗,锻炼了自己,纯洁了组织。1947年,中国民主同盟被国民党当局宣布为“非法团体”,总部被迫解散。中国民主同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1948年1月,在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的政治路线,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建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中国而斗争。1949年1月,中国民主同盟公开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民盟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主同盟遵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加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推动盟员和民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参加各项民主改革,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民主同盟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广大盟员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民主同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确立了中国民主同盟参政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中国民主同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著名盟员

上一篇:出纳员个人总结下一篇:工会发现问题的整改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