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

2024-06-26

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通用11篇)

篇1: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篇2: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

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 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粒大皮薄,麦麸少。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

红四方面军 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1年11月,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组成,徐向前任总指挥,张国焘任政治委员。1932年6月,国某党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2月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至1934年,先后粉碎国某党两次大规模的围攻。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方面军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

篇3: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基于预习, 梳理人物关系,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聚焦狐狸, 提炼老狐狸救小狐狸所做的事, 初步感知小说的情节; (3) 聚焦正太郎, 围绕“解铁链”细节, 引发认知冲突, 提升认识, 感受人与动物的关爱之情。

【课堂实录】

一、借助关系图, 把握文章大意

师:今天我们学习椋鸠十的一篇动物小说《金色的脚印》, 请大家拿出预习单。徐梓琰同学的字真漂亮, 借用她的这张预习单来展示 (投影) 。请大家读一读这些易错的字。

生读:冲4着秋田狗用鼻子蹭拴铁链不禁吓一跳

师:完全正确。下一题, 请徐梓琰看着这张人物关系图, 简要地说说课文中正太郎、老狐狸、小狐狸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首先是老狐狸搭救小狐狸, 然后是老狐狸救助正太郎, 最后是正太郎放生小狐狸。

师:用了两个不同的“救”和一个“放生”来概括, 真不错!有没有不同的?

生:读完课文, 我觉得是老狐狸救小狐狸, 老狐狸救正太郎, 正太郎救小狐狸。

师:哦, 你用了一个“救”字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 真厉害!我发现有很多同学的预习单中也用了这个字, 写有“救”字的请举手。 (绝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通过这张人物关系图, 我们知道了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之间, 紧紧围绕着一个“救”字展开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板书:救)

二、聚焦老狐狸, 概括主要情节

师:接下来, 让我们走进老狐狸救小狐狸这段内容, 看看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19自然段, 画出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的事情, 提炼成一个词语, 批注在旁边。

(学生读课文, 写批注。教师巡视, 随机发纸卡。生写纸卡, 贴到黑板上。词语有:引狗、咬铁链、喂奶、放哨、做窝、咬木桩、啃木桩、调虎离山)

师:很多同学已经把提炼的关键词贴到黑板上了。这些词当中, 哪一张和“咬木桩”说的是同一件事?

生:啃木桩。

师: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生:“啃”更好, 因为“啃”能体现老狐狸咬的时间长, 体现老狐狸坚持咬的过程。

师:读书真仔细, 用心去读就能体会用字之准。这里还有哪两张也是说同一件事?

生:“引狗”和“调虎离山”。

师:你们更喜欢哪一个?

生 (齐答) :“调虎离山”。

师:为什么?

生:因为“调虎离山”精确地概括了这件事, 这个成语用得很生动, 更能凸显老狐狸的智慧和救子心切。

师:是啊, 一个成语形象地概括了老狐狸引狗的计策。我发现还有一个词也能用这样的成语来概括, 你们有没有发现?

生:“做窝”可以用“深入虎穴”来概括。

师:太棒了!我们不仅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关键词来概括, 还可以用成语形象地概括。作者就是用了这一个个情节把老狐狸救小狐狸的过程写具体的。那么在这一系列情节中, 你认为哪个最不寻常, 最打动你呢?请选一处读给大家听。 (学生感情朗读“做窝”句段)

师:在你看来, 这个情节为什么不寻常?

生:老狐狸为了救自己的孩子, 敢在人类的房子下做窝, 勇敢得不可思议。

师: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啊!的确不可思议! (学生感情朗读“调虎离山”句段)

师:看来, 这老狐狸是学过三十六计啊, 不寻常!

生: (感情朗读“咬铁链”“啃木桩”句段) 我觉得老狐狸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觉得不寻常。

师:一计不行, 再施一计——太不寻常了, 咱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一个个不寻常的情节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把狐狸一家的亲情写得具体而感人。

三、讨论“解”细节, 提升情感认知

师:那么正太郎认为哪件事最不寻常呢?请大家到课文中找依据。

生 : 第17自然段中写道“就在这时, 老狐狸开始做一件不寻常的工作……就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 从开始的咬铁链到啃木桩, 这个举动让正太郎觉得很不寻常。

师:没错, 正是老狐狸这一不寻常的举动, 改变了正太郎的想法和做法!从开始真想解铁链到决定不解!如果换作是你, 你决定“解”还是“不解”?

生:我决定解。

生:我支持不解, 因为让老狐狸自己救更好。

师:有人认为要解, 有人认为不解, 不管是解还是不解, 都有他的理由和依据。请大家好好读读课文, 到文中去找找理由, 画画句子, 并用词语批注。

(学生自读, 找理由, 画句子, 写批注)

师:下面进行小组合作。请刚才支持“解”的同学起立, 以3~5人就近组成小组;支持“不解”的同学也就近组合。小组讨论, 把理由填入“意见圈”中, 还可以补充其他的理由, 最后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 先请支持“解”的同学起立。谁先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们支持“解”的理由是小狐狸很可怜。书上第3自然段说:“正太郎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狐狸。他想, 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多可怜呀!”

师: (出示相关句子) 读到这里, 你们看它很可怜, 所以非常想——

生:帮助它, 解开铁链。

师:很好, 支持解的理由是想帮助它。 (板书:帮助)

生:我们组的理由是:同情。书上第16自然段说 :“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 毛色黯淡, 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 明显地消瘦了。”我们读出老狐狸因惦记孩子而消瘦憔悴, 毛色黯淡, 因此, 我们很同情它们。

师:说得真好! (板书:同情) 还有吗?

生:我们的理由关键词是:自由。小狐狸原本在大自然生活是很自由的, 但我们抓了它, 它就失去了自由。所以我们剥夺了它的自由, 我们也想还给它自由。

师: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说得有理有据, 自由就是理由!真好! (板书:自由) 下面请支持“不解”的一方发表观点。看看你们能不能说服他们。

生:因为小狐狸被人类抓走了, 老狐狸救子心切, 所以才敢“深入虎穴”。它们既然来到了危险的地方, 就说明它们有决心救出小狐狸。如果人类去帮助它, 可能对老狐狸不利, 我们应该成全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出小狐狸, 这样更好。

师:成全老狐狸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救孩子。 (板书:成全) 太棒了!掌声!继续。

生:我们组认为, 如果老狐狸通过自己的力量救了小狐狸, 会给它们一家带来欢乐和成就感。如果人类介入去帮助它们, 反而会有一种人为破坏的感觉。

师:噢——你们的意思是动物有动物之间的规律, 我们要尊重动物之间的这种自然规律, 是吗? (板书:尊重) 还有补充吗?大家可以自由辩论。

生:老狐狸深入虎穴, 每天坚持不懈地咬木桩, 向我们表示了这种决心与爱子情感。如果我们不去解铁链, 让它们自己救出小狐狸, 会更加坚定它们之间的感情。所以不解更好!

生:我反对!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人类的一个错误。本来老狐狸和小狐狸都可以自由地生活在森林之中, 而人类却把小狐狸抓走了。它们受尽了离别之苦, 日夜思念。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让它们早点团聚。人类之前已经犯了错误, 此时此刻, 不如早点放了它, 弥补错误, 赶紧解!

生:我并不认同。如果是老狐狸自己救出来的话, 就会感觉很自豪, 如果人类插手, 帮它救出来, 可能会弄巧成拙,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插手。

生:如果让老狐狸自己救小狐狸的话, 估计也要十天半个月。现在只要动一下手把铁链解了, 小狐狸就能立即回家, 我觉得这样做很值。再说, 后面还不是正太郎放了小狐狸?

师: (学生举手依然很踊跃) 同学们, 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其实就像你们所说:帮助, 同情, 给动物们自由, 是对动物的一种关爱;同样, 成全, 尊重动物, 还有同学们所说的, 不要人为地干预破坏, 这也是对动物的一种爱! (板书:爱)

四、深入解课题, 引导比较阅读

师:正因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 才有了小说后面这么温馨而感人的画面。 (师配乐感情朗读故事结尾, 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我相信你们这爱的掌声, 一定是被老狐狸、正太郎的爱所感动了。学到这里, 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了吗?这“金色的光芒”又有怎样的含义呢?

生:我觉得这金色的光芒象征着狐狸一家最后团聚非常开心和快乐。

师:这是高兴、喜悦的光芒!

生:我觉得这里面肯定包含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感情。

师:是啊, 这是人与动物之间不可多得的信任之光芒啊!

生:我觉得之所以把它命名为“金色的脚印”, 是因为这个脚印里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所以我觉得这个脚印是神圣的。

师:这是爱的光芒, 是神圣的光芒啊。看来, 课文的题目取得非常有深意, 而且耐人寻味。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含义深刻的题目。

生:金色的脚印。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了动物小说《金色的脚印》, 课后大家可以和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课文, 如丰子恺的《白鹅》、老舍的《猫》以及布封的《松鼠》, 从写法、内容上进行比较, 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填一填比较表。当然, 你还可以找来椋鸠十其他的动物小说读一读, 进行比较, 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下课!

【教学评析】

学习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是阅读教学的三大价值取向。不同的文本, 教学的价值取向可以有所侧重。根据《金色的脚印》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 洪峰老师十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终身阅读发展打基础。

1.渗透阅读策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策略, 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的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我们今天教一篇课文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从这篇课文的阅读中学到阅读策略, 并运用这些策略自己去阅读更多的文章。洪峰老师在《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三处渗透阅读策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 让学生运用“关系图”, 理清正太郎、老狐狸、小狐狸三者之间的关系, 渗透小说类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 (2) 在教学的重点阶段, 让学生运用“意见圈”, 认真研读课文, 把自己认为“解”和“不解”拴小狐狸的铁链的理由填入到“意见圈”中, 渗透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见解的方法。 (3) 在教学的结尾阶段, 让学生运用“比较表”, 把今天学习的《金色的脚印》和原来已经学过的《白鹅》《猫》《松鼠》等课文, 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比较, 渗透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的方法, 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

2.学习语言运用,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 思维的核心是概括。洪峰老师在《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两次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让学生用“关系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用三个”救”字, 把正太郎、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培养学生概括的简洁性。 (2) 让学生用关键词概括老狐狸为救小狐狸所做的事情, 引导学生在“咬木桩”和“啃木桩”的比较中, 连接课文内容寻找依据说理, 培养学生概括的准确性;在“引狗”和“声东击西”的比较中, 培养学生概括的生动性。在两次概括的练习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 洪峰老师没有纠缠于课文的遣词造句, 而是立足于课文的篇章结构, 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体现了略读课文“简洁、大气”的教学特点。

3.激发认知冲突,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篇4: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

蒜头善于质疑的好习惯人人称赞,可解决问题时就悄无声息了。关键时刻,机灵鬼徐宇凡站了出来。

徐宇凡:这得先从鱼钩的来历说起,老班长为了照顾好“我”和两个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的小同志,在弹尽粮绝——两袋青稞面吃完的情况下,在老班长去水塘边给我们洗衣服时,忽然看见一条鱼儿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因为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我们才喝到了新鲜的鱼汤。

蒜头:徐宇凡,你讲述了鱼钩的来历,这和它是“金色”也没有联系啊?

还没等徐宇凡回答蒜头的问题,小诸葛黄川插话了。

黄川:你先别着急,徐宇凡提到的虽然只是表面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鱼钩,老班长怎么给“我”和兩个病号钓鱼呢?自第一次喝到鲜美的鱼汤后,以后每次宿营,老班长总是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这也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表现。

蒜头:听了你们两个的解释,我多少明白一点点了。表面上是在说老班长用鱼钩为“我”和两个病号钓鱼做鱼汤,实际上是借此赞美老班长大公无私、勇于负责的高贵品格。

老姜:蒜头,你能领会到这种程度上,我已经很高兴了。除了徐宇凡、黄川提到的,你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蒜头:我认为文中对老班长“不喝鱼汤、嚼着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等方面的描写,也能证实老班长在困难面前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可这一切又无不是“鱼钩”惹的祸。当“我”发现老班长不喝鱼汤的秘密后,心里沉重极了,像塞了铅块似的。这种心情是油然而生的,不是同情与怜悯。

老姜:是啊,蒜头,你的悟性越来越强了。还有让你更感动的地方吗?

蒜头沉默了一会儿,杨航抢先一步把老班长最后一次钓鱼的情景简单描述了一下。

杨航:虽然有分工,但艰巨的任务——钓鱼依然归属老班长。就在快要走出草地的时刻,老班长牺牲了,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他人生存的希望。这将影响身边所有的人,即作者以“长满红锈的鱼钩”暗示老班长在走出草地之前为照顾“我”和两个小战士所付出的艰辛,以“金色的光芒”,赞美老班长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在于借物喻人,在于以平凡衬托伟大,升华文章的主题,揭示文章的中心。

老姜:杨航,你真了不起!蒜头,这回明白了吗?

篇5: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看到炊事班长还没到四十岁,脸上却已经布满了皱纹,两鬓都斑白了!不由得让人心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是食物吗?那能吃吗?我不禁一遍遍问自己,但我们可敬的老班长为了三个生病的老战士,也__为了完成指导员的嘱托,还是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正因为长期食物的缺乏和身体的劳累,老班长倒在了草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解释了课文的主题。鱼钩虽然长满了红绣,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还有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他的颁奖辞这样写到: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可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篇6:《金色的鱼钩》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学情分析

1、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2、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的含义。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 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体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5.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任务二: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任务三: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自读自悟

理清线索

活动一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完成目标一)

活动一

熟读课文,讨论总结(完成目标一)

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

(一)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初读结果。

(二)出示课件:汇报小组意见(完成目标一)

活动二

(一)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初读结果。

(二)汇报小组意见(完成目标一)

小组内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段落,说说理由。(评价任务一)

环节二

精读品析

体会情感

活动一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个别读、分组读、齐读,联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完成目标二)

活动一

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完成目标二)

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减字。(评价任务二)

活动二

学生自己多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完成目标二)

活动二

多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完成目标二)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大部分都要学生自己理解,教师起个引导作用。(评价任务二)

环节三

研读片段,谈感受,练朗读

活动一

指导研读“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完成目标三、四)

活动一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完成目标三、四)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评价任务三)

活动二

指导研读“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完成目标三、四)

活动二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完成目标三、四)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完成目标三、四)

活动三

指导研读“耐心劝导小梁”片断。(完成目标三、四)

活动三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完成目标三、四)

重点读出老班长语重心长的语气。(完成目标三、四)

活动四

指导研读“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完成目标三、四)

活动四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完成目标三、四)

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完成目标三、四)

活动五

指导研读“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完成目标三、四)

活动五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完成目标三、四)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完成目标三、四)

环节四

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活动一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完成目标五)

活动一

读“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说体会(完成目标五)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情感。(完成目标五)

活动二

出示红军胜利走出草地的课件(完成目标五)

活动二

深情朗读中心句(完成目标五)

篇7:《金色的鱼钩》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出现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长征 学生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教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一个个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题的课件:金色的鱼钩。生师共同书写 “钩”字

教师相机指导“钓”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钩、钓。教师提出书写的要求。大屏幕出示这两个字,教师检查学生的读音、组词情况。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词第一组

出示生词第二组 关于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指名读 接力读 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三、自读自悟,理清线索 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板书。

四、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教师出示第一句 文章主线句子

“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1)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

教师提问: “上级 ” “ 保姆 ” “勤务员”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 把文章的关键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读好,是读好文章的方法之一。

学生练读,指名读。

(2)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学生展开想象,你能想到什么样的艰苦? 指名说。

教师总结,展开合理的想象,也是读好文章的方法之一。把两句话和在一起再读一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教师总结:老班长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他是怎么做的呢?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品读重点句,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2.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出示课件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担忧和焦虑。)

学生展开想象,老班长经历了怎样的风霜? 教师总结: 学会透过语言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3.老班长神情描写。

找出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词语。出示课件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想象老班长的内心活动。(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想象老班长的内心活动。(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教师总结:合理想象有助于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5、学习老班长的动作描写:“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教师总结 理解句子专注关键词语。

6、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课件)

教师指导反复读好这句话。

七、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篇8: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案

一、追根溯源激发兴趣,探秘人物性格

课堂提问最忌盲目性,动辄就问,使得提问泛滥,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散乱,无法集中思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课堂的调动能力不够。为此,教师要在提问之前,整体架构文本情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的思路是进行题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问:“《金色的鱼钩》里,金色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长满了红锈,还会闪烁金色光芒?这是否有矛盾?”在我的提问下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回答:因为老班长救了三位小战士,自己却牺牲了;有的答: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还有的答:它仿佛是老班长一颗闪闪发光的心……通过解读,学生体会到这“金色”代表着老班长那种崇高的精神。那么老班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接下来我展开性格解读,让学生描绘老班长的外表(从课文中画出描写外貌的句子:满脸的皱纹,斑白的两鬓)设置疑问:“老班长三十多岁,为什么像五六十岁的老人?”学生从这个问题入手,了解到老班长经历过很多磨难,饱经风霜,从他的外貌可以看到他那颗金子一般的心。“那么他有什么行动呢?”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们找到解答:老班长到处找野菜吃,钓鱼给伤病员吃,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像父亲那样对待他们。

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老班长的内在精神,我继续设置问题深挖(出示问题):“文中有以下词语:合不拢眼、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是什么描写?为何这样描写?”通过深入理解,找到解答:他为革命操劳,为战友担心,焦虑不安,为伤病员吃了鱼就有好转而高兴。

师:你能了解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生1:一心牵挂小战士。

生2: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3:一心挂念党的委托,心中只有革命事业。

二、一石投水问出真情,激荡情感波澜

在有效提问中,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强求问题的答案。那样会让学生失去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设置相应的开放提问系统,充分放手让学生尽情释放,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于老班长其人其事的情感体验,因人而异,不能强求必须都要有千篇一律的体验,关键是要有感触,有体验,这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进入情感体验环节,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老班长的敬仰之情,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我设置问题:“请画出表现‘我’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象一下当时作者的心情。”(生答: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欲吃不能,自恨又自责)通过问题的设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文本和师生互动中能够换位考量,接着问:“如果你是作者,当时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生1:如果是我,我会哭起来。

生2:我觉得老班长那么伟大,而自己简直太渺小。

学生进入体验的关键时段,我再次从小细节进行情感渗透,问:“一个搪瓷碗那么轻,可是为什么总送不到嘴边?”学生明确认识到这是夸张的写法,目的是为了衬托自己的痛苦和对老班长的敬仰。这些提问让学生一步步找到和文本契合的感情支撑,而且通过思考体验,学生获得文本对话能力,拓展并延伸了思路。

三、画龙点睛问出共鸣,升华人文精神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不是学生自然而然生发的,而是要在教师画龙点睛的有效提问中,悄然建立起来。这个时候的提问不是干巴巴的中心思想,也不是要学生豪言壮语地表白,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升华和熏陶。

老班长牺牲这段情节是文本的高潮,课文精髓部分,也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关键部分。为了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我设置问题:“老班长昏迷不醒时,我们为什么慌了?你的心情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心灵获得情感共鸣:他可能撑不住了。读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难受。

教学进入这个阶段,有一些学生已经眼泪汪汪。我继续挖掘情感背后的精神力量,设置问题:“老班长是凭借什么坚持着走到草地边?”学生再一次深刻体会到老班长的精神:牢记党的委托,内心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仰。同时学生也挖掘到了他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坚持和坚信的力量,还有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藉此,学生将老班长的精神又深挖了一层:他是毅力的象征。

问题挖掘到这里,学生已经对老班长产生了深刻共鸣,在此最佳时机,我着手进行情感升华的引导,并设置问题:“临死前老班长说了一番话,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内心的愿望:做人要像老班长那样,赤胆忠心为工作,关爱身边的人。

《金色的鱼钩》这节课我重点放在挖掘老班长的精神和对人物性格展示这两方面,但要让学生既能把握精神,又能学到人物描写的写作方法,这是比较难以平衡的。教学中我着重从设置有效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我认识到,有效的提问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篇9:教案(金色的鱼钩)

授课时间:2012年3月8日 授课班级:六年级(1)班 授课教师:王存亮 授课内容:《索桥的故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体会刻画写作方法。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以读代答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字词。

奄奄一息 抽噎 颧骨 两鬓斑白 收敛 疙瘩 粗糙 喜出望外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体会感情。

同学们被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2、“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3、“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4、“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这一部分重点以学生的读和悟为主)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七、布置作业

1、把本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2、搜集长征故事。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长满红锈 忠于革命

篇10:金色的鱼钩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

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篇11:《金色的鱼钩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示内心的句子,了解它们的表达作用。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品读重点句段,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介绍课文的背景是在长征期间,对长征进行简介。

长征是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2.展示红军长征路途艰辛的图片。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①、朗读课题,强调“金色”一词

②、读了题目,我们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么?

(预设: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 是用这金色的鱼钩来钓鱼的吗? 这“金色的鱼钩”有什么意义吗?)

好,我们就带着我们的疑问,去学习课文吧,然后在课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并带着问题思考: 1.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分别是谁?最主要讲的是谁?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学习生字词

(三)、深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最主要内容,那么老师就有问题要问大家了。1.设置问题,由学生自学完成(小组交流合作讨论)

①、理解第十三自然段中指导员对老班长说的话“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说一说,这三个称谓分别有什么意义?(这三个称谓指出了老班长身上肩负的三重重任。是上级,是指老班长需要负责领导三个

病号走出草地;是保姆,是说三个小战士既年轻,又是病号,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周到的照顾他们;是勤务兵,指照顾病号要全心全意。)

②、找出“小梁和老班长”的对话,感悟两人对话时所体现出的情感 a、6~18自然段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wǔ)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ěr),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qiū)蚓(yǐn)„„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b、28~30自然段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③、第十五自然段的那两个省略号表达了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这两个省略号表明了在草地里弄一点吃的东西是多么的艰难,可见老班长平常给我们弄的鲜鱼野菜汤有多么的不容易,包含了老班长对战友付出的关爱和心血)

④、老班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说要了解一个人是怎样的,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看出来)那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找出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示内心的句子,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重点理解老班长的笑)

2.由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在旁引导

(四)、感悟文章感情

1.感悟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党的美好品格

2.思考并理解“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因此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为课题。)

上一篇: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下一篇:资源整合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