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乡村的美文:独特——乡村

2024-07-25

有关乡村的美文:独特——乡村(精选14篇)

篇1:有关乡村的美文:独特——乡村

独特——乡村

一缕阳光慢慢升起,远处传来了公鸡的叫声,一道独特的风景出现在眼前。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乡下的小村庄。

乡村里的大公鸡非常勤劳。一大早,就昂首挺胸地站在干草堆上提醒人们早早起床,千万不要偷懒。虽说母鸡温柔,可是如果有谁欺负小鸡,或者想抓小鸡,母鸡坚决不放过。有时连蛇也敢斗一斗,就像是人类的母亲一样勇敢地保护着孩子。

乡村的小河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小河里的水金灿灿的,打鱼的人家身上也金灿灿的。勤劳的乡下人家打了一天的鱼,在柳树下休息,飘荡的柳条为辛苦了一天的人家扇着风,小鸟也站在枝头为他们唱着歌。

乡村的房子,和城市里的不一样,像古代人居住的小房子。房门前常常挂着青青的艾草和红红的辣椒,四面墙上长满了绿色的爬山虎,房前屋后种着高高的竹子,后院还种了点绿油油的蔬菜。有的房子旁边,有一个小房子,小房子里面还住着一匹强壮的骏马。空闲的时候,主人就可以骑着骏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自由飞奔……

这就是独特的乡村。

作者:刘星邑

公众号:冯栎钧是老师

篇2:有关乡村的美文:独特——乡村

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初,尽管乡村的酒宴五花八门,但主要的还是结婚酒和进宅酒两种。大凡碰到这两种喜事的人家,一般都摆设酒宴,请亲戚朋友来棒棒场,庆祝庆祝一番。

乡村酒宴规模有大有小,小则20桌,多则40桌,阔气一点的人家有的摆设100桌。但不管酒宴摆设规模大小,酒宴一定要办得好,办得体面,盘要满,菜要好,酒要香,吃不完的得让来者兜着走。如果出现菜歉不够吃的情况,酒席未散,就有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所以,即使是家境不够好的人家,在这个时候也要摆阔气、讲排场、讲面子。

其实,操办一场酒宴,看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实在难,必须提前操办。首先是请看日子先生看日子,选定黄道吉日之后,就得开始张罗。家境不好的人家,还得提前养好鸡、猪、羊,这是酒宴不可缺少的主食,届时就可以宰杀上桌。日子临近,要确定好酒宴人数,然后是写送帖子,或是提前打电话或托人寄声传话,有的主人要亲自去到家门告知。乡村酒宴的客人主要是亲戚、朋友、同学、战友,以及邻里乡亲等。人数确定下来也就确定了酒宴的桌数,主人就得去约定厨师。厨师不一定是有资格的,但必定是口碑好、社会公认的好厨师。厨师确定下来后会根据酒宴摆设规模以及主人家的要求开出菜谱。其实在当时,不论是哪个厨师主厨,开出的菜谱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变化不大。主人便根据厨师开出的菜谱采购相应的食物,如家有猪、鸡、羊的就用不上去购买了,但鱼、鱼肚像征年年有余之类经典食物不可缺少。还有酒桌上供伴酒的食物也不可没有。

做一门亲家酒,或进宅酒,单靠宅主和厨师是弄不出来的,必须请村乡的四邻五舍来帮忙,农村人叫“走做”。“走做”的人在酒宴的前一天就来到主人家帮忙。男人负责垒灶和用帆布在庭院里搭起摆设酒宴的帐篷,到村中借八仙桌、条凳、蒸笼、缸钵、盘碗、锅等,并负责挑水,宰猪杀羊;女人负责杀鸡、洗盘碗、洗菜。那时候没有电灯,到了晚上,就得在帐篷底下挂起汽油灯照明,“走做”的人在灶膛烧柴的烧柴,帮助炒八宝饭的炒八宝饭……总之,忙这忙那,谁也闲不着,直至深更半夜,好不热闹。

到了日子的那天,主人在大屋门前或在庭院大门口找一个起眼的地方安放一张桌子和一张凳条,请来村中德高望重的所谓“识字人”登记礼封,另请一个人坐在旁边收礼封。不过当时社会贫穷落后,礼封仅是2元。来吃酒席的人先是登记礼封,然后是八人一桌围坐在一起,单然带小孩的,小孩不能占一个坐位。此时,负责摆桌碗的“走做”人就把箸碗、瓶装酒、酒杯端上桌,每张桌还放两包香烟,当时流行大钟牌香烟,会吸烟的人可以先吸烟等待开席。

乡村酒宴一般都设两席。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同一个时间来吃酒席,有快有慢的,加上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当第一席的人坐满以后就得鸣炮开席。一阵鞭炮响过之后,脚手轻快的端菜小伙子来回穿棱在酒宴之间,在吆喝声中把一盘盘热腾腾、香喷喷的菜端到桌上。如果碰到厨师打菜比较慢,刚端上一道菜,一人一箸,而下道菜又接不上,就会出现盘尽菜空的现象,令人胃口不振。不过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多见。

乡村的酒宴设置十分讲究菜谱,推崇十全十美。即每一桌都要有十大盘、十大碗,才算十全十美。当然这当中也少不了一道道寓意吉祥、色香俱全、味道鲜美的农家菜肴。如八宝饭,寓意要发;全鸡全鱼,寓意有头有尾、完完美美、年年有余。最有特色的是当你酒饱饭足之后,你可以揣个塑料袋,把席上的剩菜装起来带回家。往往是从酒席上拿回的剩余菜,经过重新温煮后,味道更香更浓更好吃。直至现在我都喜欢吃拾回的“亲家”菜,特别喜欢椰子丝粉丝混着煮的“亲家”菜。

乡村最为热闹的莫过于喝喜酒。一家置酒,皆大喜欢,全村行动。主人忙,村中左邻右舍也跟着忙。最为快乐的是孩子,天真无邪,蹦蹦跳跳,有的是吃。酒席间,小小庭院,炊烟升腾,香味四溢,气氛祥和,宾至如归。酒桌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乡村酒宴原始生态、朴实无华,是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特色酒桌文化和礼仪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丰富了,乡村的生活好起来了,筹办酒席不需要很长时间去准备,也不担心买不到的食品。摆设酒宴需要帐篷、锅碗、餐桌等都可以租赁,一个电话预订,届时租赁公司会给你运来。酒宴一散,租主就会派人派车来拆帐篷并把锅碗等餐具运走,干脆利落,用不上请村里更多人来帮忙。按过去操办酒宴需要2天时间,现在一天可以搞定。酒宴的内涵以及那些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并没有改变。当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免不了也有人喜欢把酒宴预订在县城酒店,而且酒宴愈摆愈阔气。虽然酒店酒宴豪华奢侈,但却少了乡村酒宴的原计原味,少了乡村酒宴那淳朴的喜庆和祥和,以及邻里乡亲相帮浓浓的情怀。

我留恋那时的乡村酒宴。

篇3:有关乡村的美文:独特——乡村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第十六条规定,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后必须申请执业再注册。为做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再注册有关工作, 现通知如下:

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5年进行再注册 (以下简称执业再注册) 的对象是指, 按照《条例》规定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满5年且拟继续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的乡村医生, 不包括在村卫生室从业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省 (区、市) 执业再注册的工作方案,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条例》要求负责县域范围内执业再注册工作。

三、执业再注册要与乡村医生业务考评和职业道德评定相结合。业务考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完成情况、业务水平、学习培训情况等。职业道德评定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情况, 要充分听取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其他乡村医生和村民的意见。

四、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执业再注册有关政策告知符合执业再注册条件的乡村医生, 并保存相关书面材料以备查。根据《条例》第十四条、十八条规定, 对不符合再注册条件的乡村医生不予注册、注销注册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五、对于村民和乡村医生反映的违法办理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等行为,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协调地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调查核实, 按照《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并报送我委基层卫生司。

六、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按照原卫生部《关于印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格式的通知》 (卫基妇发[2003]302号) 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制作。其中, “使用说明”第四条改为“本证书格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规定,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印制”, 格式不变。

七、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执业再注册工作所需经费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印制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所需经费, 按照原卫生部办公厅《转发关于不宜收取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费复函的通知》 (卫办规财发[2004]43号) 执行。

八、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条例》要求开展再注册工作, 公开再注册的过程, 切实做好再注册相关工作。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医生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 规范诊疗行为, 使广大农村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九、切实加强村卫生室人员的准入管理。新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不具备规定条件的地区, 应当根据《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制订具体办法。

执业再注册工作涉及到每一位乡村医生的切身利益,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 明确责任, 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请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于2014年底前将执业再注册工作情况报我委基层卫生司。

篇4:有关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的探讨

关键词:乡村旅游;路线设计;意义;原则

随着旅游业发展和人们旅游意识的日渐理性,在休闲度假游的潮流中,集农业、农村旅游和农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这股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旅游的旅游地域的集中性、内容的丰富性、体验的差异性等特征,直接使其旅游路线具有针对性强、尺度小且主要适应散客队伍等特点。因此,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旅游路线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促进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同时,也提高其知名度。

一、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适应城市人群休闲度假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其路线设计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利于旅游者达成出行的目的。不可否认,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景区的认知度也相应较低;加之多数外来旅游者初次涉足该地,受困道路交通、地理风貌、语言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使多数旅游者进入难、实现难、不知所往,因而知“难”而退。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必要景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线路支持与服务,方便外来旅游者,尤其是日益增多的自驾游游客,能够顺利进入景区,实现旅游目的。

同时,尽管乡村旅游在一些知名景区日益火爆,但乡村旅游景点的分散性与涉及内容较多,日益成为一对矛盾,并受困于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乡村旅游管理活动的难度也日益增大。每逢旅游旺季,大量城里人涌向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致使一些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直接带来景区秩序的混乱与生态资源的破坏等负面影响。如这则报道“浙江乡村客栈一房难求黄金周休闲农家游火爆”即从侧面间接说明这一点,而下面这则报道“游览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严重漓江5A景区将全面整改”则说的就更为直接明白了。从这点也可看出,加强乡村旅游线路管理与开辟新的旅游路线,会有效地化解主要知名景区的游人压力,方便景区方的服务与管理。

第三,有利于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与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展的努力密切相连,如促进农村农副土特产品的消费与文化产品的输出等。因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会促使地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品结构的完善、品种的丰富以及旅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而乡村旅游也只有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但这恰恰是很多乡村旅游所欠缺的。

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应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实际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故应遵循一定原则:

1、“一、两日游”原则。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日渐火爆,家庭旅馆亦日渐增多,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前来游玩参观,吃农家特色饭、住传统农家屋、体验农家日常生活生产等,但囿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提供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和缓慢的生活节奏以舒缓身心等。而在住宿、娱乐条件方面则仍显不足,夜生活相对平淡乏味、可选择余地小,这对大量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游客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应尽量以较短的时间驻留,如一日游或两日游等,来穷尽旅游资源的利用,而避免过度暴露乡村旅游的短板,造成不良影响。如前述“浙江乡村客栈一房难求”报道中即有如此文字“看过中国最美丽的梯田,去农家乐吃一吃最有特色的溪鱼,然后住一晚,感觉之前的被拥堵都值了”,仅仅“住一晚”即说明了这一点。

2、满足自助旅游者需求的原则。乡村旅游因其资源条件的限制,其路线设计主要针对散客旅游者,故尽其可能满足这部分游客的需要是其路线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如一些自助游游客是家庭单元出行,以体验和娱乐为主,则其路线设计应尽可能静谧,满足家庭小团体的私密空间需求;有些游客则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为主要出游目的,则其路线设计应以空间置换、侧重休闲为主等。虽然乡村旅游游客需求各异,但尽可能满足其需求是其路线设计的一大原则。如有报道“8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第十二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开幕,众多市民来到果园,享受采摘葡萄的乐趣”。显然,这种“采摘游”路线是为满足自助旅游者的需求而推出的。

3、突出主题的原则。主题旅游是对景区内涵的突出、浓缩和升华,已日益成为旅游者的出游目标。由于其主题突出且不同主题间可进行有机组合,故增加了游客景区重游的可能性,可极大促进本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所谓品牌游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主题突出的旅游。如下面这则报道题目“十一期间廊坊市近郊农家游温泉游火爆”,即突出了廊坊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两个主题“农家游”和“温泉游”。针对前者,报道说“浓郁的乡村风情,地道的农家饭菜,农家味儿十足的休闲方式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大人孩子感觉很放松”,于后者则说“挺适合都市人的,比较休闲,特别是和一家人来这边泡泡温泉,吸收一下这边的新鲜空气,看看风光也都很不错的”。显然,结合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特有资源,突出意境,突出主题,是旅游线路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

总之,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完善与创新的过程。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进步及自助游游客需求的变化,其线路的应时改进与调整也是必须的。

篇5:独特的乡村体验作文

明天爸爸要带我去奶奶家体验乡村生活。

一大早,爸爸就叫我起来,我刚穿好鞋,爸爸就将我连拉带拽地塞进了出租车,爸爸让司机叔叔又以最快的`速度驶向我奶奶家。

到了之后,我跑进屋子里发现奶奶和爷爷都不在家,我跑出屋子问爸爸:“爸爸,你知道爷爷奶奶在哪吗?”“大概在田地里吧。”爸爸说完便带我去了田里。到了田边,爷爷奶奶果然正在田地里割麦子呢。

我跑过去问爷爷要了一把镰刀,帮他们一起割麦子,我刚割完一把麦子,就已经疲惫不堪了,可看了看爷爷和奶奶都不累,我又有了干劲。于是,便也跟着爷爷奶奶继续割了。

到了中午,我们回到奶奶家。奶奶用刚收的麦子和大米放在一起做米饭,做好后,我给自己盛了一大碗,吃完后,心里想: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可真的格外香啊!

篇6:独特的乡村作文600字

早晨起床,拥抱太阳,开启一天美好的生活。去闻闻花儿的清香,看看美丽的景色,摸摸大地松软的土壤。然后,干起了农活。种菜浇水时哼着小曲儿,像极了“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悠闲自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绘这此情此景最合适不过了。小孩子也跟着家人下地干活,请教着种瓜种豆的种.种方法。可一到秋天,就忙碌起来,所有人一起上阵,摘瓜的摘瓜,挖菜的挖菜,充满着紧张欢快的节奏感。

中午终于可以休息一会了,村民们在门外晒着太阳,惬意地眯上一小会儿,起来后精力十足。继续着上午的工作,采摘的绿油油的蔬菜、红彤彤的苹果、甜丝丝的香瓜……无不使人们充满了成就感,望着那丰硕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忙碌了一天,迎来了凉爽的晚上,吃晚饭的时间到了,一座座小小的平房上炊烟袅袅,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陶醉万分……吃过晚饭,几户人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夜深了,人们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很快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第二天继续新的生活……就这样经历了许多个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带走的是生活的琐碎,留下的是幸福安康。

篇7:描绘乡村的美文:乡村四月

四月,乡村的山坡原野上,草木生长得十分茂盛。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杜鹃鸟站在树枝上欢乐地鸣叫,大概是遇到了什么好事吧!在鸟叫声中看见的是如同烟雾一般的细雨,沙沙地下着,杜鹃鸟的叫声和下雨的场景融为一体,好像一个大自然的动画。这样的场景一定会让人觉得是仿造出来的,但并不是,它是天然的,简直比人造场景还美一百倍,不!是一千倍!

这么美的大自然的“画”,“画”里有一个小村子,村里的农民们都开始忙农活了:耕田、采桑、插秧。闲人非常少,农民们实在太勤劳了!他们忙里忙外,他们才刚摘了桑叶喂了蚕,就又要去耕种了,我体会出了农民们的辛劳和繁忙。他们实在太辛苦了!

农民们都这么勤劳,我们作为学生,怎么能不勤劳呢?因此,我告诉大家:“只有学习才有未来。”而且我还要祝农民伯伯们年年丰收,丰收年年!!祝他们幸福!

四月,站在乡村的原野,我不光欣赏了画,还收获了感悟!

作者:赵智铖

篇8:解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乡村性,本质

婴儿在母腹中长大, 便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从人类的起源伊始, 人类对孕育自己的土地, 便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和回归感。考问心灵, 你会由衷发现, 原来我们心灵的归宿就是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一方水土一方人, 重返田野、回归乡村, 就成为架起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密切交往的桥梁。

1 乡村旅游的起源

1.1 国外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 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 但是那时候的度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欧洲, 人们开始利用原生态的乡村居所吸引游客, 于是乡村旅游在全球兴起。国外乡村旅游的始作俑者是富人与贵族。法国有着古老的乡村旅游传统, 然而在早期乡村旅游仅是奢华贵族生活方式的体现;英国在11世纪开始就有贵族狩猎活动的产生, 18世纪出现农庄式社会休闲活动;德国于19世纪末产生乡村休闲度假行为;美国乡村旅游活动的发生则与铁路建设、国家公园有直接关系, 1992年出台正式的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主要由美国国家乡村旅游基金负责。加拿大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种, 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 分别由乡村度假农庄协会和土著旅游协会负责指导和提供服务。在日本、韩国, 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场观光的形式出现。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物美价廉、富有特色的食品、浓郁的乡间音乐和舞蹈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成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

1.2 中国的乡村旅游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始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的变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态;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田野风光;孟浩然“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的乡村生活形态;“苔藓侵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乡村景观……他们住在乡村, 一切生活起居、耕作经营都同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体验村野生活的乐趣, 陶冶情操, 品性移情, 却不以农田为基本的谋生方式和手段。这些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桃花源”式的生活就是乡村旅游的雏形。

庄志民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一书中指出:“我国历史悠久, 农耕文化是一笔凝聚着几千年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 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及生活形态仍大量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 这又是一笔能在第三次浪潮文明中重新放射璀璨光芒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 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 “重农抑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致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积淀了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这种农耕文化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表现在农耕文化上。

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 它包括技术、价值观、信仰以及各种约定俗成。这种文化在乡村中的体现就是“乡村性 (Rurality) ”, 或称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只有保持它固有的自然古朴的特征, 符合城市人群对乡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探究动机和心理, 激发人们对理想中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对乡间文化、物质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的认同和回归的心理, 才能引起旅游者的共鸣, 得到他们的认可, 从而促使旅游者更加以回归原始的心态重返大自然的怀抱。

不论国别的差异, 不探究生活方式的区别, 居住在同一地球上的人们对其养育自己的土地有着不同寻常的眷恋与怀念。回归自然, 重返田野, 成为现在城市人心底的呼唤。

2 乡村旅游的概念解析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界定。Gilbert和Tung (1990年) 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 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欧洲联盟 (EU) 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1994) 将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刘德谦 (2006年) 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以及与农事相关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该地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活动。沈东生 (2010年) 觉得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幽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参与性强的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民族习俗等为旅游资源, 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 融观赏、考察、参与、娱乐、餐饮、购物、学习、度假于一体, 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娱乐求知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不管学者们从何角度出发来鉴定乡村旅游的内涵, 但有一点是想通的, 即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存在永久性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归纳和说明:

2.1 旅游必须以“乡村性”为依托

即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旅游者对农耕文化或乡村文化的了解意愿和深深的向往之上, 通过对乡村的建筑、民俗等来实现其旅游的目的。

2.2 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与乡土文化是乡村性的三大载体, 尤其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进行乡村旅游的内核, 田园风光、村落景观是乡土文化的外在体现。只有三者的统一结合才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乡村的魅力所在。

2.3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做到:

小规模经营、由当地人所有、社区参与、保持文化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开发乡村旅游并实现其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可见,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具体的活动场所,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状况、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三者合而为一进行旅游开发, 其基本形式是依托城市周边地带的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 面向城市居民而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情民俗、领略风光自然和回归原始生态的最佳方式之一, 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乡村旅游的本质阐释

通过如上分析,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即是基于“乡村性”的“农耕文化”。具体来说, 要从以下方面把握:

1) 从地域的角度出发, 强调“乡村”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征, 即乡村旅游必须是在乡村的土地及地域范围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而非城市。

2) 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涉农资源, 即土生土长的村民、婚丧嫁娶等民俗、种植或养殖的劳作情形等。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 因此涉农资源的存在是乡村旅游开展的基石。乡村旅游资源的表现类型很多: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村落民居习俗以及与之相和谐的各种副业等, 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事物。如麦场文化, 金黄的麦秸垛、摊晒的新麦, 用麦秆编草帽辫的村妇村姑等, 类似的场景与情调构成一幅田园韵味极浓的农耕画面, 勾起游人浓浓的怀旧情感, 使其沉浸于陶渊明般的回归感慨之中。

3) 在经营上依靠的是当地居民。乡村旅游具有乡村的自然属性和文化特征, 具有相对浓郁的地方特色, 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可是是当地政府、企业投资人或者其他, 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让当地居民发挥其主人翁的态度和精神。只有充分依靠当地居民的经营, 才能使乡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充分突显, 才能使旅游者完全沉浸在“乡村”这一特定的旅游氛围中。

4) 从产业布局出发, 强调了其内容外延。开展乡村旅游, 不是单一的乡村居民的产业经济增加, 它会达到旅游企业、乡民和旅游者“三方共赢”的效果。

5) 从国际惯例出发, 强调了其体验需求。以乡村特有的活动内容为主, 旅游活动的设置要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因此, 乡村旅游是农村、农民、农业与旅游业四者结合的产物, 其强调的是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过程性, 具有自发、自助、小众的特色。因此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的乡村旅游应该会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

4 挖掘乡村文化,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独树一帜的乡村文化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和核心, 更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证。使乡村的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 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 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 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 强调天趣、闲趣、野趣, 倾力展现乡村魅力, 这对于在城市喧嚣中怠倦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也真正实现了城里人重返田野、回归乡村、找寻心灵慰藉的愿望, 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 2009 (2) :70-74.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 2006 (3) :12-19.

[3]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5.

[4]沈东生.安徽肖坑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41-43.

[5]吴权民.关于乡村旅游文化的思考和实践[J].乡村旅游, 2007 (12) :38-41.

[6]林绍华, 郑耀星.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6) :169-172.

篇9:有关乡村公路桥梁的建设技术分析

【关键词】 公路桥梁;建设技术;施工方法

1.引言

近年来各种大桥特大桥坍塌损毁的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地危害也引起了人们对桥梁安全的极大关注。但农村公路桥梁由于等级低通行车辆少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农村公路桥梁虽然一般规模较小但数量多服务的面积广,人数众一旦毁损对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行和货物运输等方面也会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其后果也不容小觑,因此对于当前农村公路桥梁建设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对于促进与规范我国当前农村地区桥梁建设很有意义。

2.桥梁基础开挖施工

施工准备:施工技术交底以及施工材料加工,机械设备(发电机、抽水泵、吊车、吊罐、各种小型机具等)、人员准备。

绕行旁道和明渠开挖:根据各座桥梁分布情况,在已有河流左右两侧选择适当的位置开挖导流渠,若有道路保通则在过渠部分埋设钢涵管(或集装箱)过流,埋设根数根据水流量确定,并能满足雨季过流要求。为防止堆渣导致边坡塌方,开挖料禁止直接堆卸在明渠(或旁道)两侧,用自卸汽车运输到弃渣场。导流明渠开挖坡比不小于1:1,底宽根据水流大小现场确定。

桥梁基础开挖:桥梁基础和导流明渠开挖采用ZX200-3型挖掘机配20T自卸汽车运输,为防止超挖,预留30cm采用人工进行开挖。基础开挖时,加强基础排水工作,防止渗水浸泡基础,在基础四周设置排水沟,将浸水引至集水坑内,集水坑分别设置在基坑上、下游或两侧,利用污水泵和潜水泵将水位降至地基基础以下。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为防止开挖边坡滑塌,可在基坑四周打设木桩,并在木桩后堆放砂袋,堆放高度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选用材质较好的木材作为抗滑桩,抗滑木桩采用反铲压入基础内,抗滑木桩打入基础后,再用小木条钉挡在靠边坡侧内,木条编钉好后,再人工堆码沙袋,沙袋堆放时要求木桩与边坡間填实。若在雨季进行施工,开挖前先根据天气预报情况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开挖,开挖结束后立即进行基础砼浇筑。

3.桥梁混凝土结构主体施工

3.1砼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桥梁结构体型,桥梁工程分桥墩和桥面两部分,桥墩分左右两侧分别进行施工,每个桥墩分层进行浇筑,分层厚度一般不得超过2.5m,对牛腿和两侧挡土墙特殊部位浇筑分层情况,应根据现场桥墩的高度进行调整,两侧挡土墙分层设置在侧墙起始位置,牛腿以下30cm左右分层,牛腿单独分一层进行浇筑,具体分层见分层示意图。基础开挖结束后,用手扶式振动碾碾压基础,使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再由测量队进行断面测量,并标识出垫层砼设计高程,然后进行垫层混凝土浇筑。垫层采用二级配混凝土(C150),搭设溜槽,搅拌车运输到溜槽接料斗入仓,浇筑时先用水将基础面浇湿润,保持混凝土的水分,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混凝土顶面高程按底板的设计轮廓线进行控制,采用人工平仓,平板振捣器振捣。

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为桥梁混凝土浇筑模板以组合钢模板和木模板现场拼装为主,以此满足混凝土结构要求。组合钢模板使用纵、横背楞均采用φ48钢管,组合钢模板型号为P3015、P2015和P1015,转角部位采用转角模板。木模板主要用于两侧挡土板的部位,主要采用3cm或5cm厚的木板进行加工,背楞可采用5×10cm枋木,模板采用φ12拉筋加固,模板支架采用φ48×3.5钢管搭设满堂架。

3.2钢筋施工

钢筋严格按设计图纸进行加工,并确保加工精度;加工好的钢筋编号分类存放、妥善保管,防止钢筋生锈。已加工好的钢筋采用自卸车从加工厂运至现场,人工下车,搬运过程中防止变形。钢筋的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漆污染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钢筋接头采用搭接方式连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d,搭接接头按设计图纸明确规定的部位进行,无设计要求时按规划要求进行,严禁在受力集中的部位搭接,同时受拉区的搭接接头不得超过钢筋截面的25%,受压区不得大于50%。钢筋严格按层次,由下往上分层安装,上下层钢筋对齐,钢筋层间净距符合设计要求,钢筋与模板间设置与结构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垫块以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3.3混凝土结构施工控制

按斜面分层薄层浇筑,连续推进一次成型的顺序施工。有序分层下料,下料时每次宜量少、层薄,堆集料不得高于50㎝,混凝土应随浇随平仓,不得堆积,若产生骨料堆积时,应用人工将其产到砂浆较多的部位,避免由此产生蜂窝麻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不合格的混凝土严禁入仓,如因故终止,并超过允许间隔时间且初凝时,应按工作缝处理。若能重塑,仍可继续浇筑混凝土,重塑的标准是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30s周围10cm内混凝土还能泛浆且不留孔洞为原则。

由于梁钢筋密集,需由中方人员现场指导劳务振捣工艺,加强砼振捣,梁和板采用每分钟不少于4500脉冲频率的φ50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捣固。振捣棒操作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分层浇筑时振捣棒插入下层50~100mm,每点振捣时间宜20~30s,砼停止下沉,不冒气泡、汽浆,表面平坦为宜。振捣棒可按直线行列移位或交错行列移位,移位距离宜为振动作用半径1~1.5倍。砼振捣时,应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它预埋件。砼应捣固密实,不漏振、欠振或过振。

T型梁顶板(含翼缘板)砼浇筑时,由两侧向中心进行。砼振捣先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再用平板振捣器平整,辅以人工压实抹平,意在其初凝前作拉毛处理。必须确保顶板砼层厚度,以及路拱成型,且梁顶面标高满足规范要求。

砼浇筑完成表面收桨后,及时覆盖养生。当砼终凝后,洒水养生,保持湿度,专人负责养护。要特别重视高温时砼的养护,在高温季节要避免已浇砼外露面受日晒,要加强洒水养护,在雨季内要加强支架基础的排水,防止河水浸泡基础,导致支撑架变形。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18h及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养护期一般为28天或监理工程师指示的天数。养护全过程应均匀不间断,养护期内应始终保持混凝土面湿润,不得出现干湿交替,严禁出现表面发白甚至干裂,高温时段的养护应从严控制。

4.结论

乡村公路桥梁在我国乡村的交通运输体系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加快乡村公路桥梁建设已成了必然趋势,如何使乡村公路桥梁的建设质量得到保证,就需要国家能够加大资金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乡村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监管作用,保证乡村公路桥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党士奇,李彦奇.农村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J].交通世界,2011(18):156-157.

[2]王勇军,高辉.农村公路桥梁现状分析及管养措施[J].山东交通科技,2012(5):70-72.

[3]施万满.农村公路桥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27-127.

篇10:关于乡村的美文欣赏:乡村喜宴

儿时嘴里常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人们常讲改革开放带来了好生活。以前的乡村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小洋房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乡村的变化很多,这些变化都是很让人欣慰的。

唯一不变的是,那淳朴的乡情。

这趟回乡有幸参加了堂哥家儿子的婚礼。看着哥嫂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真的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特别是堂嫂忙得不知吃饭,大家都在吃饭她还象个小蜜蜂似的转个不停,但脸上依然挂着幸福开心的笑容。

吃过无数的酒宴。现在大多数人都在酒店办席,图的是一个方便省事,可就多了点形式、少了点气氛。

我们乡村的酒宴那可是充满了浓浓的喜庆与乡情民风的。喜庆在鞭炮声中弥漫,祝福在酒杯中盛满。

最热闹的就数嫁娶了。村里不管谁家有喜事,都是村里的大事。一家办酒全村行动,左邻右舍、村上村下都会自发前来帮忙。嫂子、婶婶、姑娘们一边洗菜、洗碗、分拣食材,一边用动听的乡音拉着家常;后生们则帮无需厨师证的厨师劈柴生火,剁肉,忙得不亦乐乎;一部分年轻人带上乐队,一路吹吹打打去迎娶新娘,那叫一个热闹!

收礼记账的一般由村里年长的文化人登记人情往来的份子,图的不是钱财,是热闹喜庆;旁边的助手会把主人准备好的回礼一份一份地送到客人的手中。

来吃酒的都是远亲近邻,平时大家都各忙其事,也难得一聚,借着这喜庆的日子互相亲切的交谈着,拉着家长里短,显示出乡村的温馨、和睦与纯朴。

乡村的喜宴,是一份浓浓的乡情。

乡村的喜宴,是亲情温馨的回忆。

乡村的喜宴,品的是那熟悉的味道。

乡村的喜宴,吃的不是酒席,是幸福的模样!

篇11:乡村的美文

在第2次考试之后。再我们的再三央求下。班主任终于愿意“跟”我们一起出去游玩。那是一个梦的开始。

我们租一辆车。勉勉强强坐8,9个人,当然,老师们是“专车”一路上,女生们都在唱歌,不知道是不是在车里的回音效果,感觉很清澈,很好听,当然,那只是梦的插曲,一首动听而又宁静的歌。

我们很早就出发,太阳还没来得及爬起,我们就已经要出行。我所住的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所以早上整个世界看起来就像披着一层纱,那似云,似纱的,我们叫它“雾”,它很美,总有一天,它会变成“她”的,因为她美的羞涩,美的恬静,那不是一个正值华季的少女吗?

当车在飞速时,偶尔经过一个地方,它没有名字,我叫它“绕云阁”,那只是我们经过的公路下面的一片竹林,在早晨披着一件轻纱似的“雾衣”,蒙蒙胧胧,若隐若现,云雾将她包裹起来,那不正是一个害羞的小女孩,在舞弄着她的花衣,在朝你瞥瞥一笑,这是梦的主旋律,当同学们的歌声再次响起时,优美的歌曲伴随着蒙蒙的雨雾,在这竹林,美不单单在外,在视觉,而是震撼,我们每个人都被震撼,因为在拿所谓的乡村,难道就没有比五岳更雄,比石牛更怪的吗?

篇12:乡村的美文

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下面是乡村的美文,请参考!

【篇一:乡村晚霞】

我虽然生活在小城镇,但对乡村的美景我却情有独钟,若你想知道她到底有多美,且听我描述给你听。与城镇相比乡村自然景观就是最好的风景名胜,这些自然景观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它的美绝对远远胜于人造景观。暑期我回到父亲的老家乡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美妙又灿烂的晚霞成为乡村美景中的姣姣者。

当人们吃过晚饭,热气还没有消退,傍晚的霞光已经占据半个天空,一半微蓝,一半微红,像调皮娃娃的脸,显得那么可爱,院坝里,几个孩子在嬉戏,那稚嫩的嬉笑声让太阳羞得更红,射出千缕红巾,盖在稻田上,让它显得更粒粒饱满。

太阳逐渐西沉,耀眼的光束躲进连绵的山峰里,它将山的边缘染成赤红色,像是山顶上烧起的火焰。太阳的余辉从山峦的两旁射出来,照在树林里,树林成一堵燃烧着的赤壁,映在各家门墙上,被映成一道道别有的黄金满地图案,色彩斑斓的装饰,照在房子上,让它显得更金碧辉煌。

太阳的光芒逐渐淡去,在天空中只剩下一个粉红的圆,好似一张胖胖的娃娃脸。那些被阳光照射过的事物,又变回原来的模样,稻子又垂下头,打闹嬉戏的孩子回家去,树林又恢复平静,这就意识又一个宁静夜晚的来临。

终于,太阳落下,渐渐地,大地开始黑暗,直到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最早出现的启明星悄悄的爬上那高高枝头,闪烁出夺目的光芒,草丛中的知与晚风合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让劳累一天的人们酣然进入梦乡。

平凡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人们却等待着明天那初升的太阳,等待明晚那美丽灿烂的霞光。

【篇二:美丽的乡村】

乡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是一道绚烂的彩虹,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更是农民伯伯绽开笑容的地方。

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远离城市的喧嚣,踏入乡村的幽静,泥士里散发一阵阵芳香。一阵风吹过,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路旁,长着许多美丽的小花,绿色的小草。看啊!那几棵美丽的野蔷薇下张开粉色的笑脸朝你乐呢!有的不是紧紧合拢的花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棵棵桑树正挺拔地站着,像一位位绿色的士兵守护着那美丽的田园。在翠绿的叶子之间,夹着似玛瑙的桑果,它们好像不愿意让人看见似的,都躲在叶子妈妈的后面。还有那些叫不出来名子的花草树木,把路点缀得漂漂亮亮的。

大片大片的田野一望无际。那一片片麦田里,麦子姑娘们正向我们招手呢!她们有的金灿灿的,有的绿中带黄。风儿轻轻吹过,便掀起一层层麦浪花,送来淡淡的麦香,我似乎看见一派丰收的景象。

一块块秧苗地里,到处都是一片片绿色的,像一块绿色的地毯。青蛙在田里“呱呱”地叫着,显得那么和谐。

这里最特别的要数乡下人家的房屋,房屋稀稀疏疏,各不相连,房屋被树木遮挡着,只露出红色的房顶,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呢!

不知不觉,我们走进一户乡下人家,农家房子可不像城市的那高大,只是三层的小洋房,院子里长着玉兰树,樱桃树,桂树,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子的树,美丽极。一辆拖拉机停在院里,它在丰收时可就派上大用场!好一派乡村的景象。

乡村的生活,没有城市的嘈杂,我赞美你,美丽的乡村!

【篇三:乡村秋景】

我住在乡村,家乡四季的景色都很迷人,但我独独对独特的秋日美景有一份不舍得情怀。

不知不觉,蝉鸣声儿淡,枫叶儿红,稻儿熟。哦,秋天到。

乡村秋日的山上,满是秋的报信员--似血的枫叶。有地躺在地上倾听大地母亲诉说历史;有的随风飞舞,犹如一群红蝴蝶在与清风嬉戏;还有的站在树梢上,望远方。山儿披上它们组成的巨大红纱衣,别具韵味。微风拂过,红纱衣也与风儿互相迎合---舞动起来。如此美景,怎不叫人陶醉?

秋波澹澹。成就秋水的是它的冰冷与清澈。说它冷,那可不亚于冬的统治者--雪。你就是沾上一点,也叫你哆嗦几下。他的清澈便更为独一无二。经常是站在河岸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在河底游动的小鱼、小虾。这个秋水真是叫人又恨又爱!

在乡下,秋天是最忙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收稻。也许正是因为那份忙,使秋日更为的独特。田野里弥漫着稻子成熟的芳香。随处可见正在割稻的农民,豆大的汗珠顺着农民们早已被烈日烤的黝黑的脸颊上流过,湿透衣衫,可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割。打稻场上,“哒哒哒”的打稻机声经久不息,震耳欲聋,似乎在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一筐筐金黄色的稻谷从打稻机后不断的运出,主人早已笑得合不拢嘴。越干越有劲,似乎下定决心明年还要打出更多的稻谷。这一筐筐稻谷伴着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与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为这张秋景图缀上最美的图案,最妙的点睛之笔!

山、水、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融合汇聚成这独特的秋日美景!

【篇四:乡村美景】

乡村的景色,是那样美丽;乡村的环境,是那样宁静。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拥挤的高楼,乡村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

乡村的天空永远是澄澈的。仰头一望,天空是那么湛蓝,那么透明。偶尔飘过几片棉花糖般的白云,让人心旷神怡。早晨,一轮圆日从空中升起,犹如一个火红的大圆盘;到中午,太阳变成浅黄色,既不耀眼,也不黯淡,即使抬头去看,也不会伤到眼睛;傍晚,太阳挂在西天,染红周围的云彩,灿烂极,这可是难得一见的景观啊!乡村的天空,永远纯净。

路边是一座座小平房,土黄的砖,暗红的瓦,灰色的门窗,袅袅的炊烟,尽管它们朴实无华,但却有种独特的美。房前屋后,栽几株花。春天,桃花开,粉红一片,那么烂漫;五月,石榴花绽放,像一团一团的火焰,漂亮极。偶尔有几朵美人蕉开放,红的、黄的、橙的、那么鲜艳,那么生动,透着几分喜气。院子里,牵牛花攀上竹竿,吹起小喇叭。

田野里,白菜绿油油的,看上去很嫩;南瓜呈金黄色,一个个十分结实;豌豆是青绿一片……整个田野一片丰收在望……

家禽、牲畜,村里多多少少会养一些。仰首挺胸的鸡,游戏水中的鸭,一摇一摆的鹅,或在场地上走,或在小河里游,欢快得很。肥头大耳的猪,浑身绒毛的羊,勤劳老实的牛,或居住圈中,或放养山坡,好不自在。

若抬头仰望,还会瞧见几只麻雀在空中飞行,有时会停在屋顶上,东张西望,然后“叽叽喳喳”叫一阵儿,又飞起来。那是多么可爱啊!

村边有一条小溪,到炎炎夏日,便会有一群泥鳅似的孩子钻进水里游泳,嬉戏,不时传出一阵欢叫……

乡村,永远是那么美好。

【篇五:乡村见闻】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妈妈带我到姥姥家去贺节。

姥姥家在农村。

那可不是一般的农村,宽宽的马路,明亮的路灯。马路两旁的小花小草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新农村。”还有那美丽的小花园、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男孩子们喜欢的篮球场。一排排的楼房,清波荡漾的人工湖,村边那经常有小鸭子的小河。当然,少不繁华的农贸市场,那里面可有我最爱吃的meat。

我吃完饭,就随表哥来到村边的小河畔玩耍。

可是,我到那里一瞧,咦?小河怎么变成如此模样?垃圾覆盖小河那美丽可爱的容貌。小河变得丑丑的,臭臭的:河水变得乌黑乌黑的,散发出一种令人恶心的气味。

嗯?这些污水从何地来的?

带着疑问,我叫上哥哥,沿着河岸,终于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小河的上游,有一家大工厂。那众多黑黑浓浓的污水产地,就是这座工厂。

望着小河,我不禁流下同情、无奈的泪水。

无奈之下,我只好回到姥姥门前玩。但是怎么也玩不痛快。

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场地太小;还有一个原因最重要,那就是在姥姥家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工厂。工厂里光那些大罐子上上下下得有二十多米高吧。

无数的大罐子里面窜出许多黄黄的废气,臭气冲鼻,像正在狞笑的魔鬼,撕破天空那美丽的外衣。

天空中下着小雨,啊,那可是天空在伤心哭泣呀!

今天是母亲节,地球是人们共同的母亲。地球的孩子们,别再让母亲哭泣,让我们每人伸出一双手,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吧!

【篇六:乡村生活】

在乡村,有美丽如画的风景,绿油油的其中一个小伙伴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升高网罩住知,当知在网里扑闪着翅膀乱作一团时,我们迅速降低网的高度,直到可以用手摸到为止,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快速把手伸进去,捉住知高山和田地,还有一箩筐的游戏和趣事。

在奶奶家,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捉知和打核桃。但我还是偏爱捉知。

在盛夏的时候,捉知是最好不过的。这时候,奶奶家后面的小树林里,知成群地在“知,知”的叫个不停。好像在大声喊,真热,真热。在一棵树就可以发现好几只。

我和小伙伴们每天下午带上自制的小网去捉知。这种网的特别之处就是,网系在一根很长的木条端头。因为乡村的树木长得很高,要不就捉不到树木高处的知。我们几个分头行动,开始大范围的搜捕,不管男女老少,一个不放的,统统赶尽杀绝。

当我们其中一个发现目标时,就把小伙伴招呼到一起。其中一个小伙伴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升高网罩住知,当知在网里扑闪着翅膀乱作一团时,我们迅速降低网的高度,直到可以用手摸到为止,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快速把手伸进去,捉住知。我们再用随身带的细绳,套住知的头拉着让它飞。接着继续搜捕,大家一起玩,最后一人拉一只,比赛看谁的飞的最快。

玩累,我们就直接躺在松软舒服的绿草地上休息,看着蔚蓝的天空,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着我们的脸庞,那时光真美好。

乡村的生活真美好!那欢乐地笑声、叫声还回荡在耳畔,那浓绿的树林还呈现在眼前,美好地乡村生活真让人留恋。

【篇七:快乐暑假乡村行】

暑假快过一半,我们准备去乡下割禾。

在回乡下的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兴奋极。田野里,大部分的禾已经割完,成绿油油的一片,只依稀看到田里还有农民伯伯正忙着割禾,我想,农民伯伯们一定非常辛苦。

终于到乡下,我把早已在银行准备好的钱给爷爷奶奶,因为爷爷奶奶老,没钱,我应该要给他们一些钱,爷爷奶奶笑哈哈,都夸我是孝顺的好孩子。第二天,爷爷奶奶告诉我禾已经割完,我们只能去拔秧。在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谈话,外面的空气真是沁人心脾,五颜六色的花儿,碧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木,真像绿色的海洋,也像毛茸茸的地毯。一阵风吹来,树儿摇摇摆摆,在向我们招手,好像要说:“欢迎你们的到来!”一段弯弯曲曲的小路旁,肥胖胖的玉米挂满枝头,在向我们点头,才开花的花生在向我们微笑。走过一段崎岖的小路,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第一次踩在湿漉漉的田埂上,真舒服啊!看见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一骨碌滚落下来,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来到一块秧田,开始拔秧。踩到松软的泥里,感觉真舒服。爸爸教我们拔秧时,不要把秧折弯,左手拿秧,右手拔秧。捆秧。洗秧。我按着爸爸说的去做,还真是像模像样。过几天,我们去插秧。爷爷告诉我,插秧时,横排竖排要对齐。我按着爷爷说的去做,果然插得很漂亮。

通过体会,我感受到农民伯伯一定非常辛苦,他们真是伟大的啊!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向农民伯伯一样非常辛苦!

【篇八:乡村的歌声】

那是在一个烟雨缭绕的春天,江南总是弥漫着雨雾。只是水气的那种感觉。一种很温馨与恬静的氛围。让人愿驻足,不忍离去。

在第2次考试之后。再我们的再三央求下。班主任终于愿意“跟”我们一起出去游玩。那是一个梦的开始。

我们租一辆车。勉勉强强坐8,9个人,当然,老师们是“专车”一路上,女生们都在唱歌,不知道是不是在车里的回音效果,感觉很清澈,很好听,当然,那只是梦的插曲,一首动听而又宁静的歌。

我们很早就出发,太阳还没来得及爬起,我们就已经要出行。我所住的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所以早上整个世界看起来就像披着一层纱,那似云,似纱的,我们叫它“雾”,它很美,总有一天,它会变成“她”的,因为她美的羞涩,美的恬静,那不是一个正值华季的少女吗?

当车在飞速时,偶尔经过一个地方,它没有名字,我叫它“绕云阁”,那只是我们经过的公路下面的一片竹林,在早晨披着一件轻纱似的“雾衣”,蒙蒙胧胧,若隐若现,云雾将她包裹起来,那不正是一个害羞的小女孩,在舞弄着她的花衣,在朝你瞥瞥一笑,这是梦的主旋律,当同学们的歌声再次响起时,优美的歌曲伴随着蒙蒙的雨雾,在这竹林,美不单单在外,在视觉,而是震撼,我们每个人都被震撼,因为在拿所谓的乡村,难道就没有比五岳更雄,比石牛更怪的吗?

篇13:豫东乡村与湘北乡村的景观差异

1 两地乡村庭院格局差异

1.1 豫东乡村庭院格局

豫东地区乡村庭院地基格局多为规则的长方形, 东西进深稍小于南北进深。豫东乡村民居建筑布局呈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其中以二合院和三合院最为常见, 单排只有几间主房的院子和四合院的建造形式也不少见。豫东地区乡村主建筑布局一般为坐南朝北, 院落为前庭, 四周设有较高的砖头垒砌的围墙。豫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豫东乡村建筑是否为合院及庭院大门的朝向, 大门多数设计在院落的西南角、东南角或正南方稍微往东、西偏斜的地方, 以不与堂屋门口相对应为标准。

2 湘北乡村庭院格局

湘北地区乡村庭院地基格局并不讲求方正, 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甚至不规则形。多数人家都没真正意义上的庭院, 一般都有用墙壁围合小面积的前庭或后庭, 面积大小一般相当于豫东乡村前庭面积的1/4, 常被放置一些不常用的生活杂物, 也稍微种植几株植物。因为庭院没有建造围墙, 所以, 湘北乡村居民主建筑的客厅门一般直接面朝大街, 且与大街之间的缓冲地带较短。湘北民居主建筑的朝向一般而言也是坐北朝南的, 但也有不少别的朝向。建筑内部格局多不是单进式的, 这点和豫东地区传统建筑布局的完全单进式正好相反。

3 两地庭院群落分布差异

3.1 豫东乡村庭院群落分布

豫东乡村庭院群落以集聚的村落形式呈现, 从小规模的十几户人家到大规模的百来户人家不等, 且一个村庄挨着一个村庄, 远远看上去有村庄的地方直接挡住了一方视线, 而没有村庄的地方完全一马平川。传统的乡村宅基地是经政府统一划分的, 它的单位规格是东西宽15m、南北长16.67m, 整体呈长方形, 沿南、北十字街道两户人家相毗邻而建。就道路来说, 与村庄外主干道相接的道路一般来说要宽于其它道路, 但以能并排通过2辆农用车辆为底线。

3.2 湘北乡村庭院群落分布

典型的水乡把湘北地区的土地分割为小块地形, 这种地理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庭院群落的规模。湘北的村庄是分散的, 庭院也是分散的。仅从村庄的辐射面积来看, 湘北地区的村落要比豫东地区的村落占地面积大, 但人口和户数却少很多。

4 两地植物景观差异

4.1 豫东乡村植物景观

豫东乡村景观公共空间中最常栽种的树木有杨树、桐树、柳树、榆树、楸树等, 其中以杨树最为多见。庭院景观中最常栽种的树木为果树, 如柿子树、桃树、石榴树、枣树、李子树等。另外, 在豫东乡村庭院中常常会栽种一些季节性蔬菜, 如黄瓜、冬瓜、丝瓜、南瓜、西红柿、菠菜、上海青、蒜苗等。公共空间中枝繁叶茂的杨树使豫东乡村在远观的视觉上很有错落感, 掩映于树木之中的建筑被柔化之后, 增加了不少美感, 走在树木之下能给人一种宁静、安全之感。庭院植物是庭院景观的重要看点, 一般人家在种植庭院植物时除了考虑光照、水源等条件外, 就是考虑植物的生长姿态是否能够美化庭院空间。

4.2 湘北乡村植物景观

湘北地区虽然空气较为适宜, 但土壤质量与豫东地区相比稍差, 所以, 该地区种植的植物种类不如豫东地区的丰富。湘北地区庭院环境中生长最多的树木为樟树和杉树, 庭院植物中多种植桔树、栀子花等, 乡村小道边种植有很多的杉树, 杉树挺拔、向上的崇高感为乡村增加了不少美感。除杉树外, 湘北地区种植的植物植株多为低矮型。失去了视线的遮挡, 青翠的植物和灵秀的建筑几乎可以完全倒影在池水之中, 很有美感。

摘要:不同地域的乡村景观设计, 因地域、气候、居民心理及政府政策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地处平原地带的豫东乡村与地处水乡地带的湘北乡村, 不管是在植物种植、庭院格局, 还是乡村群落等都有不同之处。对这些差异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在新农村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地域特色。

关键词:豫东乡村,湘北乡村,景观设计,差异

参考文献

[1] 代琛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 张光明.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篇14:有关乡村的美文:独特——乡村

关键词:乡村;文化危机;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D69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13—02

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呈现出全面颓废的态势,乡村经济破产,基层社会整合失序,乡村文化调节功能弱化,“无论从哪一方面看——社会方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都是一点生气也没有,简直可以说死了一半或一多半”[1],整个乡村陷入了全面的社会生态危机,其波及面之大、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使整个乡村社会几至陷入了恶性循环。

一、乡村文化危机

清末以来的新教育运动无论是模仿日本,还是参照美国,均以模仿甚至抄袭西方工业社会的教育制度为其特征。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种从异国他乡移植过来的新教育体制在中国实施后,出现了许多弊端。陶行知在当时就看出了这些弊端:“我国兴学以来,最初仿效泰西,继而学习日本,民国四年取法德国,近年特生美国热,都非健全的趋向。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2]欧美国家的现代教育血液输入到中国乡村社会肌体内,产生了排异反应,导致了当时乡村社会的文化危机,整个乡村社会的文化教育几尽瘫痪。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社会的教育和城市相比相差甚远。中等以上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的孩童小学毕业后很难进入中等学校学习,农村中的文盲半文盲人数庞大,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更少。广大民众对学校教育仍持有怀疑的态度,新教育在乡村社会很难推行,私塾还有一定的市场。尽管国家在用强制手段把欧美的近代教育模式嵌入乡村社会,欲在与工业文明尚无多大瓜葛的乡土社会塑造一套与近代社会合拍的新文化系统。然而,外在的强制力量还无法把传统的教育与乡土社会分离开来,私塾等旧的教育模式在乡土社会中以其独有的隐性方式顽强地存活。

在乡土社会中,私塾在国家的强力下仍得以生存的动力源自草根社会民众的心理认同,这种认同感固与传统的习惯性不无关联,但更应归功于旧式教育与乡村文化经过长期的磨合而形成的和谐共融性。换言之,旧式教育模式所富涵的许多乡土文化认同的有价值的文化因子使其不失去存在的依据,与外来的新式教育模式相较,在乡土文化的土壤中极具适应性。新式教育虽然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推行,但在具体的时空中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乡土文化的气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新式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与乡村实际不符。对此时人有深切的体会:“现在的农村小学课程,太觉深泛,不切实际生活,应教的不较,不教的反而去死教。”[3]遂有论者感叹道:“村民认为(学校教材)不若四书五经有用,非四书五经适合于学校教材,实为学校取材不适合于当地情形。”[4]

二是新式的乡村教育与乡村需求相背离。“小学毕业生,在社会上办事,每不能游刃有余,甚至家庭社会常用之便条帐簿不能做。”[5]此论述虽不能完全反应当时乡村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但至少从某种程度折射出了当时乡村新式教育的实际效果与乡村需求的背离。关于当时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与社会背离,费孝通也有所论及:“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一是他们并没有利用新的知识去改良传统社会,一是产生了一批寄生性的‘团阀’阶层,既不能从生产中去获取生活,只有用权势去获取财富了。从这方面说,现在这种教育不但没有做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任务,反而发生了一种副作用,成了吸收乡间人才外出的机构,有点像‘采矿’,损失了乡土社会。”[6]

三是乡村教师的都市化使其难以融入乡村。十年兴学,学堂是由诏书推广的,由诏书推广的学堂同时又按诏书分布:“着各省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7]而后,县城、府城、省城便成为了新学堂的汇集之地。这个过程使教育的重心移到了城市之中,并顺着由高到低的等序向大城市归趋。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回到乡土社会中去。知识分子与乡村社会的疏离,使得他们仅仅“见闻限于通都大邑”,仅仅“熟视过东洋的工业社会”,“而广大的中国社会对于他们却是谜样的模糊”[8]。

新式教育无法在乡村真正确立,旧式教育的功能亦处于失常状态,乡村文化调节机制失效,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态失衡,乡村的文化教育陷入了危机之中。正如有的学者研究表明:“自新政以后,农村社会生态就已经开始破坏了,这种破坏,并不止于旧教育的毁去,新教育的不来,而是农村社会礼俗、社会规则和行为方式的紊乱。农村丧失了原有的调节机制,无法完成固有的循环和运转。民国以来虽然乡村的风俗还在延续,但灵魂却已丧失,日见纷乱和无序,乡村的组织,从宗族到乡社,无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农村至少在文化层次上,已经陷入了现代化变革的深渊。”[9]

二、乡村文化危机下的教育思想

面对如此严重的乡村危机,当时不少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在思考中国乡村的出路,抱着“振兴农业”、“拯救农村”的强烈愿望,纷纷走出“象牙塔”,离开大城市,放弃城市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深入农村,进行乡村改革和乡村建设实验,以复兴日趋衰落的乡村社会,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思潮。

乡村建设知识分子大体上都设想通过平民或民众教育入手,谋求乡村的全面改造与建设,试图最终解决他们各自所看到的乡村问题。因他们对乡村社会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见解不一,提出了不同的解决乡村危机的途径。梁漱溟本其多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认为当时的乡村危机的问题所在是“文化失调”,试图通过儒学的复兴,来拯救当时的乡村危机。粱漱溟认为,中国的各种问题——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都不过是根本的文化危机的具体表现,乡村建设必须是一个文化运动而不是政治运动。西方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和崩溃造成了当时的乡村危机。他曾指出:“中国人既与西洋人见面之后,中国文化便发生了变化。自维新变法一直到现在,其中有好几次变化,有好些地方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三年一变,二年一变,孙猴子有七十二变,中国人变得也和他差不多了。——旧的玩儿几乎通统变化得没有了!中国乡村就在这一变再变七十二变中被破坏了。”[10]

晏阳初认为当时中国乡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私”四大病害。1933年他在《中华平民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中写道:“在定县,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农村问题是千头万绪。从这些问题中,我们认定了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这四大基本问题可以用四个大字来代表它,所谓愚、贫、弱、私。”[11]陶行知认为当时乡村的主要问题是乡村教育的瘫痪,进而主张“乡村学校做改造农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试图通过乡村教育来解決当时的乡村危机,决心“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12]。

三、乡村文化危机下的乡村教育实践

基于各自对乡村危机的不同认识,知识分子全面开始了自己的乡村建设实验,粱漱溟在广东、山东、河南进行了其乡村建设的实验,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推广平民教育展开其乡村建设,陶行知则在南京郊外创办晓庄师范学校,黄炎培在江苏昆山实施职业教育的实验等。有学者指出:“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13]关于这次乡村建设,已超出了本文的论述范围,故在此不作具体叙述。笔者试图说明的是,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属于当时的乡村建设实践之一,作为当时年轻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陶行知意识到当时的乡村危机,并积极寻求解决危机的路径。当时的知识分子结合对社会现实反省自己的角色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到当时中国的问题在“乡村”,并积极投身到乡村中去,试图通过乡村的改造来改造整个中国。正如美国知名女作家赛珍珠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为林语堂的《中国人》英文版作序所言:“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人民。他们发现在农村小镇、小村庄里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的生活,所幸的是还保持着自己的特点,未曾被那个曾经使他们自己生活变得不健康起来的现代主义所侵蚀。他们开始为自己国家有这样一个宏伟而坚定的基础而感到高兴,并急切把它变为新的鼓舞力量。”[14]

参考文献:

[1]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方法[J].东方杂志(第24卷60号):5-13.

[2]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3.

[3]江问渔.乡村教育[J].中华教育界,1930:4.

[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40.

[5]缪序宾.乡村小学之缺点及其病原之补救法[J].中华教育界,1924:4.

[6]费孝通.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卷4)[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59.

[7]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20.

[8]东方杂志[J].(第27卷第6号):70.

[9]张鸣.教育视野下的乡村世界——由“新政”谈起[J].浙江社会科学,2003:3.

[10]粱漱溟全集(卷1)[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607-608.

[11]晏阳初全集(卷1)[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47.

[12]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3.

[13]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6:2.

[14]林语堂.吾国吾民(英文版)(序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6.

上一篇:信息技术培训新闻稿 徐 丽下一篇:关于严禁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