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2024-09-08

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篇1: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1及练习七1、2、3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引入

[教师:这是小明的家(比较凌乱),你看,小明正在找自己的帽子,可怎么也找不到,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我们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吧。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利用课间帮助小明逐一归类、整理成整洁的房间。

教师:小明再找帽子能很快找到吗?怎么找?

教师:为什么这次很快找到了?]

小结:刚才我们所做的就是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类与整理。师板题 分类与整理。

2、感知分类

出示例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师问: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3、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讨论汇报

[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板演分法。

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当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动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那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成像方式的特点。]

①边数边画;②先分,再数一数; ③图和数相结合。

(2)还可以怎么分?

[按颜色分类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

学生分组活动后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讨论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小结

[教师: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在汇报第2题时,可让学生回答: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继续推在同一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与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 颜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进行统一标准下的分类整理,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学生用不同的计数方法进行了统计,我引导学生对计数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而体会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孩子们可以用边数边画、先分再数、图数结合的方式呈现统计的结果,最终学生发现了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分类的结果相同。

篇2: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在课的一开始,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开始,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游乐园里什么东西最多?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然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

从情境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统计)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分类的学习目的。情境和小精灵的话揭示了分类的含义,同时给出了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形状)。最重要的是同时揭示了分类的目的计数,从而体现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而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幻灯片上,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小组讨论的方向。最后,以汇报讨论结果结合多媒体呈现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迁移到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中,以我们班的同学为例,想一想,可以将你所在的小组成员怎么分类?这个问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在此同时给孩子以独立探索的空间,用自己的方法去统计,到学生完成了统计图之后我便问他们:“统计图各是按什么分类标准来统计的?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知识得到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篇3: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分级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所应掌握技能的最基本要求,国内各大高校无一例外都纷纷开设了各类计算机课程。但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面临着本身具有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事业单位需求脱节严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应对,从而培养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呢?

我校根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办学要求,于2006年5月成立了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从2006级新生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然后进入后3年的专业课学习。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对大一新生的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进行分级教学和集中管理,这一举措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一年级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分级分类教学的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6月24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2],它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有了科学的界定,对其作用有了理性的认识,并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学基础课程地位和白皮书中阐明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高校也根据此意见要求,迅速响应,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我校调整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3]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社会与职业道德此外增加了数据库、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新内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然而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仍然较大: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过计算机应用知识,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软件的使用,上网聊天、收发Emai等;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可能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种客观地区差异造成的学生起点水平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统筹安排。

2)不同学科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要求不一样: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这种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

我校学科专业众多,文、史、哲、经、管、理、工、农、医等。其中每门学科专业对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所作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最后的考试也是采取全校统考的形式。这样往往只是完成了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把课程教学与其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鉴于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故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领域和层次,编写相应的教材。

3)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未起到“以考促学”的目的:成绩考核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方式会妨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实行全校统考,考教分离。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以理论考试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考试水平,但不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2 大一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实施策略

我校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两门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事实证明,分级教学模式在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理配置师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此我们也可以考虑启用非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体制。

2.1 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类分级

为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的原则,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成绩排名居专业前20%的学生,允许重新选择专业,实施专业分流。

考虑到我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20%的学生可以在学完大一课程以后重新选择专业。一个可行的方案,即按照大文科(包括文、教、史、哲、经、管、法)和大理科(理、工、农、医)的方案来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

对入校新生采取考核制度,在考试中根据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科专业不同要求将新生分为A班(提高班)和B班(基础班)。这样就可以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层次出发,不同等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虑到实际情况,同一大类中每个班的学生仍然可以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该有所不同。

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级只是我们根据学生参加考试后由老师确定的级别,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提高班的同学可以选择到基础班学习。

对于同一个教学班,学生能力相近,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师课堂教学能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A班还是B班的同学都能适应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此外,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做一些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开设选修课,选出专门的选修老师给以特别性的指导上机,这样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给学生设置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个难度稍高的课题,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使其以前所学的浅显内容得到深化,所以这个环节对于培养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2.2 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白皮书”附件《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4,5,6]中建议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由于各专业所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同,建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1+X”的方案,其中1指大学计算机基础,X为若干门先修课程。

仅针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内容涉及面广,头绪繁杂,教学难度大。如何根据不同类别层次来取舍教材的内容?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

我们可以据此来制订不同类别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计算机基础中的实验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突出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培养。它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深化和补充。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通过计算机实验课程评价体系能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指导实验教学、有效反馈教学信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保证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去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科和理科也是要分开成两个层次进行:

1)文科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精神,设置几个难度接近于教材中的例子。例如,Word论文综合排版、Excel制作学生成绩表并进行分析、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完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成果并进行指正,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理科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对比较难规模比较大的任务,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维护,网络的基本维护、网线制作、“网页三剑客”网页制作等,这个阶段需要学生自觉地花较多的课外时间去查资料,这也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最高任务阶段。

教师可以将此阶段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该课程期末成绩的一个重要的论据,以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该项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不同的阶段,根据分类分级教学的要求内容来设计编写相关的实验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内容。让每次的实验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操作性强。

2.4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上述的分级教学的模式下,配置利用好网络资源,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即使在分级的情况下,编在同一个班的同学的学习情况也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但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专业分出A、B、C、D……班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把一些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课堂作业等)发布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和问题解答。

这种方式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5 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计算机协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软件操作培训等讲座;组织参加国家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成长。

2.6 改革成绩评价方式

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有效尝试的思路是实行“过程监控”,也就是说加重对平时“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除了包括常规的考勤、小作业以外,还要加上阶段性的上机测试,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一章可以进行打字练习,考核学生打字的速度和准确度;在Office一章中可以设置Word文档排版上机测试、Excel表格测试、PowerPoint演示文稿测试等三次考核。这样,在实验课上网玩游戏聊天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学生的成绩有据可查,平时每次考核的情况一清二楚,避免了平时成绩送“人情分”的情况,而且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还是值得的。图1、图2、图3是在我校某教学班级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进行试验,得到的结果。

从图3可以发现,学生最终的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分布情况大体是一致的。

3 总结

考虑到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每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这一点上,所有的高校都是一致的。大学教学研究不断开展和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我们充分认识,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地探讨教学规律,并将各种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

[3]杜友福.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冯博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大会报告,2005.

篇4: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分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要非常重视起始课堂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使学生学习的心能被聚焦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在课前跟附近的商店或超市了解货物分类摆放状况,并带学生去那里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让他们观察那里各种商品的摆放情况。使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分类。接着,在讲分类的第一课时前,用多媒体展示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观察调整,使他们感知分类的必要和作用,这就为新课的引入做了有效的铺垫。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设定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愉悦的情绪。如“分类”教学的第一课时操作活动前,我鼓励学生说:“你们想当一名售货员吗?那好,这纸袋中有许多商品(自制图片),请你们四人合作,把这些商品倒出来,先分一分类,看看怎么分?再摆一摆,怎样摆合理?如果满意了,就把背面的双面胶纸撕下来,贴在纸货架上,撕下来的小纸片仍放回纸袋里,注意环境的清洁。看看哪组设计的货架美观,哪组合作得愉快。”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操作活动之中。

第一课时,从整理商店(或超市)商品入手,接着小组合作分类摆放,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分类现象,顿时学生头脑中会产生他们接触过的种种感性材料。他们争先恐后地举出了丰富多彩的实例,如厨房里碗、筷的摆放(按大、小碗),衣架上衣物的放置(季节衣裤、内外衣)。第二课时,我设计以分铅笔引入新课,形式新颖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参加与操作,别具匠心。学生拿着不同色、不同形、不同构造的铅笔自由想象,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孩子都打开了各自的思维闸门,他们那不同的分法(按颜色、有棱无棱、削用还是未削用、有橡皮与无橡皮、型号相同还是不同等),远远超出了我课前的想象和预设。两节课都能在一上课就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形成了愉悦的学习心态,表现出全班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样的组织引导,环环紧扣,通过创设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

二、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结合相关情境,让学生实际参与操作、探究、发现和总结,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主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爱学习、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重要的教育引导手段。“分类”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学生展开想象动口说出、动手分成,让学生参与在丰富的易懂易操作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体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爱上数学学科。因此,课前我制作了大量的学具:有不同彩色塑料纸做的圆、苹果、鲜花;收集的各种色彩的(棒棒糖的)小棒;有文具类、球类、水果类、蔬菜类等图片。然后将这些“物品”混合后放在若干个纸袋中,这就是学具袋,先给学生提出要求并分发到学生手中。在小组活动开始时,当学生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物品”,情绪急切又自信,在我的引导下,在组长的带领下埋头进入了分、摆、贴的操作活动之中。课堂气氛活跃有秩序,偶尔有争吵声、笑声,也有激烈争论的学习活动。此时,我出现在他们中间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组的活动吗?”他们迫切地需要我帮他们解决有难度的争论。就这样通过我的参与引导,使他们正确感悟了“分类”的真正含义。

“分类”的第二课时比第一课时难度大。第一课时只需要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掌握单一分类标准即可,而第二课时则是同类物品按不同标准分类。因为标准较多,学生有时不易把握,我便同样准备了多样的感性材料。如:鲜花类就有颜色和朵数之分;都是塑料做的同样大小的圆,但颜色不同;都是吃糖用过的小棒棒,但色不同、粗细不同;都是球,但大小不同等等。这些“物品”在教学活动中都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在展示台上。可见学生观察、操作分类的过程,正是对“分类”这一概念进一步加深理解的过程。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既加深了想象和理解能力,又提高了掌握分类标准和运用标准分类的能力。最后将学生“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还能激发学生审美、赏美的情趣。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要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们教学面对着一个个“独生子”学生,自私、以我为中心是多数孩子的共同弱点。为此,在参与操作活动中我强调团结、互相帮助、合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意识;二是赋予学生发展潜力,发挥才能;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四是合作能传递出各种信息,包括学生的各种想法,能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五是“合作”开放式的交流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思路,在交流中能得到肯定或否定,培养学生虚心和求实的精神,使他们能在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合作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不甘落后于他人的学习兴趣。

“分类”教学活动中,我多次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式,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小组、同桌、男女)合作,达到了互相交流启发的目的。合作中除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还注重掌握各组的合作效果。如有的组讨论意见各说各的、各干各的,互不服气大吵起来;有的组分铅笔时就一人一半,自己分自己的;汇报时有的学生只想自己都说了,不让别人发言,强词夺理不给人家发言的机会。发现这些问题,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在纠正这些错误做法的同时,培养学生集体“作战”的意识,强化合作精神。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分类”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将学生带入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自己尝试、体会、理解分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向,而自己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通过参与式操作“分类”教学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分类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到数学有趣味,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生活需要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它是用得上的必学不可的科学。并且在学习中能享受到乐趣,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从而自然会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篇5:一年级下《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一年三班 暴捷

学习目标:

1、学会将自己手中的图形卡片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在生活中,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分类的方法整理自己的物品。学习重点:认识分类,学会分类方法。学习难点:理解什么叫做一类,如何分类。教学准备:气球卡片,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语文的课本中,我们有一节课是《动物乐园》,同学们,动物乐园里的动物多不多?那同学们,想去动物乐园里参观参观吗?

呀!可真巧!动物乐园里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我是勤劳小少年”的大比拼。今天参加比赛的有两名选手,分别是调皮的小猴子和可爱的小兔子,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做一次小评委好不好?

首先我们来参观一下小猴子的房间。呀!小猴子的房间可真乱啊!我们再去参观参观小兔子的房间吧。小兔子的房间可真整洁!那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场比赛哪位选手胜出了?好,那我们就给小兔子5颗星!同学们,小兔子的房间为什么会这么整洁啊?好,同学们,像小兔子这样做,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

那同学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分类的现象?(展示图片)比如垃圾分类,超市水果分类。同学们,你们看,分类可以使我们的房间更加整洁,可以使校园环境更加整洁、更加环保,还可以让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快速的找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同学们,你们说分类的作用大不大?

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学习《分类与整理》。

二、新课讲授:

1、创设情境,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出示气球图片。

问:你能将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样分?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简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提前给同学们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你喜欢的方式给这些气球分分类,然后把你分的结果简单地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分完之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3、教师观察、指导学生分类。

4、展示分类方法,肯定学生们的分类方法。

A.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把卡片分成一堆一堆的。(找学生自己叙述)B.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在黑板上展示教师提前贴好的象形统计图的作品。

提问: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你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在这张图的下面加一条横线,同学们注意,这里面的卡片都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摆列的。看来这一列他都是用来记录葫芦形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葫芦形,表示这一列都是记录葫芦形的气球。同样,另外两列我们在下面分别画上圆形和心形。好,同学们,像这样分类得到的图我们叫做象形统计图。C.展示数字记录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能看明白吗?(展示学生作品)

问:心形的气球有几个?葫芦型的气球有几个?

师:他是用一个数据表示这一列的数量,和图是对应的。对以上的分类方法都给予肯定。

5、小结

提问:同学们,那老师有疑问了,你看,都是这么多的气球,怎么同学们进行分类之后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呢?(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三、游戏闯关:

同学们,你们都学会了吗?小朋友们,你们表现的真棒!那快让我们进行游戏闯关吧!

1、在每行中不是同类的下面画对号。

2、快乐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同学们,你们答的可真快,那现在我们尝试着做一下这道题,请同学们把数学书打到第29页,我们一起把这些水果卡片分分类,同学们先自己完成(1)。老师观察指导。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做的都对了,请同学们坐好。刚才(1)是按照水果进行分类,(2)是按照卡片的形状分类,那我们(2)就作为今天的课后作业,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好吗?

五、解决实际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动物乐园的比赛吗?刚才老师说了,咱们都是小评委,那我们都认为顽皮的小猴子输了,小猴子他想让你们帮帮他,你们愿意帮助他吗?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呢?

指名回答。同学们,你们可真棒!希望同学们回到家中也能像帮助小猴子一样帮助你的妈妈整理你的家好吗?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爱整洁、爱干净的好学生!

篇6: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单元的开始呈现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样的气球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气球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的知识,通过分组做游戏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此外,本单元还渗透了统计的思想。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容易接受的是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我在选择学具是注意了这一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给教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很多标准。学生选择的标准一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食物之间的不同,否则每一个食物好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与整理的目的和作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教学的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观看超市画面,引导学生说出:商场中会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

2、猜测:售货员会把饮料放在哪层货架上?

揭示: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

3、课件出示小鹿小熊文具店:你喜欢哪一个文具店?为什么?板书: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录像,汇报对分类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经历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汇报的过程。最后学生自由表述,认识整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二、引导探究,探究分类

1、出示学具图,各种学具杂乱的摆放,你能帮老师整理整理吗? 学生自由汇报。小棒放一起,圆片放一起,三角形放一起等等。

2、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手里拿着好多漂亮的气球,他们可高兴了。但小明却遇到了难题,你们能猜猜小明的难题是什么吗?(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请小朋友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里讨论讨论。看哪一组能帮小明分好类。学生思考,汇报交流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讨论前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展示交流。

生1:心形的放一起,三角形的放一起,长的放一起,圆形的放一起。生2:黄色的放一起,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①按形状分 ②按颜色分

小结:你们说的都很对。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我们只要统一标准就可以给物体分好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思考,进一步理解并学会分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记录分类结果

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⑵小组展示分类的结果 按形状分

①用摆一摆的方式摆出用“图”表示的结果。A集合型:学生展示

你是怎么分的?你能数出它们都有几个?课件演示。

B、统计图,展示横着摆和竖着摆两种结果。强调“一一对应”,说明:不管是横着摆还是竖着摆,只要一一对应了就能很快地看出谁多谁少。课件演示。

②用写一写的方式记录下用“数”表示的结果。

刚才我们都是用图摆出来的,他们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结果的?从他们的记录你能知道圆形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按颜色分

①“写一写”的方式(观察:不同的结果引出按颜色分并强调: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所得的结果也会不一样。)②“摆一摆”的方式(小组上前展示结果)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展示、汇报。

三、动手操作,巩固分类

同学们真的是太棒了,不仅仅把这些卡片按形状和颜色进行了分类,还将它们整理成图或者数据的形式,并发现了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也会不一样。

1、出示水果卡片图。

你能帮我分一分吗?并说出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生1:按形状分:三角形4个,圆形7个,正方形5个。生2:按水果种类分:桃子6个,梨子5个,苹果4个。

2、整理小组所获星星。

3、分一分自己的学具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通过分一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四、总结课堂,走进生活

篇7: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源于对事物集合的感知,他们对事物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这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的重要途径。【内容简介】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例2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课内容为《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进行分类,感受图表的简洁。

3、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但总数不变。

4、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教学重点】掌握分类方法,感知分类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进行分类,感受图表的简洁。

【学具准备】葫芦形,心形,圆形纸片,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些礼物,快看看一共有几件礼物?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画面。

生1:有9件。因为有3件大的,6件小的,3+6=9(件)。生2:有9件。因为有5件红色的,4件蓝色的,5+4=9(件)。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都是想知道有多少件礼物,为什么你们的方法不一样呢? 生答。

师:其实你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论是从颜色来分还是从大小来分,都是对这些礼物进行——分类。(师板书:分类)

师:不论是从颜色来分还是从大小来分,都是对这些礼物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发现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但总数都是9,不变。

<设计意图:从礼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顺利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分类的情景?在哪里遇到的? 生举例(垃圾分类、水果分类、超市分类、药品分类等)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垃圾分类可以更环保,水果分类、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啊!那同学们想不想用这个知识帮老师遇到的小困难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分类情景,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二、新知新授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1)出示气球图片。

(2)师:这么多气球,怎么分类呢?

生:从形状和颜色来分。师板书:形状 颜色

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进行分类,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1)生动手操作。(2)展示结果。

①展示先分后数或边数边画的方法。②展示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有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整齐、清楚

师:你能看出谁最多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一排最长

师:看来这一行他是来记录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个。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另外,同学们我们在数的时候要注意这条线。我们还可以把每一种数完后标上相应的数字。

练习:教材29页第2题。

<设计意图:紧跟练习,对新知加以巩固。>

3、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师:我们可以给它们加上几条线,你们看,上面一行都是形状,下面一行都是个数,每一列又都表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像什么?(表)师板书:表

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不仅能够把这些气球分类,而且还制成了表,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类与整理。师板书:与整理。

<设计意图:将图的演示逐步过渡到表,学生便不觉得突兀,对以后统计知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后练习

练习七第1、3题。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知新授

感受不同情境下不同分类标准的选择。

1、尝试用图表记录分类结果

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 生答。

师:那如果是不同的情景我们能不能随便分类呢?

小结:看来虽然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生填写数据。

2、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师:观察这两个表,都是在分这些人,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两次分的标准不同,第一次是按大人孩子分,第二次是按男女分的。

师:那有什么是相同的呢?

生:总数不变。

小结:看来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是不论怎么分,最后的总

数都应该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活中分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的情景要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还要让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最后的总数都不变。>

三、课下练习

如果把咱们班的同学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呢?

四、小结

篇8: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1、一、0”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是我校面临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做出的极其富有挑战性、创新性的探索, 对改变现有教育教学模式, 大力改善人才培养结构,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必将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突出我校教育教学特色。

“1”:指对学生“纵向发展”的教育教学, 意即深入发掘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继续深造的优势, 纵向培养使其成为研究型、科研型体育人才考取研究生;

“一”:指对学生“横向发展”的教育教学, 意即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特长, 拓宽知识视野和各方面能力, 横向培养使其获得双专业、多职业资格证书;

“0”:指“内涵充实”的教育教学, 对部分成绩低的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与基本技能教育, 使其圆满完成学业, 学有一计之长。

2“1、一、0”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的差异, 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 学生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差异, 学生不同志向、不同发展的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牢固树立学生本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形成教育教学是服务的共识。

2.2 坚持客观性的原则

对学生的差异认识要客观公正,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和个人意愿, 要在充分调研、摸底、测评的基础上对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进行定位, 定位要客观准确, 层次、类别划分要客观准确。

2.3 坚持整体性原则

承认差异、进行差异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但仍然要以专业教学班为基础, 将学年制的计划性与学分制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发掘学生特长和潜能是根本, 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是目的。

2.4 坚持灵活性原则

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定位不是一层不变的, 是随着学生学习进程、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而变化的, 要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 及时调整层次、类别和发展定位, 利于学生不断学习和发展。

2.5 坚持“三个一切”的原则

不论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方法, 都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 满足学生求知、发展的需求。

3“1、一、0”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 解决了高师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对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问题, 做到了分类分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 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现了对体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是, 解决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学生在对于不同目标的培养模糊的问题, 以不同培养目标的教学为先导, 将分类分层的训练、科研寓于教学过程之中, 分类分层次的对体育人才进行培养, 改变现有教育教学模式, 大力改善人才培养结构, 全面提高地方高师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是, 解决了人才培养手段及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 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档案”, 记录学生的不同能力的学习成长历程及发展和变化的轨迹。

4“1、一、0”培养模式的方法

一是以“1、一, 0”分类分层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方法, 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问题。构建的纵向提高、横向发展、内涵充实。“1、一, 0”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从师技能强的体育人才。通过深入发掘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继续深造的优势, 加强基本功训练与基本技能教育, 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特长, 拓宽知识视野和各方面能力, 以此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是运用协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 解决学生能力发展协同促进和综合提高问题。在学生能力发展中, 由于学生的能力结构的动态性和能力层次的差异性, 根据学生现有能力内容和能力水平进行培养, 以促进其不同培育目标的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的协同发展和提高。包括课内、课外指导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专业能力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结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素质、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层分类实施培养, 以学生不同的能力基础来构建不同的发展规划, 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课内、课外同时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不同培养目标的能力, 切实可行的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形成多元化的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是搭建制度平台, 解决模式实施中的保障性问题。组织特长各异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方面的训练;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学、训练、科研管理规章制度, 为“1、一, 0”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制度平台;同时, 学校领导给予了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对该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以地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 坚持以“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提出“1、一、0”分类分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牢固树立“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的差异教育思想, 进一步明确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思路, 并以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为主线, 全方位推进了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积累了一定经验, 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效果显著。

摘要:为适应市场对不同人才规格的要求, 突出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特色,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差异教育思想, 以地方高师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 提出“1, 一, 0”分类分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牢固树立“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的差异教育思想, 为最广大的学生提供最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1、一、0”,分类培养模式,培养,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磊.关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7) 2号][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3) .

[3]程向阳.新课程视野下的差异教学[J].教育探索, 2005 (9) :18-20.

[4]王昀博.基于CDIO“做中学”教育模式下的大学体育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4) .

篇9: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而味型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味的调味品(或叫单一味调味品)按一定比例,经科学调配而产生出一种具有各自本质特征的复合美味,故能使菜肴呈现出独特味道(或口味)的类型。利用多种味型调制出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

由此可见,一种味型与另一种味型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种味型里,因不同菜肴的风味需要,也是有差异的。正是因为这些味型之间的差异,从而反映了中国菜肴味型变化之精微。这就是形成我国不同地方风味和地方菜系的最根本原因。

本文将较详尽地分别叙述味型的调配与应用,解析对中国菜肴味型的本质探索,对中国菜肴的烹制起着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在种类繁多的调味品当中,根据其特有的味,按科学(实际组合归类法)分类,可分为以下十八种常见的味型。

1. 咸鲜味型由咸味和鲜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鲜味的味型。常见味有:咸味、咸鲜味(俗称盐水或白油咸鲜味型)、鲜咸味(俗称本味鲜咸味型)、五香咸鲜味(俗称五香味型)、烟香咸鲜味(俗称烟香味型)。通常用于冷菜和热菜当中。代表的菜例有:“腌咸菜”、“滑熘里脊丝”、“清蒸鲈鱼”、“五香牛肉”、“樟茶鸭子”等。

(1)咸味:是以食盐为代表的咸味调味品构成。咸味调味品种类繁多,大体上分为食盐、酱油、酱类、豆豉等四大类。

(2)咸鲜味(俗称盐水或白油咸鲜味型):是咸味调味品和以味精为代表的鲜味调味品构成。鲜味调味品的种类颇多,一般可分为动、植物性和复合鲜味调味品等三大类,包括:味精、笋粉、蘑菇粉、香菇粉、菌油、蘑菇浸膏、素汤、腐乳、蚝油、鱼露、鱼酱汁、虾油、虾酱、虾仔、蟹油、蛏油、鸡精、牛肉精、肉汤等。

咸鲜味在烹调中应用特别广泛,因菜品需要和烹饪原料的不同,咸鲜味又分为盐水咸鲜味和白油咸鲜味两类。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①咸鲜味(盐水咸鲜味):其风味特点是咸鲜宜人,清香可口。所用调料有:食盐、味精、绍酒、芝麻油、葱、姜、胡椒粉、花椒。

其原理在调配中,首先是以咸鲜为主,食盐的用量应达到“咸而不减”的要求,既突出适宜的咸度,又不压抑原料的鲜味为好;其次是味精起到一个提鲜的作用,以菜肴入口有感觉为度;最后是芝麻油、胡椒粉、绍酒、葱、姜、花椒在烹制过程中也起到一个提鲜、增香、除异味的作用,用量以不压鲜味以及不改变菜肴的特点为准。在烹制过程中(例如:“水盆鸡或鸭”),将葱挽结,姜拍松,与原料(鸡或鸭)一起投入水锅中,汆焯去腥味和血水,捞出趁热抹上绍酒、食盐,放入蒸钵,再加入胡椒粉、花椒、葱、姜、鲜汤,上笼用旺火蒸至八成熟,取出用湿纱布盖上晾凉,斩条装盘备用。然后将蒸钵内的原汁滗出,加味精、芝麻油调匀,食时淋于鸡块或鸭块上。此味极平和,具有和味、改味之作用,并不易被其他复合味抵消或压抑,夏令佐以下酒菜肴最佳,一般用于鸡、鸭等本味鲜美的原料。冬季不适宜应用。

但要注意的首先是咸鲜味虽然清淡,最重“咸中有鲜,鲜中有味”,如果失去此特点则风味全无;在烹制中,切忌感染异味,以免影响菜肴质地佳美;最后取原汁时,应将花椒、葱、姜等拣去,以保证菜肴美观。

②咸鲜味(白油咸鲜味):其风味特点是咸鲜可口,清香宜人。所用调料有食盐、味精、胡椒粉、熟猪油、姜、葱、蒜。

其原理是在调配时,除了应突出咸鲜主味外,余下各料之味均应以菜肴入口有其感觉为好。在烹制过程中,首先用适量的食盐在原料码味并上浆时入基本味,使其有一定的咸味基础;其次将食盐、味精、胡椒粉、葱、姜、蒜兑成滋汁;最后将猪油添入炒锅,烧至按菜肴需要的油温(熘:三至四成热;炒:五至六成热;爆:六至七成热),投入原料滑熟或炒散至断生,烹入滋汁,收汁亮油起锅。此味一般用于熘、炒、爆类菜肴(例如:“熘鸡丝”、“炒肉丝”、“生爆肉花”、“白油肉片”、“油爆双脆”等)的调料。此味平和清淡,有和味、改味之作用,与其他复合味均较相适,四季皆可,尤以夏季佐以酒饭、菜肴为宜。

但要注意的首先凡是用白油烹制的菜品,均属于白油咸鲜味的另一类型(例如:“白油肝片”、“白油腰花”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猪油的质量优劣,对味色影响也很大,使用时宜选用上品。

(3)鲜咸味(俗称本味鲜咸味型):是以鲜味和咸味调味品构成。一般鲜味重于咸味(例如复合咸鲜味当中的炝汁、豉油王、煎封汁等调味品)。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其风味特点是本味醇厚,鲜咸清淡。所用调料有味精、食盐、胡椒粉。

其原理是在调配中,一定要突出原料本味鲜美的基础上,要求鲜咸有味。味精、食盐、胡椒粉均应以菜肴入口就有感觉为好。在菜肴烹制过程中,应视具体原料烹制成菜要求,相应地加入以上调料并和匀。此味一般用于“贴、酿、汆等烹调技法的菜肴”以及制作“清汤、奶汤”还有“白汁鲜咸”等类菜肴的调味。此味和味、改味的作用也比较强,与其他复合味配合均不矛盾。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烹制时,应选品质细嫩、本味鲜美的原料,调味品也应用上等,方能突出菜肴的特点。其次是操作中要十分注意清洁卫生,防止污染,保持此菜肴的成菜风味特点。

(4)五香咸鲜味(俗称五香味型):是以五香粉(八角、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等)或多种香辛料(除以上五种外还有山柰、丁香、甘草、砂仁、老蔻、良姜、胡椒、荜茇、莳萝、芫荽、香叶等),配以咸味及鲜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其风味特点是浓香咸鲜。此味通常广泛应用于冷热菜式。调配方法是以上述香辛料加入食盐、绍酒、生姜、大葱及水配制成卤水,再用卤水来卤制成菜。应用范围以动物肉类及家禽、家畜内脏为原料的菜品,和以豆类及其制品为原料的菜肴(例如:“五香牛肉”、“五香排骨”、“五香豆腐干”、“五香熏鱼”、“五香卤鸡”等)。

(5)烟香咸鲜味(俗称烟香味型):是以烟熏味、咸味和鲜味调味品构成。是特指以腌制或烧烤以肉类为原料的菜肴,分别使用稻草、柏枝、松叶、茶叶、竹叶、樟叶、花生壳、糠壳、锯木屑等熏制材料。在熏制过程中的熏料与涂抹了调料的动物性原料(如鸡、鸭、鹅、猪肉、牛肉等),结合而产生的烟熏味道。如用樟树叶与茶叶熏烤的“樟茶鸭子”、用青树枝与柏树枝熏烤的“烟熏鸭子”、用糠壳或锯木屑熏烤的“腊肉”、用柏树枝熏烤的“香肠”,“邦邦肉”等,都各具不同的烟香味道。这种味型的风味特点是咸鲜醇浓,独具芳香。

2. 咸甜味型由咸味和甜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甜味的味型。常见味有:咸甜味、咸鲜甜味、酱香咸鲜甜味(俗称酱香味型)、糟香咸鲜甜味(俗称香糟味型)。代表的菜例有:“糖酥桃仁”、“烧鱼枚”、“酱爆肉丁”、“糟鸭”等。

(1)咸甜味:是咸味调味品和以糖为代表的甜味调味品构成。甜味调味品种类繁多,调味时常用的有蔗糖、淀粉糖、果糖、蜂蜜、紫苏糖、甜菊糖、糖精等,烹饪中一般使用蔗糖、淀粉糖等。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甜并重,兼有鲜香。多用于热菜。以食盐、白糖、胡椒粉、绍酒调配而成(因不同菜品的风味需要,可酌加姜、葱、花椒、冰糖、糖色、五香粉、醪糟汁、鸡油)。

调配时,咸甜二味可有所侧重,或咸略重于甜,或甜略重于咸。应用范围是以猪肉、鸡肉、鱼、蔬菜等为原料的菜肴。例如:“冰糖肘子”、“樱桃肉”、“板栗烧鸡”、“芝麻肘子”等。

(2)咸鲜甜味:是以咸味、鲜味和甜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甜鲜香,醇厚爽口,以咸味为主,甜味为辅。所用调料有食盐、冰糖、冰糖糖色、绍酒、五香粉、醪糟汁、花椒、味精、胡椒粉、葱(挽结)、姜(切块)。

其烹调原理是在配合中,食盐定味,用量以咸度恰当为好;冰糖和味、提鲜,用量以菜肴入口带甜为宜;冰糖色提色,不可太浓,以银红色为度;五香粉、花椒、葱、姜除异味、增香,如要求菜肴清淡适口或原料本味鲜美,则用量宜小。反之,宜大,酌情而定;绍酒除异味、渗透味,在烧类菜肴中地位尤其重要,用量应满足烹调需要;胡椒粉与味精提鲜,胡椒粉还能除异味,两者用量以菜肴食时有感觉为佳。

在烹制过程中,先将原料入锅,烧沸,掠净浮沫,放入冰糖色、绍酒、葱、姜、花椒、醪糟汁、五香粉和第一次加食盐,用量以微带咸味为度;原料烧至即将成熟时,加入冰糖和第二次加食盐,用量以咸甜味正确为准;收汁味浓即将起锅时,拣去葱、姜,加胡椒粉、味精搅拌均匀。此味清淡、浓厚兼有之,四季适宜。一般用于烧菜类菜肴,佐酒、下饭均可。例如:“红烧肉”、“锅烧河鳗”、“鱼羊烧鲜”、“南煎丸子”等。

但要注意的是原料一般应先经汆、焯后再烹制;若无绍酒,可用醪糟酒代替;若无冰糖可用白糖代替;若无冰糖糖色可用白糖代替;还有如:“酱肉丝”、“酱爆肉”、“粉蒸肉”等属于咸甜味的不同类型,应归属于酱香咸鲜甜味(俗称酱香味型)。

(3)酱香咸鲜甜味(俗称酱香味型):是以酱类(例如豆酱、面酱、复合酱)、咸味、鲜味和甜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酱香浓郁,甜咸兼鲜。多用于热菜。以酱类、食盐、酱油、味精、芝麻油调配而成(因不同菜品风味的需要,可酌加些白糖或胡椒面以及葱、姜等)。

在调配过程中,需视酱类的质地、色泽、味道,并根据菜肴风味的特殊要求,决定其他调料的使用量。如果酱类的酸度过重,则应适量加些白糖;如果酱类色泽过深,则可用芝麻油或汤汁加以稀释,使颜色稍淡一些。

应用范围是以鸭肉、猪肉、猪肘、鱼、豆腐、冬笋等为原料的菜肴。例如:“酱烧肘子”、“酱烧鸭子”、“酱烧豆腐”、“酱烧冬笋”、“荷叶蒸肉”、“酱汁鱼”、“京酱肉丝”、“酱爆肉丁”、“酱爆鱿鱼卷”等。

(4)糟香咸鲜甜味(俗称香糟味型):是以酒类、醪糟、香糟、咸味、鲜味和甜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醇香咸鲜而回甜。通常是热冷菜都可用的味型。以醪糟或香糟、食盐、味精、芝麻油调配而成(因不同菜式的风味需要,可以酌加胡椒粉或花椒、冰糖及葱、姜)。

在调配过程中,要突出醪糟或香糟汁味的醇香。应用范围是以鸡、鸭、猪肉、兔等家禽、家畜肉类为原料的菜肴,及冬笋、银杏、板栗等蔬果为原料的菜品,例如:“香糟鸡”、“香糟鱼”、“糟蛋”、“香糟兔”、“香糟肉”、“糟醉冬笋”、“糟醉银杏”等。

篇10: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开始,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然后请学生摆一摆(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好?然后加深难度问: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

紧接着,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这样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分完后,就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摆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将他们所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马上对于所摆出的结果进行反馈,谁最多,谁最少?然后让学生提问。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将用数学纳入到了分类与整理中,让学生学会从分类与整理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提出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把咱们班学生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这个问题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最后用生活中的现成的数学素材为他们留了一个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自己的房间……”真正的将数学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去探究生活中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篇11: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成功之处: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去学数学。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整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不足之处:

1、在整个活动中,动静结合不够。整个课堂以静为主,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给学生创造的表现机会还不够。

2、应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靠教师平时的强调,因此,规范学生的语言就尤为重要。要求学生表达要清晰,语言要具体,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3、学生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数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习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篇12:一年级分类与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材分析:

《分类与整理》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同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的分类。教具学具:

情境图,玩具,图片,水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同学们

昨天老师让准备的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

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水

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

呢?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

师:怎么把分类的结果表现出来呢?

生:边摆边记着数字。

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并且怎么把分类的结果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分类与整理

点评:喜欢玩是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

际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作学具进

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

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感知体验分类。

1.出示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

出来吗?(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一个摆放不整齐的书架。

第二小组代表:摆放整齐的书架。

第三小组代表:整齐的书架是分类过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让学生体会分类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体会分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点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

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让学生意识到要记录一下,2.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小组分类并进行分任务记录分类的结果,先

按形状分。

师:每组分3—4名学生,讨论好分工,汇报结果。(教师巡视,组织

引导分类与整理。)

生1:我们组是这样摆的,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生2:我们组边数边画记录结果的。

生3:我们组用文字和数字结合。

[教师让各小组展示分类与整理情况后,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总结出

分类与整理的方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教师出示自己记录的结果。

介绍: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问题: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黄色的最多。

生2:红色的最少。

生3:从记录的结果中看出来的

师:还可以怎样分?。(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把本组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

次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结果]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评价肯定和补充。]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画着不同水果的、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学生分类。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生1:可以按卡片的形状分类

生2:我们按图片上的水果分类。

1.按水果的种类分一分,在教材上涂一涂、填一填。2.按卡片的形状分一分,在教材上涂一涂、填一填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

法,自主构建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29页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集体订正。)3.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能干,你们能不

能把自己的书包也整理一下呢?

(学生按自己的标准整理书包,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寻找

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

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课后能运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 生1: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生2: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3: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点评:积极倡导和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

式学习数学,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

第30页练习七

案例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所以,我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很容易进入了学习状态。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与整理”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半学期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上一篇:阳台上的君子兰作文800字下一篇:房地产尽职调查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