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主要政策

2024-07-27

健康扶贫主要政策(精选8篇)

篇1:健康扶贫主要政策

2019年健康扶贫主要政策(通俗版)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可享受十余项不给钱的政策

一是县内购买最低档医保和大病保险不给钱

(指标解释: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含大病保险>,由财政部门按最低档次缴费标准给予全额代缴)

二是在县内所有医院住院不交押金、报账不跑路

(指标解释: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结算”、出院时“一站式”报销)

三是在县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

(指标解释:基层医疗机构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四是在县内所有医院住院免收院内会诊费

(指标解释:在县内医院住院期间医院组织多科室专家会诊不收费,但远程会诊按相关规定收费)

五是在定点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做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不给钱

(指标解释:十免四补助中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

六是在定点的县人民医院接受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和抗结核一线药物治疗免费

(指标解释:十免四补助中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和抗结核一线药物治疗)

七是免费提供十四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八是免费提供巡回医疗服务

(指标解释:免费为贫困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提供健康咨询、义诊等医疗服务)

九是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

十是在县内所有医院住院分娩不给钱

(指标解释:贫困孕产妇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全免费,确需跨县域转诊救治的危急重症贫困孕产妇同等享受县域内贫困孕产妇住院全免费政策)

十一是脱贫攻坚期内每人体检1次免费

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享受的三项健康扶贫补助政策

一是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实际支付控制在9.5%左右)

(指标解释: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保报销—大病补充保险—倾斜支付—医疗救助—财政兜底资金”流程报销,出院时直接与医院结算,个人自付部分控制在费用总额的10%以内)

二是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实际支付控制在9.5%左右)

(指标解释:经医保部门认定为28种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的贫困患者,于认定次月开始享受报销待遇。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慢性病门诊费用,凭患者本人社保卡实行即时结算;未能即时结算的,凭参保发票、处方笺<或检查单>及诊治医疗机构发票至户口所在地的定点医疗机构报销)

三是县外住院医疗费用予以比例救助

(指标解释:贫困人口对按规定<双向转诊>异地就医产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医疗救助之后,可按程序申请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按比例给予救助,每户每年救助总额不超过50000元)。申请程序:本人申请→村级初审→乡(镇)复审→县级部门审核→公示→打卡发放。

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逃费的后果

因患者逃费无法办理出院手续,计算机系统会显现该人员在住院中,若再次住院,无法输入新的住院信息,只有补交上次欠费并办理出院手续,才能输入新的信息办理再次住院并接受诊治。这样会延误患者诊治时间,同时还会影响个人征信。

2019年最新健康扶贫政策解读(上)

一、“八项优惠政策”

减少群众医疗开支

1、医保及救助政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每人缴费220元,已由政府给予补助200元。贫困群众在我市第一人民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二十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住院,将根据先医保后救助的原则,依次由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中原农险健康险及医疗救助进行报销,实际报销比达到90%左右。

2、提高贫困人员住院报销比例。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在汝州市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免去住院起付线,报销比例提高10%。

3、大病保险。大病保险起付线为0.75万元,合规自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0.75万元-5万元(含5万元)报销80%,5万元-10万元(含10万元)报销85%,10万元以上报销95%,最高支付限额40万元。

4、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由政府按每人每年110元标准出资,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购买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个人不需要缴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后,再由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进行再次报销。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起付线为3000元。3000—5000元(含)报销30%;5000—10000元(含)报销40%;10000—15000(含)报销50%;15000—50000元(含)报销80%;50000元以上报销90%,不设封顶线。

5、中原农险。由政府出资为贫困人口购买医疗补充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报销后合规部分1000元以下50%报销,1000元以上100%报销;人身意外保额从5000元到10万元分段补偿,附加医疗保险保额从2000元到2万元分段补偿。

6、民政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按以下比例和限额给予救助:

(1)对城乡低保对象按救助限额内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救助,在市级以上医院及外地医院就诊的患者救助限额不低于30%的救助比例。最高救助限额为1万元。

(2)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按救助限额内不低于80%的比例给予救助,集中供养特困供养人员按救助限额内不低于90%的比例给予救助,市级以上医院及外地医院就诊的患者救助限额不低于50%的救助比例,最高救助限额为1万元。

7、大病集中救治。罹患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急性心肌梗死、白内障、尘肺、神经母细胞瘤、儿童淋巴瘤、骨肉瘤、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尿道下裂等21种大病的贫困群众,可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得到专业、规范、优质的治疗。

8、提高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门诊慢性病病种增加到30种,门诊重特大疾病病种增加到27种。对患有慢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不设起付线,门诊慢性病和门诊重特大疾病提高报销比例,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20%,提高至85%。

二、五项优惠措施

减少困难群众就诊负担

1、贫困人员在市直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住院时,享受“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入院时无需缴纳住院押金,直接住院治疗,医院只收存社会保障卡和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或鉴定相关协议。出院时,患者在一站式结算窗口结清个人应承担的费用后,医疗机构及时归还患者提交的相关证件。

2、建立贫困户就诊绿色通道、设置爱心病房。贫困户住院免费提供一条毛巾、一个脸盆、一个水杯、一块肥皂生活必备用品。

3、对患有慢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开通慢性病申报“绿色通道”,简化申报流程。由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组织辖区内患有重症慢性病的贫困群众到第一人民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进行免费鉴定,如被认定为重症慢性病的贫困患者,可在申请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取药。患有重症慢性病的贫困群众如自行到三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免费鉴定时,导诊工作人员将全程陪同办理。

4、将贫困人口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每年为贫困人口体检一次,进行不少于4次的随访服务。

5、贫困群众住院可享受“两免五优先”政策:贫困患者在我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可享受免收门诊诊查费、免收救护车接诊费,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取药、优先住院,优先双向转诊。

三、市一院健康扶贫就医流程图

市一院健康扶贫贫困群众住院就医流程图

首诊负责识别贫困户身份

住院窗口办理入院登记,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

安排入住爱心病房,接受病区治疗

持结算资料到“一站式结算窗口”办理结算手续

出院

市一院健康扶贫贫困群众门诊就医流程图

门门诊科室就诊(识别贫困户)

门门诊收费处缴费(免诊查费)

相关门诊科室检查、治疗、取药(享受优先服务)

离离院

篇2:健康扶贫主要政策

健康扶贫进万家

暖心服务你我他

健康扶贫政策好,合疗保险不交了。先看病来后交费,住院没有押金了。县内免除诊疗费,报销比例提高了。一站结算真方便,签约医生上门了。年年免费做体检,贫困人口笑开了。

1、一降两提三免:一降(贫困人口大病报销起付线降低到3000元);两提(贫困人口在各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20%);三免(免贫困人口合疗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免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门诊一般诊疗费、免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押金)。

2、报销比例:

门诊患者:贫困人口在村卫生室及乡镇卫生院(包括民营医院)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80%及70%(报销封顶线为80元/人·年)。

住院患者:(1)县域内按90%报销;市内三级医院按70%报销;在省内二级医院按75%报销;在省内三级医院按65%报销;结核病在所有三级医院按80%报销。(2)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各医院看病时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3)贫困人口在省级新农合定点医院住院时,住院押金在现有基础上至少下降50%。(4)贫困人口在省市县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必须有转诊手续,否则不享受贫困人口报销政策。

篇3:健康扶贫主要政策

1 已有的研究综述

1.1 我国肺结核发病人数多,贫困患者比例高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报告2014》中的数据显示,我国肺结核发病率约为70/10万,年发病人数98万,在我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发病率仅低于病毒性肝炎。西部和农村地区疫情较重,农村居民结核病患病数占总数的70%以上。耐多药结核病疫情严重,2013年新发耐多药肺结核患者5.4万例,居全球第二位。据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80%以上的结核病患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人均水平。中盖项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美国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防治合作项目)2007-2008全国耐多药基线调查显示,普通肺结核和耐多药肺结核中分别有46%和58%的患者年收入低于当年贫困线标准4200元。此外,结核病治疗需联合用药,疗程长,医疗负担重,是导致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多数患者因为贫困导致治疗依从性差,或转为耐多药肺结核。耐多药肺结核治疗难度大,全球治愈率不足70%,我国目前仅有50%左右。此外,耐多药肺结核还可直接传播造成耐药菌株的流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更重的医疗负担。

1.2 我国结核病患者医疗保障水平低

以普通肺结核为例,2010-2011年,江苏省某县肺结核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为3524.8元,住院患者人均住院费用为13834.7元。全部患者和住院患者的自付比例分别为72.79%和62.78%[1]。2012年,湖北省A地和贵州省B地肺结核住院患者新农合实际支付比例分别为60.8%和53.5%,两地全体住院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63.6%和62.8%[2]。耐多药肺结核方面,2009年,天津市和河南省濮阳市耐多药患者中,获得报销的患者实际报销比例仅分别为54.9%和46.7%[3]。根据对江苏省镇江市、湖北省宜昌市和陕西省汉中市的调查,三地普通肺结核患者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定义为医疗支出超过家庭年收入的10%)的比例为71.2%。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比例为80.8%。普通肺结核患者自认为家庭医疗负担很重或比较重的比例为54.5%,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家庭的比例为69.0%[4]。

1.3 结核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

据调查,2008-2009年,重庆市和福建省四个山区县肺结核患者直接经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约为30%[5]。2011年,福建省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中,能承担全部治疗费用的患者仅占33.0%[6]。2009年,宁夏肺结核患者中,47.3%的患者因病借债[7]。2009年,天津市和河南省濮阳市耐多药患者医疗费用分别为17800元和13850元,两地分别有91.7%和71.4%的患者产生了灾难性卫生支出[8]。

1.4 已有医保政策

自2004年以来,中央设立了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为患者提供免费一线抗结核药品、胸片及痰涂片检查,人均补助约400元,但不足患者门诊诊疗总费用的10%,住院患者和其他普通疾病的住院患者享受基本医保的补偿待遇,没有其他特殊补助。2012年,耐多药肺结核等22种疾病已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原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现有政策针对这些重大疾病的住院费用实施单病种限额管理,在临床路径管理下实际补偿比例达到本省(区、市)限定费用的70%;医疗救助基金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再予以20%的救助。从政策的实施情况看,结核病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负担已大幅减轻,但门诊费用负担仍然较重。此外,肺结核病治疗的周期长,患者为治疗疾病所花费的间接医疗费用如食宿、交通等费用负担也较重,这也是影响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以后,大病的界定发展到以费用为准,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政策的延续性,包括耐多药肺结核等22类病种的医保补偿待遇水平问题应引起关注。

2 提高肺结核医保支付水平的测算

贫病交加是肺结核的主要社会特征,及早发现、规范诊疗和提高医保支付待遇是目前结核病防控的关键。本部分主要从提高医保支付待遇出发,分别测算了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免费救治或控制自付比例在10%左右时的医保资金需求。目前,普通肺结核治疗需要6-8个月,门诊例均费用约4038元,其中有40%的患者需要住院,住院时间2-3周,住院次均费用约6000元-8000元。耐多药肺结核全疗程治疗需要2年,其中住院期约2个月,住院费用约3万元,其余22个月需要门诊治疗,费用约2.5万元。

按此估算,2014年结核病诊疗总费用约为87.76亿元。其中贫困患者的医疗总费用为43.88亿元,普通患者的医疗总费用为43.89亿元。详见表1。

假定现有医保政策按照普通肺结核患者门诊费用500元/人给予支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门诊费用按照5000元/人给予支付。则2014年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提高门诊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到70%,贫困患者的实际报销比例到90%时,需新增门诊资金情况,详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CDC获得数据资料测算

数据来源:中国CDC获得数据资料测算

数据来源:中国CDC获得数据资料测算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CDC获得数据资料测算

结合目前医保对于重大疾病住院报销政策,2014年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分别提高支付比例,普通患者的住院实际报销比提高到90%,医疗救助对象免费救治时,需新增住院资金情况,详见表3。

按照目前我国肺结核疫情变化趋势,每年约递减2%~3%,考虑到新政策出台后的需求释放和患者发现力度的加大,今后10年间的患者数按照先增后降的趋势计算,并且医疗费用按照每年10%的增长,则2016年需新增62.46亿元用于肺结核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补偿,2015-2024年累计需新增932.59亿元用于保障结核病。详见表4。

3 对肺结核患者实施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3.1 按病种管理的可行性

贫困人口是结核病的高发群体,精准扶贫应更加注重结核病患者家庭。以治促防是当前肺结核最主要的防治策略。一方面,加强对结核病相关专业医生的培训,提高对肺结核病的防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医保报销水平,加强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012年开始,新农合大病保障就将耐多药肺结核等22种大病的住院费用,在临床路径的管理下按照单病种管理,实际补偿比例为限定费用的70%左右。为了提高肺结核的防治效果,各地也逐步将打包范围扩大到门诊治疗。如湖北宜昌,医疗保险对结核病采取整体打包付费的方式。对普通肺结核患者实施以门诊居家管理治疗为主,有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同时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门诊和住院患者诊疗服务包,对肺结核患者的诊疗费用实行单病种定额支付,患者只需支付定额范围内实际费用的个人承担部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幅降低,因肺结核病致贫返贫的情况大大减少,患者满意度较高。

3.2 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

提高基本医保制度对肺结核患者家庭的保障能力,是当前最主要的政策措施。如宜昌、神木等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对肺结核患者的自付医疗费用控制在10%左右。因此,本研究为了实现对肺结核患者的精准扶贫,分别测算了肺结核患者自付费用为10%和免费救治情况下,医保基金的需求量,分析医保资金的承受能力。2014年,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为11024.0亿元。肺结核门诊和住院新增资金(39.37亿元)仅占当年基金总支出的0.36%。提高肺结核门诊和住院保障水平并不会给基金增加较大的负担。并且,随着结核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以及医疗保险筹资水平不断上升,结核病医疗保险支出占比将进一步下降。

3.3 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考量

据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调查资料显示,约60%的患者因患肺结核额外增加营养,普通肺结核患者每月额外花费约200元增加营养,耐药患者每月额外花费的中位数为300元,按普通患者6个月、耐多药患者24个月计算,普通患者和耐药患者额外增加营养的花费将高达1200元和7200元[4]。为此,针对肺结核患者,还需要讨论能否通过民政救助提供适当的交通和营养补贴。

4 讨论与建议

4.1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实施精准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内容,其关键的一步是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贫病交加是肺结核病的主要社会经济特征,当前贫困患者中约有32万肺结核患者属于精准健康扶贫对象,占患重病、大病贫困人口的13.33%。以肺结核病贫困患者为突破口,大幅降低其医疗费用负担,符合精准健康扶贫的政策要求。

4.2 在按费用支付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贫困人口某些常患大病的报销水平

按病种还是按费用结算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主要原因还是归根于医保基金有限,我们只能按比例共担医疗风险。按病种是根据经济学要求的基金使用效果最大化目标,重点提高某些诊断明确、疗效显著、疾病负担重的病种的报销比例来大幅降低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但可能对未纳入范围的大病患者不那么公平。按费用界定大病虽然没有“病种歧视”,但其报销目录也是遵循卫生经济学原理制定的,往往大病患者的很多支出并不在目录范围内。因此,按病种或按费用界定大病,并不是非此即彼,完全对立的。本研究建议在按费用支付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贫困人口某些常患大病的报销水平,进而达到精准健康扶贫的目的。

4.3 大病保险对弱势人群倾斜

无论医疗保障制度如何设计,利贫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制度考量。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大病保险对弱势人群倾斜,不设起付线并提高报销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对患者自付费用的封顶。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控制结核病贫困患者的自付费用在10%以内,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医疗救助按需筹集资金,保障范围扩大到政策范围外费用,且不设救助封顶线,才能真正发挥兜底作用[9,10]。此外,扩大门诊统筹范围和保障水平,优化基金使用结构,逐步向“门诊住院并重”过渡,适当考虑间接费用的补偿。

4.4 在医保基金可承受范围内提高肺结核患者报销比例

我国的基本医保基金近几年迅速增加,2015年已达到约1.5万亿。以2015年为例,如果大幅提高肺结核患者的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水平,对贫困人群实施免费治疗的话,需新增资金大约为基本医保当年增量基金的8.64%,即提高肺结核患者的医保报销水平不会较大影响2015年基本医保的支付水平,在医保基金可承受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罗惠文,丰燕,季明,常杰平,陆伟,许卫国,王建明.江苏某农村地区结核病患者疾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0:877-880.

[2]张颖,罗会秋,李聪,潘瑶,李云飞,吴姝德,宋乐薇,项莉.中西部肺结核住院患者新农合保障水平分析:以湖北A地和贵州B地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0:775-777.

[3]孙强,闫赟,边学峰,张加胜,李文婧,陈诚,赵津,李仁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医疗费用及经济负担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01:33-35.

[4]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项目地区结核病患者救助政策及实施情况评估报告[R].2016,4.

[5]宿昆,王黎霞,陶韬,赵琦,徐飚.四个山区县肺结核患者疾病经济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02:53-55.

[6]杜永成,林淑芳,陈求扬,戴志松,魏淑贞.流动人口肺结核治疗管理及满意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06:61-63.

[7]边学峰,孔鹏,孟庆跃.宁夏肺结核患者医疗保障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04:35-36.

[8]向国春,顾雪非,李婷婷,张振忠,毛正中.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卫生经济研究,2014,03:3-5.

[9]向国春,顾雪非,李婷婷,张振忠,毛正中.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卫生经济研究,2014,03:3-5.

篇4:健康扶贫主要政策

关键词:扶贫开发 ;区域政策;扶贫模式

一、扶贫开发政策的历史演变

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在随后近30年中不断发展变化,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实现全面经济增长和改善农业交易条件,减缓了农村贫困。第二阶段,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扶贫开发与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减缓农村贫困。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第四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回顾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二、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的区域差异

( 一 ) 东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东部地区的山海协同模式。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具备内部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东部综合实力增强,沿海区域与靠山区域两之间差距拉大,从而提出山海协作。主要模式是促使发达地区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从科技 、教育、卫生等方面帮扶欠发达地区。。

2、政策特点:山海协作模式主要是市与市间帮扶,而不是局部地区的简短脱贫以发展为终极目标。扶持方式强调市场,一市场调控为主,政府的帮助为辅,尽量避免行政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 二 ) 中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与区域相对集中从而提出整村扶贫模式。与传统扶贫开发模式相比,整村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扶贫单元进行重新界定。过去以县为单位现在以村为单位,改变了过去扶贫资源浪费扶贫效率低下的弊端。

2、政策的特点: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为整村推进工作奠定物质基础。中部地区贫困布局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特点,整村推进瞄准特定区域针对性明显 。

( 三 )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模式。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域,贫困人口密度较低,资源严重匮乏,前两种模式并不适用。在西部地区缺乏操作平台并且金额成本较高。因此通过争取外资,既有利于西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也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政策的特点:西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既无力开展内部帮扶,也难以实现资源大规模投入,寻求中央扶贫专款与外资介入成为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贫困地区扶贫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1、当前西部地区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政策被市场经济弱化或瓦解。主要表现有①政府计划性的扶贫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②扶贫程序的官僚化、计划性扶贫机制不健全等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很低③政府的各级扶贫部门对扶贫款的挪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2)扶贫对象范围的划定缺乏动态管理,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3)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未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①在西部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没有与其他方式紧密结合起来;②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发挥项目受益人的积极性;③信贷体系设计中调动各级扶贫办的积极性因素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2、西部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扶贫模式。在西部开发扶贫工作过程中, 政府应把主要工作放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方面,而不是亲自参与进去。

(2)改变享受国家贫困扶持的标准。将以县为标准改为以村为单位的划分标准,这样有助于更加有效、准确的把有限的扶贫资金投放到急需资金的贫困人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在开发式扶贫基础上,推进参与式的扶贫,。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是我国过去扶贫工作的特点,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同时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 2000-10-16.

[2]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27.

[3] 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0(2).

[4] 国务

篇5:健康扶贫政策

一、享受健康扶贫政策贫困人口

享受健康扶贫政策的范围为2016在册贫困户(2016年当年已脱贫和年末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7-2020年新增贫困人口、返贫人口,稳定脱贫户不列入享受范围。享受对象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数据为准。

二、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各级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2018-2020年上述范围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45元补贴,市财政按每人每年45元补贴,县区财政补贴标准由各县区自行确定,补贴后剩余部分由贫困人口自己数纳,农村特困人员和未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农村低保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助,继续由民政部门按照陕政办发[2016]31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三、省市县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线降到3000元。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合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障、医疗救助后,报销比例不低于80%,达不到80%的继续由民政给予兜底补差,不得全额报销。所有明确纳入基本医保(新农合)报销范围的诊疗、药品、耗材、检查、检验等项目所产生的费用,均为合规费用。全市定点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出现非合规费用,二级医院非合规费用不得超过5%,三级医院非合规费用不得超过8%,非合规费用超出上述比例部分均由医院承担。

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政策

免除镇村门诊看病一般诊疗费(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药事服务费),57种慢性病门诊免费发放基本药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报销免起付线。

五、市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免交住院押金。

篇6:健康扶贫政策解读

一、健康扶贫主要内容

1.国家:(1)贫困人口全员参加医保并持有社保卡;(2)制定并执行救助政策;(3)有合格村卫生室;(4)有合格村医。

2.国家省市:(1)五大行动: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含村卫生室阵地建设)、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2)十免:免收建卡贫困群众一般诊疗费、院内会诊费,免费开展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包虫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妇幼卫生、巡回医疗服务、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个人参保缴费。(3)四补助: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2.5万/人、晚期吸血虫病人5000元/人/年、贫困人口大骨节病患者700元/人/年,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按3万元/人给予补助。

二、主要救助政策

1.医疗保险报账补助(含大病保险)。2.医疗扶助基金救助,患者经医保报账(含大病保险)后再按规定进行救助。3.卫生扶贫救助基金(300万规模)救助,经前述两种途径报账后,个人自负超过一定数额的可申请该基金救助。4.财政代交医保。2018年起,对建卡户参加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市财政全额代缴。

三、医疗扶助对象

为我市2016年底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7起,已脱贫的仍享受该政策(全省统一规定)。2015、2016年已脱贫的只享受医保提高5%、大病医疗保险和一般特惠政策。若下余自负费用还较多的可向民政申请救助,但不能纳入医疗扶助基金救助。

四、门诊医疗扶助

1.救助标准:一类门诊特殊疾病26种,实行限额结算。其中:糖尿病、高血压(Ⅱ、Ⅲ级)、癫痫、甲亢、甲减、帕金森氏病1000元/年〃人;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矽肺病Ⅱ期及以上、因疾病引起的瘫痪、冠心病、再生障碍贫血、重症肌无力1500元/年〃人;乙肝、慢阻肺(copd)、地中海贫血、慢性肾炎、子宫肌瘤、乳腺增生2000元/年〃人;肝硬化失代偿期、精神病、血友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功衰、慢性心力衰竭、丙肝2500元/年〃人。

二类门诊11病种,医疗费用由城乡居民医保报销60%,医疗扶助基金解决30%,个人自负不超过10%。主要包括:恶性肿瘤(癌症)、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器官移植术后的抗排异治疗、慢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多器官衰竭、耐多药性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重性精神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

对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一类门诊慢病,按对应病种的限额标准分别结算。2.救助程序:建卡患者在公立医疗机构就医后凭《社会保障卡》 “一站式”即时结算。全省医保网未开通一站式结算前,一类门诊由患者本人定期汇总向市医保局申报;二类门诊由医院登记代报,患者只交10%自负部分即可离院。

特别提醒:贫困患者需要提前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及相关检查报告等资料,到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申报,由市医疗保险局审核登记,鉴定合格后才能享受。

五、住院医疗扶助

1.市域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制度。医疗机构开通“医疗卫计扶贫绿色通道”,设立“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对建卡对象不缴纳住院预付款,出院时只需结清个人应负担的医疗费用即可离院。2017年1月1日-9月11日,个人医疗自负费用控制在总费用的10%以内;2017年9月12日起,市内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个人零支付,总费用控制在10%以内。

2.转诊到省级或省外公立医疗机构:经医保等现行政策报销后的个人自负费用,由医疗扶助基金分别按70%、50%给予扶助。

3.在外务工人员:在当地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住院,经医保等现行政策报销后的个人自负费用,由医疗扶助基金分别按70%、50%给予扶助。

六、扶贫救助基金政策

建卡贫困患者经医保、医疗扶助两个途径报账救助后,个人自负合规费用超过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起付线的,可申请本基金对超过部分按50%进行救助。其中: 37种特殊门诊慢病起付线500元,年户限额救助2000元;一般门诊疾病起付线1000元,年户限额救助2000元;一般住院起付线5000元,年户限额救助5000元;重特大疾病起付线5000元,年户限额救助10000元。本基金需个人提前填写申请,村、乡、市逐级审核。

七、实行分级诊疗

建卡患者因病住院的,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首诊,需要转诊的凭《转诊单》逐级上转到公立医院诊治,转诊市外医疗机构还需报市卫计局审批(急诊先转诊后补批),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市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未按分级诊疗要求就医的不纳入医疗扶助范围(急诊、急症、在外务工除外,补证明或说明)。

八、不予报销情形

1.未经转诊自行到市外就医的;2.在民营医院就医的;3.应当由第三人负担或工伤保险支付的,以及因自杀、自伤、自残、酗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九、患者就医注意事项

篇7:健康扶贫政策明白纸

一、医疗救助实施依据

根据《廊坊市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实施细则(试行)》廊人社发〔2017〕249号、《廊坊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廊卫发〔2017〕112号、《关于做好贫困人口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廊卫发〔2017〕144号、《廊坊市城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方案》廊卫发〔2017〕40号文件实施。

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1、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慢病患者实施签约服务,力争在2017年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中的慢病患者“应签尽签”。

2、实施贫困慢病签约患者分类管理,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中医干预等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按约定的服务包项目和频次提供服务,动态掌握签约对象健康情况,并根据病情及时转诊,引导其合理就医。

三、农村贫困人口7种大病专项救治

组织对“健康扶贫管理数据库”里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经民政部门核实核准的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和低保对象中,罹患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儿童白血病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7种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

2018年底,7种大病集中救治要覆盖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以及农村低收入家庭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

四、城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

1、实施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贫困患者(以下简称“参保贫困患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6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父母,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因患者造成家庭基本生活困难且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家庭前12个月总收入50%以上的),各县(市、区)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等贫困群体。

2、实施机构。参保贫困患者所在县域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含公立及社会办医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在显著位置张贴相关流程图。

3、实施时间。分批实施,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等3类人群于2017年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6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父母,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因患者造成家庭基本生活困难且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家庭前12个月总收入50%以上的),各县(市、区)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等贫困群体,根据提高医疗保障救助水平工作推进情况,适时实施“先诊疗,后付费”。

4、主要内容。在县域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符合医保规定住院条件,持社会保障卡(或按当地医保就医规定的身份证明)、有效身份证件和扶贫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或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特困等相关证明(证件)办理住院手续。医疗机构审核无误,患者无需交纳住院押金,直接住院治疗。患者出院时,只需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按规定报销数额后的自付医疗费用。

五、医疗保障救助政策

(一)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

农村建档立卡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负担,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1、门诊特殊疾病起付线

农村建档立卡人员具有门诊特殊疾病待遇资格的,取消起付线。

2、门诊特殊疾病待遇

农村建档立卡人员具有以下门诊特殊疾病资格的,提高至以下待遇: 终末期肾病、恶性肿瘤放化疗、白血病、重症精神病报销比例提高至90%;高血压(Ⅲ期高危及以上)、风心病、肺心病、心肌梗塞、各种慢性心功能衰竭、脑血管后遗症(有严重功能障碍)、慢性中重度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癫痫、精神障碍、活动性结核、帕金森氏病等疾病报销比例提高至75%。

3、住院起付线

农村建档立卡人员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起付线降低50%。

4、住院报销比例

(1)、农村建档立卡人员按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在统筹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至90%。

(2)、农村建档立卡人员需前往统筹区外医疗机构就医的,经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批准,仍按原政策规定报销。

(3)、农村建档立卡人员未在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备案手续,转往统筹区外医保协议医疗机构住院的,合规医疗费用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报销比例为30%,自付部分不享受《实施方案》关于大病保险住院报销、住院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住院医疗救助等报销救助政策。

(三)、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

1、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

取消农村建档立卡人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

2、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农村建档立卡人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50万元。

(四)、医疗救助政策

1、门诊大额慢性病医疗救助。农村建档立卡人员具有门诊特殊疾病资格的人员,在规定的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合规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按政策报销后,合规医疗费个人年自付部分超过1000元以上部分,由医疗救助资金按70%的比例救助,救助累计限额不超过2万元。

2、住院医疗救助。农村建档立卡人员住院费用(含同次门诊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的自付医疗费,由医疗救助资金按80%的比例救助,累计最高救助限额7万元。

篇8:健康扶贫主要政策

自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 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由于政府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规模减缓, 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官方的贫困线估计, 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2亿减少到2006年的1700万。采用世界银行一天1美元的收入标准来算, 同期贫困人口数量从4.9亿减少到7500万, 即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5.1%。

我国的扶贫政策强调通过开发式的扶贫方式为贫困人口积累和转移资产, 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纯粹的“救济式扶贫”。1979年以来的我国扶贫政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年的农村改革;1986~1993年实施全国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1994~2000年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2010年间的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

在我国扶贫政策实施的四个阶段中,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1994年,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 力争用7年的时间, 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了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中央政府在总结1986~1993年间有针对性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性农村扶贫措施。这些措施侧重于通过为贫困人口积累资产而向他们提供机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主要扶贫措施包括:确定592个国定贫困县;中央的扶贫资源主要用于这些国定贫困县;明确提出省长 (自治区主席) 负责制, 要求地方政府首脑对扶贫工作负总责;提出东西对口扶贫, 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较为发达的省, 都要对口帮助西部的一两个贫困省或区发展经济;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对所有与扶贫有关的部门都提出了明确的扶贫工作任务和责任;扩大和强化了部门定点扶贫, 要求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 都应积极与贫困县定点挂钩扶贫;承诺随着财力的增长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调整资金分配结构, 集中用于西部省 (区) 。

(一)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研究

为了保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完成, 中央政府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实施方法, 具体为:

1、以工代赈。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占全部扶贫资金的23%, 其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贫困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资源为贫困地区兴建基础设施。以工代赈为贫困地区兴建了道路、水利、农田、人畜饮水、基本草场等基础设施, 以及造林和片区治理等, 同时为贫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从而提高农户的短期收入水平和长期发展能力。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以工代赈资金分配方案以及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省、地、县政府都设立了以工代赈办公室以协调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投资的主要类型 (如水利、道路) 由中央和省政府决定。县政府选择参与项目的村子, 村委会负责项目投资的分配 (例如, 把哪块地整成梯田) 和劳动力安排。以工代赈的实施方法在管理上的一个特点是用实物的方式来支付工程成本。

2、部门扶贫。

部门定点扶贫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利用自己的资源定点扶持部分国定贫困县。其目的是动员政府部门、国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扶贫工作, 以补充中央的扶贫投入并利用各业务部门的专业力量进行扶贫。其最大特点是扶贫内容和方式与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密切联系。例如, 农业部在武陵山区的扶贫重点放在农业开发;卫生部在四川的扶贫重点是地方病控制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水利部扶贫的重点是提供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水利水电开发建设。

3、对口扶贫。

地区对口扶贫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提出的又一项措施, 其目的是动员东部发达省市的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在1996年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决定让东部沿海的13个发达省市分别帮助西部的10个贫困省和自治区, 并做出了具体的帮扶安排。具体的帮扶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类:无偿捐赠资金用于教育、卫生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捐赠生产和生活物资, 用于支持农户的农业生产和救济农民的日常生活;经济技术协作, 例如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和贫困地区的资源及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合作生产和经营;人员的双向交流, 发达省市派技术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到贫困省区提供服务, 贫困省区派行政和技术干部到发达省市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 输送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就业。

4、国际机构扶贫。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使国际机构在我国的扶贫活动无论在规模、领域、覆盖区域都大幅度扩大了。国际机构在我国的扶贫方式各不相同。它们的活动覆盖了多数部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 包括小额信贷、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开发、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农村综合开发。世界银行因其资助的大规模的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而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在我国扶贫的先锋, 尤其是世行还通过技术援助来帮助我国政府提高扶贫的能力和效率。世界银行的扶贫活动尤其是它的西南扶贫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也直接成就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际非政府机构的扶贫活动规模小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侧重于环保与扶贫的结合, 有的重视社区开发和地方能力建设。

(二)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通过其各类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专项扶贫贷款计划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提供了流动资金。以工代赈和财政扶贫资金则帮助贫困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及卫生设施, 同时在技术推广及农民培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部门定点扶贫和东西对口帮扶弥补了中央扶贫投资中对社会和人力资源发展投入的不足。民间组织和国际机构除了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外, 还引进了许多新的扶贫理念和方式, 增强了国内的制度能力, 推动了整个扶贫方式的不断创新。

虽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仍旧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1、项目实施过程重硬件、轻软件。

中央在扶贫攻坚的基本方针、任务和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 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 尽快改变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况。”但有些贫困地区,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 使人口的增长率居高不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二、三胎制”, (汉民一胎, 平原区回民二胎, 山区回民三胎) , 使得贫困山区的人口出生率高居不下, 据自治区建委人口调查, “八五”初期吊庄移民使9万人脱贫, 但四年后原籍又新出生11万人, 大于移民脱贫人数。如此下去, 将难以使这里的人民彻底摆脱贫困。

2、重视完成扶贫攻坚目标, 忽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各省区为如期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 制订了许多能尽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 增加农民收入的短平快项目。这无疑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起到重要作用, 但忽视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称为温饱工程的“地膜玉米”技术, 对宁夏南部地区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很大作用, 平均亩产可达460kg以上, 被自治区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大面积推广, 但同时, 必须看到, 长期使用“地膜玉米”技术后的土壤薄膜“白色污染”, 将成为未来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并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当然, 目前已有土壤可分解薄膜, 但因价格较高, 实际上, 贫困地区很少使用。

3、中央扶贫投入仍显不足。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测算, 要达到扶贫要求必须人均投入1500元。1996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总额约100亿, 如果全部用于贫困人口, 平均每个贫困人口也只有153元, 1995年, 国家用于宁夏的扶贫专项资金为2.24亿元, 其中直接用于西海固地区的扶贫资金只有1.65亿元, 人均只有82元, 按贫困人口计算, 人均也只有128元。因此, 中央扶贫资金应适当继续增加。

三、“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对当前我国扶贫政策的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对我国当前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 人力资源 (软件) 开发值得特别关注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表明人力资源 (软件) 开发在长期能够有效地提高扶贫效率。由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期限相对较短, 而农村地区对基础设施的需要又极为巨大, 要在短期内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扶贫投入就只能以物质投资为主。这些物质投入为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农田、灌溉条件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和贫困社区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不应该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对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公共投资在长期非常有利于缓解贫困。贫困农民需要健康和技能来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利用市场和在城镇从事非农就业的能力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发现的可靠性。事实上, 最近几年人力资源开发正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 扶贫工作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兼顾开发式的扶贫政策是我国扶贫工作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此战略, 我国应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 以提高开发效率, 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扶贫政策也应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增长和公平的目标。贫困人口能够获取收入的最重要资产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无论对农村扶贫还是城市扶贫都具有关键意义。经济发展的早期, 劳动力相对丰富, 资本相对短缺, 根据这个特性, 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为主, 使只有劳动力的贫困人群能够充分就业, 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随着经济发展, 资本积累, 资本由相对短缺变为相对丰富, 劳动力由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短缺, 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 应进行产业升级, 发展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 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就业, 同时劳动力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也必然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 增长和公平的双重目标就能够同时达到。

(三) 扶贫需要逐步消除城乡、地区的分割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想使扶贫更加深入、有效, 就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地区的分割, 让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中不断出现的机会。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改革的重要内容。但这项改革进展缓慢, 目前还远远没有完成。我国城乡、地区间的分割所造成的对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 以及对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区别对待, 严重妨碍了贫困人口从经济发展中受益。而这使得实现扶贫目标更加困难。所以, 政府最近采取的措施和试点都致力于减少城乡人口流动的障碍并使农村流动人口享有平等的权利, 同时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扶持, 改革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等。这些努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良.我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曾文蛟.从效率和公平角度看我国扶贫政策的发展[J].发展, 2007 (5) .

[3]、苗齐, 钟甫宁.我国农村贫困的变化与扶贫政策取向[J].我国农村经济, 2006 (12) .

上一篇:美德少年活动总结(七一维古小学)下一篇:农村生活污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