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024-07-30

《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精选6篇)

篇1:《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辽宁省鞍山市第九中学 王威

[摘 要]数字化校园建设革新了教师成长的理念、措施和途径,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教师成长 途径 完善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共享、应用,它将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上,给教育教学带来变革。我校在建设新校园之初,就先期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进行了规划,先后实现了多媒体设备班班通,开发建设了学生成长记录、魔灯教学平台、云计算辅助教学、网络视频资源平台等系列网站集群,并于今年完成了精品课自动录播系统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建设。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均衡发展包括区域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之一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了教师成长的措施和途径,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一、数字化校园资源有利于教师革新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我校为每名教师配备了教学电脑,充分满足了教师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需要;并且不断丰富校园网上的资料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信息和便利,满足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这样可以丰富教师职业认同的宣传方式,正确引导教师体会教育生活中的幸福感。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各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经验层出不穷,单纯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已近不能满足学校、教师理念更新的步伐,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最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成型的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和经验,通过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个人的教学实践,培养和锻炼信息整合能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个人教学实践。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我校开展教师博客,使教师能够及时记录个人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从而达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及时梳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观念的转变过程,起到自我评价和引领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师间的“对话式”交流和讨论,这样能够广泛的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和沟通,共同探究具体的教学案例的解决策略,实现了多方原有信念的解构和重建,在共享教学智慧,实现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促进彼此的专业的共同发展。

2、结合学校教研活动的统一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教师们积极丰富学校的备课形式,网上备课应运而生。以英语组为例,以各年级组为单位,由事先确定好的中心发言人,按照备课的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组内统一讨论,确定全组认可的内容,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修改,力争奉献给学生精彩一课。再比如数学组,利用中心发言人个人备课,然后利用学校的自动录播系统全程录课,上传校园网,全组观摩,在集体备课时间上认真研讨,分析得失,共享成果。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广大教师整理和链接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课堂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资料的筛选和加工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整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还上传了协作校和学校名师课、特色

教师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的课堂教学实录,使引导教师通过观看学习,并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解析,或对整个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帮助教师更科学、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的许多现实问题,从而完成对比、借鉴、创新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如在网络教室开展网络教学方式。我校利用魔灯平台资源呈现方式和自生协作学习为理念的设计多学科的教学活动的尝试,无不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想到做不到或难做到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区、在线测验、网上作业、投票、词汇表、学习心得等,现在鼠标点击之间便可完成;或者我们过去没想到的教学方式;如WIKI写作、互动评价、程序教学、数据库等,在魔灯课程平台中也都能轻松实现。根据信息化课程设计模型要求,教师只要设计组织好学习的路线和资源,并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水平完成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和网上测评等学习任务。

三、数字化校园有利于改善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必然是多样化的,这是启动多元化评价的原因;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施多元评价的政策基础;由于过去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创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地发展。为了以多种评价指标、多个评价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发展性学生评价,来促进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律、自强、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借助数字化校园网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它包含有量化的评价如:学习成绩、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又有质性的评价如:学习态度、心理健康水平等,在评价中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利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独立开发或结合社会专业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一些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个性化的学科训练系统,以达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自主设定个人的学习规划,实现自主学习,并能够有效地分析自身的学习水平,明确努力目标,快速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个性化学习的辅助产品。同样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可以达到跨过空间、时间,完成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互动性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效的补充,展开教师和同学对其及时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优秀课题“成果”展示或演示,通常是通过学校的多媒体设施进行的。展示的内容包括整个研究过程的所有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实物或模型及其相应的成果等。此外,还需要参与课题的研究者-----学生作出简练、准确、生动的解说。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过程进行点评。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有助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展示性评价有助于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杨延从.未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新课程背景下对教研员工作的再认识[J].中小学校长,2011(10).作 者:王威 辽宁省鞍山市第九中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ww200274@163.com

篇2:《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为尽快让新教师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近期,石埠小学采取得力措施,助推新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师徒结对,目标引领。学校为每一位新教师配备一名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作为业务师傅,对新教师进行业务引领。每个月师傅和徒弟都要出示一节业务交流指导课,师傅向徒弟传授教学经验方法,对徒弟的课堂教学进行评析和指导。

二是搭建平台,研赛融合。每学期该校都推出校级优质公开课活动,创新“自教研”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年级组、办公室等自教研群体,灵活挖掘各种“零碎”的时间进行教研活动,成熟一节,推出一节。

三是跨科教研,综合成长。对新教师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他们所任教的学科,而是所有的课程都应涉及到。基于这一理念,该校开展了跨学科教研活动形式,让新教师接触各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新教师的综合素养。

篇3: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包括区域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对于一个学校而言, 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之一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教师革新教育理念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各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经验层出不穷, 单纯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教师理念更新的步伐, 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教师提供各种最新的教育咨询, 方便的教育软件, 以及最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进程, 有助于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 革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此外, 学校通过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 培养和锻炼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 有利于教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个人教学实践。

秉持以上理念, 我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环境, 努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为每名教师配备了教学计算机, 充分满足了教师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需要。并且不断丰富校园网上的资料,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二、利用数字化资源, 构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广大教师整理和链接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课堂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 进行资料的筛选和加工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还上传了协作校和学校名师课、特色教师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引导教师通过观看学习, 并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解析, 或对整个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 帮助教师更科学、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的许多现实问题,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 利用教育博客, 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鼓励教师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开通教师博客, 使教师能够及时记录个人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 从而达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及时梳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观念的转变过程, 起到自我评价和反思教学的作用。这种基于博客的反思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日记式的反思, 日记式的反思虽然记录了教师的教学感悟但往往仅限于教师个人观看与品读, 而基于博客的自我反思满足教师交流的需求, 通过开展“对话式”交流和讨论, 教师之间能够广泛地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和沟通, 共同探究具体的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实现知识的解构和重建, 在共享教学智慧, 实现思维碰撞的过程中, 促进彼此的专业的共同发展。

2. 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集体网上备课

结合学校教研活动的统一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 教师们积极丰富学校的备课形式, 网上备课应运而生。以英语组为例, 以各年级组为单位, 由事先确定好的中心发言人按照备课的主题, 精心设计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组内统一讨论, 确定全组认可的内容, 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修改, 力争奉献给学生精彩一课。再比如数学组, 利用中心发言人个人备课, 然后利用学校的自动录播系统全程录课, 上传校园网, 全组观摩, 在集体备课时认真研讨, 分析得失, 共享成果。

3. 利用课程管理平台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

例如:我校充分利用魔灯平台以协作学习为理念设计多学科的教学活动的尝试, 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想到做不到或难做到的教学活动, 如讨论区、在线测验、网上作业、投票、词汇表、学习心得等, 现在鼠标点击之间便可完成。此外, 如:WIKI写作、互动评价、程序教学、数据库等, 在魔灯课程平台中也都能轻松实现。根据信息化课程设计模型要求, 教师只要设计组织好学习的路径和资源, 并加以引导, 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水平完成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和网上测评等学习任务。

四、数字化校园为教师的多元化评价提供基础

多元化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必然是多样化的, 这是启动多元化评价的原因。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这是实施多元评价的政策基础, 由于过去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 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多种评价指标、多个评价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来促进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律、自强、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借助数字化校园网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 它包含有量化的评价, 如:学习成绩、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 又有质性的评价, 如:学习态度、心理健康水平等, 在评价中既注重结果, 又注重过程。

利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独立开发或结合社会专业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一些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个性化的学科训练系统, 以达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 自主设定个人的学习规划, 实现自主学习, 并能够有效地分析自身的学习水平, 明确努力目标, 快速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个性化学习。

摘要:数字化校园建设革新了教师成长的理念、措施和途径, 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本文主要从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革新教师教育理念, 为教师构建专业发展环境, 创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促进多元化评价的实现四个方面, 探讨数字化校园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师成长,途径

参考文献

篇4:主题教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主题教研;课堂设计;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05-03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众多的校内外教研中表现得“很激动”,可是回到班级时“一动也不动”。为什么种类繁多的教研活动丰富了教师的视听,却难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培训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链接?如何帮助教师在教研中学习和成长?我校近年来着力助推主题教研,不管是学校备课组教研活动,还是外出参与各级教研,都要求教师带着明确的主题,去寻找、发现和思考,获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实践证明,此举催生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发了教师课题研究的热情,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主题教研催生问题意识

学校每周的校历上最显眼之处就是教导处以列表方式呈现的“校内外教研一览表”,教研次数多,参与人数多,有时达到了扰乱学校正常工作的地步。教师参加数量众多的教研培训,他们在各级各类教研中赶场,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同行课堂,发表学习感言,可谓忙得不亦乐乎。但是真正的研究可曾发生过?若问教师参加教研有什么收获,通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还不错、挺有收获的”,这只能说明教师没有什么收获。

(一)主题教研引导教师发现问题

问题是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研究始于问题。某次教研中,一位教师反馈外出培训的情况时说:“听了三堂课,两堂还好,其中《手指》一课没有体现学段特点,看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痕迹。再说,怎能用串问法来对付高年级学生?”一席话说得令人眼前一亮。因为这位老师发现的问题,正是我校从上学期开始的“优化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主题教研中反复讨论的问题。

当时要求各语文备课组组长报送教研主题时,组长们纷纷问道:我们做什么研究好呢?我们小组适合做哪方面的研究呢?目前大家热衷于什么研究呢?……一连串的问题指向了主题研究的根本问题——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但问题也暴露出教师做研究的最大症结——不知道自己应该研究什么。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教师头脑中是否有积极的研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意识?主题教研的引导,促使教师思考起来……

(二)主题教研引导教师提炼问题

学校语文教研组确定了“优化课堂练习设计”的教研主题后,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备课要体现“练习设计”,课堂教学中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练习时间,听评课要集中讨论练习设计的实施成效等,结果教师又纷纷提出了问题:

每堂课都要设计课堂练习吗?需要设计多大的量?练习类型有哪些?

如何确定训练点?学段特点怎么体现?怎样教学才能落实训练,进而完成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时机如何选择?在课堂上运用什么评价方式比较合适?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此之多,但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学校的教研主题,体现了教师在主题教研中坚守的思虑。真正的问题来自于切身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主题教研使得教师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尝到主题教研的第一个甜头就是学会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转化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课题。

二、主题教研做实课题研究

主题教研贵在接地气,它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息息相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一旦有了明确的主题,就像旅游确定了目的地,一路车马劳顿,风霜雪雨,却满心欢喜地向前。他们历经备课、课堂教学、听评课及教学反思的过程,看似辛苦,心中却是沉甸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一)教师呈现有主题的教学

以往上课,教师要么借鉴他人案例,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信马由缰。以“优化课堂练习设计”为主题的教研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在教案中体现“课堂练习设计”。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三个方面: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和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题。一位教师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教学环节如下:感受小村庄原先的样子,理解“锋利的斧头”曾经给村庄带来的一切,思考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乍看教学主线清晰,实则教学目标偏向内容的理解,语言训练点不明。因此备课组教师紧扣主题,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1.锋利的斧头得到的“一切”指的是什么?锋利的斧头得到的“一切”消失了,消失的又是什么?阅读课文相应的段落,完成相应的练习(课堂练习设计:村民曾经用锋利的斧头得到____。村民曾经用锋利的斧头得到的____消失了,____消失了,____消失了,____消失了……)。2.消失的仅仅是这些房子家具吗?阅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自己的理解(课堂练习设计:小村庄消失了,____消失了,____消失了,____消失了……因为________。)

紧扣主题的课堂练习设计抓住“锋利的斧头”,扣住“失去”谈“得失”,抓住排比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了解和把握了主要内容,理解斧头的“得”与“失”,也从中深刻感悟到任意毁林的严重后果。教师通过课堂练习设计的实施,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教学。

课堂是主题教研成果的展示场,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因而,教研组长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主题研讨课活动。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大家深入研讨,分析得失原因,寻找其根源,再进行试验。有人说“一切理念都要在课堂上看得见”,课题研究的试验田就在课堂,主题教研的过程其实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只是它不显山不露水,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实课题研究的每一步。

(二)教师实现有主题的反思

反思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针对诸如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成果的认识,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该怎样进行等问题,主题教研使得教师渐渐习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为提高教学反思的实效性,教研组在《学校听课记录表》中单列一栏“聚焦点——课堂练习设计”,其右侧紧跟着一栏“即时评价”。此举,意味着教师听课时要详记课堂上呈现的“课堂练习设计”,并即时做出相应的评价。议课中教师首先要思考执教教师基于怎样的目标定位选择语言训练点;其二教师要评议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否与课堂练习设计相辅相成;其三要评议课堂练习设计的实施或评价反馈是否合适。

有的教师为了能在评课中发表“有水平”的见解,在之前便大量搜集相关的网站,翻阅教育期刊中有关的文章,教研时经常捧着名家名篇据理力争。一次,“教师甲”评议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时,认为教师让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就用“____变成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后再用“____变成____变成____还变成____”的句式说说“我”的变化,练习看似简单,却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读懂课文,感受“我”的善变,并且亲历说好一句话再到一个复句的训练。“教师乙”却认为执教教师满足于学生把话说完整,忽略把一句话说生动说具体的引导,而且整节课只是训练说好一句话,未免缺乏坡度。观点不同,指向却是一致的,都聚焦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实施。

评议他人就是反观自己。热烈的讨论中,教师渐渐明白课堂练习的设计者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同时要兼顾学段目标。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练习”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低年级做好句子的训练,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才能生发,不能任意拔高要求。不过,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倒是可以考虑给予优等生说好“复句”或把句子写下来的不同要求。“教师乙”在此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呈现了自己的思考和改进意见:让学生练习把话说完整,虽然符合低年段的语用训练要求,但是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题目的开放性不够。学生无需动脑,根据图片就能在空格上填上本课所学的“霜、露珠、彩虹、冰”等内容,思维含量不足。其次,训练的功能性单一。目的只是把内容梳理完成,练习说整句话,实在可惜,可以修改成:“水会变成____的汽,变成的云,变成____的雨,还会变成____的露,____的霜,____的冰。”如此,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修饰语,使得答案更加生动。这样,不仅达成了内容梳理,把话说完整,而且语言表达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前进,可谓一举两得。

所谓的“专家”,不也只是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吗?教师的评议课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他们备课时专注于一点,看课时专注于一点,评课时专注于一点,反思亦是专注于一隅。许多教师表示,现在写教学反思比以前容易多了,一提笔就直奔课堂练习设计的成败,思考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制定、语言训练点选择等之间的关系,写着写着发现一学期下来轻松完成了十来篇教学案例或论文。试想,一个教师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专注于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实践,思考教学得失,撰写教学反思,改进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师能不快速成长起来吗?

主题教研中,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教研活动,把课题镶嵌到教研活动的每个环节之中,从而形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探讨、共享的教研活动机制和模式。它无形中将学科所有教师连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前的拉力,激活了教师内在的研究潜能,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5:《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吉林市第七中学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从2009年开始,我区每年一个主题的“习惯教育”工程已经在船营大地开花结果。“终身学习”、“有效教学”、“合作共研”、“激励评价”、“愉悦身心”、“反思创新”六项教师专业习惯的提出,让学校的师陪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校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工程,将习惯教育和校本实际相结合,通过校长的思想引领,教学部门组织的系列活动,以及个人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师专业习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有教师196人,根据年龄分布特点,我们采取重点培养“80、90后”教师,挖掘“70后”骨干教师的潜能,发挥“60后”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的措施,通过“导师引领”、“合作共赢”、“特色发展”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力争整体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为此,我校确定了“做有思想、有智慧、有风格的教师”这一教师培养主题。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有思想的教师

三流教学教知识,二流教学教方法,一流教学教素养。高层次的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最迷人的成分,能够沉淀下来使学生终身受益。为了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我校通过以下方式让教师在学习中丰富思想。

(一)书声琅琅,盈校园

1、诵读经典,厚底蕴。

经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文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经典文学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开展了“早读二十分钟经典诵读”,促使教师们精心选择内容,阅读大量书籍,从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拓宽了眼界,丰富了经典文学的底蕴。师生共同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的能力得到了共同的提升。

2、疯狂英语,展特色。

练好嘴才是打天下的基础!一个人英语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特别是英语口语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规划和个人发展。非常棒的外语口才,说起话来口吐莲花,流畅自如,可以增加自信,炫出个性魅力。当学生的口语达到炉火纯青,不吐不快的时候,可以脱口而出,再没有什么交流障碍时,自信的魅力就不可阻挡。

本学期开始,我校开展了“早读二十分钟疯狂英语诵读”,教师和学生同步,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有师生的齐读,有老师的示范,有学生的个性展示……师生共同提升了口语的能力,培养了语感,增强了自信。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内的教师已倦怠。为了转变这种局面,我们鼓励教师走出去,博采众家之长。

近年来,我校除了积极参与国培、省培等项目外,还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例如,我们组织语文教师观摩吉林省语文名师竞赛课;物理、历史、数学教师走进吉大附中、师大附中参加名师工作室成立现场会;租车去吉化九中聆听北京专家的同课异构;派书法教师前往厦门取经学习;带领备课组长到山东昌乐一中学习翻转课堂……走出去,唤醒了老师略微倦怠的思绪,点燃了老师积极工作的热情,激情澎湃的我们在教学的汪洋中千帆竞渡、奋勇前行。

如何将汲取的精华与实际教学相联系,这需要接地气的专家来引领。

于是我们请教育学院的专家来指导初三备考工作,请进修学校的领导参与我校集体备课,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请市教科所主任来给教师讲解如何进行校本研修;请师大附中省名师工作室团队到我校,帮我们更新教学理念,与我们开展同课异构。专家的引领与点播,犹如源头活水,让我们的教师才思泉涌,长流不息。

(三)采撷书香,博众彩 博采众长使我校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弱势与不足,渴望通过读书、学习等方式沉淀自己,提升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学习进行校本研修,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培养教师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校还开启了“校购师读”的三级阅读模式,即:学校每学期给教师每人200元的购书费,由教师自己去书城挑选喜欢、适合的书籍购回阅读;一学期后将自己购买的书籍拿到学校办公室,和办公室的教师交换阅读;一年后将本办公室的书籍交到学校图书室供全校借阅。自己读、交换读、全校读的三级阅读模式,可谓是双赢、多赢,既增加了教师的阅读量,提升了教师素质,又扩充了学校的藏书量。过程中,老师们还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有手写的,有直接录入电脑的,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更有大家口口、手手切磋相传的……当教师的所学、所思都习惯于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时,我们的教师培训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我们的习惯教育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强化有效教学的习惯,做有智慧的教师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过程中推出的一种理念,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要想做到教学“有效”甚至“高效”,教师必须动脑筋、想办法,做有智慧的教师。

(一)集体共研——有效教学的必备模式

我校实行单元主题备课制度,即一周一个主题、一周一个主备人、一周一堂“引路课”、一周一次评课的高效备课模式。时间也由原来的周四第七节改为每周半天集中备课,重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模式施行一段时日,主备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引路课和评课的环节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中老年教师日臻完善。集体共研提高了合作意识,优化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同伴互助——有效教学的辅助手段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创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培养教师合作共研的好习惯,我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协作体即“80、90专业发展共同体”。该共同体以80、90后青年教师为主,中老年骨干教师参与其中,三个团队组成各异,特色纷呈: 1.春泥新花——师徒结对团队

本次师徒结对有5个学科15位青年教师与名优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师傅向徒弟传授教学经验和方法,帮助徒弟熟悉教材、课标、中考命题思路等。徒弟要勤学苦练,掌握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学校要求师傅的课堂随时开放,方便青年教师及时听课学习。师傅每周至少听2节徒弟的课,以便及时指导,使青年教师尽快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效率。

2.桃红柳绿——合作共赢团队

每个教师的文化底蕴、研究水平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万事精通,这就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同伴互助,实现共赢、共强。打造合作共研的教师文化,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品质的体现,因此,我校领导班子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特别关注教师之间的合作共研与共同发展。特成立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生等8个合作共赢团队,团队由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负责人。8个团队要有自己的小课题研究,每月要安排1-2次集体活动时间,每次活动要有主题,主题紧紧围绕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扎实开展行动研究。让团队合作为教学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

3.姹紫嫣红——特色选修团队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教师进步,它更可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我校从2014年秋季开始,开设了篮球、排球、毽球;书法、剪纸、合唱;演讲与口才、小记者培训、英语沙龙;航模、动画制作、心理辅导等12个学科的选修课程,2015年又增加了法制讲堂、古诗词鉴赏、环保与生活、国学品鉴等课程。过程中,学校实行双向选择,先由教师申报可供学生选择的特色课程,学校再结合教学课程的整体布局,确定选修课的内容,进而组建了选修课程教师团队。选修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平台,满足他们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和能力自愿选择喜欢的课程,我校初一年级所有学生均有自己的选修课。特色选修团队的成立,给教师搭建散发光热的舞台,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三)激励评价——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果,必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我校多年来一直推行赏识教育,学校要求老师要具备赏识的眼光,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爱的教育”中得到鼓励和自信,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赏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更鼓励教师养成激励评价的好习惯。

1.班级管理模式的改变,是激励评价的切入点

以往的班级管理都是班主任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约束,任课教师则更依赖于班主任。我校在新的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校本实际,从起始年级开始倡导“小组管理班级模式”的探讨。小组管理班级模式有这样几个优点: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二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解决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一些弱点;三是小组合作便于因材施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然而,采取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有激励性评价才能真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实现“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做到有效。为此,我们召开全年级教师大会,对老师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行动上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再召开年级研讨会,交流分享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如:岳海燕老师介绍,“班币”在班级流通后,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迅速提升,班级管理也可以做到班主任在与不在一个样,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管理。谢会英老师说她班的“小组加分制”效果非常好,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约束自我的意识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显著提升。管理模式改变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2.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激励评价的关键点

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激励评价常常浮于表面,离不开应试的因素。当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学生变成课堂主体的时候,激励评价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我校思品教师彭妍在听了东北师大盖笑松老师的讲座后,参加了“自由学习促进者联盟”。并在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探索,逐步改变自己的课堂模式。2016年3月,我们请彭老师在全校做一节研讨课,老师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进行研讨。彭老师的课题是《肖像权和姓名权》,她用“杨逸群”这个人从出生到工作的经历编制了四段案例供学生分析。老师们在课堂观察单上写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任务单有自主学习,伙伴促进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自由学习的方式”;“一堂看似普通的常规课,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参与度极高,乐学、会学已经成为学生的最大特点”;“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支持、信任、激励性评价是孩子们自由学习的动力”……校长在总结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高效的课堂,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变化,而以生为本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及时的表扬和激励使学生找回自信,体验成功,获得愉悦。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经过这次教学研讨,老师对生本课堂、有效教学、激励评价等概念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三、提升反思创新的能力,做有风格的教师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因此,培养教师反思创新的良好习惯是是做有风格教师的前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的反思创新能力。

1、个人反思

我校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师的个人反思习惯。开学初的教学工作会上,我们布置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积累和梳理,学期末要求教师上交板书设计、导语设计、作业设计等,我们称之为“且教且构”;上交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我们称之为“且教且获”;上交一篇教育案例、一篇教学随笔或论文等,我们称之为“且教且悟”。近几年,教师个人反思已成习惯,反思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多人在国家、省、市等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

2、交流反思

同伴交流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我校在教学管理中特别注重教师个人反思与同伴交流的火花碰撞,它像催化剂,助推教师快速成长。

读书交流会——教师思想的碰撞

每学期我校都要举办读书交流会,有青年教师的交流会,有班主任的交流会,有全校教师的交流会等。会上老师要把自己所读的书籍向大家介绍,把自己的体验和大家分享,以个人的力量分享碰撞出众人思想的光芒。

学习汇报会——教学理念的碰撞

每一次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都要在教研组内做一次汇报,带领全组老师进行二次学习。2013年,我们派12位语文教师去长春观摩学习,一些年龄大的老师第一次有这样外出学习的机会,回来的汇报会上,她们慷慨激昂、跃跃欲试,语文教师的激情在那一刻被点燃。“大师的课就是洗尽铅华后的平实”、“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于是语文组率先垂范,开创了七中教师自编校本教材的先河,一年组的《印迹》、二年组的《一路花香》、三年组的《习题精粹》相继问世,为其他学科教师自主创新编制校本教材增添了动力。如今,我校语、数、外、理、化、历史等学科都有自编的随堂练、专项练等校本教材,书法学科还有了自编教程。

案例分享会----教育方法的碰撞

教书和育人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校定期召开教育案例分享会:介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讲述用爱心感化问题学生、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一个个小故事,一组组感人镜头,一段段案例剖析,记录着教师勤于思索的点点滴滴,凝结着日常工作的智慧结晶。同伴的教育案例如星星之火,给予全体教师智慧的启迪。

试题研讨会----解题技能的碰撞

教师业务考核是我校提升教师素质的传统项目,自去年开始我们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教师业务考试升级为假期给老师布置作业,开学进行研讨。老师要做各省中考题,要把自己认为是亮点的试题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形式升级之后,老师们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解题技巧的碰撞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3.任务反思

给学生留分层作业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给教师留的假期作业我校也实行分层处理。例如我们2016年的教师寒假作业是这样布置的:80、90青年教师,要求他们按照六个一(即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承担一次集体备课的任务;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随笔;留一本教学反思。)的标准完成《追梦路上》教师成长手册;70后教师制作一节微课开学集中展示;60后教师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新学期与全校教师交流。任务分层之后,有助于教师集中反思自己经验与不足,在反思中不断创新,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习惯优化教师培养,特色助推专业成长。几年来,我校正是以“习惯教育”为蓝本,深入开展各项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让学习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结精神扎根教育理念的沃土,引领每一位教师,怀揣丰厚的教育教学底蕴,行走在新时代的路上。

有道是“根深才能叶茂”,“水厚方负大舟”,好习惯让七中师生收获满满,好习惯更让七中教育佳音频传。我校现有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学科中心组教师2人,省十佳教师4人,省教学精英4人,省骨干教师10人,省教学新秀5人,获得市“全天候” 优秀任课教师等市级以上荣誉的教师60余人。

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唯有紧紧把握“习惯教育”的佳径,才能在让吉林七中在改革的淘洗中光彩斐然。

篇6:《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014年10月23日

开展教研协作区活动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庙仙中心学校迎来了罗山县教研第四协作区小学数学的首场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鲁家宝同志,第二实验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杜小雨同志亲临研讨会,作《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的内容解读;理论辅导和教法学法引领;同时为研讨会提供了一节二年级《认识时间》的示范课和观摩课。第四协作区五个单位的校长,数学教研员率领本单位教师共80余人参加了今天的研讨会。

会上庙仙乡中心学校六年级数学教师赵宏琛作了一节解决问题的研讨课;五个单位的与会教师代表对这节研讨课进行了评课交流;南街小学校长,第四协作区组长杨大友同志做了重要讲话;承办单位庙仙乡中心学校校长余永天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整个活动,紧张而有序,内容全面而丰富;效果明显而突出。其突出特点是:其

一、作课教师精读教材,研讨教法及学法,灵活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流程,当堂解决问题,当堂完成任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

二、评课教师切中要害、恰到好处,不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阿谀奉承,坚持实事求是,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之目的;其

三、县教研室鲁老师

上一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下一篇:浙江大学法律硕士复试经历